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册语文知识点期末考试卷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初二下册语文知识点期末考试卷

时间:2024-06-25 19:35:00 林惜 八年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二下册语文知识点期末考试卷

  导语:初中语文学习无外乎是积累与运用,积累是学习语文的低级阶段,而运用语言才是高级阶段。我们所要努力达到的也就是学会运用语言的高级阶段。下面和小编来看看初二下册语文知识点期末考试卷。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下册语文知识点期末考试卷

  初二下册语文知识点期末考试卷 1

  一、选择:(1~6每小题2分,7~12每小题三分

  1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A.头晕目眩(xuàn)啜泣(chuò)吮吸(shěn)

  B.采撷(xié)倔强(jué )潸然(shān)

  C.扼制(è) 不屑(xiè) 繁衍(yǎn)

  D.枯萎(wěi) 栖息(qī) 擎天撼地(qíng)

  2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陡峭 竟赛 问心无愧

  B.懊悔 蹂躏 坚持不懈

  C.酿蜜 娴熟 七窍生烟

  D.侥幸 清澈 一尘不染

  3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 )

  A.对那些专心欣赏好音乐的人们,一看见他们那一幅专注而感动的神情,我就肃然起敬。

  B.每天晚上我走到这个地方,总是心惊肉跳,不晓得会遇到什么东西。

  C.每次捧读史铁生的散文《秋天的怀念》,我都会被感动潸然泪下。

  D.会操比赛开始了,同学们昂然挺立地走进比赛场地。

  4修辞判断有误的一项( )

  A、他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比喻)

  B、有了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和乐观的态度,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反问)

  C、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拟人)

  D、火辣辣的太阳把人的手和脊背都要晒裂了。(夸张)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校门口对面又开了一家卖饮料和汽水的小店。

  B.牧童牵着牛在吃草。

  C.李明同学很勤奋,也很智慧,他的数学成绩在班里遥遥领先。

  D.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

  6古诗词搭配有误的一项( )

  A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唐朝——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 《水调歌头》——苏轼——宋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C 《过零丁洋》——文天祥——清朝——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 《饮酒》——陶渊明——晋朝——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阅读下文,回答7~9小题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7 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对人物描写正确的一项是()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A 表达了作者对其他留学生油光可鉴的头发的羡慕之情。

  B 表达了留学生们爱干净,注重外貌的良好习惯。

  C 表现了作者对这种做法的赞赏之情。

  D 表现了清国留学生们太注重于外貌的陋习,“标致”一词突出了作者是藐视与留学生的丑态。

  8 下面一句话中描写人物用到的修辞()

  “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A 比喻

  B 夸张

  C 反语

  D 设问

  9 对选文的分析及理解( )

  A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不满与藐视之情。

  B “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藐视,“标致”一词更是突出了留学生的丑态。

  C “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表达了作者对那些精通时事的人的敬佩,什么都懂得。

  D 此段选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东京的生活经历。

  阅读下文,回答10~12小题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0 解释加粗字有误的一项( )

  A 媵人持沃灌:热水

  B 略无艳意:羡慕

  C 寓旅,主人日再食:住在旅店

  D 右备容,煜然若神人:臭味

  二、古诗文填空:(10分)

  (1)山气日夕佳,_____。

  (2)_____ ,化作春泥更护花。

  (3)东风不与周郎便, _____。

  (4)_____ ,都护铁衣冷难着。

  (5)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 。

  (6) _____,拔剑四顾心茫然。

  (7)予观夫巴陵胜状,_____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

  涯;_____,气象万千。

  (8)蝉则千转不穷,_____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_____ ,窥谷忘反。

  三、课外文言文:(9分)

  《杨胡朱梅云传》

  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无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头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栏,栏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国神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栏,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1)翻译句子:(4分)

  ① 未知圣朝何如耳?

  ② 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栏,栏折。

  (2) 解释词语:(2分)

  ①廷辱师傅()②勿易()

  ③然后得已()③固当容之()

  (3) 归纳段意:(3分)

  四、课外现代文:(12分)

  纺车记忆

  在《辞海》的深处有它的芳名和生平,还有附图,说明它的结构、部件名称及功能。我从它的身边刚一转身,它已被潮水卷走,只在文化的深海里,占据着一个小小的、化石的置。然而在深远的天空下,古中国世世代代的生活,都有纺车摇动、旋转的身影。它嗡嗡的声音,混合着蚕的声音、鸡叫的声音、檐滴的声音、家燕筑巢的声音、狗吠的声音,有时混合着远处兵戈的声音、杀伐的声音,而当新桃换了旧符,江山易主,受惊的人们回过神来,忽然听见,有一种声音仍那样平和、缓慢、均匀。它偶尔被打断,但不会终止,天上的雷电,地上的暴君,都很短暂,只有一种声音如河流般绵延着涌动,听听,这是纺车的声音,在无数个角落响起:嗡嗡嗡,嗡嗡嗡。历史纵有千万页厚,无穷厚,你随意打开一页,都会发现,它的根部,都由素朴的线连缀、装订。即使再冰冷的段落,它的后面都有一根温暖的线索在缠绕、劝说。即使再暴戾的王朝,它的侧面都坐着一架忠厚的纺车,等着为它绾结。在那些耕读的日子,稻香掺和着书香的日子,农人的布衣飘举成田园的经典,而书生的青衫,正是一首诗的警句。就这样,母亲们的手,世世代代摇着纺车,节奏温柔,动作稳重,使大起大落的历史,不至于晕眩和昏迷,而保持了正常的呼吸和匀称的心跳。你见过纺车吗?你见过纺织的母亲吗?是那样简单的造型,但又遵循着天道运行的`深奥原理。转上去,用力,到了高点,又转下来,回到起点;然后,又用力,再转上去。如此周而复始,如昼尽夜来,日沉月升,宇宙不息;如祖先去远,儿孙降临,姓氏绵延。轮回着,复轮回着,就这样,纺车是一个得道的向我们足不出户的母亲,讲授着天地人生的大学问。

  想想,在八百年前,一千五百年前的更古远的深夜,天地睡了,王朝睡了,微明的烛光里,那弯腰摇动纺车的母亲,在静止的时光里,她一次次画着最生动的弧线,沿着她的手臂,一条长长的线,在无限延伸,将人间灯火和天上银河连接起来,将此时此刻和万古千秋连接起来;她的手臂覆盖了裸身是时间,于是,连传说里的天神都有了合身的衣裳。

  我记得小时候,母亲忘我纺线的神态——她专注的眼神,没有语言能够形容。她看着左手的棉芯被纺车一点点抽成白色的细线,稍不留意,线索拉断,又得从头再来。她看着棉一寸寸变成线,她目送着棉花不断地离开自己,变成线,变成布,变成衣服,变成生活的颜色和款式。于今想来,历史的经经纬纬,都是母亲的目光织就。

  她庄重的姿势,同样没有语言能够形容。她右手摇动纺车,左手抽出丝线,气定神凝,面容安和。不同于虔敬,她并没有面对一个神灵或祖先,她面对的是棉和纺车,是生活本身,因此这庄重是对生活本身的尊敬,是对这劳作过程的尊敬。我母亲不是大家闺秀,并没有受过诗书礼乐的熏陶,但我的母亲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静时如佛,动时如仙,日常生活里有着自然而然的风度和礼仪,这是为什么?我只能说与传承了数千年的民间风情有关,也与纺车有关,与有节奏、有经纬的劳动有关。这利劳动不教唆人的贪心和轻狂,而让人变得知守常,懂规矩,有敬畏。如这纺车,有行有止,有动有静如那棉花,由棉而线,由线而布,由布而衣,一生的路,都守着贞洁的情操和柔软的心意。

  (1)结合上下文,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4分)

  “历史的经经纬纬,都是母亲的目光织就”,结合原文,理解“经经纬纬”的含义:

  ①“经经纬纬”的本义:

  ②“经经纬纬”在文中的比喻义:

  (2)结合上下文,说说对句子的理解:(4分)

  ①使再冰冷的段落,他的后面都有一根温暖的线索在缠绕、劝说。

  ②人的布衣飘举成田园的经典,书生的青衫正是一首诗的警句。

  (3)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的主旨。(4分)

  五、综合性学习:(5分)

  在这个世界上,母亲是与我们的生命联系得最紧密的人。当我们思念家乡的时候。当我们身处困境的时候,母亲就是我们最坚实的情感依托。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融入这种人类美好的感情中,同唱一首献给母亲的歌。

  (1)用恰当的简句概括上面一段文章:(3分)

  (2)仿写句子:(2分)

  母亲的形象被无数人描绘过,母亲的品格被无数次赞美过。用文字、或用音乐、 、 ??虽然作品来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种族、 、 ,那温柔深挚的感情却是一致的。

  六、名著阅读:(4分)

  (1)名著常识:(3分)

  《名人传》作者是_____ (国家)的 。是20世纪上半叶著名的_____ 主义作家。此书讲述了三位名人的苦难与坎坷一生,他们分别是_____ 、_____、_____。赞美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的奋斗精神。

  (2)人生来不是为了吃苦,但是人在一生中难免会遇到磨难。人们常说苦难是最好的锻炼,读了《名人传》之后,你对生活中的磨难的看法是否有所改变?请结合阅读的心得和生活中的例子来谈自己的体会:(1分)

  七、作文:(50分)

  ①美好生活

  ②奋进,令我_____

  初二下册语文知识点期末考试卷 2

  (满分120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古诗文默写。(8分)

  (1)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__。(《诗经·关雎》)

  (2)__________________,白水绕东城。(《送友人》)

  (3)桃花源内人们生活和乐安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是老人孩子幸福愉悦的具体体现。

  (4)古人诗作常常是“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诗中常有哀民生之艰、叹百姓之苦的句子,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石壕吏》)是杜甫对差役凶暴、老妪凄苦的揭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卖炭翁》)是白居易通过人物矛盾心理的描写,表达了对卖炭翁悲惨的处境的同情。

  【答案】寤寐求之

  青山横北郭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解析】

  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文章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寤寐、郭、髫、吏、啼、炭、贱”等字词的书写。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2分)

  A.脱(zhèng)归(xǐng)日(yì)无可指(zāi)

  B.卑(bǐ)愿(sù)裂(guī)接而至(zhǒng)

  C.默(jiān)褓(qiáng)望(liào)挑拨离(jiàn)

  D.劣(zhuō)连(qiáo)猎(shòu)级而上(shè)

  【答案】D

  【解析】

  A.无可指摘(zāi)——(zhāi);

  B.龟裂(guī)——(jūn);

  C.襁褓(qiáng)——(qiǎng);

  故选D。

  3.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狡辩捶击纷至沓来风云变换

  B.驰骋羁绊目眩神迷轻歌慢舞

  C.抉择懈怠名副其实戛然而止

  D.浮燥污蔑海枯石烂震耳欲聋

  【答案】C

  【解析】

  A.风云变换——风云变幻;

  B.轻歌慢舞——轻歌曼舞;

  D.浮燥——浮躁;

  故选C。

  4.下面是王慧同学写的题为“心态决定命运”的演讲稿中的一段,其中存在一些问题,请你按要求帮她修改。(3分)

  有了积极的心态,才有可能在生活中乐观豁达,心胸宽广,积极向上。【A】享受生活是幸福的,制造幸福是快乐的。【B】正如歌德所说:“人之幸福在于心之幸福”。【C】心态是否良好是形成不良性格的主要原因之一,心态是我们命运的控制塔,而且是我们唯一能够完全掌握的东西。

  ①A处画线句中存在搭配不当的语病,应将“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②B处画线句中存在一处标点错误,请给出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

  ③C处画线句有语病,应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制造创造将句号放在后引号之前不良心态是形成不良性格的主要原因之一(或:心态是形成性格的主要原因之一)

  【解析】

  本题考查病句和标点。

  A.“制造”与“幸福”搭配不当。制造的意思是把原材料加工成适用的产品制作或将原材料加工成器物。不可以与无形的“幸福”相搭配,可改为“创造”;

  B.“人之幸福在于心之幸福”这一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又完整,故将句号放在后引号之前;

  C.“是否”表示双方面,“不良性格”是单方面,前后两面对一面不照应;可改为“不良心态是形成不良性格的主要原因之一”或“心态是形成性格的主要原因之一”。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如何确诊?新闻报道中常提到确诊病毒感染的诊断手段“核酸检测”。那么,什么是“核酸检测”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结果呈阴性,则表明被测试者可能并没有感染这种病毒。

  ①“核酸检测”指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检测被测者体内是否存在某种病毒的核酸

  ②如结果呈阳性,则表明被测试者体内存在该种病毒

  ③病毒主要就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

  ④核酸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的总称

  ⑤主要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是生命的最基本物质之一

  A.①②③⑤④B.④①③⑤②C.④⑤③①②D.①④⑤③②

  【答案】C

  【解析】

  前面一句“什么是‘核酸检测’呢?”提出疑问,后面的内容是回答。而要弄明白核酸检测,先要弄明白什么是核酸。从所填的五个句子中,可以选出④⑤两句,承接问题而来,而且这两句的顺序是④⑤,因为⑤缺少了主语,承前省略,接下来查找①②③项,会发现①②说的就是核酸检测及其结果,也和后面的“如结果呈阴性”连贯,③应该放在①②之前,承接对核酸的介绍,来说明病毒的主要成分之一就是核酸。因此,正确的顺序应该是④⑤③①②,本题选C。

  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中国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在“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一篇演讲词。

  B.《虽有嘉肴》是《礼记·学记》中的一段,文段主要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

  C.游记在内容上包括三个要素。第一是所至,即作者的游踪,是游记的线索;第二是所见,即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是游记的主体;第三是所感,即作者的所思所想,是游记的灵魂。

  D.及笄是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

  【答案】A

  【解析】

  A.丁肇中先生是美籍华人,题干中“中国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不准确。

  故选A。

  7.名著阅读。(5分)

  保尔怒视着他说:“不想干活可不行,车票没有我们的签字,您就别想上车。这是工地主任的命令。”说完保尔又问那女子:“女公民,你也拒绝干活吗?”但是,刹那间他愣住了,因为站在他面前的竟是她。

  她好不容易才认出这个衣衫褴褛的人就是保尔。保尔身上穿着又破又旧的短褂,一只脚穿着破靴,另一只脚穿着一只古怪的套鞋,脖子上围着一条脏毛巾,脸好久没洗了。只有他那双眼睛,还跟从前一样炯炯有神。这正是他的眼睛。就是这个衣服破烂得像乞丐一样的人,不久以前还是她所爱的!世事变化得多么快啊!

  (1)此时保尔正从事__________的工作,衣衫褴褛加上阴冷潮湿的工作环境使他患上了伤寒和_________。(1分)

  (2)站在保尔面前的“她”是谁?请简要概括保尔与“她”之间的故事。(2分)

  (3)选文主要体现了主人公保尔怎样的精神品质?请结合选文作简要说明。(2分)

  【答案】(1)修筑铁路肺炎

  (2)冬妮娅示例:冬尼娅曾与保尔交流读书心得,一起赛跑,在保尔出狱后收留他,与他相恋,但最终因为两个人理念不同而产生分歧,最终分道扬镳。

  (3)从保尔此刻的穿着打扮可以看出保尔此时的工作与生活条件是十分艰苦的,但保尔以坚强的毅力经受住这种艰苦生活的煎熬。这体现了保尔为共产主义理想献身的精神、崇高的道德品质、钢铁般的意志和毅力以及不畏艰苦、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联系选文内容,意对即可)

  【解析】

  (3)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掌握。选段主要描写了1921年深秋到年底,保尔从博亚尔卡车站到伐木场修筑轻便铁路的艰苦劳动,阴冷潮湿的工作环境使他在铁路快修完时,得了伤寒和大叶性肺炎。

  (2)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及故事情节的掌握。对于此类试题,需要平时对名著中的人物、情节等重点识记。文段中站在保尔面前的是冬妮娅,年轻时的她纯洁善良,善解人意,美丽动人,说话柔声细语。她曾经也是一个很主动的女孩,喜欢结交朋友,是她主动跟保尔交朋友的,两人曾经交流读书心得,一起赛跑。在年轻的冬妮娅心里,没有阶层贫富的等级观念。然而她始终没有摆脱资产阶级小姐出身的束缚,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中,与保尔的思想差距越来越大,此时保尔认为冬妮娅是一个爱出风头,爱慕虚荣的人。最终,两人因思想不同,产生分歧,导致关系破裂,分道扬镳。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从文中“她好不容易才认出这个衣衫褴褛的人就是保尔。保尔身上穿着又破又旧的短褂,一只脚穿着破靴,另一只脚穿着一只古怪的套鞋,脖子上围着一条脏毛巾,脸好久没洗了”,可知保尔此时工作条件之差,生活条件之艰苦,但他不以为苦,经受住了考验。主人公保尔拥有钢铁般的意志力,虽然此时的'工作条件艰苦,但“他那双眼睛,还跟从前一样炯炯有神”,这表明他依然具有勇敢无畏、为共产主义理想献身的精神,有钢铁般的意志。据此用自己的语言回答即可。

  8.语文实践活动。(4分)

  《中国诗词大会》陪着我们度过了一段难忘、美好的诗词时光。从大漠孤烟塞北,到杏花春雨江南;从山水田园牧歌,到金戈铁马阳光。我们吟诵着千古绝句,我们也在体味着人间百态。《中国诗词大会》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现在班上要开展以“古诗苑漫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写开场白】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个富有诗意的开场白。(80字左右)(3分)

  (2)【写标语】为了掀起同学们学古诗的热潮,请你写一条宣传标语。(1分)

  【答案】(1)示例: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的宝典,是一朵瑰丽的文学奇葩。今天,就让我们漫步在这个色彩缤纷的世界,在鸟语花香中,品味古人的闲情逸致;在诗情画意中,感受他们的旷达胸襟吧!

  (2)示例:①含英咀华,品万世经典;穿越时空,悟百味人生;②纯净的心灵去感受古典诗文的意境,动人的声音去诠释古典诗文的的韵致:③通干古名句,享一生辉煌;传中华文化,受万人敬仰。(任写一条,合理即可)

  【解析】

  (1)考查开场白的拟写。开场白,是活动开始之前,主持人用来导入节目、渲染气氛、调动观众情绪的话。这道题要紧扣“古诗苑漫步”这一主题,可简介诗歌的历史,或以诗歌作品内容来引入,以让开场白富有文采;还要注意语言要有现场感,情感要真挚。

  示例: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读古诗,如同拥抱美妙的世界;今天让我们漫步古诗苑,共同感悟诗歌之美吧。

  (2)考查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宣传标语特点要紧扣主题,简洁,有号召力;可以适当使用修辞,一般宜用对偶、比喻、对比等;要注意控制字数。本题要求以“古诗苑漫步”为主题进行拟写,答案不唯一。

  示例:学习古诗词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

  二、古诗文阅读(17分)

  (一)(2021·北京昌平·八年级期末)阅读《关雎》,完成下面小题。(5分)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9.下列对《关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写出男子无意中看到采摘荇菜的女子,产生了爱慕之情,从而产生追求的想法。

  B.“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写出男子求之不得,夜不能寐,有所失望的心情。

  C.“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写出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幻想结婚时的热闹场面,表达他寤寐求之的愿望。

  D.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形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增强诗歌的节奏感,深化意境,渲染气氛,突出男子对心上人的热烈追求。

  10.《关雎》是《诗经》首篇,短小的诗篇典雅美好。请你阅读画线诗句,发挥想象,描写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3分)

  【答案】9.B

  10.参差不齐的的荇菜在流水中摇曳着,采摘的人左采右采,不停忙碌着。美丽贤淑的女子啊,使男子奏起琴瑟,以悠悠之声抒发着爱慕之情。

  【解析】

  9.本题考查诗文理解。

  B.“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意思是: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写的是“君子”对“淑女”热切追求,得不到“淑女”是心里苦恼,辗转反侧,日日思念,抒发了男子求之不得的忧思;“夜不能寐,有所失望的心情”表述有误;

  故选B。

  10.本题考查诗文的画面描绘。诗文画面是对诗文内容深刻理解,应在理解诗文情感的基础上,根据诗文描绘的意象意境用诗化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可多用形容词来描绘。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意思是;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画面描绘示例:参差不齐的荇菜随着风儿和流水在飘摇着,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荇菜。贤良美好的女子啊,君子弹起鼓瑟来吸引着远处的淑女,你可曾听到鼓瑟声中我对你的爱慕。

  (二)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12分)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明者,天池也。

  (节选自《庄子·北冥有鱼》)

  【乙】

  穷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乌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注释】①穷:尽。②发:草木,植被。指不毛之地,沙漠。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化而为鸟()

  ②怒而飞()

  ③天池也()

  ④未知其修者()

  13.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14.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15.【甲】【乙】两文中所述之鹏,借助飞到“南冥”,其目的是什么?(2分)

  【答案】12.化,变化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修,长

  13.(1)这只鹏鸟啊,海水运动时将要飞到南方去。

  (2)(它的)背如同泰山(那么高大),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14.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15.借助海运和风力飞到南海,到理想的境地去追求精神自由。

  【解析】

  12.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①句意为:变化成为鸟;化:变化;

  ②句意为: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③句意为:天然的大池;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

  ④句意为:不知道它有多长;修:长。

  13.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句中重点词语:是:这;徙:迁徙;于:到。(2)句中重点词语:背:脊背;若:好像;垂:悬挂。

  14.考查文言文划分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句句意为:舞动翅膀飞翔,就象羊角似的旋转垂直上飞,就有九万里。按照限断两处的要求可以划分为: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1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可以看出,这只鹏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再结合文章的出处《逍遥游》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的主题可知,大鹏鸟飞到南海是到理想的境地去追求精神自由。

  【参考译文】

  【甲】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

  【乙】穷发(沙漠)的北边有叫冥海的地方,叫做天池。有一种鱼,它身宽数千里,不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背如同泰山(那么高大),翅膀就象垂到天边的云。舞动翅膀飞翔,就象羊角似的旋转垂直上飞,就有九万里,在云(和大气)层之上,背靠着青天,然后准备南飞,要到南冥(南海)去。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13分)

  感念梧桐在梦里

  陆波

  18岁之前我住在苏州,一个名叫梧村的类似上海石库门那样的新村里。

  这个梧村是苏州西山的一个乡绅在上海做丝绸生意发了财,然后在苏州按照石库门的样式建造的。我出生在那里,一直到18岁去上海读大学之前,我一直住在那里。我对苏州的记忆其实就是对梧村的记忆。之后父母搬过两次家,但对于我而言,只是探亲的居住地,并无刻骨铭心的乡情滋味。

  现在常常从同乡的群里读到有关苏州的回忆,自然也撩拨起我对儿时的记忆。可惜,我小时候并不善于观察周围环境,也记不住细微的场景,现在能回忆起的,常常出现在我脑海里的,总是我家窗外的那条安静的马路,它叫公园路,还有路旁茂盛的梧桐树,我猜想梧村的得名应该和这些梧桐树有关。

  秋色中的梧桐树叶是最美的,泛着金光,这也是我脑海中最常出现的画面。年复一年,在北方的第一次寒流来袭后就见街两旁的人行道上堆积起梧桐黄叶。秋雨霏霏,道路湿滑,行人自然会放慢脚步,骑车人也会不时地打一下车铃。

  妈妈的生日就是在那个季节。总是在过完妈妈的生日之后,我就等着看窗外落叶纷飞。然后,穿上厚厚的花棉袄,踩着落叶,和父母和姐姐去苏州最文艺的地方——小公园,去“新艺”看一场电影。那时常放映朝鲜影片,比如《看不见的战线》,和《摘苹果的时候》。看完后,一家四口一起步行回家。公园路是不通公交车的,也没有太多的住家,我们从宫巷拐弯再走入公园路时,已无路人。一路上就我们四人的脚步在深秋的夜色里发出响声,而路灯在梧桐残叶中透出昏暗的光亮,把四人的影子投在地上。我很爱看这地上的影子,也总想追上这影子。那种跑来跑去的兴奋,恐怕现在常常坐车的孩子是没有体验过的。

  对家乡的回忆就是对那些场景的回忆。

  小的时候,我还喜欢在冬天看屋檐上的冰凌,晶莹剔透,渐渐融化;夏天常常到晒台上数星星,听人讲故事,还记得那个《一双绣花鞋》的故事。初中之后开始认真学习,在窗前的台灯下读书,偶然抬头,窗外梧桐落叶,月明清辉,寂静的街道偶然会有窃窃私语。远处大运河的轮船汽笛长鸣会穿透寂静的夜空,带来夜半客船的姑苏诗韵。

  但在当时,对这座城市的美好,我并没有什么感觉。正因为没有感觉到,我才那么努力地要离开这座城市,义无反顾。而第一次意识到我的家乡如此之美是在我去了英国之后。有了与完全不同的文化比较,我才意识到苏州庭院深深的古典风韵,小桥流水的自然惬意和内敛低调的建筑风格是如此富有东方魅力。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江南水乡的恬淡风雅在苏州就变成了一座城市的风貌,让你阅读,让你享受,让你浸润。而从这座城市走出来的人,或多或少都有着姑苏的气质:聪颖、勤奋且带着一丝骨子里的清高。

  只是,经济浪潮席卷,苏州也开始搞建设。不幸,我的老家梧村被选中拆除。还未等我缓过神来去拍几张照片作纪念,它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对此一无所知。某天我想去看看我的老家,走到公园路与十梓路的路口,街边已是小店林立,商业味道很重,已无我记忆中的那份幽静,我有点不习惯,还有点怅惘。绕了一圈,除了梧村边上的丝绸研究所还在,对面的图书馆也已搬走,环望四周,已物非人非,我的老家没有了……

  当时仿佛自己就在梦里,觉得我保有的所有的儿时记忆都被一起拆除了,在那一刻我甚至怀疑我的记忆是否曾真实地存在过。对故乡的怀念从此带着忧伤。

  所谓的乡愁,就是那回不了家的哀愁,说不出的痛。

  然而,不管身在异乡的游子如何缠绵家乡的昔日山水,苏州已停不下来它前进的步伐。园区和新区的建设,灯红酒绿,人声鼎沸,车声喧闹。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也许已不会让我们的后代有我们同样的相思。我深深叹息,说道,“这了不断的乡愁,回不去的家乡呀。”

  现实的困惑给多少思乡的游子带来深深的遗憾。年轻时总希望游走世界,年老时却想落叶归根。或许,只有将那故乡的塔、那起伏的桥和心中的梧桐金叶嵌入心底,使其成为我这一生永远不变的思乡之情。

  长相思兮长相忆,乡音未改游子意。归去来兮无所求,感念梧桐在梦里。乡愁属于岁月,属于游子,属于所有那些深爱家乡的人。

  (选自《苏州杂志》2020年第1期,有删改)

  16.对于作者在梧村的生活,有同学认为可以用文中“静”字概括,有同学认为可以用文中“美”字概括。你认为哪一个更好?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3分)

  17.文中画线句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18.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者说父母搬过两次家,自己都“并无刻骨铭心的乡情滋味”,是为了与梧村形成对比,突出自己对梧村生活的难忘。

  B.作者说“对家乡的回忆就是对那些场景的回忆”,片段化的回忆不仅能更好地表达作者对梧村的思念,也产生一种真实感。

  C.作者在公园路与十梓路的路口看到“小店林立,商业味道很重”,感到怅惘、痛苦,也隐隐产生了对经济建设浪潮的反思。

  D.作者说“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也许已不会让我们的后代有我们同样的相思”,是因为苏州建设太快,已与其他城市没太大区别。

  19.文章的最后一小节提到“感念梧桐在梦里”,联系全文说说有什么作用?(2分)

  20.作者选取梧桐作为这篇文章的主要意象,因为梧桐是作者旧居最常见的景色。秋日梧桐,落叶纷飞,还隐含着丝丝哀愁,与本文的感情基调相吻合。如果由你来写一篇有关你的居所的散文,你会选取什么景物作为主要意象?为什么?(不可以选梧桐)(3分)

  【答案】16.例一:我认为“静”字好。作者写“马路”是安静的,深秋的夜里的公园是安静的,夜晚窗外的景色是安静的,到处都充满安静的气息;

  例二:我认为“美”字好。作者说“秋色中的梧桐树叶是最美的”,与家人共处的时光是温馨美好的,夏冬之景,冰凌、星星、故事、梧桐、月夜、街道、运河与行船,都是珍贵而美丽的记忆。都体现了“美”的特点。

  17.运用了烘托的表现手法,借环境描写,渲染出窗外月夜水岸美景,烘托了作者对故乡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18.D

  19.照应标题,总结全文,流露出作者对因经济浪潮的冲击而消逝的故乡美感的遗憾和惋惜之情,同时也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0.示例:楼下的野花。无论春夏秋冬,楼下都会有一簇五颜六色的野花开放着,淡雅而美丽,不引人注目,但却是一个独特的印记。

  【解析】

  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此题不设统一答案,围绕文章内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用文中“静”字概括,联系本文第③段“现在能回忆起的,常常出现在我脑海里的,总是我家窗外的那条安静的马路,它叫公园路,还有路旁茂盛的梧桐树”以及第⑤段“公园路是不通公交车的,也没有太多的住家,我们从宫巷拐弯再走入公园路时,已无路人。一路上就我们四人的脚步在深秋的夜色里发出响声,而路灯在梧桐残叶中透出昏暗的光亮,把四人的影子投在地上”,第⑦段“在窗前的台灯下读书,偶然抬头,窗外梧桐落叶,月明清辉,寂静的街道偶然会有窃窃私语。远处大运河的轮船汽笛长鸣会穿透寂静的夜空,带来夜半客船的姑苏诗韵”可知,作者对梧村最突出的印象便是它保留的那份静,因此可用“静”字概括作者在梧村的生活。

  用文中“美”字概括,联系本文第④段“秋色中的梧桐树叶是最美的,泛着金光,这也是我脑海中最常出现的画面”,第⑦段“小的时候,我还喜欢在冬天看屋檐上的冰凌,晶莹剔透,渐渐融化;夏天常常到晒台上数星星,听人讲故事”,第⑧段“第一次意识到我的家乡如此之美是在我去了英国之后。有了与完全不同的文化比较,我才意识到苏州庭院深深的古典风韵,小桥流水的自然惬意和内敛低调的建筑风格是如此富有东方魅力”可知,作者对梧村环境的描写以及对儿时生活的回忆,透露出对梧村美丽景色以及童年生活的喜爱与留恋之情,再通过将梧村文化与异域他国文化进行比较,更突出了作者对梧村之美的肯定,因此可用“美”字概括作者在梧村的生活。

  17.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结合划线句“窗外梧桐落叶,月明清辉,寂静的街道偶然会有窃窃私语。远处大运河的轮船汽笛长鸣会穿透寂静的夜空,带来夜半客船的姑苏诗韵”可知,这一部分是环境描写,环境描写通常的作用有,烘托人物心情,渲染什么样的气氛,“寂静的街道”“寂静的夜空”“夜半客船的姑苏诗韵”渲染出了一种静谧的氛围,眼前的景色如诗如画,充满诗情画意,进一步烘托出作者对眼前的美景的喜爱之情,因此可知此处的表现手法为烘托,再联系最后一段“长相思兮长相忆,乡音未改游子意”可知,这里进一步突出作者对故乡的喜爱与留恋之情;

  1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D.联系第段“然而,不管身在异乡的游子如何缠绵家乡的昔日山水,苏州已停不下来它前进的步伐。园区和新区的建设,灯红酒绿,人声鼎沸,车声喧闹。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也许已不会让我们的后代有我们同样的相思”可知,此处的“已与其他城市没太大区别”文中并未提及,因此不正确;

  故选D。

  19.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的分析。作答时可从内容上和结构上来回答。

  “感念梧桐在梦里”,“在梦里”梦见梧桐树,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联系本文第⑨段“只是,经济浪潮席卷,苏州也开始搞建设。不幸,我的老家梧村被选中拆除。还未等我缓过神来去拍几张照片作纪念,它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以及第⑩段“当时仿佛自己就在梦里,觉得我保有的所有的儿时记忆都被一起拆除了,在那一刻我甚至怀疑我的记忆是否曾真实地存在过。对故乡的怀念从此带着忧伤”可知,现实中的梧桐树已经在经济浪潮的席卷之下不复存在,作者只能在“梦里”梦见梧桐树,因此倍感惋惜与不舍;

  因为本文的标题是“感念梧桐在梦里”,因此此处的“感念梧桐在梦里”与标题相照应,在文章的结尾处还起到收束全文的作用。

  20.本题属于开放型题目,作答时先选择一个在自己印象中比较深刻的事物,再说出它的特点即可。

  例如:门前的小河。村前小河里的水冬暖夏凉,夏天这条小河就是孩子们的乐园,大家在小河里抓鱼、捉河虾,划水,玩得不亦乐乎,这条小河见证着村里小孩子的美好童年。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小题。(12分)

  讲规则的人,才有高洁的灵魂

  韩青

  ①当年,孟子离开齐国,停留在休邑,公孙丑问道:“做官不受俸禄,合乎古道吗?”孟子说:“不是的。在崇邑我见到了齐王,退下来就有离去的意愿,不想改变,所以不受俸禄。随后齐国有战事,不能提出离开的请求。在齐国久留并不是我的本意。”这里边就包含着这样一个规则:无功不受禄。如果孟子当时接受了俸禄,而自己又沒有做什么,那么就说明他是一个不讲规则的人,而这样的人,自然不是什么君子,也不会成为什么圣人。可见,一个人只有牢记规则,他才会做正确的事,合乎真、善、美的事。

  ②《道德经》中有言:“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馀,而我狭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可见,得道之人之所以与世俗之人不同,就是因为前者依靠的是道,而道,就是规则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想做一个正常的人、大写的人就必须遵守规则,并将规则深植心中。事实早已说明:古今中外,那些杰出的人物无一不是守规则的人。

  ③由此可见,无论做事还是做人,都要把规则带在身边,就是说,规则在,我们才能更好地成事、成人。

  ④《世说新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当年,康僧渊在豫章时,在郊外建造了一个用来修行的住所。他独居在那里研习、讲论佛理,并且专心致志地加以体会。可是,后来很多人都来探望他,甚至来者络绎不绝,而这严重影响了他的修行。再说,他无法忍受这种有名气的生活,于是偷偷离开了那里。而他离开那里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他要遵守心中的规则——不想跟名利之类的东西纠缠在一起。可见,规则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为他保驾护航,让他继续过自己想要的淡泊生活。如果他丢失了规则,那么他就会重新回到这个俗世,继续做一个俗人。

  ⑤其实,每个人都想做自己的主人,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自己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有自己做人的规则,并且,沿着自己的轨道前行。就像康僧渊一样。

  ⑥显而易见,要很好地遵守、运用规则,才能让它真正发挥作用——维护真、善、美,而这也是它的真谛。宋朝庆历年间,有身边的官员犯法,罪不至死刑,可是执政大臣以其情节严重,请求杀了他,可是,唯独范仲淹不说话。退朝后,他对同僚说:“大家劝皇上在法律之外杀人,虽然一时痛快,但是不宜教皇上杀人手滑。”大家都赞同。范先生做得对,那近臣没犯死罪,就得按规则不杀他,可是,如果杀了他,这样一来,就可能会造成“教皇上杀人手滑”的后果,进而破坏一些规则。

  ⑦一位诗人曾写道:“规则如冬,为你降下高洁的雪。”规则虽然像冷酷的冬天,可是,正是因为这样的苦寒,它才会为我们降下一场场高洁的雪。据说,有一次,惠特曼看到但丁的肖像时,说道:“这是一张摆脱世俗污秽的脸,他为获得这张脸,得到很多,也失去很多。”毋庸置疑,但丁是守规则的人,他为此就要跟那些世俗的东西划清界限,只有这样,他才能拥有一颗高洁的灵魂,进而才能写出《神曲》这样的巨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讲规则的人,才有高洁的灵魂,才能有所作为。

  21.说说如何才能做到讲规则。(3分)

  22.文章开头引用孟子“无功不受禄”的事例,有什么作用?(3分)

  23.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任选一种作答)(3分)

  24.第④⑥两段都在阐述要守规则,为什么不能调换位置?请说明理由。(3分)

  【答案】21.①牢记规则,做正确的合乎真善美的事;②讲规则,更好地成事、成人;③运用规则,维护真善美。

  22.①列举孟子的事例,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出“牢记规则,做正确的合乎真善美的事”的论题;③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了中心论点。

  23.示例一:道理论证。充分有力地论证了“讲规则的人才有高洁的灵魂,才能有所作为”的观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人,更具权威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示例二:比喻论证。把“规则”比作“冷酷的冬天”,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讲规则的人,才有高洁的灵魂,才能有所作为”的观点,化抽象为具体,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24.第④段列举康僧渊没有丢失规则的事例,论证的是第③段的分论点。第⑥段列举范仲淹遵守、运用规则并让其发挥作用,救了一位官员的命的事例,论证了“只有很好地遵守运用规则,才能让它真正发挥作用——维护真善美”的观点。论证的这两个观点是逐层深入的关系,不能任意调换位置,调换后就不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的规律了。

  【解析】

  2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第①段中“可见,一个人只有牢记规则,他才会做正确的事,合乎真、善、美的事”可得:牢记规则做正确的合乎真善美的事;

  根据第③段“规则在,我们才能更好地成事、成人”可得:讲规则,更好地成事、成人;

  根据第⑥段“显而易见,要很好地遵守、运用规则,才能让它真正发挥作用——维护真、善、美,而这也是它的真谛”可得:运用规则,维护真善美。

  22.本题考查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议论文中开头段的作用一般是引出论点或分论点。表述形式一般为:引出文章的论点(论题)+作为事实或道理论证证明中心论点+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此文开头引用孟子“无功不受禄”的典型事例,可读性强,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孟子“无功不受禄”,引出“牢记规则,做正合乎真善美的事”的论题;这个故事是具体的事例,还可以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

  23.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运用及作用的分析。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可从本文中找出某种论证方法的具体例子,分析其作用。

  如,第⑦段中“规则如冬,为你降下高洁的雪”,把“规则”比作“冷酷的冬天”,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语言生动形象,论证了“讲规则的人才有高洁的灵魂,才能有所作为”的观点,使所论述的道理浅显透彻,形象易懂,具有更强的说服力。这个句子引用诗人的名言,又属于道理论证,充分有力地论证了“讲规则的人,才能有高洁的灵魂,才能有所作为”的观点,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24.本题考查论证思路的分析。

  第④段,以《世说新语》中康僧渊遵守心中的规则——不想跟名利之类的东西纠缠在一起为事例,论证了第③段中“规则在,我们才能更好地成事、成人”的论点。

  第⑥段中,范仲淹按规则行政,不能图一时痛快而种下祸根的事例,论证的是本段开头“要很好地遵守、运用规则,才能让它真正发挥作用——维护真、善、美,而这也是它的真谛”的论点。

  第④、⑥段论述的分别是“规则成事、成人”“规则维护真、善、美”的观点,前一个是后一个的基础,这两个观点是递进的关系,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因此位置不能调换。

  四、作文(任先一题)(50分)

  25.人生在世,总少不了来自亲人、师长或同学、朋友的陪伴。十几年来,他们的这份陪伴,已经沉淀在我们心中,使我们一想起来便觉得温暖可亲,长久永恒……

  请以“一份最温暖的陪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按题目要求作文。

  (2)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600字。

  (3)字迹工整,书写清楚,无错别字,卷面整洁。(达到此要求,评分时可奖励5分)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等。

  【范文】

  一份最温暖的陪伴

  我认为人世间那份最温暖的陪伴是来自亲人的陪伴,而最亲近的人是我的父母。在我生命的十四年来,来自父母的关切与体贴无处不在。

  小时候,我的母亲整日照顾我,丝毫不敢分神;大一些,我的父亲用他的大手抓着我的小手,一笔一划地教我写我的名字。

  起初,我并不喜欢我的名字,因为笔画太多。有一次,我问父亲我名字的由来,他说希望我优秀一点:嘉,善也,美也;伟,才识卓越。我又问他,是快乐好还是优秀好,他答:“快乐好,不然为什么你的小名叫‘乐乐’?其实,我们希望你做一个又优秀又快乐的人,这不矛盾啊。”

  我仔细一想,也是啊,于是不再纠结。现在,我很喜欢自己的名字,不为别的,只因那是父母起的,包含了他们美好的期望。

  再大些,因为生病又一次知道父母的陪伴是最温暖的。我那病发作起来很吓人,在痛到极点时,像是把肠子一截一截扯断,再一段一段缝起来一样。但我从来不哭,因为母亲一直陪在我的身边。有她在,那痛苦好像也减轻了。

  至于父亲,他就更忙了。时常在凌晨带着我去医院,挂号,检查,取药,背着我楼上楼下跑。那时候,我不知道医院离我家有多远,只记得做地铁要坐六七站。长长的地铁通道,父亲不知道背着我走了多少回。

  上小学后,他们不管工作多忙,都会抽时间接我,风雨无阻;回家后,床上总会有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桌子上总会有我爱吃的热乎的饭菜。这一切,不就是一份最温暖的陪伴吗?这陪伴中有着父母对我深深的爱!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人对别人给予的一点帮助感动不已,却常常无视父母的关怀。即便那些最初的感动,早已成了习惯,但父母这一点一滴的陪伴最令人感到温暖。

  【解析】

  本题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

  第一,审题立意。命题作文要注意把题目分析透彻,然后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确立主题。此题中“一份最温暖的陪伴”指“来自亲人、师长或同学、朋友的陪伴”。“一份”是数量上的限制,意味着写作一种“陪伴”;“最温暖的”表明这份“陪伴”的突出特点是让人感到温暖;“陪伴”是中心词,意思是“跟着做伴”,这里也可以宽泛理解为“关怀”“爱护”“理解”“支持”等,是写作的重点对象。因此,文章应主要写我在人生路中谁的“陪伴”让我感到最温暖,这份沉淀在内心深处的“陪伴”对我的影响。立意时注意围绕一个与“最温暖的”有关的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写作时,要扎根现实,真实可信,集中笔墨突出这份“陪伴”是什么,它的“最温暖的”之处体现在哪里,这份“陪伴”对我有什么影响。如写父母的陪伴,沉淀在我心中,永远温暖着我的心灵,让我在成长的路上从不寂寞,永远不甘落后。

  第二,选材构思。文章的体裁题干中没有具体要求,但比较适合写记叙文,如果擅长,也可以写成其他文体。写记叙文应从生活中取材,要有具体的事例,最好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有“陪伴”的事件,印象比较深刻,素材要尽量小,真,新。在写作方法上,要注意在叙述过程中,使用细节描写,通过具体的动作、心理、对话等描写,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在材料安排上,注意详略得当。还要注意恰当地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选材上,可以写现实中具体人的陪伴:如父母、老师、朋友等;也可以写一种情感的陪伴:父爱、母爱、友谊等;也可以写跨越历史的英雄人物的陪伴:如岳飞、文天祥等;还可以写物的陪伴:如诗歌、词曲、书籍、玩具等,写出这种陪伴的温暖可亲,长久永恒。

  26.经典名著,具有广泛而深远的生命力,让人真切感受到阅读的美好与崇高。老师说:“经典名著,常读常新。”但很多同学却抱怨说:“名著大多枯燥无聊,而且读了也没什么用。”为了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号召大家多读书,读好书,请你写一篇演讲稿,在学校升旗仪式上进行演讲.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③不得抄袭。

  【范文】

  我阅读,我快乐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阅读,我快乐”。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籍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仅使我生活中充满了乐趣,还使我增长了见识。

  沉醉在书香中,我不由领悟到了什么。其实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总少不了一个良师益友,我找到了能伴我一生的朋友——书!

  “开卷有益,读书好处多”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共识。每一个人要想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越壮阔,就会拥有渊博的知识。知识是人类通向文明和发展的唯一途径。名著是前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它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源泉,我们要让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必须多读名著,读经典名著。

  名著给我们带来了遐想和乐趣,名著给我们带来了智慧的源泉和精神的力量。读名著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读名著能明白事理,增强能力。读名著不仅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提高我们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对于各科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

  在我的印象中,《红岩》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最为深刻,从字里行间中,我感悟出了主人公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红岩精神。刑具打不消他们对革命的忠诚,死亡吓不倒他们的爱国热忱。从这本书中,我了解了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更加热爱祖国,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有人曾说过:“如果你想从阅读中获得值得你永远铭记在心的知识,你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研读那些无疑是富有天才的作家们的作品,不断从他们那里取得养料。”

  同学们,请多读名著,从名著那里获得更多的知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吧!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针对很多同学对经典名著的误解,要求写一篇演讲稿,号召大家多读书,读好书。经典名著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能对人的气质产生影响,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很多名著在丰富知识方面还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即使如一本不太厚的文学作品,读者不是在读文本上的一排排字,而是从中获得一些有用的知识,如地理、历史、人物生平,以及生活经验等等。对经典的每一遍阅读,每一遍都是感知的过程。通过长时间的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诵读水平不断提高,个人的理解体会也层层加深。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第二,思路点拨。写作时,重点在于阐述阅读经典名著对学生的影响和好处,如阅读中国四大名著能帮助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学修养。又如阅读鲁迅的《朝花夕拾》会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我们可以向同学介绍有趣的读书的方法,实践出真知,真知教益人;也可以品说读书的趣味;也可以漫谈读书的快乐感受;可以抒写读书的收获,书中自有为人之道、作文之法;可以渲染读书的陶醉,沉醉书海自然如入仙境等等。总之写出阅读名著的意义,另外注意演讲稿的格式。

【初二下册语文知识点期末考试卷】相关文章: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卷试题01-11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卷08-17

人教版初二下册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09-22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初二语文下册人教版04-01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备考知识点07-12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考试卷题07-28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卷及答案06-24

《公输》初二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分析12-24

2024初二语文下册期末总复习计划(精选13篇)06-15

初一语文期末考试卷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