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故事锦集【15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李白的故事

时间:2024-05-24 18:36:10 诗人大全 我要投稿

李白的故事锦集【15篇】

李白的故事1

  通常的印象,仿佛古代的诗人都挺能喝酒,个性是李白,他的《将进酒》中说“将进酒,杯莫停”,杜甫也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可见李白是很爱喝酒的,但是他是不是真的能够喝很多酒,是不是一喝就是“一斗”呢?

李白的故事锦集【15篇】

  李白其实没酒量这得先从“斗”说起。此刻已经没人用斗了,我们以前见过的斗,一般是称量粮食的工具。一斗大约是50斤粮食。谁要是喝一斗酒,酒量自然是大得惊人。古时候量酒用的也是斗,但是跟现代称粮食的斗并不是一回事。

  《公羊传》:“熊蹯不熟,公怒,以斗击而杀之。”这斗就是喝酒的杯子,能够顺手拿起来投人,体积必须是有限的。《史记·项羽本纪》中,刘邦从鸿门宴上逃走时,让张良送给项羽白璧一双,送给范增玉斗一双,这玉斗也是酒器,张良能够随身带着,体积也不是很大。

  还有另一种称为斗的酒器,北斗七星,排列出来的形状就是这种斗的样貌,这种斗有长长的柄,实际是盛酒的勺子。

  《诗经·大雅·行苇》有“酌以大斗,以祈黄考”。朱熹注:“大斗,柄长三尺。”古代的三尺,也就是此刻的二尺多一些。大斗如此,小斗必须还要小。从出土的.青铜斗看,也就是此刻家里饭勺大小,一斗的容量也就是此刻常用的一个玻璃杯。《史记·滑稽列传》齐威王问淳于髡能喝多少酒,淳于髡答:“臣一斗亦醉,一石亦醉。”“一斗亦醉”,这是说喝得很少,不算什么;“一石亦醉”,这是说喝得很多。

  古代酒的度数很低,喝上一斗酒是很容易的事,也就跟此刻的一杯啤酒差不多。《水浒传》中的武松,在景阳冈上喝了十八碗,是悬了点,但这是“燕山雪花大如席”式的夸张,并不为过。如果换成此刻的白酒,那可就悬了,没有可信性了,成了“广州雪花大如席”式的夸张,成了败笔。

  只有李白喝酒的记录,没有发现李白连气喝上几斗酒的记录,估计李白的酒量是不大的。

  杜甫《饮中八仙歌》说:“汝阳三斗始朝天”,“张旭三杯草圣传”,“焦遂五斗方卓然”,只有“李白一斗诗百篇”。比较起来,人家是三斗始迷糊,五斗“方卓然”,可老李只一斗就“长安市上酒家眠”了。论酒量,李白显然不如那几位。

  杜甫说他“一斗诗百篇”,实际意思是,李白只要喝上一斗酒,就能够写出许多诗来。只喝那么一杯啤酒,就上了诗情,显然是酒精起了作用,这正说明了他酒量并不大。从李白的诗作来看,他喝酒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求醉,更不追求喝进肚里多少,而是借酒抒情,借酒发泄。

李白的故事2

  李白,字太白,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隋朝末年,全家迁到西域的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北部),李白就出生在那里。五岁那年,他又随父亲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所以他又号青莲居士。

  李白少年时便显露才华,“十岁通诗书”,“十五好剑术”,“三十成文章(三十岁时以诗文知名天下)”。二十五岁那年,李白离开四川,顺长江东下,先到达江陵,拜访了一位八十高龄的道士司马承祯。司马承祯曾受到武则天和睿宗、玄宗三朝皇帝的接见,在当时名气很大。司马承祯见了李白,对他大为赞赏。李白很高兴,回去后就写了篇《大鹏赋》,把自己比作气概抱负不凡的大鹏。《大鹏赋》很快传开,李白的名气也更大了。公元734年,李白到了襄阳,拜见了荆州刺史韩朝宗。韩朝宗因喜欢奖掖提拔人才而闻名,所以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韩朝宗对李白自然是称赏备至,而李白写的自我推荐信《与韩荆州书》也成了一篇著名的散文佳作。

  名满四海的李白,在公元742年(天宝元年)终于奉诏来到京都长安。当时任秘书少监的老诗人贺知章得知李白到了长安,亲自到旅舍去看望李白。他读了李白大约在十年前写的《蜀道难》后,赞叹道:“这是一个从天上贬谪下来的仙人啊!”从此“谪仙”这个称号不胫而走,李白也被人们称作“谪仙”、“诗仙”。

  李白进宫后,唐玄宗很高兴,封他为翰林供奉。据说,唐玄宗当时曾亲自走下台阶迎接李白,还亲手为李白调制羹汤。出于信任,他还让李白参加了起草诏书的工作。

  唐玄宗对李白,只是希望他成为一个宫廷诗人,为太平盛世作些诗文点缀。但李白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初进宫廷时,他对政治了解不多,因此奉命写了不少歌颂升平的诗,不久他的思想就起了变化。天宝年间,朝廷政治已由盛转衰,唐玄宗也由一代明君渐渐蜕变为庸主。朝廷中的有识之士都在担忧时政,担心发生变乱。李白对此是有认识的。

  作为一个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李白的个性也是十分狂放的。他又特别喜好饮酒,常喝得酩酊大醉。杜甫曾在一首诗中这样描述他:“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样的个性使他很难被朝中的权贵们所容忍。据说,他先得罪了唐玄宗最信任的太监高力士。高力士又故意歪曲他写的`诗《清平调》,使杨贵妃对他也心生忌恨。最后连唐玄宗也疏远他了。

  可是李白的个性使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时他最向往的,还是他以前云游天下的自由生活。于是李白向唐玄宗上书请求离京。公元745年,他的请求被批准,他离开长安,又开始了漫游山水间的生活。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洛阳、长安先后沦入乱军之手,唐玄宗仓皇逃向四川,唐肃宗在灵武即位。逃难途中,唐玄宗又任命他的第十六子永王李为江陵大都督,要永王招兵马抵抗叛军南下。

  那时李白正避乱隐居在庐山。永王东下经过浔阳(今江西九江),得知李白在此便派人请他参加自己的幕府。出于一片爱国心,李白立刻答应了,并一连写了十一首《永王东巡歌》赞扬永王。

  可是唐肃宗并不信任永王,认为他出师东巡是割据江南,便调动兵力准备消灭永王。永王大怒,也发兵进攻。这样他便成了叛逆,将士们纷纷脱离,永王最终兵败自杀。李白也因“附逆”(附靠叛逆之臣)被判死刑。多亏郭子仪等人相救,李白被改判流放夜郎(治所在今贵州正安西北)。还没到夜郎,朝廷宣布大赦,李白得以返回四川。

  李白的晚年是在安徽当涂度过的,他的族叔李阳冰在那儿做县令。唐代宗即位后,下诏拜李白为左拾遗。但诏书还没到,李白已离开了人世,那一年他六十二岁。至今当地还留有李白的衣冠冢和纪念堂。李白现存的诗有一千多首,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歌颂。这些诗经过他的夸张的描绘,想象奇特的渲染,显得大气磅礴,出神入化。他还写了不少反映人民生活、抨击黑暗政治的诗。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经过他的丰富而奇特的想象,使他的作品具有雄奇豪放的风格、瑰丽绚烂的色彩。他被认为是自屈原以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创作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不少作品,如《蜀道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已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

  李白在诗歌创作上的伟大成就,是很难用几句话来描述的,也许只有杜甫的两句诗最有概括力:“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的故事3

  二十五岁的时候,李白已经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不仅能诗善文,而且会击剑骑马,还喜欢弹琴唱歌。他决心为国家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就对父亲说:“孩儿打算离家到外面去长长见识。”“还是在家读读书,有机会找个事做吧,何必远离家乡外出呢?”父亲说。李白满怀豪情地说:“大丈夫活在世上,应该志在四方,胸怀天下。待在家乡怕是没法施展我的才能。出去以后,一来可以游历各地,结交名士;二来也可以寻找机会,辅助皇上。”

  父亲听了,乐呵呵地笑着说:“好,你既然有这样的抱负,那就出去闯闯吧!”

  过了几天,李白告别父母,身佩宝剑,上路了。乘船沿着长江东下,过三峡的`时候,江水湍急,船行如箭,李白站立船头,望着两岸的青山,心中非常激动。后来他写过好几首描写三峡风光的诗。有一首是: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漫游途中,李白还登上庐山,观望瀑布,写下了《望庐山瀑布》二首。其中一首是: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在李白的诗里,祖国山河多么壮美呀!他的诗自然又流畅,毫不造作,不愧是大诗人的手笔。

李白的故事4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 题目:“吟”,古诗的一种体式,内容大多是悲愁慨叹,形式上自由活泼,不拘一格。“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把梦中游历天姥山的情形写成诗,留给东鲁的.朋友作别。

  诗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更是流传千古。

李白的故事5

  一天,我在《挖掘孩子潜力的101个勤学故事》这本书里看到了我国古代诗人李白小时候的故事,故事的内容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吧!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诗人,小时候他就聪明过人,但非常调皮,常常是猴子屁股坐不住,学了一会儿就想跑出去玩,没什么定力。

  一天,李白正在念书,突然听见窗外鸟儿那欢快的叫声,李白又开始走神了。现在是春天,花开了,树绿了,小草也发芽了,到处一片花红柳绿,老待在家里多闷啊。于是,李白放下书本,乘家里人不注意,溜到山上去玩了。

  李白一路走,一路唱,山上风景如画。李白玩的兴高采烈、心花怒放,根本不记得学习这回事了。走着走着,李白突然看见一间小房子,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正在门口很认真地磨着一根铁棒。李白很好奇地跑上去问:“老婆婆,您磨这根铁棒干什么呀?”“我缺一根缝衣服的针啊,所以我要把这根铁棒磨成绣花针来用。”老奶奶回答道。李白觉得太不可思议,惊讶地说:“缝衣服的针那么细,这根铁棒又这么粗,您要磨到什么时候啊?”老奶奶很有耐心地说:“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棒也能磨成针。”李白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回到家里,李白越想越惭愧,心想老婆婆都有决心把铁棒磨成针,自己为什么没有毅力把知识学好呢。

  从此以后,李白开始发奋图强,用功念书,终于成了我国文学史上的大诗人。

  读了这个故事,我想:大诗人李白都能刻苦学习,而现在的我们不能因为一点儿挫折轻易放弃自己的理想,我们要培养自己的.毅力。只有做有决心、有毅力的孩子,才有可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李白的故事6

  铁杵磨针:李白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因他的诗歌造诣高深而被誉为“诗仙”。但是在他小的时候可是一个淘气包,天天不想读书逮到机会就溜出去玩。这天李白又想找机会外面玩。跑出了学堂,跑到了街上。这看看那看看,这个好玩啊,那个有趣啊。走着走着都把大半条街给逛完了。哇,这天气真棒啊!“太阳多温暖,微风多有情,摇曳的树枝多动人。呀,真是个美好的日子。还好我聪明溜出来玩了,不然就错过了。”

  “哧哧哧”,“哧哧哧”,这刺耳的声音哪儿来?闻声望去,看到了一个头发花白的奶奶在河水边磨东西。“好像很好玩的样子,我得去看看。”一边自言自语,一边就撒开腿跑过去看。“奶奶,奶奶,你在做什么啊?”老奶奶没放下手中的活儿,“我在磨绣花针。”李白怀疑自己听错了,“奶奶,你说你要磨什么?”“绣花针。”李白瞪大了眼睛,“奶奶,你现在手上的可是一个铁棍啊。这么大这么粗的一根啊,怎么能磨成针呢?那么细那么小的一根针啊!奶奶!”这是老奶奶停了下来,“孩子,我可以慢慢磨,愚公都能把山给移走,水滴都可以把石头滴穿了。总会变成一根绣花针的。”“奶奶,可是你头发都白了,这……”“如果我花的时间比别人更多的话,那这就不是很大的问题了。”少儿时期的李白愣住了,“奶奶年纪这么大了都这么努力,那我还这么浪费我的时间。从今儿开始,我要开始用功学习。”

  只要你想做,什么时候都不会太晚。给自己一直找借口,这借口终会阻止你前进的.。如果你觉得离目标距离太远了,就要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如何跟距离更近入手,太好了,首先你有正确的认识。接着就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来入手。坚持,努力,只要在对的方向上比别人加倍努力付出更多的辛苦,你终会得到自己想要的。要有梦想,万一,实现了呢?

李白的故事7

  诗人李白的故事之诗人李白简介

  诗人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诗人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诗人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诗人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诗人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诗人李白的故事之铁杵磨成针

  诗人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极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风光,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这位伟大的诗人小时候就很聪明,不过却很贪玩,不爱学习,常常趁老师不注意,溜出学堂,四处捣蛋。

  一天,诗人李白又逃学了,调皮的他带着弹弓,准备去后山打鸟。路过山下的小溪时,他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坐在溪边的.石头上,正吃力地磨着一根粗粗的铁棒。诗人李白觉得很奇怪,就走过去问道:“老婆婆,您这是在干什么呀?”

  老婆婆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微笑着说:“磨铁棒呀,我想把它磨成一根绣花针。”

  “将这么粗的铁棒磨成绣花针?怎么可能啊!”小诗人李白脱口而出,惊讶极了。

  这时,老婆婆停下手中的动作,信心十足地说:“‘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相信,只要天天磨,总有一天能将这铁棒磨成绣花针的。”

  老婆婆的信心和勇气让诗人李白非常感动,想想自己平时贪图玩乐而荒废学业,诗人李白惭愧极了。他拜别了老婆婆,马上回学堂上学去了。此后,诗人李白再也没有旷课逃学,不仅如此,他还坚持博览群书。经过不懈努力,诗人李白终于成为名垂千古的“诗仙”。

  诗人李白的故事之诗人李白醉书狂草敌兵

  唐玄宗时,渤海国的使者带着国书来到长安,唐玄宗召见番使,命令翰林学士宣读番书。

  不料翰林学士打开番书,见上面全是些鸟兽文字,竟一字不识。唐玄宗宣诏文武百官,文武百官也没有一个人识得。唐玄宗震怒。

  翰林学士贺知章回到家中,忧心忡忡,长吁短叹,引起家中客人诗人李白的关注。

  诗人李白问明情况,道:“可惜我诗人李白金榜无名,不能为朝廷分忧解难。”贺知章问知诗人李白能识番文,惊喜万分,立刻向唐玄宗作了汇报。唐玄宗赐诗人李白进士及第,穿紫袍束金带,在金銮殿上接见了诗人李白。

  诗人李白捧起番书,用唐音译出,念道:“渤海国大可毒书达唐朝官家:自你占了高丽,与俺国逼近,边兵屡屡侵犯我界,想出自官家之意。俺如今不可耐者,差官来讲,可将高丽176城让与俺国……若还不肯,俺起兵来厮杀,且看哪家败胜!”这分明是一份“宣战书”。唐玄宗问文武百官:“番人要兴兵抢占高丽,有何策可以应敌?”众人缄口不答。玄宗又问诗人李白:“那我们该如何回复番使?”诗人李白道:“明天召见番使,我当面回答他。”唐玄宗当即封诗人李白为翰林学士,设宴款待。

  第二天上朝,诗人李白大笔一挥,不一会儿就写好了国书,当众念道:“大唐开元皇帝,诏谕渤海可毒:自昔石卵不敌,蛇龙不斗。本朝应运开天,抚有四海,将勇卒精,甲坚兵锐……方今圣度汪洋,恕尔狂悖,急宜悔祸,勤修岁事,毋取诛戮,为四夷笑……”

  番使大为震惊。回到渤海国,将大唐国书交给渤海国国王,国王看后惊叹道:“天朝有神仙相助,如何敌得!”于是,写了降表,归顺大唐王朝。

  诗人李白醉书狂革,展示了大唐威仪,吓退挑衅的蛮国。“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李白的故事8

  李白是一个非常奇特的诗人,他的身上不止有文人的灵秀还有侠客的不羁,这不但让李白的诗风在诗坛中独树一帜,还让李白浑身上下充满侠义。李白有一首诗叫做《侠客行》,歌颂的就是一位侠义之士的.故事,这人的名字叫朱亥。

  提起朱亥,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但是提起与他有关的信陵君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信陵君“战国四君子”之一,以其良好的口碑赢得了世人的称赞。

  知道信陵君的人都知道,信陵君有一个很好的优点就是礼贤下士,所以他的门客也特别多,其中不乏能人之辈。信陵君这人求才若渴,他从来不嫌人才多,而是不断的发掘人才。有一天信陵君知道从哪儿听说了,那个守城门的侯嬴是人才,就去请去了。

  信陵君相信侯嬴是人才,但是侯嬴却不知道信陵君是不是个好主上,于是侯嬴就开始了对信陵君的一系列考察。让信陵君给他当马夫,故意的在大庭广众下与朋友唠嗑把信陵君晾在一边,反正从头作到尾。信陵君对人才的容忍程度世所罕见,无论侯嬴怎么对待他,他都报以微笑和礼貌并且丝毫不觉得侯嬴做的不对。信陵君诚恳的态度最后还是打动了侯嬴的心,侯嬴成了信陵君的门客。

  周天子被架空后,春秋战国时期的这些国家,整日不是你打我就是我打你。有一天秦国派兵去攻打赵国,赵国就找好友魏国求援,魏国一听兄弟被打,立刻就带上一群手下准备去帮助赵国。哪知魏国看似来势汹汹其实就是一只纸老虎,被秦国一吓就不敢去了。

  信陵君觉得秦国不安好心,赵魏两国本来就是唇亡齿寒的关系,赵国被灭,下一个倒霉的就是魏国,于是极力主张救援赵国。魏王不听,信陵君只好自己带上门客去救赵国。这时候侯嬴给信陵君出了个主意,让信陵君叫人把魏王的虎符偷出来,然后控制军队去救赵国。但是这个计谋也有个明显的漏洞,要是领军大将不认虎符怎么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侯嬴又让信陵君带上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朱亥。

  朱亥信陵君也不陌生,这就是当初与侯嬴在闹市中唠嗑把信陵君晾一边的那位,朱亥的职业虽然是屠夫,但也是一个人才。信陵君拿着虎符去找部队,部队首领果真不听从他的命令,这时候朱亥出来了,一锤子就砸死了部队首领,让信陵君获得了军队领导权。

李白的故事9

  公元762年,年过花甲的李白已百病缠身,他已忘记了人世的悲欢,只图一醉方休。他一生醉过太多次,但这是最后一次了。他恍恍惚惚去邀水中之月,不幸溺水,抱月长眠。

  李白一生豪放浪漫,连死都如同一首诗。可谁又知道这光鲜的外表下,淤积了多少难以言状的愤懑和悲伤?

  悲伤的李白李白自少年时代就喜好游侠,写下不少游侠诗,并且胸中也怀有远大的抱负,曾自称“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他25岁便辞亲远游,“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游历名山无数,纵情山水之间,提笔写下无数好诗,春风得意,名噪一时,但他志向却不在此。他秉承儒家教诲,是个用心的入世者,立志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他一向在等,等长安天子的召唤。他终究是等到了,42岁那年,由一个道士引荐,他应召入京。

  那时,他感觉自己化为一个任情恣意的诗仙,“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就是他那时最好的写照。他作文曾让杨贵妃捧砚,高力士脱靴。但好景不长,在长安的第三年,他正因不能放下自己的个性,受权贵排挤,被流放出京。

  亲眼见到了封建官场的黑暗和宫廷生活的糜烂,李白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全化为泡影,“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总是受挫,在幻想的完美和现实的残酷中,他也只能承受这巨大的落差了。

  这一次,李白是真的悲伤了。

  悲伤的.李白也只能“举杯消愁”,却得到了“愁更愁”的结果。他终日与酒为伴,尽情释放内心的悲伤。“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高歌取醉欲安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他终究是不能放下心中的理想,然而朝廷耽于声色犬马,奸相李林甫、杨国忠当道,官场一片黑暗,他永远也回不去了。时光飞逝,自己却功业无成,他,也只能写下“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等悲愤填膺的诗句了。

  李白幸运,生于盛唐;李白不幸,空有抱负却无处施展。历史的不可测之处也就在于,他们造就了李白的悲伤,却也让一个不老的诗仙——悲伤的李白成就了一段浪漫的传奇。

李白的故事10

  古汉阳城南有一个美丽的湖泊,自从被唐代大诗人李白赐名为“郎官湖”,便成为著名的文化湖泊,直到明代中期,郎官湖尚存,名人游赏赋诗不断。李白题名郎官湖、李白夜游郎官湖的故事,一直被人们所津津乐道。“官湖夜月”在明代列为“汉阳十景”之一。

  唐代乾元元年(758年)秋,李白流放途经汉阳。汉阳县王县令是个青年才俊,喜欢饮酒,善于弹琴吟诗,与李白性格相投,对李白仰慕已久。听说李白流放经过汉阳,王县令兴奋不已,准备为李白接风洗尘,留他多住些时日。

  说来也巧,此时朝廷的尚书郎张谓作为钦差大臣出使武昌,他的弟弟张谨在汉阳担任沔州判官,而且张谓又是李白曾经在朝廷供职时的文友。鉴于此,汉阳县王县令与沔州杜太守精心策划,为张谓和李白安排一次高雅别致的活动——月夜游湖。

  汉阳城南有一个湖,东南两面临长江,西接汉水入江古道通济港,北抵大别山下汉阳城,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

  当天夜晚,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一条豪华游船从汉阳城南门外进入南湖。沙棠木打造的船体,楠木制做的船桨,画舫内外面挂满灯笼,锦帐中央摆酒设宴,张谓和李白并列坐在上宾席位,沔州杜太守、汉阳县王县令以及文士辅翼、岑静和判官张谨陪坐两旁。王县令致辞,为这次“觞于江城之南湖”找了个由头:“圣主师戡藩镇乱,洛阳收复定长安。郎官故共诗仙趣,天下再平江沔欢。”

  夜色沉静,清风徐徐,身置湖中,神清气爽。皎洁的月光洒在湖面,闪着粼粼清光,如同一条长长的白练,简直可以拾掇起来。就在大家听了王县令赋诗,举杯尽情欣赏湖光月色之时,船尾玉笛、琵琶等管弦乐声响起,划破长空寂静;船头舞女身着罗衣曼妙起舞,极尽飘逸娇柔。此情此景真可谓是:月白光清,对酒当歌,四座陶醉,风雅盎然。

  眼观南湖秋月白、罗衣舞女娇,耳闻笛声喧沔鄂、歌曲上云霄,对酒当歌,乐天下之再平,张谓显得特别兴奋。他醉意蒙眬地站起身来,伸开双臂,环顾四周,开阔爽朗,心情格外舒畅,回过头来感慨万分地对李白说:“真是水月如练,清光可掇啊!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贤士豪客游过此湖,却都是枉践佳景,使得这么美的湖寂寥无闻,实在可惜!你李夫子才华横溢、大名远扬,为了我张谓到此一游,请李夫子给这个湖标个美好的名字,千秋万代永远流传。”

  听张谓一番话说得殊有胜慨,李白兴致盎然,当即举起酒樽,说道:“难得张谓郎官如此钟爱这片湖水呀!”说罢走到船头,将满满一樽酒洒向湖中,振臂呼出三个字:“郎官湖!”船上众人片刻寂然,转而爆发出一阵喝彩:“郎官湖!”

  “郎官湖!郎官湖!”呼声在月夜湖面飘向远方。

  李白意犹未尽,进而说:“古有尚书仆射李冲受赏的湖叫‘仆射陂’,今有尚书郎官张谓钟爱的.湖得号‘郎官湖’。郎官湖配仆射陂,诸位意下如何?”

  在座的各位同声叫绝。辅翼、岑静二位文士对李白把郎官湖比作仆射陂,更是赞叹不已:“郑圃有仆射陂,大别有郎官湖,古今合璧,南北联姻。”辅翼接着说:“虽然如此,仆射陂还不及郎官湖呢。大别山、郎官湖,山水相依,美名与共,极尽风流啊!”

  一番议论后,杜太守认为命名郎官湖是沔州的一件盛事。王县令提议,请诗仙李白赋诗纪事,然后命人刻于石碑上,立碑于湖边,使郎官湖“与大别山共相磨灭焉”。

  于是,鼓乐欢歌再起,觥筹交错,李白落笔如飞,很快书就《泛沔州城南郎官湖》157字的纪事序和一首五言古诗。

  其诗云:“张公多逸兴,共泛沔城隅。当时秋月好,不减武昌都。四座醉清光,为欢古来无。郎官爱此水,因号郎官湖。风流若未减,名与此山俱。”

  从此,郎官湖声名大噪,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名人题诗颇丰,“官湖夜月”为“汉阳十景”之一。

  随着岁月流逝,当年李白“四望超然”的郎官湖面目全非,东部淹没入江,西部淤为陆地,北部边缘融入汉阳城。如今,汉阳区建桥街尚有一条古城小巷保留古名“郎官湖”,而古城外寻觅郎官湖遗踪,当在鹦鹉花园小区。

李白的故事11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四川绵州彰明县人,是我国唐代的大诗人,他的大部分诗歌反映了祖国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他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对当时政治的腐败作了尖锐的批判。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书这样的:传说李白小时候读书不用功,向中途不念了。有一天,在路上看见一位老大娘磨铁棒,说要把它磨成针。

  李白因此受感动,从此奋发学习,终于取得了很大成就。这就是“铁杵磨成针”的故事。

  李白求师李白晚年,政治上很不得志,他怀着愁闷的心情往返于宣城、南陵、歙县(在安徽省)、采石等地,写诗饮酒、漫游名山大川。一天清晨,李白象往日一样,在歙县城街头的一家酒店买酒,忽听隔壁的柴草行里有人在问话:“老人家,你这么一大把年纪,怎么能挑这么多柴草,你家住哪?”回答的是一阵爽朗的大笑声。

  接着,便听见有人在高声吟诗:“负薪朝出卖,沽酒日西归。借问家何处?穿云入翠微!”李白听了,不觉一惊。

  这是谁?竟随口吟出这样动人的诗句!他问酒保,酒保告诉他:这是一位叫许宣平的老翁,他恨透了官府,看穿了世俗,隐居深山,但谁也不知道他住在哪座山里。最近,他常到这一带来游历,每天天一亮,就见他挑柴进镇,柴担上挂着花瓢和曲竹杖。

  卖掉柴就打酒喝,喝醉了就吟诗,一路走一路吟,过路的人还以为他是疯子哩。李白暗想:这不是和自己一样的“诗狂”吗?他马上转身出门,只见那老翁上了街头的小桥,虽然步履艰难,但李白无论怎么赶也赶不上。

  追上小桥,穿过竹林,绕过江汊(河流的分岔),李白累得气喘吁吁,腰酸腿痛,定神一看,老翁早已无影无踪了。李白顿足长叹,“莫不是我真的遇上了仙人!”他撩起袍子又赶了一程,还是不见老翁,只好失望地回来。

  那天夜里,李白怎么也睡不着,回想起自己大半辈子除了杜甫之外,还没结识到几个真正的诗友。没想到今天竟遇上这样一个诗仙,可不能错过机会,一定要找到他!第二天,李白在柴草行门口一直等到日落西山,也不见老翁踪迹。

  第三天,第四天,天天落空。第五天一早,李白背起酒壶,带着干粮上路了。

  他下了最大的决心,找不到老翁,就是死也要死在这儿的山林里。翻过座座开满野花的山冈,趟过道道湍急的溪流,拨开丛丛荆棘,整整一个多月,还是没见老翁的影子。

  李白有点泄气了。正在这时候,他回想起少年时碰到的那位用铁杵磨针的婆婆,婆婆说得好:“只要有决心,铁杵磨成针。”

  要想找到老翁,就看自己有没有毅力啦。想到这里,李白紧紧腰带,咬咬牙,又往前走。

  累了,趴在岩石上睡一会;饿了,摘一把野果充饥;酒瘾上来,就捧着酒壶美美地喝上一口。这天黄昏,晚霞把天空染得通红通红,清泉与翠竹互为衬托,显得分外秀丽。

  李白一心惦念着老翁,哪顾得欣赏景色。他拖着疲惫的身子,一瘸一拐地来到黄山附近的紫阳山下。

  转过山口,只见前面立着一块巨石,上面似乎还刻着字。李白忘记了疲劳,一头扑上去,仔细辨认起来,哦,原来是一首诗:“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巅。

  静夜玩明月,闲朝饮碧泉。樵夫歌垄上,谷鸟戏岩前。

  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连读三遍,李白失声叫道:“妙哉!妙哉!真是仙人之声哪!”心想:见到老翁,一定得拜他三拜,好好请教请教。

  虽说自己也跟诗打了几十年交道,但这散发着野花香味的诗还真是头回领略哩。他回转身,看见崖石边的平地上摊着一堆稻谷,看来,准是许宣平老翁晒的。

  李白索性往边上一蹲,一边欣赏山中的景致,一边等老翁来收谷。天黑了,李白忽听到山下传来阵阵击水声,循声望去,只见山下的小河对岸划来一只小船,一位须发飘飘的老人立在船头弄桨。

  李白上前询问道:“老人家,请问,许宣平老翁家在何处?”原来这老人正是李白要找的许宣平老翁,上次他见李白身穿御赐锦袍,以为又是官家派来找他去做官的,所以再也不愿去歙县城了。没料到,此人竟跟踪而来。

  这时,老人瞟了李白一眼,随手指指船篱,漫不经心地答道:“门口一杆竹,便是许翁家!”李白抬眼望了望郁郁葱葱的山峦,又问:“处处皆青竹,何处去找寻?”老人重新打量着这位风尘仆仆、满脸汗水的客人,反问道:“你是……” “我是李白。”说着,深深地一揖。

  老人愣住了:“你是李白?李白就是你?”李白连忙说明了自己的来意。老人一听,双手一拱:“哎呀,你是当今的诗仙!我算什么,不过是诗海里的'一滴水罢了。

  你这大海怎么来向一滴水求教,实在不敢当,不敢当!”说完,撑起船就要往回走。李白一把拉住老翁的衣袖,苦苦哀求道:“老人家,三个月了,我风风雨雨到处找你,好不容易见到了老师,难道就这样打发我回去不成!”李白真挚的话语打动了老人的心。

  两人对视了好久,老人猛地拉住李白,跳上了小船。从此,无论在漫天的朝霞里,还是在落日的余辉中,人们经常看到李白和这位老人,坐在溪水边的大青石上饮酒吟诗。

  那朗朗的笑声,和飞瀑的喧哗声汇成一片,随溪水一起送到百里千里之外……至今,许多游人一到黄山,总爱顺着淙淙的溪水,去追寻李白的游踪。看见了吗?过虎头岩,在鸣弦。

李白的故事12

  我漫无边际的走在大街上,一个诗人也没有碰到,手中的采访本一片空白,半个大字也没有。

  前几天我莫名其妙的穿越到唐朝,唐朝可是我国诗歌创造的黄金时代,何不趁着这个老天爷送给我的好机会采访采访一些古代的名人呢?

  正想着,突然一阵香味扑鼻而来。定睛一看,原来我来到了江南最豪华的酒楼——黄鹤楼。

  忽然我的耳边传来了一句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咦?这不是李白的《宋孟浩然之广陵》吗?我眼睛一亮,三步并作两步,一口气跑了上去。

  来到楼上,果然看见了李白和孟浩然在哪里吟诗作对。

  只见李白一手拿着酒杯,口中还念念有词:“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好,好。”只见孟浩然大声的称赞起来。没过多久,孟浩然起身告辞,我趁着这个空当跑到李白的身边,恭恭敬敬地说道:“小生素闻李白诗仙的'盛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李白看了看我说道:“我今日能有如此大的成就,定然和少时的努力分不开。”说着想回忆起了往事:“小时候我虽然聪慧,但难免调皮,一日上课我出神发呆被老师责难,心里难受,回家的时候路过河边看见一位老人在河边手中拿着一把铁杵在河边打磨,我一好奇便走过去询问:“老大娘你在干什么啊?”老大娘抬起了头,摸了摸头上豆粒大的汗珠微笑的说道:“我在把这根铁杵磨成绣花针呢。”我立即瞪大了双眼说道:“这么粗的铁杵什么时候才能磨成那么细的绣花针啊?“老人慈祥的笑了笑说道:“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说完便继续埋头工作。“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肯努力,不管什么事都可以完成!”

  我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李白笑了笑,便拂袖而去。

  我坐在那里反思了良久,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是啊,只要肯努力,无论什么事都可以完成。

  为了我们的美好明天,奋斗吧!

李白的故事13

  公元226年,秦王李世民心怀不轨,为了和兄弟争夺帝位,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设计诛杀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为摆脱秦王的追杀,身怀六甲的太子妃在忠心家将的掩护下,逃往西域突厥,隐姓埋名,潜居异国,受到当地人的礼遇。安富尊荣的生活并没有消除太子后裔对大唐之恨。他们要积聚力量并借助突厥,把属于自己的大唐江山夺回来。但是大唐西征军的金戈铁马并吞了突厥千里肥沃之地,再次踏碎了他们的梦想。光阴飞逝,大唐发展成繁荣昌盛四方降伏的强大帝国。太子后裔只好隐居深山,卧薪尝胆,以图光复大业。一天夜里,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外的山上一座豪华庄园扫叶山庄中,迷茫的`产妇梦见太白金星飞入怀中,随后,一个仪表非凡的男婴诞生了,父亲给他取名李白,字太白,意思是太白金星下凡来。

  李白幼时随父李复国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览群书,多才多艺,尤好剑术。

  李白因家仇对现任皇帝唐玄宗很是愤恨,他很想能遇到一位贵人,带他去皇宫卧底,好寻机为他祖先报仇。在开元十八年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

  后来前往玉真观,在玉真公主的带领下进入皇宫见驾,供奉于翰林,做了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李白苦等机会,终于在含元殿前刺杀玄宗,却被突然出现的太华公主阻止。李白因玄宗实为一代仁帝,便答应太华公主放过玄宗。回到长安,在听雨轩听说安西都护张守圭进京进贡。李白急忙赶到皇宫,救下奄奄一息的太华公主,得知张守圭与血恨门主行刺皇上,就前往后殿搭救。血恨门主对李白手下留情,却被张守圭暗算成重伤,面具跌下,其真面目竟是父亲李复国。李白恶战张守圭,魔头终于授首。

  父亲在李白的劝说下,以天下百姓为重,避居扫叶山庄……玄宗赐李白金牌一面,上书扫除天下不平事,并给了他许多银两。李白辞官不做,到各处游览,走到哪里都有当地官府暗中供应钱财,使他不用发愁。安史之乱后,天下已经动乱不安,老百姓不得安宁。李白也意识到这样的局面,自己却帮不上忙,就对自己说:我也要找份工作做了!他怀着平乱的志愿,到永王李璘那里做幕僚,结果陷入王室纷争的漩涡。后因李璘与兄弟争夺王位兵败牵累,李白被送进监狱,但唐玄宗的金牌起了作用,最终减刑流放夜郎,半途又遇赦而返。

  李白非常喜欢喝酒,越喝越能写出好诗。贺知章初遇李白时,曾解下金龟换酒,与李白共饮,称李白为谪仙,后来人称诗仙。到宝应元年,李白62岁时,病死在他的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那里,在穷困和漂泊中结束了他的一生。他的作品风格为浪漫主义,其中一首侠客行使李白名传千古……

李白的故事14

  李白初到长安,遇到秘书监贺知章,李白取出《蜀道难》一篇呈上,贺知章边读边点头,一遍未完,已称叹数次,最后,他翘起大姆指向李白说:“先生,您真是天上谪仙人啊!”立刻解下身上佩带的金龟,呼唤店家换来美酒,与李白倾杯尽醉。五代人王定保所撰《唐摭言》更把贺知章的赞语具体化为“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金星耶?”贺知章是文坛元老,《蜀道难》得到他如此推许,所以,不久之后,这首诗连同“谪仙”的名号就传遍天下。

  唐人李绰《尚书故实》记载贞元年间有一个叫陆畅的'诗人,为了报答西川节度使韦皋的知遇之恩,曾作《蜀道易》一首相赠,首句日:“蜀道易,易於履平地。”韦皋大喜,赠罗八百匹。但事实上此句以“易於履平地”喻“蜀道易”,较之太白“蜀道之难难於上青天”原句,相差甚远!更遑论实际上蜀道著实不易行走。因为其平淡无奇,《蜀道易》全诗未能流传下来,这一句还是靠李绰的记载才得以幸存。

李白的故事15

  昨天的语文课上,罗老师给我们讲了李白与汪伦有趣的故事。

  汪伦为了向李白先生学写诗,就给他写了一封请柬:“太白先生,我这里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就果然被这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所迷住了。于是,他来到汪伦家。汪伦一直和他喝酒,学习写诗,却一直没有提那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之事。李白实在忍不住,说:“汪伦,现在可以带我去看那十里桃花了吗?”汪伦没办法,只好跟李白说:“十里桃花只是在我家十里以外有一颗桃花树,万家酒店嘛,我们喝酒的酒店老板姓万。”李白虽然没欣赏到美景,品尝到万家的'美酒,但是他被汪伦的幽默所吸引住了。他和汪伦成了好朋友。

  李白和汪伦的友谊真如诗里所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呀!

【李白的故事】相关文章:

李白的故事08-17

李白的故事03-04

李白拜师的故事08-04

有关李白的故事11-06

诗仙-李白的故事02-26

诗仙李白的故事12-29

李白的小故事10-30

关于李白的故事12-01

李白的故事【荐】05-01

李白的故事(优秀)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