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像山那样思考》教学案例(精选11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中语文《像山那样思考》教学案例

时间:2024-09-27 09:12:39 炜玲 高一上册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语文《像山那样思考》教学案例(精选11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像山那样思考》教学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像山那样思考》教学案例(精选11篇)

  高中语文《像山那样思考》教学案例 1

  一、案例背景

  经过近半学期的语文教学实践,我对学生的能力素质,学生也慢慢适应我的一些教学模式。但我也明显感觉到学生对我的语文课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对课堂的参与和学习语文的热情都有所下降。对此,我以为有必要适当调整教学模式和策略,以扭转局面。我考虑改变问题的产生模式,变问题由教师设计为问题由学生提出。我选择《像山那样思考》作试点。

  这篇课文作为“像山那样思考”专题中的一课,意在告诉人们应如何看待自然以及如何和自然和谐相处,教学中不仅应让学生明白狼的生态意义,更应让学生懂得狼只是自然界万物中的一个代表而已,进而让其明白人类应平等地看待自然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而作为语文课,学生这些认识的获得又必须来源于对文本的研习,决不能撇开文本谈所谓的道理,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如何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研习,是学生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

  二、案例描述

  (一)课前准备

  我提前两天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提出疑问或设计精彩的问题。汇总后,我随即对这些五花八门的问题进行了筛选、归类、排序。筛选即选择对理解文本有价值的问题交由学生课堂讨论,而其他的问题则以课后讨论或个别交流的形式另作处理;归类即把实质相同的问题整合;排序即根据文本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知特点等安排问题的呈现顺序。

  文章开篇那声“深沉的、骄傲的”狼嗥的特写,是此篇文章的文眼。因此教学中我也以此为着眼点和突破口,紧紧围绕这一声饱含有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的号叫展开和深入全文,我把几位同学提出的“文章以狼嗥开头,狼嗥有何特点?有何内涵?”作为第一个问题首先抛出,再通过本文所列其他几个问题的层层铺垫,最终解决课文的核心问题:“像山那样思考”,山是怎样的思考的?为何要“像山那样思考” ?

  (二)教学流程

  (1)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狼嗥叫的含义;

  2、体会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2)教学内容及步骤:

  1.导入:面对大自然,有的人谛听天籁,描写风景之美;有的人感悟自然,抒写人生感言;更有人反思生态环境的恶化,思考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作者简介:以投影展示相关课件。

  3.检查预习:投影展示学生可能不认识或读错的字词。

  4.大家问,大家答(课堂讨论):

  a.文章以狼嗥开头,狼嗥有何特点?有何内涵?预设:特点:“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蔑视”等。内涵:

  ①狼嗥是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蹂躏自然而发出的悲叹;

  ②狼嗥是在警告人们不要破坏生态环境,否则必将自食其果;

  ③狼嗥是对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相处、和谐相处的呼唤;

  ④狼嗥是对不懂自然规律的人类的反抗;

  ⑤狼嗥意味着为某种生存状态吹响了告别的号角。这一声狼嗥具有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也是作者充满生态忧患意识的大声疾呼。

  b.留意狼嗥的有哪些事物?他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为什么只有山能听出狼嗥深刻的含义?预设:留意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类:“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属于一类,它们的反应是“明显而迫近的希望和恐惧”;留意的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c.作者为什么对狼情有独钟?预设:

  ①人类肆意捕杀狼而造成的生态灾难明显而巨大;

  ②作者因为看见那只被射杀的狼思想受到触动,进而反思醒悟;

  ③很多人对狼有着根深蒂固的偏见,选择狼作为分析对象,对人们狭隘的、自以为是的生态观更具冲击力。

  d.如何理解“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句话的含义?预设:“荒野”,即人类文明未曾涉足的`地方,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地生长着,彼此之间是平等与和谐的,是健康的生态系统,它体现了大自然最本真的特性,对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具有不可忽视的警示和借鉴意义。

  5.热点热议:“像山那样思考”,山是怎样的思考的?为何要“像山那样思考”?(预设关键词:长远客观、自然规律、万物平等、和谐共存、生态危机)

  6.小结:自私的人类,为了换取所谓的物质文明的进步,却付出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巨大代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自然界中的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去思考,使我们的地球,不再继续受到伤害。

  7.拓展阅读和课后思考题:投影展示现代诗《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给学生阅读,第二段用空格的形式显示,让学生参照其他诗节仿写;投影布置课后思考题。

  三、案例反思

  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实现了教学构想。因为是在讨论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明显高于往日。在讨论中,有学生的分析比预设的答案还要全面,表现出较高的个性阅读鉴赏水平。当然也遇到了一些波折,比如学生对万物皆是平等的生态伦理观念的理解和把握上存在一定障碍;在分析狼嗥的内涵时,学生们的认识比较浅,而对其中的生态伦理思考难以触及。我及时调整教学步骤,将这一问题暂时搁置,待“热点热议”环节后再讨论时,同学们基本能轻松地回答这一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重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将发现的机会更多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发现的过程中走进作品灵魂的深处。我想,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依据自身的知识积淀和生活体验等去对文章进行整体性的阅读或个性解读,不仅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更能培养他们创新和探究能力。

  高中语文《像山那样思考》教学案例 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狼嗥的含义。

  2、感悟文章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

  3、提高对大自然美景的哲理感悟力。

  4、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由狼嗥引出的哲理思考,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

  “像山那样思考”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词语积累

  嗥叫、驯服、残羹、聆听、悚然、湍急、蠕动、饿殍、艾蒿

  二、文本研习

  1、快速地阅读全文。

  思考: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起、缘由。

  2、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他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3、除了这些事物,还有什么也有感受?是怎样的感受呢?

  ——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5、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还有谁呢?

  ——是“我”对这声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

  6、“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从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那么一开始“我”是怎样的呢?

  ——先是和芸芸众生一样,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肆意猎杀与破坏。

  7、是什么使他的认识发生了转变?

  ——后来看到一只垂死时的老狼眼中的绿光时,作者有所启发,有所意识,有所察觉。

  8、让我们齐读第六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性认识、一时触动表述出来的。

  ——作者通过一段猎杀狼的亲身经历,写出自己的触动。

  9、有同学感受到了作者的感受,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捕捉到的?

  ——写狼“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与狼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形成对比,反衬人的冷酷。

  ——“一只小狼正拖着一条腿”,让人顿生怜悯之心。

  ——“无动于衷”的岩石不如说是在指责人的无动于衷。

  10、作者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又是如何上升为理性认识的?

  ——山失去了狼,鹿因数目过多而死去。

  11、有了触动以后,作者又从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破坏和退化中,进一步得到验证:此时作者意识到要保护环境。作者的认识从肆意猎杀与破坏,发展到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应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剑拔弩张的矛盾关系,但人类的印迹似乎还很重。这里保护环境归根结底还是为人类服务的。人类仍然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位置,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那么作者的最终认识是不是就仅限于此呢?下面我们就把文章的最后一段一起来读一遍,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思考作者在不断的实践探索过程中,认识有了怎样的发展。

  ——此段中的一些语句很有哲理,比如“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更长远地来思考问题,不能只顾眼前暂时的利益。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应该说荒野中的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他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与和谐的。作者悟出了人与自然应该平等相处。

  12、文章到此就把作者先前的以人类为本位、为中心的认识,发展为了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所有一切时所采取的平等态度。人类只是自然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权力。

  13、“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现在我们来领会一下这声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含义?

  ——狼嗥是在警告人们不要破坏生态环境,否则必将自食其果。

  ——狼嗥告诫人们:狼也是生态链中重要的一员,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

  ——狼嗥是呼唤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相处、和谐相处。

  我们可以听出这声狼嗥中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是啊!万物之问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狼嗥的“悲哀”就在于人类对此的不能领悟,“骄傲”就是它自己领悟到了,同时这座山也领悟到了。

  14、通过我们先前的反复朗读,我们能否感觉到这篇文章在形式上,特别是在语言文字上与一般介绍自然、介绍生态伦理观念的文章不同?不同在哪里?

  ——一般这类文章都是科学语体,而利奥波德身为一位生态伦理学家,他的文学素养也是很高的。他所使用的语言文学性较强,较多地用了排比句。

  ——是一种诗化的语言,充溢着诗意美。这就与他的自然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融为一体,使全文熔诗意美与思辨色彩于一炉。

  三、课堂小结

  自私的人类,在付出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的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开篇时图片留给我们的疑问,可以说已是不解自破。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思考”,使这原本已很脆弱的伤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继续受到伤害。

  四、作业

  做几句仿句练习,体会一下排比对阅读带来的'冲击力,尽量以大自然为仿写内容。

  1、我不是光芒四射的太阳,也不是高悬夜空的月亮,而是漫漫银河中的一颗星星。

  ——我不是翱翔天空的雄鹰,也不是屈身笼中的金丝鸟,而是自由飞翔在天空中的一只麻雀。

  ——我不是威风凛凛的雄狮,也不是气吞万里的猛虎,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只驯鹿。

  ——我不是巍立峰顶的巨石,也不是饱经沧桑的钟乳,而是风霜雨露中的一粒卵石。

  ——我不是宽阔无垠的海洋,也不是汹涌澎湃的湖泊,而是灿烂阳光下的一滴露珠。

  2、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树木是时间的通史,年轮是过去,树叶是现在,种子是未来。

  ——森林是树的家园,泥土是地毯,灌木是家具,动物、鸟儿是森林的成员。

  ——田野是作物的一篇乐章,田垄是五线,稻草人是高音谱号,小麦、玉米是田野的音符。

  ——山是自然的一幅图画,岩石是轮廓,绿树是调子,七彩的花和万千的生物是山的色彩。

  ——天是月的一座舞台。云彩是遮幕,太阳是灯光,虫鸟走兽是观众。

  板书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

  狼嗥

  鹿……猎人希望、恐惧、山、草原、高山植被无可挽回地退化。

  高中语文《像山那样思考》教学案例 3

  [教学目标]

  1.领会“一声狼嚎”所引发的“山的思考”,理解保护生态的深刻意义;

  2.体会作者的悲悯情怀,了解本文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为什么只有山能够“客观”地聆听狼的嚎叫;

  2.怎么理解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教学课时]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篇什么文学体裁的文章?

  哲理散文,就是通过作者独特的社会观察产生人生感悟的散文,也就是讲道理的散文。这种散文一般以一件事情或者一种现象来开头,然后在叙述抒情评论的过程中讲述道理,启迪人生。《像山那样思考》就是这一种哲理散文。

  作者简介: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学家,被称为是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近代环保之父”。从小就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近50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的一个被人类遗弃的沙乡农场,从此开始了长达13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直到去世。他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结晶成了《沙乡年鉴》。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乡年鉴》(《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二、自读提问:

  先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一共10个自然段。然后联系课文对照文章题目读出了哪些问题。

  1. 是什么引发了山的思考?

  2. 山在思考什么问题?

  3. 山是怎么思考问题的?

  4. 谁应该像山那样思考?

  三、导读感知:

  第1节:

  1. 是什么情况引发了山的思考?缘于“一声深沉、骄傲的狼嚎”。

  2. 这“一声嚎叫”有哪些特点? “深沉”与“骄傲”有什么样的意思?

  深沉、骄傲;不驯服、对抗性、悲鸣;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

  深沉:充满沉重和悲愤的情感,蕴涵深刻的含义;

  骄傲:自己十分清楚自己的艰难处境,也明白这样下去会带来怎样的一系列的后果,而人类却蒙在鼓里。

  3.“这”里面蕴含了怎样的一种情感?(是谁试图“驯服”它?它和谁在对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迸发”?)

  狼在人类的掠杀和挤压之中遭受到了越来越残酷的折磨,于是发出了一声声声嘶力竭的嚎叫,传达出了它们生存的无奈和不甘心为人类折磨的情感。

  第2-3节:

  1. 因为这一声“深沉、骄傲的狼嚎”,引起了“活着的东西”各种不同的反应,作者把它概括为“浅显而迫近的希望与恐惧”,那么,哪些是“希望”,哪些是“恐惧”?

  郊狼、猎人:希望;

  鹿、松林、牧牛人:恐惧。

  一组排比句,列举了这声狼嗥对于不同生物的不同意义,将一个严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2.这“一声嚎叫”里其实还“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这种深刻的含义是谁听懂的?这是怎样的一种深刻含义呢?

  是山。因为它从狼的嚎叫之中明白了狼的存在与否对于山、对于自然、对于人类具有特别的意义,狼的命运和自然与人类之间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山思考的问题是一个自然世界的生态伦理问题。

  3.“那些不能辨别其深藏的含义的人也都知道这声呼唤的存在,”可是,他们没有像山那样思考。比较一下,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等是一种怎样的思考方式?而山又是怎样的一种思考方式?

  这是两种不同的思考方式。一种是一般人类的思考,是一种眼前的、浅显的、功利的、偏面的看法,是一种主观的留意与反应;一种是山的思考,是一种长远的、深刻的、公正的、全面的思考,是一种客观的聆听和反应。所以说,只有山“能够客观地聆听狼的嚎叫”。

  山的思考其实是谁的思考?是作者的思考。对于同一声狼嚎,同一种事物,人们常常习惯于这样的思考;只有山明白,也只有作者明白,我们不能这样去思考,应该像山那样去思考。

  四、研读体悟:

  第4-7节:

  1.在4-7节中,作者为了说明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的由来,叙述了“在那个年代里的”的一段经历,在这个经历过程中,作者对狼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敌对(掠杀)——同情(察觉)——敬畏(反思)

  2.第6节里,作者说“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结尾处又说,“但是,在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还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请问,作者说的“新的东西”是什么东西?“这种观点”又是什么观点?

  新的东西:杀狼之危害。对狼的存在意义的`重新认识,对狼的负罪感。

  这种观点:从前的观点,“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 的天堂”。

  第8-10节:

  1.因为人类的猎杀,“狼——鹿——草”之间发生了一种可怕的生物链现象,山在“对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在利奥波德的那个年代,那个看见了狼就扣动扳机的年代,他们用枪弹打在了狼的身上,其结果就是,那颗子弹又转了回来,最后打在了谁的身上?

  人类自己的身上。

  这个道理谁明白?山。

  谁应该像山那样思考?人类。

  2.本文在写狼、鹿、牛、牧人等一系列关系的时候,归根结底是写谁与谁之间的关系?

  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作者是一位生态伦理作家,在讲述自然与人类的关系的时候,从一声狼嚎的生态现象引发出山的思考,向人类发出了深情的呼喊。在文章结尾部分有没有通过群山的思考直接表述作者生态伦理思想的句子呢?

  “在这方面,获得某种程度的成功是很好的,而且或许是客观思考的必然条件,不过,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也许是狼的嚎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

  3.“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揭示出怎样的人生意义?

  “荒野”是指自然世界,“荒野”给这个世界的启示就是整个大自然对生存法则的启示。无论是狼,还是鹿、草,甚至是牧牛人,都是生物链上的一部分,没有那一种生命不值得尊重。人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候,绝不比山更明白,这个世界可以有主人,但不能有主宰,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人类应该明白要向山学习,像山那样思考。

  补充:“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句话是美国另一位自然主义作家梭罗的话。

  梭罗曾把自己全家的东西捐献出去之后,一个人住一间小房子过着野人一样的生活,从事着环境保护工作。《瓦尔登湖》是他关于自然生态的著名著作,和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并誉为自然人文写作的典范,入选纽约公共图书馆“世纪之书”人文类十大必读好书。它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其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

  五、小结:

  1.既然山代表的是自然的声音,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把题目改成“像自然那样思考”呢?

  不可以。虽然说的是一个道理,但是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作者采用拟人手法赋予山以象征意义,既有意象也有意境,有了人的性格性情,特别富有诗意,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和味道,摄人心魄,发人深省,耐人寻味;而用“自然” 的话太宽泛,指向不明,象征意义就不显著。

  2.再看题目,这是一个祈使句,读一读,你觉得重音应该在那个词上? 说说自己的理解。

  重音在“山”上,强调的是山的自然与法则,有一种凝重、庄严、巍峨、包容一切的感觉;重音在“那样”上,强调的是山的思考方式;重音在“思考”上,强调的是必须进行深刻的思考。每一个词都有自己特殊的意义,是一个特别具有感召力和启示性的题目。(我的意见觉得应该在“山”字上,因为全文有两条线,一条是一声狼嚎,一条是山的思考,从山的思考里揭示出了狼嚎的含义,希望人们感悟自然生态的平衡法则,用实际行动改变为了自身利益而给大自然造成的严重危害。这个主题无论在利奥波德的年代,还是在现在或者将来,都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

  这是作者发出的一声深情的呐喊,它浓缩了作者一辈子的情怀和祈祷,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

  悲悯情怀,深远祈祷

  作业:

  梭罗的《瓦尔登湖》和姜戎的长篇小说《狼图腾》。

  板书:

  像山那样思考

  一声狼嚎———————————山的思考

  悲悯情怀,深远祈祷

  高中语文《像山那样思考》教学案例 4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平等共存。

  2、确立正确的生态观,增强我们的忧患意识,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教学重难点]:

  1、文中重点语段的理解。

  2、和谐平等生态观的确立。

  [教学方法]:

  文本研讨、小组讨论、班级交流

  [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 导入

  用齐秦的《一匹来自北方的狼》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听过狼嗥吗?请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段文字,想像一下当时的场景。 “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回响到另一个山崖,荡漾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请谈谈对狼嗥的感觉。

  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和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为什么这声音是“不驯服”、“对抗性”、“悲哀的”?

  这种“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又是从何而来呢?

  二、 文本研习

  (一)分析2、3节

  1、 先来看看周围的事物对这一狼嗥的反应。

  “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分别的反应。

  它们的反应有什么共同点?——“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

  2、 却有另一种反应与众不同,是谁的?怎么不同?

  山 “更加深刻”、“客观”

  3、 “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这个含义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为了强调这一观点,作者在第3节中有呼应的文句,能找到吗?

  明确:“山对狼有一种秘密的看法”

  (二)分析4、5、6节

  1、那么,究竟这种“秘密的看法”和“隐藏的含义”是指什么呢?作者自己又是否从一开始就知道的呢?

  明确:不是。“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是自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开始的”。

  2、阅读4、5、6节。

  为什么要杀死这只狼?

  明确:社会——“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过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

  自身——“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人为什么那么厌恶狼,非要置之于死地?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什么态度?

  明确:人类对狼的敌意和偏见,狼对人类的利益构成威胁,那么“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主宰。

  补充:作者曾是一位资源保护主义者,把资源分为“有用”和“无用”,保护有用的(鹿),消灭无用并有害的(狼)。

  ③作者的观点是如何转变的?哪一刻,哪一场景触动了作者的心灵?

  明确: “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这种观点”是什么观点?(必须杀死狼的观点)

  “新的东西”与前文哪些语句是一致的?(山的“秘密的看法”和“隐藏的含义”)

  ④山的“秘密的看法”和“隐藏的含义”究竟指什么?可能我们在解答完另一个问题时,答案就明了了。

  问题:自然界失去了狼会怎样?

  阅读7、8、9节,用一句话概括狼被消灭后带来的危害。

  一句话:狼被消灭了,山和草原也被破坏殆尽,自然环境受到毁灭性的影响,人类的未来也不复存在!

  这一点,人类和其他生物并没有意识到,只有山和狼了然于胸,因此, “秘密的看法”和“隐藏的含义”就在这里。

  ⑤人类遭到自然报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他不知道像山那样去思考。”人类是怎样思考的,山又是怎样去思考的?

  (阅读第10节)

  人似乎在为和平而奋斗,但如何理解“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

  人们只顾眼前暂时的利益,却带来了长远的危害。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如何理解?这是梭罗的名言,作者对此也是完全赞同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荒野中万物之间都是怎样的。应该说荒野中的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他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与和谐的。人类只是自然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权力。

  ⑥文章末节在引出梭罗的名言后,又提到“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这就与首节前后呼应,也回到了我们开始留下的问题了。我们再来把第一小节齐读一遍,这节其实也是此文的文眼。通过文章的讲解,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领会一下这声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涵义?

  高中语文《像山那样思考》教学案例 5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2)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学法指导】

  本文说理性强,其观点学生仿佛熟悉其实陌生,做到深入了解有一定难度。因此,要充分预习、反复诵读,另外,教师宜以思考题作引导。

  【预习要求】

  1、利用工具书自查生字词注音及重点词语释义。

  2、“像山那样思考”有怎样的内涵?

  3、划出不理解的句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嗥叫(háo) 兆头(shào) 迸发(bàng)

  B.驯服(xún) 蔑视(miè) 挑战 (tiǎo)

  C. 饿殍(fǘ) 蒿艾(hāo) 蠕动(rǘ)

  D.嬉戏(xī) 疲惫(bèi) 扳机(bān)

  二、导语:

  最近30年,在美国,从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的角度上说,有一本书是首当其冲的,它表达了一种几乎是不朽的关于人和土地的生态及其伦理观。这个人就是“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的《沙乡年鉴》──一本薄薄的在1949年出版的小册子。

  这本书的美国版本的销售量已超过了100万册,他的土地伦理概念成为几个全国性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机构行动宗旨的基础。《像山那样思考》就是《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同学们,读过《像山那样思考》后,觉得在这本书中让你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最忘不了的是什么?

  就是那只垂死的老狼。同时,它也是令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幡然醒悟、毕生难忘一只狼。为什么这只狼能有如此魔力,让这么多人难以忘怀?

  看(图片):你能说出有关这个动物的成语吗?

  狼狈为奸 狼奔豕突 狼吞虎咽

  狼心狗肺 狼烟四起 狼子野心

  狼狈不堪 引狼拒虎 狼前虎后

  鬼哭狼嚎 狼奔鼠窃 声名狼藉 ……

  这些词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感情色彩上)贬义。即使我们提到的“与狼共舞”这个源自美国经典电影的讲述人与狼和谐关系的词语,传到中国便成了“与邪恶的人或事物接触”的意思。狼,成了“邪恶的化身”,但鲜为人知的是,我们如果再不留意,就将与狼诀别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三、教学过程:

  1)看插图并读第1--3节

  1、思考:文章开篇就是对狼嗥的特写,请大家找出反应此种情感的词语。

  明确:狼嗥中所饱含的情感: “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蔑视”等,表现出这声嗥叫既是狼痛苦的哀号,更是它用来反抗的号角。

  思考:这嗥叫中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最后总结]

  2、思考:试想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群山寂静,只能隐隐听到风过树林,叶子的沙沙声,突然一声狼嗥撕破了这份宁静,嗥叫声从一个山崖传向另一个山崖,回荡在山谷中。这声狼嗥对于不同的生物,分别有着怎样的意义?看看文中是如何描述的?

  明确:对于鹿-----它是死亡的警告

  对于松林------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一场撕杀即将上演)

  对于郊狼------它是即将来临的拾遗的允诺(是彻底地清扫战场,绝不浪费)

  对牧牛人------是银行里赤字的坏兆头

  对于猎人------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打狼)

  问:作者是怎样概括他们的反应的?

  明确:“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

  问:除了这些事物,还有什么也有感受?是怎样的感受?

  明确:作者进而指出,在浅层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有更深刻的、只有这座山能听懂的含义。

  因为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客观地听取这声狼嗥。

  我们从中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和思考?我们应该体会到,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因此我们应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爱护生态。

  除此以外还有一般的人和作者“我”。

  2)生读4~6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如何得到“大山能够听懂狼嗥的深层含义”这一认识的?(即作者对狼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明确:“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

  “当时我很年轻,而且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期。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自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

  “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

  “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

  “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3)(生读7~10自然段)

  1、作者原本认为“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猎人的天堂”当人们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后,天堂出现了么?出现了什么情况?

  明确:破坏的草原很难恢复。牧牛人猎杀牧场上的狼是取代狼用以调整牛群数目以适应其牧场的工作。

  2、面对那一座座无狼出没的山,利奥波德开始像山那样思考。他想到了什么?

  明确:正是因为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山就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

  牧牛人猎杀牧场上的狼也不是好事;

  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

  我们憎恶狼,是因为它伤过过人类,我们对此总是念念不忘,但我们反过来想想,我们人类伤了多少只狼呢,却不曾有人提起。我们总讲人类有情,有怜悯心怀,讲求“道德伦理”,但当十余种狼在地球上永远的消失,当T型台上的裘皮大衣满世界的招摇时,我们还有何面目向大自然说人类敬天惜物?人类终究会为这一切付出高昂的代价的。

  我们吃!我们吃!当地球上只剩下了石头,吃!当天空只剩下了沙尘暴,吃!当海洋中只剩下了红潮,吃!当动物只剩下人类同胞,通吃!面对我们——最嗜吃的民族,就是蝗虫也要给我们让路。

  我们吃!我们吃!化肥催生的粮食庄稼,吃!农药助长的水果蔬菜,吃!假冒伪劣的肉食烧腊,吃!过期变质的糕饼豆奶,通吃!我们的血毒了肝硬了,我们的大脑也生病了。

  我们吃!我们吃!鸡鸭咳嗽我们喷嚏,吃!猫鼠发烧我们感冒,吃!终于吃来了可怕的萨斯,吃!

  3、思考: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它想告诉我们什么?)

  。保护生态平衡刻不容缓。

  。呼唤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相处、和谐相处。

  。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

  4)小结——为什么我们要像山那样思考?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大自然,怎样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投影打出问题]

  明确:“像山那样思考”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的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的表达方式。作者的真正用意在于,让人们意识到,由于人类一直把自己看成高于一切的自然的主宰,已经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自私而又自大的人类,是在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人类没有像山那样对待自己同大自然的关系。

  5)阅读思考

  千岛湖遐思(节选)

  不一会,我们就到了千岛湖之一的猴岛,听导游介绍,猴岛是一个新景点,刚建时,岛上只有十几个猴子,还是从外地引进的,猴子刚来时,因思念家乡,常常坐在树枝上,呆呆地望着家乡的方向出神,在当地管理人员和游客的关心爱护下,如今猴子已不仅不再思念家乡,而且它们已喜欢上了这里,并且繁育了几十只后代。可是由于游人过分的“溺爱”,猴子变得格外的挑食,我就亲眼见到一只猴子把游人给它的茶叶蛋剥开,去掉蛋青只吃蛋黄。对于一般的点心,它们更是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哎,“忘本”的小猴子呀!那边,在猴岛的一角围了一大群人,我赶快挤进去看,啊!原来是一只全身棕色的母猴抱着一只全身金黄色的只有十几厘米长的小猴,正在帮它挠痒痒,可爱极了!突然,一只大猴子跳到了一根软树枝上,吓了大家一跳,可它却悠然地荡起了秋千。一位大姐姐把瓜子撒到了它的前面,猴子马上跳下来,津津有味地嗑起瓜子,那样子有趣极了。

  问题:

  1、文中的小猴子“忘本”指的是什么?

  不吃蛋青只吃蛋黄。

  2、你如何评价人们在千岛湖建猴岛的行为?

  其实是一种人为的行为。虽然便于游人观赏,丰富了景点内容,但是此处不一定适合猴子生长和繁衍。再说,猴子“挑食”本身似乎已经预示了猴子的将来。

  四、结束语:

  (展示图片,画面内容为:一个椭圆形的蛋,上面印有各大洲的地形框架。(代表着地球)令人触目惊心的是上面已经有了几道深深的裂痕,旁边写着“脆弱的地球”。)

  自私的人类,在付出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的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去思考,使这原本已很脆弱的伤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继续受到伤害。

  齐读诗歌:

  当天空不再是蔚蓝,

  看不到朵朵洁白的云朵;

  当大海不再澎湃,

  见不到鱼儿畅游碧水中;

  当小鸟不再歌唱,

  听不到婉转动听的鸣叫;

  当春天永不再来,

  鲜花不再绽放娇艳的笑脸......

  当蔚蓝色的星球—地球,

  我们人类的母亲再无力承担她的儿女们的伤害时,

  迎接我们的又将会是什么呢?

  高中语文《像山那样思考》教学案例 6

  教材分析:

  《像山那样思考》这篇课文是高中语文新教材苏教版必修一中一篇现代散文,其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是一位美国大地的观察者和思考者他以他的生活经历,用诗意性的语言,独特的写作风格,对大自然进行思考言出在付出生态变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人类没有像山那样对待自己同大自然的关系至于作者在文章中怎样对狼的“嗥叫”进行认识,理清其过程是学生理解的难度所以在设计之时我以尝试的心理在前面问题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去引导学生的理解,明白文章的主旨从而学会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和写作方法

  学生能够通过对课文反复研读和思考,结合现在的社会环境,进一步认识作者借用狼的“嗥叫”的深层含义,理解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经历与作者的生活环境和经历有很大的差别,不仅表现在国别上,而且更体现在家庭的熏陶上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对作者的诗意性的语言、写作风格和采用的意象,可能体会不够深刻,在理解过程中有很大的困难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理解狼嗥含义,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方法

  3、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预习要求:

  1、利用工具书自查生字词注音及重点词语释义

  2、“像山那样思考”又怎样的内涵?

  3、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4、划出不理解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积累“狼”字成语我们看到的画面上是什么动物啊?(图片)你能说出有关这个动物的成语吗?(见幻灯片1)这些词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感情色彩上)贬义即使我们提到的“与狼共舞”这个源自美国经典电影的讲述人与狼和谐关系的词语,传到中国便成了“与邪恶的人或事物接触”的意思狼,成了“邪恶的化身”,但鲜为人知的是,我们如果再不留意,就将与狼诀别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散文《像山那样思考》

  2.思考文题:谁思考什么? 像山那样思考

  (有些同学可能对文章标题不理解,从而影响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所以要引导学生从标题入手来理解文章)

  二、作者简介:

  “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沙郡岁月》出版,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沙郡岁月》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像山那样思考》是《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见幻灯片3)

  三、背景介绍:

  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过高的物质追求,不断的向大自然索取,以及错误的生态观念,使我们的地球已变的满目疮痍森林植被骤减,水土流失严重,工业三废的污染,滥捕滥杀滥伐,这一切做法严重的破坏了生态平衡,地球面临荒原化的危险

  四、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 检查默写字词

  嗥叫(háo) 驯服(xǜn) 蔑视(miè) 迸发(bèng) 湍急(tuān)

  艾蒿(ài hāo) 疲惫(bèi) 饿殍(piǎo) 蜿蜒(wān yán) 毛骨悚然(sǒng)

  2、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⑴ 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内容是什么?简说理由

  (方法指导:可从词精彩、句修辞、哲理句、景物描写等方面考虑)

  ⑵是什么引起像山那样思考的?(狼嗥)有何特点?

  (本环节重点训练学生在速读课文的基础上快速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五、合作交流,品读解析

  1、作者对狼的认识经历了怎样一个什么过程?什么时候发生了转变?(见幻灯片4)

  (发现狼——打死狼——老狼眼中绿光,心灵触动——狼死——鹿死)(看到老狼眼中的绿光时)

  2、自然界失去狼后会怎样?请你用生物链的形式表现出来(见幻灯片5)

  (狼少→鹿多→草光→食草动物灭亡→ 山秃→沙尘暴→灾难)

  3、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山能那样思考?思考狼噑的含义是什么?

  (见幻灯片6)

  4、赏析句子:(见幻灯片8)

  (1)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

  (人们只顾了眼前暂时的利益,却带来了长远的危害要求我们人类不能只从眼前利益出发,要从长远思考问题,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

  (2)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自私的人类以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换取所谓的物质文明,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所以本文作者用他的文字来警醒人类“要像山那样思考”,不能急功近利,惟利是图,只有这样,人类才有真正美好的未来)

  (本环节重点训练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我们人类要像山那样思考狼的嚎叫中隐藏的内涵,处理好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2、你能举出生活中环境污染的事例吗?(见幻灯片9、10、11)

  对此,如果你是一名环保志愿者,请写一段广告词警示人们保护环境!

  七、作业设计:

  1、仿写句子

  鸽子的叫声,对 来说, ; 对 来说, ; 对 来说, .

  2、从环保的角度写写自己的家乡

  板书: 像山那样思考

  奥尔多·利奥波德

  狼(嗥叫)→ 山(思考)

  个性 → 哲理(和谐)

  教学反思:

  这是必修一最后的一篇文章,按照板块的编排,主要是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人跟动物是和谐发展的,是处于平等的地位在上课过程中我发觉 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渗透的不好,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只停留在环境的平衡的层面,并没有深入到作者所呼吁的那中生态忧患意识,以及人和狼在大自然中是作为平等的地位存在着这点一直是自己这几天思考的问题,该以何种方式让学生领悟到这些,如果单纯地引用一些名家的言论感觉还是会很生硬,有几点是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

  1、 语文课始终都要围绕文本,文本是学生与作者对话的最好平台

  2、 每节语文课都要有严格的到位的教学目标,而且这目标要贯穿课堂始终

  3、 语文学习更应该是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的思考也越来越多,希望自己能逐渐进步

  高中语文《像山那样思考》教学案例 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掌握“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阅读方法。

  (2)能力目标:了解生物知识,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味此篇文章诗意的语言美和作者的美好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和体验作者的精神境界。

  【预习要求】

  (1)利用工具书自查生字词注音及重点词语释义。

  (2)了解文章的作者

  (3)划出不理解的句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使用】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一提到狼啊,我们也许都并不陌生。因为从小我们从文学作品中就接触到了很多狼的形象。那么同学们,你们谁能说一说,狼在你们心中是怎样的形象啊?

  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的确,因为狼对我们造成过伤害,所以狼在我们心中已经成了邪恶的化身。那么,是不是像狼这种“坏蛋”就是我们自然界所不需要的呢?我们一定要反过来将其赶尽杀绝呢?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美国环保主义伦理学家利奥波德的散文作品《像山那样思考》,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记录了一只令他幡然醒悟,毕生难忘的老狼。那么这究竟是一只怎样的狼,它又能留给作者怎样的深刻体悟呢?现在,我们就来共同走进这篇课文。

  二、检查预习

  1、关于作者——利奥波德

  2、关于重点字词

  三、文本分析

  1、老师先让几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课文,其他同学在欣赏他们朗读的过程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本篇文题是“像山那样思考”,那么谁能帮老师把这个题目补充成为一句完整的句子呢?( )像山那样思考( )?

  明确:(人类或我们 )像山那样思考( 人与自然的关系 )?

  2、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

  明确:缘于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在第一段,作者在描写狼的嗥叫时,都用了哪些形容词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狼嚎中饱含了狼怎样的情感?

  明确:“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蔑视”;痛苦,反抗

  3、我们接着往下看,第二段,“每一种活着的东西,都会留意这声呼唤”,看看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狼嗥的有哪些事物?它们的反应是什么样的?

  明确:留意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类:“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属于一类,它们的反应是“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留意的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4、文章还写到了一般的人, “不能辨别其隐藏含义的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这说明他们属于以上哪一类事物啊?

  明确:第一类事物,他们的理解也是肤浅的,直接的,表面的。

  5、作者还写了自己对狼嗥的反应。 “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从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他并非一开始就读懂了狼嚎的含义,那么一开始“我”是怎样看待狼的呢?但是作者后来经历了一件什么事,让他的看法有所转变呢?

  明确:1、在那些年代里……2、那时,我总是认为……; “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

  6、作者之前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那么没有狼的地方就是猎人的天堂。但实际上是这样吗?在第七至第十自然段中,作者写道,狼的灭绝,导致了什么后果啊?

  明确:不但导致牛群和鹿群的减少,连山坡上的植被、草原和土壤都因此而遭殃。

  7、哪位同学能把它们之间的关系理清楚啊?也就是这些事物之间形成的生态链条?

  明确:狼少——鹿多——植被遭到破坏——食草动物死亡——水土流失、沙尘暴——环境恶化

  8、作者在最后一段中说“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 我们在这里怎么理解“太多的安全”和“长远的危险”啊?

  明确:消灭狼群,让鹿大量繁衍;草场退化,最后人类的整个生存环境都遭到破坏。

  9、作者在最后一段中还引用梭罗的名言:“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我们怎样理解这句话啊?

  明确:荒野就是人类未涉足过的地方,荒野中的各种生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存在着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

  10、文章在引出梭罗的名言后,这样作结,“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这是在呼吁人们要去怎么做呢?

  明确:像山那样去思考,去对待狼,把狼看作生态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对待自然万物要如此。

  11、那讲了这么多,我们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像山那样思考。山是怎样思考的?我们又能向山学习什么呢?

  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山去思考问题时,能够尊重自然,平等的看待自然万物。而我们人类也应该像山那样,把自己看作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

  12恩格斯在他的《自然辩证法》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我们以为取得了怎样的胜利?自然界怎样报复了我们呢?

  明确:胜利——狼死,鹿安全。报复——环境恶化。

  13、老师在课下还搜集的一些图片,他们也可以作为我们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佐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人类是如何祸及自身的。

  (描述图片)看了这些图片的确会让我们感到非常的痛心,人类对自然的破坏,遍及各个角落,从森林到大海到天空,范围之广令人震惊。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去思考,使这原本已很脆弱的伤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继续受到伤害。

  14、说到保护环境,我们真的是再熟悉不过了。虽然现在以我们的力量还无法阻止所谓的工业文明的很多弊端,但是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可以作出的努力还是很多的。现在同学们就来想一想,我们能为环保事业作出哪些贡献?我们身边的哪些小事已经是在对环境造成破坏了?

  (浪费水电,践踏草木,食用野生动物等)

  四、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大山的思维来衡量狼对自然界的价值,那么在小动物的眼中,人类的某些做法又能给它们留下怎样的感悟呢?课后,请大家以拟人化的手法(或叫泛灵),以-“-----------眼看世界”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片段,要求一个画面,一个镜头,主题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要有震撼效果,要能激发人类保护自然的决心。

  在这节课的最后,再次希望大家能在环保的道路上迈出自己坚实的一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五、教学反思

  1、关于课文的选取:这是一个我从课文选取之初,一直到公开课结束都不停思考的问题。因为本文的作者是一位学生并不熟悉哲学家,他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家会有些不同,导致文章的很多语句很难理解。但是作为一篇自然随笔,本文的文字非常优美且意境深远,特别是文章中关于环保这一主题的阐述,是我一直都很欣赏的。所以我选择了这篇文章,作为我真正走进课堂的第一节课。

  2、关于教学环节的设计:在此类比较难理解的散文的讲解过程中,我觉得深入浅出是最重要的。教学环节的设计也要首先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怎样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化。那就是要从我们生活中熟悉的话题入手,先引起学生的学习探究的兴趣。这样,再引出文章的主旨也会容易理解得多。所以,在本文的讲解中,我始终紧靠我们身边的环保事件,并从中得出最后的观点。

  3、关于作业的布置:这是一个我比较满意的部分,自己感觉比较新颖独特。既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有没有脱离学生的生活。尤其是这种通篇拟人的手法,在学生看来非常有趣。在作业的批改过程中,也正是印证了我的想法,同学们的想象力远远超出了我的意料。

  4、关于板书和课件:课件的设计我是力求新颖却不花哨的,所以我没有选择软件提供的模板,而是从网络上搜集了很多相关的信息和图片,争取让学生眼前一亮,结果也是比较满意的。至于板书,这一点比较惭愧,因为我的粉笔字书写水平的确有限,这就在授课过程中出现了板书书写过慢、字的规格过小等问题。这些问题我都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积极改正。

  高中语文《像山那样思考》教学案例 8

  教学主题:

  良知与呼唤——一个作家的生态忧患意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1、创设教学氛围

  教师:不知道有没有同学看过黄河?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希望大家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暑假里我看了一部短片,是有关于黄河的。一位记者问一位在黄河壶口瀑布写生的画家,面对黄河有什么感受时,这位画家说:“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这话没错。然而我望着浊浪滔天的黄河却是另一番心境。要知道,黄河每年要卷走上亿吨泥沙,这些泥沙可是能长庄稼的地表土呀。水土流失使得黄土高原地区日益贫瘠,到处是千沟万壑的荒凉景象。所以,一位作家曾感慨地说,这哪里是泥沙,这是中华民族的血液呀!同样的现象还有:我国每年沙漠化土地3500多平方公里,我国每年损失的森林面积相当于一个小兴安岭。我们有理由为祖国取得的建设成就感到骄傲自豪,但我们更应该有一种沉重的责任感,一种深重的忧患意识——对自然、对我们的家园。那么,有谁会与我们的心一起呼吸,有谁会在人类取得巨大物质进步的同时对环境遭到的破坏抱有相当的警觉?这个人就是奥尔多利奥波德,他是美国作家、生物学家。他曾经写过一本书《沙乡年鉴》,这本书被称为“绿色圣经”。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他的一篇散文《象山那样思考》。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位生物学家的忧思与良知。

  2、初读,归纳主题。

  ﹝1﹞这是一篇哲理散文,课前我已请大家读了一遍。现在请大家想一想:这是一篇什么样的哲理散文?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用一句话简明扼要地归纳作品的主旨。采用这样的句式——“这是一篇……的哲理散文。”

  ﹝2﹞自由发言。

  ﹝3﹞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见仁见智,各有千秋,但实际上表达了同一个主题:生态平衡、生态保护。如果从作家的角度着眼,我们可以把这篇作品的主旨归纳为“这是一篇表现了作家强烈的生态忧患意识的哲理散文”。

  ﹝4﹞我想,如果我们以此为主题,可能会触摸到作家高尚的灵魂。以下,我们将分成三个小专题来考察这一核心问题。

  3、第一个小专题:哀嗥的狼

  ①齐读第四段。

  ②这段对狼的描写让我们感动吗?为了加深这种感动,老师再给大家提供一则材料,也是关于狼的。两位猎人在森林里遇到两只狼正在撕咬着一只鹿,却不把肉吃下去。猎人朝母狼叩响了扳机。就在这一瞬间,公狼却如同闪电般挡在了母狼面前,临死之前,还使劲地朝后山望了一眼。母狼则衔起一块鹿肉向山后猛跑。猎人又射出了一颗子弹,母狼倒地了,但当猎人即将赶到时,受伤的狼居然又站了起来,衔起肉向前飞奔。猎人沿着血迹赶到后山,惊讶了:一个干净的山洞里,四只小狼正津津有味地吃着那块鹿肉,而那只肚子被打穿的母狼则静静地躺在那里,它已经死了。

  ③教师:这两则有关狼的故事让我们感动吗?谈谈理由。

  ④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⑤教师总结:是狼的温情、爱情感动了我们。野兽就没有情感?非也。实际上,在所有的群体之中,爱几乎是一种本能。这两只狼都是为了自己的幼崽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的,这种牺牲同样使它的生命显得崇高,同样值得我们敬重。

  ⑥让我们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所有的生命之中,难道只有人的生命才有尊严吗?为什么?动物也是有它的生命的尊严的。因为一切生命从其本源意义上来讲都是源于自然,都是平等的,都应该受到有尊严的对待。但是人类往往自诩为万物的主宰,对自然界的一切尤其是动物痛下杀手。其实人类忘了,我们原本也是自然的一分子。任何对生命的漠视甚至虐杀都是对生命的亵渎,是不道德的,甚至是犯罪的。那么我们究竟如何对待生命?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推出一个结论:敬畏生命。只有对一切生命充满了敬畏,我们的良知才能得以恢复,我们的心灵才能真正地高尚起来。我们敬畏生命,尤其是动物的生命,因为生命是平等的,都有它的生存的尊严。所以,狼嚎之中便有了第一层含义:生命意义——敬畏生命。生命哲学在西方有一个源远流长的历史。从狄尔泰到伯格森到史怀泽。这里,我们用法国哲学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史怀泽的一段话来结束这一小专题。他说:善的本质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生命达到其最高的发展;恶的本质是,毁灭生命,损害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那么,人类将怎样在善与恶之间选择?相信每个人都会给出自己的答案。

  4、鉴赏第二个小专题:当狼消失时……

  ①教师:阅读7、9两个自然段。用线路图标明:当狼消失时,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注意:

  a、需要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对相关小项进行组合。

  b、这些小项:狼;鹿;山林;泥石流;家园(废失);牛;草场;沙尘暴

  c、重组之后是五个模块。

  ②教师:从上图可以看出,当狼群消失时,等待人类的.将是怎样的一种前景!在上一个小专题中,我们谈到狼嗥具有生命意义,让我们学会尊重生命,那么,此专题我们敬畏狼,又因为什么?

  ③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言。

  ④教师总结:狼是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失去了它,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将被打破,人类生存的环境将不可避免地陷入恶化。所以,我们敬畏狼,还因为它具有——生态意义,可以避免生态失衡。从某种意义上说,动物与人的生命是息息相关的,当地球上所有的动物都消失时,人还能孤独地生存于这个星球上吗?

  4、鉴赏第三个小专题:在发展中反思

  ①教师: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拉回到人类自身,让我们思考自己,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人类的发展及命运。所以,我们的第三个小专题是——在发展中反思。人类需不需要发展?当然需要。发展是一个人的权利,是一个民族的权利,是一个国家的权利。问题是怎样发展,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发展。我们来研读最后一段,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②要求学生齐读最后一段。(时间如不多,则不读)

  ③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段,教师提供一段背景材料。此文写于上个世纪60年代。二战之后,工业革命迅猛发展,它给人类带来了极为丰裕的物质生活,但与此同时,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人类生存的环境。过高的物质追求,不断地大自然索取,以及错误的生态观念,使我们的地球变得满目疮痍。森林植被骤减,水土流失严重,工业三废污染,再加上滥捕滥杀滥伐,种种不当行为严重地破坏了生态平衡,使得人类生存的地球面临日益荒原化的危险。

  ④思考:

  a、人类发展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这里既是个人发展的目的,也包含了国家的、民族的、人类的。

  b、假如我们的发展仅仅是为了“这一代的和平”会带来什么结果?如何理解?用原文的话回答就是:“长远的危险”。人类如果仅仅从眼前利益出发,对自然进行掠夺式的开发,不注重维护生态平衡,靠牺牲生态环境来谋求一时的繁荣和幸福,这种发展将会带来长远的发展危机。

  c、所以,我们应该有一种什么样的发展观?着眼长远,尊重自然,维护生态平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应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文章的标题是《向山那样思考》。这也正是大山的思考。

  ⑤从全文来看,人类只有具有生命意识、生态意识和正确的发展意识,才可能创造一个美好的家园。这也是英国作家梭罗的名言——“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的含义。

  5、作为全文的结束,教师朗诵一首小诗——《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高中语文《像山那样思考》教学案例 9

  设计指导思想

  作为“像山那样思考”专题中的一课,本篇课文意在告诉人们应如何看待自然以及如何和自然和谐相处,教学中不仅应让学生明白狼的生态意义,更应让学生懂得狼只是自然界万物中的一个代表而已,进而让其明白人类应平等地看待自然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而作为语文课学生这些认识的获得又必须来源于对文本的研习,决不能撇开文本谈所谓的道理,否则便会上成环保生态教育课,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特别重视对学生文本研习的指导,强化学生在对文本的研读中明白文章的旨意并进而提高思想认识的意识。针对本课文本特点,课堂上着重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关键句的方法来解读文本,培养其解读文本的能力。总之,教学中力求体现语文课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

  教学目标

  1、提升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平等地看待自然万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3、学习本文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思考

  2.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3.如何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应与大自然平等的和谐相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进入必修一最后一个专题最后一课的学习,在这一专题中,实际上都是围绕着自然来做文章的。长期以来,我们都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呢?大家还记得郭小川在《致青年公民》中的一句话“不驯的长江,将因你们的奋斗,绝对服从”吗?我觉得这句话很能形象地说明我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在这里,我们显然是把长江亦即自然作为我们的对手来看待的,我们要让它驯服,为我所用。不难发现,这体现了我们这样的思想:我们人类是这地球上最高贵的,一切要服从我们人类的需要,自然要服从我们,我们要征服自然。这种想法在常人看来,仿佛是天经地义,正确性不容怀疑的。我们过去不是常会说人定胜天,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吗?这种想法果真就合理吗?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对待自然界的万物呢?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进入这最后一课的学习吧。

  二、描述画面(课文插图)

  (一) 引导学生列举一些含有“狼”字的词语并概括其共性

  明确:狼子野心 狼心狗肺 狼狈为奸 中山狼……

  都属贬义词

  (二)描述画面

  要求:

  1、 观察要细致(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的一只狼?它在干什么?)

  2、 描述要具体,要抓住细节

  3、 要带有个人的感情倾向

  (三)交流 点评

  (四)图中的这只狼显然在引颈长嗥,要求学生给狼的叫声前加些定语

  大多数同学在描述画面及为狼的叫声加定语时,均会不自觉地用到一些贬义词,流露出憎恶或恐惧的情感,显然传统的观念在影响着我们,今天就让我们像山那样思考去重新认识狼吧。

  三、研读第一节,激发学生的疑问

  1、 思考:第一节写的是什么?画出其中的关键词语。

  2、 齐读

  3、 讨论:如何理解狼的嗥叫是“不驯服的、对抗性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提示:可结合狼的遭遇去思考

  4、 思考:为什么狼的嗥叫是“深沉的、骄傲的”?

  对一般读者而言,这是一种全新的说法,仅看第一节是很难弄明白的,我们不妨带着这个疑问,继续向下阅读

  四、研读第2、3节

  自读 思考:

  这一声狼的嗥叫,引起了哪些对象的注意?这些对象可分为几类?其区别在哪?

  提示:

  1、找标志性的词语(“只有山”)

  2、找关键语句

  明确:

  一类:鹿、松树……(普通)人

  从自身利害考虑 从狼的嗥叫中听出“希望和恐惧”

  另一类:(“只有”)山

  “客观地去听取”从狼的嗥叫中听出“更加深刻的含义”

  山从狼的嗥叫中究竟听出了什么“更加深刻的含义”,且让我们继续向下阅读。

  五、组织自读、讨论:

  1、 “我”是如何逐步认识到“山对狼有一种秘密的看法”的?

  2、 “我”对狼的认识先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或: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学法指导:阅读时从文中找关键句

  明确:对狼的认识经过了这么几个阶段

  (一) 觉得狼是有害的,欲除之而后快

  原因(文中关键句):

  “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过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

  2. “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注意第一句中用的是“我们”,这表明这是当时的一种普遍的认识,而非个别人的看法,对这样的一种心理,文中有生动的描述:“在一秒中之内,……”“……手痒痒”,让学生找出读一读,加深感受并借鉴这种形象化的写法。

  (二) 对其产生同情怜悯之心

  文中关键句:“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

  原因:见到狼的嬉戏及垂死的眼神

  让学生读读写狼的嬉戏及垂死的眼神的文字

  问:读了这样的文字,我们各位同学是否也稍稍地改变了对狼的固有的看法呢?

  (三) 认识到其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原因:见第7—9节

  结合“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这句话,引导学谈谈生态遭破坏的现状

  问:作者是在以平静的口吻叙述狼的被消灭而带来的危害吗?

  齐读第7节,引导学生注意其中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本文的.散文笔法,感受作者的痛惜和忏悔之情。

  (四)认识到应与其平等相处

  作者对狼的前三点认识,学生结合文本阅读,一般来说,是能够理解的,但真正要弄明白如何“像山那样思考”去听取狼的嗥叫,认识到应与其平等相处,还是比较困难的,教师需指导学生研读课文最后一节。

  六、指导学生研读课文最后一节

  1、 学生自读,画出富含哲理和理解起来困难的句子

  2、 学生质疑、相互讨论

  3、 重点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① 我们现在从事的一切其目的是什么?如何看待这一目的?

  提示:找出相关语句,揣摩关键词(如:“这一时代的”“似乎”“大概……,不过……”等)

  明确:我们“为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而奋斗”,本身并无什么错误,而且也应该考虑这些,但问题是我们仅仅着眼于我们自身而不顾及其他,仅仅着眼于现在而不顾及长远,这样我们也便不难理解“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这句话了。恩格斯所说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表达的也正是的意思吧。

  ② 如何理解梭罗的名言“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到了这一步作者又是怎样认识狼的呢?

  提示:荒野中的万物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明确: 荒野中的万物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无高低尊卑之分。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万物,与万物应和谐相处,这应是我们从荒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这样我们便可明白作者对狼的认识已不再停留在对其生态价值的认识上,而是将其提高到这样的高度:它与人一样都是自然的一员,人与狼本质上是平等的。

  行文至此水到渠成的把先前的以人类为本位的认识发展到万物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时所采取的平等态度,而我们也由此提高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即人类只是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的凌驾于其他万物之上的权力,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应和谐相处。

  ③ 解决研读第一节时留下的疑问:

  狼的嗥叫隐藏着什么样的内涵?如何理解文章一开始说狼的嗥叫是“深沉的、骄傲的”?

  明确:联系上面对作者思想与主张的分析,我们可以听出这声狼嗥中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狼嗥的“悲哀”就在于人类对此的不能领悟,“骄傲”就是它自己领悟到了,同时这座山也领悟到了。

  七、小结

  浏览全文 思考:

  1、 我们应如何像大山一样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明确: 山,是永恒的,它沉稳、冷峻、阔大包容,是大自然智慧的化身,它纵览古今,深刻而冷静地见证着地球上的一切。我们像大山一样去思考,就是要求我们要客观地、从长远出发去思考我们面对的世界,去思考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

  现在,我们从上到下都在创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不是仅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呢?是不是还应包括点别的什么方面呢?大家不妨像山那样作点思考。

  2、 本文是从什么角度去表现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这样一个重大主题的?给我们写作以什么启示?

  明确:选取个性化的角度,借对狼的嗥叫内涵的思考去表现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这样一个重大主题,以小见大。

  3、 通过我们先前的反复朗读,我们能否感觉到这篇文章在语言文字上有何特色呢?比如同样是介绍自然的,介绍生态伦理观念的,它与我们的地理课本的语言,与我们的一些生物学理论,在文字表达上有何区别呢?

  明确:后者是一种科学语体,而利奥波德身为一位生态伦理学家,同时他的文学

  素养也是很高的。他所使用的语言文学性较强,是一种诗化的语言,充溢着诗意美。这就与他的自然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溶为一体,使全文熔诗意美与思辨色彩于一炉。

  八、作业

  1、掌握字词,积累词语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3、加强朗读,感受、欣赏本文诗化的语言

  4、为“世界环境日”(参见《读本》(必修一)第144页)设计一段主题词并写一份倡议书

  板书:

  像山那样思考

  有害

  人 同情 人

  有用

  平等

  像山那样思考

  自然 自

  高中语文《像山那样思考》教学案例 10

  【教材分析】

  《像山那样思考》选入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从选文的向度看,本专题“立人”的向度是人与自然。本专题将所选文章分成二个板块:第一板块“大地的眼睛”,主要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第二板块“与造物者游”,主要引导学生体会并表达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像山那样思考》是本专题第一板块“大地的眼睛”的最后一篇文章。“像山那样思考”是一个带有祈使、号召意味的短语,指的是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把自己看成是大自然的一员,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文章文笔简洁洗练,从中可以体验到哲人的深刻,又可以领略到诗人的激情和想象。这一切,构成了文章显明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科学的事实和诗的描述合拍合辙,让读者首先沉浸在一种诗的氛围中,然后开始评论和思考。最后,回归心灵的顿悟和思想的升华。

  【学情分析】

  第一板块“大地的眼睛”中,《江南的冬景》和《神的一滴》主要是从感性的角度出发,欣赏和感悟自然之美。在有了感性的.体验铺垫之后,学生再来学习《像山那样思考》,能够解读出文本所涉及的“保护主义”生态观,但对万物皆是平等的生态伦理观念的理解和把握上存在一定障碍。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2、理解由狼嗥引出大哲理思考情感与价值目标:

  3. 把握作者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由狼嗥引出大哲理思考

  2、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

  像山那样思考的内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教会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句解读文本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把握文眼,在那一声狼嗥上做文章。让学生沿着作者设定的切入点去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疑激趣)

  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歌曲就是齐秦的《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这首歌曲的主角就是狼。提到狼,大家能想到那些与他有关的成语呢?(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狼子野心、引狼入室……)同学们刚才提到的这些成语,从感情色彩山来分析,都是?(贬义词)即便我们提到的“与狼共舞”这个源自美国经典影片原本讲述人狼和谐关系的词语,传到中国变成了“与邪恶的人或事物相处”的意思,狼成了邪恶的化身。但殊不知,如果我们再不留意,可能就将与狼这种动物要诀别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像山那样思考》,从中得到一些理解和感悟。

  二、学习目标(明确目标)

  1、培养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2、理解由“狼嗥”引出大哲理思考情感与价值目标:

  3. 把握作者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三、字音字形(夯实基础)

  嗥叫 ( háo ) 驯服 ( xùn ) 蔑视 ( miè )

  迸发 ( bèng ) 蠕动 ( rú ) 艾蒿 ( ài hāo )

  饿殍 ( piǎo ) 蜿蜒 (wān yán ) 毛骨悚然 (sǒng )

  高中语文《像山那样思考》教学案例 11

  学习目标

  1、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理清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关系。

  2、理清文章脉络和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把握文眼,在那一声狼嗥上做文章。让生沿着作者设定的`切入点去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解文题)像山那样思考,是指谁要像山那样思考?人

  “那样思考”究竟是怎样的思考?

  二、自读感知、剖析思路:

  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小组合作),全文可分几个部分,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

  三、研读探究:

  出示相关思考题,要求学生带着疑问看课文,并小组讨论、交流,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生读1-2节)

  1、作者以一声狼嗥开篇,那么对于这声狼嗥不同的生物都有怎样的反应?它们的反应和一座山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2、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对这声狼嗥,一般所能理解的浅层含义和只有大山才能听懂的深层含义分别是什么?

  学生边读边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作者得到这一认识(大山听懂的深层含义)的由来?

  谈谈狼的消失对自然,对人类分别意味着什么?

  (多媒体显示问题)

  1、为什么我们必须像山那样思考?

  2、如果像山那样思考,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大自然,怎样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如果不能像山那样思考,会有怎样的危害?除了文章所讲到的危害,你还能列举出哪些?

  四、拓展练习

  阅读一段材料,为2005年“世界环境日”拟一个主题,并简述理由。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历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如下:

  1994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95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96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1997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1999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2000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2001世间万物生命之网

  2002让地球充满生机

  2003水——二十亿人民之所系

  2004海洋存亡匹夫有责任

  2005主题:

【高中语文《像山那样思考》教学案例】相关文章:

像山那样思考作文04-30

优质课《像山那样思考》教学实录(精选10篇)10-13

高一语文《像山那样思考》优质教案及反思(通用9篇)10-10

《像山那样思考》读后感(精选8篇)11-04

像花朵那样绽放作文04-30

像花儿那样绽放作文10-30

高中语文《劝学》教学案例01-16

像平凡人那样生活10-10

古诗《山行》优秀教学案例01-19

高中语文《虞美人》优秀教学案例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