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乐·采菱人语隔秋烟》赏析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平湖乐·采菱人语隔秋烟》赏析

时间:2024-07-04 19:05:37 晓丽 元曲精选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平湖乐·采菱人语隔秋烟》赏析

  王恽(yùn)(1227—1304年7月23日),字仲谋,号秋涧,卫州路汲县(今河南卫辉市)人。元朝著名学者、诗人兼政治家。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平湖乐·采菱人语隔秋烟》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平湖乐·采菱人语隔秋烟

  元代:王恽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

  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画船一笑春风面。

  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

  赏析

  乐府诗中有《江南弄》、《采莲曲》等,表现江南水乡的特有风情。早期的散曲文人多以《小桃红》的曲牌,将乐府的这种风调移植入曲中,曲牌也因而有《平湖乐》的别名。

  秋天是菱角莲蓬的收获季节,水乡姑娘们荡着莲舟,来到湖塘之上,一边劳作,一边笑语喧哗。这种景象本身就充溢着生活之美。妙在作品将它放在“秋烟”也即清秋的晨雾中表现,作为隐隐约约的远景,这种朦胧美令人心旌动荡。诗人自己也荡舟于湖上,风平波静,水面如摇曳的一块白绢。“波静如横练”,既有“平”的形感,又有“白”的色感,更有“软”的质感,这是作者置身的近景。“隔秋烟”的朦胧与“横练”的明晰形成一重对照,“人语”与“波静”又形成一重对照,从而使短短的两句景语中,蕴涵了丰富的诗情画意。

  “入手风光莫流转”,语本杜甫《曲江》的诗句:“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流转”即迁延变化之意。这是诗人面对湖上美景的感想,何况此时他的小船已经穿过了“秋烟”,同采菱的姑娘们打了照面。后者对他投以嫣然一笑,更足令诗人销魂。“共留连”是巧妙的斡旋,它既是对“入手风光”感想的延续,又是作者相逢画船的实情写照。江南水乡风物明媚,人情旖旎,诗人陶醉其间是可以想象的。

  岂料结尾笔锋陡然一转,悲从中生。诗人借用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的名句,引出了自己油然而生的慨叹:“问何日是归年”。“何日是归年”是杜甫《绝句二首》中的成句,可见这种乡愁在诗人心底中蓄藏已非一日。从客方的美景中意识到“终非吾土”,从极度的快意中涌现出归期杳渺的惆怅,就特别令人悲怆。这种大起大落的手笔,具有动魄惊心的效果。

  《平湖乐》(即《小桃红》)格多律句,故清人朱彝尊《词综》即将此曲收入为词。由宋词一路衍化而来的那部分曲,确曾存在亦词亦曲、“词以文(而)言,曲以声(而)言”(刘熙载《艺概》)的一体二名的情形。但混淆的产生,主要还是缘于早期文人以词笔为散曲的创作倾向。该篇末句“问”为衬字,可知作者是将它认同为曲的。

  作者简介

  王恽(yùn)(1227—1304年7月23日),字仲谋,号秋涧。卫州路汲县(今河南卫辉市)人。元朝学者、诗人兼政治家。

  中统元年(1260年),王恽得到姚枢的推荐,被擢升为中书省详定官。中统二年(1262年),被授予中书省左司都事。七月进入翰林院任事。不久受李璮、王文统案牵连而革职。至元五年(1268年),被起用为御史台首位监察御史。之后历官承直郎平阳路总管府判官、翰林待制、河南河北道按察使、行御史台治书侍御史、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副使。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拒绝卢世荣的征召,以疾回归乡里。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受董文用举荐,出任闽海道提刑按察使。次年请归。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又以老臣的身份受征召进京。随后被授予翰林学士嘉议大夫、通议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大德五年(1301年),致仕归家。大德八年(1304年),病薨于汲县,终年七十八岁,谥文定。

  王恽是金、元之际著名的诗文大家和元世祖时期的重要文臣,在金末元初文坛上独树一帜,其诗文影响遍及整个元代。一生仕宦,是元世祖、裕宗和成宗三代谏臣。其词清丽雅正,平易通达,风格接近苏轼、辛弃疾。其书法遒婉。著有《秋涧先生全集》。

【《平湖乐·采菱人语隔秋烟》赏析】相关文章:

采菱作文09-27

采菱作文范本09-27

采菱教案及听课评语05-08

采红菱作文(通用20篇)10-10

元曲《中吕·普天乐·秋怀》注释及赏析06-07

《涉江采芙蓉》赏析10-26

《上山采蘼芜》古诗赏析03-28

古诗《涉江采芙蓉》赏析03-28

踏平湖07-27

《秋兴》唐诗赏析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