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故事15篇【必备】
李白的故事1
桃花潭,在安徽省南部青弋江的上游(今泾县水车公社境内),是个风景幽美的地方。这里,一直流传着这么一个感人的故事:
唐朝时候,桃花潭边,有一个出身贫寒的青年人,名叫汪伦。汪伦家贫读不起书,但很爱听诗书;每次到田里干活,经过村头的私塾,见老先生讲诗书,总是悄悄地在窗边听一会。当时,诗人李白已名扬天下,汪伦很喜爱他的诗。他常常想:要是我能亲眼见到李先生一面,那该是多么幸福啊!
这一年春天,李白从宣城的敬亭山下来到泾县城边的水西。当时,水西是泾县的风景胜地:翠竹亭亭掩古塔,泉水潺潺绕寺前。李白很喜欢这个地方,在此玩赏了数日,作了不少诗,还恋恋不想离开。
李白来到水西,不知怎么被汪伦知道了。他非常高兴,驾一叶小舟,顺着青弋江的碧波来到了水西。他上了岸,一眼就看到一个风流儒雅文士,站在古寺前观赏烟霞,浏览风光。他从旁边一个游客口中得知,这人就是李白。他欣喜地走上前去,倒身就拜:
“先生,久仰了!”
李白吃了一惊,定睛一看,原来是个布衣打扮、素不相识的俊俏后生,他眨眨眼想了想说:
“年轻人,你找错人了吧?”
“没有,”汪伦咧开嘴笑了,“我找的就是你,李青莲先生。”
“哦,找我有什么事?”李白含笑问道,他觉得这青年人很有趣。
汪伦又打了一躬,说:“我叫汪伦。听说先生喜欢饮酒吟诗,今特来奉告,有一个好去处,不知先生可愿前往?”
李白一听,正中下怀,急忙问道:“在什么地方?快告诉我。”
汪伦指着闪闪发光的青弋江,说:“在这条江的'上流,我就住在那里;那里有一个桃花潭,岸上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
“真的?”李白到泾县数日,还不曾听说有这么个好地方,于是他怀疑地问道:“果真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
“千真万确。”汪伦点点头,“不知先生可想去游一游?”
李白从汪伦那诚实的眼神中看出,这个青年人决不会撒谎,于是欣然应道:
“去,我一定去!”
“那好。先生,请上船吧。”
就这样,青弋江的流水,把李白送到了桃花潭边。
当时,桃花潭边是很荒凉的。二人弃船上岸。李白抬头看去,哪里有什么“十里桃花,万家酒店”?!但见潭水悠悠,野渡舟横。岸上只有一树桃花,孤零零地开着,桃花树边,有一个茅店,门前屋檐下,一根细竹竿斜挑着一面杏黄色的酒旗,在春风中“哗啦啦”地飘舞。
李白万万没想到这就是汪伦说的桃花潭。正想找他问个明白,汪伦却含笑不语,拉他进了小酒店,拣了个座位坐下,向店家要了一壶陈窖老酒,几碟山鲜野味,汪伦这才举起酒杯对李白说:
“先生,山野荒村,无甚招待,千万莫要见怪。”
李白也端起酒杯,呷了一口,疑惑地问:
“这就是你说的桃花潭?”
汪伦笑道:“是啊,这就是桃花潭。”
“你骗了我,”李白放下酒杯不悦地站了起来,“哪里有什么‘十里桃花,万家酒店’?”
“有啊。”汪伦依然微笑道,“我们刚才经过的地方,叫十里边山,这小店门前的那棵桃花,不是‘十里桃花’吗?”
“那‘万家酒店’呢?”李白又问道。
“先生,你看。”汪伦指着窗外那面迎风飞舞的酒旗说,“喏,那不写得清清楚楚。”
李白朝那酒旗瞅了一眼,上面果真写了“万家酒店”四个大字——
原来酒店主人姓万。
李白这才恍然大悟,“噗哧”一声,刚进口的酒喷了一地,他连连点头,“原来如此!”
汪伦这才把心底话儿全掏了出来:“先生,我是个山野鲁莽之人,平时很喜欢你的诗,也很想见你一面。这次听说你到了水西,一心想请先生到寒舍作客,又怕先生嫌我们家贫,不肯光临,因此想了这么个主意。晚生该死,欺骗了先生,请先生宽恕!”说罢,纳头便拜。
李白顿时被汪伦的一片诚心实意感动了,他双手扶起汪伦,深情地说:“你要早说明,我也会来的。我很喜欢你,我俩交个朋友吧。”
汪伦万万没想到这位闻名天下的大诗人,会同自己这样一个布衣平民交朋友,他激动地拉住李白的手,热泪滚滚而下,滴落在李白的衣袖上……
就这样,李白在桃花潭边住了十多日,受到汪伦和村人的热情款待。李白临走那天,汪伦恋恋不舍,唱着山歌为他送行。他很感动,诗兴大发,口占一首绝句《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的船远了,他回过头来,看见汪伦还站在岸边,朝他不住地挥手,挥手……
李白的故事2
万州城中太白岩,海拔不过400米,因李白曾在此读书而得名。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故尓此山又有“白岩仙踪”一说。这个仙便是诗仙李白。仙家过此,留有诗否?没有。这就怪了,太白岩上古今名家题刻无数,其中尤以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的《西山碑》闻名遐迩,怎么会诗仙竟然无诗呢?这就叫人疑惑了。于是将目光投向荒草石岩,投向明朝嘉靖年间刻下的八个怪怪的汉字,是字不像字,横七竖八,歪歪扭扭,大小不一;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缺一笔,有的多两划,有的只有半边……用重庆方言讲,纯粹是乱劈柴!
经专家考证,这是诗,是“神智体谜象诗”。这种诗既高深且古怪,以意境作画写字,悟人悟己,设想新奇,靠字形的变化,大小、粗细、长短、笔画增损、缺笔等技法形成异常外观,引人揣测猜谜,故称“谜象诗”;读之能启人神智,故叫“神智体”。太白岩这首谜象诗,由“竹、岩、亭、门、夜、事、有、来”八个变形汉字和错别字,组成了一首五言诗。诗中每个汉字均不成字,却又暗藏玄机,几百年来,无数人对它揣测猜想,寻找合理解释,但是对于每一种解释,人们又莫衷一是,于是把这八个字的山石称为“诗谜碑”。
世上无难事。人中自有高人在。众人竞猜中,较为统一的破解是这样:
第一字“竹”字写得很小,谓之“小竹”;第二字“岩”,压扁了横着写,谓之“横岩”。这两个字构成诗的第一句,叫做“小竹横岩栽”。第三个字“亭”,却缺了两划,显出空隙,所以谓之“空亭”;第四字是个难认的古体字,像是半开的门。此二字连起来读:“空亭门半开”。第五个“夜”字写得很长,谓之“夜长”;第六个是“事”字,却缺了一划,也就是缺了个“一”字。这就构成第三句:“夜长无一事”。第七个是“有”字,偏着写,叫做“偏有”;第八个是繁体的“来”字,一个来字三个人,但碑上在一横下面缺了个“人”。连读构成“偏有一人来”句。这个一,也可解释为“佚”,没有的意思。所有八个怪字,连成完整句子是——“小竹横岩栽,亭空门半开。夜长无一事,偏有佚人来。”
行文至此,这座属于巴渝奇景、中国名胜的万州太白岩,怪字、怪诗之谜已然破解,只是缺少点文采和诗意。然而,高人之中更有高人,其见解从诗仙与太白岩的关联入手,反复对神秘的八个字揣摩,拈须沉思,终于从那个“来”字揣测出新意。“来”是简体字,繁体是“来”。碑上残缺,少了一个“人”,啷个办?简单,加上个“人”就行了。“加人”!嘻,“加人”不就是“佳人”吗?才子配佳人,这一破解,谜诗成爱情诗了。再则,第一字“竹”,不就是“烛”吗!这样一来,怪怪的八个字,演变成这么一首情诗:“秉烛上横岩,空亭门半开。深夜待一事,顷有佳人来。”
破译者还说,在太白岩上留下这八字谜象诗的不是别人,正是李白自己。不好意思明说,写几个谜象诗怪字让人猜。大约1300年前,25岁的李白出川前在万州停留近半年,浪漫少年郎,曾与一美貌佳人深夜约会……果真?若真,与李白同时代的唐宋文学大家杜甫、白居易、苏轼、黄庭坚……几乎所有大腕名流,都到过三峡名城万州,到过万州城中太白岩,怎没见提到过如此带娱乐味的史料?正所谓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李白的故事3
千古名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孤苦飘零,身在扬州,望着天上的一轮圆月,李白陷入了深深地思念里。
十几年里,宦海沉浮,漂泊不定,李白结识了很多当时的文坛大家,诸如贺知章,王昌龄,孟浩然等。
然而,此时身在扬州,孑然一人,无处诉说内心的客愁悲苦。李白对月亮情有独钟,似乎此时此刻月亮就如他的挚友。
他低语呢喃,似乎是要把这些年的羁旅漂泊一股脑的吐出心扉。让这美丽又动人的圆月把一切寄到家乡,告诉故乡的黄土,李白思念她,留恋她。
遂有感而发,字字凝炼,写出了这首脍炙人口,传唱千年的名篇佳作《静夜思》。
古往今来,人们口口相传,妇孺皆知,不仅仅是这首诗读来朗朗上口,更多的`是这人间的离乡背井,怀恋故乡的情感被李白的诗句描写的深情款款。
而这位名震文坛的太白仙人的一生是怎么样的呢?切听悱恻道来。
李白的故事4
李白的铁杵磨成针
励志人物配图
李白中国的.著名诗人,不过,其实李白年幼时是非常贪玩的。不仅读书不用功,而且还会逃学,一天,他又趁先生不注意,偷偷溜回了家。
在回家的路上,他看见一名白发苍苍的奶奶,手中拿着一根铁杵,正在一块大石头上来回地磨。李白觉得非常奇怪,就上前去询问:“奶奶,你为什么要磨这个啊?”老奶奶回答说:“我想要将它磨成一根针啊!”李白又问:“这么大的铁杵,得需要多少时间才可以磨成针呢?”老奶奶说:“只要坚持不断地磨,就会越来越细。只要下了功夫,那么铁棒也可以磨成针啊!”
李白听后恍然大悟,觉得老奶奶的话非常有道理。学习不正是这样吗?只要天天认真学习,就会不断地进步。自那以后,他再也不逃课了。不管老师留多少功课,他总是很认真地按时完成它。
最终,李白成为我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
李白的故事5
传说唐代诗人贺知章、王之涣、李白、杜甫四人一日京城相遇,诗朋酒友得以会聚,欢欣之情,自不必说,于是摆下酒宴,畅谈酣饮,不知不觉已经天黑。
此时,天空悬挂着一轮玉盘,皎洁的月光,美好的夜景,激发了诗人们吟诗的.兴致。
贺知章率先发话:“今晚月色奇佳,何不共吟一首以助雅兴,接不上者……”
王之涣插言:“接不上者,罚酒三杯。”
贺知章摇摇头,瞅了李白一眼,笑道:“若按此令,今日接不上者,岂不大有人在?不可不可,接不上者,不得饮酒!”这个提议,正中各位诗友下怀,齐声说好。
贺知章岁数最大,当然由他出首句,只见他轻捋胡须,微舒阔袖,不慌不忙地吟出了第一句:“一轮圆月似金樽。”吟完,就给自己斟满一杯酒。
王之涣看着杯中晃动的圆月,心头一亮,脱口吟道:“金樽斟满月满轮。”吟完,也给自己斟满了一杯酒。
下面本来轮到李白,谁知杜甫诗情洋溢已难自抑,加之年少好强,也不管什么顺序不顺序了,便抢着说:“请君听我吟:‘圆月跌落金樽内。’”吟完,同样给自己斟了一杯酒。
李白不慌不忙,站起身来,把三位诗友的酒,举起一杯干一杯,三杯酒全下了肚,这才吟出一句:“手举金樽带月吞!”
李白的故事6
公元725年,25岁的李白离开四川绵阳老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去结交各地名流,希望得到引荐,实现政治抱负。
李白远游虽饱览了大好河山,写出许多传世名篇,却没能圆入仕之梦,只是42岁时在朝廷做了3年供奉翰林,负责起草公文,在唐玄宗有宴请、郊游时陪侍左右,作诗赋文助兴。
李白才华横溢、声名远播,又有政治雄心,为何一直当不上官呢?
原因有几个。一是李白清高自傲、目中无人。李白没出游前,绵州刺史尤阳就很欣赏他。尤阳想推荐他参加科考,但李白却不屑:“世上谁考得了我?莫说几个考官,就连孔圣人我也没放在眼里。”
当时“博学韬衿、蜀中人杰”赵蕤也劝李白去科考,李白却说:“我天生就是当大官的料,让那些白痴考官考我,我丢不起那人!”
于是,李白一生也没有参加过科考。
即使遇见伯乐,李白依旧难改高傲。他在江陵结识了常在朝廷讲经,和唐玄宗私交密切的道士司马承祯,司马承祯读过李白的文章,对李白大为赞赏,夸李白“有仙风道骨,神游八极之表”,表示要在皇帝面前举荐他。
李白听了兴奋异常,挥笔成就自喻大鹏的`《大鹏遇希有鸟赋》,虽写得大气豪放,但司马道士看了心里却不是滋味:原来我在李白眼中不过是一只“希有鸟”,根本比不上他“大鹏”志向高远。为此,司马承祯从未在唐玄宗面前提起过李白,让李白失去了一个入朝做官的机遇。
二是好高骛远、言过其实。李白到了长安后,在贺知章的沟通下,经常宴请皇室公卿,打通了高层人脉,按理应该得到举荐了,但李白好高骛远的志向却让人咂舌:“我不做府尹、知州、县令那些芝麻绿豆的小官,我是‘三十成章,历抵卿相’,‘奋其智能,愿为辅弼’,当官我就当宰相。”
卿贵们面面相窥:宰相是我们能推荐得了的吗?但吃了人家的嘴短,便连连夸奖李白有抱负,却没人去举荐他。
公元735年,唐玄宗感到国家蕴藏着深重的危机,听说李白有治国安邦的雄才大略,便下旨要贺知章找李白写一篇文赋,谈谈治国的想法。李白却写了一篇《大猎赋》,誉赞大唐“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远胜秦汉”,连唐玄宗看过都感到有些肉麻,便在文赋上御批了四个字“词藻言过”。
若李白能在文赋中提出独到的治国方略,说不定真会实现他的宰相梦。
三是狂放不羁、蔑视法规。公元742年,42岁的李白在宫中做了3年供奉翰林,却也没得到重用,心里憋着一股怨气。
一次,渤海国给唐玄宗写来封信,朝廷上下只有李白懂渤海国文字,唐玄宗要他写封回信。李白一听,便在金銮殿上不顾君臣礼法撒邪火儿,竟要重臣杨国忠为他捧砚、宦官高力士为他脱靴。
狂放不羁的李白这一闹腾,让唐玄宗看清了他的本质──不过是能写几首诗,没什么治国韬略,倒是把宫中闹得不得安宁,于是一怒之下把李白逐出了长安。自此,李白的做官梦彻底破灭了。
李白的故事7
远游
唐朝实施重农抑商政策,凡祖先是经商的或祖先做过生意的人,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李白正好犯了这两条,所以他被禁止参加科举考试。因故,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江陵遇道士,鹏程万里飞。李白在江陵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他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承祯。李白见到这个倍受恩宠的道士,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李白气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承祯一见已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相同,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
李白为司马承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兴奋之余,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喻,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从江陵起,他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
旅伴暴病亡,庐山作名诗。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经岳阳,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可是正当在洞庭湖泛舟时,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来的旅伴吴指南暴病身亡(或被人殴打致死)。李白悲痛万分,他伏在朋友的身边,号啕大哭,“泣尽继之以血”。由于他哭得过于伤痛,路人听为之伤心落泪。
旅途上遇到这样的不幸,真是无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吴指南暂时殡葬于洞庭湖边,自己继续东游,决心在东南之游以后再来搬运朋友的尸骨。李白来到了庐山,在此作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
金陵霸气消,儿女含深情。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伟,虎踞龙盘,六朝宫阙历历在目。
唐开元十四年(726),李白首次来到南京壮游,写下《长干行》、《金陵城西楼月下吟》、《金陵酒肆留别》等诗作;天宝七年(748),李白第二次来到南京,一直住到天宝九年(750),这一阶段,李白写下大量诗作,其中以《登金陵凤凰台》、《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为著名;天宝十三年(754)春天,李白和朋友魏颢又一次来到金陵,一直住到秋天才离开。这一次,他留下《春日陪杨江宁及诸官宴北湖感古作》等诗作。“安史之乱”后,李白避居宣城,曾经以今高淳、溧水境内石臼湖、固城湖的风景作《丹阳湖诗》。上元二年(761),李白最后一次来到南京。此前,他曾上书朝廷《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提到南京“龙盘虎踞,开扃自然。六代皇居,五福斯在”,是成就霸业的理想地点,建议朝廷迁都金陵,可惜,他的这个建议未被采纳。
当李白告别金陵时,吴姬压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频频举杯劝饮,惜别之情如东流的江水,流过了人们的心头,使人难以忘却。李白告别金陵后,从江上前往扬州,与同游诸人盘桓了一些时日。到了盛夏,李白与一些年轻的朋友“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好不惬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扬州)病倒了。卧病他乡,思绪很多,既感叹自己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乡,唯一能给他带来点安慰的,便是远地友人的书信。
姑苏城怀旧,咏诗多方游。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后,又到了姑苏。这里是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怀古有感,写了一首咏史诗《乌栖曲》。这首诗后来得到了越州贺知章的赞赏,称其“可以泣鬼神矣”。由此看来,李白的乐府诗有时虽袭用旧题,却多别出新意。姑苏的历史遗迹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怀古之情,美丽单纯的吴姬、越女更让李白赞美不己。李白仰慕大都市山阴会稽的贵族风流遗迹,写了大量的诗歌颂绍兴。李白由越州归,回到了荆门。
在荆门他一呆就是三个月。虽然思乡心切,但功业没有一点成就,他自觉难于回转家园。最后,他决定再度漫游。首先,他来到洞庭湖,把吴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结识了僧行融,又从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为人,于是便去襄阳拜见孟浩然,由此写下了著名的五律诗《赠孟浩然》不久,李白到了安陆,在小寿山中的道观住了下来。然而,隐居并非长久之计,他仍然想寻找机会,以求仕进。
在隐居寿山时,李白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提高自己的声誉。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便将其招为孙女婿。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生活了一段时间。可是美好的生活并没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图功业的心志有所衰微减退。他以安州妻家为根据地,又几次出游,结识了一些官吏和贵公子,并于开元二十二年(734),谒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
献赋
李白西来的主要目的是献赋,其次是趁此游览一下长安,领略这座“万国朝拜”的帝京风光。他居住在终南山脚下,常登临终南山远眺。当他登上终南山的北峰时,眼前呈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貌。
封建皇帝常在冬天狩猎。唐玄宗也有过多次狩猎,每次都带外国使臣同去,耀武扬威,以此震慑邻国。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一次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乘机献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
他的《大猎赋》希图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幅员辽阔,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
他深感生存在这样的国家是不平凡的,因此颇有自豪之感。可一想到这兴旺发达的帝国内部己产生了腐朽的因素,他的轩昂情绪又受到打击。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最后两句说“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还在送卫尉张卿的诗中陈述自己景况很苦,希望引荐,愿为朝廷效劳。
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李白去紫极宫,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出尘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贺知章称他为谪仙。其后,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离开了长安。
翰林
42岁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荐(一说由道士吴筠引荐)。唐玄宗对李白的才华很赏识,礼遇隆重。但唐玄宗只让他供奉翰林,做自己的文学侍从。三年长安生活,使李白对朝中种种腐败、黑暗有了更多的认识。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岭。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在长安时,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经常在长安市上行走。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那便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笼罩着中国,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说了不合时宜的话。与此同时,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朝政的腐败、同僚的诋毁, 使李白不胜感慨。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就在此时李白被赐金放还。
会友
“李杜”遇面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蹭蹬的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也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
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道教的秘文)、授道。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请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的盖寮,为他造了真。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李杜”三会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两人分手。
重访江东
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船,沿运河到了扬州。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不久,孔巢父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父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镜湖,往来剡溪等处,当然也少不了在繁华都市会稽流连忘返。
在金陵,李白遇见了崔成甫。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怀更加相投。每次游玩时,都尽情畅游,不计早晚。他们泛舟秦淮河,通宵达旦地唱歌,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拍手为他们助兴。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每当想念,便吟诵一番。
入幕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居庐山,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恰在此时,永王李U出师东巡,李白应邀入幕,犯下人生之中最大的错误。
他认为天下乱局已定,此时大唐的情形十分类似于东晋永嘉南渡,正是割据江南的大好时机。因此力劝永王直取金陵,并在永王发动叛乱之后写下《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中有“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等语,自比谢安,怂恿李U割据称帝意图昭然。
同在江南的萧颖士、孔巢父、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参加,以此免祸,李白在这点上显然不及他们。永王不久即败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这时崔涣宣慰江南,收罗人才。李白上诗求救,夫人宗氏也为他啼泣求援。将吴兵三千军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并让他参加了幕府。
李白成为宋若思的幕僚,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但是最终反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冬,李白由浔阳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因所判罪是长流,即将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时已届暮年,“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不由更觉忧伤。
病逝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阵。乾元二年,李白应友人之邀,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发思古之幽情,赋诗抒怀。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他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依人为生。
上元二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一岁。
李白的故事8
昨天的语文课上,罗老师给我们讲了李白与汪伦有趣的故事。
汪伦为了向李白先生学写诗,就给他写了一封请柬:“太白先生,我这里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就果然被这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所迷住了。于是,他来到汪伦家。汪伦一直和他喝酒,学习写诗,却一直没有提那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之事。李白实在忍不住,说:“汪伦,现在可以带我去看那十里桃花了吗?”汪伦没办法,只好跟李白说:“十里桃花只是在我家十里以外有一颗桃花树,万家酒店嘛,我们喝酒的酒店老板姓万。”李白虽然没欣赏到美景,品尝到万家的.美酒,但是他被汪伦的幽默所吸引住了。他和汪伦成了好朋友。
李白和汪伦的友谊真如诗里所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呀!
李白的故事9
搁笔
在公园东边,有一亭名为“搁笔亭”,亭名取自“题诗搁笔”的一段佳话。登上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萋萋洲。乡关何处是,烟波使人愁。”
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
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客,三”。川人文,相互倚重,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从此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后来,李白也仿照《黄鹤楼》写下《》:“台上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外,二水中分洲。总为浮云能蔽日,使人愁。”
诗友挚情
●重访江东
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沿运河到了。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不久,孔巢父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父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镜湖,往来剡溪等处,当然也少不了在都市会稽流连忘返。在,李白遇见了崔成甫。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怀更加相投。每次游玩时,都尽情畅游,不计早晚。他们泛舟河,通宵达旦地唱歌,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拍手为他们助兴。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更为默契,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每当想念,便吟诵一番。
●之情
唐天宝年间,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阳家,便写信邀请李白到家中做客。信上说:“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店。”李白素好,又闻有如此,欣然应邀而至,却未见信中所言盛景。汪伦盛情款待,搬出用潭水酿成的与李白同饮,并笑着告诉李白:“桃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万家者,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李白听后大笑不止,并不以为被愚弄,反而被汪伦的盛情所感动,适逢桃开日,群山无处不飞红,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莹,翠峦倒映,汪伦留李白连住数日,每日以美酒相待,别时送名八匹、官锦十端。李白在东园古渡乘舟欲往万村,登旱路去,汪伦在古岸阁上设宴为李白饯行,并拍手踏脚,歌唱民间的《》相送。李白深深感激汪伦的盛意,作《》诗一首: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为白写序
曾与伟大的浪漫诗人李白有过一段不平常的交往。唐肃宗时李白曾投身于永王李璘幕府帐下,因李璘丹阳起兵叛乱兵败,李白受到牵连,被治罪流放。后虽被大赦,但居无定所,穷困潦倒,流浪到当涂,李阳冰时任当涂县令,仰慕李白的文才和人品,得知李白遭遇后,毅然把李白在当涂安置下来,上给予多方照顾。李白死于当涂,终前,把一生诗作托付给李阳冰。李阳冰不负重托,便用精美的书法把书稿重新抄录编成《草堂集》20卷,还为诗集写了一篇序言。流传于世。李白的诗作所以能广为流传,除诗本身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外,李阳冰编辑整理之功也是功不可没。
考证
关于李白的出生地,唐人所撰李白身世资料,最可信者,除魏颢、李阳冰分别为李白编集所写的序文外,再就是刘全白、范传正于李白身后为他写的碣记和碑序。“白本家陇西,乃放形,因家于绵。身既生蜀,则江山英秀。”(魏颢《李翰林集序》);“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李阳冰《草堂集序》);“君名白,广汉人。”(刘全白《唐故翰林李君碣记》);“神龙之初,潜还广汉。...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先祖母梦长庚而告祥。”(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魏称绵,李称蜀,刘、范称广汉。实则地点相同而有详略之别,魏、李、范三人均指明李白生于蜀中,为蜀中绵州(汉称广汉)人。20世纪70年代,提出“碎叶”说。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李白研究的深入,学术界普遍采纳李白生于绵州昌隆县青莲乡(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镇)的说法。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三年(756年),他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永王与肃宗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连,流放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晚年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逝,也有说是:“醉致疾亡”,就是引发疾病而死(见《李翰林诗》)。也有说是单纯的喝酒猝死(见《》)。也有说是醉酒入江中捉溺死,这种说法古已有之且广为流传。
身世之谜
关于诗仙李太白的家世和身世,唐代当时就讳莫如深,特别是对其祖父、曾祖父,史料无一记载。李白自己很少谈及家世,偶有所及,也往往只提远祖,讳言近亲,闪烁其辞,故布疑阵。尽管如此,还是有人从历史的尘幕中看出了蛛丝迹。最早提到此事的是唐梓州刺史于邵,他最早在李白故里立碑纪念,明末曹学全《蜀中名胜记》载有碑文内容:“白本宗室子,其先避地客蜀,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接着提到此事的乃宋人杜田。
延至当代,才有《中国报》1985年7月28日所载兼葭《李白身世之谜》,转述台湾学者罗香林认为:李白乃成之后。禄1988年撰文《李白“五世为庶”当为李建成玄孙解》论证李白乃唐宗室,李建成玄孙。持同样观点的徐本立1990年发表《李白为五世孙考》亦认为李白应为凉武昭王十二世孙、太祖李虎七世孙、高祖五世孙、太子建成玄孙。而朱秋德的《论李白的宗室情结及对其诸要素的影响》(《丝路学刊》1997年第4期),更对李白的身世及人生诸要素作出一番综合考察和评价,以期接近历史本来面目。
李白的研究者们主要引据的是李阳冰《草堂集序》和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李阳冰《草堂集序》作于李白同时,其中的身世内容当出自李白口授,范传正作《序》时有李白孙女陪范主持其祖父迁墓之事。
朱秋德在他的中说:“李白作为沦落民间的宗室之子的人生悲剧是命定的,是谁也无法解救的。祖先的血脉周流其身使他渴望有所作为,但祖先蒙受的'罪孽又使他不敢有所作为;建功立业而又害怕暴露身世使他的精神和行为在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间首鼠两端。他的一生就是在这种中,在祖先留下的物质和精神枷锁中度过的。他是戴着镣铐的人,而这镣铐世人看不见,只有他自己知道。”
祖籍迷
虽然90年代以后大多数学者认同李白出生地在四川江油,但是关于李白确切的出生地还是存在争议,大致学者们认为主要有三个地方:分别是四川绵阳江油、陇西成纪、吉尔吉斯斯坦碎叶城。
●四川绵阳江油
20xx年8月21日,江油市委宣传部致函中央电视台、湖北省安陆市委宣传部,认为江油才是李白的故里,安陆涉嫌“侵权”。
20xx年8月24日,安陆市政府发专函给江油,希望两地能“共享李白”。
20xx年8月28日,江油市旅游局向安陆市政府发去律师函,希望对方在10日内,立即停播或删除含有“李白故里”字样的宣传广告片,并保留用法律手段进一步追索的权利,最后胜诉。
●陇西成纪
李白祖籍早于古书有记载《草堂集序》云:“……公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余为序……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联圭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李阳冰《序》说:“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魏颢(唐前进士,曾亲访李白,二人“相见泯合”)《李翰林集序》说:“白本陇西,乃放形,因家于绵。”范传正《墓碑说》:“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新唐》说:“李白,字太白,兴圣九世孙。其先,隋末因为犯罪迁徙至西域,神龙初返还,客居陇西。”《碑序》云:“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孙女搜于箱箧之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数十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世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朝以来,漏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仕禄。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
20xx年3月,甘肃籍学者达写了一篇《李白“故里”在甘肃秦安》的文章,随即当地组织了网友签名等活动,颇为热闹。
●吉尔吉斯斯坦
根据郭沫若等学者德尔考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李白生可能生于碎叶城,也就是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五岁那年,他随家人迁到四川省江油县定居。李白《与韩荆州书》:“我本是陇西平民,流落至之地”,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
20xx年10月29日,吉尔吉斯斯坦驻中国大使馆商务参赞朱萨耶夫·古邦访问安陆,称李白故里在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克市,希望托克克与安陆两个城市能够以李白为纽带,共同担负起弘扬李白文化的责任,并进一步拓展经济、贸易等方面的合作。
事实上,早在20xx年10月,吉尔吉斯斯坦文化信息部部长拉耶夫就对中国媒体表示,中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李白的出生地碎叶城,就是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托克马克市,他们正与中方协商要为李白塑造一个纪念雕像,推动两国李白文化的经济合作。朱萨耶夫·古邦造访安陆,更是表明吉方已经认识到李白故里所蕴含的经济价值,力图分上一杯羹。随后,两地草签了一系列文化和经济的合作意向。
李白的故事10
李白,是一位著名的人,但是李白仅仅只在诗歌方面名扬天下,而他真正的理想却没有一个可以施展的舞台。李白就像一匹千里马,他在苦苦等待自己的伯乐,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李白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悠闲快乐,他其实每天都活在幻想之中,每天都活在理想之中,甚至是痛苦的,他渴望丞相的宝座能端放在自己的面前,今天,我就来谈谈我对李白的看法。
根据我对李白的分析,他有三个特点:豪放、自信、怀才不遇,我一一来解释一下。
李白的'确是一个豪放的人,他豪放的喝酒,豪放的花钱,豪放的过每一天,在我们的理解与印象中,李白是一个很潇洒的人,他从来没有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带入到生活中来,而且永远都不会放弃,他一直在细心的寻找机遇,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让它一直延续下去。
自信,这一点,我们从李白的诗中便可略知一二,例如:“昔谢安四十,卧白云于东山”,“安石东山三十春,傲然携妓出风尘”,“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等诗句,李白曾在诗中多次把自己比喻成谢安、姜太公,并且一直在等待自己的周公出现。还有一点能表示李白很自信,他从来不走科举带路,想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但是,李白未免有些太孤傲不凡,让李白进长安,只让他做了一个小小的翰林待诏,所以,李白虽然自信,却并没有得到重用。
李白又是是一个怀才不遇的人,满胸才华等待施展,可偏偏没有人肯给他这个一飞冲天的机会,所以,李白写出来的诗句是沧桑的、悲壮的,因为自己没有一个施展才华的天地,李白在这一点上不太幸运。
你眼中的李白是怎样的?
李白的故事11
今天,我读了《李白的故事》这本书我感受到了李白的高深的学问与智慧。特别是他的诗,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乱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他不但有学问还具有许多人的气质和擅长,例如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读到这我就更敬仰他了,我要学习他那风趣,巧妙的语言来愉悦我们的生活。
李白的故事12
据说李白周岁抓周时,抓了一本诗经。他父亲很高兴,认为儿子长大后可能成为有名的诗人,就想为李白取一个好名字.以免后人笑自己没有学问。由於他对儿子起名慎重,越慎重就越想不出来。直到儿子七岁,还没想好合适的名宇。那年春天,李白的父亲对妻儿说:“我想写一首春日绝句,只写两句,你母子一人给我添一句,凑合凑合。一句是‘春风送暖百花开’,一句是‘迎春绽金它先来’。”
母亲想了好一阵子,说:“火烧杏林红霞落。”
李白等母亲说罢,不加思索地向院中盛开的'李树一指,脱口说道:“李花怒放一树白。”
父亲一听,拍手叫好,果然儿子有诗才。他越念心里越喜欢,念著念著,忽然心想这句诗的开头一字不正是自家的姓吗?这最后一个白字用得真好,正说出一树李花圣洁如雪。於是,他就给儿子起名叫李白。
李白的故事13
李白与孟浩然的故事
阳春三月,繁花盛开,万紫千红,远处的黄鹤楼里,坐着两位正在对酒畅饮的诗人,一位是诗人孟浩然,他虽然仕途不得意,但早已诗名满天下了,另一位是诗人李白,李白比孟浩然小十几岁,他刚离开四川不久,还未进入仕途,潇潇洒洒,自由自在。李白久闻孟浩然的大名,此次在湖北得以相见,特别高兴。而孟浩然见到,诗才入仙,谈吐非凡的李白,也是相见恨晚,几天来二人游遍了湖北的名胜。谈诗情,谈人生,十分投机,正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孟浩然就要离开此地沿长江东下去扬州了,李白特意在这依山傍水的黄鹤楼为他仰慕的孟浩然践行。
李白说:“孟兄,千言万语也无法代替我对你依依惜别的心情。我们将要在此分别,望你一路走好。”
孟浩然说:“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但有缘千里再相会,到时我们再聚在一起开怀畅饮,珍重啊!”
说完,孟浩然便背上行李,踏上了小船,挥手向李白道别。李白目送着小船离去,直至小船消失在天空的尽头,他还是久久不肯离去。他看着身边青翠的柳树和含苞欲放的花儿,不由得诗性大发,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着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去的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惟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李白的故事14
唐代诗人李白,字太白,年轻时击剑任侠,诗名远播。不过,他素来有心学道,所以高道司马承祯一见到他,就赞许说:“我们俩可以一起神游八表之极。”意思说可以一同参访仙界。另一位诗人、后来做了道士的贺知章初读李诗,便称赞他是“谪仙人”,意思是天上暂贬人间的神仙。李白自己也曾受过符篆,列名道籍。唐玄宗时,他因诗名极盛,做了当时的翰林学士。此职是没有什么实权的`,不过在皇帝身边陪陪罢了。他自己呢,自认为才高八斗,又倾慕世外高仙,对官场勾心斗角、权贵飞扬跋扈都心存蔑视。他高唱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岂能够低眉下气弯腰曲背去奉承权贵们,使我不能心中自在脸色舒展?这样,朝中权贵对他也常心存忌恨。杨贵妃的哥哥、宰相杨国忠,和皇帝面前的大太监、官封太尉的高力士,更是将李白看作眼中钉。
一日,忽然有唐朝属国渤海国派使者入朝,带来一封书信,玄宗令臣下拆开读来,谁知那信上的文字,满朝文武没有一个认得。
玄宗心中十分不乐:堂堂大唐王朝,居然没人读得懂属国的书信,岂不让人耻笑。散朝之后,贺知章猛然想起,李白通各国文字,定能读通此信,便向玄宗推荐。皇帝急忙派人去将李白请来。
李白展开书信一看,原来是一封恐吓信,大意是,让唐朝将属国高丽一百七十六城让给渤海国,否则,便“起兵厮杀,且看哪家胜败”!满朝文武这才明白底里,一面敬佩李白的学问,一边恼恨渤海国王无礼。玄宗忙与大臣们讨论,如何处置此事,李白说道:“这事不用着急,明天召来渤海使臣,让我用他国文字回—封信,驳其狂妄,责以大义,定叫他老实朝贡。”第二天,李白喝得醉醺醺,进得朝堂仍然脸带醉色。原来李白号称“斗酒诗百篇”,习惯酒助诗兴,醉催文思。玄宗让人在御座前,放一张七宝床,供李白写回信,渤海使者站在一旁待命。对李白写回信,百官都脸有喜色,唯独杨国忠、高力士满脸不高兴。李白瞧在眼里,且不说话,待近侍小太监将信纸在案几上铺开,李白便奏启皇帝说:“臣以前被杨丞相、高太尉欺侮,他们在前,我神气不旺。乞请陛下颁下圣旨,让杨国忠替臣磨墨,高力士为臣脱靴,臣才能意气豪放,举笔草诏,代天子宣言,不辱君命。”这话一出,从皇帝到下臣,谁不心惊?但正是用人之际,没法子,只得听从所奏,玄宗便降旨,让杨国忠弯腰磨墨,高力士蹲下脱靴。待墨磨浓,高力士捧靴站立一劳,李白昂昂得意,提起笔来,一挥而就。然后当众宣读诏书,无非是驳斥来书狂妄无理,宣扬大唐国威,然后说:“大唐皇帝汪洋大度,可以原谅你无知狂悖,你们应当立刻悔悟,勤勉操持,岁岁贡献,否则将自取羞辱。”渤海使臣接过回信一看,一式通顺的渤海国文字,不由又惊讶又骇怕。叩头辞朝退出,才悄悄问贺知章:“刚才读诏的是谁?”贺回答:“是翰林学士李白。”使臣又问:“翰林学士是多大的官,能让宰相磨墨,太尉脱靴?”贺知章回答说:“宰相、太尉,不过是人间的贵臣,那李学士却是天上神仙下凡,辅助大唐,有谁能比得上?”
渤海使臣回国后将所见所闻报告国王,并展示大唐国书。国王看了国书,与大臣商议:“大唐有神仙相助,怎么抵敌得住?”于是另写国书,派使朝贡,与大唐重新修好。李白借草诏书羞辱了杨国忠和高力士,他二人怀恨在心,常在杨贵妃面前说李白的坏话,所以玄宗每次想派给李白一个有实权的官职,都被杨贵妃阻挠。不久安禄山造反,天下大乱。李白投效永王李璘,一心想参与平乱。谁知李璘与其兄长、肃宗皇帝闹起矛盾,最后惹来杀身之祸,李白莫名其妙地被牵连进去,被发配到夜郎。后来虽然被赦免,肃宗也想给李白一官半职,但李白已绝了做官的念头,一心修道。他沿长江游览,这天,泊舟在采石江边。当晚月明如昼,李白坐在船头畅饮,忽然听见天边音乐之声嘹亮,而且越传越近。接着,江中风浪大作,有条几丈长的大鲸鱼,鼓起长鬣浮出水面,有两个仙童,手持旌节,来到李白面前,口称:“上帝派我俩迎接星主还位。”舟上其他人都惊吓得昏死过去。待醒来时,只见李白坐在鲸背上,音乐前导,腾云驾雾升天去了。
李白的故事15
清凉渡,在陶辛圩的东边。
传说夏日的一天,诗仙李白告别在泾川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汪伦,恋恋不舍地乘舟而下到了这个渡口,登上绿柳成荫的堤岸,在渡口旁一座简易的小亭内坐下,取出汪伦赠送的桃花潭酒,一面品美酒滋味,一面赏水乡风韵。徐徐凉风挟带着荷菱幽香扑鼻而来,李白恍若身处仙境。
当地一位眉清目秀的青年书生来到渡口,取出刚采来的莲子、菱角给李白下酒。
李白一边吃着莲子、菱角,一边饮酒,甚是高兴,随口哼出诗句,书生听了大惊,忙起身作辑:“先生莫非是大名鼎鼎的诗仙李白?”李白兴致正酣,继续饮酒吟诗,一副豪爽闲适之态。书生认定面前这位散发老者正是诗仙李白,扑嗵一声跪倒在地,恳请李白收自己为弟子。
书生跪了很长时间,不敢抬头,也没有听到对方的回应。忽然,听到匆促的脚步声,伴着“好清凉、好清凉,明朝散发弄扁舟”的吟唱声,书生禁不住抬起头来,面前早没了李白的'身影。接下来好些日子,人们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发现书生守候在那里,显然是一心等待诗仙李白,直到得知李白已死于当涂采石矶才了结此愿。
李白死后,书生依然常常独自来到渡口,把采摘的莲子、菱角抛入水中,以此悼念心目中可敬的诗人,随后毅然放弃考举人的机会,追随诗仙李白“明朝散发弄扁舟”,临行前,在李白留下足迹的渡口修斗门建凉亭,定名清凉渡。
【李白的故事】相关文章:
[经典]李白的故事06-21
李白的故事03-04
李白的故事08-17
李白拜师的故事08-04
李白的小故事05-02
李白的故事(优秀)05-24
有关李白的故事11-06
李白的小故事10-30
[优]李白的故事06-22
(通用)李白的故事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