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李白的故事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李白的故事

时间:2024-07-24 12:21:53 诗人大全 我要投稿

(优秀)李白的故事

李白的故事1

  唐代大诗人李白(公元701-762年)一生写诗1000余首,他的诗雄奇豪放,把我国古代的诗歌创作推向了高潮,对后世和世界都有极大的影响,被后人尊为“诗仙”。

(优秀)李白的故事

  李白5岁那年,跟着父亲从西域(yù)回到四川青莲地区定居。到10岁的时候,他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有一年春天,岷(mín)山山脚下有个客人前来拜访李白的父亲,恰巧他外出未归。客人脸上露出失望的神色,转身就要离去。李白见了,连忙拉住客人说:“伯伯,您远道而来找我父亲,累了半天也不休息一下,就要返回,这样会伤身体和精神的啊。”

  客人见李白礼貌热情,能言会道,心中暗暗佩服,便坐了下来。

  李白开始忙起来,他又是送茶,又是递毛巾,对客人非常尊敬。为使客人不寂寞,李白放下手中正在读的书,到客厅陪着客人说话,他大大方方地说:“请问大伯尊姓大名,以便我转告父亲。”

  客人有心要试试李白的'才学,便咳了一声,用手指轻捻(niǎn)了一下胡须,大声说:“我的姓是‘有人偷’,名字是‘鸟落山头不见脚’。”

  李白认真思考了一会,便拱手回答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父亲回来,我一定告诉他。”

  客人疑惑地问:“你能不能给我解释一下?”

  李白马上回答说:“‘有人偷’就是把‘偷’字去掉单人旁,那么就是‘俞’字;‘鸟落山头不见脚’,就是‘岛’字。您姓俞,名字叫岛!”

  客人听后,十分佩服,连连拍着他的脑袋说:“童子真是奇才,可喜可贺!”

  李白不到10岁时,他的名声就传遍了家乡。14岁时,李白来到南浦(今四川万州市),当地有个姓胡的乡绅(shēn)自以为有学问,看不起别人,他想考一考李白。有一天,他当着李白的面就出了一副上联:“梁山栽大竹,无须淋(邻)水。”这个上联含有当地三个地名,因此是一个很难对的上联。谁知李白随口答道:“南浦人长寿,何惧丰都。”这个下联前后也是三个地名,对仗非常工整。

  胡乡绅很不服气,他又指着墙上的一幅画让大家看。那画上有个老神仙,怀抱一个大酒坛,睡在崖(yá)边,坛口朝外面流着酒。胡乡绅以画为题又出了副上联: “酉(yǒu)加卒(zú)是醉(zuì),目加垂(chuí)是睡,老神仙怀抱酒坛枕(zhěn)上偎(wēi),不知是醉还是睡?”

  李白不慌不忙地回答:“月添半是胖,月添长是胀,胡乡绅挺起大肚堂中站,不知是胖还是胀?”

  胡乡绅本想借联讥笑李白,谁知反被李白针锋相对嘲讽(cháo fěnɡ)了一番,大家一看胡乡绅肥胖如猪的模样,都哈哈大笑起来。胡乡绅羞(xiū)得满脸通红,还想找个机会再挽回面子。酒席散后,他领众人到花园散步,只见荷花池里有几只小鹅浮(fú)在水上,游来游去,便灵动一动,对李白说:“白鹅黄尚(shànɡ)未脱尽,竟不知天高地厚!”

  李白心里当然明白胡乡绅的用意,回头向池塘中看了一眼,正好看见一只乌龟伸出头来,便应声答道:“乌龟壳早已磨光,可算是老奸巨猾!”

李白的故事2

  唐玄宗六十一岁那年,宠爱上了年轻的杨贵妃。据说,杨贵妃是个少见的美人,而且生得聪明伶俐,懂得音乐。唐玄宗把她的两个哥哥都封了官,三个姐 姐都封为夫人。杨贵妃有个远堂兄弟杨钊(音zhāo,后来改名杨国忠),在蜀中穷得过不了日子,听到他堂妹封了贵妃,就带点礼物到长安找杨贵妃。杨贵妃在 玄宗面前说了几句好话,杨国忠就当上了一名禁卫军参军。

  唐玄宗早把政事交给了李林甫。有了杨贵妃以后,他更是经常留在宫里寻欢作乐,连每天例行的早朝也懒得出来了。杨贵妃想要什么,他就总想方设法给 她办到。杨贵妃爱吃新鲜的荔枝。荔枝是南方出产的果品,长安在西北,哪来的荔枝?唐玄宗为了讨杨贵妃的欢喜,专门下命令叫岭南官员派人骑着快马拼着命赶 送,像接力棒一样,一站一站把荔枝运到长安。荔枝到杨贵妃手里的时候,还又红又香,味道没变哩。

  唐玄宗、杨贵妃每天饮酒作乐,少不了叫人奏奏音乐,唱唱歌曲,但是宫里原来的一些老歌词都听腻了。他想找人来给他填点新歌词。

  有一个官员贺知章在唐玄宗面前说,长安新来了一个大诗人,名叫李白,是个天才,无论做诗写文章,都十分出色。唐玄宗也早就听到过李白的名声,就吩咐贺知章赶快通知李白进宫。

  李白字太白,是唐代最著名的大诗人之一。他出生在碎叶,上代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从小博览群书,性格豪放,除读书之外,还练得一手好 剑。李白二十多岁起,为了增长见识,到各地游历。他不仅到过长安、洛阳、金陵、江都许多大城,还到过洞庭、庐山、会稽等许多名山胜地。由于他见识广博,加 上才智过人,因此,他在诗歌写作上有了杰出的成就。

  李白是个有政治抱负的人,他生性高傲,对当时官场上的腐朽风气很不满意,希望得到朝廷任用,让他有机会施展政治上的才干。这一次到长安来,听到唐玄宗召见他,也很高兴。

  唐玄宗在宫殿上接见了李白,和他谈了一阵,觉得他的确很有才华,高兴地说:“你是个普通人士,但你的名字连我都知道了。要不是有真才实学,怎么可能这样出名呢?”

  接见以后,唐玄宗就把李白留在翰林院,要他专门给他起草诏书。

  李白爱好喝酒,喝起酒来,还非喝到酩酊大醉没有完。进了翰林院之后,他改不了这个习惯,空下来,还是找一些诗友到长安酒店里去喝酒。

  有一次,唐玄宗叫乐工写了一支新曲子,还没填上歌词,就命令太监去找李白。太监们在翰林院和李白家,都找不到李白。有人告诉太监,李白上街喝酒去了。

  太监们在长安街上找呀找呀,好容易在酒店里找到李白,原来李白喝醉了酒,躺在那里睡着了。太监把他叫醒,告诉他皇上召见他。李白揉揉眼睛,站起了身,问是怎么回事。太监们来不及跟他细说,七手八脚把李白拉进轿子,抬到宫里。

  李白进了内宫,抬头一看是唐玄宗,想行朝拜礼,身子却不听使唤。太监们见他醉得厉害,就有人拿了一盆凉水,洒在李白脸上,李白才渐渐醒过来。

  唐玄宗爱他的才,也不责怪他,只叫他马上把歌词写出来。

  太监们忙着在他面前的几案上放好笔砚绢帛。李白席地坐了下来,忽然觉得脚上还穿着靴子,很不舒服。他一眼看见身边有个年老的宦官,就伸长了腿,朝着那宦官说:“请您帮我把靴子脱下来!”

  那个老宦官原来是唐玄宗宠信的宦官头子高力士。他平时仗着皇帝的势,在官员前作威作福,现在一个小小的翰林官居然命令他脱靴,简直气昏了。但是 唐玄宗在旁边等着李白写歌词,如果得罪了李白,让唐玄宗扫了兴,也担当不起。他忍住气,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笑嘻嘻地说:“唉,真是喝醉了酒,拿他没办 法。”说着,就跪着给李白脱了靴子。

  李白脱了靴子,连正眼也不看高力士,拿起笔来龙飞凤舞地写起来,没有多少时间,就写好了三首叫做《清平调》的歌词交给唐玄宗。

  唐玄宗反复吟了几遍,觉得文词秀丽,节奏铿锵,确是好诗,马上叫乐工演唱起来。

  唐玄宗十分赞赏李白,但是那个给李白脱过靴子的高力士却记恨在心。有一次,高力士陪伴杨贵妃在御花园里赏玩景色。杨贵妃很高兴地唱起李白的诗来。

  高力士装作惊讶地说:“哎呀,李白这小子在这些诗里侮辱了贵妃,您还不知道吗?”

  杨贵妃奇怪地问怎么回事。高力士就添枝加叶地造了一些谣言,说李白写的诗里有一句话,把杨贵妃比作汉朝一个行为放荡的皇后赵飞燕,是有心讽刺她。

  杨贵妃听信了高力士的'话,真的生了气,后来在唐玄宗面前一再讲李白怎么怎么不好,唐玄宗渐渐对李白也看不惯了。

  李白终于看出在唐玄宗周围,都是一些像李林甫、高力士那样的趋炎附势的小人;他留在唐玄宗身边,不过帮他解闷散心,要想政治上有所作为是不可能 的。到了第二年春天,就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辞官还家。唐玄宗顺水推舟批准了他的要求,为了表示他爱才,还赐给李白一笔钱,送他回家。

  李白离开长安以后,重新过着诗人自由自在的生活,有的时候隐居读书,有的时候周游各地。在这些日子里,他写下了许多讴歌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

  有一次,他从白帝城出发,乘船经过长江三峡,到江陵去。一路上他即景生情,写下了一首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的许多诗篇表现了他豪放的气概、丰富的想象和热烈的感情,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名作。

  正当李白热情地讴歌祖国山河的时候,由于唐王朝的腐败,中原地区遭受了一场浩劫。

李白的故事3

  这年春天,李白因想念朋友杜甫,就跋山涉水来到成都看他。这天,两人在花间小酌,酒过三巡,李白面对桌上的小菜,酒兴盎然,随即吟道:“有洞不见虫,有巢不见蜂。有丝不见蚕,撑伞不见人。”

  杜甫听后说:“李兄之作是一谜面,我也用同底谜面答之:两头尖尖像只棱,钻进泥里扎个窝,有人说它心眼少,有人说它心眼多。”

  杜甫吟完,两人相视而笑。几天后,李白要走了,杜甫满屋瞅瞅,想找点礼物送给朋友,最后想了想,找出文房四宝,写道:左十八来右十一,十八十一在一起,左边给你柴火烧,右边给你粮食吃。杜甫写完,说:“这诗是一字谜,打一字,李兄若想我,就看看这首诗吧。”

  这两个谜语的'谜底究竟是什么?

  谜底:前两个谜面的谜底是“藕”。后为杜甫的“杜”字。

李白的故事4

  唐代有一个皇帝叫李隆基,也就是唐玄宗。唐玄宗当皇帝时,国内有一个大才子,大诗人,名叫李白。李白长得姿容秀美,清奇飘逸,有超然出世的风度。

  10 岁时,他就精通书法和历史,作起文章来,一挥而就,不加点缀,人人都说他锦心绣口,聪明绝顶,是神仙降生,所以又叫他李谪仙,他自称为青莲居士。

  李白一生喜欢饮酒,视功名如同粪土,立志游历神州大地,看尽天下名山名水,尝遍天下美酒佳酿。登峨嵋山,游云梦山,还曾到过徂徕山竹溪隐居,和孔巢父等 5 人天天饮酒赋诗,号为竹溪六逸。李白听说湖州乌程的酒最好,又不远千里赶到乌程,在酒店里,开怀畅饮,旁若无人。当时有一个复姓迹叶的司马路过,听到李白饮酒狂歌的声音,就叫手下人去问一问是谁。

  李白随口赋诗答道:“青莲居上谪仙人,酒肆逃名三十春。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迪叶司马大吃一惊,问道:“莫非是四川李谪仙?久闻大名。”就和李白攀谈起来,一见如故。临别之时,迦叶司马问道:“以您这样的高才,要想成就功名,易如反掌,为什么不到长安去参加应举考试?”李白回答说:“现在朝政混乱,不讲公道,走后门的高官厚禄,X贿X贿的荣华富贵,如果不走后门,不X贿X贿,就是有孔子孟子那样的贤才,也没有办法。所以我整天饮酒赋诗,就是不受这些窝囊气。”迦叶司马说道:“虽然这样,像你这样鼎鼎大名,谁人不知,一到长安,必然有人举荐你。” 李白听从迦叶司马的话,便来到京城长安。有一天到紫极宫游玩,与翰林学士贺知章相识,两人彼此非常投机,贺知章便邀请李白到酒店喝酒,卖了金貂,当作酒钱。贺知章请李白搬到他家里去住,以便谈论天下大事,饮酒赋诗。第二大,李白把行李搬到贺知章家,两人从此便结拜为兄弟。不知不觉间,考试日期临近,贺知章说:“今年考试的主考官是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监考官是太尉高力士,这两个人都是爱财如命。你又没有金钱去贿赂他们,恐怕就是有再好的学问,也不能考上了。这两个人我都熟悉,我写一封信给他们,也许他们能够给一点面子。”李白虽然才大气高,遇到这种情况,也没了办法,只好照贺知章说的去做。贺知章写好信,就叫人送到杨国忠大师和高力土手上。杨国忠、高力士看了信,冷笑着说:“贺知章得了他的金钱,却写一封空信到我们这里讨人情,等到考试那天,只要遇到李白的卷子,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他弄掉。”3 月 3 日,天下才子都来会考,李白才思敏捷,一笔挥就,第一个交了卷子,杨国忠见卷子上有李白的名字,也不看内容,说:“这样的人,只配给我磨墨。”高力十接过来说:“磨墨也不配,只配给我穿袜脱靴。”就命令手下把李白赶出考场。

  李白被杨国忠、高力士捉弄之后,怒气冲天,回到贺知章家,发誓道:“以后如果我得志,一定要杨国忠给我磨墨,高力士给我脱靴,才能出我这口气。”贺知章安慰李白说:“不用烦恼,暂且在我家住下,等他 3 年,再考试时,换了别的考官,你一定能够考中。”贺知章整天和李白饮酒赋诗,不知不觉就是一年。

  忽然有一天,有一个来自渤海国的番使带着国书到达长安,朝廷派贺知章迎接安排番使。第二天,番使送给朝廷国书一封。唐玄宗宣召翰林学士,打开番书,竟然一个字也不认识,都跪在地上说道:“这封信都是些鸟兽文字,我们学识浅薄,不认识一个字。”玄宗就叫杨国忠看看,杨国忠打开一看,两只眼睛就像瞎了一样,也是一个字不认识。玄宗就宣诏文武百官,但还是没有人认识一个字,更无法知道信上写的.是什么了。玄宗非常气愤,大骂这些无用大臣:“在有你们这些文武百官,竟然没有一个是饱学之人,谁也不能为国家分忧解难。这封信认不出来,怎么回话,怎么能让番使回去?让他们耻笑我大唐王朝,以为我大唐王朝无人,他们必定会侵犯我边界,这可怎么办?限令 3 天,如果没有人能知道番书的意思,一律停薪;6 天之内,如果还没有人能知道,一律撤职;如果 9 天还不能知道番书的内容,一律处斩。再选其他的大臣,保护大唐江山。”圣旨一下,文武百官都默默无语,再也没有一个人敢讲话。玄宗更加烦恼。贺知章回到家里,把这些事一五一十都讲给李白听了。李白微微冷笑说:“可惜我李某去年没有考中,不能给天子分忧解难了。”贺知章大吃一惊,连忙问道:“看来你博学多识,一定能认识番书,我一定在皇上面前保奏你。”第二天,贺知章就向玄宗汇报说:“我家有一个秀才,叫李白,博学多识,要想认识番书,非他莫属。”玄宗非常高兴,立即派遣大臣,带着皇帝的诏书到贺知章家,要李白奉诏上殿。

李白的故事5

  李白初到长安,遇到秘书监贺知章,李白取出《蜀道难》一篇呈上,贺知章边读边点头,一遍未完,已称叹数次,最后,他翘起大姆指向李白说:“先生,您真是天上谪仙人啊!”立刻解下身上佩带的金龟,呼唤店家换来美酒,与李白倾杯尽醉。五代人王定保所撰《唐摭言》更把贺知章的赞语具体化为“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金星耶?”贺知章是文坛元老,《蜀道难》得到他如此推许,所以,不久之后,这首诗连同“谪仙”的名号就传遍天下。

  唐人李绰《尚书故实》记载贞元年间有一个叫陆畅的.诗人,为了报答西川节度使韦皋的知遇之恩,曾作《蜀道易》一首相赠,首句日:“蜀道易,易於履平地。”韦皋大喜,赠罗八百匹。但事实上此句以“易於履平地”喻“蜀道易”,较之太白“蜀道之难难於上青天”原句,相差甚远!更遑论实际上蜀道著实不易行走。因为其平淡无奇,《蜀道易》全诗未能流传下来,这一句还是靠李绰的记载才得以幸存。

李白的故事6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政治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但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与他不满黑暗现实之间形成剧烈的矛盾。他的《古风》59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对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败,广泛地进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贤能之士没有出路的悲愤心情。言多讽兴,气骨高举。李白一生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形象雄伟,气势磅礴,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李白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朝廷做了三年的翰林学士,并没能涉身政治,却成了君王的御用文人,再加上他对权贵的傲视,从而招致排斥,愤而离开了长安。在诗中,我们很容易看出诗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心绪。可以想象,一个满腹惆怅的人,当他一心解愁却又无法解愁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愁苦啊!表面上开怀畅饮,实际上愁箭穿心。但诗句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其根源就在于作者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

李白的故事7

  唐代大诗人李白(公元701—762年)一生写诗1000余首,他的'诗雄奇豪放,把我国古代的诗歌创作推向了XX,对后世和世界都有极大的影响,被后人尊为“诗仙”。

  李白5岁那年,跟着父亲从西域回到四川青莲地区定居。到10岁的时候,他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有一年春天,岷山山脚下有个客人前来拜访李白的父亲,恰巧他外出未归。客人脸上露出失望的神色,转身就要离去。李白见了,连忙拉住客人说:“伯伯,您远道而来找我父亲,累了半天也不休息一下,就要返回,这样会伤身体和精神的啊。”

  客人见李白礼貌热情,能言会道,心中暗暗佩服,便坐了下来。

  李白开始忙起来,他又是送茶,又是递毛巾,对客人非常尊敬。为使客人不寂寞,李白放下手中正在读的书,到客厅陪着客人说话,他大大方方地说:“请问大伯尊姓大名,以便我转告父亲。”

  客人有心要试试李白的才学,便咳了一声,用手指轻捻了一下胡须,大声说:“我的姓是‘有人偷’,名字是‘鸟落山头不见脚’。”

  李白认真思考了一会,便拱手回答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父亲回来,我一定告诉他。”

  客人疑惑地问:“你能不能给我解释一下?”

  李白马上回答说:“‘有人偷’就是把‘偷’字去掉单人旁,那么就是‘俞’字;‘鸟落山头不见脚’,就是‘岛’字。您姓俞,名字叫岛!”

  客人听后,十分佩服,连连拍着他的脑袋说:“童子真是奇才,可喜可贺!”

  李白不到10岁时,他的名声就传遍了家乡。14岁时,李白来到南浦(今四川万州市),当地有个姓胡的'乡绅自以为有学问,看不起别人,他想考一考李白。有一天,他当着李白的面就出了一副上联:“梁山栽大竹,无须淋(邻)水。”这个上联含有当地三个地名,因此是一个很难对的上联。谁知李白随口答道:“南浦人长寿,何惧丰都。”这个下联前后也是三个地名,对仗非常工整。

  胡乡绅很不服气,他又指着墙上的一幅画让大家看。那画上有个老神仙,怀抱一个大酒坛,睡在崖边,坛口朝外面流着酒。胡乡绅以画为题又出了副上联:“酉加卒是醉,目加垂是睡,老神仙怀抱酒坛枕上偎,不知是醉还是睡?”

  李白不慌不忙地回答:“月添半是胖,月添长是胀,胡乡绅挺起大肚堂中站,不知是胖还是胀?”

  胡乡绅本想借联讥笑李白,谁知反被李白针锋相对嘲讽了一番,大家一看胡乡绅肥胖如猪的模样,都哈哈大笑起来。胡乡绅羞(xiū)得满脸通红,还想找个机会再挽回面子。酒席散后,他领众人到花园散步,只见荷花池里有几只小鹅浮在水上,游来游去,便灵动一动,对李白说:“白鹅黄尚未脱尽,竟不知天高地厚!”

  李白心里当然明白胡乡绅的用意,回头向池塘中看了一眼,正好看见一只乌龟伸出头来,便应声答道:“乌龟壳早已磨光,可算是老奸巨猾!”

李白的故事8

  提起黄鹤楼,人们自然会想到唐代著名诗人的那首脍炙人口的《黄鹤楼送之广陵》。然而,在这首诗的背后,还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那就是崔颢与另一位的传奇相遇。

  一、黄鹤楼重逢

  公元742年,李白因得罪权臣而被贬至夜郎(今贵州)。在流放途中,他来到了黄鹤楼。此时的黄鹤楼已不再是当年文人墨客争相游览的胜地,而是成为了一片荒凉之地。然而,李白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在这里结识了一位同样被贬的诗人崔颢。

  崔颢,字仲宣,襄阳人,曾任太子舍人。他在黄鹤楼题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而李白在黄鹤楼与崔颢重逢后,也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一诗,以表达自己对江南美景的赞美。

  二、诗仙间的较量

  虽然崔颢与李白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但他们的风格却截然不同。崔颢的`诗歌以清新脱俗、婉约柔美著称,而李白则以豪放奔放、气势磅礴见长。在黄鹤楼重逢后,两位诗仙决定进行一场诗词较量。

  他们约定,各自创作一首描绘黄鹤楼美景的诗篇,然后相互交换评判。经过一番激烈的角逐,最终崔颢以《黄鹤楼》赢得了胜利。李白虽然输了比赛,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对崔颢的诗歌赞不绝口。

  三、友谊长存

  尽管崔颢与李白在诗词上有所竞争,但他们之间的友谊却越发深厚。在黄鹤楼的日子里,两位诗仙互相切磋诗词技艺,共同欣赏江南美景,度过了许多快乐时光。

  后来,崔颢被任命为江宁丞,离开了黄鹤楼。而李白也在不久后得到了赦免,结束了流放生涯。尽管他们分隔两地,但两人之间的友谊却从未改变。李白曾在《赠别》一诗中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以此来纪念与崔颢在黄鹤楼度过的美好时光。

  四、传世之作

  如今,黄鹤楼已经成为了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每当游客们登上楼顶,俯瞰长江美景时,总会想起那段关于崔颢与李白的传奇故事。而他们的诗词作品,也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流传千古。

李白的故事9

  宋代,李白故事迎来了全面发展期。宋人对李白的诗歌非常欣赏,先后有乐史、曾巩等人整理李白的诗文集,收入了大量关于李白的文献材料。在宋人的努力下,李白的事迹得以整理清楚,此前模糊之处也进行了辨证。北宋欧阳修、宋祁所撰《新唐书》也有一篇“李白传”,篇幅有700字,吸收了《旧唐书· 李白传》的内容而进行了扩充,增加了李白救郭子仪的情节:“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1]5763 这段救郭子仪的情节,最初见于唐武宗会昌三年

  (843 年)裴敬所撰《翰林学士李公墓碑文》。此后宋人乐史在整理李白文集时,于《李翰林别集序》中亦持此观点。这一观点最终被欧阳修、宋祁载入正史,成为后世李白故事的重要情节。

  在正史之外,李白故事也在流传改写,出现了一些变形。如南宋洪迈《容斋随笔》记载了世俗传说李白是在采石矶捉月溺死的,对此洪迈进行了驳斥:“世俗多言李太白在当涂采石,因醉泛舟于江,见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予按李阳冰作太白《草堂集序》云 知俗传良不足信。”[2]34 李白捉月溺亡的故事虽不足采信,但因为仙道文化的影响,后世作家也将之作为一个重点题材进行叙写。

  宋代是李白故事的全面发展期,史传文化对李白故事流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体现在李白故事无论怎么发展演变,都有着“以史为纲,紧贴历史”的特点。具体说就是《新唐书· 李白传》对李白故事的发展有着根本性影响,符合史传记载的李白故事会被强化,相关作品的传播能力会增强。而于史无征的李白故事会逐渐失去传播能力,相关作品最终会亡佚。以后来的元杂剧而论,王伯成《李太白贬夜郎》能够保存下来,而无名氏《采石矶李白捉月》却会亡佚,恐怕并非偶然。这里面有着深层次的价值导向,是人们受史传文化影响,对“信史”的'热衷,对“伪史”的反感。这种史传文化影响的另一面在于,明清时期李白

  诗文集流传比较广,但有意思的是,戏曲作家都很少直接去从李白诗文集中寻找素材。如果仔细阅读清人王琦《李太白全集》,其中有对李白诗歌的注释,有对李白作品的编年,有对李白事迹的钩沉。我们可以从中还原出诸如李白炼丹、李白游名山大川、李白与人清谈、李白好剑、李白喜好养鸟等种种写作素材。其中有些并非冷门题材,如炼丹题材,该题材在文言小说中有大量相关故事,因此李白炼丹完全有可能发展为独立题材。然而事实上包括炼丹在内的这些素材很少被戏曲家采纳,戏曲家基本上把重要的关目都设定在《新

  唐书· 李白传》所提到的诸如带醉为玄宗作诗、令高力士脱靴、救郭子仪、流放夜郎等。这显示了古代作家不愿脱离正史来塑造李白形象。仅以《新唐书· 李白传》所提到的救郭子仪情节而论,在整个《李太白全集》中没有任何作品谈及李白与郭子仪交往,据今人考证此事根本不可能发生。詹锳认为:“太白救汾阳之说,纯属伪托。”[3]17而后世作者对此大书特书,是受史传文化影响的结果,说明《新唐书· 李白传》在后世戏曲家眼中的权威性。

李白的故事10

  桃花潭,在安徽省南部青弋江的上游(今泾县水车公社境内),是个风景幽美的地方。这里,一直流传着这么一个感人的故事:

  唐朝时候,桃花潭边,有一个出身贫寒的青年人,名叫汪伦。汪伦家贫读不起书,但很爱听诗书;每次到田里干活,经过村头的私塾,见老先生讲诗书,总是悄悄地在窗边听一会。当时,诗人李白已名扬天下,汪伦很喜爱他的诗。他常常想:要是我能亲眼见到李先生一面,那该是多么幸福啊!

  这一年春天,李白从宣城的敬亭山下来到泾县城边的水西。当时,水西是泾县的风景胜地:翠竹亭亭掩古塔,泉水潺潺绕寺前。李白很喜欢这个地方,在此玩赏了数日,作了不少诗,还恋恋不想离开。

  李白来到水西,不知怎么被汪伦知道了。他非常高兴,驾一叶小舟,顺着青弋江的碧波来到了水西。他上了岸,一眼就看到一个风流儒雅文士,站在古寺前观赏烟霞,浏览风光。他从旁边一个游客口中得知,这人就是李白。他欣喜地走上前去,倒身就拜:

  “先生,久仰了!”

  李白吃了一惊,定睛一看,原来是个布衣打扮、素不相识的俊俏后生,他眨眨眼想了想说:

  “年轻人,你找错人了吧?”

  “没有,”汪伦咧开嘴笑了,“我找的就是你,李青莲先生。”

  “哦,找我有什么事?”李白含笑问道,他觉得这青年人很有趣。

  汪伦又打了一躬,说:“我叫汪伦。听说先生喜欢饮酒吟诗,今特来奉告,有一个好去处,不知先生可愿前往?”

  李白一听,正中下怀,急忙问道:“在什么地方?快告诉我。”

  汪伦指着闪闪发光的青弋江,说:“在这条江的上流,我就住在那里;那里有一个桃花潭,岸上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

  “真的.?”李白到泾县数日,还不曾听说有这么个好地方,于是他怀疑地问道:“果真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

  “千真万确。”汪伦点点头,“不知先生可想去游一游?”

  李白从汪伦那诚实的眼神中看出,这个青年人决不会撒谎,于是欣然应道:

  “去,我一定去!”

  “那好。先生,请上船吧。”

  就这样,青弋江的流水,把李白送到了桃花潭边。

  当时,桃花潭边是很荒凉的。二人弃船上岸。李白抬头看去,哪里有什么“十里桃花,万家酒店”?!但见潭水悠悠,野渡舟横。岸上只有一树桃花,孤零零地开着,桃花树边,有一个茅店,门前屋檐下,一根细竹竿斜挑着一面杏黄色的酒旗,在春风中“哗啦啦”地飘舞。

  李白万万没想到这就是汪伦说的桃花潭。正想找他问个明白,汪伦却含笑不语,拉他进了小酒店,拣了个座位坐下,向店家要了一壶陈窖老酒,几碟山鲜野味,汪伦这才举起酒杯对李白说:

  “先生,山野荒村,无甚招待,千万莫要见怪。”

  李白也端起酒杯,呷了一口,疑惑地问:

  “这就是你说的桃花潭?”

  汪伦笑道:“是啊,这就是桃花潭。”

  “你骗了我,”李白放下酒杯不悦地站了起来,“哪里有什么‘十里桃花,万家酒店’?”

  “有啊。”汪伦依然微笑道,“我们刚才经过的地方,叫十里边山,这小店门前的那棵桃花,不是‘十里桃花’吗?”

  “那‘万家酒店’呢?”李白又问道。

  “先生,你看。”汪伦指着窗外那面迎风飞舞的酒旗说,“喏,那不写得清清楚楚。”

  李白朝那酒旗瞅了一眼,上面果真写了“万家酒店”四个大字——

  原来酒店主人姓万。

  李白这才恍然大悟,“噗哧”一声,刚进口的酒喷了一地,他连连点头,“原来如此!”

  汪伦这才把心底话儿全掏了出来:“先生,我是个山野鲁莽之人,平时很喜欢你的诗,也很想见你一面。这次听说你到了水西,一心想请先生到寒舍作客,又怕先生嫌我们家贫,不肯光临,因此想了这么个主意。晚生该死,欺骗了先生,请先生宽恕!”说罢,纳头便拜。

  李白顿时被汪伦的一片诚心实意感动了,他双手扶起汪伦,深情地说:“你要早说明,我也会来的。我很喜欢你,我俩交个朋友吧。”

  汪伦万万没想到这位闻名天下的大诗人,会同自己这样一个布衣平民交朋友,他激动地拉住李白的手,热泪滚滚而下,滴落在李白的衣袖上……

  就这样,李白在桃花潭边住了十多日,受到汪伦和村人的热情款待。李白临走那天,汪伦恋恋不舍,唱着山歌为他送行。他很感动,诗兴大发,口占一首绝句《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的船远了,他回过头来,看见汪伦还站在岸边,朝他不住地挥手,挥手……

李白的故事11

  搁笔

  在公园东边,有一亭名为“搁笔亭”,亭名取自“题诗搁笔”的一段佳话。登上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萋萋洲。乡关何处是,烟波使人愁。”

  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

  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客,三”。川人文,相互倚重,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从此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后来,李白也仿照《黄鹤楼》写下《》:“台上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外,二水中分洲。总为浮云能蔽日,使人愁。”

  诗友挚情

  ●重访江东

  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沿运河到了。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不久,孔巢父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父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镜湖,往来剡溪等处,当然也少不了在都市会稽流连忘返。在,李白遇见了崔成甫。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怀更加相投。每次游玩时,都尽情畅游,不计早晚。他们泛舟河,通宵达旦地唱歌,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拍手为他们助兴。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更为默契,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每当想念,便吟诵一番。

  ●之情

  唐天宝年间,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阳家,便写信邀请李白到家中做客。信上说:“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店。”李白素好,又闻有如此,欣然应邀而至,却未见信中所言盛景。汪伦盛情款待,搬出用潭水酿成的与李白同饮,并笑着告诉李白:“桃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万家者,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李白听后大笑不止,并不以为被愚弄,反而被汪伦的盛情所感动,适逢桃开日,群山无处不飞红,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莹,翠峦倒映,汪伦留李白连住数日,每日以美酒相待,别时送名八匹、官锦十端。李白在东园古渡乘舟欲往万村,登旱路去,汪伦在古岸阁上设宴为李白饯行,并拍手踏脚,歌唱民间的《》相送。李白深深感激汪伦的盛意,作《》诗一首: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为白写序

  曾与伟大的浪漫诗人李白有过一段不平常的交往。唐肃宗时李白曾投身于永王李璘幕府帐下,因李璘丹阳起兵叛乱兵败,李白受到牵连,被治罪流放。后虽被大赦,但居无定所,穷困潦倒,流浪到当涂,李阳冰时任当涂县令,仰慕李白的文才和人品,得知李白遭遇后,毅然把李白在当涂安置下来,上给予多方照顾。李白死于当涂,终前,把一生诗作托付给李阳冰。李阳冰不负重托,便用精美的书法把书稿重新抄录编成《草堂集》20卷,还为诗集写了一篇序言。流传于世。李白的诗作所以能广为流传,除诗本身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外,李阳冰编辑整理之功也是功不可没。

  考证

  关于李白的出生地,唐人所撰李白身世资料,最可信者,除魏颢、李阳冰分别为李白编集所写的序文外,再就是刘全白、范传正于李白身后为他写的碣记和碑序。“白本家陇西,乃放形,因家于绵。身既生蜀,则江山英秀。”(魏颢《李翰林集序》);“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李阳冰《草堂集序》);“君名白,广汉人。”(刘全白《唐故翰林李君碣记》);“神龙之初,潜还广汉。...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先祖母梦长庚而告祥。”(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魏称绵,李称蜀,刘、范称广汉。实则地点相同而有详略之别,魏、李、范三人均指明李白生于蜀中,为蜀中绵州(汉称广汉)人。20世纪70年代,提出“碎叶”说。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李白研究的深入,学术界普遍采纳李白生于绵州昌隆县青莲乡(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镇)的说法。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三年(756年),他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永王与肃宗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连,流放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晚年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逝,也有说是:“醉致疾亡”,就是引发疾病而死(见《李翰林诗》)。也有说是单纯的喝酒猝死(见《》)。也有说是醉酒入江中捉溺死,这种说法古已有之且广为流传。

  身世之谜

  关于诗仙李太白的家世和身世,唐代当时就讳莫如深,特别是对其祖父、曾祖父,史料无一记载。李白自己很少谈及家世,偶有所及,也往往只提远祖,讳言近亲,闪烁其辞,故布疑阵。尽管如此,还是有人从历史的尘幕中看出了蛛丝迹。最早提到此事的是唐梓州刺史于邵,他最早在李白故里立碑纪念,明末曹学全《蜀中名胜记》载有碑文内容:“白本宗室子,其先避地客蜀,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接着提到此事的乃宋人杜田。

  延至当代,才有《中国报》1985年7月28日所载兼葭《李白身世之谜》,转述台湾学者罗香林认为:李白乃成之后。禄1988年撰文《李白“五世为庶”当为李建成玄孙解》论证李白乃唐宗室,李建成玄孙。持同样观点的徐本立1990年发表《李白为五世孙考》亦认为李白应为凉武昭王十二世孙、太祖李虎七世孙、高祖五世孙、太子建成玄孙。而朱秋德的《论李白的宗室情结及对其诸要素的影响》(《丝路学刊》1997年第4期),更对李白的.身世及人生诸要素作出一番综合考察和评价,以期接近历史本来面目。

  李白的研究者们主要引据的是李阳冰《草堂集序》和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李阳冰《草堂集序》作于李白同时,其中的身世内容当出自李白口授,范传正作《序》时有李白孙女陪范主持其祖父迁墓之事。

  朱秋德在他的中说:“李白作为沦落民间的宗室之子的人生悲剧是命定的,是谁也无法解救的。祖先的血脉周流其身使他渴望有所作为,但祖先蒙受的罪孽又使他不敢有所作为;建功立业而又害怕暴露身世使他的精神和行为在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间首鼠两端。他的一生就是在这种中,在祖先留下的物质和精神枷锁中度过的。他是戴着镣铐的人,而这镣铐世人看不见,只有他自己知道。”

  祖籍迷

  虽然90年代以后大多数学者认同李白出生地在四川江油,但是关于李白确切的出生地还是存在争议,大致学者们认为主要有三个地方:分别是四川绵阳江油、陇西成纪、吉尔吉斯斯坦碎叶城。

  ●四川绵阳江油

  20xx年8月21日,江油市委宣传部致函中央电视台、湖北省安陆市委宣传部,认为江油才是李白的故里,安陆涉嫌“侵权”。

  20xx年8月24日,安陆市政府发专函给江油,希望两地能“共享李白”。

  20xx年8月28日,江油市旅游局向安陆市政府发去律师函,希望对方在10日内,立即停播或删除含有“李白故里”字样的宣传广告片,并保留用法律手段进一步追索的权利,最后胜诉。

  ●陇西成纪

  李白祖籍早于古书有记载《草堂集序》云:“……公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余为序……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联圭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李阳冰《序》说:“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魏颢(唐前进士,曾亲访李白,二人“相见泯合”)《李翰林集序》说:“白本陇西,乃放形,因家于绵。”范传正《墓碑说》:“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新唐》说:“李白,字太白,兴圣九世孙。其先,隋末因为犯罪迁徙至西域,神龙初返还,客居陇西。”《碑序》云:“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孙女搜于箱箧之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数十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世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朝以来,漏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仕禄。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

  20xx年3月,甘肃籍学者达写了一篇《李白“故里”在甘肃秦安》的文章,随即当地组织了网友签名等活动,颇为热闹。

  ●吉尔吉斯斯坦

  根据郭沫若等学者德尔考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李白生可能生于碎叶城,也就是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五岁那年,他随家人迁到四川省江油县定居。李白《与韩荆州书》:“我本是陇西平民,流落至之地”,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

  20xx年10月29日,吉尔吉斯斯坦驻中国大使馆商务参赞朱萨耶夫·古邦访问安陆,称李白故里在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克市,希望托克克与安陆两个城市能够以李白为纽带,共同担负起弘扬李白文化的责任,并进一步拓展经济、贸易等方面的合作。

  事实上,早在20xx年10月,吉尔吉斯斯坦文化信息部部长拉耶夫就对中国媒体表示,中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李白的出生地碎叶城,就是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托克马克市,他们正与中方协商要为李白塑造一个纪念雕像,推动两国李白文化的经济合作。朱萨耶夫·古邦造访安陆,更是表明吉方已经认识到李白故里所蕴含的经济价值,力图分上一杯羹。随后,两地草签了一系列文化和经济的合作意向。

李白的故事12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风格豪放奔放,意境奇妙,被誉为“诗仙”。李白年少时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他博览群书,善于吟诗作对,十几岁时便已小有名气。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此,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一次,李白听闻唐玄宗李隆基正在招募有才能的人,他便毅然离开家乡,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途。一路上,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领略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这些经历也为他的诗作增添了不少灵感。

  到了京城,李白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很快得到了一些权贵的赏识。在他们的引荐下,李白终于有机会面见唐玄宗。唐玄宗对李白的诗才大为赞赏,赐予他翰林供奉的职务,让他在宫廷中写诗娱乐。

  然而,李白的抱负并不在此。他渴望能为国家出谋划策,做出真正的贡献。但宫廷中的生活让他感到拘束和无奈,那些虚伪的`权贵们也让他心生厌恶。于是,他开始借酒消愁,时常在酒后吟诗,甚至醉倒在宫廷中。

  有一次,唐玄宗让李白为杨贵妃写一首诗。李白趁着酒意,竟然让高力士为自己脱靴,这让高力士感到十分恼怒。此后,高力士便在唐玄宗面前进谗言,渐渐地,唐玄宗对李白也产生了不满。

  终于,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离开了京城。这对李白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追求自由和理想的信念。

  离开京城后,李白继续游历各地,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的诗歌也越发豪放洒脱,充满了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李白的晚年,他遭遇了一场牢狱之灾。据说,他因卷入了永王之乱而被流放。尽管身处困境,但李白依旧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创作出了许多令人赞叹的诗作。

  李白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诗歌流传千古,至今仍被人们传颂。他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真正的自由和理想,不为世俗所累,才能在有限的人生中焕发出无限的光彩。

李白的故事13

  世人皆认为,李白有治国安邦之能,却因皇帝老儿是非不分,以致怀才不遇。事实果真如此吗?非也。

  首先,李白自恃才高,难免盛气凌人,平生所好又是纵横之术,太平盛世派不上用场,稍不得志就嚷嚷泛舟五湖,这路性格官场上当然吃不开。说到底,李白并不是从政的料,在长安三年,落了个赐金放还。表面上李白接受现实,去过“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逍遥日子,骨子里却什么都没变,他仍把自己当成再世诸葛亮。其次,李白缺乏政治眼光,错投永王李璘就是个明证。彼时,唐肃宗正在北方领导平叛战争,民众期盼一个团结稳定的政府,像李璘这样搞分裂、搞割据,不得人心是明摆着的。第三,李白缺乏行动力,在助李璘的过程中,李白不曾有一言一策。按当时的情况,李璘如果率众北上,既可得到勤王的美名,又可以控制朝廷,挟天子以令诸侯,非要东取金陵,如何服人?这一点连李璘的将领季广琛都看出来了,李白却看不出来。由此可见,李白并不像他自己或后人所想的.那样拥有战略头脑,他既不是纵横捭阖的苏秦张仪,也不是鞠躬尽瘁的诸葛亮,他只是世人眼中那个不谙世故的“谪仙人”。

李白的故事14

  李白,字太白,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隋朝末年,全家迁到西域的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北部),李白就出生在那里。五岁那年,他又随父亲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所以他又号青莲居士。

  李白少年时便显露才华,“十岁通诗书”,“十五好剑术”,“三十成文章(三十岁时以诗文知名天下)”。二十五岁那年,李白离开四川,顺长江东下,先到达江陵,拜访了一位八十高龄的道士司马承祯。司马承祯曾受到武则天和睿宗、玄宗三朝皇帝的接见,在当时名气很大。司马承祯见了李白,对他大为赞赏。李白很高兴,回去后就写了篇《大鹏赋》,把自己比作气概抱负不凡的大鹏。《大鹏赋》很快传开,李白的名气也更大了。公元734年,李白到了襄阳,拜见了荆州刺史韩朝宗。韩朝宗因喜欢奖掖提拔人才而闻名,所以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韩朝宗对李白自然是称赏备至,而李白写的自我推荐信《与韩荆州书》也成了一篇著名的散文佳作。

  名满四海的李白,在公元742年(天宝元年)终于奉诏来到京都长安。当时任秘书少监的老诗人贺知章得知李白到了长安,亲自到旅舍去看望李白。他读了李白大约在十年前写的《蜀道难》后,赞叹道:“这是一个从天上贬谪下来的仙人啊!”从此“谪仙”这个称号不胫而走,李白也被人们称作“谪仙”、“诗仙”。

  李白进宫后,唐玄宗很高兴,封他为翰林供奉。据说,唐玄宗当时曾亲自走下台阶迎接李白,还亲手为李白调制羹汤。出于信任,他还让李白参加了起草诏书的`工作。

  唐玄宗对李白,只是希望他成为一个宫廷诗人,为太平盛世作些诗文点缀。但李白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初进宫廷时,他对政治了解不多,因此奉命写了不少歌颂升平的诗,不久他的思想就起了变化。天宝年间,朝廷政治已由盛转衰,唐玄宗也由一代明君渐渐蜕变为庸主。朝廷中的有识之士都在担忧时政,担心发生变乱。李白对此是有认识的。

  作为一个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李白的个性也是十分狂放的。他又特别喜好饮酒,常喝得酩酊大醉。杜甫曾在一首诗中这样描述他:“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样的个性使他很难被朝中的权贵们所容忍。据说,他先得罪了唐玄宗最信任的太监高力士。高力士又故意歪曲他写的诗《清平调》,使杨贵妃对他也心生忌恨。最后连唐玄宗也疏远他了。

  可是李白的个性使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时他最向往的,还是他以前云游天下的自由生活。于是李白向唐玄宗上书请求离京。公元745年,他的请求被批准,他离开长安,又开始了漫游山水间的生活。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洛阳、长安先后沦入乱军之手,唐玄宗仓皇逃向四川,唐肃宗在灵武即位。逃难途中,唐玄宗又任命他的第十六子永王李为江陵大都督,要永王招兵马抵抗叛军南下。

  那时李白正避乱隐居在庐山。永王东下经过浔阳(今江西九江),得知李白在此便派人请他参加自己的幕府。出于一片爱国心,李白立刻答应了,并一连写了十一首《永王东巡歌》赞扬永王。

  可是唐肃宗并不信任永王,认为他出师东巡是割据江南,便调动兵力准备消灭永王。永王大怒,也发兵进攻。这样他便成了叛逆,将士们纷纷脱离,永王最终兵败自杀。李白也因“附逆”(附靠叛逆之臣)被判死刑。多亏郭子仪等人相救,李白被改判流放夜郎(治所在今贵州正安西北)。还没到夜郎,朝廷宣布大赦,李白得以返回四川。

  李白的晚年是在安徽当涂度过的,他的族叔李阳冰在那儿做县令。唐代宗即位后,下诏拜李白为左拾遗。但诏书还没到,李白已离开了人世,那一年他六十二岁。至今当地还留有李白的衣冠冢和纪念堂。李白现存的诗有一千多首,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歌颂。这些诗经过他的夸张的描绘,想象奇特的渲染,显得大气磅礴,出神入化。他还写了不少反映人民生活、抨击黑暗政治的诗。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经过他的丰富而奇特的想象,使他的作品具有雄奇豪放的风格、瑰丽绚烂的色彩。他被认为是自屈原以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创作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不少作品,如《蜀道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已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

  李白在诗歌创作上的伟大成就,是很难用几句话来描述的,也许只有杜甫的两句诗最有概括力:“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的故事15

  李白的铁杵磨成针

  励志人物配图

  李白中国的著名诗人,不过,其实李白年幼时是非常贪玩的.。不仅读书不用功,而且还会逃学,一天,他又趁先生不注意,偷偷溜回了家。

  在回家的路上,他看见一名白发苍苍的奶奶,手中拿着一根铁杵,正在一块大石头上来回地磨。李白觉得非常奇怪,就上前去询问:“奶奶,你为什么要磨这个啊?”老奶奶回答说:“我想要将它磨成一根针啊!”李白又问:“这么大的铁杵,得需要多少时间才可以磨成针呢?”老奶奶说:“只要坚持不断地磨,就会越来越细。只要下了功夫,那么铁棒也可以磨成针啊!”

  李白听后恍然大悟,觉得老奶奶的话非常有道理。学习不正是这样吗?只要天天认真学习,就会不断地进步。自那以后,他再也不逃课了。不管老师留多少功课,他总是很认真地按时完成它。

  最终,李白成为我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

【李白的故事】相关文章:

[经典]李白的故事06-21

李白的故事03-04

李白的故事08-17

李白拜师的故事08-04

李白的小故事05-02

李白的故事(优秀)05-24

有关李白的故事11-06

李白的小故事10-30

[优]李白的故事06-22

(通用)李白的故事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