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词三首》的优秀教案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求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词三首》的优秀教案

回答
语文迷问答

2016-02-26

  第5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3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牧童》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5.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交流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全诗。

  四、三读古诗,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把体会到的情感,记录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4.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出诗歌表现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4.练习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教学《舟过安仁》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生活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顽皮的孩子。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感受不一样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感知,理解大意。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篙、棹、遮)

  2.同桌互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全班指名朗读全诗,正音,注意停顿。

  4.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5.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棹:船桨。怪生:怪不得。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6.全班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入情入境品读诗句。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3.诗人喜欢孩子吗?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4.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牧童》《舟过安仁》。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根据诗意画一幅图画,或者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三课时 教学《清平乐·村居》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乐”读作“yuè”。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自读全词,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读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檐、媚、翁、媪、亡赖、剥

  3.指名读,全班齐读。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全词,理解词意。

  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

  2.交流自己读课文的收获,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茅檐:茅草盖的屋子。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翁媪:老翁、老妇人。锄豆:在豆田里锄草。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同桌结合插图和注释,讨论理解句子意思,全班交流:

  房子是用茅草盖的,屋矮檐低;门前有一道溪流,岸边长满青草,绿水青草相映,更显得碧清可爱。不知是谁家的两位斑斑白发的老夫妻喝过几杯酒后,醉醺醺地用地道的土语对话,互相取悦,语调柔媚亲昵。

  大儿子在河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子,只有我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爬着卧着剥莲蓬玩。

  四、品读全词,体悟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再读全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

  4.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悟。

  5.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6.熟读成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2.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3.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扩展资料

  第5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3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牧童》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5.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交流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全诗。

  四、三读古诗,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把体会到的情感,记录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4.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出诗歌表现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4.练习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教学《舟过安仁》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生活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顽皮的孩子。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感受不一样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感知,理解大意。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篙、棹、遮)

  2.同桌互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全班指名朗读全诗,正音,注意停顿。

  4.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5.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棹:船桨。怪生:怪不得。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6.全班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入情入境品读诗句。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3.诗人喜欢孩子吗?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4.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牧童》《舟过安仁》。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根据诗意画一幅图画,或者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三课时 教学《清平乐·村居》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乐”读作“yuè”。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自读全词,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读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檐、媚、翁、媪、亡赖、剥

  3.指名读,全班齐读。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全词,理解词意。

  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

  2.交流自己读课文的收获,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茅檐:茅草盖的屋子。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翁媪:老翁、老妇人。锄豆:在豆田里锄草。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同桌结合插图和注释,讨论理解句子意思,全班交流:

  房子是用茅草盖的,屋矮檐低;门前有一道溪流,岸边长满青草,绿水青草相映,更显得碧清可爱。不知是谁家的两位斑斑白发的老夫妻喝过几杯酒后,醉醺醺地用地道的土语对话,互相取悦,语调柔媚亲昵。

  大儿子在河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子,只有我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爬着卧着剥莲蓬玩。

  四、品读全词,体悟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再读全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

  4.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悟。

  5.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6.熟读成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2.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3.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第5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2、揭题:

  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生在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2、引语:

  “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

  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2、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四、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

  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教学挂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

  (板书诗题)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单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四、引导赏析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3、下节课(或者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六、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

  忆江南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2、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3、指名看图说出意思。诵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

  曾:曾经。

  谙:熟悉。

  胜:超过,胜过。

  4、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

  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

  教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1、朗读的感情基调:

  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2、语调处理:

  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舒缓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和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3、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