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累,活着还有意思吗散文
天气降温,晚辈发来短信,让惠多穿点衣服,注意保暖。天气冷了,下雪没有?他们所在地方下雪了。
惠告诉晚辈,雪倒是没有下,但是气温很低。让他们也要注意保暖,出门在外,下雪了,路滑,千万要注意出行安全。
晚辈就回答说,他们会注意,可是他们生活在农村的父辈,才不管下雪路滑了啥的,照样还要去地里干农活。
晚辈的回话,体现了对父母的体贴、关心、孝心,额外,也远离了惠的初衷,仿佛晚辈的父辈们的辛苦处境,是惠造成的,似乎只要惠使出洪荒之力,就可以改变他们父辈的境遇。惠就此心里产生了一点不舒服的阴霾。
惠私下心想:晚辈的父母,如何境遇困苦,要摆脱,也是他们做晚辈要努力的事情。至于惠呢,只要把自己照顾好,不拖累晚辈就已经是万事大吉了。来到这个世上,每个人都必须苦累,谁也代替和帮补不了别人的苦累。各人的苦累,只有自己知道,不同的只是,有的人的苦累,比较明显,有的人的苦累,比较隐性。比较隐性的苦累,实际可能对身体伤害更大。叹世上人,往往都只看见明显苦累人的累,而忽略了有隐性苦累人的累。
惠回话说,有啥办法呢,为了谋生,大家都要在不同的岗位上忙碌,这才是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只是要一边忙碌生活,一边要注意安全才行。要不,就会得不偿失,无论何时,生命安全重于一切。
晚辈看了惠的回话,兴许是领会了惠的不愉快,急忙改变了说话的语气,让惠不安乐的心绪,得到稍许安慰。
中午吃饭时,惠把这件事一五一十与先生交谈。先生支持惠的'观点,认为一个人来在世上,不干点事情,不苦不累,不做出点自己的作为,专门想着如何生来福气好,让别人好生伺候,人生就没有啥意思了。想想,即便是牲口,来到这世上,都要对社会有所作为,而况有思想,有灵魂的人呢?
晚辈说他们的父母辛苦,先生说,他年迈的父母更苦,七十多岁了,老人们一天都还要去田里、地里适当地劳作。一是为了锻炼身体,二是在劳作中,也给自己带来了收获,所谓苦中有乐。平时老人么,要吃啥时鲜果蔬,就到自己地里,不用出钱,就可以得到。老人活着的价值,体现得具体实在。
实际上,我们一个人,如果成天就是坐着、睡着享清福,三几天,时间短一点,大家都觉得是享受。天天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恐怕谁也享不了这样的清福。一定会觉得空虚无聊,活着没有意思。
那些明星,有的是钱,应该是好吃好穿好玩好享受,结果拿着多多的钱财醉生梦死,寻求刺激,这样那样的坏事做尽做绝,最终把自己弄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身陷囹圄。这就是享乐主义最终的结局。
沉迷于享乐的人们,让自己曾经辉煌的事业和前景,没有发展,或是半路夭折,落得千夫所指,万众所骂和唾弃。这类型的人物,物欲横流的当下,大家是有目共睹,不必一一数点。这些人,由于贪图享乐,实在是害了自己,害了亲人。每每我们也耳闻,这些人在毁了自己的前程和事业之后,大多是痛心疾首,痛定思痛。
而那些有事业,有专长,有贡献的科学家,却一直勤勉刻苦,为大家所推崇和尊重。像水稻专家袁隆平,八十多岁了,还要随时奔赴各地水稻试验田,卷起裤管,下田查看水稻长情。他没有说自己年纪大了,有功劳,有资本了,就躺在功劳簿上,成天指手画脚,纸上谈兵,享清福。
褚橙王褚时健都已经是75岁的老人了,还要克服千难万险创业,在世上有所建树。一般人觉得这是件痛苦,挺累,没有必要“穷折腾”的事情。但是,褚老就是不怕苦,不怕累,连续苦累十多年,如今已经90高龄的褚老,还在一天天乐呵呵地操心着他的储橙事业,为所有中国人树立了生命不息,工作奋斗不止的良好榜样。
我们正处在年轻力壮的青年人,还有啥理由不苦不累呢?即使再是吃穿不愁,自己也要苦苦累累,做出一点成就,自己才会有生活的成就感。平时我观察,那些苦的累的人,包括自己,如果某天做了点有成就的事情,自己就会觉得很充实,很幸福。再苦再累,也不感到累,相反感到高兴,感到精神百倍,特别有生存的价值和意义。甚至于吃饭都要香一点,瞌睡都要好睡一点,与人相处都要愉快融洽开心一点。这样的时候,感觉走起路来都要轻盈些,每每有手舞足蹈的冲动。
而在无所事事的日子,自己不开心不为,还要把不开心的因子,传递给周围的人们,尤其是亲近的人。弄得一家人都不欢欣。所以,我就主张来到这世上,不管年龄大小,只要还能动,每天都一定要找点事情做做,才会自己活乐,也带动周围的人们活乐。
如果成天抱手抱脚,还能过得舒心,不心慌,我就对这样的人无语了。人呢,如果自己不主动做事,就只是把世上的米粮吃贵,把世上的资源耗尽,还要伤害家人亲人的心,来在世上,简直就是一个讨债鬼、害人精。
人啊,不论年轻,还是年老,尽力多做一点事情,人生才会更充实、更有意义。
【不累,活着还有意思吗散文】相关文章:
后面还有来的散文11-10
感性的活着散文11-03
活着不是为了生气散文04-30
除了还有造句02-27
除了……还有……造句01-15
你现在不累以后会更累励志文章01-16
用除了还有造句02-27
《活着》读书心得04-23
活着说明文01-14
《活着》名著读后感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