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李白的故事15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李白的故事

时间:2024-06-21 15:39:33 诗人大全 我要投稿

(经典)李白的故事15篇

李白的故事1

  桃花潭,在安徽省南部青弋江的上游(今泾县水车公社境内),是个风景幽美的地方。这里,一直流传着这么一个感人的故事:

(经典)李白的故事15篇

  唐朝时候,桃花潭边,有一个出身贫寒的青年人,名叫汪伦。汪伦家贫读不起书,但很爱听诗书;每次到田里干活,经过村头的私塾,见老先生讲诗书,总是悄悄地在窗边听一会。当时,诗人李白已名扬天下,汪伦很喜爱他的诗。他常常想:要是我能亲眼见到李先生一面,那该是多么幸福啊!

  这一年春天,李白从宣城的敬亭山下来到泾县城边的水西。当时,水西是泾县的风景胜地:翠竹亭亭掩古塔,泉水潺潺绕寺前。李白很喜欢这个地方,在此玩赏了数日,作了不少诗,还恋恋不想离开。

  李白来到水西,不知怎么被汪伦知道了。他非常高兴,驾一叶小舟,顺着青弋江的碧波来到了水西。他上了岸,一眼就看到一个风流儒雅文士,站在古寺前观赏烟霞,浏览风光。他从旁边一个游客口中得知,这人就是李白。他欣喜地走上前去,倒身就拜:

  “先生,久仰了!”

  李白吃了一惊,定睛一看,原来是个布衣打扮、素不相识的俊俏后生,他眨眨眼想了想说:

  “年轻人,你找错人了吧?”

  “没有,”汪伦咧开嘴笑了,“我找的就是你,李青莲先生。”

  “哦,找我有什么事?”李白含笑问道,他觉得这青年人很有趣。

  汪伦又打了一躬,说:“我叫汪伦。听说先生喜欢饮酒吟诗,今特来奉告,有一个好去处,不知先生可愿前往?”

  李白一听,正中下怀,急忙问道:“在什么地方?快告诉我。”

  汪伦指着闪闪发光的青弋江,说:“在这条江的上流,我就住在那里;那里有一个桃花潭,岸上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

  “真的?”李白到泾县数日,还不曾听说有这么个好地方,于是他怀疑地问道:“果真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

  “千真万确。”汪伦点点头,“不知先生可想去游一游?”

  李白从汪伦那诚实的眼神中看出,这个青年人决不会撒谎,于是欣然应道:

  “去,我一定去!”

  “那好。先生,请上船吧。”

  就这样,青弋江的流水,把李白送到了桃花潭边。

  当时,桃花潭边是很荒凉的。二人弃船上岸。李白抬头看去,哪里有什么“十里桃花,万家酒店”?!但见潭水悠悠,野渡舟横。岸上只有一树桃花,孤零零地开着,桃花树边,有一个茅店,门前屋檐下,一根细竹竿斜挑着一面杏黄色的酒旗,在春风中“哗啦啦”地飘舞。

  李白万万没想到这就是汪伦说的桃花潭。正想找他问个明白,汪伦却含笑不语,拉他进了小酒店,拣了个座位坐下,向店家要了一壶陈窖老酒,几碟山鲜野味,汪伦这才举起酒杯对李白说:

  “先生,山野荒村,无甚招待,千万莫要见怪。”

  李白也端起酒杯,呷了一口,疑惑地问:

  “这就是你说的桃花潭?”

  汪伦笑道:“是啊,这就是桃花潭。”

  “你骗了我,”李白放下酒杯不悦地站了起来,“哪里有什么‘十里桃花,万家酒店’?”

  “有啊。”汪伦依然微笑道,“我们刚才经过的地方,叫十里边山,这小店门前的那棵桃花,不是‘十里桃花’吗?”

  “那‘万家酒店’呢?”李白又问道。

  “先生,你看。”汪伦指着窗外那面迎风飞舞的酒旗说,“喏,那不写得清清楚楚。”

  李白朝那酒旗瞅了一眼,上面果真写了“万家酒店”四个大字——

  原来酒店主人姓万。

  李白这才恍然大悟,“噗哧”一声,刚进口的酒喷了一地,他连连点头,“原来如此!”

  汪伦这才把心底话儿全掏了出来:“先生,我是个山野鲁莽之人,平时很喜欢你的诗,也很想见你一面。这次听说你到了水西,一心想请先生到寒舍作客,又怕先生嫌我们家贫,不肯光临,因此想了这么个主意。晚生该死,欺骗了先生,请先生宽恕!”说罢,纳头便拜。

  李白顿时被汪伦的'一片诚心实意感动了,他双手扶起汪伦,深情地说:“你要早说明,我也会来的。我很喜欢你,我俩交个朋友吧。”

  汪伦万万没想到这位闻名天下的大诗人,会同自己这样一个布衣平民交朋友,他激动地拉住李白的手,热泪滚滚而下,滴落在李白的衣袖上……

  就这样,李白在桃花潭边住了十多日,受到汪伦和村人的热情款待。李白临走那天,汪伦恋恋不舍,唱着山歌为他送行。他很感动,诗兴大发,口占一首绝句《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的船远了,他回过头来,看见汪伦还站在岸边,朝他不住地挥手,挥手……

李白的故事2

  李白小时候对先生教的书学得很起劲,可是,一碰到那些十分深奥的经书、史书,他一时读不懂,便觉枯燥无味。就会丢下书,逃到外面去玩。

  有一天,李白又逃到外面去玩。他一边闲游闲逛,一边东瞧西看。他看见一位老妈妈坐在磨刀石边的矮凳上,手里拿着一根很粗很大的铁棒子,在磨刀石上一下一下地磨着,神情专注,以至于李白在她跟前蹲下她都没有察觉。

  李白不知道老妈妈在干什么,便好奇地问:“老妈妈,您这是在做什么呀?”

  “磨针。”老妈妈头也没抬,简单地回答了李白,依然认真地磨着手里的`铁棒。

  “磨针?”李白觉得很不明白,老妈妈手里磨着的明明是一根粗铁棒,怎么是针呢?李白忍不住又问:“老妈妈,针是非常非常细小的,而您磨的是一根粗大的铁棒呀!”

  老妈妈边磨边说:“我正是要把这根铁棒磨成细小的针。” “什么?”李白有些意想不到,他脱口又问道:“这么粗大的铁棒能磨成针吗?”

  这时候,老妈妈才抬起头来,慈祥地望望李白,说:“是的,铁棒子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针是很困难的。可是我每天不停地磨呀磨,总有一天,我会把它磨成针的。孩子,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棒也能磨成针呀!”

  幼年的李白是个悟性很高的孩子,他听了老妈妈的话,一下子明白了许多,心想:对呀!做事情只要有恒心,天天坚持去做,什么事也能做成的。读书也是这样,虽然有不懂的地方,但只要坚持多读,天天读,总会读懂的。

  想到这里,李白深感惭愧。于是他撒腿便往家跑,重新回到书房,翻开原来读不懂的书,认真读起来。

  李白后来终于成为了一位了不起的大诗人。

李白的故事3

  千古名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孤苦飘零,身在扬州,望着天上的一轮圆月,李白陷入了深深地思念里。

  十几年里,宦海沉浮,漂泊不定,李白结识了很多当时的文坛大家,诸如贺知章,王昌龄,孟浩然等。

  然而,此时身在扬州,孑然一人,无处诉说内心的客愁悲苦。李白对月亮情有独钟,似乎此时此刻月亮就如他的.挚友。

  他低语呢喃,似乎是要把这些年的羁旅漂泊一股脑的吐出心扉。让这美丽又动人的圆月把一切寄到家乡,告诉故乡的黄土,李白思念她,留恋她。

  遂有感而发,字字凝炼,写出了这首脍炙人口,传唱千年的名篇佳作《静夜思》。

  古往今来,人们口口相传,妇孺皆知,不仅仅是这首诗读来朗朗上口,更多的是这人间的离乡背井,怀恋故乡的情感被李白的诗句描写的深情款款。

  而这位名震文坛的太白仙人的一生是怎么样的呢?切听悱恻道来。

李白的故事4

  李白,字太白,是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骄傲,被称为“诗仙”。他出生于公元701年,出生地碎叶(古城名,今属俄罗斯),祖上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公元705年,李白的一家从碎叶城搬到了西蜀绵州彰明(今四川北部江油县)。

  李白的父亲及其一家,原来住在西域,用的都是胡人的名字。搬到西蜀之后,便要恢复祖上的李姓。但叫什么名字呢?正好这时,乡亲们都来看望他们一家,热情地对他们说:“欢迎你们这远方来的客人!”一句话,使李白的父亲受到启发,遂取名为客。所以,李白的父亲从此便叫李客。至于李白的名字,据传说他的母亲生他那天,梦见了太白金星,所以为他起名李白,字太白。

  李白小的时候,天资过人。未来西蜀之前,随胡人习性,喜欢让大人把他抱上马去,还学射箭,并且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骑射技巧,当时不喜读书。来西蜀定居之后,他父亲李客才开始教他念书。当时西蜀的孩子开始念书时,都是先读“六甲”。“六甲”就是“六十甲子”。即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时,用以表示年、月、日、时的次序。因此李客教儿子念书的时候,也从念“六甲”开始。李客念一句“甲、乙、丙、丁”,李白也跟着念一句,结果没几天,李白就把“六十甲子”全部背诵下来了,并且还能默写下来,同时还学会了推算。接着,李客便为李白请了家庭教师,开始教他读《诗经》、《尚书》等经典著作。李白感到这些著作内容丰富,很愿意学,所以十分刻苦勤奋。

  由于李白的父亲是个商人,来家谈生意的人多,李白常感嘈杂之声刺耳,为了不影响学习,他要求父亲给他找一个清静的地方。李客答应了他的要求,让他到离家不远的大匡山上去学习,并让他的一个叫月圆的妹妹陪他一块学。

  李白兄妹来到山中,见景色幽雅清静,果然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心中非常高兴。从此,兄妹二人在这里争分夺秒,刻苦读书。不到两年,李白的知识水平和写作技能有了很大提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业上的进步,李白渐渐产生了松懈情绪,时间也没刚到山上时抓得紧了。从前,他是手不释卷,废寝忘食。如果一篇文章没读完,或者一首诗没写完,他不吃饭,不睡觉,也非读完、写完不可。父亲来山中看望,怕他累坏了身体,便给他硬性规定:上午休息一次,下午休息一次;可是父亲走后,他一次也不肯休息。但是现在,他读累了,便停下来,到山中转一转,玩一会儿,回来再学。开始,他一天休息一次,时间也短;可后来,他一天休息两次、三次,时间也越来越长。

  对他这种学习上明显的退步,妹妹月圆很不满,曾对他说:“哥哥,你现在学习越来越放松了,玩起来没完没了;如再不改的话,我就要去告诉父亲了!”

  可李白却振振有词地说:“妹妹,这你就不懂了,我出去的时间越长,观察事物就越细致,写出来的诗也就越生动。”

  月圆说:“你这是借口,过去仅出门站一会儿就能写出诗来,二三天就是一篇文章,现在七八天写不出一篇诗文来,还说观察细致呢!”

  李白被说得哑口无言,但依然我行我素,并没有改。

  这一天,正值暮春时节,漫山遍野,桃红柳绿,蜂蝶起舞,百鸟争鸣。李白望着这如画美景,不由得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他顺着一条小溪正往山下漫步,耳边忽然传来一阵“沙沙”的声音。他顺声走去,来到溪边,举目一看,原来是一位白发老妈妈,正拿着一根铁杵,在石头上“沙沙”地磨着。

  李白觉得奇怪,上前问道:“老妈妈,你磨铁杵干什么用呢?”

  老妈妈一边吃力地磨着,一边头也不抬地回答说:“我要把它磨成一根绣花针!”

  李白一听,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心想:铁杵是同胳膊一样粗细的铁棍子,如今她却说要把它磨成绣花针,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这老人家大白天说胡话,该不是精神上有病吧!于是劝她说:“老妈妈,这铁杵是舂米用的,怎可能磨成绣花针呢?猴年马月您也磨不成的!快回家吧,不要在这里白白受累了。”

  老妈妈抬头一看,见是个七八岁的小孩,便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孩子,这你就不懂了。常言说得好,世间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不论做什么,没有恒心是成不了事的。就说这铁杵吧,虽然很粗,但只要我天天坚持,一直不停地磨下去,总有一天会磨成绣花针的!”

  老妈妈的几句话,铿锵有力,信心十足,噎得李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突然,他似乎从中明白了什么,红着脸对老妈妈说:“谢谢您,老妈妈,您的话,我懂了!”

  然后,就头也不回地回到山上去了。

  从此,老妈妈决心用铁杵磨成绣花针的事就传开了,后来被编成故事载人了元代《日记故事》中,后又演变成一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成语流传至今。

  李白听了老妈妈的'话后,很受震动,也很惭愧。他回到山中,见了妹妹,一句话也不说,便又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白经过四年的山中苦读,终于获得了惊人的成就。

  后来,他又去戴天山(又名大匡山)读书。在这期间,他写出了很多不朽的诗篇,其中有一篇叫《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至今广为传诵。其诗日: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意思是说:山间的流水声中夹着阵阵的狗叫声,带露盛开的桃花显得十分浓艳。沉寂的山林里,常见鹿在走动,中午了,在溪边也听不到钟声。翠竹冲破了青色的云雾,瀑布挂在碧绿的山峰。谁也不知道道士到哪里去了,来访的人,因为没有遇见他,倚在松树上,感到十分遗憾。

  人们读了这首诗,仿佛自己就在这幅色彩鲜艳的风景画中。

  李白二十五岁离开家乡,漫游长江流域,后至安陆。公元727年,他娶了退休宰相许圉师的孙女为妻。他后游襄阳,结识了孟浩然;公元730年,他第一次赴长安,结识了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及贺知章、崔崇之等人。公元742年,由贺知章推荐,李白受到唐玄宗接见,因才高而做了翰林,专门给皇帝起草诏书。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了李白要高力士脱靴才肯写诗的故事。因此,高力士嫉恨在心,挑拨李白和杨贵妃的关系。于是唐玄宗也不再重用李白。一年后,李白辞去官职,离开京城,重新浪迹天涯,遍游祖国各地。就在这个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著名诗篇,其中有像“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等脍炙人口的佳句。公元 744年,李白在洛阳结识了大诗人杜甫,成为至交。公元762年十一月李白死于安徽当涂县,时年六十一岁。

  对于李白的诗,后人把它和杜甫的诗合在一起,称为中国之最。正如唐代另一位大诗人韩愈所说的:“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其大量作品,皆收于《李太白集》,流传后世,至今不衰。

李白的故事5

  我国古代的许多文人墨客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流传下来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就被人称为“酒星魂”、“酒圣”、“酒仙”。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历来被认为是传神之笔。大概没有别的哪个文人与酒的关系之密切和嗜酒的名气之大,能和李白相提并论的。只要翻翻李白的诗集,就不难发现他的生活中,几乎无处不有酒。正如郭沫若说的`:“李白真可以说是生于酒而死于酒。”关于他的死,还有种种不同的传说,大概都与饮酒有关。其中最富于浪漫主义情调的是说他醉后到采石矾的江中捉月亮落水而死。

  关于李白醉酒的故事,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得到相当充分的反映。如昆剧中有《太白醉写》,京剧、川剧、秦腔等十几个剧种都有类似的剧目。又如李白佯醉痛骂杨贵妃的义儿安禄山的故事,在京剧中叫《金马门》,也叫《骂安》;川、湘、汉、滇、桂剧及同州梆子、河北梆子都有此剧目。在我国著名画家的作品中,也有“李白脱靴图”、“李白捉月图”、“太白醉酒图”等等。陶塑、瓷塑、泥塑、木雕、牙雕中这样的题材也相当多。至于后人在诗文中歌颂李白醉酒傲世、藐视权贵的作品,就更多得举不胜举了。旧时在一些酒店的牌匾上写着“太白世家”、“太白遗风”等,无疑也含有对李白的崇敬之意。当然,人们尊祟李白,热爱李白,决不是因为他好喝酒,而是取他傲视权贵的反抗精神,和爱慕他的诗才。历史上因醉酒而死的人,并没有人去尊祟。

李白的故事6

  清凉渡,在陶辛圩的东边。

  传说夏日的一天,诗仙李白告别在泾川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汪伦,恋恋不舍地乘舟而下到了这个渡口,登上绿柳成荫的`堤岸,在渡口旁一座简易的小亭内坐下,取出汪伦赠送的桃花潭酒,一面品美酒滋味,一面赏水乡风韵。徐徐凉风挟带着荷菱幽香扑鼻而来,李白恍若身处仙境。

  当地一位眉清目秀的青年书生来到渡口,取出刚采来的莲子、菱角给李白下酒。

  李白一边吃着莲子、菱角,一边饮酒,甚是高兴,随口哼出诗句,书生听了大惊,忙起身作辑:“先生莫非是大名鼎鼎的诗仙李白?”李白兴致正酣,继续饮酒吟诗,一副豪爽闲适之态。书生认定面前这位散发老者正是诗仙李白,扑嗵一声跪倒在地,恳请李白收自己为弟子。

  书生跪了很长时间,不敢抬头,也没有听到对方的回应。忽然,听到匆促的脚步声,伴着“好清凉、好清凉,明朝散发弄扁舟”的吟唱声,书生禁不住抬起头来,面前早没了李白的身影。接下来好些日子,人们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发现书生守候在那里,显然是一心等待诗仙李白,直到得知李白已死于当涂采石矶才了结此愿。

  李白死后,书生依然常常独自来到渡口,把采摘的莲子、菱角抛入水中,以此悼念心目中可敬的诗人,随后毅然放弃考举人的机会,追随诗仙李白“明朝散发弄扁舟”,临行前,在李白留下足迹的渡口修斗门建凉亭,定名清凉渡。

李白的故事7

  给李白写了一封信,称这里有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李白看完信后非常高兴。立刻动身乘船去汪伦所指的村庄,可是到了那儿,却发现哪有什么桃花和酒店啊,汪伦笑着说:我所指得是十里以外有一棵桃花树,和一家姓万的人开的酒店。并不是有方圆十里的桃花树林和一万家酒店。李白一楞,马上又笑着说:我堂堂一个大诗人居然被你给骗了。然后便答应汪伦在他那儿小住几日,并答应他一定作一首诗送给汪伦。汪伦十分高兴,于是便带着李白游遍了这个地方的`风景名胜。而李白和汪伦也聊得十分投机,常常彻夜长谈。而白天则和李白一起喝美酒、作诗。

  几天时间一眨眼就到了,可李白却还没有作出首好诗,李白觉得自己愧对汪伦,于是便匆匆告辞,准备回去。

  李白立在船头,久久凝望着汪伦家的方向,这时一个人朝他走了过来,还唱着歌,仔细看时,才发现是汪伦来送他了,李白潸然泪下,诗兴大发,作了一首千古流传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的故事8

  李白,字太白,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隋朝末年,全家迁到西域的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北部),李白就出生在那里。五岁那年,他又随父亲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所以他又号青莲居士。

  李白少年时便显露才华,“十岁通诗书”,“十五好剑术”,“三十成文章(三十岁时以诗文知名天下)”。二十五岁那年,李白离开四川,顺长江东下,先到达江陵,拜访了一位八十高龄的道士司马承祯。司马承祯曾受到武则天和睿宗、玄宗三朝皇帝的接见,在当时名气很大。司马承祯见了李白,对他大为赞赏。李白很高兴,回去后就写了篇《大鹏赋》,把自己比作气概抱负不凡的大鹏。《大鹏赋》很快传开,李白的名气也更大了。公元734年,李白到了襄阳,拜见了荆州刺史韩朝宗。韩朝宗因喜欢奖掖提拔人才而闻名,所以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韩朝宗对李白自然是称赏备至,而李白写的自我推荐信《与韩荆州书》也成了一篇著名的散文佳作。

  名满四海的李白,在公元742年(天宝元年)终于奉诏来到京都长安。当时任秘书少监的老诗人贺知章得知李白到了长安,亲自到旅舍去看望李白。他读了李白大约在十年前写的《蜀道难》后,赞叹道:“这是一个从天上贬谪下来的仙人啊!”从此“谪仙”这个称号不胫而走,李白也被人们称作“谪仙”、“诗仙”。

  李白进宫后,唐玄宗很高兴,封他为翰林供奉。据说,唐玄宗当时曾亲自走下台阶迎接李白,还亲手为李白调制羹汤。出于信任,他还让李白参加了起草诏书的工作。

  唐玄宗对李白,只是希望他成为一个宫廷诗人,为太平盛世作些诗文点缀。但李白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初进宫廷时,他对政治了解不多,因此奉命写了不少歌颂升平的诗,不久他的思想就起了变化。天宝年间,朝廷政治已由盛转衰,唐玄宗也由一代明君渐渐蜕变为庸主。朝廷中的有识之士都在担忧时政,担心发生变乱。李白对此是有认识的。

  作为一个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李白的个性也是十分狂放的。他又特别喜好饮酒,常喝得酩酊大醉。杜甫曾在一首诗中这样描述他:“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样的个性使他很难被朝中的`权贵们所容忍。据说,他先得罪了唐玄宗最信任的太监高力士。高力士又故意歪曲他写的诗《清平调》,使杨贵妃对他也心生忌恨。最后连唐玄宗也疏远他了。

  可是李白的个性使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时他最向往的,还是他以前云游天下的自由生活。于是李白向唐玄宗上书请求离京。公元745年,他的请求被批准,他离开长安,又开始了漫游山水间的生活。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洛阳、长安先后沦入乱军之手,唐玄宗仓皇逃向四川,唐肃宗在灵武即位。逃难途中,唐玄宗又任命他的第十六子永王李为江陵大都督,要永王招兵马抵抗叛军南下。

  那时李白正避乱隐居在庐山。永王东下经过浔阳(今江西九江),得知李白在此便派人请他参加自己的幕府。出于一片爱国心,李白立刻答应了,并一连写了十一首《永王东巡歌》赞扬永王。

  可是唐肃宗并不信任永王,认为他出师东巡是割据江南,便调动兵力准备消灭永王。永王大怒,也发兵进攻。这样他便成了叛逆,将士们纷纷脱离,永王最终兵败自杀。李白也因“附逆”(附靠叛逆之臣)被判死刑。多亏郭子仪等人相救,李白被改判流放夜郎(治所在今贵州正安西北)。还没到夜郎,朝廷宣布大赦,李白得以返回四川。

  李白的晚年是在安徽当涂度过的,他的族叔李阳冰在那儿做县令。唐代宗即位后,下诏拜李白为左拾遗。但诏书还没到,李白已离开了人世,那一年他六十二岁。至今当地还留有李白的衣冠冢和纪念堂。李白现存的诗有一千多首,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歌颂。这些诗经过他的夸张的描绘,想象奇特的渲染,显得大气磅礴,出神入化。他还写了不少反映人民生活、抨击黑暗政治的诗。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经过他的丰富而奇特的想象,使他的作品具有雄奇豪放的风格、瑰丽绚烂的色彩。他被认为是自屈原以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创作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不少作品,如《蜀道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已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

  李白在诗歌创作上的伟大成就,是很难用几句话来描述的,也许只有杜甫的两句诗最有概括力:“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的故事9

  李白的名声越来越大,终于连皇上唐玄宗也知道了。在他四十二岁那年,朝廷连下三道诏书,叫他到长安来。李白到了长安,就在贺知章的陪同下,去朝见唐玄宗。

  唐玄宗叫李白坐在身边,问他诗文写作,又问他朝廷大事,李白都对答如流。唐玄宗见李白学识渊博,连声称赞。忽然,一直在旁边的宦官高力士开了腔:

  “陛下,李太白的确才学超群。前日吐蕃(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使者送来的国书,不如就请他辨认一下吧。”

  贺知章听了,暗暗替李白捏了一把汗,心想,这吐蕃国书上的文字像鸟走虫爬,朝廷上下没人认得。为了这件事,唐玄宗一直生气。高力士这不是明明想刁难李白吗?

  唐玄宗马上问李白懂不懂吐蕃文,李白不慌不忙地回答说:

  “臣在西域的时候,父亲经商,同西域商人有些来往,因此懂得一点。”

  唐玄宗听了,脸上露出笑容,立刻叫高力士拿来吐蕃国书。李白接过来,很快看了一遍,接着就用汉语流利地翻译出来。原来,吐蕃要唐朝割让大片土地给它,不然就要派兵来攻打。

  唐玄宗听完,板起了面孔。文武大臣议论纷纷,一时都没了主意。唐玄宗就问李白怎么办才好。李白很自信地说:

  “臣愿起草《答蕃书》,明天召吐蕃使者前来,臣当面答复,定可平息此事。”

  “那你就马上起草吧!”唐玄宗说。

  李白拿起笔,想了一下就写起来。不多会儿就把《答蕃书》送到唐玄宗面前。唐玄宗看完以后,很满意。李白又用吐蕃文写了一份。大家见李白这样博学多才,都很佩服。

  第二天,唐玄宗召见了吐蕃使者。李白先用汉语后用吐蕃语把《答蕃书》宣读了一遍。吐蕃使者连忙答应把《答蕃书》带给吐蕃首领。后来,吐蕃也没有来找麻烦。

  唐玄宗叫李白当了翰林供奉,是个没什么实权的.官。所以,李白辅助皇上治理国家的理想仍然不能实现。

  当时,朝廷大权把持在宰相李林甫和宦官高力士等人手里。一些想升官发财的人,都变着法儿巴结他们。李白却打心眼里蔑视他们。

  这天,李白心中烦闷,来到酒楼喝酒,喝得七八分醉了,忽然,宫中的梨园长(歌舞班子的负责人)李龟年跑进来说:

  “李学士,皇上召你立刻进宫!”

  原来,唐玄宗同杨贵妃在宫中的沉香亭里观赏牡丹花,叫李龟年率领一群梨园子弟唱歌助兴。他们唱的是老词,唐玄宗听腻了,想起李白会作诗,就派人来叫他去写新歌词。李白听了,满不在乎地说:

  “几首歌词算什么!来,喝几杯再去!”

  “不行不行!皇上和贵妃娘娘已经等候半天了!”李龟年急得满脸通红。

  “皇上?我……我李白可是酒中仙人呐,我……我酒还没喝够哩!哈哈哈……”李白大笑着说。

  李龟年看李白醉了,不由分说,命令同来的人架起李白就往外走。来到沉香亭,李白酒还没醒。唐玄宗见了李白这个样子,倒也没怪罪他,让人给李白喝了醒酒汤,扶他躺在了床上。

  据说这时候,李白已经清醒了。他见高力士正在身边,想起他平时作威作福的样子,有意要杀杀他的威风。

  “脱靴!”李白装作醉醺醺的神态,突然把脚朝高力士一伸。

  高力士一听,差点气歪了鼻子,正要发火,看见皇帝朝自己连连递眼色,只得忍气吞声地替李白脱下了靴子。

  过了一会儿,李白爬起身来,向唐玄宗行礼请罪。唐玄宗没有生气,只是叫李白马上写出三章《清平调》的新歌词来。

  李白想了一会儿,很快就写好了。李龟年谱上曲,演唱起来。唐玄宗亲自在一旁吹笛子伴奏。杨贵妃陶醉在悠扬动听的乐曲声中,高兴得眉飞色舞。从此,唐玄宗就更加器重李白了。

  可是,一帮权贵却恨死了李白。他们造谣诽谤,故意中伤李白。高力士还挑唆杨贵妃在唐玄宗跟前说李白的坏话。唐玄宗听信了他们的话,渐渐疏远了李白。

  李白目睹朝廷如此腐败,也不愿在这儿再待下去,就上了一份奏章,请求辞去翰林供奉的职务。唐玄宗立刻批准了。李白身穿锦袍,骑着五花马,一会儿高声歌唱,一会儿纵情大笑,出了长安城门。

  后来,李白在很多诗里都写了他宁愿过穷困生活,也不愿去巴结权贵的志气。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的故事10

  李白初到长安,遇到秘书监贺知章,李白取出《蜀道难》一篇呈上,贺知章边读边点头,一遍未完,已称叹数次,最后,他翘起大姆指向李白说:“先生,您真是天上谪仙人啊!”立刻解下身上佩带的金龟,呼唤店家换来美酒,与李白倾杯尽醉。五代人王定保所撰《唐摭言》更把贺知章的赞语具体化为“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金星耶?”贺知章是文坛元老,《蜀道难》得到他如此推许,所以,不久之后,这首诗连同“谪仙”的'名号就传遍天下。

  唐人李绰《尚书故实》记载贞元年间有一个叫陆畅的诗人,为了报答西川节度使韦皋的知遇之恩,曾作《蜀道易》一首相赠,首句日:“蜀道易,易於履平地。”韦皋大喜,赠罗八百匹。但事实上此句以“易於履平地”喻“蜀道易”,较之太白“蜀道之难难於上青天”原句,相差甚远!更遑论实际上蜀道著实不易行走。因为其平淡无奇,《蜀道易》全诗未能流传下来,这一句还是靠李绰的记载才得以幸存。

李白的故事11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 题目:“吟”,古诗的一种体式,内容大多是悲愁慨叹,形式上自由活泼,不拘一格。“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把梦中游历天姥山的情形写成诗,留给东鲁的朋友作别。

  诗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更是流传千古。

李白的故事12

  唐天宝末年,李白漫游到南陵、宣城。

  汪伦,据清嘉庆年间编纂的《泾县志》记载,是住在桃花潭岸边的隐士,是个不图仕途的文人。

  汪伦得知李白东游至宣城,修书请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欣然至,汪伦款留数日,临别赠以汪伦,据清嘉庆年间编纂的《泾县志》记载,是住在桃花潭岸边的豪仕。

  款留数日,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而亲送之。并踏歌送行,李白感其意作《赠汪伦》诗: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要有这个精神,超过司马相如是不会有问题的。

  李白按照这个意愿,勤学基础练。一天,他经过几次修改,把一篇辞赋写好了,便兴冲冲地送给父亲看。他自认为写得不错,一定会得到父亲的夸奖。不料,父亲读了以后,很不满意,对他说:“你这篇赋写得太差了,既无气势,又乏文采。不过你也不要灰心,应当继续努力。”

  李白点了点头:“一定按照父亲的.要求办。”回到书房,他把那份文稿投到火炉中烧了。然后重新构思,重新创作,连续拟作了三次,没有一次感到满意,只得都付之一炬,直到第四次,才写成比较满意的两篇,即《拟别赋》、《拟恨赋》。《拟别赋》后来散失了,《拟恨赋》还保留着,收在宋人宋敏求所编的《李太白集》中。

李白的故事13

  别有天地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27岁的诗人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辗转来到安陆。在这里,他与唐高宗时的宰相许圉师孙女结婚。随后,居住于离许宅10华里的碧山中。

  李白为何落脚安陆,不仅是现代,即使在当时,都有许多人不理解。至今民间还流传一个故事:有一天,安陆在朝中做官的一位何姓阁老回到碧山脚下的老家,听到乡亲们介绍李白生得英俊潇洒,博览群书,一目十行,吟诗作赋,挥笔成章,十分欣赏。于是,吩咐家人准备名肴佳酿,请李白来家作客。

  李白来后,阁老一见果然气象不凡。又谈诗书,李白都能对答如流,阁老更为佩服。于是忍不住发问:“李学士,天下名山那么多,缘何单单看中了我们的碧山呢?”李白听了,不假思索,随口答上:“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阁老一听,大声称赞,立即让家人取出笔墨纸砚,请李白录下。李白当即再补两句,并取名《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首《山中问答》不胫而走,广为传诵。“别有天地”也成了一句流行的成语,意为一种新的境界。

  轻财好施

  李白“辞亲远游”,并不是直接来到安陆的,而是“南穹参梧,东涉溟海”,过了三年的游侠生活。在东游维杨(杨州)时,不到一年,便“散金三十余万”。然而,“黄金散尽交不成”,促使诗人结束了游侠生活,寓居安陆。

  在与许氏结婚后的.第三年,李白写了著名的《上安解裴长史书》。诗人为了让裴长史了解并且重视自己,向他介绍了自己的身世和到安陆之前的情况,其中关于杨州的一段是这样表述的:“曩昔东游维杨,不逾一年,散尽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惠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轻财好施,由此而来。

  声价十倍

  李白在上书裴长史无果的第二年,前往长安寻找机会,仍是屡屡碰壁。于是发出了“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长叹,颓丧地踏上归程。其间,听到韩朝宗出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的消息后,又“心雄万夫”,希望“一登龙门”。因而,挥笔写下了《与韩荆州书》。

  《与韩荆州书》开篇即是:“白闻天下侠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这就是成语“声价十倍”的出处。

  然而,韩朝宗并没有重视李白,甚至连理也没有理他。李白在安陆期间,屡屡上偈不遇,政治上十分失意,只有无可奈何地“酒隐安陆,蹉跎十年”。这种境遇造就了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骨气,使中国文坛多了一个伟大诗人。

李白的故事14

  首次入赘望族

  李白一生结过四次婚,或者说有过四段婚姻生活。第一、四段婚姻是较为正式的,中间两段似乎只是同居;第一、四两段婚姻对象都是有来历的,她们的祖先都曾经做过宰相,而且都是权重一时的宰相,中间两段婚姻,前者只知其姓刘,后者只知道是一个山东女子,姓氏都没有留下来;李白第一、四段婚姻,不是常见的男婚女嫁形式,而是“倒插门”。他的朋友及崇拜者魏颢,在其所撰写的《李翰林集序》中对此曾有记录:“(李)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决;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宗。”

  李白第一次结婚,是在27岁,婚姻的对象是安陆(在今湖北省)的许氏。许氏出身名门望族,其祖父许圉师曾经做过左丞相。许圉师的父亲许绍更是了得,跟唐高祖李渊同过窗,后来被封为安陆郡公。许圉师因为小儿子许自然打猎时杀了人遭贬谪。但是,百年之间,许家一直是相当兴旺的。

  李白何以能够高攀上这一门亲事呢?文献没有明确的记载,猜测起来,有多种可能。从许家角度讲,一是可能许氏形貌不佳,年岁不小,再不结婚将有老死闺中的危险;二是李白条件不错,会剑术,会做诗写文章,相貌堂堂。从李白方面讲,可能主要是为了方便进入上流社会,谋取仕途晋身的机会。

  李白生于西域,长于西蜀,身世不详,来历不明,甚至有可能是胡人(陈寅恪先生有此说)。用今天的话说,他几乎是外星人(贺知章说他是“谪仙人”,也许就包含这个意思)。要想跻身唐王朝的统治集团,这样的身份显然是不行的。因此,他要通过婚姻改变身份,取得通行证,同时也能拥有一份像样的入仕人际关系资源——从后来的情况看,李白的这一动机基本上是落了空的。

  李白跟这位许氏夫人大约生活了十年,生有一女一儿。女儿名平阳,儿子小名明月奴,后改名为伯禽。唐开元年间(约736年),许氏夫人不幸病逝,这可是对李白家庭上的重大打击。时年36岁的李白,骤然间感到了内外交困的巨大压力,他是很难再呆在安陆许家了,匆忙间携儿带女,移居到东鲁(山东)之地。后来李白跟友人提及这段艰难的岁月,诗中言:

  少年落魄楚汉间,风尘萧瑟多苦颜。

  李白在第一段婚姻期间,大部分时间过着类似隐居的生活。住在安陆白兆山桃花岩,造了石头房子,开垦出山田。耕种之余,每天读读书,时常呼朋唤友一起赋诗、饮酒。应该说,日子过得挺滋润。估计前半段时间,夫妻的关系还是可以的。后半段时间,李白忽然频繁离家外出,有时候是为了寻找做官机会,有时候是为了寻访名胜古迹。合理想象一下,李白夫妻的关系可能有了变化。

  这一段婚姻,最让李白烦恼的是入赘一事。入赘,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一直被认为是不光彩的事情。

  《汉书·贾谊传》有“家贫子壮则出赘”的话,可知是穷人家孩子的一种不得已的出路。即使他是胡人,传统观念相对淡薄一些,但是,从李白内心讲,显然是不情愿的。

  这种烦恼心思,他的一些诗文中有所流露。例如,《少年行》一诗的“遮莫姻亲连帝城,不如当身自簪缨”,《邺中赠王大人》一诗中的“投躯寄天下,长啸寻英豪”、“富贵吾自取,建功及春荣”等诗句,都不难品味出李白的.苦恼心情。

  刘姓妇人不浪漫

  许氏病故之后,李白带着儿女移居东鲁。李白自己说移居东鲁的原因是“学剑”。这当然是诗人在吹牛,实际情况应该是为了生计,投靠亲友。李白的家族,大部分定居在山东。到了山东不久,李白一位名叫李冽的堂弟(当时做着兖州长官佐副的官职),帮李白续娶了一位刘姓妇人。

  这位刘姓妇人,不是个浪漫之人,她对李白的诗歌完全不感兴趣,对李白整天只知道饮酒做诗、高谈阔论而不懂得挣钱养家,让她过上吃香喝辣的生活,很快就感到了不满乃至厌恶,二人关系,终于以离婚了结。

  跟刘氏的这一段婚姻生活,李白无疑是很郁闷的。他的远大理想,他的诗酒山水之乐,一定都曾经遭受刘氏无数次的数落、嘲笑和痛骂——后来他在诗中把刘氏比做汉人朱买臣妻子,足以证明。这一时期,李白的痛苦也曾多次在诗篇中流露出来。从《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中的“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等诗句可以看到,李白不切实际的言行举止,遭到了鲁人的讥笑。《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最后四句:“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显然是跟刘氏离婚之后,李白郁闷心情的一次大释放。这是天宝元年(742年)的事,当时唐玄宗李隆基征召李白入京,李白以为从此一去,荣华富贵唾手可得。于是,借着这一首诗,发泄了胸中积蓄的恶气。

  自由恋爱纳一妾

  李白的第三段婚姻,妇人只是妾,并未扶正。这位妇人原来是李白的一个邻家女子,可能是李白看上她的姿色之后,再想办法纳为妾的。李白有一首《咏邻女东窗下海石榴》诗,表现了诗人对这女子的爱慕之情。诗如下:

  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

  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

  清香随风发,落日好鸟归。

  愿为东南枝,低举拂罗衣。

  无由一攀折,引领望金扉。

  从这首诗看,李白很可能经历了一个暗恋、苦恋、追求的恋爱过程。如果把这一段婚姻理解为李白的自由恋爱,未尝不可。之所以是纳妾,而不是娶为正室,原因可能是这位邻家女子只是普通民女,按照唐律,属于士大夫阶层的李白不得将其娶为妻子。

  这位连姓氏都没有留下来的妾,下落如何,是一直跟着李白生活,还是离婚了,都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她给李白生了一个儿子,取名颇黎。

  终得偕老之人

  李白的最后一任妻子是前宰相宗楚客的孙女,他们结婚的地点在宋州(河南商丘一带),时间应是天宝十二载(753年)之前,李白50岁左右。

  今天可以看到不少李白写给这位宗氏妻子的诗歌体书信和他代替妻子写给自己的诗歌,仅天宝十四载就有《秋浦寄内》、《自代内赠》、《秋浦感主人寄内》等,诗中饱含着思念之情。由此不难想象,宗氏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妇人,李白对她是相当有感情的。

  宗氏妇人基本上是跟李白偕老了的。安史之乱期间,两人离多聚少。李白因为曾从永王李璘,被关进监狱,定为叛逆罪,长流夜郎。其间,宗氏夫人利用其家族关系,设法搭救。李白被赦免返回之后,两人曾经重逢聚首。

  李白61岁那年,曾亲自送宗氏去庐山拜访尼姑。宗氏跟李白一样,都是狂热的道教信徒,两人都向往得道成仙,可谓志同道合。比较而言,李白跟宗氏夫人在一起的十来年时间,应该是比较和谐的。

李白的故事15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风格豪放奔放,意境奇妙,被誉为“诗仙”。李白年少时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他博览群书,善于吟诗作对,十几岁时便已小有名气。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此,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一次,李白听闻唐玄宗李隆基正在招募有才能的人,他便毅然离开家乡,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途。一路上,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领略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这些经历也为他的诗作增添了不少灵感。

  到了京城,李白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很快得到了一些权贵的赏识。在他们的引荐下,李白终于有机会面见唐玄宗。唐玄宗对李白的诗才大为赞赏,赐予他翰林供奉的职务,让他在宫廷中写诗娱乐。

  然而,李白的抱负并不在此。他渴望能为国家出谋划策,做出真正的贡献。但宫廷中的生活让他感到拘束和无奈,那些虚伪的权贵们也让他心生厌恶。于是,他开始借酒消愁,时常在酒后吟诗,甚至醉倒在宫廷中。

  有一次,唐玄宗让李白为杨贵妃写一首诗。李白趁着酒意,竟然让高力士为自己脱靴,这让高力士感到十分恼怒。此后,高力士便在唐玄宗面前进谗言,渐渐地,唐玄宗对李白也产生了不满。

  终于,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离开了京城。这对李白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追求自由和理想的信念。

  离开京城后,李白继续游历各地,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的诗歌也越发豪放洒脱,充满了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李白的晚年,他遭遇了一场牢狱之灾。据说,他因卷入了永王之乱而被流放。尽管身处困境,但李白依旧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创作出了许多令人赞叹的诗作。

  李白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诗歌流传千古,至今仍被人们传颂。他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真正的自由和理想,不为世俗所累,才能在有限的人生中焕发出无限的光彩。

【李白的故事】相关文章:

李白的故事08-17

李白的故事03-04

有关李白的故事11-06

(通用)李白的故事06-08

李白的故事(优秀)05-24

(热)李白的故事06-10

李白拜师的故事08-04

诗仙李白的故事12-29

李白的小故事10-30

关于李白的故事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