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漫谈之《道,中华文明之源》散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华夏漫谈之《道,中华文明之源》散文

时间:2020-12-29 17:21:27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华夏漫谈之《道,中华文明之源》散文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这件事,如今即使是小学生都知道了。不仅如此,大家也都知道中华文明是其中唯一延续至今的。

华夏漫谈之《道,中华文明之源》散文

  以‘笑到最后才笑得最好’的标准而言,我们无疑是成功的。至于未来能够延续多久,所谓终点会是什么样子,目前怕是没有人能够预测。不过,倘若希望追根溯源寻找起点,虽然同样十分困难,但至少该是一件有可能做得到的事情。

  考古、断代之类的事情自有专家去进行。作为爱好者,能做的只是基于自己的有限认识给出抽象性的观点。而在我看来,所谓中华文明之源,应当就是‘道’这个概念被提出的那一刻吧。

  ‘道’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作为最初的思想根基,没有它的诞生,也就没有后来先秦诸子百家灿烂的黄金时代。

  那么,什么是道呢?

  用白话文的方式,(虽然也许还不够贴切)能够用来解释‘道’的词汇,只有也只能是“真理”。之所以可以如此肯定,是因为前人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道法自然。

  如今对于古汉语,很多人都喜欢去拆字解释,比如“法”解释为“效法”等等。但这么做的结果只能是将句子的意思弄得似是而非。其实最直白的,所谓“道法自然”其实就是在说:真理是客观的。

  不知道多少人能意识到,这句话的分量是非常非常重的。

  让我们横向比较一下。

  在距今2500年前左右,在地球的不同地区,几处率先发展的文明不约而同地走到了奴隶帝国的鼎盛阶段。于是人类社会也迎来了第一次思想黄金期,在此期间涌现了大量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其主要成就集中于三个文明圈:印度、古希腊、中国。

  需要提醒的是,无论我们如何描述当时的鼎盛,它们都处于奴隶社会阶段。人类为达到这个阶段花了数十万年。但就现在看来,不过是刚刚脱离原始蒙昧而已。

  因此,在这个阶段塑造人类文明的最大因素不是理念、科学,财富等人类概念。而是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动植物资源等客观因素。

  很显然古印度,古希腊,古中国各自的客观自然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他们所发展的哲学也非常不同。

  古印度处在南亚次大陆温暖潮湿烟瘴丛生的地区。而他们的`哲学由于当下资料的缺乏和研究的艰涩,并不为大众所熟悉。唯一可以把握的是,古印度哲学绝大多数是以经文的形式存在,偏向虚无和神秘主义。

  古希腊处在欧洲南部巴尔干半岛的最南端,这块地区的特点一是气候宜人,二是物产资源缺乏。因此古希腊对商业有强烈依赖,而他们确实也有商业的条件,周边的古波斯,古埃及,欧洲内陆以及亚平宁半岛众多尚在文明襁褓中的人类部落都提供了商业的可能。

  商业不仅提供了物产,也提供了不同背景、信仰的人们之间平等对话的机会,同时对商业城镇的管理体制提出了特别的要求,这些都成为了古希腊哲学发展的基础。

  我们知道古希腊哲学开明度很高,特别在贸易造成的多文化聚居社会基础上产生了最早的民主政体,构成了西方现代政体的基础。同时由于贸易,航运等需要涌现了一大批数学,物理,天文,地理方面的科学家。这些都是古希腊对人类发展的贡献。

  而与古印度,古希腊两大文明相比,同时期的中华文明则是最幸运的,也在事实上达到了最高的层次,这并非出于民族自豪感而提出的观念,而是基于客观事实作出的推断。

  中华文明的诞生地位于黄河长江之间的中原地区,这块地区综合幅原广度、气候适宜、物产丰富、地质地貌多样性等各种因素,都是并存的时代文明中最好的。也因此,中国先民有最好的条件去与自然共生,并改造自然为己所用,正是以这些有利因素作为基础,这块土地上生存着同时代最自信的人类。

  最自信的人类的哲学,自然也与众不同。中国人在研究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时候,不需要借助神灵庇佑。老子登高望远,说出了让当时只有中国能够提出的观念‘真理是客观的’。不仅如此,而后的孔子又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仁’的概念。子曰:仁者,爱人也,孔子认为,真理只有基于人的认识才有其‘存在性’,才有其价值(关于‘仁’的不同认识,是儒道两家的核心分歧,这里暂时不展开)。这一下子,就让中国领先了世界2000余年。

  由于在资源、认知和生产力上的局限,古代文明受到“自然之力”的影响非常大。地震,火山,狂风,海啸,疫病都可能摧毁文明。因此寻求特殊力量(即神)的庇护几乎是人类共同的选择,要他们摆脱神的影响而谈论哲学和真理是非常困难的。

  我们看到古印度人匍匐于神的脚下。

  古希腊人借助贸易,意识到了民主包容的重要性,并在实际需要的推动下发展了科学,但他们依然无法摆脱神的阴影。古希腊三杰之首的苏格拉底便死于一场“不公正的审判”,罪名正是:不信神。

  而东周时期的中国同样贸易频繁。与古希腊不同的是、这些携手前行的贸易国之间虽各自独立,但名义上都臣服于周。不存在异教隔阂的人为藩篱。

  于是只有中国人摆脱了神,甚至不需要商业为媒介。面对哲学、科学疑问的中国人之间可以很直接地就事论事,无须贸易介入,更不需要建立在宗教宽容、政治民主的基础上(恐怕他们想都没有想过这些),简直是天赐良机。

  然后有了“道”。

  “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恒名也。”老子在《道德经》中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以此为始,孔子进一步说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中国人开始为了寻找各自的“道”而上下求索:

  君臣之道、社稷之道、纵横之道、王霸之道、以至于武道、剑道、花道、茶道、诡道……各阶层、各行业、各细分领域的各种“道”层出不穷。中华文明进入了绵延近2000年的领先世界之旅。

  我们说“道”的思想之伟大,并不仅仅是说老子(或者叫李耳)个人所学或研究学问之精深。而更多是指“道”的思想无负于这片广袤中原大地在特定时期赋予的,华夏族群在人类哲学史上占据制高点的契机。这是中华文明屹立世界的基石,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华夏漫谈之《道,中华文明之源》散文】相关文章:

还道相逢的散文05-02

秋日之美散文12-05

成功之语散文11-29

春之杂感散文11-26

秋之韵散文02-03

春之芽散文11-15

秋之景散文11-15

心之随想散文11-07

简约之美散文11-07

人之气度散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