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指导之文言文翻译技巧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中考语文指导之文言文翻译技巧

时间:2022-12-27 08:37:33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考语文指导之文言文翻译技巧

  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考语文指导之文言文翻译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考语文指导之文言文翻译技巧

  中考语文指导之文言文翻译技巧 篇1

  文言翻译的原则,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

  直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信",指译文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达",就是译文明白通顺,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雅",则是更高一层的要求,就是要求译文的措辞考究,文笔优美。对于同学们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 (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要求较高,不能正确把握关键词语,就很难准确翻译出全句。因此,对关键词语更要字字落实。确定词义要联系具体语言环境,想想现代汉语中哪个双音节合成词与其意思相同、相近,可以替换(替换与被替换者最好具有相同语素)。同时,要特别注意所翻译句子的个性特征:是特殊句式,还是固定结构?含有词类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等),还是有古今异义?若有,一定要辨证施治。

  如:"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你的译文要做到"信",就必须落实"冀""身"这两个实词的意义,落实"复"这个虚词的意义,落实"为……"这一特殊句式的特点。全句可译为:希望再得到兔子,兔子是不会再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嘲笑。

  意译,指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而把原文的大意表达出来的一种翻译方法。我们在前面讲过,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般情况下,我们应尽可能地采用字字落实的直译法;直译有困难时,我们才采用意译这种辅助手段。

  具体而言,文言中用了比喻、互文、借代、委婉等手法的句子,我们可采用意译法。

  比喻句是不能直译的,如《与朱元思书》中的"鸢飞戾天者",若直译为"老鹰飞到天上",显然荒诞,因为它在文中是比喻那些"追求高位的人"。用借代修辞的句子,翻译时要换借体为本体,如"布衣之怒"的"布衣"应翻译为"平民","伛偻提携"应翻译为"老老少少的行人",等等。运用互文的句子,应将几句简化合并,如翻译"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就应根据上下文的相互呼应和相互补充的表意形式,翻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再如,古代把国王或王后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死说成"填沟壑",把上厕所说成"更衣"等,我们在翻译时都应根据其意义译成今天的用语。

  技巧是死的',人是活的,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总结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力求文言文阅读满分。

  中考语文指导之文言文翻译技巧 篇2

  文言句式的翻译,是高考语文试题的必考点,因涉及文言实词、虚词、句式、修辞等方面,综合性强,难度较大,是高考语文备考的重点、难点。考生要过好文言文翻译关,除精读一定量的文言文,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外,还需要落实直译技巧,破解得分困局。

  一、落实直译技巧

  二、破解得分困局

  考生翻译时经常被句中的关键词所困扰,而这些关键词往往就是评卷时设定的得分点,如重点实词、文言句式等,大家要在明白全句大意的基础上,慎重处理。破解得分困局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确认关键词的语境意义

  “得分点”的关键词,多属“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考生要根据上下文准确翻译。

  (1)根据相关词语推断词义。确认某个词的意义,眼光不可只盯着这个词,而应当注意到与之相关的字、词,如相邻或并列结构中相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存在着相同、相反的关系,这是我们确认词义的一个很好的依据。

  (2)根据相关语句确认词义。以句子为命题点的试题,要借助上下文中的相关句子,确认词义。

  2。正确处理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指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高考涉及的文言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中考语文指导之文言文翻译技巧 篇3

  1、互文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省却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合并而完整达意,不可直译。如: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译: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将“秦”、“汉”两个作主语的朝代名词放到一起。

  ②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译:主人客人下马上船。

  如果我们译出的句子是这样:主人下马,客人上船。主人白居易没有上船,如何“移船相近邀相见”?所以,要把同为主语的“主人”、“客”,同为谓语的“下马”、“在船”分别放到一起,再进行翻译。下例类推。

  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杜牧《阿房宫赋》)

  译:燕、赵、韩、魏、齐、楚聚敛收藏的珠宝、珍奇、精品。

  这些句子直译就使句子的意义不全,要重新组合,相互补充,意译出正确的意思。把同一成分组合后,放到一起翻译。

  2、比喻

  比喻修辞在翻译时要译出其比喻的意义,尤其要注意译出借喻的本体。

  ①金城千里。(贾谊《过秦论》)

  译:坚固的城防方圆一千多里。

  “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因现代汉语中没有这样的说法。所以意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②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司马迁《报任安书》)

  译:埋没在污秽的监狱中却在所不辞(的原因)。

  “粪土之中”指肮脏的地方,不能直译,应译出其比喻义“污秽的监狱中”。

  ③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天下人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应和着他,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地跟随着他。

  “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

  3、借代

  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我认为平民百姓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更何况大国之间的交往呢?

  例句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翻译时应该译出借代的本体。“布衣”指平民百姓身上穿的粗布衣服,也就代这些穿粗布衣服的人,译为“平民百姓”、“百姓”。

  ②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

  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

  “丝竹”,本来是指丝线和竹子,这里用来代用丝线和竹子制成的弦乐器和管乐器,又因这些乐器能奏出音乐,故代音乐。古汉语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杏坛”代教育界,“社稷”代国家,“干戈”代战争,“桑梓”代乡里,“祝融”代火灾,“纨袴”代富家不肖子,“管弦”代音乐,“笔墨”代文章,“朱门”代富家,“而立”代三十岁,“杜康”代酒,“丹青”代史册,“钟鼎”、“山林”代在朝、在野,“缙绅”代官员,“三尺”代法律或剑,“万钟”代高官厚禄等。

  4、委婉

  委婉,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凡遇到这种情况,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来译就可以了。

  ①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崤之战》)

  译: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拜君赐”如果直译的话,就是“拜领你的恩赐”,根本就不能反映说话者的意思。实际上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含蓄的挑战,意思是要来回报,而回报的方式是报仇。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译:生下我才六个月,慈祥的父亲就去世了。

  “见背”是古人避讳的说法,实际上就是“死”、“去世”的意思。我们翻译时就应该把它译出来。

  5、用典

  ①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

  译:我活着应当不惜肝脑涂地,死了也要报恩。

  “结草”是化用古代报恩的传说。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而使恩人取胜。所以应翻译为“报恩”。

  ②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译:元嘉年间,宋文帝想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草率出兵,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封狼居胥”是一个典故,汉武帝时,大将霍去病大败匈奴,追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翻译时要懂得典故,译出典故所反映的意思。翻译为“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

  ③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

  译:既然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羞惭呢?

  例句中引用《列子·汤问》中的典故,俞伯牙弹琴,钟子期能听出他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遂成知音。

  中考语文指导之文言文翻译技巧 篇4

  一、锁定谓语,按现代汉语的句法来确定其词性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除倒装句外,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其对应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比如“他艰难地挪动肥胖的身体”这个句子中,“他”是主语,“挪动”是谓语动词,“身体”是宾语,“艰难”是修饰谓语动词“挪动”的状语,“肥胖”是修饰宾语“身体”的定语。如此看下来,词性、语序这些常规的语法概念是一目了然的。

  在文言文中,谓语动词一般不能省略,如果谓语对应的位置上不是动词,我们得首先确定它的词性,继而确立词性活用类别,最后推知它的意思。

  例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者。

  解析:此句中“帝”和“死”二个字的翻译很关键。一个句子中必须要有谓语动词,根据这个规则来分析上面这个句子,可以判断出“帝”和“死”这二个字在这里属于词类活用,从词性上讲都是动词。

  示例:我只知道我们的君主可以称帝统治中原这片土地,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立即死去。

  例2: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解析:本句中“兴”“咨怨”二个词是命题者定下来的采分点,这两个词表面上看都不是动词,但两词都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其“动词性”是很容易得出的。

  示例:皇上您发动军队,百姓容易生出咨嗟怨怒,皇上车驾巡游,恐怕很不合适。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及答题经验

  二、锁定宾语,判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是词类活用中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名词、形容词、不及物动词带上宾语就成为使动或意动用法了。带宾语是这类词活用的基本标志。

  例3: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而止。

  解析:“师”是名词,这里带了宾语“之”(有一方一言的人),是意动用法,直译就是“以他为师”。

  示例:(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

  例4: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之,不问。

  解析:此句中的“活”是不及物动词,不可带宾语,但其带了宾语“其命”,值得研究。再者,“活”在课文《鸿门宴》中出现过(项伯杀人,臣活之)。稍加迁移,即可译出。

  示例:皇帝读了奏表,说:“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这就可以让他活命了。”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罪。

  三、借助同位置词义对举关系来推测词义

  文言文中为了强调表达的效果,常常在一句话中将意义接近的两个词在相同的语法位置上并列出现,形成对举关系。这样,我们便可利用这种对举关系来推测两个实词中较难的那一个实词的词义。

  例5: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

  解析:这个句子很工整。“积”对“累”,“一勺”对“微尘”,“江河”对“峻极”,意思都很接近。这里“微尘”好懂,“江河”也好懂,根据同位置的对举关系,“一勺”与“峻极”的意思就能推测出来了。

  示例:然而积累每一勺水来形成江河,积累微小的灰尘来形成崇山峻岭,没有志向,没有勤奋,按理说没有理由成功。

  例6: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

  解析:“补朝廷之治”与“救宰相有司之失”两个句子的结构相同,意思也应该相近。“失”“失误、过失”之义。根据对举关系,就不会将前一句的“治”这个词简单理解成“治理”了,而应该翻译成“治理的不足或欠缺”。

  示例:因此地方上有崇尚道义的人,完全可以用来弥补朝廷治理的不足,补救宰相等大小官吏的过失,从而对百姓有功。

  四、抓住倒装句,使之调整成汉代汉语语序

  倒装句式是翻译题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熟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特殊句式的表现形式。要按汉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将颠倒的语序理顺,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7: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解析:这个句子中有一个宾语前置句“不吾索”,要翻译成“不索吾”。

  示例:金人即使不索求我(这个人),我也应当与太子一起前往(同行),请求拜见两位敌军将领酋长并当面斥责,也许万一可以实现成功呢。

  例8: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解析:首句“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与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求人可使报秦者”的结构一样。是什么样的缙绅呢?是与徐孟祥交往的缙绅。

  示例: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

【中考语文指导之文言文翻译技巧】相关文章:

中考语文一模考试复习指导之文言文翻译技巧分享03-31

文言文翻译技巧指导03-31

中考语文期末考试指导:文言文翻译方法技巧03-31

中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方法技巧03-31

中考文言文翻译技巧03-31

语文复习指导之文言文阅读04-12

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03-31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03-31

语文基础知识之文言文翻译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