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人教版(通用5套)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时间:2024-09-14 23:40:26 夏仙 高二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人教版(通用5套)

  中国有句古话:熟能生巧。做题,既可以进行思维训练.还可以进行技能训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人教版,欢迎参考~

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人教版(通用5套)

  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1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选择题(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整饬/伤害 胸脯/蒲柳枝 熨帖/蔚然成风

  B.屏蔽/摒弃 回溯/朔望月 高亢/沆瀣一气

  C.山坳/拗口 笑靥/厌食症 浮名/桴鼓相应

  D.咀嚼/官爵 澄澈/ 黄澄澄 锥体/椎心泣血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装订 果腹 慷慨 卖关子 层峦迭嶂

  B.抒祸 社稷 贻误 黄粱梦 不容置喙

  C.谛听 暮蔼 布署 坐谈会 趋之若鹜

  D.临摹 通牒 勖勉 斑马线 意兴阑珊

  3、填入下面空格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竞争激烈的手机市场上,这款 “为自拍而生”的手机,凭着优异的自拍功能,获得了众多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②国际米兰主帅马扎里感叹自己的球队在本赛季并未受到幸运女神的 ,他认为蓝黑军团本该获得比目前更高的排名。

  ③近年来,我们克服了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平稳渡过了金融危机,取得了令全世界为之 的成就,国际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

  A、自许 眷顾 瞩目 B、自诩 眷恋 侧目

  C、自许 眷恋 侧目 D、自诩 眷顾 瞩目

  4、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要解决愈演愈烈的城管与摊贩矛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为,更需要从根本上釜底抽薪,进一步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B.五一节期间,五部委联合清理整治景区乱收费现象遭到阻碍,被曝光的收景点依旧我行我素,该高的一分不少,该拿的一样不落。

  C.一些高校,为获取眼前最大利益,凭借人流量大的优势,任意提高门票价格,却不注重窗口服务形象,这种朝不虑夕的行为实不可取。

  D.王欣在这次网络动漫技能大比武中荣获特等奖,确实值得表扬,但他旷工迟到、殴打同学等错误,绝不可一笔抹杀。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近来,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下跌,不仅为我国企业“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而且 还能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利润。

  B.、阐明、发现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关键不在于个人的身份,而在于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慎思明辨的求知方法去探索。

  C、作家莫言以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将民间故事和历史史实融入小说创作,被评为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荣誉称号。

  D、每当雾凇形成,吉林松花江岸十里长堤“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把人们带进如诗如画的美丽仙境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每小题3分)。

  世博会中国馆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5月1日正式开园,在林林总总约140个场馆中,东道国展馆倍受瞩目。不同于当前中国城市建筑设计中众多的"舶来品",中国馆完全由广州、北京、上海三地的中国人规划设计。

  自从2007年底开工以来,中国馆外观设计方案就处在一个众口评说的"漩涡"中,许多批评其"老派""守旧"以及与上海整体环境不和谐的声音,让人联想起120多年前巴黎埃菲尔铁塔建造之初的际遇。不过,随着数千名建设者用自己的脊梁托起高69米、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六层的"东方之冠",昔日的批评和怀疑开始被满意和祝福取代。作为有史以来中国参展世博会最大的展馆,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工程共挖运土方52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50多万立方米;共向地下钻孔打入约5000根水泥钢筋桩,其深度几乎与中国馆地面以上的高度相当;焊接吊装钢结构耗用电焊条125吨,焊缝总长18公里;共铺设安装各类空调、通风、水电等管线总长40多公里。

  仰望中国馆,"庄严、大气、华美"的设计构想以及"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文化理念已不再抽象。而由于在红色斗冠的传统外观内蕴含了一系列当今先进的节能科技,中国馆相比同等规模的传统楼宇,能耗降低四分之一,这无疑又让其在传统之外多了几分时尚和现代。

  作为整个世博园区最大的展馆之一,中国馆选择红色"外衣",不仅关系到中国馆和世博园区的最终美学效果,而且代表、传达了中国人的情感和理念,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宋建明教授从事色彩学研究近30年,他加入了这一"红色追寻之旅",最终用7种不同的红色为中国馆调色,其中"外衣"用了4种红色。这4种红色有民俗、传统、时尚、现代之分。中国馆外观红色的寻找过程,让世界从中了解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观念,即中国人想以千百年来积淀形成的"心中的红",向世人传达喜庆、吉祥、欢乐、和谐的情感,而这与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是一致的。中国馆的墙体铝板被赋予类似"长城"形状的肌理,这种凹凸不平的"中国红"铝板,更具立体感,能在同一种光线下呈现层次更加丰富的色彩。在白昼不同阳光折射、夜间灯光投射以及不同视觉高度条件下,中国馆墙体均能形成统一、沉稳、经典视觉效果的红色。中国馆最终披上的"中国红",象征着中华民族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可以视为对"中国红"概念的经典诠释。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演绎这一主题的最重要平台之一,中国馆的展示主题确定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中国馆展示有一个明确的"中国式"思维,即和世界很多国家一样,中国也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但中国不会像一些海外机构担心的,因为人口众多、需求快速增长导致占有越来越多的资源乃至对外扩张,相反,中国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有足够的智慧,引导当代中国走出一条以和谐为核心理念的科学发展之路。

  长达10年的申博、筹博和办博,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面貌。而承载着13亿中国人期望的中国馆,有望成为上海世博会重要的物质遗产和精神财富。

  6、下列关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馆不同于当前中国城市建筑设计中众多的"舶来品",完全由中国人规划设计,是整个世博园区最大的展馆。

  B.作为有史以来中国参展世博会最大的展馆,中国馆工程浩大,整个工程挖运土方和浇筑混凝土都超过了50万立方米。

  C.中国馆共六层,高69米,工程共向地下打入约5000根水泥钢筋桩,其深度与中国馆地面以上的高度相当。

  D.中国馆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整个工程焊接吊装钢结构的焊缝总长和铺设安装各类管线总长共计58公里。

  7、下列有关中国馆红色"外衣"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馆选择红色"外衣",关系到中国馆和世博园区的最终美学效果,因而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B.中国馆外观红色与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一致,向世人传达喜庆、吉祥、欢乐、和谐的情感。

  C.无论是在白昼不同阳光折射、夜间灯光投射下,还是在不同视觉高度条件下,中国馆墙体都能形成统一、沉稳、经典视觉效果的红色。

  D.中国馆的"外衣"用了4种红色,有民俗、传统、时尚、现代之分,象征着中华民族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

  8、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馆体现了"庄严、大气、华美"的设计构想以及"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文化理念。

  B.中国馆相比同等规模的`传统楼宇,在传统外观内蕴含了一系列当今先进的节能科技,更加节能,让其在传统之外多了几分时尚和现代。

  C.中国馆的展示主题 "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演绎了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D.中国馆展示有一个明确的"中国式"思维,即和世界很多国家一样,中国也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

  三、 阅三、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齐宿瘤女

  宿瘤女者,齐东郭采桑之女,闵王之后也。项有大瘤,故号曰宿瘤。

  初,闵王出游,至东郭,百姓尽观,宿瘤女采桑如故。王怪之,召问曰:“寡人出游,车骑甚众,百姓无少长皆弃事来观,汝采桑道旁,曾不一视,何也?”对曰:“妾受父母教采桑,不受教观大王。”王曰:“此奇女也,惜哉宿瘤!”女曰:“婢妾之职,属之不二。予之不忘,中心谓何①。宿瘤何伤?”王大悦之曰:“此贤女也。”命后车载之。女曰:“赖大王之力,父母在内,使妾不受父母之教,而随大王,是奔女也,大王又安用之?”王大惭,曰:“寡人失之。”女曰:“贞女,一礼不备②,虽死不从。”于是王遣归,使使者加金百镒,往聘迎之。父母惊惶,欲洗沐,加衣裳。女曰:“如是见王,则变容更服,不见识也,请死不往。”于是如故随使者。

  闵王归见诸夫人,告曰:“今日出游,得一圣女,今至,斥③汝属矣。”诸夫人皆怪之,盛服而卫。及其至也,宿瘤骇宫中,诸夫人皆掩口而笑,左右失貌,不能自止。王大惭曰:“且无笑,不饰耳。夫饰与不饰,固相去十百也。”女曰:“夫饰与不饰,相去千万,尚不足言,何独十百也!

  王曰:“何以言之?”对曰:“性相近,习相远也。昔者尧、舜、桀、纣,俱天子也。尧、舜自饰以仁义,虽为天子,安于节俭,茅茨不剪,采椽不斫,后宫衣不重彩,食不重味。至今数千岁,天下归善焉。桀、纣不自饰以仁义,习为苛文,造为高台深池,后宫蹈绮縠,弄珠玉,意非有餍④时也。身死国亡,为天下笑。至今千余岁,天下归恶焉。由是观之,饰与不饰,相去千万,尚不足言,何独十百也。”于是诸夫人皆大惭,闵王大感,立瘤女以为后。出令:卑⑤宫室,填池泽,损膳减乐,后宫不得重彩。期月之间,化⑥行邻国,诸侯朝之。侵三晋,惧秦、楚,立帝号。闵王至于此也,宿瘤女有力焉。及女死之后,燕遂屠齐,闵王逃亡,而弒死于外。君子谓宿瘤女通而有礼。诗云:“菁菁者莪( 7) ,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此之谓也。

  (选自《列女传》,有删减)

  [注]

  ①我份内的事,只有父母嘱咐的这一件事。我不会忘记心中所想。

  ②我是贞节女子,您连一点礼数也没有。

  ③扩充,加入

  ④满足。

  ⑤降低规格。

  ⑥教化。

  读é,蘑菇的别名。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宿瘤何伤 伤:妨碍 B、则变容更服 更:改变

  C.损膳减乐,后宫不得重彩 损:损坏 D、今至,斥汝属矣 属:类,辈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诸夫人皆掩口而笑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B、尧、舜自饰以仁义 欲以客往赴秦军

  C、天下归善焉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D、身死国亡,为天下笑 公子起,为寿侯生前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直接表现宿瘤女“通而有礼”的一项是( )

  ①妾受父母教采桑,不受教观大王

  ②使妾不受父母之教,而随大王,是奔女也,大王又安用之

  ③贞女一礼不备,虽死不从

  ④饰与不饰,相去千万,尚不足言,何独十百也

  ⑤卑宫室,填池泽,损膳减乐,后宫不得重彩

  ⑥诸夫人皆大惭,闵王大感,立瘤女以为后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⑤⑥

  12.下列是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闵王出游的车队来到东郭的时候,宿瘤女的举动和其他老百姓的举动形成了鲜明对比,引起了闵王对她的好奇。

  B、宿瘤女的应对有礼有节,闵王心里非常喜欢,决定将她载入宫中,却忽视了迎娶她的必要礼数。

  C、宿瘤女刚入宫时,因“项有大瘤”受到夫人们的讥笑;而她那一番“饰与不饰”的道理,让夫人们非常惭愧。

  D、在闵王攻打三晋,震慑秦国、楚国,建立帝号的过程中,宿瘤女的直接谋划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第Ⅱ卷(共114分)

  四、阅读题(24分)

  13、将文言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百姓无少长皆弃事来观,汝采桑道旁,曾不一视,何也。(4分)

  (2)且无笑,不饰耳。夫饰与不饰,固相去十百也。(3分)

  (3)期月之间,化行邻国,诸侯朝之。

  14、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1)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试作简要分析。(4分)

  (2)请简要分析“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联中“畏”字的妙处。(4分)

  15、补写名篇名句中的空缺内容。(任选三项,6分)

  (1) ___________,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竹喧归浣女,___________。(王维《山居秋暝》)

  (2)___________,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3)身无彩风双飞翼,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4)浮云游子意,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5)___________,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6) 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五、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6. 请将下面几句歌颂书籍的名言,改写成一个句式整齐、语意连贯的语段。(可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①能散射出思想的光芒,因为它像一颗宝石。

  ②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高傲飞翔的翅膀。

  ③书籍是一个宝瓶,把作者智慧中的精华保存起来。

  ④人离开了书,就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呼吸。

  17、阅读下面材料,分析相关信息,得出两条结论性意见。(4分)

  在2011年“两会”来临之际,新商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两会”民意调查。在“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调查中,有86%的市民认为应该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完善毕业未就业学生的见习制度;有89%的市民认为应该加强引导,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78%的市民认为应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并鼓励中小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83%的人认为大学生应该多掌握一些基本技能,提升就业能力。

  18、请用三个词语简要话概括意境特点。(4分)

  意境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观照外界对象,并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创造出来的新的意蕴和坑界。首先,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意境超越了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的一种哲理性的领悟和感受;因而,这种超越性会使审美者从当下的现实中超越出来进入一种自由境界。其次,人们进行审美活动时,会把此时、此地的情与景和彼时、彼地的情与景,通过时空转换融合在同一个意境中,并使人们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和束缚,得到审美的心灵自由。另外,在审美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审美对象在人的思想意识领域中会创造一个完全独立于眼前的现实世界的审美世界、艺术世界,这种主客统一可以说是所有审美形态共同具有的内涵,而意境的主客统一是最为完整且有特殊含义的,其极致是“物我两忘”。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秦淮河上寻桨声

  文瑞

  最早对秦淮河的认识,缘于唐代杜牧的诗《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雾霭如烟,酒肆飞歌,人家热闹,商女如花……从此,在我的印象中,秦淮河与风月,与商女、人家、诗人是裹挟在一块的。

  当时的我没有能力走近秦淮河,只能是心生些无端的遐想。想什么呢?想秦淮河的风月,历经六朝摞下来是不是可以摞成一摞诗册了?想有谁可以测知秦淮河里究竟溶了商女胭脂红多还是溶了商女的相思泪多?想秦淮人家是谁?是酒家、船家、商家、女人家?是酒家的花雕芬芳,是船家的轻舟载月,是商家的挥金如土,是女人家的袅袅婷婷?想是秦淮河风流还是来到秦淮河的诗人风流?是秦淮河的风流诱发了诗人的风流,还是诗人的风流赋予了秦淮河的风流?到过秦淮河的人说,秦准河诗境与环境曼妙无比——

  诗歌中可以读出秦淮河,秦淮河可以流出诗歌。

  我想象的秦淮河,两岸的酒家肯定是要有的,软软的吴歌也肯定是要有的,即便是艳俗的女子也可以是有的,而每个酒家门前肯定也飘逸着一方旌旗或是几枚灯笼,打着诱人的“秦淮人家”字样,吸引着天下来客;临河的窗边最好有一扉窗开着,窗台上吊一盏小灯,供着一盆兰花或茶花,或倚着一个婉约的江南女子——如果没有女子倚窗,则要有吴歌从窗里飘逸出来。而秦淮河的水呢,必定是清澈见底,甚至可见鱼虾追逐,船从如镜的水面划过,划出一道清波,清波在逶迤的灯光下闪烁着片片粼光;天上有一轮孤月随着船走,船窗里有三两个知己,或抚琴或轻歌,或饮酒或品茗,或叙情或抒怀。如果是冬天则要有一炉暖炭煮着黄酒,如果是夏天则要有一把娟丝的扇摇着凉风,如果是春天就遐想“无风自婀娜”的王献之诗中的桃叶姑娘,如果是秋天就戏说来江南贡院考试的才子唐伯虎的韵事……

  后来,我读大学时,读到了朱自清、俞平伯两位散文大师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对秦淮河有了新的感悟。两位大师因为生活经历和对事物感悟的角度不同,出来的文章或重于抒情或偏于状景,伯仲难分,均是千秋文章。这时的秦淮河,已然没了六朝的历史味的古韵,但仍有商女的歌声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朱、俞是性情中人,更是道德中人,显然不适应这种缺乏情韵的歌声,他们宁愿在灯与月交融的秦淮河静静的一隅“静听那汩——汩的桨声”……于是,秦淮河的风月在我心中演变成了“汩——汩的桨声”。

  2005年农历大雪的一天,我走近秦淮河。时值寒冬,却人流如织。秦淮河窄窄的,不过百米,两岸灯火如炬,迷离闪烁,旧唐诗流淌的风韵被放大得有些变形,感觉上更似一位珠光宝气的女子。这热烈的场景令我一时竟不能适应。我心想:秦淮河可以有商女有人家,但秦淮河不应该是如许艳俗的呀?

  显然,我要失望了。把秦淮河定格于美好想象的诗歌与传说中,只会是如同朱自清一样的结局了——“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21世纪的市场经济,商业运作古文化,秦淮河的商味浓郁得像粘稠的蜜,现代、时尚的霓虹灯五光十色,加之行色匆匆的人群、南腔北调的人语,蛊惑得秦淮河的清韵全然无了踪影。或许,秦淮河的唐诗宋词的妙韵全部回到诗卷中去,回到历史中去了。这日,天寒地冻,我四处寻觅也没有寻觅到曾经载过朱、俞的那种带桨的“七板子”船,因此,我放弃了游船的想法,我预见上了船去必定也感受不到杜牧的诗韵,感受不到朱、俞笔下的那感动人心的“汩——汩的桨声”。

  其实,浮躁的是人心。秦淮河始终是厚重的,她沉淀了层层叠叠的历史,流逝了年年岁岁的时光,而且,还将继续把历史沉淀,把时光溶解,直到永远。秦淮河始终是静谧的,她历经千秋岁月,早已看惯了风花雪月、刀光剑影,看惯了朝野更迭、聚合离散,看惯了春风扬柳、冰霜残梅,也早就听惯了商女们的歌舞升平,习惯了商女们的爱恨情仇。秦淮河始终是自然的,她为城市承载了过多的奢侈,包容了过多的繁华,可这奢侈与繁华是人类给予她的呀,应该返朴的是人类,是搅了秦淮河清韵的人类。历史一页一页翻过,时光一年一年走过,世事变迁,世事缤纷,灵魂属于自己,本就是走马观花的我们又何必向秦淮河寻求些什么呢?

  对秦淮河有了这样的理解,我的心蓦地清明起来。身临繁华却心如静水。而在这心的静水中,一支灵魂之桨在游弋,发出“汩——汩的桨声”……

  (选自2016年第9期《散文选刊》)

  19、文章开头引用了杜牧的诗句,这有何作用?(4分)

  20、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1)诗歌中可以读出秦淮河,秦淮河可以流出诗歌.(2分)

  (2)旧唐诗流淌的风韵被放大得有些变形,感觉上更似一位珠光宝气的女子。(2分)

  21、请简要概括作者对秦淮河感受的变化。(4分)

  22、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秦淮河上寻桨声”为题目有什么好处?(6分)

  七、写作

  2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狐狸吃葡萄》的寓言有许多版本,不过,有人又设想出这样的版本:

  第一只狐狸来到葡萄架下,同样是够不着葡萄。它心想,听别的狐狸说过,柠檬的味道似乎和葡萄差不多,既然我吃不到葡萄,何不尝一尝柠檬呢?总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吧!因此,它心满意足地离开去寻找柠檬了。

  第二只狐狸来到葡萄架下,它心想我自己吃不到葡萄,别的狐狸来了也吃不到葡萄,为什么我们不学习猴子捞月的精神呢?它们有猴子捞月,我们有狐狸摘葡萄,说不定也会成为千古佳话呢!于是它动员所有想吃葡萄的的狐狸合作,搭成狐狸梯,这样大家都吃到了甜甜的葡萄。

  读了上述材料后,请自选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字数不少于800字。

  答案

  1、B(A中分别读为chī /s hāng、pú、yù/wèi,B中分别读为píng/bìng、sù/shu、kàng/hàng,C中分别读为ào/niù、yè/yàn、fú,D中分别读为jué、chéng/dēng、zhuī/chuí)

  2、D(A迭——叠B抒——纾C蔼——霭,布——部 ,坐-----座)

  3、A(自许:自我称赞。自诩:自夸,含贬义。瞩目:引人注意。侧目:畏惧或愤怒。眷恋眷恋:依恋、留恋、不舍得离去。眷顾:眷念,照顾)

  4、B(A、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和前面的“从根本上”语义重复。C.形容形势危急,难以预料。

  D项,原指对所画的画不满意而把它废掉,后比喻轻率地把成绩、优点全部否定。使用对象错误。)

  5、D(A.语序不当,分句间关系颠倒。B. “阐明、发现”颠倒了先后顺序,应为“发现、阐明”。C. 主语与宾语搭配不当。“作家莫言……”与“被评为……称号”搭配不当。)

  6、选B(A项改变限定,应该是"世博园区最大的展馆之一"。 C项中国馆地面六层,其深度"几乎与中国馆地面以上的高度相当"。 D项共计不止58公里。)

  7、选A(改变了原文逻辑关系。原文是递进关系,此处是因果关系)

  8、选D(D项以偏概全,断章取义。"中国式思维"的内容因该是"和世界很多国家一样,中国也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但中国不会像一些海外机构担心的,因为人口众多、需求快速增长导致占有越来越多的资源乃至对外扩张,相反,中国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有足够的智慧,引导当代中国走出一条以和谐为核心理念的科学发展之路。")

  9、C(损:减少)

  10、C(A.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但是。B.介词,用/动词,率领。C.均为兼词“于之”。D、被/祝)

  11、 A.(⑤是闵王受到宿瘤女启发后发布的政令,⑥非直接描写)

  12、D(宿瘤女并没有直接参与谋划)

  13、(1)百姓无论是年长还是年少都放下手中的活前来观看,你在路边采桑,竟然不看一眼,这是为什么?(4分。“无”、“弃事”、“采桑道旁”句式、“曾”各1分)

  (2)你们暂且不要笑,她只不过没有装扮罢了。装扮与不装扮,本来差距就有十百倍。(3分。“耳”、“固”、“去”各1分)

  (3)(过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教化流行到邻国,诸侯都前来朝拜(齐国)。(3分。“期”、“行”、“朝”各1分)

  14、(1)这两旬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抒写了作者身世漂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意思对即可,情景、感情各2分)

  (2)“畏”是“害怕”的意思,诗人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1分),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1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1分)和漂泊在外的痛楚(1分)。

  15、(1)玉户帘中卷不去 莲动下渔舟

  (2)海上生明月 心有灵犀一点通

  (3)落日故人情 星垂平野阔

  (4)万里悲秋常作客 学而不思,则罔

  16、示例:书籍是宝瓶,贮藏作者智慧的精华;书籍是宝石,散射作家思想的光芒;书籍是翅膀,让我们高傲地飞翔;书籍是空气,让我们自由地呼吸。(4分。句式整齐2分,语意连贯2分。)

  17、(1)社会各方要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帮助;

  (2)大学生自身要提升就业能力。(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

  18、①超越性(超越具象);

  ②融合性(摆脱时空);

  ③统一性(主客统一);(每点1分,全对4分)

  19、 引出文章要描写的对象,说明秦淮河自古以来就是个热闹繁华之所(1分);表达作者的向往之情,为下文对秦淮河的情感变化蓄势(2分);增添了文章诗意(1分)。

  20、(1)自古及今,涉及秦淮河的诗歌很多,人们可以从诗中了解秦淮河;秦淮河就如同诗歌一样曼妙无比。(2分)

  (2)秦淮河以商业运作古文化,使它原有的文化风味扭曲变形,给人以艳俗的感觉。(2分)

  21、 少年时期的感受:秦淮河热闹喧嚣,风流曼妙。读大学时的感受:秦淮河古韵消散,寂静无声。2005年的一天:秦淮河商业味浓,艳俗无比。(一点1分,三点4分)

  22、(1)“桨声”起到文章线索的作用(2分);

  (2)“桨声”一语双关,既指秦淮河历史遗留的美好风韵,也指代远离奢侈与繁华、远离浮躁与金钱的人生理想(2分);

  (3)表达了作者对这种人生理想的肯定和追求,对现实生活中浮躁、一味追求金钱的人生态度的否定与抨击,启人深省(2分)。

  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2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文教育

  何谓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有别于科学教育,是旨在培养“人之为人”的教育。“人之为人”是指人能从生物状态中走出来,自觉主动地追求社会意义的精神价值。人文教育不是独立的,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活动,与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过去、现在、未来紧密相连,其发展是多元的,而非单面的,在横向上受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在纵向上需继承前人的文化成果。可见,人文教育是文化的传承创新,其发展历程需要一代代的积累、沉淀与历史坚守,不是靠金钱的堆积或从其他地方挖几个大师就可以一蹴而就;其发展路径不是优胜劣汰,而是因革损益,“因”是主体,“革”是手段。

  在当前,我国人文教育首先应该教育大家如何做一个中国人,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闭关自守或故步自封,而是在学习其他文化时不能忘却自我。已得到确认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因,新的知识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思想是革,可为中国人文教育不断焕发生机提供动力。人文教育发展从整体来看是不断吸收其他教育思想,在坚守的基础上向前创新发展的过程,但新的教育文化不能割断与传统教育思想的联系。人文教育的发展路径是曲线,而非直线,没有因革损益就没有人文教育的发展。因为只有“革”没有“因”,“革”就是无源之水;只有“因”没有“革”,“因”就是固守僵化。

  人文教育没有具体参照标准,其教育理念千差万别,教育观点各有不同,教育内容非常庞杂,是一个非常宏大的体系。但无论哪一种人文教育都必须立足社会环境,面向传统、历史,又不能完全拘泥于自身,其要求是和而不同。人文教育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国家和民族精神的延续,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社会价值走向的引导者,需要对已有的知识文化不断反省、质疑、批判、创新。这些都需要教育界人士以全新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广泛吸取其他国家的教育思想,通过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激发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这样才能对现有民族、国家的发展,甚至整个人类的思想、政治、文化的发展变革提供新的思维,生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人文教育需要借鉴创新,但人文教育的发展方向不能像科学教育那样以强势的西方为标准,不能西方高校学什么、怎么学,就完全照搬。“西方”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著名高校也各有特色,即使以欧美一所大学为标准,全盘照搬,所学的也只是表面而非精神内涵。

  因此,人文教育必须将整个学术系统看作一个整体,各科贯通,不能仅执一端,以偏概全。内容设置方面,既要有差异性,又要有和谐性,不拘泥于具体的学科及研究领域。只要是对人格塑造、人心反观、人类文明发展有所贡献,都要兼收并蓄、广泛吸取,为时代提供新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当前是人们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多元萌发的时期,人文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1.关于“人文教育”,下列表达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人文教育以培养“人之为人”为宗旨,教育人走出生物状态,自觉主动地追求社会意义的精神价值,有别于科学教育。

  B. 人文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在纵向上会受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在横向上会受历史的影响,有多元多面的特点。

  C. 人文教育的前提是传承,目标是创新,割裂了传承,仅靠金钱的堆积或聘大师是不可能达成目标的,要辩证看待因革。

  D. 人文教育是发展的而非静止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要沿袭传统成果,并实现优胜劣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人文教育的发展路径的特征鲜明:不是直线前进,而是曲线前进;不是封闭孤立,而是开放多元,兼收并蓄,和而不同。

  B.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区别点在于:科学教育直接以西方为标准,但是人文教育不可以简单地模仿或是完全照搬。

  C. 在推行人文教育时,不能仅将其看成是一门学科,而应将整个学术系统看成一个整体,广泛吸取有益知识,促进发展。

  D. 促进人文教育,教育界人士要以全新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广泛地吸取他国的教育思想,通过思想的碰撞来激发创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人文教育的发展需要借鉴西方,但要注意分寸、掌握尺度,否则所能学到的只能是西方人文教育的表面而非精神内涵。

  B. 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为人文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继承不是封闭,只有继承传统,才能在学习他者文化时更好地保持自我。

  C. 人文教育内容庞杂,体系宏大,理念千差万别,观点和而不同,不管哪种人文教育,都须完全挖掘自身,实现自力更生。

  D. 观念多元萌发的当前时期,人文教育必须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当儿媳妇表露出分家的念头时,孙玉厚老汉早想到要把他们小两口从这一大家人中解脱出来。是的,亲爱的儿子对这个家庭的奉献已经足够了。家分开以后,让娃娃放开马跑上几天!他看得出来,少安有本事在双水村出人头地;只要儿子立在众人面前,他孙玉厚脸上也光彩!话说回来,要是不分家,少安仍然被一大家人拖累着,他有翅膀也难飞起来!

  当然,分家以后,他的负担就更重了。但算一算,剩下五口人,他能维持。花销主要是上学的兰香。目前他也不指望少平撑扶这个家——只要自己能劳动,就让他小子自顾自闯世事去吧!他想,即是他过几年不中用了,自己的两个儿子也不会丢下他不管——他的儿子他知道,现在趁他还能在山里刨挖,就尽量给娃们腾出几年时间,让他们各自凭本事去踢腾上一番……

  对孙玉厚老两口来说,分家已经成了定局。

  但是孙少安已经习惯于自己在家庭中扮演保护人的角色。他不是不知道,要是分开家,他和秀莲能把光景日月过得热火朝天。可他父亲那里不会有什么起色——当然,全家人倒不至于再饿肚子。

  唉,从农村的社会来看,儿子成家后和父母分家,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可从自己的感情方面说,这实在又是难以接受的啊!

  孙少安太痛苦了。晚上吃完饭,他常常在黑暗中胡乱地向罐子村的方向遛达很长时间。他不由地将自己的思绪回溯到遥远的过去……是的,最艰难的岁月也许过去了,而那贫困中一家人的相亲相爱是不是也要过去了呢?

  这天晚上,秀莲象庆贺似的,在新家给他炒了一大碗鸡蛋,烙了几张油饼,她不让他回父母那里吃饭,硬要他在这里吃——似乎专意让他先尝尝分开家以后的滋味!

  少安顿时怒不可遏——秀莲太不理解他的心情了!他立刻把妻子臭骂了一通,真想把那些吃食扔到院子里去!骂完妻子后,他把门使劲一掼,回父母那里吃饭去了,而把痛哭流涕的秀莲一个人丢在新窑里。

  母亲疑惑地问他:“秀莲怎没过来?”少安端起饭碗,一句话也没说。

  “是不是闹架了?”父亲沉下脸问。

  少安往嘴里扒拉着饭,仍然没吭声。

  玉厚老汉给老伴使了个眼色。少安妈立刻解下腰里的`围裙,急急忙忙出了门——她要赶到新地方去看个究竟。不一会,少安他妈就回来了,生气地责备儿子:“你太不象话了!”

  “怎啦?”玉厚老汉已经认定是儿子欺负了秀莲,火气十足地问老伴。

  “秀莲说少安今儿个出了一天砖,怕他熬坏了身子,给他在那面单另做了点吃的,死小子不吃就算了,还把人家骂了一顿……”

  少安妈说着,便收拾起一点饭,又出门给秀莲送去了。孙玉厚对低头吃饭的儿子吼着骂道:“鬼子孙!人家好心待你,你为什么要骂人家?”

  孙玉厚索性丢下碗不吃饭了。他手颤抖着挖了一锅旱烟。勾着头蹲在脚地上,象遭受了一次沉重的打击,脸痛苦地抽搐着。少安仍然一句话也没说,狼吞虎咽地吃完饭后,就悄无声息地出了门。他也没回新居去,径直走到烧砖窑的土场子里,闷着头打起了砖坯。

  月亮从东拉河对面的山上探出了头,静静地凝视着大地。从远处的山梁上传来一阵飘忽的信天游——这是贪心劳动的田五,还在山里磨蹭着不回来……

  孙少安头上冒着汗气,索性把长衫子也脱掉甩在一边,光膀子干起来了——似乎要用这挣命般的劳动把他心中的烦闷舒散出去……

  老汉左思右想,觉得这件事不能再拖了。再拖下去,说不定一家人还要结冤仇哩!

  玉厚老汉随即又想二小子已经长大成人了,这实际上等于是他和他哥分家,他不回来不合情理!

  于是,孙玉厚老汉“叭叭”两下把烟灰在鞋帮子上磕掉,开门去找他弟孙玉亭;他要让玉亭给少平写封信,托开邮车的金俊海顺路捎到黄原,让少平赶快回家来!(有删改)

  1.下列对于小说体裁特征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节选部分以新时代中国农村社会转型为背景,以分家事件为核心,表现了孙少安与父亲的相亲相爱。

  B. 小说对孙少安心理、动作的描写,表现了他习惯做家庭顶梁柱的孝顺、善良和无私,他因不忍丢下老小自立门户而痛苦。

  C. 小说中对孙少安以劳动排解内心痛苦时的月亮和飘忽的信天游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带有浓郁的感情色彩和乡土特色。

  D. 小说对孙少安打砖坯时头上冒汗气、甩掉长衫光着膀子干活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一个不愿向生活和命运屈服的硬汉和挑战者形象。

  2.节选部分写到的孙玉厚老汉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少安在全家解决温饱问题以后可不可以与父母分家,你有怎样的看法?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文言文阅读

  (文段一):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

  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左转·楚归晋知罃》)

  (文段二):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左传·介之推不言禄》)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B. 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C. 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D. 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 外臣,外邦之臣。臣子对别国君主称外臣。“凡自称於君……他国之人,则曰外臣”。

  B. 我国古代爵位通常分公、侯、伯、子、男五级,献公、晋侯分别为公爵和侯爵。

  C. 宗即宗庙,是指为已故祖先建立的灵魂依归之所。庙制规定,诸侯立七庙,如“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D. 衅鼓,古时的一种祭礼。重要器物(如钟、鼓等)制成后,要杀牛羊猪等,把他们的血涂在新器物上表示祭,称作衅。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知罃有智谋,善于论辩。把楚共王层层进逼的三个问题回答得滴水不漏,使楚共王无言以对,于无奈之中不得不罢手。

  B. 知罃不卑不亢,忠于国家。楚共王问释放知罃回国,知罃将怎样报答自己。知罃回答,如在战场上相遇不敢违礼回避,定当对楚尽为臣之礼节。

  C. 介之推正气凛然,不求禄赏。认为晋侯(重耳)担任晋国的君主,主持晋国祭祀是上天的安排,不屑争功劳的二三子。

  D. 介之推意志坚定,不贪富贵。果断拒绝母亲两次,母亲说不要赏赐,也应让国君知道功劳,他认为既然隐居又要何名声。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曰:“然则德我乎?”

  (2)王曰:“子归何以报我?”

  (3)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注释:

  1.公子谷臣:楚庄王的儿子。连尹襄老:连尹是楚国官名,襄老是楚国的大臣。

  2.治戎:治兵,演习军队。这里的意思是交战。

  3.馘:割下敌方战死者的左耳(用来报功)。这里与“俘”连用,指俘虏。宥;宽恕,原谅。

  4.不获命:没有获得国君允许杀戮的命令。

  5.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

  二、文言文阅读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 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来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 ,___________”两句,写渔人看到桃花林美丽的景色,由此想一探究竟。

  三、诗歌鉴赏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近年来,随着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每年直排河中的废水达1600万吨,西河污染问题日渐严重,恢复西河的生态功能迫在眉睫。

  ②民间艺术面对外来文化的挑战时,不必妄自菲薄,像东北二人转这样的民间艺术今天并没有消失,反倒出现在了更多的场合。

  ③历史上有过太多祸国殃民的大奸臣,他们真是灾梨祸枣,不仅祸害了自己的小性命,还祸乱了整个国家。他们最终成为历史的罪人。

  ④张教授退休后,每天焚膏继晷,扎扎实实做学问,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学术成果。

  ⑤我们在学习、工作中,对于再小的失误都不能掉以轻心,因为集腋成裘,小的失误积累的多了,也会造成大的伤害。

  ⑥军民鱼水情,现在的影视作品中,我们还能看到人民解放军入城时,老百姓箪食瓢饮以迎王师的热闹景象。

  A. ①②④ B. ②③⑤ C. ①④⑥ D. ③⑤⑥

  四、情景默写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近年来,我国专利申请一年比一年多,专利申请的持续快速增长,表明国内研究开发水平和社会公众专利意识在不断提高。

  B. 针对今年校园欺凌事件不断发生,专家表示校园欺凌是一个世界各国普遍面对的难题,如何以最大的诚意来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家长、学校、媒体都需要认真思考。

  C. 寥寥数语,浓缩了叶挺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不懈追求的生命底色,透露出对党真挚深厚的感情,刻画出一个铁血忠魂的高大革命将领的形象。

  D. 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视频直播平台接近200家,网络直播平台用户已达近两亿,与直播息息相关的“网红产业”2016年产值预计接近580亿元。

  五、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这是公众场合,请您高抬贵手,不要吸烟!否则,我们会给你开罚单的!

  B. 放心吧,我会准时光临晚会,送上我对你们这些即将走上高考考场的学子的祝福。

  C. 十多年没有见面,久仰了!这些年我一直处在百忙之中,没有时间看您!

  D. 老师,是您的不懈努力换来了我的健康成长,滴水之恩,他日必将涌泉相报。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是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好朋友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础,①,就如同陷入了泥潭,使自己终身悔恨。②?孔子在《论语》在、里作了回答,交朋友要交“益者三友”,即“友直、友谅、友多闻”。现实生活中,交朋友最重要的是真诚,要以真心换真心。③,要不变初衷的支助扶持他,所谓“患难见真情”。只有你真心付出了,才会得到真心的回报。

  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获悉文学院下周举办活动,隆重庆贺先生教书 50 周年,我因俗务缠身,不能光临,特惠赠鲜花一束,以表敬意。随信寄去近期出版的拙著一册,还望先生先睹为快。 盛夏快来了,请先生保重身体。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应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猴子听说牛老大要请一名家庭教师,于是前往应聘。他在水田里找到了正在耕作的牛老大,双方商量了相关事宜。

  第二天,猴子要去任教。临走时,他拱到水塘里把身子涂了一通污浊泥水。

  母猴见了觉得奇怪,问道:“你干嘛搞得脏兮兮的?”

  猴子说:“昨天我见牛老大就是这模样,大概他们家就兴这个,我是入乡随俗,拉近关系。”

  牛老大望见猴子脏兮兮的模样,满心高兴,大声呵斥道:“你这幅脏样子,哪里配当家庭教师?去去去,别把我的孩子教坏了!”

  猴子惊诧问道:“你昨天不就是这般模样吗?”

  “你赶快走吧!”牛老大十二分不耐烦,边关门边鄙夷地回了一句:“我那里在水田里劳作!”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3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1年,我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成功发射升空,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进入空间实验室阶段。2016年3月16日,天宫一号正式终止数据服务,全面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2016年9月15日22点04分,搭载着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长征二号FT2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作为天宫一号的“孪生兄弟”,尽管身上仍有其影子,但经过全新设计的天宫二号已经脱胎换骨。天宫二号在外观上与天宫一号类似,都采用实验舱和资源舱两舱构型。

  天宫二号作为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已是小型空间站的雏形,相较于天宫一号,有着诸多创新,主要改进之一就是增加了推进剂在轨补给功能。

  在太空中实现推进剂在轨补加这一任务,属于世界范围内的难题。经过多年的艰难摸索和试验研究,补加关键技术攻关得以顺利完成,为我国空间站工程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7年4月中旬,我国将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对接,开展推进剂补加等相关试验。如果这次试验成功,我国将成为继俄罗斯之后,全世界第二个掌握空间站在轨推进剂补加核心技术的国家。除了空中“加油”技术,天宫二号还配备了智能化“大脑”,控制计算机系统可以自主进行航天器飞行轨道、姿态调整,运行状态的智能化诊断,以及遥测指令的运行。

  正所谓,青出于蓝胜于蓝。拥有新技术支撑的天宫二号,其功能更加优异,不仅能适应新的使命,还具备更高的可靠性和更长的在轨飞行寿命。

  (孙秋霞《天宫二号:迈向空间站时代》)

  材料二

  2017年4月27日晚19时07分,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顺利完成了对天宫二号的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试验,标志着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与以往载人航天任务相比,天舟一号是为空间站全新研制的货物运输器,在上行载货比以及推进剂补加量等指标方面,与国际在用的、现用的货物补加运输系统都是比肩的,或者是优于的。它全面承担了推进剂的补加验证试验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试验,这两项试验都是国际上公认的航天技术难度比较大的。从飞船运抵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到将来天舟一号拓展试验完成,将历时半年以上。

  中国的货运飞船具备为国际空间站运送货物的服务能力,但在接口标准上还不一样。在此次天舟一号飞行任务中,空间应用系统安排了多项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包括微重力对细胞增殖和分化影响研究等。

  中国未来的空间站将采用最新技术成果来研发,主要有以下特点:我国的空间站本体是60多吨,加上飞船和货运飞船是90多吨,已经能够满足需求,并且还有拓展能力,未来可以再拓展3个舱段。货运飞船3个模块化的设立,小货用封闭舱装、大货和超大型的用半开放和开放式安装,通过机械臂和转位机构的工作,与航天员配合,进行在轨组装建造。空间站专门设计了一个新型的平台装载一种大型的光学设施,用于天文的观测和研究,类似于哈勃望远镜,但是这个平台又可与空间站共轨飞行,需要的时候和空间站对接上,空间站航天员出舱对它进行维护和补给,既可以满足它非常高精度的稳定度,又可以满足它平时的工作条件。这个设计开辟了整个分布式空间站架构的创新模式,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要尽量把最新的科技成果、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技术成果运用于空间站,使系统、部件、水平达到世界一流。

  (2017年4月29人民日报《中国“备战”空间站时代》)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正式启动载人航天工程,并确立了“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可以称作载人飞船阶段,主要任务是研制载人飞船,将航天员送到太空,开展空间应用实验并返回。在此期间,神舟五号飞船于2003年完成首次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六号飞船于2005年完成多人多天飞行试验任务,至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现了第一步战略任务目标。

  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阶段,主要任务是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2008年,神舟七号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掌握了航天员出舱活动关键技术。2011年,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先后开展了交会对接试验并取得验证。与此同时,多名航天员短期驻留太空,参与完成多项科学实验,载人航天工程取得关键性进展,预示着第二步的第一阶段任务圆满收官。

  此后摆在航天人面前的,是补给以及循环利用技术,这些技术关系到未来空间站的'组装、航天员在空间站的生存等问题。天宫二号的发射,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的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验证这些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搭建起一个平台,开展技术、应用等各类试验,为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即建造中国空间站打下基础。

  空间站的概念从1869年被首次提出,它是一种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供多名航天员巡访、长期工作和生活的载人航天器。空间站分为单一式和组合式两种。单一式空间站可由航天运载器一次发射入轨,组合式空间站则由航天运载器分批将组件送入轨道,在太空组装而成。为了开发太空,需要建立长期生活和工作的基地。随着航天技术的进步,在太空建立新居所的条件成熟了。在空间站中要有人能够生活的一切设施,不再返回地球。

  在已经建成的空间站中,苏联发射建造的“礼炮”空间站与“和平号”空间站,以及由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巴西和欧洲空间局共同建造的国际空间站比较知名。

  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完成后,载人航天工程就将进入空间站建设阶段。

  随着空间实验室任务陆续展开,我国载人航天即将进入发展的新阶段,未来空间站的实景,也将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孙秋霞《天宫二号:迈向空间站时代》)

  1.根据“材料一”,与天宫一号相比,下列不属于天宫二号独有特点的一项是

  A.天宫二号是空间实验室,采用了实验舱和资源舱的两舱构型。

  B.天宫二号是小型空间站的雏形,增加了推进剂在轨补给功能。

  C.天宫二号可自主进行飞行轨道、姿态调整等智能化诊断。

  D.天宫二号具备更高的可靠性和更长的在轨飞行寿命。

  2.下列对“材料一”中出现的词语,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载人:“载”的读音是“zǎi”。

  B.“终止”可以换成“中止”。

  C.在轨:“轨”字的第五笔是“横折弯钩”。

  D.“青出于蓝胜于蓝”出自荀子《劝学》。

  3.下列选项不属于天舟一号飞行任务特点的一项是

  A.在上行载货比和推进剂补加量等方面,比肩或优于其他货物补加运输系统。

  B.承担推进剂补加验证试验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试验。

  C.天舟一号飞行任务持续时间将历时半年以上。

  D.改进接口标准,为国际空间站运送货物服务。

  4.下列选项对中国未来空间站特点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未来空间站的规模适度,具有一定的拓展能力。

  B.中国未来空间站总体方案优化,增强建造的灵活性。

  C.中国未来空间站设计了独特的光学设施用于天文研究。

  D.中国未来空间站利用高新技术成果,提高综合效能。

  5.下列选项对“空间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间站是一种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供航天员巡访、工作和生活的载人航天器。

  B.组合式空间站由航天运载器分批将组件送入轨道,在太空组装而成。

  C.随着航天技术的进步,空间站能提供人生活的一切设施,人不再返回地球。

  D.在已经建成的空间站中,“礼炮”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等国际空间站比较知名。

  6.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天舟一号完成任务的意义。请分条陈述。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送孟东野序》,完成下列小题。

  送孟东野序①

  (唐)韩愈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

  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于《韶》②以鸣。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其弗信矣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词鸣。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孟轲、荀卿,以道鸣者也。杨朱、墨翟、孙武、张仪、苏秦之属,皆以其术鸣。秦之兴,李斯鸣之。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将天丑其德莫之顾邪?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

  唐之有天下,陈子昂、元结、李白、杜甫,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耶?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耶?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取材于《古文观止》)

  【注】

  ①孟郊(751—814),字东野,中唐著名诗人,屡试不第,四十六岁才中进士,五十岁时被授为溧阳县尉,怀才不遇,心情抑郁。在他上任之际,韩愈写此文送给他。

  ②韶:中国古乐曲。产生于约公元前二十三世纪舜时代乐舞。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趋也,或梗之 梗:阻塞

  B.其志弛以肆 肆:放纵

  C.李翱、张籍其尤也 尤:优异

  D.三子者之鸣信善矣 信:信用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草木之无声 唐之有天下

  B.其皆有弗平者乎 而使自鸣其不幸耶

  C.其于人也亦然 然亦未尝绝也

  D.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其声清以浮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人因为心中不平而鸣的一组是

  ①其沸也,或炙之

  ②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③人声之精者为言

  ④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

  ⑤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

  ⑥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①④⑤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类和世间万物一样,都会因不平而鸣。

  B.历代的仁人志士只会用精美的文辞表达内心感受。

  C.作者认为孟郊的诗与李翱、张籍相比,还有差距。

  D.作者用少量笔墨写到孟郊,其实是对他进行批评。

  5.文中提到“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这里的“六艺”是指儒学六经,即《诗》、《书》、《礼》、《乐》、《易》、___________。“六艺”也指周朝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学问和技能,即礼、乐、射、御、书、__________。

  三、诗歌鉴赏

  阅读《寄黄几复》,完成下列小题。

  寄黄几复①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②。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黄几复:作者好友。作者写此诗时居住在山东,黄几复在广东做县令。

  ②蕲:求。三折肱:古语有“三折肱,知为良医”的说法,类似于现在所说“久病成医”的意思。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寄雁传书谢不能”中的“谢”是谢绝、拒绝的意思。

  B.作者用“桃李春风一杯酒”表达与朋友相聚时间短暂。

  C.作者见到黄几复家徒四壁,对他贫苦的生活表示同情。

  D.尾联以“想见”领起,与首句“我居北海君南海”相照应。

  2.“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两句,采用对照的写法,即把两种相反、相关的事物放在一起,使之相反相成,以更鲜明地表现事物特征。下列诗句没有采用对照写法的一项是

  A.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

  B.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C.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其一)

  D.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3.请根据诗句,简要概括出黄几复的形象特点。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黄庭坚的定力

  很多年前,我插队落户在一个偏僻的山村,从十里外一位乡村老师那里借的两本黄庭坚字帖,让我知道了文学艺术那种使人激动和崇高的东西,伴我度过了艰难的岁月。直到现在,我仍然热爱着它们,而且让我进一步了解艺术的持久和文学的浩瀚。这两本字帖一为行书《范滂传》,另一为草书《李白忆旧游诗》。

  我们知道,黄庭坚的一生始终奔走于“出没风波里”的仕途。

  他二十二岁中进士步入官场,任北京(大名府)国子监教授期满后,朝廷本欲提拔他。不想乌台诗案发,朝廷在查抄苏轼的家时,也抄出了黄庭坚写给苏轼的两首表达钦慕之情的诗和信函。这算是他的第一次倒霉:原本拟任的职务一笔勾销,然后逐出京城,改派知江西吉州太和县。在太和县任上,他宵衣旰食的身影,不断出现在百姓告状的故纸堆中;为了实施朝廷颁行的盐令,他还下乡巡访,逐家逐户核实户籍征收盐税。他曾作诗说:“民病亦我病,呻吟达五更。”忧国忧民之情可谓跃然于纸上。

  元丰八年,他的人生忽然时来运转。哲宗继位,罢王安石新法,司马光复出主国政。谪居黄州的苏轼奉调入京,黄庭坚也随后北上,供职于秘书省。对于这样一个大转折,黄庭坚不仅没有丝毫得意之色,相反却表示过他深层次的忧虑,他曾和兄弟这样说:“新旧党争,消长纷争,以小弟见,非国之福也。”果如其言,八年之后,新党重又登台,罢黜旧党人物,苏东坡谪惠州,“苏门四学士”亦均遭贬黜。黄庭坚再次被逐出京城。这时黄庭坚已五十多岁,垂垂老矣。四年后,黄庭坚又迁徙戎州,未隔几年,又再贬于宜州,直至老死。

  在宜州的那段日子里,他应邀为友人书写《范滂传》。当他写至“(滂)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不觉义愤填膺,竟将手中毛笔折断,回视旁人说道:“党锢之祸,以至于斯,天下忠义为之扼腕太息,其忠烈之举,大义凛然,千载之下犹觉生气逼人。”然后,掷笔于地。

  我不想重蹈前人以书论书的老路,只想在这里大声发问:黄庭坚在他即将走完生命旅程的最后时日,为什么要大书《范滂传》?

  范滂何许人也?东汉汝南人,曾任清诏使、光禄勋主事等职,按察不法官吏,弹劾权豪之党,为时人所重。桓帝时被诬为钩党下狱,释免南归时,朝野数千人往迎;灵帝时,党锢之狱再兴,范滂又首当其冲。督邮奉命前去逮捕范滂,因内心悲哀无奈,在驿舍哭泣,恰好被范滂听到,他闻声而悟,自动到县衙投案。县令郭揖见到范滂后大惊,立即交出印绶,要与范滂一起逃亡,并对他说,天下之大何处不可容身?为什么一定要去自首呢?范滂慷慨陈辞,说只有我死,才能使众人免祸,我怎么能连累你呢?何况老母年高,我如果逃亡,不是要连累老母吗?于是县令急令迎接其母与其子,与之诀别。之后,范滂自往投案,不久屈死狱中。

  观史可鉴古今。黄庭坚之书《范滂传》,只是为他自己的人生信念写下最后的一笔,舍此,别无其他解释。党锢之祸最终导致了东汉王朝的覆亡,那么,宋朝的朋党之争后果如何呢?我们还是把公正与结论交给历史吧。黄庭坚是不著一字,止乎于此,可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无独有偶,黄庭坚还留下了另一件代表作草书《李白忆旧游诗》。手扶拐杖的黄庭坚,在舟行三峡时,见两岸乱石穿空,看脚下惊涛拍岸,多少往事如江水一般涌上心端。他忽然想起四十年前的一个冬天,峨眉山依然笼罩着皑皑的白雪,山下一户姓苏的人家正在收拾书卷,检点行装,他们也是沿着这条水道下江陵,然后北行重入汴京的。那时,一家三苏皆以文坛奇才而知名于时,前程可谓无限,苏东坡更是壮志凌云,才气纵横而不可抑制……可是,命途多舛的东坡先生现在又远谪岭南的惠州,关山万重,这一生中怕再难以相见了,于是他提笔写就了草书《李白忆旧游诗》。

  风风雨雨中,师友朋好凋零散落海角天涯,他也和李白一样有了“星离雨散不终朝,分飞楚关山水遥”的喟然长叹和不尽的思念,还有对暗礁丛生、杀机四伏的政治与官场的一点儿清醒。

  人的生存环境是有限的,然而,精神世界活动的天地是无限的。在颠沛流离的几十年间,几册诗书,一枝笔陪伴着他走过了最艰难的岁月。人生聚散也好,官场浮沉也好,黄庭坚的精神恰恰在于:不以己悲,不以物喜,随缘流水到天涯,活着,不管江南江北,依然磊磊落落、堂堂正正。

  一个人,当他把自己的生命融于世间万缘,与天地同流的时候,他的生命也就获得了永恒的宁静与永存。与此同时,作为他人生吐纳和抒情写意的另一个重要载体书法,也就意到笔到,进入到通神入妙的境界。

  (取材于刘长春同名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黄庭坚的字帖《范滂传》和《李白忆旧游诗》只在作者插队落户时给予他力量与感动。

  B.黄庭坚借两幅书法作品表现出对朋友的思念以及对官场的清醒认识。

  C.作者认为是很多的偶然因素造就了黄庭坚一生接二连三的宦海沉浮。

  D.作者认为评论书法不应单纯以书论书,更要关注书法背后蕴藏的情怀表达。

  2.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思想有儒、释、道三家,本文塑造的黄庭坚是_________家思想的践行者。

  3.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黄庭坚的“定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4.在《黄庭坚的定力》一文中,作者说:“人的生存环境是有限的,然而,精神世界活动的天地是无限的。”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也有类似的情况。请结合下列任意一部作品中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类现象的认识。

  ①《巴黎圣母院》②《红岩》③《老人与海》④《平凡的世界》⑤《四世同堂》

  五、语言应用

  现学校向同学们征集“开放日”活动设计方案,请你推荐校园内最有特色、最值得宣传介绍的一处设施,并写明推荐理由。要求条理清楚,言之有物。150字左右。

  一些学校在“开放日”中都会介绍本校近几年的中、高考状元。请对这种现象发表评论。要求言之成理,自圆其说。150字左右。

  请以“我愿意成为你的校友”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不超过150字。

  六、命题作文

  进入“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传统文化”成为新兴产业。

  你如何看待“互联网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请以“互联网与传统文化”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假如中国的空间站建成,你作为参观者在空间站生活一天,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请以“在空间站生活的一天”为题,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

  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4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18分)

  雕花烟斗

  冯骥才

  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

  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

  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

  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您还画画不?”

  他怔住了。“您怎么知道我姓唐?还知道我画画?”“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得美,美呀……”老范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吗?

  谁能从这老范身上找到聪慧、美和知识的影子呢?老范身子矮墩墩,微微驼背,穿一身皱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面色黧黑,眼睛小,眸子发灰,动作迟缓而不灵便。发现老范仍不时瞅他嘴上的烟斗。“您来尝尝我的烟斗丝吧?”唐先生诚恳地说。“不!”老范笑眯眯地,“俺是瞧您的烟斗很特别……”

  他的烟斗是特别。上面雕着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短短的秃枝上,“这烟斗是我自己刻的。”他说。他想起了靠边站之后的整天无所事事,想起了某天灵机一动用木刻刀雕刻烟斗的感觉,想起了把每只烟斗都当作创作的倾尽心血的狂热,想起了家里摆满一个玻璃书柜的绝妙艺术品——雕好的烟斗。“美,美呀!”对面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您要是喜欢这烟斗,就送给您吧!”“不,不,俺要不得!”老范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

  从此以后,唐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

  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可唐先生却没有到小花房去。半年前,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冠重新戴在头上。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亦乐乎。一天,家中高朋满座。外边又有人敲门。打开门,不觉双目一亮。面前一大盆光彩照人的凤尾菊,花后是半年多未见的老范。“哟,老范,是您呀!”矮墩墩的老范笑眯眯地站在他面前,额上沁出亮闪闪的汗珠,只频频点头。唐先生请老范坐下后,就顾不上再和他搭腔,老范一声不响地蹲坐在屋角,露出满足的神情。后来他发现了身边陈列烟斗的玻璃柜。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雕着花、千奇百怪的烟斗,他看呆了,不禁发出一声声很特别的赞叹:“美,美,美呀……”没人搭理老范,唐先生感到自己认识这么一位无知的傻里傻气的怪老头很难为情。

  在又收到老范送的两次花后,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烟斗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您……”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

  又一阵秋风吹起,唐先生倚坐在皮椅上,疲惫不堪。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魄,无人理踩了。这时,他听见有人轻轻叩门。打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送给他的烟斗吗?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

  “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他后悔,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老范……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

  E.一盆凤尾菊,一只雕花烟斗,几次普通的交往,表现出人性的大美,也显示了人性的缺陷,小说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引发人们深思。

  A. 处在人生低谷中的`画家唐先生,在花房邂逅花农老范,老范对他态度和善,对他的画由衷赞美,这使他感受到久违的温暖。

  B. 看到烟斗柜时赞叹“美,美,美呀”,接受雕工简单的烟斗时“谢谢您……真谢谢您”等语言描写,刻画出老范纯朴、木讷、无知、傻气的形象。

  C. 老范的儿子在父亲去世之后,依照叮咛,把一盆特大的凤尾菊送给唐先生,既写出了他的忠厚、孝顺,也表现了他们父子的信守承诺。

  D. 唐先生的画被打成黑画,他再次落魄,无人理睬,这种境遇的变化,直接反映了畸形的社会现实,深刻批判了人们的虚伪。

  2.小说中的唐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3.请梳理小说情节,简析情节安排的妙处。(4分)

  4.关于小说的线索,有人认为是“雕花烟斗”,有人认为是“凤尾菊”。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

  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

  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这样大规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人才回国。

  “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

  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纵观历史,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赴外求学、归国兴邦。

  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仍需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一份面向全国200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从人才发展上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选自2月2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附图:

  材料二:

  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CCG)共同发布了《2016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而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如更核心的岗位,较高起薪等)。

  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是,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利因素。《报告》结果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求职较为不利。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超过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的第一不利因素,同时47.3%和32.4%的受访人员认为回国时间错过校招季以及岗位海投效率低这两大因素导致了海归回国就业难度增大。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三:

  日前,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发热烈关注。

  在舆论场上,以耄耋之龄回归故土的杨振宁更是备受关注。已近百岁之龄的杨振宁,估计已不会如年轻时那般埋头扎根于科研一线,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述,“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文化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亦或是科学上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热”,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杨振宁选择入籍,是他对晚年道路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国家的道路选择是交叉的。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创造的开放环境,对世界潮流的融入,杨振宁的归来方才有了现实的可能;而杨振宁等一批海外科学家的归来,又会给中国科研带来从项目到建制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对于中国来说,迎来杨振宁桑榆晚年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错过了杨振宁最辉煌的科研生涯。由此,未来的方向也当因之厘清:让更多科学家们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最精尖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血液,更因为是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

  (来自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三则材料都认为在当下我国的“海归”热潮中,一方面海外留学人员踊跃回归祖国,另一方面在人才回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B. 第一则材料是一篇新闻报道,客观地介绍了海外留学人才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积极回国创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

  C. 第二则材料是调查报告,反映了海归人才在回国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为他们在国内的职业发展提出建议、指明方向。

  D. 第三则材料是新闻评论,该评论认为杨振宁回归中国国籍这一事件彰显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我国出国留学及留学归国人数逐年增加,出国人数和回国人数之间的差距逐年缩小。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这样的发展趋势将持续下去。

  B. 在吸收海归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源自我们在人才管理中“编制过死,编制偏紧”的体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

  C. 海外科技人才的大量回归,有助于我们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科技成果,有助于中国科研从项目到建制与国际接轨。

  D. 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在耄耋之龄转为中国公民,虽然已经不能在科研上为祖国做出贡献,但他们为更多的海外精英做出了积极示范。

  E. 当前,无论是回国创业还是入职国内企业,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可以很好的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3.综合三则材料,归纳我国当前出现“海归”热潮的主要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廉范字叔度,京兆杜陵人也,赵将廉颇之后也。范父遭丧乱,客死于蜀汉。年十五,辞母西迎父丧。归葬服竟,诣京师受业,事博士薛汉。永平初,陇西太守邓融备礼谒范为功曹,会融为州所举案,范欲以权相济,乃托病求去,融不达其意,大恨之。范于是东至洛阳,变名姓,求代廷尉狱卒。居无几,融果征下狱,范遂得卫侍左右,尽心勤劳。融怪其貌类范而殊不意,乃谓曰:“卿何似我故功曹邪?”范诃之曰:“君困厄瞀乱邪!”语遂绝。及死,竟不言,身自将车送丧致南阳,葬毕乃去。

  后辟公府,会薛汉坐楚王事诛,故人门生莫敢视,范独往收敛之。显宗大怒,召范入,诘责曰薛汉与楚王同谋交乱天下范公府掾不与朝廷同心而反收敛罪人何也范叩头曰:“臣无状愚戆,以为汉等皆已伏诛,不胜师资之情,罪当万坐。”帝怒稍解,问范曰:“卿廉颇后邪?与右将军褒、大司马丹有亲属乎?”范对曰:“褒,臣之曾祖;丹,臣之祖也。”帝曰:“怪卿志胆敢尔!”因贳之。由是显名。

  举茂才,数月,再迁为云中太守。会匈奴大入塞。故事,虏入过五千人,移书傍郡。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两炬,营中星列。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将退,范乃令军中蓐食,晨往赴之,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辚藉,死者千余人,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建中初,迁蜀郡太守。成都民物丰盛,邑宇逼侧,旧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烧者日属。范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百姓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绔。”在蜀数年,坐法免归乡里。范世在边,广田地,积财粟,悉以赈宗族朋友。世伏其好义,然依倚大将军窦宪,以此为讥。卒于家。

  1.下列对加框部分的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诘责曰/薛汉与楚王/同谋交/乱天下/范公府掾/不与朝廷同心/而反收敛罪人/何也

  B. 诘责曰/薛汉与楚王同谋/交乱天下/范公府掾/不与朝廷/同心而反/收敛罪人/何也

  C. 诘责曰/薛汉与楚王同谋/交乱天下/范公府掾/不与朝廷同心/而反收敛罪人/何也

  D. 诘责曰/薛汉与楚王/同谋交乱天下/范公府掾/不与朝廷/同心而反/收敛罪人/何也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博士,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唐宋以后专指具有某种技艺或从事某种职业的人。

  B. 显宗,汉明帝刘庄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有的皇帝会有多个庙号。

  C. 茂才,汉代推举人才的科目之一,西汉时作秀才,东汉时因避刘秀的讳改为茂才,明清两代称为生员。

  D. 传檄,传布檄文。檄文是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廉范为人孝顺。他的父亲因战乱客死他乡,他不远千里接回父亲的灵柩,守孝期满后才外出学习。

  B. 廉范重情重义。他受业薛汉,在薛汉获罪被杀后为薛汉收尸;他被邓融礼遇,在邓融下狱后变换姓名,侍奉邓融。

  C. 廉范有勇有谋。他在担任云中太守时亲自领兵抵抗,用疑兵之计击败匈奴军队,让他们不敢再侵犯云中。

  D. 廉范善于治民。他在担任蜀郡太守时勤政爱民,废除了禁止百姓夜间活动的不合理法令,获得百姓的称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融怪其貌类范而殊不意,乃谓曰:“卿何似我故功曹邪?”

  (2)范世在边,广田地,积财粟,悉以赈宗族朋友。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初归石湖

  [南宋]范成大①

  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

  [注]:范成大(1126—1193),宋代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淳熙年间,官至参知政事,因与孝宗意见不合,两个月即去职。晚年隐居故乡石湖。日光初出为暾,青中透红为绀。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描写了晓光晨雾与天空的碧色相互烘染,色彩艳美的景象,同时点明了时间,也交代了石湖位置之所在。

  B. 颔联第一句中的“半出”一词写行人在茂密深秀的水稻中露出半截身子,表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

  C. 颔联第二句写一只白鹭在长满菱叶的池塘里夜宿,显得有些孤单落寞,暗合诗人此时的处境与心境。

  D. 颈联第一句写诗人信步行走在石湖畔,因为路是旧时认识的,所以不必担心走错,照应了诗题中的“初归”二字。

  E. 颈联第二句写自己碰见老人,仔细辨认,吃惊的发现原来他们都是自己从前的邻居,表明诗人已与石湖阔别多年。

  2.诗的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三、诗歌鉴赏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浩然《夜归鹿门歌》表现诗人隐居处境况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岳阳楼》描写洞庭湖水浩瀚壮阔,无边无际的句子: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

  四、情景默写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本届夏季奥运会即将举行,相关筹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如何使运动员在赛场上创造佳绩,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不少美芹之献。

  ②这几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似乎放弃了纯粹的诗学考量,开始把目光从修辞转向情怀,对作家中的“少数”乃至“例外”青眼有加。

  ③年轻画家毅然赴藏,深入藏民之中,打下了扎实的生活基础,创作《西藏组画》时不蔓不枝,将西藏题材绘画提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④教育部明确提出,对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以及犯而不校的学生,应登记在案并将其表现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必要时转入专门学校就读。

  ⑤50余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组织主要负责人,数以千计的全球商业精英纷至沓来,出席了世界经济论坛20xx年年会。

  ⑥庸俗的事务主义者尊重经验而看轻理论,因而不能通观客观过程,缺乏明确的方针,没有远大的前途,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

  A. ①②④

  B. ②⑤⑥

  C. ②④⑤

  D. ③④⑥

  五、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在学校开设的各种选修课中,同学们尤其更喜欢“生活中的法律”“电脑音乐制作”等体验性强、新鲜有趣的课程。

  B. 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以“返本开新”为宗旨,不断对《论语》进行创造性的诠释,由此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经学传统。

  C.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每年会有近5个月的霎时间执行深海资源勘察、环境勘探、海底生物研究等项工作。

  D. 关于《红楼梦》后40回的作者是谁这个问题,红学家历来有不同的说法,现在大家一般采用的是以高鹗续作这一说法为准。

  下列句子的序号填入横线处,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前年,在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地,我在一棵枯死的胡杨树跟前站立了很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沙漠为什么不可以重新变成春天的故乡呢?

  ①我赞叹它

  ②乃是因为它虽然已死去千年,但仍然以一棵树的形象存在于人间

  ③那么就可以证明,沙漠只是后来的演变

  ④既然沃野可以变成沙漠

  ⑤由此也引发我的思考:既然千年前这里还有树木

  ⑥它虽然再也听不见春天的召唤,但却给执著的生命留下不朽的启迪

  A. ⑥⑤④③①②

  B. ⑥⑤③④②①

  C. ①②⑥⑤③④

  D. ①⑥⑤④③②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谚语有云:“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然而,①______________,这样做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认识到,给予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它对健康的好处超过你的想象。给予不仅能让人获得快乐、幸福的正面情绪,而且还能保护心脏,提高免疫力,降低抑郁和自杀风险,延长寿命等,总之,②______________。其实,只要愿意,③______________,你可以做慈善,帮助困难之人,你可以常怀感恩之心,谅解和尊重别人,你还可以绽放一个动人的微笑,说出一句由衷的赞美。

  六、语言应用

  以“之所以”开头,重组下列句子,使之符合逻辑,表达顺畅。

  虽然关于“中产”的界定,无论学术界还是百姓的主观感受,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社会”被公认为是最稳定的社会结构。因此尽可能地减少极端贫困人群和极端富裕人群,努力扩大中产阶层成为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南方生长的竹子,一般生长两年才能成为有用的竹材。然而有些人出于急功近利的心理,没有等到竹子过冬,便把它们砍了下来,运到市场上去,这样的竹子叫作“一年竹”。表面看,“一年竹”似乎比生长两年的竹子更圆润饱满、俊俏挺拔,因而很受顾客欢迎。然而由于缺少了寒冬的历练,“身子骨”没有经受过风雪霜的洗礼,这种竹子缺少韧性,易脆易折,不能成为上好的竹材;倘若用来做笛子,不仅音色不美,而且大都会因用力吹奏而在表面出现裂缝,无法使用。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

  ②不少于800字;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5

  一、选择题

  1、下列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_______。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_______的星空,还是_______的灰尘,都是大自然_______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A、捉襟见肘 变幻莫测 不足为奇 精巧绝伦

  B、相形见绌 变幻莫测 不值一提 精巧绝伦

  C、相形见绌 讳莫如深 不足为奇 巧夺天工

  D、捉襟见肘 讳莫如深 不值一提 巧夺天工

  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A、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B、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C、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D、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3、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化。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

  ①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

  ②一般来说,较之汉魏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单纯的抒情写景

  ③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

  ④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体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⑤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

  ⑥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

  A、②①⑥④⑤③

  B、②⑤③①⑥④

  C、③⑥①④②⑤

  D、③①⑥④②⑤

  4、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A、我们的这项研究遇到了困难,渴望得到您父亲的帮忙,不知家父能否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赐教。

  B、各位书友!新版《菊与刀》业已售罄。本店正在组织货源,一旦到货,当函请各位光临!

  C、一位学生给老师的留言:上午第三节体育课,烈日当空,一节课下来我感觉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故需要回家休养两天。

  D、老年大学举办的慰问演出很成功,主持人上台总结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们要像刚才的表演者一样,将自己的人生活出精彩。”

  5、下列诗句中,与右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

  A、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B、白云飞鸟去寂寞,吴山楚岫空崔嵬。

  C、独向西山聊一笑,白云芳草自知心。

  D、白云无事常来往,莫怪山人不送迎。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先祖妣事略

  张惠言

  先祖妣白孺人,年二十二,归我先祖考政諴府君。政諴府君倜傥好学,通六艺诸子之书。父文复府君命北游,乡试顺天。俄得疾,卒京师,年三十五。讣至,孺人恸绝。是时文复府君年七十一,呼曰:“天乎!儿与妇偕亡乎!”顷之,孺人苏,文复府君曰:“我老矣,诸孤幼,新妇死耶?”孺人泣曰:“不敢。”明年,文复府君病,及革,顾孺人泣曰:“吾死矣,诸孤与新妇为命,新妇存一日,诸孤亦存一日也。”良久,唏嘘曰:“贫甚,无可倚者。吾死,新妇存焉?”孺人泣对曰:“新妇生死与诸孤俱。”文复府君遂卒。

  是时孺人三子,曰思楷、蟾宾、瑞斗。课三子读书,有疑义,取笔记,俟伯叔父至者就质焉。或谓孺人家至贫,令儿习他业,可以糊口;今使之读,读未成,饿死矣。孺人曰:“自吾翁而上,五世为文儒,吾夫继之,至吾子而泽斩,吾不可以见吾翁。”卒命之学。文复府君有弟曰衍黄,老矣,教授于家,怜诸孙,恒诲之。尝语孺人曰:“而子可教,吾欲严督之,念其枵腹,不忍也。”孺人谢曰:“翁幸督之,枵腹何病焉?”

  自文复府君卒后,孺人率二女纺织以为食。十数年,日常不得再食。惟岁时及家忌日,乃具蔬食以祭。戚族中有周恤之者,一泉一粟,皆簿记之,曰:“他日不可不报。”而政諴府君之卒于都也,内阁中书许公宏声,为经纪其丧,文复府君之终事则衍黄办之。孺人尤感焉,曰:“吾子孙勿忘此大德。”

  孺人后政諴府君二十六年,以乾隆二十四年卒,年六十有四。考讳琪,母吴太孺人。孺人之在室也,吴太孺人病,孺人刲股肉和药以进,病辄愈。及文复府君疾革,孺人复刲股以进焉。及其卒也,子瑞斗亦为之刲股。孺人卒之五年,思楷及瑞斗奉孺人之柩,合葬于加冠桥政諴府君之兆。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复府君病,及革 革:危急

  B、至吾子而泽斩 斩:断绝

  C、枵腹何病焉 病:弊病

  D、乃具蔬食以祭 具:备办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孺人:明清时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也通用为对妇人的尊称。

  B、乡试:科举时代每三年各省集士子于省城举行的考试,乡试考中者称解元。

  C、乾隆:清高宗的年号。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一般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

  D、刲股:割大腿之肉。割股疗亲,古以为孝行;割股祭祀,则表示崇敬之至。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课三子读书,有疑义,取笔记,俟伯叔父至者就质焉。

  ⑵戚族中有周恤之者,一泉一粟,皆簿记之,曰:“他日不可不报。”

  4、根据文章后三段,概括白孺人身上具有的美德。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写意①

  李商隐

  燕雁迢迢隔上林②,高秋望断正长吟。

  人间路有潼江险,天外山惟玉垒深③。

  日向花间留返照,云从城上结层阴。

  三年已制思乡泪,更入新年恐不禁。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任职四川梓州幕府期间。

  ②上林:汉武帝时名苑,此处借指长安。

  ③潼江、玉垒:即梓潼江、玉垒山,都在梓州附近。

  1、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中间两联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2、请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四、句子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________________,皎皎空中孤月轮。(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⑵细草微风岸,______________。(杜甫《旅夜书怀》)

  ⑶_______________,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将进酒》)

  ⑷铁衣远戊辛勤久,________________。(高适《燕歌行》)

  ⑸细雨梦回鸡塞远,________________。(李璟《浣溪沙》)

  ⑹______________,彩笔新题断肠句。(贺铸《横塘路》)

  ⑺_____________,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⑻壮志饥餐胡虏肉,________________。(岳飞《满江红》)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进入

  朱以撒

  ①院子里有一棵朴树,明显是从别处移植过来的,已显出苍老之相。为了防止倒伏,工人们在树干上钉了许多大钉子,以便木桩撑住,几次下来,一个树干就集中了不少锋利的钉子。早先工人来拔过一次钉子,无奈扎得太深,有一枚钉子的头拔了出来,身子却永远留在里边。

  ②一棵有能力长到摩天的大树,对于扎入体内的钉子,居然无能为力,只能逐渐地壮大,使钉子越发渺小。也许那个钉钉子的人也觉得不妥,想着日后要记着去把它拔出来,谁知时日过去,已经忘得一干二净。

  ③今日的木匠已经不是鲁班的传人了,他们荒疏了榫卯的组合功夫,而借助于钉子。打钉机一梭子过去,木板已相拥在一起,这使工作进度迅疾起来。早先请一个木匠到家,管他吃住,把一些曲里拐弯歪瓜裂枣般的木头疙瘩扔给他,让他做这个,或者做那个。木匠不吝惜汗水,却吝惜一枚小小的钉子。他又是锯又是刨,又是凿孔,又是做榫头,一个进入,一个含纳,严丝合缝,然后像庖丁解牛后那般,轻松地坐下来歇会,卷一支烟,吸着。钉子是机械的产物,各种形式的钉子天数一般地生产,天数一般的房屋正在装修,如果像旧日木匠那般,速度会慢的让人受不了。现在参观一些古建筑,讲解员说木料的组合找不出一枚钉子,参观者也不为之感动,并不觉得因此就有美感——他们对两种材料如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不在意,更不以为榫卯组合是一门艺术。那么,钉子的盛世就到来了。

  ④越来越多的人用钉子——一枚小小的钉子居然有如此大的力量,它的身体钻入木墙、土墙,仅仅露出一个头观望世界,就可以挂一个沉沉的镜框,或者一袋重物。我当年的房东,有一面土墙几乎都打入大小不一的钉子,挂上农家大大小小的物件。一堵墙就是一个储存器,靠一枚枚钉子来承担,除了不占地面的位置,又高高挂起远离了地面的潮湿,使人觉得巧妙不过。那时每一家都有一把羊角锤,正面击打钉子,反面可拔出钉子。一枚钉子可以反复利用,有的钉子在反复进出时失去了笔直的造型,惜物的人舍不得丢弃,会翻来覆去地敲打它,使它再次笔直。当人们举着锤子击打钉子时,钉子的价值就产生了。

  ⑤和钉子不同的是螺丝钉,它不是直接进入的,往往借助螺丝刀,拧着,螺旋式地缓缓进入,显示出咬合的紧密。慢在这个时候显示出了力量,如同一个人徐缓中进展的人生。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螺丝钉被赋予革命性的含意——每个人都是渺小之至的,但钉于一处就可以产生作用。时时匆匆,把这种观念吹老,更多的人反螺丝钉的固定而行,不断地弃旧迎新,哪一个槽口也不能留他太久。这也使他们充满探魅的活力,不断探索前路,体验新鲜,感受陌生,挑战角色,直到一把年龄,才乐意稍稍跓足。

  ⑥以前我觉得树木是大地的钉子。它的生长是天意的,也许是风把种子刮到这里,或者飞鸟把粪便中的种子排泄到那里。它们生长起来后,抽枝散叶越发茂盛,风雨是撼不动的。就算雷劈火烧,也是原地生原地死。后来我的想法变了——拔钉子的人来,先挖坑,接着动用吊车,即便一棵树再蟠龙奇崛,虬干坚实,也抵不过吊臂的伟力,有如旱地拔葱,那些隐秘的地下根须,带着泥块,裸露在眼前。此时,任由人去摆弄了。当然,大地最大的'钉子是建筑,无数的水泥桩钉入地下,几十米,几百米,许多高层在这些桩上矗立起来,可扪星月。这些巨大的钉子展示了一个城市的繁华,人居其中感受到它的富足,还有拥挤、嘈杂,尤其是它的坚硬,使城市的柔和大为削弱,婉曲不再。人们在坚硬中生,坚硬中长、长居,已成了必然,就是见了电梯作垂直起降的坚硬气味,也习以为常。外出,到偏僻山乡欣赏老房子,全木质结构,气息安和,让人觉得和祖先近了,说好啊好啊。可是黄昏来了,回去的心就急切起来,没有人愿意住下,觉得还是城里的坚硬更让人快活。

  ⑦我少年时脚板被钉子扎过。当时没有穿鞋,光着脚到处奔跑,有时被锈蚀的钉子扎了。更多的时候是被到处疯长的植物刺痛的,奔跑时一脚踩下,尖锐的刺立即进入皮囊,人顿时哭叫起来。肢体被扎入,由于太深,最精华的部分就留在体内了,有时手不经意抚过,里边一阵痛楚。不由得想到立足的大地,有多少坚硬之刺进入它的深处,永远拔不出来,夜阑更深时,能否听到它无奈的呻吟。

  1、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2、文章题为“进入”,全文主要写了哪些“进入”的情况?请简要概括。

  3、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4、结合文章内容,请探究作者的情感意蕴。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后面各题

  在交流互动中显示文化魅力

  戎丽娟

  ①近期,一名美国高中生的毕业舞会照片在网络上引发热烈讨论。有人点赞,也有一些网友指出这名女生身穿中式旗袍是一种“文化挪用”,其中一位网友说:“我的文化不是你的……毕业舞会晚装。”该言论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②文化冲突向来是容易引发广泛参与的争议性话题。不过,这件事情却有些让人匪夷所思,美国女孩怎么就不能穿旗袍了?

  ③一件小小的旗袍引来如此激烈的争议,实在令人意外。一些争议的言论里布满了“文化挪用”“消费主义”等似是而非的“大词”迷雾,反而模糊了事情的本来面目:一名高中生因为喜欢旗袍而选择在毕业舞会上穿着。这本身没什么不可理解之处,而那些无限拔高其背景含义的词汇,反倒有些令人不解。

  ④很多看似复杂的问题,回到常识就会简单很多。文化是一种精神产品,没有谁可以将某一种文化“据为己有”,也没有谁可以“禁止”他人使用。就以旗袍为例,众所周知,旗袍盛行于20世纪前半叶,它与满族旗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近代逐渐成为具有标志意义的中式衣着,同时也受到西式剪裁的影响,产生了海派旗袍等类型风格。单从旗袍本身的演变历史来说,恐怕也离不开文化交融的背景。而我们今天所穿的衣服,主流也是以西方服饰为基础演变过来的。如果有人大喝一声:“不许穿我们的衣服”,是否也会有些突兀?

  ⑤在科技越来越发达,世界日益成为“地球村”的今天,若继续用封闭狭隘的心态去对待其他民族、其他文化,无论是拒绝理解他者还是拒绝他者接近自己,都是一种抱残守缺。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交流和互动,固执的自我封闭,带来的往往是落后和衰败。

  ⑥即使是在学术界,所谓的“文化挪用”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概念。所以,与其执着于这些看似新潮的概念,不如扪心自问,当我们看着这个美国姑娘穿上旗袍时,有被冒犯的感觉吗?如果没有,那答案就不言自明了。更何况,外国人穿旗袍,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在国际高端秀场,许多大牌设计师们也常常在设计的流行服饰中融入旗袍元素。中西文化元素的碰撞,往往能催生令人惊喜的作品。

  ⑦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广度与深度已今非昔比,近些年不难见到外国人穿旗袍、唱中文歌和背诵汉语古诗。我们从中感受到的,想必不是冒犯或是什么“文化挪用”,而是来自异域的友好示意。

  ⑧中华民族本来就是一个海纳百川、胸怀宽广的民族。几千年来,我们一方面在不断吸纳着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贡献着自己的文化成就。在交流和互动中,文化的魅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显现。

  ⑨进入现代社会,抱持宽容、开放的心态,是对我们文化魅力的最好注解。自我封闭、对他人抱有拒斥甚至敌视的心态,事实上是一种弱者心态。在中国已走向世界的今天,这种心态难免有些不合时宜。文化从来不是空中楼阁,每一个人的践行和发展,才是它真正的生命力。所以,与其非议美国女孩穿旗袍,不如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学习理解自己的文化,展现仁义礼智信的中华风貌。

  1、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2、如何理解文中第⑨段划线句子的内涵?

  3、依据文本,概括文化需要交流互动的原因。

  六、材料作文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人类的使命在于自强不息地追求完美。——列夫托尔斯泰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弘一法师

【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相关文章: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答案03-25

高二语文测试卷及答案03-25

高二月考语文试卷10-08

初一语文期末考试卷06-25

高二语文期末考试作文11-14

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卷12-18

期末考试高二语文作文7篇04-03

高二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试卷附答案06-24

高二语文下学期工作计划02-02

高二语文期末考试作文6篇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