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下的随想散文随笔
站在南山寺院内那棵菩提树下,顿时觉得庄严肃穆。高大的树冠,绿叶满枝,灰色的树干圆润光滑,几处裂痕略显酱色,有些伤感,有些岁月的沧桑。较矮的枝条上挂满了许愿的红布条,木牌,铜钱…。有些树枝承受不了负荷,断裂,掉在地上,还有不断往上挂的这些东西,将已经发白的红布条盖上。旁边一张木桌,一座吊钟,是为信徒们出售红布条的,给的钱多还可以撞三下钟,清脆浑厚的钟声在寺院空间游荡,寺院内更加神秘,来访者越来越多,都十分认真,不马虎,口里还念念有词,无论是出声还是不出声,从走出寺院门口的笑容和轻松,我就知道他们也释放出自己的内心太多的重负,许下了新一年的心愿。
我不是信教徒,但经常跟着朋友看他们那认真的样子,不多不少对佛教文化有些认识。菩提树在佛教文化中的`位置是很重要的。传说从前有一个大善人,做了很多善事。一天,他在家中看书,一个人从窗前走过,深深的吸引了他,他马上出来寻找这个人,却不见了踪影。后来,他寻遍了世界各地都没有找到,有天在梦里菩萨对他说,你要想见到这个人,就要舍去人身,变成一个大树,修行500年。很快他死去, 变成了一棵树,经过磨难站在恒河岸边,500年过去了,一日,那个人远远走来,他激动的舞动枝叶,欢迎他的到来,想让他在树下休息坐坐,可是,他走过看也没多看便离开了。他十分丧气,等了500年就换来这个结果。晚上菩萨又给他托梦,让他再修炼500年,他按照菩萨的指意,又修炼了500年。一日,这个人出现了,他没有激动,静静地等着他,看到他绕树一周后,便坐在树下,这一座就是七七四十九天。后来成了佛祖,他们一起成了佛。这个佛祖就是释迦牟尼,这棵树就是菩提。
这个故事离今天已经过去二千多年,佛教文化的精髓也在不断深化与打造,特别有意思的是隋朝的神秀与师兄慧能的那段对话,耐人寻味,要能够参透这个偈子的确不容易。那段对话后来写成了诗,神秀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写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些思想对中国人影响是很大的,“四大皆空”,自我的修炼修行,达到自我的完美人生,看起来很是高尚,而这种不断修复自我,而不去改变环境,创造人类共享的财富的行为,应该是中西方在信仰上的差别吧。或者说是中国落后于西方现代文明的根源。所以,无论什么东西只有批判的吸取精华,去除糟粕才是有益的,才可以服务于人类,造福于社会。从印度传到中华大地的佛教文化也是如此。
离开寺院,菩提树旁人们敲击钟的声音在不时传出,给新年增添了生机。远方的大海翻动着白浪,推着船只上上下下。不断涌入寺院烧香求佛的人络绎不绝…。此刻,我内心也默默地在思念着遥远的彼岸,心中的那棵树在不断的茂盛,向往着未来的生活,向往着人生的追求..…
【菩提树下的随想散文随笔】相关文章:
菩提树下情感日志05-29
菩提树下醉清风日志07-05
菩提树下醉清风散文04-06
关于菩提树下,醉清风散文04-08
随想的散文随笔08-22
梧桐树下散文随笔05-01
樱梅树下散文随笔05-01
散文随笔《随想秋天》05-04
夏天的随想散文随笔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