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来历的传说:道教“三元”说
民间传说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道教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红楼梦》第七十六回林黛玉和史湘云联句云“三五中秋夕,清游似上元”,就是指的这个节日。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传统文化遭遇现代文明 “闹”元宵悄然改变
“元宵节白天得正常上班,晚上我会吃一碗汤圆,看看元宵节晚会,上上网,基本和平常生活一样。”当被问及即将到来的元宵节准备如何度过时,80后王博如是回答。记者采访了解到,这一想法在人们心中非常普遍。
提到元宵节,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闹”字,这一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传统节日曾被视为中国的“狂欢节”。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合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燃灯,人们还要参加丰富的娱乐活动,如逛集市、看花灯、猜灯谜、舞龙、舞狮、扭秧歌……
然而,随着中国城市化、现代化发展步伐的加快,“闹”元宵渐行渐远,尤其在高楼林立的城市,生活工作在其中的人们对元宵节及其习俗的真正了解较少。
民俗专家表示,元宵节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体现,与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它被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要真正进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所以在这一天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
对石家庄市民陈华来说,记忆中的元宵灯会已是近十年前的事了。元宵节对她已成为一个节庆符号而丧失了实质性内容。陈华家的元宵节也简化为全家人吃一顿汤圆,然后带孩子出门放几个烟花。“现在娱乐活动有很多,传统灯会实在不大有吸引力。”她说。
“在我老家农村,每年元宵节村里都会组织舞狮子、踩高跷、放焰火等活动,人们对元宵节的活动都带着一种冲动,而且是自发的。然而,这几年在城里打工,发现元宵节‘闹’不起来了。”进城务工多年的李岩说。
“我妈说汤圆要自己捏成团揉成圆,这样才可以说全家团团圆圆。以前每逢元宵节,一家人在一起做汤圆说说笑笑,其乐融融。”35岁的景德嘉说,“现在速冻汤圆各式各样的,既好吃又方便,可是怎么也吃不出个文化味。”
随着网络、手机等信息化产品的出现和普及,许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对传统习俗产生了陌生感、距离感。以猜灯谜为例,它是中国独有的富于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学形式,明清以后,猜灯谜便成为了元宵节不可缺少的文娱活动形式。然而,记者采访了解到,现在多数年轻人对猜灯谜不感兴趣,而且现在都是用电脑打字,很少提笔写字,好多字都忘了如何写,更别说猜灯谜了。
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表示,随着中国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元宵节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应该与时俱进,不仅可以让传统时尚起来,还可把元宵节营造成狂欢节,让年轻人能够自主融入元宵节。
不可否认,农村的元宵节要比城市的热闹得多,或许因为元宵节本身就源自农耕文化。但民俗专家表示,现如今,农村当地人主要的现实需求是迅速发展并进入现代文明,当发展与传承构成矛盾时,尽快脱贫会轻易压倒保护文化的考虑。因此,要考虑人们的现实和心理需要,并对保护元宵节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适当的支持与补偿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