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经典文言文15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经典文言文

时间:2024-09-05 13:08:17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经典]经典文言文15篇

  在日常过程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经典文言文 ,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典]经典文言文15篇

经典文言文 1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

  宣王:齐国国君。

  竽(yú):古代乐器名。

  必:定,必须。

  处士:古代称有学问、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这里带有嘲讽意味。

  请:请求。

  说:同“悦”。

  廪食:官府供食。廪:粮仓。食:供养、给……吃。

  立:继承了王位。

  【启示】

  强调个人应该勤学苦练,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

经典文言文 2

  一、备课过程中的考虑

  1.学情、教情分析

  《六国论》是一篇史论,重在说理,对高一学生来说,趣味性不强,课堂教学较难出彩。主题明确,课本注释十分详细,难点也不多,较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我本人教授文言文是弱项,所以选讲这篇课文,以挑战自我。

  2.基本构想

  ⑴以活动为主,提供能让学生充分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努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统一。

  ⑵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能力。既重过程又重结论;既教授传统内容,又体现新课改精神。

  ⑶适当运用多媒体。

  3、学习目标

  ⑴利用工具书疏通文字;

  ⑵把握文章大意,归结主旨;

  ⑶探究说理性文言文的论证手法。

  4、课时安排:一课时

  5、学习准备

  课前教师准备阅读材料。学生准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课前早读阅读:苏辙《六国论》节选,李桢《六国论》节选,史料《七国兴亡》,赞扬和批评《六国论》的文章各几段,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6、教学方法

  ⑴教法:点拨答疑、讲解、导引、检测。

  ⑵学法:自主学习、讨论。

  7.主要步骤:四步两场:四步:一是导入新课,感知课文。二是互相质疑解疑,合作学习。三是探究讨论,学习论证艺术,四是理解写作意图,小结课文。重点在“两场”:一场讨论(字词疑难问题),一场争论(本文的论证有无漏洞)。

  二、授课过程回顾

  1、教学计划用时:45分钟,实际用时:49分钟。完整地实现了教案计划的步骤,条理比较清晰,重点比较突出。突出了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课堂上学生的思考越来越活跃。

  2、疏通文言字词部分进展较顺利,学生多次朗读了课文,互相质疑解疑比较充分,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3、拓展探究部分主要包括两个问题,一是思考对“赂者力亏,破灭之道也”的论证运用了什么艺术技巧;二是探究“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的`论证是充分有力的还是有漏洞的。第一个环节进展比较平,缺少特色。第二个环节引导得较好,所以比较成功,学生都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

  4、作业为二选一,一个是阅读,一个是写作,都可以作为《六国论》课后延伸,无论选做哪个,学生都要积极思考,继续深入探究。

  5、多媒体使用少而精。七国形势图配以动画效果,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贯穿整节课。几个文言文检测题,可以加快课堂节奏,提高学习效率。其它与课堂关系不大的材料,尽管画面精彩,但也舍弃不用。

  三、对今后教学的思考

  1、语文教学是一门技术,教师要有基本经验,能驾驭课堂,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其条件是教师对学生要十分了解。就如同老农对土地和农时的了解很重要,什么时候下种,什么时候浇水,都要选择最佳时机。教师在课堂上对每一分钟的感觉都要准确,对每一个环节的处理都要操作熟练,否则,课堂不会流畅。今年我教高三,用的是高一的学生,学生情况不太了解,对自己的课堂节奏有一定影响。

  2、语文教学更是一种艺术。同样的问题,怎么处理,大有学问。怎样讲出一篇文章的个性?文学常识是听老师的精彩介绍,还是让学生自已介绍?一节课当中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掀起高潮,把学生的心扉撞开?当学生的探究渐入佳境,怎样推动他们把思考再深入一下,使高中语文课堂达到应有的深度?结束语如何将课堂的探究引向深入?这台上的几分钟,就靠台下长时间的学习与探索。著名教师授课,就像著名艺术家表演,自然流畅,水到渠成。从这方面说,我的学养和经验的积累还差得远。

  3、丰富的知识储备是教师不可缺少的。本节课上学生的一个问题是我没有准备的,“《六国论》是史论,除了史论,还有什么论?”幸亏另一个学生找到相关资料,替我解围,否则我只能说“回去查查”——不能当场解答,毕竟是遗憾的事。所以,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

  4、无论是新课程还是旧课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永远的目标。新课程背景下的课,要忌浮虚,讲实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同时教师也要参与学习,与学生共同成长。

  三尺讲台,亦甘亦苦。我愿把讲授语文课当成一门艺术,让它带给学生终生的享受,也给自己以人生的慰藉。

经典文言文 3

  退让文言文翻译【1】

  退让 贾谊

  梁大夫宋就者,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劬①力而数灌,其瓜美;楚窳②而希灌,其瓜恶。楚令固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恶梁瓜之贤己,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曰:“恶③!是何言也!是构怨召祸之道也。恶!何称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莫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令勿知也。”于是,梁亭乃每夜往,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则皆已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也。楚令闻之大悦,具以闻。楚王闻之,恕然丑以志自惛也④,告吏曰:“微搔瓜,得无他罪乎?”说⑤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故梁、楚之欢由宋就始。语曰:“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乎!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

  翟王使使至楚。楚王欲夸之,故飨客于章华之台上。上者三休,而乃至其上。楚王曰:“翟国亦有此台乎?”使者曰否翟窭⑥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⑦采椽弗刮。且翟王犹以作之者大苦,居之者大佚。翟国恶见此台也!”楚王愧。

  注释 ①劬(qú):勤劳,劳苦。 ②窳(yǔ):懒惰。 ③恶(wū):叹词,表示愤怒。 ④惛(hūn):糊涂。 ⑤说:同“悦”,高兴。 ⑥窭(jù):贫而简陋。 ⑦翦:同“剪”,修剪。

  译文:梁国的大夫宋就,是地处边境的县的县令,和楚国搭界。梁国边亭的守卫和楚国边亭的守卫都种瓜,各有一定数量。梁国边亭的守卫很勤劳,经常浇灌,他们的瓜长得肥美;楚国边亭的守卫懒惰,浇灌次数少,他们的瓜长得很不好。楚国县令常因为梁边亭的瓜长得肥美,对自己边亭的瓜长得不好而不满。楚边亭的守卫怨恨梁边亭的瓜比自己好,于是夜间到梁边亭瓜田去,偷偷用手扒梁边亭的瓜,弄得瓜都有干枯死掉的。梁边亭发觉了这件事,于是向尉请示,也打算偷偷到楚边亭瓜田去,扒坏楚边亭的瓜作为报复。尉向宋就请示这件事,宋就说:“嗨!这说的是什么话!这是结怨招祸的主意。嗨!怎么说得这样过分!假如我教你们,一定每天夜晚派人到楚边亭瓜田去,偷偷在夜间为他们好好地浇灌瓜,不要让他们知道。”于是,梁边亭守卫就每天晚上到楚边亭瓜田去偷偷地浇灌瓜。楚边亭守卫早晨巡视瓜田,原来都已经浇灌过了。瓜一天比一天长得好。楚边亭守卫感到奇怪就查访这件事,竟然是梁边亭守卫干的。楚国的县令听到此事后非常高兴,把梁边亭守卫夜间浇灌瓜的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楚王。楚王听说后,后悔、惭愧不已,知道自己糊涂了。告诉官吏说:“除了瓜,没有其他罪过吧?”对梁国能暗中忍让十分高兴,便送很丰厚的礼品表示道歉,并且请求和梁王交往。楚王常常夸奖梁王,认为梁王忠诚可信,所以,楚国和梁国关系融洽,是因为宋就的行为才有的`。俗话说:“转败而为功,因祸而得福。”老子说:“报怨以德。”说的就是这件事情吧!为人不忠厚老实,怎么值得去效仿呢?

  翟王派遣使臣到楚国,楚王打算向使者夸耀楚国的豪富,所以在章华台上宴请宾客。登台的人一路休息多次,才到了顶上。楚王说:“翟国也有这样的高台吗?”使者说:“没有。翟是个贫穷的国家,怎么能看到这样的高台呢?翟王自己盖的宫室,堂高三尺,土台阶三层,茅草屋顶不剪齐,柞木椽子不削皮。翟王尚且还认为盖房者太劳苦,居住者太安乐。翟国怎么能看到这样的高台呢?”楚王感到惭愧。

  作者简介【2】

  贾谊(前200—前168),汉族,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贾谊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深受庄子与列子的影响[1] 。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经典文言文 4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

  1、寒食:每年冬至以后的一百零五天,大概是清明节的前两天为寒食节。据左传所载,晋文公火烧森林求介之推,没想到他却抱着大树活活被烧死,晋国人为了悼念他,每年的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2、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3、传蜡烛:虽然寒食节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赐可以点蜡烛。

  4、五侯:后汉桓帝在一天之中封了五个得宠的宦官为侯,世称五侯。

  译文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

  寒食节,东风把御园柳枝斜。

  黄昏时,宫中传出御赐的烛火,

  轻烟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

  。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者,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诗是讥讽宦者的得宠。因此,蘅塘退士批注:“唐代宦者之盛,不减于桓灵。诗比讽深远。”首二句写仲春景色;后二句暗寓讽喻之情。诗不直接讽刺,而只描摹生活上的特权阶层,含隐巧妙,入木三分。据唐代孟所撰的《本事诗》说:这首诗颇为唐德宗赏识,御批提拔韩为驾部郎中知制诰的要职。当时江淮刺史也名叫韩,又以同名同进。德宗便亲书“春城无处不飞花”全诗,并批道“与此韩”,成为一时佳话,流传天下。

经典文言文 5

  荆人涉澭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注释

  1、欲:想要,将要。

  2、袭:偷袭。

  3、使:派。

  4、荆:楚国的别称。涉:趟水。澭水:古澭水的下游,东入泗水。

  5、弗:不。

  6、表:名词作动词用,立标记。

  7、暴益:突然上涨。益:同“溢”,满,涨。暴:突然。

  8、溺死:被水淹死。溺:淹没。

  9、而:如,好像。

  10、循:按照、依照

  11、今水已变而益多矣:(益):更

  12、荆人:即楚人。

  13、向:根据。导:指引导渡河。

  14、都舍:都市里的房屋。

  15、尚犹:仍旧。

  16、法先王之法:前一个“法”字在句子中充当谓语,是动词,“效法”的意思。后一个“法”是名词,“法令”的意思。

  17、亏:欠缺,缺损,这里引申为差异的`意思。一说“亏”通“诡”,意思是“不能适应”

  18、导:渡。

  19、澭:水名。

  译文

  楚国人想偷袭宋国,派人事先测量澭水的深浅并设立标志。澭水突然上涨,楚人不知道。依然按之前的标志在黑夜渡河,结果淹死一千多人,楚军惊恐万状,溃不成军,就像都市里的房屋倒塌一样。 原先做好标志的时候本是可渡水过河的,如今河水暴涨,水已越涨越高了,楚人还是按着原来的标志过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现在的国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有些像这种情况。时代已经与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

经典文言文 6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延。

  【乙】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我君以鸟之故而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乌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今齐地方千里

  2、查《古汉语词典》,“树”有三种读音,并有若干不同义项。一读“shù”义项有:①作动词,计算。②作动词,列举。二读“shù”,义项有:①表事物的数目。②作名词,规律,气数。三读“shuò”,义项有:多次。

  根据以上义项,清写出“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中“数”的读音与词义。

  读音:___________ 词义:____________

  3、下面几组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1)时时而间进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1)皆以美于徐公 (2)骈死于槽枥之间

  D、(1)使烛邹主鸟而亡之(2)吾欲之南海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而两段选文都表现了进涑者的机智善辩,但各又有不同。甲文劝谏的目的是为了使齐威王_________(纳谏、广开言路),以富国强民;乙文晏子劝谏的目的是为了让景公__________(纳谏、广开言路)以免落下“爱鸟轻人”的罪名。甲文邹忌进谏时采用了_________(以事喻理、类比法、推己及人)的方法说服齐王,乙文晏子进谏时采用________(以退为进、归谬法、正话反说)的方法,使景公明确了事情的荒谬以及后果的`严重。

  参考答案:

  1、今齐地/方千里

  2、shuò;多次

  3、B

  4、①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②让各位诸侯听说这件事情后,认为我们的囝君把鸟看得很蘑而把人看得很轻。

  5、广开言路;纳谏;推已及人;正话反说。

  (意思对即可)

经典文言文 7

  NO1、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NO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NO3、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逋《省心录》

  NO4、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NO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NO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NO7、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

  NO8、学不可以已。——《荀子》

  NO9、差之毫厘,缪以千里。——陆九渊

  NO10、报国之心,死而后已。——苏轼

  NO1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NO1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NO13、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NO14、好学而不贰。——《左传》

  NO15、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葛洪

  NO1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NO1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NO18、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NO1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NO2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NO21、学而不化,非学也。——杨万里

  NO22、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NO2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NO24、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NO25、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NO26、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文天祥

  NO27、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吕坤《呻吟语·卷上》

  NO28、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NO2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NO30、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NO31、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NO3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NO33、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NO34、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NO35、君子忧道不忧贫。

  NO3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NO3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NO38、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NO39、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黄睎

  NO40、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NO41、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尚书》

  NO42、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NO43、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

  NO44、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顾炎武

  NO45、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NO46、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NO47、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NO48、读书本意在元元。——陆游

  NO49、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NO50、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

  NO5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NO52、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子春秋》

  NO5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NO54、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岑参《关人赴安西》

  NO55、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NO56、一寸山河一寸金。——左企弓语

  NO57、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NO58、知耻近乎勇。——《中庸》

  NO59、位卑未敢忘国。——陆游《病起书怀》

  NO6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NO61、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武则天

  NO6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NO63、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NO64、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NO65、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NO66、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NO67、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NO68、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NO6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NO70、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NO71、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陈蕃语

  NO72、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NO73、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NO74、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曹植《求自诚表》

  NO75、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NO76、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NO7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NO7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NO79、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NO80、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NO81、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NO82、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

  NO8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NO8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NO85、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NO86、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经典文言文 8

  No1、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孙子兵法》

  No2、功名富贵笑谈中,回首一场春梦。——《汤显祖》

  No3、内省不疚,未何忧何惧!——《论语》

  No4、人不见,烟已昏,击筑弹铗与谁论。黄尘变,红日滚,一篇诗话易沉沦。——《孔尚任》

  No5、十万貔貅十万心,一人号令众难禁。拔刀割发权为首,方见曹瞒诈术深。——《罗贯中》

  No6、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礼记》

  No7、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No8、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No9、束兵秣马去匆匆,心念天言衣带中。撞破铁笼逃虎豹,顿开金锁走蛟龙。——《罗贯中》

  No10、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曾国藩》

  No11、此心常看得圆满,天下自无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宽平,天下自无险测之人情。——《洪应明》

  No12、云路鹏程九万里,雪窗萤火二十年。——《王实甫》

  No13、在家千日好,出门处处难。——《增广贤文》

  No14、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增广贤文》

  No15、勤俭节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曾国藩》

  No16、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冯梦龙》

  No17、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No18、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曹雪芹》

  No19、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增广贤文》

  No20、万事不由人做主,一心难与命争衡。——《罗贯中》

  No2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黑发不知勤学早,转眼便是白头翁。——《增广贤文》

  No22、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辛弃疾》

  No23、闲来只把青山画,卖得桃花当酒钱。——《唐寅》

  No24、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增广贤文》

  No25、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汤显祖》

  No26、人生世上,只须合眼放步,以听造物者之低昂而已。——《蒲松龄》

  No27、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仁者不危人以要名。——《战国策》

  No28、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顾炎武》

  No29、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增广贤文》

  No30、尖酸语称快一时,当之者终身怨恨。——《曾国藩》

  No31、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郑板桥》

  No32、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战国策》

  No33、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死相公者。”——《张岱》

  No34、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顾炎武》

  No35、自恨枝无叶,莫怨太阳偏。——《增广贤文》

  No36、欲仙去越人王冕,当天大雪,赤脚登炉峰,四顾大呼曰:“天地皆白玉合成,使人心胆澄澈,便欲仙去!”——《张岱》

  No37、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顾炎武》

  No38、上盈其志,下务其功;悠悠黄河,吾其济乎!——《罗贯中》

  No39、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朱熹》

  No40、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增广贤文》

  No41、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吴承恩》

  No4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为道。——《道德经》

  No43、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增广贤文》

  No44、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

  No45、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增广贤文》

  No46、花开又被风吹落,月皎那堪云雾遮。——《施耐庵》

  No47、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洪应明》

  No48、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几与草木同腐乎?——《罗贯中》

  No49、不爱尺壁而重爱寸阴,时难遭而易失也。——《诸葛亮》

  No50、为我尽一杯,与君发三愿: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三愿临老头,数与君相见。——《白居易》

  No51、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郑板桥》

  No52、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

  No53、小人知其过,谢之以文;君子知其过,谢之以质。——《冯梦龙》

  No54、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不该顺时,不可趋时。——《曾国藩》

  No55、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易经》

  No56、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朱熹》

  No5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道德经》

  No58、着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关汉卿》

  No59、冷眼观人,冷耳听语,冷情当感,冷心思理。——《洪应明》

  No60、良买深藏若,君子盛德,容貌若愚。——《道德经》

经典文言文 9

  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4、朝闻道,夕死可矣。

  5、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6、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7、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8、见义不为,无勇也。

  9、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1、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12、民无信不立。

  13、五刑不如一耻。

  14、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15、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16、夫妇和而后家道成。

  1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18、单者易折,众则难摧。

  19、临患不忘国,忠也。

  20、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21、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3、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24、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5、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

  26、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27、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

  28、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2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0、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

经典文言文 10

  1、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2、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3、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4、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7、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

  8、一寸光阴一寸金。

  9、人生七十古来稀。

  10、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2、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13、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14、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15、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

  1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17、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8、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19、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20、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2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2、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5、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2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2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8、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29、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3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1、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32、尔曹身为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33、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34、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

  35、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

  3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7、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3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39、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

  40、山外青山楼外楼。

  4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4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3、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44、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4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46、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47、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4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9、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50、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51、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5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3、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54、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55、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5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57、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5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5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60、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

  6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62、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63、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64、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65、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66、多行不义必自毙。

  67、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6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69、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7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7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72、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73、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74、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

  7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7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7、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8、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7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经典文言文 11

  乌贼求全

  【原文】

  海之鱼, 有乌贼其名者, 响1水而水乌.戏於岸间, 惧物之窥己也, 则响水以自蔽.海鸟视之而疑, 知其鱼而攫之.呜呼! 徒知自蔽以求全, 不知灭迹以杜疑, 为窥者之所窥.哀哉!

  【翻译】

  海中有一种鱼,名叫乌贼,它能吐出墨汁使海水变黑。有一次,它爬上岸边游玩,它怕别的动物看到它,就吐出墨汁把自己隐蔽起来。海鸟看到了乌黑的海水而起疑,知道一定是乌贼在里面,就毫不犹豫地往水里把乌贼抓了出来。唉!乌贼只知道要吐出墨汁来隐蔽自己,以求安全,却不知道要消灭痕迹,来杜绝海鸟的怀疑,结果,反而暴露了自己,被海鸟察觉目标抓去,真是可怜啊!

  【注释】

  响(XU,第三声调):吐出唾液。

  杜疑:杜绝怀疑。

  【道理】

  考虑问题切忌片面性,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事物的两重性,才能马到成功。

  哀溺

  【原文】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译文】

  水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都游起水来。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好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一会儿,他更加疲困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蒙味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淹死了。

  临江之麋

  【原文】

  临江地名之人,畋得麋麑畋。麑,幼鹿,畜之,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怛,恐吓。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良:真,抵触偃仆益狎偃,仰倒。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啖。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致死不悟。

  注释:

  畋:读音tián

  麑:读音ní

  怛:读音dá

  偃:读音yǎn

  啖:读音dàn,吃,这里作舔解。

  【译文】

  临江(地名)的一个人,猎得一只麋鹿的幼崽,养了起来。回家进门时,(家里的)那些狗(见了)直流口水,摇着尾巴都抛过来,那人呵斥吓唬它们。从这天开始就抱鹿崽子到狗的中间去,常常给那些狗看到它,慢慢让狗和它嬉戏。过了很久,狗都如那人所愿(不企图吃那鹿崽子了)。鹿崽子稍微大些了,忘了自己是鹿了,以为狗真的是自己的朋友,(跟狗)顶头摔扑更加亲密了,狗害怕主人,和它滚打的很友好。但还是经常舔舌头(想吃啊!)。三年后,(一天)麋鹿出门,看见很多别人家的狗在道路上,跑去想和它们嬉戏。别人家的狗见了很开心并发了威,一起把它杀了吃掉了,道路上一片狼藉。麋鹿到死都没明白其中道理。

  寓意:

  凡是害人的东西,即使一时可以找到"保护伞",但这种庇护是不可能长久的,最终还是没有好下场。

  小儿不畏虎

  【原文】

  忠、万、云、安(地名,都是在四川一带长江沿岸。)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之,至以首抵(同抵。)触,庶几(也许可以。)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翻译】

  忠、万、云、安这些地方有很多老虎。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留在沙滩上自己到水里去洗衣服。老虎从山上跑来,那妇人慌忙潜入水里躲避老虎,两个小孩(仍然)在沙滩上自在嬉戏。老虎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至用头触碰他们呢,期许他们会有些害怕,但是小孩无知,竟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老虎最后也就离开了。估计老虎吃人必是先向人显示其威风,但是对于不怕它的人威风无处施加(而放弃的)吗?

  更①渡一遭

  【原文】

  昔有人得一鳖,欲烹而食之,不忍当杀生之名,乃炽火使釜②水百沸,横筱③为桥,与鳖约曰:“能渡此则活汝。”鳖知主人以计取之,勉力爬沙,仅能一渡。主人曰:“汝能渡桥,甚善,更为我渡一遭,我欲观之。”

  【注释】

  ①更:再,重来。②釜:古代的一种锅。③筱(xiǎo):细竹子。

  【译文】

  过去有人捉到一只甲鱼,想把它煮来吃,又不肯负担杀生的恶名。于是烧旺火使锅里的水沸腾,在锅上横架上一根细竹子作为桥,然后跟甲鱼约定说:“(你)能渡过这桥,我就放你一条生路。”甲鱼知道主人是在使用诡计骗杀自己,就尽力小心地(像螃蟹爬沙一样)爬行,仅仅能够渡过(竹桥)一次。 主人说:“你能渡过这桥,真是太好了!再给为渡一次桥, 我想(再)仔细看看。”

  中山窃糟

  【原文】

  者鲁人不能为酒,惟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弗得。有仕于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粕以鲁酒渍之,谓人曰‘中山之酒也。’鲁人饮之,皆以为中山之酒也。

  一日,酒家之主者来,闻有酒,索而饮之,吐而笑曰:‘是余之糟粕也。’今子以佛夸予可也,恐真佛之笑子窃其糟也。”

  【译文】

  以前,鲁国人不会制酒,只有中山国的人擅于制千日之酒。鲁国人向他们请教方法,但无法获得。有个鲁国人到中山国当官,住宿在酒店,偷取店家的酒糟,回到鲁国,用鲁国的酒浸泡,然后对人说:「这是中山国的酒。」鲁国人喝了,也认为是中山国的酒。一日,那酒店的主人来访,听说有本国的酒,要来喝看看,才一入口就忍不住吐了出来,笑道:『这是用我家的酒糟泡出来的漕汁啊!』现在您是可以用所学的佛理向我炫耀;但我想真佛会笑您不过是学到一些糟粕罢了。

  乞猫

  【原文】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刘基《郁离子?捕鼠》)

  (注:盍,何不。垣墉,墙壁。病,害处。)

  【译文】

  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中山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南歧之见 明 刘元卿

  【原文】

  南歧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译文】

  南歧处在秦蜀的山谷之中,它的水味儿甘甜,但性质很差,喝这种水的人都生粗脖子病,那里的后代没有一个不是粗脖子。他们见到外地人来了,男女老少涌去围观,还大声嘲笑他:“真怪呀,这人的脖子怎么这样干枯细瘦?一点也不像我们!”外地人说:“你们那凸在脖子上的东西是一种瘿病。你们不找好药来治病,怎么反而认为我脖子干细呢?”南歧人听了大笑道:“我们这地方全是这样,哪里用得着去医治呢?”他们始终不知道自己的脖子是丑陋的。

  盲子失坠

  【原文】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木盾,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过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木盾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

  【译文】

  有盲人过干涸的溪流,(在)桥上失足坠落,两手攀住桥栏杆,战战兢兢抓紧,自认为(一旦)失手必定堕入深渊的。经过的人告诉他说:“不要怕,尽管放手下来,是实地。”盲人不信,抓着栏杆不听地哭号,(时间)久了,失手掉到地上。便自嘲道:“呵!早知道是实地,何必(这么)久苦自己呢?”

  大道(真理)很平实,在黑暗中守着迷茫,执著地呆在角落独自守旧的人,看看这(故事该)省悟啊!

  道理: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不要固执己见,作茧自缚,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勇于探索创新。社会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们的意识形态应顺应时势,看清路子,放大胆子,走自己的路。

  从上不难看出“省”就是醒悟的意思。“苦”就是辛苦的意思。

  一钱莫救 明 冯梦龙《广笑府》

  【原文】

  一人性极鄙啬,道遇溪水新涨,吝出渡钱,乃拼命涉水。至中流,水急冲倒,漂流半里许。其子在岸旁觅舟救之。舟子索钱,一钱方往。子只出五分,断价良久不定,其父垂死之际,回头顾其子大呼曰:“我儿我儿,五分便救,一钱莫救!”

  【译文】

  有个人性极吝啬,有一次他在路途中,遇到河水新涨,虽可坐船渡河,但他怕出船钱,便拼命涉水过河,刚走到河当中,便被水冲倒,漂流了半里多。他的儿子在岸上,要找船救他。船家开船价,说给一钱才能前去,儿子给他讲价,说只给五分。这样讨价还价拖延了很久也没定下来。他的父亲这时快不行了,在垂死之际,还回过头来向他儿子大声呼喊:

  “我儿我儿,五分便救,一钱莫救!”

  取金

  【原文】

  一官出朱票,取赤金二锭,铺户送讫,当堂领价。官问: “价值几何?”铺家曰:“平价该若干,今系老爷取用,只领半价可也。”官顾左右曰:“这等,发一锭还他。”发金后,铺户仍候领价。官曰:“价已发过了。”铺家曰:“并未曾发。”官怒曰:“刁奴才,你说只领半价,故发一锭还你,抵了一半价钱。本县不曾亏了你,如何胡缠?快撵出去!”

  【译文】

  一个当官的拿出银票,让钱庄换两锭金子,钱庄的人给送来了,当场收费(利息、服务费之类的)。当官的问: “给给你多少钱?”钱庄的人说:“标准费用应是若干,如今是老爷您用,我们只守一半的费用。”当官的对身边人说:“这样的话,拿一锭金子让他再替我存起来。” 存完后,钱庄的人仍然等着收费。当官的说:“费用已经给你了。”钱庄的人说:“没有给呀。”当官的大怒说:“刁奴才,你说只收一半费用,所以拿一锭金子还给你,抵了一半的费用。我没有亏了你,还敢胡缠?快撵出去!”

  吕蒙正不受镜

  【原文】

  吕文穆公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有一朝士,家藏古镜,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献以求知。其弟伺间从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过碟于大,安用照二百里?”其弟遂不复敢言。闻者叹服,以为贤于李卫公远矣。盖寡好而不为物累者,昔贤之所难也。

  【译文】

  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宋太宗赵光义特别知遇关照。朝中的官吏,家里藏有古镜,他说能照二百里,想通过吕蒙正的弟弟把古镜送给他以博取好感。他弟弟找个机会装作闲谈提到这件事。吕蒙正笑道:“我的面子不过碟子那么大,怎么用得着照二百里地的镜子叫呢?”他弟弟听后也就不再说什么了。听说这件事的人都叹服,拿他比作唐朝宰相李德裕(李德裕曾罢冗官二千余员,以为人严峻拒绝请托著称)。像吕蒙正这样没有特别嗜好而又不为物欲所累的人,古代贤者也不易做到。

  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译文】

  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程门立雪(《宋史》)

  【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译文】

  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孔门师徒各言志

  【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回、子路在孔子身边侍立.孔子说:"何不各自说说你们自己的志向 "子路说:"希望有车马乘坐,穿又轻又暖的皮袍,而且拿出来与朋友共同使用,就是用坏了穿破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愿意听听老师您的志向."孔子说:“使年老的人过得安逸,让所有朋友信任,使年轻的人怀念。”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陈蕃愿扫除天下

  【原文】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选自《后汉书》作者范晔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班超投笔从戎

  【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班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译文】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宗悫乘风破浪

  【原文】宗悫(què),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⑹。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拒⑺贼,贼十余人皆披散⑵,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⑻以文义为业,炳素【10】高洁,诸子群从⑶皆好学,而悫独任气⑷好武,故不为乡曲⑸所称。

  【译文】宗悫的字是元干,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是宗炳字少文,此人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有强盗来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跟着他喜好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故而默默无闻。

  祖逖闻鸡起舞

  【原文】初,范阳祖逖(tì),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译文】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

  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画家赵广不屈

  【原文】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掳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实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

  【译文】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是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就掳走了妇人。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没得逞,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赵广其实是用左手作画的。局势平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又过了几年,赵广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是赵广的手笔。

  苏武牧羊

  【原文】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译文】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原文】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胜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译文】陈胜年轻时,曾经被雇佣给人耕田种地,有一次,耕作中他忽然停下手来,走到田垄上,烦恼忿恨了许久,对伙伴们说:“要是谁将来富贵了,彼此都不要忘掉。”伙伴们笑着应声问道:“你是被雇佣来耕田的,哪里来的富贵呢?”陈胜叹息道:”唉,燕雀怎能知道天鹅的志向呢?”

  项羽不肯竟学

  【原文】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译文】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不学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只要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

经典文言文 12

  〔宋〕苏洵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

  至于必败。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

  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选自《四部丛刊》本《嘉祐集》

  当将领的道理,首先应当培养智谋胆略,即使泰山在面前崩塌,也要脸不改色;麋鹿在前面突然出现,也要眼睛不眨,这样才可以控制战争形势有利与不利的变化,才可以应付敌人。

  大凡用兵,应当崇尚正义,如果不义,即使于我有好处,也不轻易举动。并不是一动就会造成失败,而是怕将来会弄到手足无措的地步。只有正义才能激怒士卒,当士卒激起义愤时,就可驱使他们百战而不殆。

  一切战争的道理是:战前要积蓄财力物力,临战时要养精蓄锐,战争打响后要鼓足勇气,胜利后要保持斗志。谨慎地做好警报工作,严密地做好侦察瞭望工作,使得耕种者一心生产,用这样积蓄财力物力;给士兵丰厚的给养,使他们得到休息,用这来养精蓄锐;打了小胜仗不松劲,吃了小败仗更要加强锻炼,用这来提高士气;用人时不要一下子满足他的欲望,用这来保持其斗志。所以,用兵就是要使士兵常常胸怀义愤,心中有欲望而总不满足。义愤不能全部爆发就勇气十足,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继续追求。所以即使统一了天下,而士兵仍不厌战,这就是黄帝经历了七十多次战争后,他的士兵依然斗志不衰的道理。如果不保持斗志,只要打了一次胜仗,这军队就用不得了。

  凡是作将帅的,必须足智多谋而又威严;当士兵的`,应当愚昧一点。足智多谋就使人感到莫测高深,威严就使人感到凛然不可侵犯,因此就能使士兵都紧跟将帅而听从号令,这样,怎么不要求士兵愚昧一点呢?只有士兵愚昧了,将帅才能够与他们同生共死。

  凡是军事行动,必须了解敌方的主帅,了解敌方的其他将领,然后可以进行冒险行动。邓艾用绳索挂着士兵翻山越岭,偷袭蜀国,如果不是刘禅的昏庸,那么百万大军就会束手被擒,邓艾本来就是觉得可以轻视他们才冒险行动的。所以,古时候贤明的将帅,既能以自己的兵力去试探敌人,又能以敌人来检验自己的军队,因此,可以决断自己军队的行止。

  凡是担任主将的法则是:必须通晓事理后才可以起兵,了解作战形势后才可以打仗,知道节制后才可以指挥军事。通晓事理则理不亏,了解作战形势则能保持不败,知道节制则不会陷入困境。见了小利不发兵,见了小患不避让,因为这些小利小患,不值得我施展才略,只有这样然后才能对付大利大患。只有留一手而不轻易施展本领的才能无敌于天下。所以一个忍字可以对付各种轻率的勇猛,一个静字可以镇定各种轻举妄动。

  军队各有长处及短处,无论是敌军或我军都是一样。那么请教:“我军的长处,我拿出来发挥它,但敌军不与我较量;我军的短处;我掩藏起来搁置一边,而敌军却偏要与我较量,怎么办呢?”回答说:“我军的短处,我把它显眼地暴露出来,使敌军疑虑而退却;我军的长处,我暗中藏起保护起来,让敌军轻率大意而落入我的圈套,这就是善用长处及短处的策略。”

  善于用兵的,要使士卒既要无所顾恋而又有所依赖。无所顾恋,就知道死不足惜;有所依赖,就知道不至于一定失败。手中有了短棍,碰上猛虎,就会大声喊叫,用棍去击虎;两手空空,遇到一条四脚蛇,也会吓得脸上变色而后退。这是一般人的通常心理。明白这道理的,就可以带兵了。脱掉上衣露出胸臂而手执利剑,则连乌获也不敢逼近;戴着头盔,身穿战甲,却靠着武器睡大觉,那么连小孩也能弯弓射箭把他杀死。所以善于用兵的能利用形势来巩固军队的阵容。能够利用形势来巩固自己的,那么战斗力就会无穷无尽。

经典文言文 13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5、《刻舟求剑》选自《——————————————— 》,作者,战国末秦国人。(2分)

  16、与“而剑不行”的“而”用法相同的是()(2分)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B、至之市,而忘操之C、拔山倒树而来

  17、文中点明中心的句子是,这句话的意思是(4分)

  18、这个故事使你悟出的道理是:_________

  参考答案:

  15、《吕氏春秋》、吕不韦16、C

  17、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8、不要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刻舟求剑》文言文4

  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6~9题。(12分)

  【甲】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日: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乙】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4分)

  (1)遽契其舟( ) (2)不亦惑乎( )

  (3)兔走触株( ) (4)冀复得兔( )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是吾剑之所从坠。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小题4】.甲乙两文后来分别演化成了什么成语?这两则寓言都讽刺了哪种人?(2分)

  答案

  【小题1】A

  【小题1】(1)雕刻(2)糊涂(3)跑(4)希望

  【小题1】(1)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2)兔子是不会再得到了,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小题1】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讽刺的都是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经典文言文 14

  愚人食盐

  作者:伽斯那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注释

  字词 更:改变

  闻已:听罢

  益:增加

  所以:表原因

  缘:因为

  空:空口

  薄暮:靠近傍晚

  具:准备好,准备

  口爽:口味败坏

  昔:从前

  译文

  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到朋友家去做客。主人就请他吃饭。但是他尝了几样主人烧的菜肴以后,愚蠢的`人都觉得味道太淡。主人听了之后,马上在菜里加上一些盐。他吃了后,感觉这菜肴十分美味。然后他对自己说:“之所以菜的味道好,是因为有了盐。”靠近傍晚天快黑时,他才回到家,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他说:“有盐吗?有盐吗?”母亲拿出盐,觉得很奇怪,只见看见自己儿子吃盐不吃饭菜。母亲说:“怎么可以这样?”愚人说:“我知道天下的美味都在盐中。”愚人吃盐不停,吃得以后口味败坏,反而变成他的祸害。天下之理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文言知识

  适。“适”是个多义词,指“恰巧”,“正值”,“安逸”,也可指“到”,“到......去”。上文“适友人家”,意为到友人家去。又“适江南”,意为到江南去;“同适故乡”,意为一同到故乡去。

  道理

  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返"通“反”,是通假字,意为“反而,反倒”。

经典文言文 15

  原文

  (孟子对梁惠王问)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梁惠王上》)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孟子·尽心下》)

  译文

  (孟子答梁惠王问)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到了梁国时期,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孟子·梁惠王上》)

  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者饿死的人。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野兽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人尚且厌恶它;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那又怎么能够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孟子·梁惠王上》)

  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真的有这些事件吗?”孟子答:“史料中有这种记载。”宣王问:“臣子犯上杀死君主,行吗?”孟子答:“破坏仁的人叫做‘贼’,破坏义的`人叫做‘残’,毁仁害义的残贼,叫做“独夫”。只听说把独夫纣处死了,却没有听说是君主被臣下杀害了。”(《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说:“桀和纣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之所以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办法:获得老百姓的支持,便可以获得天下。获得老百姓的支持有办法:获得民心,便可以获得老百姓的支持。获得民心也有办法:他们所希望的,就满足他们,他们所厌恶的,就不强加在他们身上。如此罢了。老百姓归服仁德,就像水往低处流,兽向旷野跑一样。所以,替深池把鱼赶来的是吃鱼的水獭;替森林把乌雀赶来的是吃鸟雀的鹞鹰;替商汤王、周武王把老百姓赶来的是残害老百姓的夏英和殷纣王。”(《孟子·离娄上》)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土谷之神次之,君主为轻。所以得着百姓的欢心便做天子,得着天子的欢心便做诸侯,得着诸侯的欢心便做大夫。诸侯危害国家,那就改立。牺牲既已肥壮,祭品又已洁净,也依一定时候致祭,但是还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经典文言文 】相关文章:

经典文言文02-27

经典文言文05-28

文言文经典08-30

文言文中的成语06-19

文言文的阅读09-12

守株待兔文言文05-15

南辕北辙文言文03-14

小升初经典文言文03-28

杯弓蛇影文言文05-23

《击鼓》文言文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