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驻村帮扶工作组日志「两篇」
导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7年驻村帮扶工作组日志,供大家阅读和借鉴,希望这两篇范文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7年驻村帮扶工作组日志【1】
*月*日 星期* 天气:*
和马主任一家吃过早饭已到九点了,今天我们的工作计划是上午下田收割玉米,体验农活,下午到四社走访农户,并把村里的黑板报办起来。这些也是我昨夜思考良久的。特别是作为从机关下村的干部,下田体验农活很有必要。村委马主任忙于村里的工作,三四亩玉米还在田里,所以我们决定到马主任田里收割玉米。
到了田里,我学着马主任的样子掰玉米棒子。虽然小时候帮家人下田劳动,但是老家那边种的都是小麦、豌豆等作物,所以掰玉米棒子还是头一次。不过这活一学就会,就是一手抓住玉米棒子,另一手拿小刀在包叶上面划一道口,然后顺着那道口子剥开包叶,再把里面的玉米棒子掰下来,工序就这样简单。由于海拔较高的原因,每株只结一个玉米棒子,偶尔也有两个的,不过其中一个很小。掰了一会儿后,我的手法越来越娴熟,速度也很快了。这时,海东农牧局科技推广站洪站长打来电话,让我今天赶紧领上昨天我给他说要办养殖场的村民马哈比,到民和县畜牧局补报家庭养殖项目。我一联系马哈比,他正好在县城。而且我们的帮扶组成员小孟从县城还没向村里出发,所以我让他领马哈比去县畜牧局。不一会儿,马主任夫人也干完家务活到了田里。随后,我们帮扶组的老谢、小罗,还有村支部马书记都到了,田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了。人多力量大,我们七个人每人占一个垄,一垄一垄掰,马主任负责铲秸秆,一下子加快了收割的速度。收玉米不太累,大家又说又笑地干到了中午。回头望去,身后金黄的玉米堆越来越多,腾出的空地也越来越宽,很少劳作的原因,大家兴奋不已。
下田劳动的原因吧,中午大家吃饭很香。马主任夫人给我们做的是熬饭,一个个都吃了两碗,还把一大碟子油饼吃到底了。
下午我们走访的是距马主任家所在的二社两公里多的四社,即小库土社。这个社是个自然村落,坐落在一社山梁下边的阴山根,地势较低,但坑洼不平,庄廓布局杂乱。我们的车歪歪扭扭地行走在村道上,好像在流水似的白土里游泳,又好像在厚厚的白土尘烟里腾云驾雾。村民们很热情,不管以前见没见过都会打招呼,并往家里邀请。我们先后走访了五户农户,了解的内容基本一样。但是今天走访的一位老农,让人心酸。他叫马索来么,已六十九岁了,家里只有长病在家的老伴,也快七十了。四个儿子都不争气,一个个在外过自己的日子,根本不顾两个老人,用当地的话说就是“不上路”。为了维持贫寒的生活,这位老大叔耕种13亩地,还当村里的护林员,管护大家的退耕还林地。尽管如此,但不知为什么他没有享受到农村低保。我的心里很酸楚,能为他做点什么呢?我从兜里摸出一百元钱塞在他手心,让他买双鞋,因为他穿的鞋实在是太破了。他激动得一时不知说什么好。我转过头悄悄的对村支部马书记说下次调整低保,一定不要忘了他。
从四社小库土返回到一社山梁时,时间已不早了。我们把村里简易的公开栏用墨汁刷了两边后,大家一齐动手,划线的划线,写字的写字,画边的画边,不一会儿把黑板报办了起来。黑板报的右下角还写上了让村民们抓紧开展秋季覆膜等工作的通知,左下角我用彩色粉笔画上了一朵红牡丹,远远望去还有点意思。
又一天的工作结束了,回想起来,感到农村工作虽然苦点,但也十分充实。
*月*日 星期* 天气:*
屈指算来到xx村已12天了。这些天来,走村串户,访贫问寒,与这里的村社干部、党员和村民谈心、交流、拉家常,收获颇多。在这里,人们的生活有贫有富,但更多的是贫困。农民们很辛苦,家家户户几乎都耕种着三十亩以上的耕地,有的还耕种四五十亩,这在我的家乡及好多农村是少有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里的.人们早已习惯了这种繁忙的生活。但是这些天来一直让我感动的是,他们即使生活条件不好,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但这些乡亲们一个个都活的挺有精神。写到这里,我就想起现在的许多城里人,吃穿不愁,但总拉着一张苦瓜脸,无精打采,生活在郁闷的世界里。我们的“上班族”们坐在宽敞的办公室里,面对电脑一脸茫然,好似有无尽的烦恼。在这里,我们与贫困户聊天,他们说有许多寒苦,但他们相信党和政府,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信心与希望。我想,这就是他们以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的缘由吧!
九点半时,我们帮扶组的同志们都到齐了。今天我们去走访的是三社,也叫松把社,距离我们的根据地村委马主任家还有两公里。我们向东徒步行走十来分钟,眼前出现了一道大坡,这个自然村刚好社坐落在山腰上。放眼向前望去,这里都是一道道的大山梁,山成排、沟成行。我这时才突然明白,xx村的名称可能就是这样得来。顺着山坡土路向下继续行走了十多分钟,就到了三社。向下望去,废弃的庄廓随处可见,真正像样的农家不多,巷道里也不见个人影。一路上听老谢说原先这个社有26户,现在只剩10户。我们连走了三户,但家家都锁门。在老谢的提议下,我们径直来到原村支部书记孙万发家。走进他家时,他正要出门去收割玉米,见到我们他很热情地让我们进屋。看上去家里条件并不好,像样的只有一台电视机,上边还赫然写着“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收视器”。我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前些日子有人说村上有个电视在孙x家,但大家都怕得罪人,谁也不愿去要回来。老谢说他家在这个社还算最好,以前这个孙书记工作干得也不错,青海《党的生活》还专门报道过他,可是后来群众反映不好,换届时没能当选。攀谈中我们得知以前他当过民办教师,如果再坚持两年就转正了。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在外跑车,收入也可以,但因为他们这个地方条件太差,已过结婚年龄的儿子一直说不上媳妇。他说这个社、包括整个xx村的小伙子们都很难说媳妇,姑娘们没人愿意到这个山大沟深的穷地方来当媳妇。好在他的二儿子很争气,现在上天津石油大学,快毕业了,工作已签约。谈到村里的工,他说这里的群众有条件的想方设法自己搬走了,留在村里的都是最困难的,大家都迫切希望政府帮助他们搬出大山沟。我在心里想,xx村也算大村,整体搬迁不太现实,但是通过政府适当扶持鼓励自行搬迁还是可行的,作为帮扶工作组我们还是多反映吧!
2017年驻村帮扶工作组日志【2】
*月*日 星期* 天气:*
市委组织部派我到双湖村任职已半月有余,这些天来与镇包村领导和干部陆续入户走访了解了双湖村部分贫困户,看到的情况远远比我想象当中要复杂、困难得多。双湖村是今年全市确定的65个重点贫困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有60户202人,201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849元,贫困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030元。村里人多地少,耕地土壤贫瘠,灌溉水源紧缺,渠道破旧,水资源利用率不高,农业发展空间有限、后劲不足,农民增收渠道狭窄是双湖村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致贫的主要原因。
怎样科学地制定精准脱贫实施方案?如何实现当年整村脱贫的既定目标?为把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制订得更细、措施制订得更准、项目确定得更实,今天我又去几户贫困户家中做了一些走访调查。有些不在家,我便去田间地头和他们聊天拉家常,详细询问收支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搜集整理脱贫需求,了解他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双湖村一社贫困户何修义无劳动能力,与80多岁高龄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十分艰难,需要通过社会救助的方式摆脱贫困;一社贫困户胡学鹏无劳动技能,外出务工只能靠“钓鱼”打零工,遇上今年建筑业行情不好、收入大幅减少的情况,掌握就业技能才是今后的脱贫之策;四社贫困户马杰的独生子残疾,康复治疗花费较大,而本人虽有务工技能却无就业门路,需要指导马杰利用自己的技能就业和帮助申请医疗费用补助;五社邓兴斌患病花费巨额医疗费用,属典型的因病致贫,要支持帮助其发展壮大养殖业,扩大种植规模,争取医疗救助……。
在认真地做过调查了解、分析研究后,我与镇、村干部一起研究制定、修改完善了双湖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施计划,最终确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环境整治、科技培训、公共服务等五大类20项脱贫项目,结合每户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制订了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相信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和措施的落实,精准扶贫工作一定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月*日 星期* 天气:*
最近一段时间,双湖村的精准扶贫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村子的整体环境面貌已有了大的改观。但是,没有特色产业的培育,没有富民增收的措施,是无法实现我村60户贫困户稳定脱贫目标的。当前双湖村最大的问题还是缺少致富产业,农民增收途径狭窄,收入来源单一;而在发展种植、养殖合作组织、发挥能人大户的带动作用方面也比较滞后。为此,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培育增收致富产业,通过充分发挥能人大户的领头羊作用,把更多贫困户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最终实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当年整村脱贫的目标。
镇上已决定支持帮助双湖村新建一个养殖小区,这对于发展壮大我村的养殖业、提高贫困户养殖收入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全力推进、尽快落实、早日落地。今天早上我陪同镇领导分别查看了村上养殖小区拟选址的两处地方,但我个人的意见,认为两处地方都不太适合修建养殖小区,一是离饮用水水源地太近,二是所处位置有些偏远,三是我包片负责的双湖村最为贫困的四、七社地处东火山脚下,虽然有发展养殖业的优势条件,但在规模养殖方面还处于空白。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建议养殖小区选在双湖村四、七社。下午,我与村书记、主任以及四、七社社长做了沟通交流,大家共同的意见是养殖小区选址定在四、七社一处废弃闲置的打谷场上。但占用土地、通水通电、平整道路等方面的问题还需要与群众协调解决。时间不等人,晚上我便与村书记来到四、七社社长家中,通过召集社员会议与群众沟通交流。在会上,我与村书记给大家讲明政策、对比算账、分析利弊,通过几个小时的讨论,打消了群众顾虑,消除了不利因素,统一了思想认识,集中养殖小区的选址、建设问题都迎刃而解。
回到宿舍的路上已是繁星点点,尽管自己身心有些疲惫,但想到发展规模养殖业所面临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这几天研究的事情有了着落,我的心情还是很高兴的!
*月*日 星期* 天气:*
我出生在农村,成长在农村,应该说到村任职后对农村工作还不是那么陌生,对农民群众也不是那么生疏。通过一段时间来的工作,真正觉得走出机关,才能贴近群众;走近群众,才能做好工作。
最近一段时间宣传发动群众修建暖棚羊舍是我们驻村工作队员的一项主要任务。今年县上出台政策,给予修建暖棚养舍、发展家庭养殖的农户每户3000元的资金补助。这项政策出台后,群众本应态度积极但修建进展比较缓慢。仔细了解分析,发现群众修建意愿是有的,但大部分群众对政策理解不透,对建造标准把握得不准,有些群众将信将疑,一直在等待观望。究其原因,还在于我们工作不够深入,仅限于在社长会议上布置任务,没有扎实深入地引导宣传。
基层群众工作急不得、慢不成。群众对政策消化需要一个过程,但高寒地区入冬早,加之马上要秋收,工作更是不能耽误。七社的贫困户刘文礼思想很保守,在修建暖棚羊舍这件事情上总是持怀疑态度,觉得时下羊肉市场持续疲软、行情不好,养羊就是赔钱。今天我为这事是第三次去他们家,在山头看到他正在放羊,就与他席地而坐,谈今年的收成、儿子的务工情况,说今后的计划打算,聊了一个多小时,刘文礼态度有了大的转变,决定先利用政策修好羊圈,等市场行情好转后再扩大养殖规模。四社的刘国礼文化层次较高,在地方上算是头脑比较灵活、致富路子较广的那种类型,号召力和影响力很强。前几天我到他家中给他讲解了暖棚羊舍的建造标准,今天看到他家的羊圈已经修好,有他的带头和示范,相信不过几天此项工作一定能够有大的进展和突破。回来的路上碰到刘全礼,这个老头有点意思,前几天和他聊了一阵子,他就认可我了,老远就说:“书记,我正在修羊圈呢,修好了请你来看……”
作为市上下派来的干部,做好群众工作,必须要放下“架子”,走进群众的心田,听群众的心声,说群众语言,讲农民土话,才能赢得群众的支持和信任。
*月*日 星期* 天气:*
这两天,我村利用双湖学校闲置教室试验种植的双孢菇出菇了,香菇种棒也有即将出菇的迹象。早上来到教室,密密麻麻的双孢菇破土而出,长满了整间教室。虽然种植规模只有区区100平方米,但试种的成功为下一步我村发展壮大食用菌种植产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群众的亲眼所见也打消了几个月来他们的疑虑与担心。
如何实现60户贫困户的增收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增收的瓶颈之一是我村囿于自然条件而形成的种植作物单一,以及农业靠天吃饭的现实。双湖村夏、秋季气温比较低,产出的香菇、双孢菇能够填补市场需求空档。镇上决定引进双孢菇和香菇特色种植技术、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后,村上积极与相关公司衔接合作,先小范围试验种植香菇和双孢菇,以期获得群众对发展食用菌产业的认同。这些天来,我们工作队的同志到农户家中宣传引导、对比算账,树立群众种植信心。根据目前的情况,双孢菇每平方米可产菇15公斤,按每公斤8元计算,扣除成本后每平方米可获利40元;香菇每平方米可产菇6公斤,每公斤8元,扣除成本后每平方米可获利30元。可以说,发展食用菌产业大有可为。
目前,镇政府投资建设的8座食用菌种植大棚已建好4座,估计建成后总建筑面积将达到2300平方米、种植面积达到10000平方米。听说精准扶贫贫困户政府贴息贷款马上要下来了,我们商量,考虑到大多数贫困户难以发挥贷款的最大资金效益,可以由村干部牵头成立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经营管理模式,整合60户贫困户入社种植食用菌或利用即将建成的养殖小区发展养殖业,通过大力培育富民产业达到持续增收的目标。
双湖村有块地方历史上叫“米满湾”,现如今叫成了谐音“眉毛湾”,也许当初是取“粮食富足不挨饿”之意吧。看到热火朝天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和养殖小区建设现场,我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米满千年眉毛湾,产业富民群众欢。精准扶贫斗志昂,定将旧貌换新颜!”。
【驻村帮扶工作组日志「」】相关文章:
驻村帮扶工作日志11-25
驻村帮扶工作优秀日志汇总05-19
驻村工作组扶贫帮扶工作总结04-01
驻村帮扶工作日志汇编(精品)05-19
驻村帮扶工作总结03-29
驻村帮扶往事回忆散文03-02
驻村工作组的工作总结06-14
驻村帮扶的工作总结范文05-12
驻村帮扶心得体会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