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言文15篇(荐)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经典文言文

时间:2024-09-06 11:11:23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经典文言文15篇(荐)

  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经典文言文 ,欢迎大家分享。

经典文言文15篇(荐)

经典文言文 1

  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文言翻译翻译: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经典文言文 2

  《劝学》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蹂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蹂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歧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假如)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所以木材经过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我曾整天思索,(结果)不如片刻的学习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不如登高处见得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没有(办法)走到千里之远的(地方);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它不停的走。雕刻(一下)就放着(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的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条腿,两之蟹钳,(可是)没有蛇和鳝鱼的洞(就)没有(地方)可以寄托(身体),(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鉴赏

  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是这篇文章的特色。

  荀子的《劝学》是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名篇,其中有些警句,已成为勉励学习常用的成语。这里节选三段,在原文中本不相连,但是意脉一贯,可以独立成篇。文章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些比喻取之于人们熟悉的事物,又包含丰富的含义,因此,道理能说得浅显明白,发人深思。

  文章开篇就郑重地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不但是《劝学》篇的第一句,也是整个《荀子》著作的第一句。为什么首先提出学习问题呢?因为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因为他十分重视这个问题,所以他把自己的见解,通过“君子”之口提出来,以示郑重。

  在措辞上,他不说应该不断学习,而说学习不可以停止,这对纠正人们学习上常犯的不能持之以恒的毛病,更有针对性。从学派传统来说,儒家一向劝导人们好好学习。如《论语》的第一句就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荀子自称是孔子的继承人,他的著作第一句也说:“学不可以已。”这从表面上看,只是继承了儒家的“劝学”传统,其实他强调的程度显然不同。因为在孔子看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论语·季氏》)而荀子则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所以,荀子是在新的认识论基础上,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就行文来说,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语言简劲,命意深广,因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滔滔阐述。

  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这两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不过,要能“青于蓝”、“寒于水”,决不是“今日学,明日辍”所能办到的,必须不断地学,也就是说:“学不可以已”。所以,这两个比喻深刻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催人奋进。

  接着,文章进一步设喻,从根本上阐明道理:“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这正如梁启超所说,意思是“喻人之才质,非由先天本性而定,乃后起人功而定也”(见《荀子柬释》引)。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学习可以使人由“恶”变“善”,因此,他强调“輮”的作用。通过这个比喻,说明即使原来是地地道道的“不善”之人,经过学习,也可以“改变”成完全合乎道德规范的人。这显然是对学习者更大的鼓励。

  在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后,文章以设喻引出论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会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之类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这就好比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知识通达,行为没有过错。这样以设喻引出论断,显得更有说服力。论断句中的“日”字,与起句“学不可以已”的“已”字,紧密呼应,突出了要“知明而行无过”,就必须不断学习,从而有力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开篇至此为第一段。这一段说明了学习在改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智力方面的重大意义。学习意义重大,那么,如何学呢?荀子认为,学习不能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必须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因此,第二段首先说明:“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以亲身的体验,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强调空想不如学习。而这个与空想相对的“学”字,不言而喻,也就是指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这种对于学习的见解,也是荀子基于他的认识论提出来的。

  荀子否认孟子所说的人有天生的“良知”“良能”,因此他强调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他在这里提出的“学”的概念,就具有唯物主义因素。接着,连设五喻,展开论证,荀子先从生活经验说起:站在高处望,比踮起脚见得广阔;登高招手,顺风呼喊,手臂并非更长了,声音并非更大了,可是人家却能远远地看到,清楚地听到;可见利用高处、利用顺风的作用之大。推而广之,“假舆马”、“假舟楫”的人,也并非善于走路或擅长游泳,可是他们却能“致千里”、“绝江河”,由于设喻所用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因此读起来不但感到亲切,而且觉得可信。随着不断设喻,阐明的道理越来越深入读者心灵,于是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就是说,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来好好学习。

  推论起来,人如果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学习,也就可以变为有才德的君子。这与第一段所说的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直木可“輮”为车轮,意脉是一贯的,结构上也是暗相呼应的。此外,荀子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性知识去改造客观世界。”(引自严北溟关于《劝学》的说明)这与他的“制天命”的思想也是联系着的。

  至此,第二段结束。这一段说明学习必须善于利用外物。然而,在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的时候,还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所以,第三段作了进一步的说明。文章先设两喻引出论点:“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学习要注意积累。荀子根本不承认“天生圣人”的说法,他指出人只要努力学习,“积善积德”,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圣人也是不断学习而成的,正如他在《性恶》篇中所说的:“积善不息”,“涂之人可以为禹”。他充分强调“积善”的作用,这与开头提出的“学不可以已”也是一脉相承、遥相呼应的。

  在笔法上,以设喻引出论点,更加强了论点的语势,使论点一出现就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接着,文章又进行申述:“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是从反面设喻来说明积累的重要。经过一正一反的设喻,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已初步阐明,但是为了深入说明,文章又反复设喻对比:先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相比,从而充分显示出“不舍”的重大意义,而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当然,学习要做到“不舍”,要不断积累,那就必须专一,不能浮躁。

  因此,文章再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与“蟹六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气。这两个比喻,强调了学习必须坚持不懈,并照应了上文的层层论述。第三段至此结束。通过这一段的层层比喻,我们可以清楚地理解学习必须持之以恒。至此,开篇提出的“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已得到了深入的阐发和充分的证明。

  《劝学》的这三段,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了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虽然荀子论学的基础是唯心主义的“性恶论”,但是对批判孟子的“先天道德论”起了积极作用。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荀子不可能懂得人的阶级性,他把礼义当成人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并且把符合封建伦理规范的行为叫做“善”,把不符合的叫做“恶”。他劝学的目的,实际上是要培养合乎封建统治阶级道德规范的人才,这与我们今天的学习目的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在那新兴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全国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是有进步意义的。至于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就是在今天,对我们来说,也还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文中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通过比喻阐述道理、证明论点,这是本文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由于创造比喻的技巧很高,因此这些比喻精警动人。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脱化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以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等,都被人们当作指导学习的格言来称引。同时,运用比喻的方式方法也灵活多样,阐述一层意思,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从正面设喻,有的从反面设喻;有的以比喻互相映衬,有的以比喻进行对比。如此层层推进,上下呼应,使本身表现力很强的比喻,更充分持发挥作用,因而把道理阐述得十分透彻。再说,由于运用比喻,文章的语言显得具体形象、精练有味。而且,随着用比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因此,这不仅是一篇出色的古代教育论文,而且可以当作一篇文学作品来欣赏。

经典文言文 3

  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译文:人的生命非常重,无价可比拟,一己之力救人,一定要有道德。

  2、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今人医在手,手滥药不神。我愿天地炉,多衔扁鹊身。遍行君臣药,先从冻馁均。 ——《医人》唐代:苏拯

  译文:古人的医术在于心,内心正直药自然就真。现在人的医术在于手,技术不好药还没有效果。我愿意化身为天地炉,多一些扁鹊这样的医生。四处寻找好的药材,先从治好过分的寒冷与饥饿做起。

  3、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先秦《黄帝内经》

  译文:不是学医的料子不能教,不是真的知识不能传授,这就是医德。

  4、九重天子寰中贵,五等诸侯门外尊。争似布衣狂醉客,不教性命属乾坤。——《赠李德成(德成善医)》唐代:吕岩(吕洞宾)

  译文:高坐在九重宫殿上的天子,和那些诸侯们,都是天底下最尊贵的人了,但又怎比得上那个身穿布衣,能够日日坦然喝酒,不求名利的平民呢?因为他已经放弃了人间的执著,得到了大自在,他的.命和运,都不受这个人世间所限制了。

  5、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 ——晋·杨泉《物理论》

  译文:凡是医生,不是有仁德的人不可以托e69da5e887aa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431363034付,不是十分聪明不明白道理的,不能信任,不是十分廉洁淳朴的,不能够相信。

  6、药物辨真伪,方书通古今。有时能起虢,一剂直千金。——《吾乡陈万卿儒者能医见宜春赵守盛称其医药之》宋代:戴复古

  译文:辨别药物的真假,专门记载方剂的书籍就可以知晓古今。有时候医术高明,能起死回生,一剂药方值千金。

  7、不可过取重索,但当听其所酬。如病家赤贫,一毫不取,尤见其仁且廉也。 ——明·李梃《医学入门》

  译文:去救人不能够过多的索取报酬,人家有多少给多少,如果病人家里贫寒额不收取报酬,这是有仁爱的医者。

经典文言文 4

  1、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2、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3、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子春秋》

  4、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

  5、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吕坤《呻吟语·卷上》

  6、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7、报国之心,死而后已。——苏轼

  8、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9、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顾炎武

  10、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曹植《求自诚表》

  11、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黄睎

  12、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1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15、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16、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17、一寸山河一寸金。——左企弓语

  1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1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20、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尚书》

  21、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22、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2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4、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25、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26、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27、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武则天

  28、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29、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30、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31、差之毫厘,缪以千里。——陆九渊

  3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3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34、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35、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3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37、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

  38、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39、学而不化,非学也。——杨万里

  40、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41、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42、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43、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文天祥

  44、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45、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46、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4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48、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49、知耻近乎勇。——《中庸》

  50、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5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5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53、读书本意在元元。——陆游

  5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55、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56、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岑参《关人赴安西》

  57、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陈蕃语

  58、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59、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60、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1、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62、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

  6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64、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逋《省心录》

  65、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66、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67、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68、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

  69、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70、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经典文言文 5

  文言文

  第一天:专攻背诵默写

  文言文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较多,以H版为例,古文19篇(含《七步诗》和《古代诗歌三首》),古诗32首,同学们基本上能够背出,但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颠倒语序、不写错别字就没那么容易了,更不用提对一些语句的理解性记忆了。所以把默写功夫做到细致准确、一字不差、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才能达到中考要求。

  第一步:大声诵读。诵读确实是背诵的好方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你不妨大声诵读古文古诗,每篇连续诵读五遍以上,一方面通过诵读可以强化你对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随着诵读遍数的增加会逐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即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体会,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另外,随着诵读的深入,你对每句话的意思也会更明白,有的同学读完一句古文,这句话的意思也会马上在他的眼前出现,这就是对古文相当熟悉的结果,这个步骤做得好,也为下面的句子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步:出声背诵。在前面大声诵读的基础上,现在可以完全抛开书本,出声背诵,每篇连续背诵五遍以上,你会发现在第一、二遍时你有一些生硬,到三、四遍时你已相当流利了,到五、六遍时你已完全熟练地掌握了全文,而且不会发生漏字、添字和语序颠倒的情况了,这时候让你背错都难了。这两个步骤中,出声是关键,因为读出声音来是对人的记忆功能的再重复,能起到在心里默背的双重功效,而且出声也使得同学能随时发现、检查自己的错误。尤其对一些背诵准确度不高的同学而言,出声背诵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步:背熟文章之后,便是保证字的正确率。这时候,你可以再拿起书本,一行一行看下去,将容易写错的字多练几遍,保证不改字,不写错别字,这一步骤是收尾工作,如果做不好,前面的努力将前功尽弃,所以要认真对待。

  第四步:勾画出每一篇古文、古诗的名言警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揭示主题、中心的关键性语句(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描写山水环境的语句(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等)和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将这些句子重点背诵,并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以备理解性记忆之需。

  第五步:做一些理解性背诵的题目,仔细咀嚼题干的要求,抓住关键字来思考该回答哪些内容,注意在回答题目时有可能要作一些细微变化。如“安陵君拒绝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和“唐雎拒绝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是不相同的,同学很容易混淆。这道题要抓住“理由”二字回答,答案应是“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和“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其它的话均不是理由,所以不应写。

  第六步:对于某一篇古文、古诗的理解性背诵,理解起来还是较简单的;而对于在所有学的文章中搜索符合题干要求的语句,难度就大多了。这只能要求同学多积累,多贯通,如积累一些描写山水景色、战争残酷、爱好和平、悠闲自得的心境、自然环境、友情等方面的句子,给它们加以归类,有意识地逐渐扩大你收集的范围,在答题时可多想几个诗句,然后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保证万无一失。另外养成良好的积累诗句的习惯也是形成你的厚实文化积淀的必做功课之一,同时这些诗句也可在写作中引用,增添文章的色彩。

  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

  (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a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例:是以谓之“文”也。“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五、其他,表示强调。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3)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一、“中心词+后置定语+者”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二、“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三、数量词做定语后置例: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经典文言文 6

  1、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2、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5、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7、去留无意,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幽窗小记》

  8、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9、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系辞上》

  10、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11、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左传》

  12、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1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1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15、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16、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17、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18、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1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0、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2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22、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2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4、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25、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2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27、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王勃

  2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2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30、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31、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3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33、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3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35、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3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37、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38、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3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40、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41、吾日三省吾身。――《论语》?

  42、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摘自:

  4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4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45、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46、欲加之罪,何患辞。——《左传》

  47、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48、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49、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50、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经典文言文 7

  咏雪

  刘义庆〔南北朝〕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们讲解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注释

  谢太傅:即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内集:家人一同聚集在屋内。

  儿女:子侄辈们。

  讲论文义:讲解文章的义理。

  俄而:不久,不一会儿。

  骤:急,紧。

  欣然:高兴的样子。然:……的样子。

  何所似:像什么。何,什么;似,像。

  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未若:倒不如。

  因:趁、乘。

  即:是。

  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赏析

  始出于东晋谢安与其子侄辈们的一段即兴对话。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并因此而流传千古,成为一段佳话。《咏雪》作为清谈名士的教科书,特别注意传达魏晋清谈家的独特的语言形象,重视人物语言的润饰,“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古今绝唱也。”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第一句交代咏雪的背景。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相当多。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召集人兼主讲人自然是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主讲人何以有此雅兴?原来是天气发生了变化:“俄而雪骤”,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于是“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记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另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欣赏及赞扬谢道韫的才气,并写出了谢道韫是“咏絮才”。

  为何说谢道韫作的词句更好呢?柳絮,作为春时景物,有似花非花,因风而起,飘忽无根,满天飞舞的特征。晋伍辑之《柳花赋》曾形容:“扬零花而雪飞,或风回而游薄,或雾乱而飙零,野净*而同降,物均色而齐明。”谢道韫将此来比拟北风吹起漫天飞雪,堪称契合无间。取柳絮可比其形言其大,点明当时的“雪骤”之景,而“因风起”更指出它随风飘舞,漫无边际的自然特点。(宋代的贺铸《青玉案》词有“满城风絮”句。)由此较之,雪花柳絮,可谓是异迹而同趣了。如此再看“撒盐空中”的比方,则未免有局促见肘之嫌了。比喻更讲究神似:盐在空中唰唰地撒,重重地下落,躲都来不及,何谈欣赏?无美感可言。比作柳絮,一扫滞重之感,因风而起,漫天飘飞,这才是大自然的造化。而且柳絮飘飞的季节是春暖花开之时,冬季之冷景,以春季之暖景写出,更见诗意。

经典文言文 8

  学习文言文,是语言的积累,更是文化的传承。在教学中,很多老师都会注重文言佳句的积累,注重古文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对学生的,那么积累就成了文言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从积累展示的角度将课本资源进行整合、串联的整合课,就像穿珠成串,能让国学中的文化之美照耀学生的心灵。例:寿光市赵庙初中卜德凤老师设计的整合课例《守道诸子》,将教材中的诸子散文整合在一起,前后贯通,由课内到课外,让学生在大量阅读中感受古代先哲的思想和智慧,更激发了学生阅读古代诸子散文的浓厚兴趣。

  附课例设计:

  守道诸子

  【教学主题】守道诸子

  【课题类型】积累展示课

  【教学内容】九(下)《孟子两章》

  【课外拓展

  七(上)《论语十二章》、九(下)《公输》《庄子》故事两则、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九(下)《孟子》名言名句、《庄子·秋水》、于丹《感悟孔子智慧》、易中天《我读诸子百家》(节选)

  【设计思路】

  本单元设计以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先代哲人智慧为主题,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充分尊重学生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正视学生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和启迪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以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热情,注意师生情感和思维上的双向互动。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研读《孟子两章》,正确把握文段内容,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参考资料自主学习,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基本功;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拓展阅读素材,进行课内阅读,复习《论语十二则》《公输》,补充主题阅读丛书中《庄子·秋水》,于丹《感悟孔子智慧》,易中天《我读诸子百家》(节选)以课堂教学带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积累阅读经典的经验和心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行,在多元的阅读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感受先代哲人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激发学生做有思想的人;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引以为荣的黄金时代。先秦时期,“史家不幸诗家兴”,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先秦诸子的精神世界,去倾听他们闪光的思想教诲,去体味他们浩淼博大的情怀!

  二、目标展示

  1、PPT展示本节主题学习内容——守道诸子

  2、PPT展示本节学习目标

  3、PPT展示推荐阅读书目:

  《论语六则》P110 ——111

  《孟子选读》P112——114

  《庄子·秋水》P115

  《孟子》名言名句P117—119

  《孔子世家》P178

  于丹《感悟孔子智慧》P120——126

  易中天《我读诸子百家》(节选)P127——133

  三、学习过程

  师导入:有学者说,“要想著书立说,成为哲人,就生在先秦;要想激扬文字,成为诗雄,就活在盛唐。”本节我们就一起走进先秦,共同领略华夏文化!

  活动一:初识文本,温故知新

  1、猜猜他是谁

  (1)PPT展示: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2)学生交流,抢答。师点拨:他是诸子百家第一人,也是对汉民族影响最大的一个。百家争鸣因他而起,由他而终。他,开先秦风气之先,也是众矢之的,他就是——孔子。

  (3)与学生一起复习《论语十二章》,PPT展示课文,全体同学一起复习背诵。

  师小结:《论语》中我们看到了孔子的质朴含蓄、严谨博学,那么与孔子思想一脉相承的亚圣孟子是怎样的形象,相信同学们学习完本节课一定会有自己的答案!

  2、配乐朗读,个性感知

  (1)教师播放《孟子两章》示范朗读课件,学生听读感知,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学生自由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3)教师作朗读指导,提醒注意文本中排比句的节奏。PPT6展示朗读节奏:

  3、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组内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本课重点文言词语。(PPT展示)

  ①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②寡助之至至:极点。

  ③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④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任用,选拔。

  ⑤苦其心志苦:使……苦恼。⑥人恒过恒:常常。

  ⑦而后作作:奋起,指有所作为。⑧而后喻喻:明白,了解。

  (4)找出文本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②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③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④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4、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PPT展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心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结构形式“总起——分承——阐述——结论”,体现了作者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使文章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从个别到一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是一种“层进式”结构。

  师小结:《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他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让人血脉贲张,一种凛然之气油然而起。

  活动二:研读文本,赏析技巧

  师导入:“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孟子的哪些思想让你产生了共鸣,你能说出其妙在何处吗?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活动,每人找出文中最令人心动的语句,交流分享。

  2、各小组自由展示,教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鼓励每一名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

  3、展示学生精彩的思想生成。

  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运用对比手法把战争中三个要素“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要性做了比较,句式整齐,读来琅琅上口。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运用双重否定和排比修辞,加强了肯定的语气,语势有力,气势磅礴。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用层递排比,气势充沛,有很强的说服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头列举六位历史人物从逆境中成才的实例,自然形成排比,句式工整,平添了文章气势。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排比句式,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警句迭出,意蕴深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4、学法点拨——赏析文段的技巧(PPT展示)

  ①抓角度: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②扣内容:析关键词,看上下文

  ③析作用:主旨,情感

  活动三:博览文本,沉淀积累

  师导入:先秦诸子散文是我们汉民族文化的生命基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那些穿越千年的教诲如同一阵阵煦风,我们吹散心灵的阴霾,请同学们用一颗虔诚的心,阅读大屏幕上老师推荐的篇章,聆听那远古的心灵之音,唤醒你的耳朵和心灵!

  1、再次展示推荐阅读书目:

  《论语六则》P110 ——111

  《孟子选读》P112——114

  《孔子世家》P178

  《孟子》名言名句P117—119

  《庄子·秋水》P115

  于丹《感悟孔子智慧》P120——126

  易中天《我读诸子百家》(节选)P127——133

  2、学生自由阅读,在书上做好圈点勾画,以便于整理成读书笔记。

  课后作业:

  阅读了先秦诸子的散文,你最喜欢哪家的思想?说说你对这家思想的认识。

经典文言文 9

  1、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2、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幼学琼林·夫妇》

  3、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4、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5、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6、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崔鸿《三十国春秋·西秦录》

  7、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9、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通志》

  10、君子强学而力行。——杨雄《法言·修身》

  11、五刑不如一耻。——吕坤《呻吟语·治道》

  1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13、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周官》

  14、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潜书·讲学》

  1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鹊楼》

  16、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17、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

  18、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19、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熹《朱子语类》

  20、君子以俭德辟难。——《周易·否》

  2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22、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2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24、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25、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

  26、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27、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范纯仁列传》

  28、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29、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30、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

  31、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32、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3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34、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35、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管子·牧民》

  36、谨于言而慎于行。——《礼记·缁衣》

  37、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3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39、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蓼莪》

  40、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41、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

  42、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周易·益·象》

  4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44、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录》

  45、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觏《易论第九》

  46、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47、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管子》

  48、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49、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荀子·荣辱》

  50、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5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52、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53、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5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55、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战国策·魏策》

  56、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

  57、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58、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59、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

  6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61、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

  6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6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

  64、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65、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66、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67、实事求是。——《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68、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

  69、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

  70、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71、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7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白居易《与元九书》

  73、秦恶闻其过而亡,汉好谋能听而兴。——薛瑄《读书录》

  74、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75、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燮《竹石》

  76、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77、终日干干,与时偕行。——《周易·干·文言》

经典文言文 10

  曾有学生戏言: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作人。那为什么文言文的学习会成为大多数同学语文学习的一道坎呢?老师这里先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文”中的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达,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的意思。连起来就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在我国古代,古人说话和写文章的表述是不一样的。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口头表达就是“吃饭了吗?”而书面表达就变成了两个字“饭否?”大家会发现,书面表述要简省的多,这无形当中给我们的理解增加了难度,另外文言文中还存在着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同时文言文在句式表达上也和白话文有很大的不同,这样就给我们的文言文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障碍。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迈过这道坎呢?下面,老师就根据自己学古文及教学中得出的一些方法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够对同学们的文言文学习有所帮助。

  首先,要大声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把朗读视为语文学习的最妙之法。在许多影视作品中,我们常能看到古代私塾的学生摇头晃脑地大声朗读的情景。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不仅要读,而且要高声诵读或者吟诵。我国近代政治家、文学家曾国藩甚至把高声诵读作为人生一大乐趣。他说:“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意思是:读书要高声读出来,读书的声音就像钟、磬这两种乐器发出来的声音一样,非常美妙、动听,让人进入一种飘飘然的境界。而我们同学们越来越不重视朗读,甚至在早读课上,我们也很少听到那琅琅的书声,有的同学宁可在那儿默读,也不愿意读出声来,还有同学觉得读出声来很难为情。殊不知,我们对文言文的语感就是在一遍又一遍的大声诵读中培养出来的。所以,老师建议大家拿到一篇文言文,要能够做到大声诵读,甚至可以摇头晃脑地读,做到读准字音,把握停顿,读出感情,进而能够熟读成诵。

  其次,要掌握方法。文言文学习中,有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疏通文意,即我们常说的翻译。有的同学,提到翻译也是直挠头啊,其实只要我们能够掌握一定方法,翻译起来也是很容易的。这里老师就教大家几招:

  1单音节词变双音节词。同学们学习古文会发现,古文中有很多的单音节词,这时候我们要学会把这些单音节的词变成双音节。比如,七年级同学学的《郑人买履》里“宁信度,无自信也”,“宁”这个单音节词,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就要把它变成“宁可”,“信”变成“相信”;再如,八年级才学的《晏子使楚》中“晏子将使楚”,将,变成“将要”使,变成“出使”楚,变成“楚国”,连起来就是“晏子将要出使出国”。

  2联系旧知识,学会知识的迁移。在我教文言文的时候,就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同学们把每篇古文都当作第一篇古文来学。即使是以前学过的文言实词或虚词,在我们眼里都当成是新的,它认识你,你却不认识。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联系旧知识,进行知识的迁移。七年级同学才接触文言文,可能积累的文言词汇比较少,但八、九年级的同学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完全可以学以致用了。我在教同学们学习翻译古文的时候,我就会问同学们,这个词你在以前的古文中学过没有,在那篇课文中是什么意思,用在我们这儿行不行?比如,《人琴俱亡》中“弦既不调”的“既”,“掷地云”的“掷”“月余亦卒”的“卒”,这些词,同学们会发现,在七年级的《赵普》这篇课文中都学过,“既薨“的”既“,“已经”;“碎裂奏牍掷地”的“掷”,“扔” ,用在《人琴俱亡》都是可以的。而“卒用其人”的“卒”是“终于”的意思,用在“月余亦卒”上虽然行不通,但是我们在比较中,无形中又增加了积累,知道“卒”,除了做“终于”来解释,还可以解释为“死”。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既巩固了旧知识,获取了新知识,有培养了能力,真所谓“温故而知新”。今年的初三中考语文已经进行了改革,不考课内文言文,但是它所考察的文言实词却全是来自课内的,如果同学们能够做到联系旧知识,学会迁移,就算是考课外的,又有何难呢?

  3成语解释法。我们现在的.不少的成语都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很多词语还保留这原来的意思,因此我们也可以借助成语去理解。比如,《曹刿论战》中的“肉食者谋之”的“谋”和成语“不谋而合“的“谋”是一个意思,《爱莲说》中的“陶后鲜有闻”的“鲜”和“鲜为人知”的“鲜”意思一样。

  再次,归类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知识的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主要在词汇上的积累,同学们可以准备一本笔记本,有重点有针对的搜集、整理、积累。如古今异义的积累,通假字的积累,一词多义的积累等等。

  最后,老师想说的是,我们学习文言文决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也曾有人质疑过:我们都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了,学习文言文还有什么实用价值呢?殊不知,我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凝聚着历史、文话、前人智慧的经典著作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因此,学会了文言文,就如同找到了一个打开历史大门的钥匙,让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历史、领悟前人的智慧、品味古人精妙的遣词造句,从而让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经典文言文 11

  1、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2、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8、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0、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11、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1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1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6、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1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8、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0、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21、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2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4、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25、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2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27、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28、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2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0、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31、满招损,谦受益。

  32、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3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3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35、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36、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3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3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40、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4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42、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43、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4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6、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8、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49、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50、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5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5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3、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

  5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5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56、多行不义必自毙。

  5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58、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59、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

  60、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61、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62、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63、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64、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65、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6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6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68、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6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70、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7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72、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73、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7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7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76、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77、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78、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79、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80、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8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8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8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84、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85、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86、知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

  87、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

  8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89、聪以知远,明以察微。

  90、君子反道以修德;正德以出乐;和乐以成顺。

  91、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齐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92、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93、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94、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95、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

  96、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97、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

  98、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99、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100、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101、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102、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0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104、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105、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表也。

  106、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107、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108、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109、只因一着错,满盘俱是空。

  110、宁添一斗,莫添一口。

  111、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112、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

  113、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114、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115、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116、言极则怒,怒则说者危。

  117、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

  118、不厚其栋,不能任重。重莫如国,栋莫如德。

  119、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120、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121、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122、不说自己井绳短,反说他人箍井深。

  123、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

  12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125、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126、岁月骛过,山陵浸远。

  127、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128、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129、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130、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

  131、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

  132、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

  13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134、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135、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136、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

  137、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138、败莫大于不自知。

  139、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

  140、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141、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14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143、饥寒起盗心。

  144、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145、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46、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14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48、宁做太平犬,莫做离乱人!

  149、神仙本是凡人做,只为凡人不肯修。

  150、孔子亦矙其亡也,而往拜之。

  151、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唯有道者处之。

  152、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153、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15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155、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156、除腹心之疾,而置诸股肱,何益?

  157、世上无难事,只怕不专心。

  158、黄河尚有澄清日,岂能人无得运时?

  159、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60、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161、知之盛者,莫大於成身,成身莫大於学。

  162、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

  163、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164、闭门家里坐,祸从天上来。

  165、君子少思长,则学;老思死,则教;有思穷,则施也。

  166、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167、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168、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16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17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7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72、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17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74、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175、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176、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177、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17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179、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180、事不三思总有败,人能百忍自无忧。

  181、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18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8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8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85、多行不义必自毙。

  18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87、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18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89、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90、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191、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19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9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194、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195、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

  19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9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98、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99、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00、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201、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20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03、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20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20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0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07、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08、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

  209、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10、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21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212、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213、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

  214、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21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1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17、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218、满招损,谦受益。

  219、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22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21、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22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2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225、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2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28、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229、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230、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231、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23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3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3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235、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23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37、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23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39、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240、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24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42、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243、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24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245、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

  246、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247、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248、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4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50、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25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52、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25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54、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255、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256、不妄求,则心安,不妄做,则身安。

  257、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25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59、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60、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26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262、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26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64、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26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266、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267、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268、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26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70、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271、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27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7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74、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275、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276、尽信书,不如无书。

  277、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278、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279、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280、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8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82、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8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8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85、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86、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287、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288、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289、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90、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291、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292、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29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

  29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9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96、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29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98、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99、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0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01、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30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03、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

  304、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305、祸之所由生也,生自纤纤也。

  306、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贵异物贱用物,民乃足。

  307、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

  308、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309、不怕慢,只怕站。

  310、知莫大乎弃疑,行莫大乎无过,事莫大乎无悔。

  311、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

  312、罔游于逸,罔淫于乐。

  313、满招损,谦受益。

  314、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

  315、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316、家无生活计,不怕斗量金。

  317、夫鱼食其饵,乃牵于缗;人食其禄,乃服于君。

  318、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

  319、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320、莫骂酉时妻,一夜受孤凄。

  321、唯明主为能爱其所爱,闇主则必危其所爱。

  322、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

  323、鉴於水者见面之容,鉴於人者知吉与凶。

  324、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325、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

  326、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327、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

  328、祸与福同门,利与害同城。

  329、一时轻信人言语.自有明人话不平。

  33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31、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332、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333、专胜者未必克,挟疑者未必败。

  334、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335、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

  336、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337、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

  338、仁者爱万物而智者备祸於未形,不仁不智,何以为国?

  33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40、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341、吃一分亏,受无量福。

  34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43、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

  344、唯通乎性命之情,而仁义之术自行矣。

  345、眼见方为是,传言未必真。

  346、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

  347、焚琴煮鹤从来有,惜玉怜香几个知!

  348、当家才知盐米贵,养子方知父母恩。

  349、石卵不敌。蛇龙不斗。

  350、不恋故乡生处好,受恩深处便为家。

  351、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352、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353、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35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55、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35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357、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

  358、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359、木与木相摩则然,金与火相守则流。

  360、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361、时来风送滕王阁,运去雷轰荐福碑。

  36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63、侮人还自侮,说人还自说。

  364、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365、情人眼里出西施。

  366、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

  367、恶有衅,虽贵罚也。

  368、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

  369、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370、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

  371、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372、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373、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374、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375、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376、人非人不济,马非马不走,土非土不高,水非水不流。

  377、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378、力贵突,智贵卒。得之同则速为上,胜之同则湿为下。

  379、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

  380、人怕三见面,树怕一墨线。

  381、救人须救急,施人须当厄。

  382、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

  383、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384、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385、猛兽不如群狐。

  386、生而富者骄,生而贵者傲。

经典文言文 12

  原文: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zhuàn)。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②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③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 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果蔬:泛指菜肴。③脔luán:切成块的肉。

  文言知识

  说“颇”。“颇”的义项较奇特,它既可指“很”、“甚”,也可指“稍微”、“略微”。这往往要随上下文决定它的含义。上文“萧氏子颇骄纵”中的.“颇”要作“很”解,意为萧氏的独生子很骄横放纵。又,“其妇年五十,颇有姿色”,其中“颇”要作“略微”解,因为女子到五十已不太可能很有姿色了。又,“公为人正直,乡里颇有望”,意为他为人正直,在乡里很有名望。

  译文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的亲戚萧氏的儿子来到京师,来拜见王安石。(王安石)约他吃饭。第二天,萧氏的儿子穿着华丽的衣服前往,想到王安石必定会准备丰盛的菜肴。时间已经过了正午,(萧氏子)感觉很饥饿但是不敢离去。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令他坐下,水果蔬菜都没有准备,(萧氏子)心理就已经感到奇怪了。酒过三巡,才上了两枚胡饼,其次上了四块猪肉。一会儿就上饭,旁边上了一道菜汤罢了。萧氏的儿子很是骄横,不再下筷子,只是吃了胡饼中间的一点,留下了其余部分。王安石自己拿起来吃了,萧氏子很惭愧地离开了。

经典文言文 13

尊敬的领导您好:

  值此公司用人之际,不善请辞,实属无奈。

  丙申年十月,吾以薄才,承蒙殊遇。辛受汝之知遇之恩,得以与诸君共勉事业。

  时光蹉跎,历经数月,吾尝竭力而为,凡事必亲躬,唯图报效贵司,随遇领导诚心执手相教。然吾资质愚钝,生性倔强,恐添麻烦,每思于此,诚惶诚恐,尽有所长实难掩之短。

  众人皆知,吾有鸿鹄之志,迫于现实。思之再三,于司于己,皆无益之言,去意已决。

  一朝共事,终身受益。惟愿诸君腾达飞黄,于此司再铸辉煌。

  此致,

敬礼!

xxx

  xxxx年xx月xx日

经典文言文 14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出自《韩非子·五蠹》

  译文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而今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

  成语典故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释读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劳而获,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3]

  特殊句子

  因释其耒而守株——省略句

  而身为宋国笑——被动句、省略

  成语示例

  吾料兄必定出身报国,岂是守株待兔之辈。(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十四回)

  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去创造,这样如同守株待兔,能有好日子过吗?

  他们哪里知道,有位医术不高但神通广大的医生,利用给她常年患病的母亲上门治病的机会,早已博得她父母喜爱,正在守株待兔。

  在学习中不可有守株待兔的心理,没有什么是可以不劳而获的,要自己争取。

  守株待兔只会让机会擦身而过,只有不断主动争取,成功才属于自己。

  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不劳而获,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

  如果同雨燕中的主人公一样把偶然事件当成必然性事件,那定是十分愚蠢的。

  守株待兔比喻不想努力,就希望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

  守株待兔说明当时政策的腐败,官员的愚笨。

经典文言文 15

  师旷鼓琴

  【导读】 本文出自《韩非子·十过篇》。《韩非子》是战国时期韩非的著作,他逝世以后,后人辑集而成。在本文中,师旷敢于直谏,精通音律,琴艺超凡,十分神奇。据说当师旷弹琴时,马儿会停止吃草,仰起头侧耳倾听;觅食的鸟儿会停止飞翔,翘首迷醉,丢失口中的食物。师旷弹琴能够召唤玄鹤降云,后世用“玄鹤降云”来形容音乐的美妙动听。

  【原文】 奚谓好音?昔者卫灵公将之晋,至濮水之上,税车而放马,设舍以宿。夜分,而闻鼓新声者而说之。他人问左右,尽报弗闻。乃召师涓而告之,曰:“有鼓新声者,使人问左右,尽报弗闻。其状似鬼神,子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曰:“诺。”因静坐抚琴而写之。师涓明日报曰:“臣得之矣,而未习也,请复一宿习之。”灵公曰:“诺。”因复留宿。明日而习之,遂去之晋。

  晋平公觞之于施夷之台。酒酣,灵公起。公曰:“有新声,愿请以示。”平公曰:“善。”乃召师涓,令坐师旷之旁,援琴鼓之。未终,师旷抚止之,曰:“此亡国之声,不可遂也。”平公曰:“此道奚出?”师旷曰:“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也。及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至于濮水而自投。故闻此声者,必于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其国必削,不可遂。”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子其使遂之。”师涓鼓动究之。

  平公问师旷曰:“此所谓何声也?”师旷曰:“此所谓《清商》也。”公曰:“《清商》固最悲乎?”师旷曰:“不如《清徵》。”公曰:“《清徵》可得而闻乎?”师旷曰:“不可。古之听《清徵》者,皆有德义之君也。今吾君德薄,不足以听。”平公曰:“寡人之所好者,音也,愿试听之。”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一奏之,有玄鹤二八,道南方来,集于郎门之垝;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音中宫商之声,声闻于天。

  平公大说,坐者皆喜。平公提觞而起为师旷寿,反坐而问曰:“音莫悲于《清徵》乎?“师旷曰:“不如《清角》。”平公曰:“《清角》可得而闻乎?”师旷曰:“不可。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鎋,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皇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今吾君德薄,不足听之。听之,将恐有败。”平公曰:“寡人老矣,所好者音也,愿遂听之。”师旷不得已而鼓之。一奏之,有玄云从西北方起;再奏之,大风至,大雨随之,裂帷幕,破俎豆,隳廊瓦。坐者散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室之间。

  晋国大旱,赤地三年。平公之身遂癃病。

  故曰:不务听治,而好五音不已,则穷身之事也。

  【译文】什么叫沉溺音乐?过去卫灵公将到晋国,来到濮水边,卸车放马,布置住处准备夜宿。夜半听见有人弹奏新的乐调,很是喜欢。叫人问近侍,都回答没听见。就召来师涓并告诉他说:“有人在弹奏新的乐调,叫人问近侍,都说不曾听见。音调好像出自鬼神,你替我听着把它录写下来。”师涓说:“好吧”,就静坐弹琴把它录写下来。师涓第二天回报说:“我录写好了,但还不熟悉,请让我再用一晚上熟悉它。”灵公说:“好吧”,就又留宿一晚。第二天,已经熟悉了,就离开濮水去晋国。

  晋平公在施夷的台上用酒款待灵公。酒喝得正畅快时,灵公站了起来。灵公说:“有新的乐调,希望奏给大家听听。”平公说:“好。”就召来师涓、让他坐在师旷旁边,拿过琴来弹奏。乐调没完,师旷按住琴弦制止说:“这是亡国之音,不能奏完。”平公说:“这个曲调是从哪里来的?”师旷说:“这是师延所作,同于商纣的靡靡之音。等到武王伐纣,师延向东逃跑,到了淄水投河自尽。所以听见这个曲调的,一定是在濮水边。先听见这个曲调的,他的国家一定被侵削,不能奏完它。”平公说:“我所喜欢的是音乐,你还是让他奏完吧。”师涓奏完了它。

  平公问师旷说:“这叫什么曲调?”师旷说:“这就叫清商调。”平公说:“清商调确是最动听吧?”师旷说:“还比不上清微调。”平公说:“清徵调能弹来听听吗?”师旷说:“不能。古代听清微调的,都是有德义的君主。现在您的德薄,还不够资格来听。”平公说:“我所爱好的是音乐,希望试着听一下。”师旷出于不得已,拿过琴来弹。弹了一遍,有十六只黑鹤从南方飞来,停在廊门顶上。弹第二遍,鹤排列成行。弹第三遍,鹤伸长脖子呜叫,张开翅膀起舞,音调合于美好的声音,响彻天空。

  平公非常高兴,在座的人也都欢喜。平公拿起酒杯站起来向师旷祝贺,回到座位上问道:“音乐没有比清微调更美妙的吗?”师旷说:“还比不上清角调。”平公说:“清角调能弹来听听吗?”师旷说:“不能。过去黄帝在泰山上会合鬼神,驾着象车赶着六条蚊龙,木神就站在车辖的两旁,蚩龙在前开路,风神向前扫除尘埃,雨神冲洗道路,虎狼在前,鬼神在后,飞蛇趴在地下,凤凰飞翔上空,大会鬼神,作成清角调。现在您的德行浅薄,不能听它。听了,恐怕会坏事。”平公说:“我老了,爱好的是音乐,希望听完它。”师旷不得已而弹奏起来。始奏时,有黑云从西北方升起;再奏时,大风刮来,大雨跟随在后,撕裂帐幕,毁坏食器,掀掉廊瓦。在座的人四散逃跑,平公惊恐害怕,趴在廊屋之间。

  晋国大旱,赤地三年。平公的身体因而得了瘫痪病。

  所以说,不致力于治理国家而沉溺于音乐不止,是使自己走上末路的事情。

  石油生于地中无穷

  【说明】《梦溪笔谈》介绍《梦溪笔谈》是沈括晚年的一部代表性著作。因该书完稿于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东郊梦溪旦,全书又都采取笔记形式,故定名为《梦溪笔谈》(以下称《笔谈》)。《笔谈》共三十卷,其中包括《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全书分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等十七日,六百零九条。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军事以及科学技术等十分广阔的领域,而以科技方面所占的比例最高,成就最为突出。

  《笔谈》被誉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见英国科学家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卷一),是一点也不过分的。《笔谈》确实是我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巨著,是记录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书中不仅生动地记述了当时劳动人民和科学家在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制图、数学、物理、医药、冶金、工艺等范围的众多成就和卓越贡献,同时也反映了沈括自己在这些方面的许多研究成果及精辟见解。因而长期以来,《笔谈》受到了国内外科学界的高度重视。

  《笔谈》中许多篇章都表现出沈括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这在讲道学的宋代,更是难能可贵的。从这一点上讲,《笔谈》的思想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

  虽然早在沈括之前,已经有了关于石油(当时叫做脂水、石漆、泥油、火井油等)的记载,然而,第一个提出“石油”这一名称的却是沈括。他还首先利用石油的烟炱制墨,质量比松墨还好。最可贵的是,他根据有关文献和实地观察,作出了“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的判断。在这篇短文中,沈括还写了一首诗,表达对石油开采前途的展望。今天,我们再来看看这则关于石油的记载,将会倍感亲切。

  本篇选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一》。

  【原文】酈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裛之,乃采入缶中,颇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白予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太半皆童矣。造煤人盖未知石烟之利也。石炭烟亦大,墨人衣。予戏为《延州》诗云:“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注释】酈延:今陕西省延安、富县一带。沈括曾任酈延路(宋朝行政区域名称)经略安抚使(掌管一路军事、行政事务的长官)。

  高奴县:古地名,在今陕西省延安市附近。

  脂水:指石油。《汉书》上说高奴县有一种“洧水”,可以燃烧。

  水际:水边。

  惘惘而出:形容石油不受控制地向外冒。

  土人:指当地百姓。以雉尾裛之:用野鸡尾羽把石油沾起来。

  松墨:用松木烟炱制成的墨锭。

  遂大为之:于是大批制造。

  旋:很快地。卓:竖立。穹庐:圆顶帐篷。

  墨人衣:熏黑人们的衣服。

  有奔马践死一犬

  【说明】写文章,贵在明白自然,矫揉造作是不足取的。同样是记“黄犬奔马”一事,这里却有三种不同的方式。穆修、张景不是首先考虑如何把意思表达清楚,而是刻意求“工”,结果“语皆拙涩”。相反,“较明白稳当的还是沈括的毫不经意的文章:‘有奔马,践死一犬’”。(鲁迅:《做文章》)

  本篇选自《笔谈》卷十四《艺文一》。

  【原文】往岁士人,多尚对偶为文。穆修、张景辈始为平文,当时谓之“古文”。穆、张尝同造朝,待旦于东华门外,方论文次,适见有奔马践死一犬。二人各记其事,以较工拙。穆修曰:“马逸,有黄犬遇蹄而毙。”张景曰:“有犬死奔马之下。”时文体新变,二人之语皆拙涩,当时已谓之工,传之至今。

  【注释】

  士人:指读书人。

  平文:指用文言写的散文体。

  古文:唐代韩愈等人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丽的文风,而提倡先秦、汉代所普遍使用的散文体,并称为古文。

  尝:曾经。

  造朝:前去上朝。

  待旦:等待天亮。

  工拙:优劣。

  新变:刚开始转变。

  拙涩:生硬艰涩。

  虚能纳声

  【说明】这条记载,说明在我国古代的军事行动中,已经运用到现代物理学上所说的“气柱共振”的原理了。

  本篇选自《笔谈》卷十九:《器用》。

  【原文】古法以牛革为矢服,卧则以为枕,取其中虚,附地枕之,数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盖虚能纳声也。

  【注释】

  牛革:牛皮。

  矢服:箭袋,盛箭用。

  盖:大概。

  一举而三役济

  【说明】这则记载说,在一次修复宫室的工程中,施工负责人统盘考虑了取土、运材以及处理垃圾等三个主要环节,作出了综合性合理安排,结果节省了大量人力和数以亿万计的费用。这是古代在生产实践中运用运筹思想的一个生动例证。

  本篇选自《补笔谈》卷二《权智》。

  【原文】祥符中,禁中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土远。公乃令凿通衢取土,不日皆成巨堑。乃决汴水入堑中,引诸道竹木排筏及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事毕,却以斥弃瓦砾灰壤实于堑中,复为街衢。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计。

  禁中火:皇宫里失火。

  【注释】

  丁晋公:丁谓,宋真宗时宰相,封晋国公。

  主:负责。

  患:以……为患,担心。

  通衢:四通八达的`大路。

  巨堑:巨大的壕沟。

  诸道:指各地。

  尽:都。

  斥弃:废弃。

  实:填塞。

  三役:指取土、运料及处理废弃瓦砾三件事。役:工程。

  济:成功。

  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未

  【说明】沈括对药学也有相当的研究。从本篇关于采药的论述中可见一斑。沈括不赞成那种把采药的时间固定在二月、八月的机械做法。他以实际例子来说明,植物的药用部分有根、茎、叶、花、实的不同,种植的地势也有高下之别,有些植物多年生,有些则一年有几熟,再加上人们在植物管理上所下的功夫不一样也会直接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因此必须根据植物的生长规律及药用的实际需要,来确定采药的时间,而不能千篇一律。这种见解,生动地体现了沈括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本篇选自《笔谈》卷二十六《药议》。

  【原文】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在药则未为良时。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则津泽皆归其根。欲验之,但取芦菔、地黄辈观,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有苗时采,则虚而浮。其无宿根者,即侯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如今之紫草,未有花时采,则根色鲜泽;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皆不可限以时月。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服。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白乐天《游大林寺》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盖常理也。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如笙竹笋有二月生者,有三四月生者,有五月方生者谓之晚笙。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一物同一畦之间,自有早晚,此物性之不同也。岭桥微草,凌冬不雕;并、汾乔木,望秋先陨;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此地气之不同也。一亩之嫁,则粪溉者先芽;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此人力之不同也。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注释】

  殊:很。

  掇:拾取。

  宿根:指多年生草本植物的隔年老根。

  无茎叶时采,则津泽皆归其根:凡药用根的,这种草药如果有宿根的,就应在没有茎叶时采,这时的养分都集中在根里。

  芦菔:即萝卜,根、叶、子都可作药。

  浮:轻。

  黯恶:灰暗难看。

  效:证明。

  自从本说:意为,就要采它的芽。

  初敷:刚刚开放。

  土气:指土壤的温度、湿度。

  愆服:天气寒暖失调。

  一畦:田地里分成的小块,在上面栽种作物,一般是长方形的。

  岭桥:五岭的别称,这里泛指两广一带。

  凌冬:冒冬寒。

  并、汾:并州、汾州,泛指今山西省一带。

  朔漠:泛指北方地区。

  粪溉:施肥浇水。

  人力:指人们对植物的管理。

【经典文言文 】相关文章:

经典文言文02-27

经典文言文05-28

文言文经典08-30

文言文中的成语06-19

文言文的阅读09-12

守株待兔文言文05-15

南辕北辙文言文03-14

小升初经典文言文03-28

杯弓蛇影文言文05-23

《击鼓》文言文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