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我眼中的非遗征文

2016我眼中的非遗征文

发布时间:2017-05-09  编辑:沈舒文 手机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奇葩,承载着人类智慧和辉煌,它是以各种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6我眼中的非遗征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2016我眼中的非遗征文1】

  学校广播通知,今天的班队会在操场进行,主题是——走近“非遗”!什么是“非遗”?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大家议论纷纷。“我知道!”一位同学叫起来,“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意思呢?”一位同学追问道。

  有的人说:“是向我们展示一些精美的作品吧!”

  “不对!应该是一种奖品发给表现好的班!”

  “不可能!依我看,应该是为庆祝些什么而定的一个标题罢了。”教室里乱成了一锅粥。

  正在大家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一抹红色飘了过来!这是个“危险”的信号——向老师来了!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

  向老师轻轻地说:“带上自己的椅子,到操场去看看我们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异口同声地问道:“向老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呀?”老师耐心地解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相对于有形的财产来说,是一种无形的遗产。它是很有价值,值得传承下去的一种民族技艺。用心去看看,你就会明白的!”我们迫不及待地带上凳子,冲出了教室。

  操场就像一个大火炉,烤得我们直冒汗。但我们仍目不转睛地盯着搭建在操场正前方的舞台。

  首先,主持人介绍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接着,孽龙表演开始了。两个身着侗族服装的小伙子出场了,一人舞龙,一人舞球。龙在舞台上上下翻飞,看得我们眼花缭乱。我仿佛感受到了龙的朝气和生命力。一阵雷鸣般的掌声不由自主地响起。

  体育刘老师和张老师实在忍不住,走到舞台上,跃跃欲试。我们立即用掌声表示支持。看似简简单单的随手挥舞,可要做到真正的配合,却有天大的难度。你瞧,刘老师往左,张老师就往右,真是太“惨不忍睹”了!他们边舞,同学们边笑,连一向严肃的向老师也忍不住捧腹大笑起来!看来,这条龙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舞好的。

  主持人说:“同学们大概笑累了,听一段奇特的音乐放松放松吧!接下来是芦笙演奏。这可不是一种普通的乐器。它主要流传于通道侗族自治县。芦笙用几块铁片,几根竹子就可制作。芦笙构造简单,吹出来的声音却十分动听。请欣赏!”只见几位侗族小姑娘,边跳边吹着出来了。她们的舞姿优美,我们从没见过。乐声低沉浑厚,十分舒缓,保你听过一次,就再也不会忘记。

  逸骏有点不服气,想上去试一下。他自信满满地上了台,接过芦笙,摆好姿势,鼓起腮帮,用劲吹了一下,什么声音也没有。他不信邪,再试了一次,终于吹出一声。大家都笑了。不知谁喊了一句:“哇!终于放出来了!”更逗得我们轰堂大笑!主持人安慰他:“没关系,练一年就能吹出好听的声音来的。”他不好意思地下了台!

  今天,我们算是长了一回见识。像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家乡还有很多,要了解它们,可需要一定的时间。它们是我们怀化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如果这些技艺没了传承,就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将是多大的损失。我们誓言:传承我们民族的技艺,让它永远活下去!

  【2016我眼中的非遗征文2】

  我们龙湾的“汤和庙会”可是一个具备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的庙会文化呢!身为龙湾人的我为此而感到无比自豪。

  可能是很小的时候,奶奶在我的内心深处植下了对“汤和庙会”的深刻记忆。自懂事以来,我每年都会拉着爸爸妈妈一路上跟着巡游队伍,细细体味着一成不变的繁华。

  听爷爷奶奶说,每年正月初九日、七月十五日“两祀”。这种俗称“汤和庙会”的祭祀活动,距今已有450多年历史。“汤和庙会”不仅是温州地区较有规模和影响,同时持续时间较长的民俗文化活动;而且也是我国古老中元节习俗中最具特殊性、典型性的个案。随着时代的发展,庙会活动也与时俱进地改变着内容与形式。过去“汤和庙会”只是为了纪念汤和,祈求神灵保佑地方太平,庙会活动的迷信色彩较浓,负面影响较大;而现在迷信氛围渐淡,健康积极的文娱节目大大增加。

  一路观看,我看到了舞龙、踏高跷、打腰鼓、剪纸舞、采茶舞、百家旗阵、老年快板……50多个表演方阵,每个节目都那么精彩,那么让人难忘,使我畅游在传统文化之中。你瞧,那舞龙人举着那金灿灿的龙,行云流水般绕场转了一圈才慢慢加快了脚步,之后便越来越快,越来越快,那条龙似乎活了过来,在半空中不断的翻转、跳跃、冲奔、扭动,之后直冲云霄……我的听觉、视觉、感觉等饱受着传统文化的冲击,这是一场传统文化的盛宴,也是一节别开生面的传统文化教育课,使我受益匪浅。这2000多人的巡行队伍清晨6点出发,路经永中、永兴、沙城、海滨等片区的43个村,巡游全程近25公里,队伍所经之处旗幡招展,鼓乐喧天,

  人声鼎沸。巡游队伍每过一村,都有欢迎仪式,烟花、爆竹齐放。此时空中是烟花的世界,地上是彩灯的海洋,再加上鲜艳的服饰,喜气的人群,真是热闹非凡。此外,在沿途的各家店铺前、屋檐下,村民还会自发摆出香案,陈列出各式各样精巧的小摆设,争奇斗艳,琳琅满目。

  听爷爷说,巡游活动的最后一项内容,是在宁村所南郊“抗倭英烈墓园”内的“祭祖”、“祭鬼”。祭奠过程中夹以擂鼓鸣锣,唢呐喇叭。最后要火化十几箩纸钱,仪式隆重又悲壮。最后队伍回村在四门巡游一遍,称“游营”。农历七月十六、十七还有演两天戏,戏毕活动结束。

  看着灯光辉煌的街道,慢慢地归于寂静。那散落了满地的缕缕闪烁着的灯光,那些时尚的店面似乎像是回到了木招牌的年代。于是我转身的一瞬间,“汤和”记忆似乎回来了,又走了,如同风铃的声音,那么轻又那么淡,可是却让人觉得意味悠远。

  这时,身为光荣的少先队员的我心中的历史使命感油然而生-----要守望“非遗”,传承文化。


最热文章榜Ho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