关于铁血残阳观后感精选

关于铁血残阳观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2017-06-13  编辑:沈舒文 手机版

  70多年前在沈阳曾经爆发918事变的北大营有一处关押二战盟军战俘的地方,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被俘的军阶最高的美军菲律宾战区司令、中将乔纳森·温莱特,英国驻香港总督、新加坡战区司令、中将帕西瓦尔等,共计6个国家2000多名战俘被关押在这里。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关于铁血残阳观后感精选,欢迎大家参考!

  【关于铁血残阳观后感精选1】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诸多影视剧中,由北方影视集团出品的纪录电影《铁血残阳》值得一看。这部反映二战盟军沈阳战俘营的作品,以宏阔的视野、新颖的形式,切实的内容、深入而独到的思考,使我们始而眼前一亮,继而沉浸其中,终而思绪万千。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1942年4月,日军围攻驻守在菲律宾克雷吉多尔岛上的美军,久围之下,美军被断水断粮,物质极其短缺,几乎完全丧失了战 斗力。美菲联军总指挥温莱特中将为了保护9万美军官兵的生命,牺牲自己的荣誉向日军投降。事件从这里起始,影片深入探究日军虐待美军俘虏的罪行。美军俘虏 中的1500余人包括温莱特中将辗转到中国奉天(沈阳)盟军战俘营,最初关押在北大营。1931年日军就曾炮轰北大营,导致了令中国人刻骨仇恨的“九一 八”事变。《铁血残阳》呈现了美军战俘不堪回首的历史记忆。这在中国的影视作品中从未涉及,连美国的影视作品也未表现。发现、表现这段历史不是为了揭秘, 而是为了历史见证。《铁血残阳》让历史事件本身说话。电影制作者勾沉出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让今日的我们看到,战争不分国界不分种族,日军虐待美军俘虏的 暴行令人发指。9万余人的美军俘虏队伍,在转移中被日军打死折磨死病死饿死的就有一万多人。日本的盟军战俘营里,看守美军俘虏的日军以摧垮美军俘虏精神为 快慰,对英语文化的蔑视,对美国人的蔑视,得到触目惊心的呈现。美军俘虏不被当人看待,而把他们当作为日军生产军用物资的机器,尽兴对其折磨,随意施暴殴 打,像牲畜一样完全丧失了人性。

  《铁血残阳》的创作者牢记作品的文化身份——纪录电影,在严格遵循呈现真实历史事件的前提下,十分注重艺术表达。影片将小角度切入和大背景呈现 结合起来。小角度切入,呈现沈阳的盟军战俘营虐待俘虏事件;同时呈现历史大背景,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到日军偷袭珍珠港直至太平洋战争 爆发再到日军战败投降。在这个大背景下呈现了中国的抗日持久战,呈现了同盟国对德日意全面开战。战俘营里,日军的精神也随之变化,从狂妄到丧心病狂到绝 望。影片以历史真实影像为主,以真实文字为据而进行的情景再现为辅。真实感形成强烈的代入感,情景再现和细节再现增强了艺术魅力和表现力。影片中大量运用 对比手段,战俘营里日本军曹佐藤感受到日本不可挽回的战败,精神崩溃而自杀,他的死是军国主义对他的毒害,也是军国主义不可挽回的必然的溃败。相比之下, 用军国主义毒害日本国民的首相东条英机鼓动日本军民为帝国献身、为天皇献身,他自己则贪生怕死,几次自杀而不敢,最终被判绞刑。

  影片客观呈现美国的英雄观念也给人留下饶有意味的印象。温莱特中将在绝境中不选择血战到底而选择投降,他获救回国后不受冷遇不被追究,反被总统 和国民当作英雄来欢迎。这表现了美国人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英雄观。在美国人看来,温莱特为保护部下9万余官兵的生命而选择投降,这就是英雄。这和我们的观念 有差异。不同价值观的呈现,特殊角度的切入,特殊的历史事件,让这部影片既充满历史感,也充满鲜活感和人文精神。影片的结构非常值得称道,《铁血残阳》选 用了环式结构,影片的开头和结尾都选择日本投降仪式,那是1945年9月2日,在太平洋东京湾美军战舰密苏里号上举行的投降和受降仪式。在这个历史胜利的 框架下,见证和回忆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不是为揭精神伤痛,而是为了吸取历史教训,反对军国主义、反对侵略战争,是为了警示后人,远离战争,永远捍卫和 平。

  《铁血残阳》叙事大气,呈现冷峻而深刻,具有气势感和力量感,同时兼具历史感和现代感。让历史事件本身说话比平庸的编造故事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

  【关于铁血残阳观后感精选2】

  今年是建党95周年,让我们向历史致敬!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一批抗战题材电影作品联翩而出。有的是宏大叙事全景式表现我中华民族奋起抗战痛歼日寇的史诗图景,有的是淋漓尽致地呈现我抗日战场的某一场战斗。而纪录电影《铁血残阳》则发现了二战时期一段尘封历史,用影像见证日寇令人发指、灭绝人性的罪行。

  此种感受,首先得力于作品宏阔的视野与国际性的视角。影片不仅使我们看到战俘营的来龙去脉,也使我们看到了战争的规律性的进程:侵略者可以猖狂一时,但最终难逃覆灭的命运。此种感受,还得益于作品形式的新颖与艺术化的“突围”。创作者以历史资料、实地采访、情景再现三类电影语言构筑起自己的电影大厦。影片从二战结束日本无条件投降开始,回溯战争的全部过程,种种艰难困苦,悲欣交集,都使观众如亲历一般。黑白的色调,不仅强化了历史感,也增添了历史氛围的沧桑与厚重感。实地采访,则使我们仿佛亲临其境,倍感真实与亲切。采访对象或者是70年前的当事人,或者是他们的亲朋,或者是专家学者,都是最有资格与权威的人物,由他们来叙述与评价,具有毋庸置疑的真实性和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情景再现在作品中无疑属于比例最高,难度最大的部分。据了解,它占据了作品全部影像的一半以上。以直观的功能论,它显然是对于史料影像、采访影像的延伸与补充。有了情景再现,片中所有的叙事,都成了可观、可听、可感、可触的声光影像。战俘们的悲惨命运历程,也由此得到了具体、形象的电影呈现。从艺术的角度论,情景再现可能更具匠心,突破了以往传统的纪录电影的局限,融入了情景化、戏剧化、象征化的艺术手段,使之具有了故事片的魅力。它为扩展电影类型疆域的突围作出了贡献。

  此种感受,也得力于作品内容的充实与多角度的关照。控诉苦难,无疑是作品的主题。从成为战俘的那一天开始,驻菲律宾等地的近十万美军,就成了日军刀枪皮鞭下的奴隶。只经过六天的巴丹死亡行军,美军就有15000多人死亡。到了战俘营以后,除了饥饿、寒冷、体罚、死亡的折磨与迫害之外,还有对人的尊严的剥夺与文化的虐杀。作品的另一主题则是抗争,在战俘营,有人抗命,宁死不从日军看守的种种凌辱与虐待。有人拒绝为日军制造枪弹,以免它们在战场上杀害自己的同胞。有人破坏工厂的机器,藏匿零件,使之无法开动去生产杀人的武器。更有人精心策划,周密安排了出逃计划,并如愿逃出了战俘营。不幸的是,他们还是被日军抓了回来。几经严刑拷打,他们没有出卖同伴,没有供出为他们提供地图的中国劳工。最终,他们三个人全部被处死了,然而他们不屈抗争的形象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心上。

  此种感受,更得力于作品见解的独到与思考的深入。温莱特将军之所以成为作品首尾贯串的人物,绝不仅仅只是因为他是战俘事件的当事人与二战后日本无条件投降签字仪式的见证者。更重要的,是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对生命的高度尊重。以温莱特将军作为首尾贯串的人物,显然是影片令人惊叹的神来之笔。这折射出创作者对于二战的独到的见地。他们没有把战争仅仅作为历史事件来描述,而是把思考对准了战争与和平、战争与人性、人道、人格尊严的现代性课题。

  创作者称这是一部为历史作证的作品。他们没有停留在战争与战俘营的表象上,也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是非善恶上。他们证明了日军的侵略,也证明了日军的野蛮与残忍。他们证明了日军的罪行,也证明了日军反人道、反人性、反人类的本质。他们证明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也证明了反侵略战争必胜的规律性。他们证明了历史,也证明了未来。我们知道,否定历史的人没有未来。未来必将属于牢记历史、珍爱和平的人。


最热文章榜Ho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