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通用18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案

时间:2023-03-01 10:29:27 晓怡 诗词名句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通用18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通用18篇)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牧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和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

  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

  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同学反馈并质疑:

  (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同学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同学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

  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同学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同学闭目想象。

  2、同学反馈:

  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同学配乐朗读:

  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

  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竞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第二课时

  《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小朋友,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小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

  板书课题:

  舟过安仁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

  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小朋友,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

  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

  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同学描述画面,引导同学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同学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小朋友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小朋友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同学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

  用投影仪展示局部同学的画,并让同学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小朋友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小朋友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

  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同学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第三课时

  《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重点难点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同学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

  清平乐·村居

  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的“乐”要读成“yuè”,清平乐原本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读,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同学读准: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

  4、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解意

  1、自由读文,自主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汇报自身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老师引导同学解释重点词语: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相互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

  翁媪:老翁、老妇人。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青丝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4、再读全文,同学质难问疑。

  (营造民主课堂,让同学发表自身的看法,有争议之处,还可以展开讨论。)

  四、精读、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同学闭目想象画面。

  2、请同学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同学配乐自由读,边读边悟。

  4、请同学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定、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

  五、熟读,成诵

  1、小组内互读,把所感通过朗读表示出来。

  2、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3、熟读成诵。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案 篇2

  两首古诗在内容上是有联系的,都是写童年生活的。在学习课文时,既可以把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而不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又可以重点学一首,放手让学生自学其他一首。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两种教学设计都是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学《牧童》可以这样安排教学环节: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相信通过这一段导语,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会被大大的激发起来,他们肯定会迫不及待想知道神仙写的诗会是什么样的,这时候我们要投其所好,赶紧进入第二个环节的教学。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三次朗读,达到对古诗的初步理解。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通过以上的三读,学生对这首古诗有了自己的理解,但是自己的这种理解到底准不准确,这时候需要教师适时的.点拨,很自然的进入第三个环节的学习。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这个环节可以分四步进行: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两首诗都是叙事诗,有的融景于事,情感是淡婉的,不是激昂的,所以在读的时候突出故事的特点,突出事情的趣味。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古诗正确地背诵下来。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总结学习方法

  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下面由学生自学《舟过安仁》。)

  六、课外拓展

  1、课外读读描写儿童生活的诗,比如:/《所见》、《村晚》、《宿新市徐公店》、《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2、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从而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课时】

  2~3节。

  第一节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1、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2、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

  〖教学目标

  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 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 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⑴ 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⑵ 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⑴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

  ⑵ 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释题:

  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

  旧:过去。

  胜:超过。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

  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 (比较、比喻)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参考篇目: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诵读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三)过程和方法: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背诵和默写课文。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同学们就和老师一起来读一读童年这首诗。

  (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 精读诗文,走近画卷

  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1.学习第一首诗。

  (1)作者介绍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2)识字

  牧:mù,“牛”撇要短,竖长而挺拔。组词:牧童、牧场、放牧

  蓑:suō,中间横左右出头,下部笔画舒展,下部是衰,不是哀。

  组词:蓑衣、蓑笠

  (3)课文详解

  ①“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朗读。

  释义: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弄”:逗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量,而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寂静)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②“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 然后朗读。

  释义: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场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越野里的草地上。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的写了下来,却让读者不仅浮想联翩。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的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4)主题思想

  《牧童》这首诗向我们描绘了黄昏牧童归来后休憩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远

  离喧嚣、安然自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5)整体感知

  大声朗读《牧童》这首诗,说说整体诗意,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

  一个“弄”,一个“卧”。(可爱、调皮、疲倦)

  (6)从《牧童》这首诗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然与恬静的生活,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牵无挂、自然放松。同时,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2.学习第二首诗。

  (1)作者介绍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中兴四大家”。代表作:《诚斋集》

  (2)识字

  篙:gāo,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字头,上下结构,组词:长篙 棹:zhào,船桨。木字旁,左右结构,组词:棹夫

  遮:zhē,掩盖。“庶”写紧凑,四点相协调,组词:遮盖、遮挡

  (3)课文详解

  ①“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说说诗意,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释义:一只小渔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②“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释义: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不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怪生:怪不得)

  这里省略了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也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

  (3)主题思想

  《舟过安仁》描写了两个无忧无虑的小渔童充满童稚的行为,展示了儿童特

  有的奇思妙想,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同时也赞美了他们的聪明伶俐。

  朗读诗句,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感受意境 。

  1.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为什么?

  2.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想象画卷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的记叙文或者散文。

  2.默写《牧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初知“美”

  复习导入,引入新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一)作者介绍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诗人、军事家和政治家。代表作:《稼轩长短句》

  (二)识字

  醉 :zùi,左右同宽,“酉”写的略长。组词:醉酒、陶醉

  媚:mèi,左窄右宽,“眉”字撇写的舒展些。组词:明媚、献媚

  (三)释题

  1. 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平乐。

  词,诗歌的一种。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名”,即曲调。清平乐(yuè)即是词的词牌名。

  2. 村居,词的题目。“居”什么意思?(居住) “村居”呢?(居住在乡村)

  二、初读,走近“美”

  1.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4.生再读。读读、看看、想想。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5.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三、品读,感受“美”

  (一)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你感受到了什么?(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学生朗读。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天说话。)( “相媚好”:这里指相互逗趣、取乐)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3.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4.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亡赖,同无赖,指顽皮淘气。)

  5.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6.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二)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

  (三)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学习重点】

  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课前准备】

  配乐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牧童》

  1、复习《所见》,范读导入:

  师: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十分熟悉的,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⑴ 全体同学齐背《所见》:

  清·袁枚所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⑵ 交流《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⑶ 过渡:

  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家读一首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敢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⑷ 师配乐范读。

  ⑸ 生猜大意,交流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来描述,如:悠闲、舒适、自在、自得其乐等。

  2、自主合作,探究诗意:

  ⑴ 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⑵ 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⑶ 指名诵读,正音。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 /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⑷ 师生互动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⑸ 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⑹ 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

  3、设身处地,感悟诗情:

  ⑴ 师: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⑵ 生互动交流:

  师小结: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我想,大家一定会记住这个牧童,记住他在风中吹奏的曲子,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去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

  ⑶ 诵读全诗。

  结束本诗学习。

  二、学习《舟过安仁》

  1、借助画面,导入新诗:

  ⑴ 观察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看一看,诗歌是怎么描写他们的?

  ⑵ 生自由读诗:

  “遮”,注意要读翘舌音。记住字形。读通、读顺全诗。

  ⑶ 通过读注释或借助工具书,基本理解诗歌大意。

  2、检查自学,深入探讨:

  ⑴ 指名读诗,正音,注意“篙、棹”两个生字的读音。

  ⑵ 再读全诗,并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读懂。

  ⑶ 师生互动交流诗歌大意,可以先交流自己读懂的语句,也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共同交流探讨。

  (全诗大意:一只不再扬帆划桨的小船中间,坐着两个小男孩,很奇怪的'是,没有下雨,这两小孩居然撑着伞,仔细一看,原来他们撑伞不是为了遮风挡雨,而是舞动着伞柄起到类似扬帆的作用。)

  ⑷ 说一说:

  这两个小男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⑸ 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样子。通过朗读把两个小童天真、淘气的样子表现出来。

  ⑹ 指名读、齐读。读后点评。

  3、布置作业,延伸拓展:

  背诵两首诗。预习《清平乐·村居》。

  第二课时

  一、课题导入,介绍知识

  1、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中间有个分隔符号,前者是词牌,后面是词的题目。)

  2、师生互动介绍有关“词”的知识。

  3、师小结:

  词原是配乐而歌唱的一种诗体,起源于唐代,宋代是词鼎盛时期,句的长短随着曲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一般分为上下两阙,也就是上下两段。宋代的苏东坡、李清照等都是著名的词人。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课题入手,想象内容:

  师:课文描写的村居生活是怎样的一幅场景?诗人是怎么描写的?

  2、练习朗读,读准生字音,读顺诗句。

  3、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困惑,或板书黑板,或与学生个别交流。提倡组内合作,借助注释以及工具书,初步理解词的大意。

  4、指名读文:

  其他同学正音、评价,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亡、剥”两个字在本课的读音。

  5、交流比较生僻、不易理解的词。如,醉里、相媚好、亡赖。

  6、指名说大意,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

  (距离农家低小的屋檐不远处,是一条清澈流淌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绿色的青草,屋檐下,有两个头发发白的老头、老太正借着酒意说着悄悄话。大儿子十分勤快,在溪边的田间地头种豆,老二呢,正忙着编织鸡笼。最顽皮、可爱的莫过于最小的那个孩子了,瞧,他趴在溪边剥莲蓬,正忙得不亦乐乎呢!)

  三、发挥想象,加深理解

  1、师:这一家子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能想象得出老两口正在说什么悄悄话吗?

  2、生各抒己见。只要想象合理,都应该给予肯定。

  3、这一家子的其乐融融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么怎样通过朗读把这样的一家子带到我们面前呢?请同学们边读边在头脑里产生相应的画面,看看他们各自在忙些什么?

  4、生自由练读:

  展示读,集体评议,纠正。再读。提醒学生在读的时候是否表现出乡村自然环境的优美,“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温馨、和睦,以及“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轻松、活泼、愉快。

  四、改编歌曲,激发兴趣

  1、师:词本身就是为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建议学生自己尝试配乐演唱。师可范唱苏轼的《水调歌头》,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2、生练习试唱。众评议。

  五、总结谈话,回归整体

  1、师:关于词、关于辛弃疾,我们才刚刚有了很肤浅的认识,希望同学们课外多阅读些经典文学作品,吸取更多传统文化的精华,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

  2、诵读全词,结束本课时学习。

  六、布置作业,积累升华

  1、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2、收集、背诵其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开展一次背诵比赛。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案 篇6

  教材说明

  使至塞上(节选)

  〔解题〕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五言律诗。公元736年,吐蕃发兵进攻唐属小国小勃律(在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即公元737年,唐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青海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使的身份出塞慰问将士,察访军情。这首诗作于王维赴边塞的途中。

  《使至塞上》共8句,本课节选其中4句,即3、4、5、6句。原诗第1、2句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第7、8句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中直写作者奉命出使,前去慰问将士。诗人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大沙漠上奇异壮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深情赞美。

  〔结构分析〕

  本课节选的4句诗,在内容上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前两句),写诗人出使边塞的万里行程。这是叙事,叙写出使的季节和遥远艰苦的行程。

  第二部分(后两句),写大漠边塞的'奇异景观。这是写景,描写大沙漠上孤烟垂直,浑圆的落日与滔滔黄河相辉映的景象。

  〔语意理解〕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征蓬”,指随风飞动的蓬草。“归雁”,指由南方北飞回归故地的大雁。诗中借征蓬和归雁指代出使塞外的人。“汉塞”,即边塞。“胡天”,即胡地,古代将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称“胡人”,胡人居住的地方称“胡天”。两句诗表明出使的季节(南雁北归为春季)和遥远艰苦的行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大沙漠。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称“大漠”。“孤烟直”,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沙漠荒凉,没有别的景观因此称“孤烟”。“直”,表现烟的劲拔、坚毅。“长河”,指黄河。大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横贯其间的黄河显得分外“长”。“落日圆”,傍晚圆圆的太阳。傍晚,在大漠看西下的落日分外浑圆。这两句贴切自然的写景,表现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浩茫的大沙漠上,一股烽烟笔直上冲,单调而醒目,浑圆的落日与滔滔黄河交相辉映,构成凄凉壮美的景观。

  〔写作特点〕

  1.抓住了有代表性的事物。

  作者写沙漠抓住“烟”“河”“日”三种典型事物加以刻画。刻画烟为“孤烟直”,刻画“河”与“日”为“长河落日圆”,形象地描述了大沙漠既单调,又雄浑的景物,勾勒出阔大、壮美的大沙漠中黄昏日落的景色。

  2.叙事、写景、抒情交融。

  前两句写作者出使,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这既是叙事,也是写景。后两句写大漠、烽烟、长河、落日,活现出一幅边塞图。读这两句诗,使人可以感受到边塞的荒凉、凄苦。然而戍边将士正在这里浴血奋战,实在可歌可泣。“烟”虽“孤”,但却“直”,大有顶天立地之感。长河落日本极平常,但作者却有独特感受。说“长河落日圆”,流露出亲切、喜悦之情,足见诗人开阔的胸襟。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游园不值》。

  3.读懂《游园不值》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古诗是同学爱读爱背的文学体裁。背诵理解古诗对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是最有效的做法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三位大诗人的作品。

  板书:12古诗三首

  二、通读全课,学习生字

  1.观看诵读动画。

  2.自己练习朗读课文,注意节奏,注意生字读音。

  3.读生字组词,说说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三、自学《游园不值》

  1.读通全诗。

  2.自主探究诗句意思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四、汇报自学收获

  1.指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到台上来,给大家讲这首诗。(教师用动画辅助。)

  在学生讲的过程中,其他人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可以质疑,可以答疑;老师适时点拨。

  2.在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后,师生共同整理,梳理出通畅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l)关于题目。

  游园不值:意思是游览花园,没能进去,因而没游成。不值:没有遇到。

  (2)“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与下句的关系。

  通顺的意思是:大概是(花园的主人)太爱惜苍苔,(怕被我的)木鞋底踩坏。

  第一句意思明确了,学生自然明白因为园子主人“怜苍苔”,所以才有“小扣柴扉久不开”,一因一果。

  (3)关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的理解。

  a.表面意思:园子里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红杏已经探出墙头来。(看图印证)

  b.这两句诗反映了春天朝气蓬勃、生动活泼,使人感到生命力的强大及不可阻挡。

  (4)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前两句感到扫兴、遗憾;后两句则有对蓬勃春意的赞美,心中充满惊喜、快慰。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春的赞颂,对旺盛生命力的赞颂。)

  五、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下来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其它两首诗。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读懂这两首诗的`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背诵《游园不值》。

  二、自主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1.读通全诗。

  2.朗读、感悟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名到台上当小老师,指着字幕片上的诗句,逐词逐句讲解需要点拨的地方:

  (1)题目。

  (2)西子,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叫西施。

  (3)相宜:合适,适宜。

  (4)前两句写的是实景,后两句则是作者大胆的想像,用西施之美来比喻西湖之美,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爱之深。

  (5)前两句中的词语之间对仗工整,如“水光”对“山色”,让学生找出其他相对应的词语,体会作者构思、用词之精妙,充分展示了晴天、雨天西湖迥然不同的风姿。

  2.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3.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四、自主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读通诗句,诗准字音。

  2.自读、感悟,读懂诗句,体会情感。

  3.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五、汇报学习收获

  1.请一名学生上台讲诗意,其他人随时质疑,“小老师”若解答不出,教师相机点拨。

  (1)“净慈寺”与“西湖”有何联系?

  题目中的“净慈寺”是一个佛寺,在杭洲西湖边上。

  (2)“林子方”,是作者的朋友。

  (3)题目意思是清早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看到的景色。)

  (4)“无穷”,在诗中指范围广,无边无际。“无穷碧”,指无边的绿伸向远方。

  (5)“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特别可爱。

  引导:同样是写西湖,这首诗与前一首有什么不同?

  (前一首诗中作者用奇丽的想象把西湖拟人化了,表现了西湖之美;这一首诗作者集中描绘了湖面莲叶、荷花,红绿相映,荷日生辉,把西湖之美具体化了。)

  2.看图,(用投影)直观感受西湖六月的美。

  3.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六、总结

  1.指名朗读三首诗。

  2.说说每首诗的各自特色和情感表达方面的相同之处。

  3.谈谈自己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

  2.阅读相关内容的古诗并背诵一首。

  3.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配画。

  附:板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百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收集、背诵以前学过的他写的古诗。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诗人纳兰性德,阅读他们的作品。

  3、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好不好?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思念家乡)

  3、那么是什么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呢?

  (月亮)

  月亮象征着团员之意,所以诗人写的思乡诗中,常常提到月亮。但并不是所有人的乡愁,都是月亮引起的,熟悉的景物,特殊的节日,都会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体会一下,是什么勾起作者的乡愁呢?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用自己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

  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学生多读。)

  (教师播放教学课件:古诗三首·泊船瓜洲课文朗读。)

  4、指名答:

  (我觉得它写得很美、我觉得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我们解读后再来体会一下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

  2、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我们一块儿来读一读吧。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齐读。)

  3、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

  (指名答。)

  4、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5、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

  6、指数名说。

  7、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8、那就用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9、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可为什么诗中只有一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一下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10、指名答:

  (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1、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12、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手指课题“船”字)(生答: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

  (生答:绿色)

  让作者那么明显地感受到

  (生答:春天到了、来了)

  13、你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哦,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4、指名答:

  (感受到春天就单单是个“绿”也各有各的美;这个“绿”有着层次美,远近各不相同;”绿”也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5、同学们理解的多准确呀!把你感受到的“绿”再读出来吧。

  (分男女生赛读。)

  16、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请同学们阅读课后的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7、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教师播放教学课件:古诗三首·泊船瓜洲古诗文解读。)

  18、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更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

  我想,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9、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四、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

  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

  引导从课题的船停泊在“瓜洲”“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到这个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

  (教师播放作者简介王安石)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指名答:

  引导从“一水间”“只隔几重山”“又”“何时找我还”这些词句理解。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五、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呀!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块再来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感吧。

  2、有感情地读。

  3、学到这,我们再来想想为什么人们对这首诗如此偏爱?

  4、背诵课文,我们下堂课时检查大家背诵的情况。

  第二课时

  一、背诵课文,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相信同学们都已经理解背诵了。下面我们请同学们来背一背。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

  (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教师播放教学课件)

  1、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

  (指名答。)

  2、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3、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

  (指名答。)

  三、再读课文,品悟情感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

  (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指名答。)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

  (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

  (齐读。)

  11、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四、课堂背诵,加深理解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指名答。)

  3、总结: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五、生字学习,布置作业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4、学生练写。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案 篇9

  文本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教学目标:

  1、会写“榆、畔、帐”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词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词句,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词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

  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课件出示:长相思】齐读词题。《长相思》是词牌名。

  二、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同学们,这首词是谁写的?【课件出示资料袋:纳兰性德清代词人。本名成德,为避太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乾清门侍卫。他是清大学士明珠的公子,文学成就以词为最。共存词三百四十二首,尤以小令见长,时人誉为“清代第一词人”,词集名为《纳兰词》。著有《通志堂集》。】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认会写“耘、昼、桑、晓”4个字。理解“昼”“耘田”“弄”“晓”“水满陂”“浸寒漪”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体会三首古诗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有感情地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体会古诗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理解题意。

  1、媒体导入(多媒体播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现在我要带大家去春游!大家想去吗?如果想去,就请闭上眼晴,做好出发的准备,因为我们这次乘坐的是无形无声的学生专用客机。

  (1)多媒体播放轻松舒缓的音乐,同时出示一组山水田园风光图片。(先让学生看图说话,简单描述一下图片的内容,最后教师进行评价总结。)

  (2)欣赏后学生谈感受。(板书课题)

  2、理解题意。

  (1)指出诗题中多音字的读法:“兴”应读第四声。四时:四季;杂兴:各种兴致(随性而写,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2)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今江苏苏州人。为官多年,58岁因病辞归,此后10年隐居石湖,写成《四时田园杂兴》。《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每组12首。这些诗反映了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和生活以及民生的疾苦,内容极为丰富。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其中的第三十一首。

  二、初读诗句,自主识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注意读准字音。

  生字:昼(zhòu)、耘(yún)

  新词:昼夜、耘田、绩麻

  2、指名读诗,指出诗中“供”应读第四声。出示两种读音的字义,让学生选择应读第几声。

  供gōng供给,准备着东西给需要的人用。ɡònɡ

  ①向神佛或死者奉献祭品;

  ②指奉献的祭品;

  ③参加或从事某种活动;

  ④被审问时在法庭上述说事实。

  3、比一比,谁读得更正确、更流利。

  三、再读诗句,整体感知。

  1、对照文中注释,边读边说说诗意。并用自己的话把诗的意思讲给同桌听。

  课件出示:

  ①昼:白天。

  ②耘:除草。

  ③耘田:在田间除草。

  ④绩麻:把麻搓成线。

  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⑥未解:不懂。

  ⑦供:从事,参加。

  ⑧耕织:耕田织布。

  ⑨傍:靠近。

  ⑩桑阴:桑树下。

  2、全班交流。

  四、朗读诗句,感悟诗情。

  1、边读诗边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回答,并相机板书。

  (1)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①古诗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诗意:白天到田里锄草,晚上归来后把麻搓成线;村里的青年男女都在各自为家庭承担责任。)

  ②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

  ③结合想象诵读(读出敬重之情,读出诗的节奏)反复读:自由读、指读、评读、教师读、学生再读、做着动作竖着大拇指来读、齐读。

  (2)赏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出示多媒体画面,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诗意:孩子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也在茂盛成荫的桑树底下学种瓜。)

  你们喜欢这些小孩子吗?为什么?(喜欢。因为他们天真、勤劳、不怕苦、好学、可爱、爱劳动)。

  赏析后指导诵读,带着作者对那些儿童的喜爱之情来读。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你自己的喜爱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注意停顿和节奏。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2、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预习《稚子弄冰》和《村晚》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课时】

  2~3节。

  第一节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1、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2、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

  〖教学目标

  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 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 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⑴ 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⑵ 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⑴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

  ⑵ 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释题:

  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

  旧:过去。

  胜:超过。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

  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 (比较、比喻)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____________?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参考篇目: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案 篇12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谁来说说,在你眼中,童年是什么样的呢?(自由、天真、无忧无虑……)在同学们眼中童年真是多姿多彩!是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罢,都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现在,老师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去宋代感受一下当时人们的童年乐趣。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首古诗,标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与同桌交流。

  2.(出示7个会认的字)

  (1)学生齐读,注意读准“磬、陂、漪”的读音。

  (2)认读多音字“供”。

  3.(出示4个会写的字)指名学生读,师正音。

  4.学生齐读三首古诗,师正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读完这三首古诗,结合注释,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呢?(有小孩子在种瓜、小孩子在玩冰、牧童在吹笛子……)大家读懂的还真不少,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板书诗题)

  2.大家从诗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四时、田园、杂兴)

  (1)(出示相关资料)《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田园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这首诗就是第三十一首。“兴”在这里读四声,“杂兴”就是随兴而写的诗;“四时”在这里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题目的意思是: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的感想。

  (2)学生齐读诗题。

  3.学生再次齐读全诗,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1)指名学生说说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补充。

  (2)理解词语:

  杂兴:随兴而写的诗。

  昼:白天。

  耘田:在田间锄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儿女:男女。

  当家: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童孙:孩子们。

  解:理解,懂得。

  供:从事。

  傍:靠近。

  阴:树荫。

  (3)结合注释,尝试完整地将全诗的意思说出来。(白天锄地,夜晚搓麻线,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小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也在桑树荫附近学着种瓜。)

  4.(播放纯音乐)请同学们伴着这古朴典雅的音乐,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说一说这首诗展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1)诗中先写了哪些人物?(村庄男女)他们在做什么?(耘田、绩麻)后面还写了谁?(童孙)他们在做什么?(学种瓜)

  (2)诗中哪些描写让你印象深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为什么?(因为这两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从哪里看出来?(小孩子虽然不懂耕织,但也会学着大人的样子去种瓜。)这两句除了表现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什么?(农家孩子的勤劳好学)

  5.(出示相关图片)你能根据图片的提示背诵全诗吗?试一试。

  四、课堂小结。

  学到这里,你能说说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吗?(展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主要表达了对天真可爱、勤劳好学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历来许多诗人以描写乡村生活、田园风光著称,写下了不朽的诗篇,这样的诗,就叫田园诗。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的'田园诗。

  板书设计怎样做好预读课文呢?

  第一步,粗读——扫除障碍

  预习一篇课文,先要粗读一遍。遇到疑难的字、词,要查一查字典、词典,扫除障碍。

  只有做好这些准备工作,才能通顺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例如:《岳阳楼记》中,“浩浩汤汤”中的“汤”(shāng)容易读错,当“水流大而急”讲。

  “薄暮冥冥”中的“冥”(míng)当“昏暗”讲,这样就容易理解了。

  第二步,细读——找出问题

  细读就是认真细致地读。

  试着分段,概括段意、中心思想。逐句、逐段地读,提出疑难问题。

  例如,预习《孔乙已》这篇小说,文章为什么说“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人呢?”并在句子下面画一道线,打上一个“?”号,等上课时,带着这个疑问用心听老师讲解,那时,会很快明白的。

  当然,预习时,千万别忘了研读每课前的“预习提示”和“阅读提示”。

  “预习提示”主要是针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不要求回答,同时提出一些字词,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去理解和掌握。

  预习可以使同学们尝到学习的快乐,上课时,老师提问,同学们也能对答如流了。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认识识字表生字,读准发音,记清字形。

  2、学会写字表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规范的书写,把字写美观、工整、大方。

  3、用多种方法熟读古诗,体会两首诗的象同于不同之处。

  4、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作者用哪些具体的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体会这种写法。

  教学难点分析

  古诗的诗句以学生诵读为主,朗读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自悟词句的大致意思,在自读体会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交流对语句的体会。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展示古诗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在你们的脑海里一定储存着不少的古诗吧?你能把自己最喜欢、印象最深的古诗背给同学听一听吗?

  2.生展示古诗。

  3.同学们背得很有韵味,也很精彩。在这些古诗中,有描写祖国壮丽山川的,有抒发强烈的爱国情怀的,有倾诉思乡之情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咏马的诗。板书课题。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唐朝的诗人,随机让学生借助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谈谈对作者的了解,教师作适当的补充,介绍背景。(课件出示)

  (2)都描写了马。随机设疑:写马只为写马吗?对此我们需要认真体会。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学习《房兵曹胡马》。

  (1)指名朗读古诗,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2)诗的前四句正面描写了马的哪些外形,各有什么特点?

  提示:首句交代胡马的`产地,来自“大宛”。二句写好马的形象、特征(瘦),“锋棱瘦骨”,把与人相若、神健气清、并夹裹着凌厉之风的神骏形象摆在读者面前。接着,三、四句从静动两方面续写马的形态,尖耳、蹄轻,生动地描写出马的体态的俊健。

  (3)作者向我们刻画了一匹怎样的骏马?

  (4)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品味作者的用词之妙,把骏马之神之灵之骏写得入木三分,栩栩如生。

  (5)作者的心情如何?

  感受诗人在看到这匹宝马良驹时所引起的兴奋、欣喜而又夹杂着欣赏、赞叹的多重感情体验,然后通过品读来回味。

  (6)古诗后四句,作者笔锋一转,描写马的品格。借写马的品性,表达了对友人的期盼,更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抱负。

  (7)“骁腾”、“横行”是什么意思?你感受到什么?

  (8)它为什么能“所向无空阔”?想象一下,房兵曹的这匹好马驰骋疆场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学生想象交流。

  (9)看到这匹宝马良驹,即可想象它的英勇善战。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指读,体会。

  (10)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作者对宝马良驹的赞誉,对友人的激励,抒发着自己踌躇满志,充满远大抱负的情怀,豪迈之情溢于言表。

  (11)教师小结:如果说诗歌的前四句是主要是通过描写马的外形特点来刻画马的雄健神骏,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那么在诗歌的后四句,则是通过转写马的品性来抒发自己的豪迈情怀,英豪之气。看到房兵曹拥有如此的好马,诗人杜甫的灵感焕然喷发,于是他大笔一挥,创造出了一幅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的“胡马”图,言简意赅又淋漓尽致。千载之下,我们都似乎可以体会到杜甫在写作此诗时那种欲罢不能、不吐不快的创作欲望及诗人建功立业的鸿鹄之志,壮阔胸襟!

  (12)指导朗读,配古典乐曲。(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13)齐背古诗,边背边想象情境。

  2.学习《马诗》。

  (1)过渡:如果说杜甫笔下的马是雄健俊美的,那么诗人李贺笔下的马又是什么样子?

  (2)自读诗文,启迪质疑。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3)学生小组试讲,感知诗意。

  (4)赏析前两句的含义,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

  (5)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大漠、燕山”空阔寂寥、清冷大气的场面。师相机点拨:这悲凉、清冷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诗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异常愤懑的心境。

  (6)指导朗读。生读,评议。

  (7)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8)作者多么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投笔从戎,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献上自己的一点力量。可是昏庸腐败的朝廷不认同他的才华,英雄无用武之地,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焦急?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案 篇14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二、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四、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五、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六、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4、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三、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6、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7、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8、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9、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10、感情朗读。

  11、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四、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五、找寻规律,识记生字

  1、找出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用你认为可行的办法去记忆。

  3、学生练写。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01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

  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感想

  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感慨

  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案 篇15

  一、激趣导入。

  1、播放一组呈现乡村晚景的PPT。

  先让学生看图说话,简单描述一下图片的内容,说说自己的疑问与理解,最后教师导入课题。(板书课题:村晚)

  2、带着问题来读读古诗吧!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圈出生字多读几遍;自己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可以向老师、同学请教。

  2、生字读音。陂(bēi)漪(yī)

  3、指名读古诗,同学评议读音。

  4、师生互动交流诗歌大意,可以先交流自己读懂的语句,也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共同交流探讨。

  三、诵读古诗。

  1、让学生说出自己已经读懂了什么,教师相机点拨指导朗读古诗。

  2、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疑惑,教师解惑并范读古诗。

  3、以自由读、指名读、同桌互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诵读,帮助学生感悟理解诗意。

  (全诗大意: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四、品读古诗。

  1、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自由诵读古诗。想象一下古诗描绘的画面。

  2、交流自己的'想象。

  五、作业。

  1、背诵《稚子弄冰》《村晚》。

  2、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村庄男女:耘田绩麻各当家忙

  童孙:学种瓜乐

  劳动人民:勤劳赞美

  教后反思

  在古诗的学习过程中除了要理解词句和诗意外,最主要的是能够习得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迁移运用。于是,在教学设计中大胆“放”手让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质疑,协作解疑,了解古诗的大意。然后在交流中巧妙的“扶”,在疑惑处启发,思维阻塞处疏导,词句关键处点拨,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交流中,疏通整首诗的意思。如《村晚》诗中的“衔”字,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落日西沉,夹在两座山峦之间的美妙情景。第三、四句诗中抓住对“横、无腔、信口”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牧童无忧无虑、怡然自得的生活,这不仅是在教给学生学习诗人锤炼词语的态度和方法,也是在引导学生锻炼思维的准确性,激发想象的丰富性。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诗中描写的优美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体会感情,想象诗的意境。

  乐学善思

  办法诵读、探究、想象。给学生充分自学的空间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二、学诗感悟:

  1.解题:道,路。《三衢道中》是说在三衢山路行走中的所见所闻。

  2.自读全诗,依据注释理解诗中生字新词。

  3.检查自学情况,理解诗句中有关词语。

  ①“梅子黄时”,指春末夏初梅子成熟的时期,这段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带一般为阴雨天,空气潮湿,衣物等容易发霉。也叫黄梅天。

  ②“泛”,乘船。却,再。

  ③“绿阴”,绿树的浓阴。“不减”并没有少多少。

  ④“黄鹂”,黄莺。这种鸟的.叫声清脆婉转。

  4.指名读全诗。思考:

  ①作者在这首诗中抓住了哪些事物特点来说自己行走中的所见所闻?本诗四句话,突出四点:第一,“梅子黄时日日晴”,突出天气之好——晴。第二,“小溪泛尽却山行”,泛:乘船;却,再。突出了行——在小溪中乘船而行,行之尽头又顺山路登山而行。第三、诗中第三、四句是第二句的承接,将水路与山路进行比较,特点是:绿阴相差无几——可见小溪两岸翠树叠峰,绿阴覆盖溪面。而不同的是,在山路行走多了黄莺清脆的叫声。)

  ②作者抓住这四个事物的特点,体现了作者的什么心情?(游兴浓厚。)

  ③为什么作者游兴这样浓呢?(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梅子成熟时应为阴雨天,这年却特殊,天天是晴天。在这种天气里,在小溪上行船,在山间小路上行走,多么舒畅!泛舟小溪,听着潺潺的水声,已够美了,再行走山路,绿阴不减,又添鸟鸣,超发高兴。)

  ④作者是在游兴浓厚的愉快心境中写的这首诗。(启发学生联系自己在野外游玩时的情形,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小结:《三衢道中》作者以简洁的语言叙述了自己游览中的所见所闻,给读者展现出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试着讲一讲全诗的意思,并想象是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你想像到的美丽景色。

  四、有表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五、总结学法:

  1、释题

  2、自读自悟3师生共同交流对诗中词句的理解4体会诗人的情感5背诵诗文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案 篇1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像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像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方法体会《乡愁》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隔开了什么?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

  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3)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

  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5.齐读。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

  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板书:入诗境,悟诗情

  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

  板书:欣赏诗歌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案 篇18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歌。背诵诗歌

  2、在诵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感悟诗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准备:图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名字叫《登幽州台歌》。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自由读诗,学习生字词。

  二、自学古诗自由读读古诗,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都读准了。

  三、整体感知,理解古诗:

  1、学生自由读诗,借助注释理解古诗

  2、指名读诗,及时正音。

  3、交流。

  四、借助画面,理解诗意,感情朗读。

  1、(实物投影仪:插图)请学生观察,师讲解诗意,并进行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感情朗读。

  3、指名诵读,指导朗读。

  4、全班齐读。

  五、指导背诵。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03-31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03-31

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语文教案03-31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03-31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03-31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古诗词三首04-01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3-31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6-21

求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词三首》的优秀教案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