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春节新年经典手抄报资料

2016春节新年经典手抄报资料

发布时间:2017-01-11  编辑:cgf 手机版

   煎堆的传说

  “煎堆“以南海九江最为著名,其特点香脆、酥化、可口,是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居民过年必不可少的年宵食物。

  关于“煎堆"的由来,一说,很久以前,有一年卅晚,龙江乡突然狂风骤起,冒出一头吃人怪兽,弄得严横遍野,只有少数躲藏在屋里的人才幸存下来。这头怪兽人们叫它作“年"。为铲除它,有位叫阿堆的乡民,提议每户人家用稻草、米粉、鲜肉和烈酒,仿造人身,引诱怪兽上钩。结果,怪兽吃了草人后,因酒性发作,醉倒被杀掉,但在与怪兽战斗中,阿堆不幸身亡。后来,乡人为缅怀阿堆除兽安民的功绩,每年岁晚都用糯米粉制作“煎堆”供祭他。另一说是,玉皇大帝的女婿灶王爷每逢小年都要与灶君奶奶一起上天朝见玉帝,各家各户便炸煎果交由灶王爷带去献给玉帝。这种煎果,用糯米揉制经油炸而成,形似蟠桃仙果,馅里有花生米、糖冬瓜粒、蜜饯桔饼,还有爆谷花、芝麻子,人们叫它做“煎堆”。煎堆五味调和,咸甜适当,意谓人丁兴旺,花开富贵,合家平安,万事大吉,寓示着人们的美愿。久而久之,煎堆遂成为民间过年,必备的食品。

  据笔者考证,“煎堆”这种食物起源甚古,唐时叫“碌堆”,是唐朝长安宫廷中的食品。因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居民,有许多是在唐宋时期陆续从中原南迁入粤的,所以碌堆也随之传进广东,广东的“煎堆",显然是北人南迁的结果。不过,古代长安的碌堆与现今广州的煎堆,无论在用料或制作上都有明显的差别,这是同宗而变异罢了。

68e0af61hb7d0f8f87e1a&690.jpg?x-oss-process=style/qr.yuwenmi

  封开县春节习俗

  春节是封开县内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外出的人纷纷回家团聚。群众过节活动,一般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即陆续开始,大搞室内外清洁卫生、备年货,妇女忙于 裹糍、蒸年糕,迎接新年。年制品以糯米糍为主,有时包裹蒸、花生、芝麻粘皮的糯米 糊、甜糕、“沙爽”(粘米制品),还有油炸糖环、油炸檄(北境制空心,南境制实心),解放后还时兴炸角子、做云吞、汤丸等等。 除夕前还有送迎灶君习俗。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君上天,除夕晚接立灶君神位。 迎送灶君要备三牲、酒礼祭拜。传说灶君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该家主人情况,因此民 间对灶君都很敬重,每逢初一、十五要烧香敬拜,希望灶君上天时为其说几句好话。 除夕,家家户户贴对联、门神,买肉杀鸡,备丝粉、腐竹、针菜、香信及其他祭品 拜神。晚餐,各家吃“团年饭”,酒菜丰盛。农村许多地方,习惯全家大小在厅堂围着火 盆直至天亮,称之为“守年”。炉灶用谷壳或柴炭引燃,通宵保留烟火,并点“长明灯”, 以示“长庆”好意。不少地方还习惯留“隔年饭”,以示“年年有余”。 零时开始,放炮竹“接年”。城里人还走上街去转一圈,意是新年“行大运”、“行好 运”。城乡烟花炮竹不断。

 

  年初一早晨,有些地方习惯吃甜汤丸、面条,也有的地方习惯整天吃素不吃肉。老 少首次见面,均敬礼作揖,相互恭祝吉利,年轻人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分发红包、糖 果。各家备有茶点、香烟、糖果之类,招待宾客。人人都穿上新衣服,街中村中行人如 流,一片喜气洋洋。 年初二为开年日,许多地方都习惯杀鸡拜神。年初一吃斋、吃素的,此日即宴丰餐 盛。 此后,各地都习惯相互拜年,走亲戚,访好友,城乡呈现一片节日欢乐气氛。醒狮 队、舞龙队、八音鼓乐队进城串乡贺新年,受贺者要备茶、糖果、香烟,热情接待。还 有舞狮采青、武术表演,放鞭炮、送红包等,观看场面人潮如涌,热闹非常。县境大洲 泗科的陕筋白马舞、五马巡城舞和采茶戏等民间传统节目,在四乡巡回表演,还到毗邻 广西苍梧县木双等地演出。 年初七为“人日”,一般不出门,不探亲访友。 元宵节 许多地方过元宵习惯吃汤丸,示意新的一年开始“心中有数”。县境内南丰 和金装望高过“元宵节”则比过除夕、年初一还要热闹。渡头城西庙是日举办炮会,许 多商户或居民合伙备金猪(即烧猪)拜菩萨,祈求神灵保钻在新的一年生意兴隆,财源广进;保佑街坊居民四方大利、六畜兴旺、人丁安康。炮地内外,人山人海,年年如是。

网友评论

精彩抢先看New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