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总是给人一种淡淡的压抑感,或许老天也被这种情绪所感染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我们的节日清明征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我们的节日清明征文1】
青少年爱党爱国情怀的培养,应以润物无声、和风细雨的方式入手。要注重家庭教育,父母要提高自身素养,以身作则、正面引导,营造良好的家风。通过讲述先辈先列保家卫国、舍生忘死的动人事迹,陶冶青少年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教育他们珍视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倡导青少年传承优良传统、奉献服务社会!
对青少年爱党爱国的教育应当融入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中,人民教师应当率先垂范、立德树人,为青少年做好榜样,教导青少年自尊自爱、奋发图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承爱国心,延续民族魂。
他们的名字或将在历史的洪流中消逝,他们的精神却世代传承、永志不灭。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没有理由忘记他们的贡献、漠视他们的牺牲。回望血火磨难,珍惜今日和平;感怀革命先烈,不忘赤诚报国!
他们是国家的赤子,60年前,他们保家卫国、浴血奋战,忠骨远埋他乡。60年后,他们终于落叶归根、重回故国。又是一年清明时,亲人追思逝者,英魂终回故园。这是国家对战争充满人文的追思,一个为国家献出生命的士兵,应该有一份属于他的国家荣誉。
入土为安、魂归故里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风俗习惯。迁回在韩老兵遗骸,既是对死者的纪念,也是对生者的告慰;既是关于战争的记忆,也寄托了对和平的期待;既是善待历史,也是展望未来;这不仅仅事关老兵及其遗属,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事——因为正是他们的勇敢和忠诚、正是他们的流血和牺牲,才有了祖国今天的繁荣与发展。纪念他们,就是宏扬民族精神!
他们在国家有难、民族危亡之时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血与肉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民族自由之歌。他们中的幸存者,现在已是耆耋老人,他们中的很多生活困顿,身体残疾,无儿无女。我们对战争英雄的感怀不能只挂在嘴上,缅怀逝者的同时,是不是该让炮火洗礼后幸存老兵得到更多地关怀,给他们一个温暖而有尊严的晚年?
【关于我们的节日清明征文2】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给人的印象总是湿漉漉的,天上下着牛毛细雨,到处都被沾湿了,这片雨仿佛带来了淡淡悲凉和丝丝怀念,人们总是会感到有些悲伤,在烟雨蒙蒙中映衬着一座座墓碑。人们会去扫墓、祭拜和踏青,来祭奠死去的亲人。
关于清明节还有一个这样的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妃子为了让自己的儿子重耳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重耳为了自身的安全逃出城外,重耳最后只有几个忠心耿耿的大臣。一次重耳饿晕了,大臣里有一个叫介子推的忠臣,从自己身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后给重耳吃,重耳的病好了。后来重耳做了君主,想要介子推来任命封官,介子推不肯来逃进了绵山上。 重耳为了让介子推做大官,放火烧山让介子推自己出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才熄。并没有看见介子推出来,进山一看,介子推和他母亲抱着一棵树已死去,树上有个洞,里面的衣服上写着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后来重耳把绵山改为介山,每年四月五日定为清明节。听了这个传说,大家应该都知道清明节的来历了吧!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我们每年都会去祭拜死去的亲人,今年也不例外。清晨,爸爸开车载着我们一家人去天津墓地扫墓,在路上,爷爷向我们讲述着太爷爷生前的故事。唉,真是感慨万分啊!到了墓地,爷爷带领我们直奔太爷爷的墓碑。来到坟前,我和弟弟在一旁远远的看着,爷爷点燃蜡烛和香,插在坟头上,接着双手合十,开始祭拜。爷爷嘴里嘟囔着,不知在说些什么,可能是一些祝福的话吧。接着轮到了爸爸和妈妈,也和爷爷一样,祭拜着太爷爷。扫完墓,我们就回去了,感觉心情很是舒畅,一路上我们欣赏着美丽的景色,细长的柳条像小姑娘的秀发,随风飘舞着,春天真美呀!
有人说,对别人的思念会随着时光流逝,但是我觉得,对于至亲的亲人,却恰恰相反。即使过了再长的时间,在每次忆起他们的时候,也会感觉事情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清明节,也许是对于人们心中哀愁的感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