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麦抒情散文
岁月如海。苍茫的海面上飘来一页灵动的帆,我突然想起故园久违的苦麦了。
不知其学名,就像质朴的山民,向来被深居殿堂的学者们遗忘。闽北山野,苦麦是古老的物种,模样有点像荞麦,五月初开花,花是紫色的,清纯、淡雅,但连成一片的花海,却如灿烂的云霞,如火如荼,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很是养眼!
苦麦最神奇的地方,即那个苦字。山民喜欢把晒干的苦麦磨成粉,用来蒸糕。苦麦蒸出的糕,松黄松黄,细细看去,还有点青色,散发出袅袅的清香,但你轻轻一咬,哎呀!好苦。然而,只须顷刻间,这奇怪的苦味就化为丝丝缕缕沁人肺腑的甘甜,让人通体清爽!苦麦把苦尽甘来这一质朴的古训,演绎得栩栩如生。或许,正因为这一特性,深得山民的喜爱,祖祖辈辈传了下来。
山里人好客。一家蒸了苦麦糕,除了自己品尝以外,左邻右舍都要送的,于是,浓郁的乡情就悄然凝聚在这古朴的山野食品上了。究其原因,除了平时山里人家关系和谐以外,苦麦糕还有特殊的药效:清凉、解毒。入夏的山野,虫豸多,乡亲告诉我,吃了苦麦糕,对身体很有益处。送苦麦糕,还有送健康的美意。如今,吃尽美味佳肴的现代城里人讲究食疗,很遗憾,一身土气的苦麦被遗忘了。人世间被遗忘的'瑰宝太多,何况深居山野貌不惊人的苦麦,但能得到山民的钟爱,独享一方小小的天地,幸事!
我的伯母丁永秀,是典型的山里人。她出生的那个村子,有个飘逸浪漫的名字:巴蕉坑。小小山村,泥墙黛瓦,村子四周,全是成片的野生芭蕉树。闽北的芭蕉不结果,只有蒸糕的时候,用得上碧绿的长长的芭蕉叶,用它垫在蒸笼的底部,防止粘连,但也用不上这么多呀!那一大片梦一样的芭蕉林,阅尽春秋,是哪位老祖宗沉醉于蕉风椰雨的诗韵,还是因为读了唐诗中咏蕉叶的名句:“只应青帝行春罢,闲倚东墙作翠旗。”才特地种植起来的?没有考究。如诗如画的芭蕉林,成为这个村子特殊的文化符号。
从芭蕉坑走出的伯母,是蒸苦麦糕的高手。每年苦麦成熟的时节,她都要特地把我请到她家,尝尝她的手艺。每一回,她都会用温暖的目光看着我,问道:
“苦吗?”
“开始有点苦,但很快就感到甜和香。”
她高兴地笑了,她那白净清秀的脸,荡漾着温馨的笑意,就像苦麦紫色的花一样,不染纤尘,暖人心扉,让人感受到亲情的淳朴和厚重。
伯母走了多年。我远在异乡,多年没有品尝过苦麦糕了。也不知已经富起来的故园乡亲,还有没有种点苦麦和蒸苦麦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