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故事【实用】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李白的故事

时间:2024-06-22 14:19:48 诗人大全 我要投稿

李白的故事【实用】

李白的故事1

  李白是一位有才华的诗人,他一心希望能为国家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但唐玄宗李隆基却只让他做了一个翰林供奉,给皇上、后妃们写诗作赋,他很不愿意,常常一人喝闷酒。

李白的故事【实用】

  蔑视权贵的李白这一天,李白又喝得大醉,突然侍卫来召他去见皇上。原来李隆基和杨贵妃正在花园赏花,想让李白写几首诗助兴。

  李白看到如云似锦的牡丹衬托着美色倾城的.贵妃,诗兴大发,提笔写下了著名的《清平调》。李隆基看了非常高兴,便叫宫中乐师李龟年演奏,自己吹笛,宫女们演唱,其中一句“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使杨贵妃听得如醉如痴,高力士和杨国忠更是竭力讨好皇上。

  李白看了,觉得十分恶心,便借着酒劲,把脚伸到高力士面前说:“来,给我脱靴!”高力士哪受过这种羞辱?但现在李白是李隆基面前的“红人”,高力士知道现在惹不起他,只得忍气把他的两只长靴脱下来。

  李白心里十分痛快,用眼斜了一下旁边的杨国忠,向李隆基磕了个头说:“皇上,我听说杨国舅研的墨很好,不如让国舅爷研墨,我把《清平调》重新抄写一遍,好吗?”

李白的故事2

  搁笔

  在公园东边,有一亭名为“搁笔亭”,亭名取自“题诗搁笔”的一段佳话。登上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萋萋洲。乡关何处是,烟波使人愁。”

  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

  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客,三”。川人文,相互倚重,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从此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后来,李白也仿照《黄鹤楼》写下《》:“台上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外,二水中分洲。总为浮云能蔽日,使人愁。”

  诗友挚情

  ●重访江东

  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沿运河到了。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不久,孔巢父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父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镜湖,往来剡溪等处,当然也少不了在都市会稽流连忘返。在,李白遇见了崔成甫。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怀更加相投。每次游玩时,都尽情畅游,不计早晚。他们泛舟河,通宵达旦地唱歌,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拍手为他们助兴。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更为默契,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每当想念,便吟诵一番。

  ●之情

  唐天宝年间,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阳家,便写信邀请李白到家中做客。信上说:“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店。”李白素好,又闻有如此,欣然应邀而至,却未见信中所言盛景。汪伦盛情款待,搬出用潭水酿成的与李白同饮,并笑着告诉李白:“桃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万家者,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李白听后大笑不止,并不以为被愚弄,反而被汪伦的盛情所感动,适逢桃开日,群山无处不飞红,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莹,翠峦倒映,汪伦留李白连住数日,每日以美酒相待,别时送名八匹、官锦十端。李白在东园古渡乘舟欲往万村,登旱路去,汪伦在古岸阁上设宴为李白饯行,并拍手踏脚,歌唱民间的《》相送。李白深深感激汪伦的盛意,作《》诗一首: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为白写序

  曾与伟大的浪漫诗人李白有过一段不平常的交往。唐肃宗时李白曾投身于永王李璘幕府帐下,因李璘丹阳起兵叛乱兵败,李白受到牵连,被治罪流放。后虽被大赦,但居无定所,穷困潦倒,流浪到当涂,李阳冰时任当涂县令,仰慕李白的文才和人品,得知李白遭遇后,毅然把李白在当涂安置下来,上给予多方照顾。李白死于当涂,终前,把一生诗作托付给李阳冰。李阳冰不负重托,便用精美的书法把书稿重新抄录编成《草堂集》20卷,还为诗集写了一篇序言。流传于世。李白的诗作所以能广为流传,除诗本身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外,李阳冰编辑整理之功也是功不可没。

  考证

  关于李白的出生地,唐人所撰李白身世资料,最可信者,除魏颢、李阳冰分别为李白编集所写的序文外,再就是刘全白、范传正于李白身后为他写的碣记和碑序。“白本家陇西,乃放形,因家于绵。身既生蜀,则江山英秀。”(魏颢《李翰林集序》);“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李阳冰《草堂集序》);“君名白,广汉人。”(刘全白《唐故翰林李君碣记》);“神龙之初,潜还广汉。...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先祖母梦长庚而告祥。”(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魏称绵,李称蜀,刘、范称广汉。实则地点相同而有详略之别,魏、李、范三人均指明李白生于蜀中,为蜀中绵州(汉称广汉)人。20世纪70年代,提出“碎叶”说。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李白研究的深入,学术界普遍采纳李白生于绵州昌隆县青莲乡(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镇)的说法。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三年(756年),他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永王与肃宗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连,流放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晚年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逝,也有说是:“醉致疾亡”,就是引发疾病而死(见《李翰林诗》)。也有说是单纯的喝酒猝死(见《》)。也有说是醉酒入江中捉溺死,这种说法古已有之且广为流传。

  身世之谜

  关于诗仙李太白的家世和身世,唐代当时就讳莫如深,特别是对其祖父、曾祖父,史料无一记载。李白自己很少谈及家世,偶有所及,也往往只提远祖,讳言近亲,闪烁其辞,故布疑阵。尽管如此,还是有人从历史的尘幕中看出了蛛丝迹。最早提到此事的是唐梓州刺史于邵,他最早在李白故里立碑纪念,明末曹学全《蜀中名胜记》载有碑文内容:“白本宗室子,其先避地客蜀,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接着提到此事的乃宋人杜田。

  延至当代,才有《中国报》1985年7月28日所载兼葭《李白身世之谜》,转述台湾学者罗香林认为:李白乃成之后。禄1988年撰文《李白“五世为庶”当为李建成玄孙解》论证李白乃唐宗室,李建成玄孙。持同样观点的徐本立1990年发表《李白为五世孙考》亦认为李白应为凉武昭王十二世孙、太祖李虎七世孙、高祖五世孙、太子建成玄孙。而朱秋德的《论李白的宗室情结及对其诸要素的影响》(《丝路学刊》1997年第4期),更对李白的身世及人生诸要素作出一番综合考察和评价,以期接近历史本来面目。

  李白的研究者们主要引据的是李阳冰《草堂集序》和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李阳冰《草堂集序》作于李白同时,其中的身世内容当出自李白口授,范传正作《序》时有李白孙女陪范主持其祖父迁墓之事。

  朱秋德在他的中说:“李白作为沦落民间的宗室之子的人生悲剧是命定的,是谁也无法解救的。祖先的血脉周流其身使他渴望有所作为,但祖先蒙受的罪孽又使他不敢有所作为;建功立业而又害怕暴露身世使他的.精神和行为在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间首鼠两端。他的一生就是在这种中,在祖先留下的物质和精神枷锁中度过的。他是戴着镣铐的人,而这镣铐世人看不见,只有他自己知道。”

  祖籍迷

  虽然90年代以后大多数学者认同李白出生地在四川江油,但是关于李白确切的出生地还是存在争议,大致学者们认为主要有三个地方:分别是四川绵阳江油、陇西成纪、吉尔吉斯斯坦碎叶城。

  ●四川绵阳江油

  20xx年8月21日,江油市委宣传部致函中央电视台、湖北省安陆市委宣传部,认为江油才是李白的故里,安陆涉嫌“侵权”。

  20xx年8月24日,安陆市政府发专函给江油,希望两地能“共享李白”。

  20xx年8月28日,江油市旅游局向安陆市政府发去律师函,希望对方在10日内,立即停播或删除含有“李白故里”字样的宣传广告片,并保留用法律手段进一步追索的权利,最后胜诉。

  ●陇西成纪

  李白祖籍早于古书有记载《草堂集序》云:“……公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余为序……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联圭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李阳冰《序》说:“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魏颢(唐前进士,曾亲访李白,二人“相见泯合”)《李翰林集序》说:“白本陇西,乃放形,因家于绵。”范传正《墓碑说》:“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新唐》说:“李白,字太白,兴圣九世孙。其先,隋末因为犯罪迁徙至西域,神龙初返还,客居陇西。”《碑序》云:“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孙女搜于箱箧之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数十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世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朝以来,漏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仕禄。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

  20xx年3月,甘肃籍学者达写了一篇《李白“故里”在甘肃秦安》的文章,随即当地组织了网友签名等活动,颇为热闹。

  ●吉尔吉斯斯坦

  根据郭沫若等学者德尔考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李白生可能生于碎叶城,也就是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五岁那年,他随家人迁到四川省江油县定居。李白《与韩荆州书》:“我本是陇西平民,流落至之地”,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

  20xx年10月29日,吉尔吉斯斯坦驻中国大使馆商务参赞朱萨耶夫·古邦访问安陆,称李白故里在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克市,希望托克克与安陆两个城市能够以李白为纽带,共同担负起弘扬李白文化的责任,并进一步拓展经济、贸易等方面的合作。

  事实上,早在20xx年10月,吉尔吉斯斯坦文化信息部部长拉耶夫就对中国媒体表示,中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李白的出生地碎叶城,就是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托克马克市,他们正与中方协商要为李白塑造一个纪念雕像,推动两国李白文化的经济合作。朱萨耶夫·古邦造访安陆,更是表明吉方已经认识到李白故里所蕴含的经济价值,力图分上一杯羹。随后,两地草签了一系列文化和经济的合作意向。

李白的故事3

  我走过黄山、天目山、大明山、天柱山,寻找秋天,但我的秋天在农林大学悄然绽放。一片小小的金叶,一股淡淡的桂花香...

  秋天的农林美景醉人。

  走进大门,你可以看到一排排银杏树,就像士兵站在那里一动不动。金色的银杏咔嚓一声落在树下,成了一粒带着荣耀的种子。

  绕过石阶,你会看到一幅美丽而宁静的河流地图。旁边是五球广场。每天晚上,当太阳下山时,人们聚集在一起。孩子们在那里滑冰、骑自行车、捉迷藏;老人在那里散步、跳广场舞;另一方面,母亲们推着婴儿车,成群结队地聊着这些日子。这时,所有的风景都变得如此美丽:桂花穿上火红的连衣裙,当秋风吹来时,它突然像仙女一样跳舞,喷着迷人的香味...

  沿着东湖向左走,湖边矗立着一排挺拔的水杉,在夕阳下显得格外醒目。火红的树木映在水中,就像一幅美丽的水粉。“咔嚓,咔嚓”,摄影师用相机固定了这张美丽的照片,并把它永远留在了他的记忆中。

  树下是波光粼粼的湖水,优雅的'白鹅从湖的上游经过,时而仰头歌唱,时而低头欣赏自己的影子。这让我想起罗的诗:“白发浮绿水,红掌定清浪。”小鱼在湖里自由玩耍,无忧无虑地游来游去。“萨沙·武贾西奇萨沙·武贾西奇”,偶尔有几片落叶从树上落下,漂浮在平静的湖面上,给东湖增添了不少情趣。

  这只是农林大学的一个角落。

  今年秋天,我沿着东湖漫步,把夕阳下的一切都清空——让秋天活在我的眼睛里,活在我的心里,我要把秋天所有宁静的美印在我的秋画里。

李白的故事4

  铁杵磨成针

  唐代大诗人李白,幼年时便读那些经书、史书,那些书都十分深奥,他一时读不懂,便觉枯燥无味,于是他丢下书,逃学出去玩。

  他一边闲游闲逛,一边东瞧西看。他看见一位老妈妈坐在磨刀石上的矮凳上,手里拿着一很粗大的铁棒子,在磨刀石上一下一下地磨着,神情专注,以至于李白在她跟前蹲下她都没有察觉。

  李白不知道老妈妈在干什么,便好奇地问:“老妈妈,您这是在做什么呀?”

  “磨针。”老妈妈头也没抬,简单地回答李白,依然认真地磨着手里的铁棒。

  “磨针?”李白觉得很不明白,老妈妈手里磨着的明明是一根粗铁棒,怎么是针呢?李白忍不住又问:“老妈妈,针是非常非常细小的,而您磨的是一根粗大的铁棒呀!”

  老妈妈边磨边说:“我正是要把这根铁棒磨成细小的针。”

  “什么?”李白有些意想不到,他脱口又问道:“这么粗大的铁棒能磨成针吗?”

  这时候,老妈妈才抬起头来,慈祥地望望小李白,说:“是的,铁棒子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针是很困难的。可是我每天不停地磨呀磨,总有一天,我会把它磨成针的。孩子,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棒也能磨成针呀!”

  幼年的李白是个悟性很高的孩子,他听老妈妈的话,一下子明白许多,心想:“对呀!做事情只要有恒心,天天坚持去做,什么事也能做成的。读书也是这样,虽然有不懂的地方,但只要坚持多读,天天读,总会读懂的。”想到这里,李白深感惭愧,脸都发烧。于是他拔腿便往家跑,重新回到书房,翻开原来读不懂的书,继续读起来。

  少年李白

  李白的父亲是位商人,做生意赚不少钱,相当富裕。相传,李白小时候在四川象耳山读书。有一天逃学下山,经过一条小山涧,见到一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铁棒。李白觉得很奇怪,走上前询问,老奶奶回答说要用铁棒磨针。一根粗铁棒要磨成一根细小的针谈何容易,但老奶奶信心十足,她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从此以后李白就打消逃学念头,下功夫读书。他既学文又习武,专门学习剑术。决心要做一个满腔侠义的“游侠”。

  李白幼年时候记忆力特别好。诸子百家,佛经道书,无不过目成诵。据说他五岁就会诵写“六甲”,十岁能读诸子百家的书,懂得不少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等各方面的知识。此外,他还学会弹琴,唱歌,舞蹈。

  一天,李白家中来一位客人,风流儒雅,气概不凡,是当时很有名气的文人,这次是到蜀中来做官的'。在长安,他早就听说李白的诗名,这次来到蜀中还未上任就前来拜访。家人带他来到一条河边的柳树荫下,只见一个年幼的书生,头戴纶巾,佩一把宝剑,正在吟诗,同样是风流倜傥,卓越不群,诗人对这少年的喜欢之情油然而生。他又看看少年李白的诗稿,先是吃惊,后是赞叹,最后竟是击节拊掌,他说:“小家伙的文辞简直可以和司马相如平分秋色啊!好好写吧,中国第二个屈原就要横空出世。”

  李白自小志趣远大,禀性高洁。当时的读书人要想求取功名,都去参加进士考试。李白想,大丈夫在世,要做就做个国家栋梁,否则就一辈子只当一个平民百姓。他常常自比谢安,相信总有一天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少年时代的诗歌留下来不多,比较早的一篇是《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说的是有一天李白到深山的道观中去寻访一位道士。时值初春季节,桃花正带露开放,飞瀑流泉,野竹小鹿,山中景色确实美不胜收。然而道士却始终没有回来,从早晨到下午,一直见不到人影,他只好悻悻而归。回到家后愈想愈觉得那道士真是如同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再也按捺不住诗兴。

  于是展纸挥笔-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李白的故事5

  历代文人歌咏黄鹤楼的诗篇,最著名的当数唐朝崔颢那首七律《黄鹤楼》。因为有了这首诗,诗仙李白也不得不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所以,在《李太白全集》中,我们是找不到登临黄鹤楼的诗篇的。李白倒写过“捶碎黄鹤楼”的诗句,为此还引起了一场风波。

  肃宗乾元二年(七五九),李白在长流夜郎的途中遇赦返回,到江夏时遇到当时任南陵县令的故人韦冰,两人对饮叙旧。诗人有满腹心事,於是即席写下了著名的长篇政治抒情诗《江夏赠韦南陵冰》。诗中的“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二句,简直令人匪夷所思,李白也因此被目为狂人,有些人还写诗文来讥笑他。为此,李白又写了《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予捶碎黄鹤楼》一诗。

  在这首诗中,李白用诙谐的`笔调向丁十八“陪罪”:你怪我惊动你的“逸兴”,作诗问罪,可是黄鹤楼已经被我捶碎,黄鹤仙人也无处栖止了。好在黄鹤可以上天向玉帝诉告,玉帝会放黄鹤归来,黄鹤楼也会重建起来的。至於我,只有等酒醒了再来陪你同游。

  虽有人不信此诗是李白所作,但李白“捶碎黄鹤楼”的故事却已不胫而走。宋代有个和尚曾用此事戏作一偈曰:“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显题诗在上头。”另一个和尚觉得此偈还不足以写出太白风韵,又把后两句改为:“有意气时消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明代解缙作《吊太白》诗也有“也曾捶碎黄鹤楼,也曾倒却鹦鹉洲”之句,足见此诗影响之大。不过,这些人都只是将这看作李白的风流故事,却很少想到诗人胸中的愤郁,真是李白的不幸!

李白的故事6

  磨杵成针

  李白从小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还在他5岁的时候,小小李白就坐在窗前开始摇头晃脑地大声背诵前人有名的文章了。只消两三遍,他就可以毫不费力地把书上的内容背锝滚瓜烂熟。由于李白总是把功课作得很好,所以老师非常喜欢李白,经常在小朋友们面前夸奖他。可是,李白当时也是一个贪玩的小孩子,也和其他小朋友一样,身上难免有一些缺点。有一天,老师还在讲课呢,他却听着听着就走神了,一双大眼睛盯着窗外,脑子里竟然想起了昨天晚上妈妈给他讲的金色鲤鱼的故事。李白想:“那些小鱼穿着金色的鳞片衣服,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真是太好看了。可是,它们的美丽会不会引来坏人呢?要是被人抓住了,就不能自由自在地游泳了呀,多可怜。”瞧,李白开始陷入他自己编织的幻想的世界里。老师看见李白愣愣的模样,知道他没有认真听课,就停下课来,很生气的说:“李白,你站起来重复一遍我刚才讲的话。”李白一下子清醒了,慌忙站起来,却一句话也说不出。“同学们都在笑话我吧!”李白的脸刷的红了,他感到难为情极了。

  放学回家的路上,李白还在生自己的气呢。忽然,他发现一条清澈的小溪边,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很粗的铁棒。老婆婆磨得很认真很卖力,大滴大滴的汗珠从老婆婆的额头上滚下,可是老婆婆只是抬起手用衣袖擦了擦汗,又接着继续磨那根大铁棒了。李白看见老婆婆这么辛苦地磨铁棒,觉得非常好奇。于是他跑上前去,来到老婆婆的身旁,一边轻轻地拉着老婆婆的衣角,一边很有礼貌地说:“婆婆,您好。请问您磨这根大铁棒干什么呢?”老婆婆继续专心地磨着她的铁棒,头也不回地说:“我呀,我要把它磨成一支细细的绣花针哩。”李白瞪大了眼睛,嘟着嘴说:“这么粗的铁棒能磨成针吗?”老婆婆转头看了看李白,见他一脸不相信的样子,这才停下手中的'活,蹲下身来,慈祥地对李白说:“好孩子,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绣花针哩!”李白像是突然明白了一个深奥的道理,使劲地点了点头。这件事给李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对他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后来凡是读书碰到困难,他就自然而然地想起“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的教导,便抖擞精神,鼓起勇气,坚持不懈地奋力拼搏。有一段时间,他为了专心读书,甚至搬到一所道观中去安心苦读。正是凭着这种精神,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为他以后取得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功打下了牢实的基础。

  诗仙下凡

  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大名呀,在中国那可是没有人不知道的。李白是一位非常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写了许许多多很有名的诗歌流传后世。直到今天,很多爱学习的小朋友都在背诵李白的诗呢。李白写的诗歌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常常把人带到似乎只有神仙才居住的另一个奇幻的世界,所以喜爱李白诗歌的人又给了李白一个美称,把他称作“诗仙”。李白就像一位洒脱狂放、云游万里的仙人一样,游遍了中国秀美的山河。他每到一个有特点的地方,总会写下抒发感情的诗篇,而且从来不摆名人的架子,与当地的老百姓成为很好的朋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因此,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李白的动人故事。

  有关李白的出生,就有一个神秘的传说。说的是李白的母亲生下李白的前一天晚上,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她到底梦见了什么呢?原来,她梦到了一片很美丽的星空。那么多闪亮的星星都在冲她眨眼睛呢,实在让人有些看不过来了。不过,还是有一颗很特别的星星吸引了李白妈妈的注意。这是秋天傍晚西方天边上最早升起的那颗最亮的星,叫做太白星,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启明星。它是那么耀眼那么闪亮,把夜空中其它的星星一下子就比下去了。正当李白的妈妈抬着头望着这颗太白星赞叹它的明亮耀眼时,这颗太白星忽然从天上坠下来,落入了李白妈妈的怀里。这时,李白妈妈感到肚子一阵疼痛。于是,一个白白胖胖的小生命便呱呱落地了。因为这个太白星的梦,爸爸妈妈便决定给他们可爱的小宝宝起名李白,字太白。李白长大后,为了实现帮助君王治理国家、帮助穷苦老百姓多做一点好事的远大理想,用他的诗歌抒发自己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激励自己与各种困难作斗争,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李白真的像一颗明亮的太白星一样,用他的光芒照耀着我们前进的道路呢。

  力士脱靴

  李白过人的才华,使他成为一位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所以就连当时的皇帝唐玄宗也想看一看李白到底是个怎样厉害的人物。于是唐玄宗下诏书请李白到皇宫来相见,一起商谈国家大事。听到皇帝召见,李白迈着大步,仰天长笑着走进皇宫,没有一丝拘束紧张的样子。唐玄宗看见李白仪表非凡,气宇轩昂,双目炯炯有神,就像一片朝阳升起在东方。通过与李白亲切的交谈,皇帝发现这个李白可真是不简单,他的知识如此渊博,无论问他什么问题,都能对答如流,并能提出很多自己独到的见解呢。

  唐玄宗皇帝得到这样一个值得夸耀的文人在身边,高兴得合不拢嘴,立即邀请李白留下来和他一起吃饭。当时,谁如果能和皇帝一起吃饭,那可是一件非常非常荣耀的事。更何况,皇帝还用满桌的好菜亲自招待李白呢。于是,有很多人羡慕李白,但也有很多小心眼的人嫉妒他。可李白才不怕别人嫉妒他呢,他还是像以前一样潇洒狂放。李白喜欢喝酒,与他同一个时代的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有一首诗曾经这样写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首诗的意思是:“李白喝一斗酒就能作上百篇的诗,他倒在长安的酒店里就可以忽忽大睡。在李白喝酒的时候,即使是天子的召唤,他也不理,而自称自己是酒中仙。”

  有一天,皇帝又召见李白,请他起草一份很重要的诏书。恰巧李白刚刚喝完酒,东倒西歪地走到大殿上。他眯着眼往四周看了看,看见站在皇帝身边的一个太监正在很不友好地盯着他。这个太监叫高力士,当时得到皇帝无比的宠爱,就连皇帝的儿子们也称呼他“阿哥”,王公大臣们也要称呼他“老爹”呢。高力士心里总想着:“我可是皇帝眼前的红人,谁敢得罪我!”所以他整天在皇宫里横行霸道,老欺负那些被他排挤的小官员。他发现皇帝喜欢李白,心里就很不舒服,还想着要找个机会整整李白呢。李白呢,其实早就看不惯这个欺软怕硬的太监了。于是趁着这天的酒性对皇帝说:“皇上,我有个小小的请求,不知您准不准?”皇上因为急着要李白写诏书,便着急地说:“你有什么要求,尽管讲。”李白说:“我刚喝了点酒,因此无法像平常那样很恭敬地写文章。请皇上准许我穿戴随便一点,这样我才能把这篇诏书写得符合您的要求。”皇上想了想,摸着胡子说:“既然这样,我就准许你随便一点吧。”于是,李白伸了个懒腰说:“我穿的鞋太紧了,要换一双松一点的便鞋。”皇帝便立即叫人给他取双便鞋来换。李白趁机向站在一旁的高力士把脚一伸:“给我把鞋脱了!”高力士平时作威作福搞惯了,没想到李白会来个突然袭击。在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高力士当惯奴才的膝盖便自然而然地跪了下去,竟给李白把靴子脱了。这一次,李白可给那些受高力士欺负的人出了口气,就连千百年后的人们听到这个故事也觉得痛快呢。

  泪别汪伦

  李白非常喜欢游览名山大川,他多次漫游长江南北,黄河上下。我们伟大祖国的版图上,几乎印满了李白的足迹。那些烂漫的山花发出一阵阵芳香,那些快乐的小鸟“啾啾”的叫着,大自然在李白的眼中充满了诗情画意,是一个千姿百态的世界。所以,他常常到各地去游玩。一天,他收到一个叫汪伦的人写给他的一封信。信上写着:“先生喜欢游玩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请您来我们皖南泾县玩吧。”李白看了这封邀请信十分高兴,马上收拾行李就向泾县出发。可是到了泾县以后,李白朝四周张望了半天也没见到什么十里桃花,更别提万家酒店了。正在纳闷,一个村民打扮的人走上前来说:“李白先生,见到你真是太荣幸了。我就是汪伦。”汪伦接着便解释说:“我信里所说的十里桃花,是指十里之外有个桃花潭,而万家酒店呢,是说有一家姓万的人开的酒店。”李白听了,哈哈大笑。两个人就这样交上了好朋友。

  汪伦邀请李白在他家住一段时间,叫妻子做了好多乡喷喷的饭菜,还拿出了酿造多年的好酒热情地招待李白。他们边吃边聊,真是愉快极了。后来李白又到附近的几个朋友家住了几天。可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等着李白去办呢。所以待了几天后,李白决定要离开了。但为了不给汪伦添麻烦,李白并没有专门向汪伦告别,他准备悄悄地坐船回家了。谁知就在李白已经上了船而船正要开动的时候,汪伦赶到了。要知道如果再慢一步,就来不及了。李白听到汪伦和村里的乡亲们手拉着手一边唱着为他送行的歌,一边用脚踏出节奏。李白又惊又喜,他没想到汪伦会和这么多村民一起来河边送他,这些老百姓对他实在太好了。他只觉得心头一热,眼泪差点掉了下来。就这样,李白作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诗名叫《赠汪伦》。诗的后两句写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意思是:“桃花潭的水就算有千尺那么深,也比不上汪伦来送我的情谊深呀。”

  这首送给汪伦的诗为什么会这么美好动人,为什么会流传这么广呢?因为它抒写了一位伟大的诗人与普通人之间纯真质朴的友情。这也是为什么千百年来李白能得到老百姓特殊喜爱的很重要的原因。

李白的故事7

  公元725年,25岁的李白离开四川绵阳老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去结交各地名流,希望得到引荐,实现政治抱负。

  李白远游虽饱览了大好河山,写出许多传世名篇,却没能圆入仕之梦,只是42岁时在朝廷做了3年供奉翰林,负责起草公文,在唐玄宗有宴请、郊游时陪侍左右,作诗赋文助兴。

  李白才华横溢、声名远播,又有政治雄心,为何一直当不上官呢?

  原因有几个。一是李白清高自傲、目中无人。李白没出游前,绵州刺史尤阳就很欣赏他。尤阳想推荐他参加科考,但李白却不屑:“世上谁考得了我?莫说几个考官,就连孔圣人我也没放在眼里。”

  当时“博学韬衿、蜀中人杰”赵蕤也劝李白去科考,李白却说:“我天生就是当大官的料,让那些白痴考官考我,我丢不起那人!”

  于是,李白一生也没有参加过科考。

  即使遇见伯乐,李白依旧难改高傲。他在江陵结识了常在朝廷讲经,和唐玄宗私交密切的道士司马承祯,司马承祯读过李白的文章,对李白大为赞赏,夸李白“有仙风道骨,神游八极之表”,表示要在皇帝面前举荐他。

  李白听了兴奋异常,挥笔成就自喻大鹏的《大鹏遇希有鸟赋》,虽写得大气豪放,但司马道士看了心里却不是滋味:原来我在李白眼中不过是一只“希有鸟”,根本比不上他“大鹏”志向高远。为此,司马承祯从未在唐玄宗面前提起过李白,让李白失去了一个入朝做官的机遇。

  二是好高骛远、言过其实。李白到了长安后,在贺知章的'沟通下,经常宴请皇室公卿,打通了高层人脉,按理应该得到举荐了,但李白好高骛远的志向却让人咂舌:“我不做府尹、知州、县令那些芝麻绿豆的小官,我是‘三十成章,历抵卿相’,‘奋其智能,愿为辅弼’,当官我就当宰相。”

  卿贵们面面相窥:宰相是我们能推荐得了的吗?但吃了人家的嘴短,便连连夸奖李白有抱负,却没人去举荐他。

  公元735年,唐玄宗感到国家蕴藏着深重的危机,听说李白有治国安邦的雄才大略,便下旨要贺知章找李白写一篇文赋,谈谈治国的想法。李白却写了一篇《大猎赋》,誉赞大唐“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远胜秦汉”,连唐玄宗看过都感到有些肉麻,便在文赋上御批了四个字“词藻言过”。

  若李白能在文赋中提出独到的治国方略,说不定真会实现他的宰相梦。

  三是狂放不羁、蔑视法规。公元742年,42岁的李白在宫中做了3年供奉翰林,却也没得到重用,心里憋着一股怨气。

  一次,渤海国给唐玄宗写来封信,朝廷上下只有李白懂渤海国文字,唐玄宗要他写封回信。李白一听,便在金銮殿上不顾君臣礼法撒邪火儿,竟要重臣杨国忠为他捧砚、宦官高力士为他脱靴。

  狂放不羁的李白这一闹腾,让唐玄宗看清了他的本质──不过是能写几首诗,没什么治国韬略,倒是把宫中闹得不得安宁,于是一怒之下把李白逐出了长安。自此,李白的做官梦彻底破灭了。

李白的故事8

  四字成语:铁杵磨针

  出自:明朝郑之珍的《目连救母刘氏斋尼》》: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解释: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

  成语故事: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读后: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们的同学,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李白的故事9

  在唐宋时期,众多的笔记小说、杂著中都保存有李白故事,如唐五代时期的《松窗杂录》《酉阳杂俎》《唐遮言》,宋代的《太平广记》《青琐高议》《侯鲭录》等①,一些文言小说也开始铺写李白故事,这说明唐宋时期李白故事已有多种多样的流传。进入元代后,李白故事进入了“戏曲化时期”。

  元代有6 部关于李白题材的杂剧,其中3部亡佚,保存下来的3 部为:马致远《孟浩然踏雪寻梅》,写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友;乔吉《李太白匹配金钱记》,其中李白只是配角,形象并不鲜明;王伯成《李太白贬夜郎》,堪称最早的李白戏,已基本具备李白故事的主要情节。亡佚的杂剧作品有石君宝《柳眉儿金钱记》、无名氏《采石矶李白捉月》、郑光祖《李太白醉写秦月楼》。

  到明代,李白题材的作品呈现高度繁荣的态势,明代李白题材的作品有杂剧3 种、传奇7 种、白话小说1 种(杂剧今存1 部,传奇今存3 部)。其中杂剧《李太白醉写平夷书》《捶碎黄鹤楼》已佚,只有朱有燉《孟浩然踏雪寻梅》今存,7 部传奇中保存至今:无名氏《沉香亭》,吴世美《惊鸿记》、屠隆《彩毫记》,佚失的作品有戴子晋《青莲记》传奇、李岳《采石矶》、许次纾《合壁记》和佚名《李白宫锦袍记》。值得注意的是小说方面,明代有冯梦龙改编的《李谪仙醉草吓蛮书》,保存在《警世通言》中。这一作品最为大众所熟知,算是李白故事中最知名的'作品。

  清代的李白题材作品有10 部,其中6 部是传奇,分别为薛旦《九龙池》(亡佚)、李玉《清平调》(亡佚)、洪升《沉香亭》(亡佚),孙郁《天宝曲史》、蒋士铨《采石矶》、谢堃《十二金钱》。另外4 部短小的杂剧是尤侗《清平调》(又名《李白登科记》)、张韬《李翰林醉草清平调》、杨潮观《贺兰山谪仙赠带》、黄之隽《饮中仙》。这其中,蒋士铨的《采石矶》影响最大②。

  李白故事在流传中,早期多以文人笔记、笔记小说的形式流传,但从元代以后,戏曲成了李白故事流传的主力,且往往同一个题材,会有多部戏曲。古代文人不厌其烦地敷演李白故事,并不仅仅是一个文学现象或文化现象,可能还带有更广泛的社会心理因素。

李白的故事10

  唐代诗人李白,字太白,年轻时击剑任侠,诗名远播。不过,他素来有心学道,所以高道司马承祯一见到他,就赞许说:“我们俩可以一起神游八表之极。”意思说可以一同参访仙界。另一位诗人、后来做了道士的贺知章初读李诗,便称赞他是“谪仙人”,意思是天上暂贬人间的神仙。李白自己也曾受过符篆,列名道籍。唐玄宗时,他因诗名极盛,做了当时的翰林学士。此职是没有什么实权的,不过在皇帝身边陪陪罢了。他自己呢,自认为才高八斗,又倾慕世外高仙,对官场勾心斗角、权贵飞扬跋扈都心存蔑视。他高唱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岂能够低眉下气弯腰曲背去奉承权贵们,使我不能心中自在脸色舒展?这样,朝中权贵对他也常心存忌恨。杨贵妃的哥哥、宰相杨国忠,和皇帝面前的大太监、官封太尉的高力士,更是将李白看作眼中钉。

  一日,忽然有唐朝属国渤海国派使者入朝,带来一封书信,玄宗令臣下拆开读来,谁知那信上的.文字,满朝文武没有一个认得。

  玄宗心中十分不乐:堂堂大唐王朝,居然没人读得懂属国的书信,岂不让人耻笑。散朝之后,贺知章猛然想起,李白通各国文字,定能读通此信,便向玄宗推荐。皇帝急忙派人去将李白请来。

  李白展开书信一看,原来是一封恐吓信,大意是,让唐朝将属国高丽一百七十六城让给渤海国,否则,便“起兵厮杀,且看哪家胜败”!满朝文武这才明白底里,一面敬佩李白的学问,一边恼恨渤海国王无礼。玄宗忙与大臣们讨论,如何处置此事,李白说道:“这事不用着急,明天召来渤海使臣,让我用他国文字回—封信,驳其狂妄,责以大义,定叫他老实朝贡。”第二天,李白喝得醉醺醺,进得朝堂仍然脸带醉色。原来李白号称“斗酒诗百篇”,习惯酒助诗兴,醉催文思。玄宗让人在御座前,放一张七宝床,供李白写回信,渤海使者站在一旁待命。对李白写回信,百官都脸有喜色,唯独杨国忠、高力士满脸不高兴。李白瞧在眼里,且不说话,待近侍小太监将信纸在案几上铺开,李白便奏启皇帝说:“臣以前被杨丞相、高太尉欺侮,他们在前,我神气不旺。乞请陛下颁下圣旨,让杨国忠替臣磨墨,高力士为臣脱靴,臣才能意气豪放,举笔草诏,代天子宣言,不辱君命。”这话一出,从皇帝到下臣,谁不心惊?但正是用人之际,没法子,只得听从所奏,玄宗便降旨,让杨国忠弯腰磨墨,高力士蹲下脱靴。待墨磨浓,高力士捧靴站立一劳,李白昂昂得意,提起笔来,一挥而就。然后当众宣读诏书,无非是驳斥来书狂妄无理,宣扬大唐国威,然后说:“大唐皇帝汪洋大度,可以原谅你无知狂悖,你们应当立刻悔悟,勤勉操持,岁岁贡献,否则将自取羞辱。”渤海使臣接过回信一看,一式通顺的渤海国文字,不由又惊讶又骇怕。叩头辞朝退出,才悄悄问贺知章:“刚才读诏的是谁?”贺回答:“是翰林学士李白。”使臣又问:“翰林学士是多大的官,能让宰相磨墨,太尉脱靴?”贺知章回答说:“宰相、太尉,不过是人间的贵臣,那李学士却是天上神仙下凡,辅助大唐,有谁能比得上?”

  渤海使臣回国后将所见所闻报告国王,并展示大唐国书。国王看了国书,与大臣商议:“大唐有神仙相助,怎么抵敌得住?”于是另写国书,派使朝贡,与大唐重新修好。李白借草诏书羞辱了杨国忠和高力士,他二人怀恨在心,常在杨贵妃面前说李白的坏话,所以玄宗每次想派给李白一个有实权的官职,都被杨贵妃阻挠。不久安禄山造反,天下大乱。李白投效永王李璘,一心想参与平乱。谁知李璘与其兄长、肃宗皇帝闹起矛盾,最后惹来杀身之祸,李白莫名其妙地被牵连进去,被发配到夜郎。后来虽然被赦免,肃宗也想给李白一官半职,但李白已绝了做官的念头,一心修道。他沿长江游览,这天,泊舟在采石江边。当晚月明如昼,李白坐在船头畅饮,忽然听见天边音乐之声嘹亮,而且越传越近。接着,江中风浪大作,有条几丈长的大鲸鱼,鼓起长鬣浮出水面,有两个仙童,手持旌节,来到李白面前,口称:“上帝派我俩迎接星主还位。”舟上其他人都惊吓得昏死过去。待醒来时,只见李白坐在鲸背上,音乐前导,腾云驾雾升天去了。

李白的故事11

  这年春天,李白因想念朋友杜甫,就跋山涉水来到成都看他。这天,两人在花间小酌,酒过三巡,李白面对桌上的小菜,酒兴盎然,随即吟道:“有洞不见虫,有巢不见蜂。有丝不见蚕,撑伞不见人。”

  杜甫听后说:“李兄之作是一谜面,我也用同底谜面答之:两头尖尖像只棱,钻进泥里扎个窝,有人说它心眼少,有人说它心眼多。”

  杜甫吟完,两人相视而笑。几天后,李白要走了,杜甫满屋瞅瞅,想找点礼物送给朋友,最后想了想,找出文房四宝,写道:左十八来右十一,十八十一在一起,左边给你柴火烧,右边给你粮食吃。杜甫写完,说:“这诗是一字谜,打一字,李兄若想我,就看看这首诗吧。”

  这两个谜语的谜底究竟是什么?

  谜底:前两个谜面的谜底是“藕”。后为杜甫的'“杜”字。

李白的故事12

  相传天宝初年李白来到长安,在一间酒楼里与贺老前辈相遇了。李白先是拿出自己写的《乌栖曲》 给贺老看,贺老看罢,赞曰:“此诗可以泣鬼神矣。”李白心里想,这篇都能“泣鬼神”,俺其他的作品还不让玉皇大帝哭成泪人儿啊?于是从诗袋里取出了自己最得意的《蜀道难》。贺知章读罢,激动得无以言述,长叹道:“凡人哪里就能写出这样的诗来呢?小李啊,你肯定是天上的文曲星遇谪下凡!”于是他把李白唤作“谪仙人”,并且郑重声明:这顿饭我老贺请了。可是贺老一掏腰包,发现没带银子,只得解下腰间皇帝御赐的金龟换酒,与李白大醉而归。

  您看,贺老是朝廷三品命官,在一间小酒馆里吃饭,就是吃霸王餐都算是给老板天大的面子呀。可是贺老要“进取于善道”——隆重推介诗坛新人,而且又不想以官欺民,所以才把御赐的金龟拿来换酒。御赐的.金龟当然重要,一般人舍得命也舍不得它,可是贺老却将它拿出来换酒,这才能真正见出诗坛老前辈对后学的无比关怀。

李白的故事13

  李白,字太白,是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骄傲,被称为“诗仙”。他出生于公元701年,出生地碎叶(古城名,今属俄罗斯),祖上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公元705年,李白的一家从碎叶城搬到了西蜀绵州彰明(今四川北部江油县)。

  李白的父亲及其一家,原来住在西域,用的都是胡人的名字。搬到西蜀之后,便要恢复祖上的李姓。但叫什么名字呢?正好这时,乡亲们都来看望他们一家,热情地对他们说:“欢迎你们这远方来的客人!”一句话,使李白的父亲受到启发,遂取名为客。所以,李白的父亲从此便叫李客。至于李白的名字,据传说他的母亲生他那天,梦见了太白金星,所以为他起名李白,字太白。

  李白小的时候,天资过人。未来西蜀之前,随胡人习性,喜欢让大人把他抱上马去,还学射箭,并且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骑射技巧,当时不喜读书。来西蜀定居之后,他父亲李客才开始教他念书。当时西蜀的孩子开始念书时,都是先读“六甲”。“六甲”就是“六十甲子”。即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时,用以表示年、月、日、时的次序。因此李客教儿子念书的时候,也从念“六甲”开始。李客念一句“甲、乙、丙、丁”,李白也跟着念一句,结果没几天,李白就把“六十甲子”全部背诵下来了,并且还能默写下来,同时还学会了推算。接着,李客便为李白请了家庭教师,开始教他读《诗经》、《尚书》等经典著作。李白感到这些著作内容丰富,很愿意学,所以十分刻苦勤奋。

  由于李白的父亲是个商人,来家谈生意的人多,李白常感嘈杂之声刺耳,为了不影响学习,他要求父亲给他找一个清静的地方。李客答应了他的要求,让他到离家不远的大匡山上去学习,并让他的一个叫月圆的妹妹陪他一块学。

  李白兄妹来到山中,见景色幽雅清静,果然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心中非常高兴。从此,兄妹二人在这里争分夺秒,刻苦读书。不到两年,李白的知识水平和写作技能有了很大提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业上的进步,李白渐渐产生了松懈情绪,时间也没刚到山上时抓得紧了。从前,他是手不释卷,废寝忘食。如果一篇文章没读完,或者一首诗没写完,他不吃饭,不睡觉,也非读完、写完不可。父亲来山中看望,怕他累坏了身体,便给他硬性规定:上午休息一次,下午休息一次;可是父亲走后,他一次也不肯休息。但是现在,他读累了,便停下来,到山中转一转,玩一会儿,回来再学。开始,他一天休息一次,时间也短;可后来,他一天休息两次、三次,时间也越来越长。

  对他这种学习上明显的退步,妹妹月圆很不满,曾对他说:“哥哥,你现在学习越来越放松了,玩起来没完没了;如再不改的话,我就要去告诉父亲了!”

  可李白却振振有词地说:“妹妹,这你就不懂了,我出去的时间越长,观察事物就越细致,写出来的诗也就越生动。”

  月圆说:“你这是借口,过去仅出门站一会儿就能写出诗来,二三天就是一篇文章,现在七八天写不出一篇诗文来,还说观察细致呢!”

  李白被说得哑口无言,但依然我行我素,并没有改。

  这一天,正值暮春时节,漫山遍野,桃红柳绿,蜂蝶起舞,百鸟争鸣。李白望着这如画美景,不由得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他顺着一条小溪正往山下漫步,耳边忽然传来一阵“沙沙”的声音。他顺声走去,来到溪边,举目一看,原来是一位白发老妈妈,正拿着一根铁杵,在石头上“沙沙”地磨着。

  李白觉得奇怪,上前问道:“老妈妈,你磨铁杵干什么用呢?”

  老妈妈一边吃力地磨着,一边头也不抬地回答说:“我要把它磨成一根绣花针!”

  李白一听,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心想:铁杵是同胳膊一样粗细的铁棍子,如今她却说要把它磨成绣花针,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这老人家大白天说胡话,该不是精神上有病吧!于是劝她说:“老妈妈,这铁杵是舂米用的,怎可能磨成绣花针呢?猴年马月您也磨不成的!快回家吧,不要在这里白白受累了。”

  老妈妈抬头一看,见是个七八岁的小孩,便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孩子,这你就不懂了。常言说得好,世间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不论做什么,没有恒心是成不了事的。就说这铁杵吧,虽然很粗,但只要我天天坚持,一直不停地磨下去,总有一天会磨成绣花针的!”

  老妈妈的几句话,铿锵有力,信心十足,噎得李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突然,他似乎从中明白了什么,红着脸对老妈妈说:“谢谢您,老妈妈,您的.话,我懂了!”

  然后,就头也不回地回到山上去了。

  从此,老妈妈决心用铁杵磨成绣花针的事就传开了,后来被编成故事载人了元代《日记故事》中,后又演变成一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成语流传至今。

  李白听了老妈妈的话后,很受震动,也很惭愧。他回到山中,见了妹妹,一句话也不说,便又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白经过四年的山中苦读,终于获得了惊人的成就。

  后来,他又去戴天山(又名大匡山)读书。在这期间,他写出了很多不朽的诗篇,其中有一篇叫《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至今广为传诵。其诗日: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意思是说:山间的流水声中夹着阵阵的狗叫声,带露盛开的桃花显得十分浓艳。沉寂的山林里,常见鹿在走动,中午了,在溪边也听不到钟声。翠竹冲破了青色的云雾,瀑布挂在碧绿的山峰。谁也不知道道士到哪里去了,来访的人,因为没有遇见他,倚在松树上,感到十分遗憾。

  人们读了这首诗,仿佛自己就在这幅色彩鲜艳的风景画中。

  李白二十五岁离开家乡,漫游长江流域,后至安陆。公元727年,他娶了退休宰相许圉师的孙女为妻。他后游襄阳,结识了孟浩然;公元730年,他第一次赴长安,结识了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及贺知章、崔崇之等人。公元742年,由贺知章推荐,李白受到唐玄宗接见,因才高而做了翰林,专门给皇帝起草诏书。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了李白要高力士脱靴才肯写诗的故事。因此,高力士嫉恨在心,挑拨李白和杨贵妃的关系。于是唐玄宗也不再重用李白。一年后,李白辞去官职,离开京城,重新浪迹天涯,遍游祖国各地。就在这个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著名诗篇,其中有像“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等脍炙人口的佳句。公元 744年,李白在洛阳结识了大诗人杜甫,成为至交。公元762年十一月李白死于安徽当涂县,时年六十一岁。

  对于李白的诗,后人把它和杜甫的诗合在一起,称为中国之最。正如唐代另一位大诗人韩愈所说的:“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其大量作品,皆收于《李太白集》,流传后世,至今不衰。

李白的故事14

  唐天宝末年,李白漫游到南陵、宣城。

  汪伦,据清嘉庆年间编纂的《泾县志》记载,是住在桃花潭岸边的隐士,是个不图仕途的文人。

  汪伦得知李白东游至宣城,修书请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欣然至,汪伦款留数日,临别赠以汪伦,据清嘉庆年间编纂的《泾县志》记载,是住在桃花潭岸边的豪仕。

  款留数日,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而亲送之。并踏歌送行,李白感其意作《赠汪伦》诗: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要有这个精神,超过司马相如是不会有问题的。

  李白按照这个意愿,勤学基础练。一天,他经过几次修改,把一篇辞赋写好了,便兴冲冲地送给父亲看。他自认为写得不错,一定会得到父亲的.夸奖。不料,父亲读了以后,很不满意,对他说:“你这篇赋写得太差了,既无气势,又乏文采。不过你也不要灰心,应当继续努力。”

  李白点了点头:“一定按照父亲的要求办。”回到书房,他把那份文稿投到火炉中烧了。然后重新构思,重新创作,连续拟作了三次,没有一次感到满意,只得都付之一炬,直到第四次,才写成比较满意的两篇,即《拟别赋》、《拟恨赋》。《拟别赋》后来散失了,《拟恨赋》还保留着,收在宋人宋敏求所编的《李太白集》中。

李白的故事15

  李白的成长故事唐朝的著名的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爱念书,常常逃学,去街上闲逛。

  一天,李白有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河边。家具广告语

  和暖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鲜花绿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呆在家里那多没意思啊!”李白走着走着,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坐在一块大石头上,老奶奶正在专心致志地磨着一根铁棒。李白好奇地走过去问:“老奶奶,您在干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棒磨成绣花针。”老奶奶抬起头,对李白慈祥地笑了笑,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但是,铁棒这么粗,什么时候才能磨成针呢?”老奶奶反问李白:“滴水能够穿石,愚公能够移山,那铁棒为什么不能磨成针呢?”“但是,您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老奶奶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他再也没有逃过学,学习也很用功,最后成了名垂千史的诗仙。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有耐心和恒心才能成功。

【李白的故事】相关文章:

[经典]李白的故事06-21

李白的故事08-17

李白的故事03-04

有关李白的故事11-06

(通用)李白的故事06-08

李白的故事(优秀)05-24

(热)李白的故事06-10

李白拜师的故事08-04

诗仙李白的故事12-29

李白的小故事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