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垂钓古诗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儿垂钓古诗

时间:2023-12-12 12:02:28 古诗大全 我要投稿

小儿垂钓古诗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儿垂钓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儿垂钓古诗

小儿垂钓古诗1

  在一个炎热的中午,蓬头小儿二娃和桃花村里的小伙伴讨论钓鱼,大伙儿都说二娃是个不会钓鱼的小“土包”。但李呆呆都向大伙吹二娃一天可以钓上三条大鲤鱼。二娃常站在一旁听他们说自己,今天二娃向邻居三毛讨教了一套“超级牛”的钓鱼方法,—到大伙面前就自夸:“我才不是‘土包’呢!我今天就钓给你们看,哼!”二娃说完就跑回家拿渔具去了。

  二娃拿着鱼竿,背着鱼筐一跳一跳地跳向河边。“哇!真美,不愧是咱桃花村的命根子!”这儿百花盛开,绿草如茵,昆虫们在花朵、草地上开音乐会。小柳树一边让风儿帮自己梳头,一边听昆虫们唱歌,柏树上的'小鸟似乎在凑热闹,飞到草地“叽叽喳喳”地歌唱起来。二娃找了一块干净的石头,坐下来,拿了一条小蚯蚓勾在鱼钩上,把鱼竿一抛,“扑嗵”一声,鱼线就在水里了。他那双又大又亮的眼睛紧紧盯着鱼漂,丝毫不敢放松,生怕一不注意就放跑了大鱼。

  鱼漂动了,二娃觉得大鱼快上钩了,这时他听到了一阵阵“沙沙,沙沙”的踩草声。二娃小心翼翼地回头一看,呀!原来是个衣裳破烂的秀才,可见这个秀才走了很远的路。二娃见了心想:等我钓好了鱼,我让他到我家大吃一顿。秀才问:“请问小弟这是……”二娃急忙摇摇手又继续钓鱼,秀才站在一边看着二娃钓鱼。鱼漂再次动了,二娃见了拉起鱼竿,哇,一条大大的鲤鱼。二娃急忙把鲤鱼放进鱼筐,收起鱼向秀才解释清楚,并请秀才到他家吃饭,换衣裳。

  回到村里,小伙伴们都来看二娃钓的大鱼,他得瑟极了!

小儿垂钓古诗2

  我的家乡在江南,那里山清水秀,绿树成荫,到处鸟语花香,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在我家的附近就有一条小河,爸爸经常去那里钓鱼,每次都能满载而归,让我们一家人美美地享受到一顿丰盛的鱼宴。

  终于放暑假了!这天,爸爸妈妈都去上班了,就我一个人呆在家里,实在无聊,突然想起了陪爸爸去钓鱼时的快乐。想着想着,我也就想自己去钓鱼了。于是,开始翻箱倒柜寻找爸爸的鱼杆,这找找,那拨拨,头发也被弄得乱七八糟了,终于找到了那副鱼杆。扛起鱼杆,我兴冲冲地奔向小河边。

  来到小河边,只见这里静悄悄地四周没有一个人,河水里隐隐约约看到,一条条五颜六色的鱼儿在游来游去,我兴奋极了。赶紧挖出一条小蚯蚓,把它挂到鱼钩上做诱饵,学着爸爸的'样子,把鱼膘猛力抛向河水深处,侧身坐到一处杂草丛生的霉苔上,野草掩映着我,我紧张地注视着河面,静静地等待着鱼儿上钩。

  时间,一分一秒地消逝着,大约过了一个小时了,我还没有钩上一条鱼,心里真是有些沮丧。这时,河面上突然冒出了小水泡,我的鱼膘出现了轻微的颤动,鱼儿可能要上钩了吧?我心里暗想。路边却来了一个人远远地要向我打听去xx的路,我连忙招手制止,不敢回话,生怕他把我好不容易等到的鱼儿给吓跑了。

  小水泡慢慢溅起了一圈圈涟漪,我的鱼膘猛地沉到了水面以下,我知道鱼儿肯定咬上钩了,因为爸爸告诉过我,这叫“黑膘”,是鱼儿咬钩的一种明显表现,所以我用力往上一提,哇,一条银白色的鲫鱼被我钓上来了。

  第一条鱼儿上钩了,紧接着第二条、第三条……,我太兴奋了,回家让妈妈给我炖美味地鲫鱼汤!

小儿垂钓古诗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感悟古诗大意。会写2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应”。

  2、通过看图学文,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垂钓吗?常常跟谁去钓鱼的?

  2、带着你们兴奋的心情跟老师到池塘边去看看一个小朋友。他也喜欢钓鱼,我们去认识认识他吧!

  3、出示课题。

  4、齐读课题;

  5、理解课题:"小儿"就是"小孩儿","垂钓"就是"钓鱼"的意思。

  6、作者简介。

  二、朗读古诗,学习生字。

  1、播放朗读。

  2、生自由朗读古诗,强调朗读的节奏。

  3、圈出生字。出示生字,齐读生字。一组开火车读生字。

  4、“蓬”是什么结构?带有草字头还有哪些字?(芳、草)

  5、“垂”是独体字。你怎么记住这个字?同学们真聪明。我们的祖先更聪明。

  6、字理识字:“垂”。(土上长着一颗树,树上挂着两个果。)我们的.祖先这样记下这个字,也这样写着着。后来又写成,最后又写成现在的楷书。

  7、指导书写“垂”字。出示“垂”字笔顺分解图。

  8、“侧”古今对照。

  9、“应”是多音字。(应该、答应)

  三、理解诗句,感悟诗意。

  1、理解“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

  蓬头:头发散乱,没有梳理。

  垂纶:纶指垂钓用的丝纺线。垂纶就是指垂钓的意思。

  莓苔:长在湿润之处的低等植物。一般长在太阳光不容易照到之处。映身:掩饰着身板。

  2、连起来说诗句的意思。

  3、这句写出小孩儿的天真可爱。

  4、理解“路人借问遥挥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借问:向人探询看望,指有礼貌地问。

  遥:远远的。应:应答。

  5、说说诗句的意思。

  6、这句写出了小孩钓鱼专心认真。

  四、背诵古诗,拓展训练。

  1、背诵练习。

  2、用你喜欢的方式再现诗景。

  板书设计:

  小儿垂钓

  遥招手

  怕鱼惊

  不应人

小儿垂钓古诗4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1.根据上句找出下句,并连线。

  儿童散学归来早------

  正确答案: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最喜小儿无赖------

  正确答案: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童孙未解供耕织------

  正确答案: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意欲捕鸣蝉------

  正确答案: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下列各句中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应:应该。

  B.借问:向人打听。

  C.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D.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正确答案:A

  3.选择正确的读音。

  草映身

  A.yìn

  B.yìng

  正确答案:B

  4.选择正确的读音。

  蓬头

  A.póng

  B.péng

  正确答案:B

  5.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钓娃形象?(多选题)

  A.幼稚

  B.充满童趣

  C.无邪

  D.天真可爱

  正确答案:A B C D

  6.下列对诗句的理解,说法正确的是哪几项?(多选题)

  A.这首诗表现的是山野小儿的生活情趣,以及小儿纯真、无邪的童心。

  B.三、四两句写这时候过路的'人想向小儿打听事情,小儿担心说话声把鱼惊跑,赶快用“遥招手”的动作请路人不要作声。

  C.诗人逼真地描画了一个儿童初学钓鱼的情景,孩子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神态跃然纸上。

  D.一、二两句写山野小儿在学习垂钓的情景。

  正确答案:A B C D

小儿垂钓古诗5

  一、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古诗内容,想象小男孩学钓鱼时可爱的姿态及路人问路时的转们、专注神情。

  2、培养幼儿学古诗的兴趣,学习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二、活动准备:

  课件动画图片、诗句卡片、轻音乐

  三、活动过程:

  (一)引出古诗

  1、小朋友,你们喜欢看动画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动画(小儿垂钓课件)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幼儿举手自由讲述)

  师:刚才小朋友观察的很仔细,讲得也很好,你们刚才讲的连起来,就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你们想不想听?

  讲故事:一天早晨,有一个小放牛娃起床后,没有洗脸,头发也没梳就急急忙忙来到小河边钓鱼,他随意坐在长满莓苔的石头上、身旁边还长了些草,正当他专心致志钓鱼之时,一位过路的人远远地向他问路:小孩子,到王家村怎样走?小孩急忙向他摇摇手没有回答他,因为他怕响声把快要上钩的鱼给吓跑了。

  刚巧这个有趣的情景给一位写诗的人看见了,他立刻就写出了一首好听的诗。我们一起来听一遍。

  (二)欣赏古诗

  诗画欣赏一遍

  提问:刚才听到的这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小儿垂钓”是什么意思?

  我们再来听一遍,仔细听好这首诗有几句,都讲了些什么?

  老师有感情的朗诵一遍。(幼儿在回答之时,同时出示诗句)

  (三)分句理解诗意

  1、“蓬头稚子学垂纶”谁知道“蓬头稚子”是什么意思?(刚才看到的.动画里小男孩头发怎么样?“蓬头稚子”就是指这个头发很乱的小男孩。“学垂纶”就是学习钓鱼的意思)

  2、“侧坐莓苔草映身”谁来说说这句话讲了什么?

  指导朗读:你觉得古诗里的小男孩可爱吗?我们一起用喜欢他的语气来朗读第一句与第二句。

  3、“路人借问遥招手”请小朋友讲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小孩子正在紧张盼望着鱼儿快快上钩时,谁走了过来,他想干什么?小孩子又是怎样做的?)这句话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朗读呢?

  4、小男孩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害怕吓走上钩的鱼儿,所以不回答那人的问话)读这句话是声音应该怎样?(轻点)

  想象第四句:小孩怕什么声音吓走小鱼?(除怕路人的问话声,脚步声、还怕什么声音呢?(害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

  师:我们一起用好听的声音连起来朗诵(集体朗诵)

  5、你还有什么地方不懂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边做动作边朗诵。

  我们除了用动作来古诗外,还可以用那些形式来表现古诗呢?

  好,现在就用吟唱的方式来唱唱我们今天学的古诗吧,我们可以用哪首歌来为这首古诗配音。《小孩不小歌》幼儿唱古诗。

  结束:小朋友唱得真好听,回家把这首古诗唱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小儿垂钓古诗6

  【设计理念】

  1、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自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同学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同学心智生长。

  2、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迁移,协助同学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3、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只有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同学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同学才干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在本课中我紧紧抓住“诗象”这一中介,引领同学读出诗句背后的情、爱、味。

  【预设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乡村四月》的大意。

  2、在反复诵读和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体悟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3、引导同学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同学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同学的自学能力。

  【教学方法】

  以同学自读自悟为主,教师相机引导。

  【教学流程】

  一、课题的导入

  五一长假即将来临,你想外出旅游吗?老师带你去一个地方(多媒体展示乡村田园风光),你们觉得这里怎样?(美)乡村的景色确实美,但乡村四月更美,今天我们就跟翁卷一起走进田园,走进《乡村四月》,感悟农家生活吧!板书并朗读课题

  解题:四月指农历四月,即春末初夏的季节。

  二、初读课文,感音韵

  (过渡)在朗读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联系以前诵读古诗的经验,说说古诗怎样读比较好?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等)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文)

  1、同学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文),教师巡视指导,相机正音

  (请这位同学浪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是否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同学评价,教师根据时机进行指导。(他读得真……….)(我们全班一起来朗读一遍)

  3、全班齐读。

  三、潜心会文──明诗意

  (过渡)听,你们读得多好啊,在读的过程中,有不理解的`字句吧,怎么办呢?

  同学考虑回答。(查工具书,看注释,联系上下文,问同学或老师)

  (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了解诗意,假如还有不懂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1、同学自学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请我们同桌两位同学互相交流,先说自身读懂的句子,再向对方请教不清楚的地方)

  2、同桌交流,我能自身读懂那些句子?还有那些不理解的。

  (现在我们全班一起交流,我读懂的句子是,我不理解的是)

  3、全班交流:我们自身读懂的句子是我还没有理解的地方(在交流中引导归纳1、2句写景,3、4句人)

  (瞧,我们的小朋友多能干啊,谁来用自身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大意呢?)

  4、请同学用自身的话说一说全诗的大意。

  (我们的同学语言组织能力真不错,下面请全班同学一起朗诵全诗,边读边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5、全班根据对诗大意的理解,齐诵古诗并想象画面。

  四、依样画葫芦──悟意境

  1、(过渡)四月的乡村,是诗的世界,假如请你们给本诗1、2句配一副画,请你说一说你准备用上那些色彩画什么?并说出你的理由。(出示句子:我准备用(色)画,因为)

  引导同学从“绿原、白川、子规烟雨”等感悟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生机勃勃,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农家生活多姿多彩。由主要的绿和白体会到乡村四月的清新明丽。随机板书:清新明丽

  2、(过渡)绿原、白川、子规、烟雨,作者寥寥几笔就把江南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四月的乡村,还是童话的故乡,假如你用心听,它还是一首田园交响乐,你能听到那些呢?(出示句式:我仿佛听到的声音)

  同学从诗中找对声音描述的意象来回答。

  (布谷鸟的叫声、下雨的滴答声:联想到四月的播种最佳时节;采摘桑叶的唰唰声、蚕吃桑叶簌簌声,水田插秧哗哗声用“才”和“又”交织在一起,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采桑养蚕又是插秧,“乡村四月”劳动的确实紧张、繁忙,

  ⑴他们的忙的为了什么呢?

  同学考虑回答

  ⑵此时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呢?(高兴、喜悦)可见人民生活是怎样呢?(幸福)人民喜欢劳动,对生活充溢希望可见农家人勤劳(随机板书:幸福勤劳)

  ⑶作者这样写,他此时的心情会这样呢?他主要是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五、浓缩乡村四月图,提升情感

  (过渡)一幅田园画,一曲交响乐,把我们带进世外桃源,闭上你的眼睛,张开你想象的翅膀,我们再一次欣赏这乡村四月的美景吧

  1、配上优美、舒缓的乐曲《望江南》,渲染气氛,(教师诵读)引领同学在想象中进一步加深体会,

  2、多么秀丽的田园风光,多么和谐、幸福的农家生活,睁开你的眼睛,看眼前是什么?你能读出一份向往与感动吗?同学看画面一起朗诵(生读)

  3、瞧,同学们被田园风光迷住了,此时此刻,你能看着画面,把《乡村四月》背诵出来吗?(同学看画面,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

  (过渡)乡村的四月是繁忙、紧张的,但是繁忙、紧张的背后隐藏着农家人民的幸福与喜悦;其实农家的生活恬静、幽雅、祥和的一面,他照样写着农家人的幸福,请看李万年先生的这幅作品,他真实的反映农家的生活恬静幽雅、祥和的一面,你能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一段话吗?假如你是一个敢于挑战的小朋友,还可以一两句诗,和翁卷老先生比一比。(出示画面)

  1、同学独立写,教师巡视并指导。

  2、作品展示与交流。

  七、总结

  四月的田园是美丽的,农家的生活无论是繁忙、紧张,还是恬静幽雅的,都写满了农家儿女的幸福与追求,本课下一首的诗《四时田园杂兴》和词《渔歌子》也是与田园生活有关的,请你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更深的感悟农家生活。

  板书设计:

  景美清新明丽

  (宋)翁卷

  人忙勤劳幸福

小儿垂钓古诗7

  古诗小儿垂钓

  蓬头小孩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古诗小儿垂钓的翻译

  一个蓬头稚面的孩童学着大人钓鱼,斜着身子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古诗小儿垂钓的鉴赏: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 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小孩,孩童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孩童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童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目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孩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孩童,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呀!

小儿垂钓古诗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讲解和朗读古诗,使学生感悟古诗大意,能够熟读和背诵古诗。会写7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应”。

  2、能力目标:通过古诗教学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之情,让学生去贴近自然,感受自然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演示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生字卡、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7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今天哪,老师想带你们一起去渔光村看一看。(课件出示河边情景)

  教师配乐动情地描述:这儿有一条消澈的小河,小河的周围草木茂盛,石头上长满了青苔。河里的小鱼可多了.它们快活地游来游去。几条小鱼高兴地蹦出了水面,正热情地欢迎咱们呢!

  渔光村这儿不仅鱼儿多、风景美,还有不少聪明的孩子呢!看看这个孩子,他在干什么呀?(边描述边点击古诗第一句情境图)学生齐答。

  2、对,他在钓鱼。想知道他是怎样学钓鱼的吗?那我们一起读读唐朝诗人胡令能的一首小诗――《小儿垂钓》吧。(板书:小儿垂钓)指名读诗题,齐读诗题。

  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

  (一)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诗,画出生字,读准字音,难读的字要多读几遍。

  2、瞧,大屏幕上的汉字朋友,你们认识它们吗?(课件出示生字)

  自己借助拼音朋友读一读,看谁读得准。学生自由读生字,教师巡视。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运用小老师教读、抢读、合作读、小组间赛读等方法引导学生读好,并随机正音。重点指导读好“蓬、侧”两个生字。

  (2)离开了拼音朋友的.帮助,你还能读准这些字吗?开火车认读生字。

  (3)游戏:送小鱼回家。(课件出示带生字的小鱼)

  如果能读准小鱼身上写的生字,你就能帮它重新回到家。谁来帮帮它?指名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你们读得真准!瞧,蹦跳的鱼儿又回到了水里。

  (二)生字回文,朗读古诗。

  (三)指导写字。

  想想哪个字最难写,要注意什么?

  三、布置作业

  书写本课生字,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古诗,处理课后习题。

  教学过程:

  一、听写生字,指名背诵。

  二、凭借情境,品读古诗

  大家齐读古诗。

  1、同学们读得真好!那我带你们再去看看那个专心学钓鱼的孩子吧。你们看!(课件出示第1句诗的情境图)

  2、(教师用教鞭指着图上小孩的蓬头)仔细看小孩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

  问:你还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教师描述诗句意思:是呀,你们看小孩头发乱糟糟的,他侧着身子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茂密的青草正好遮住了他的身体。(教师边描述边用教鞭指图上相应的地方)

  4、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禁吟诵:“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出示诗的第1句)教师范读诗的第1句。

  5、这个小孩多认真,一动不动学起了钓鱼,谁来读给我们听一听?指名读。

  这儿草木茂盛,真是个钓鱼的好地方。谁还想读?指名读。

  6、你们都想读呀?可要把小孩学钓鱼的认真劲读出来。自由练读。

  7、多种形式读诗的第1句。

  (1)指名看图表演读。

  (2)男女生赛读。

  (3)齐读。

  8、师生互动表演。

  (1)创设情境。师(配乐动情地描述):小孩在河边一动不动坐了很久,哎!

  还没钓到一条鱼。他透过清澈的河水看到一条小鱼慢慢游过来了,眼看就要上钩了,这时远处有个人路过这里,发现了这个钓鱼的男孩,于是向他问路。如果你就是这个钓鱼的孩子,会怎么办呢?这样吧,咱们来演一演,现在你们都是这个专心学钓鱼的孩子,把你们的钓竿都拿好了。我就是那个问路的人。

  (2)进人情境。

  学生做出诗的第1句描绘的小孩钓鱼的样子。

  (3)模拟表演。

  (教师手放在嘴边,大声喊。)哎――小孩,请问渔光村怎么走啊?

  学生自由做动作。(教师打量一番)问:大家怎么都不出声呀?指名说。

  9、你们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既使陶醉在钓鱼的乐趣之中还不忘帮助别人。是不是你们想的这样呢?我们来读读诗吧。(出示诗的第2句)指名读。

  10、指导朗读。

  你刚才不是不理我吗?生怕吓跑了快上钩的鱼儿。(做出不出声的手势,并环视四周。)我们再来听他读读。我读前―行.你读后一行。准备好了!师生接读。

  11、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都来试着读一读吧!自由练读。

  12、反馈。指名读,全班有感情地朗读。

  五、反复吟诵,诵出味道

  1、同学们,让我们看着图,再把这首有趣的小诗自己读―读。

  2、把这首有趣的小诗读给同座听听吧!

  3、全班展示:指名配乐读、同座合作读、全班配乐齐读。

  六、激情总结,拓展升华

  1、今天我们一起读了一首这么有趣的诗,还认识了一个聪明的孩子。其实古代有不少诗人把小朋友生活中的趣事写入诗里,你知道这样的诗吗?

  指名说。(如:《所见》、《村居》、《村晚》……)

  2、布置作业:

  你想做哪道题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完成。

  (1)训:把这首古诗吟诵给爸爸妈妈听。

  (2)编:把诗歌编成小故事,讲给好朋友听。

  (3)演:根据诗句内容同学合作表演。

  板书设计: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天真可爱)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认真专心)

小儿垂钓古诗9

  小儿垂钓

  作者: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小草。

  苔:苔藓植物。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

  映:遮映

  译文

  一个蓬头稚面的小孩学着大人钓鱼,斜着身子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赏析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在唐诗中,写儿童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此诗没有绚丽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目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稚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呀!

小儿垂钓古诗10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钓、蓬、稚、侧、莓、苔、招、萧、促、篱”,会写“垂、客、借、落、挑、应”。

  (二)、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指导学生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三、教学时间

  四、教学过程

  本课的学习内容是《小儿垂钓》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导语: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从小到大我们学了许多诗词,从这些优秀的诗词中,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感悟到人物的悲欢离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富有童趣的古诗。

  (学生齐读课题,老师板书课题)

  2、释题:

  教师:看到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你搜集到关于诗人的哪些资料?(师生交流,介绍诗人:胡令能,唐代诗人,早年曾是一个手工匠。年轻时背着工具箱从事磨镜、修钉门锁等手工。人称“胡钉铰”,诗却写得很好。他写的诗通俗易懂,充满生活气息,被称为“胡钉铰诗”,后隐居莆田,他留下的诗传送至今仅剩四首。)

  (本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即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能通过了解胡令能的经历,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感知,认写生字

  1、师示图: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猜一猜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从课文的插图入手,即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表达能力,也有助于下一步学习诗句。)

  2、自由读诗句,用笔画出不会读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3、出示生字:钓、蓬、稚、侧、莓、苔、招

  多种方式认识生字:

  (1)自由大声读.

  (2)给字组词,开火车组词领读。

  ( 3 )说一说,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些字,比如:加减识字法、联想识字法、形声结合识汉字。

  (4)书空“垂、借、应”,描红并且练习写一遍。

  垂:注意该字的笔顺,看准哪一横最长再写。

  (本部分设计得翔实,充分体现低年级以识字写字为重点的设计意图。)

  (三)、再读诗句,感悟诗意

  1.同桌合作读诗句,把诗句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内讨论交流展示读;找学生比赛读;看谁读得流利。

  3.交流理解:你读懂了哪些字词?还有哪些字词不明白。

  4.全班交流通过小组学习或查工具书,师生共同交流理解不懂的字词。

  侧坐:身体歪斜着坐。

  莓苔:莓,指某些果实很小,聚生在球形花托上的植物。苔:苔藓,生长在阴湿地方,呈墨绿色。莓苔泛指生长在河边的草丛。

  映:诗中指遮蔽。

  遥:远远地。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程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本环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自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5、解决重点问题,理解全诗内容

  (1)这首诗描写了小孩儿的哪些方面?(描写了小孩儿的`样子和钓鱼时的姿势)

  (2)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孩儿?(天真可爱,做事情十分认真、专心)

  6、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内容

  7、指导朗读,读出小孩儿钓鱼时的认真可爱

  (本环节通过教师的指导,提升了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感悟。)

  (四)、引导背诵,情感深化

  (1)教师播放音乐,学生伴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背诵。

  (2)学生根据诗意,想像画面背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想象力,启发学生自己去诵读、思考、领会,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读古诗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诗,根据诗意,给诗画一幅画。

  板书设计:

  小儿垂钓

  样子 蓬头稚子学垂纶,

  姿势 侧坐莓苔草映身。 专心致志

  神态 路人借问遥招手,

  表现 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古诗11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胡令能诗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情趣的诗作。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纶是钓丝,垂纶

  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即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由此亦可想见小儿不拘形迹专注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可知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稀少人迹罕至之处,这是一个鱼不怕惊、人不暴晒的理想的钓鱼场所,旨在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铺垫。草映身,不仅是在为小儿画像,在结构上,也为下句的路人借问埋下伏笔。因为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至于他在招手之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之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小儿垂钓古诗12

  小儿垂钓古诗原文

  小儿垂钓

  胡令能〔唐代〕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翻译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草丛中,绿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远远地摆了摆手,不敢回应路人生怕惊动了鱼儿。

  注释

  蓬头:头发蓬乱,形容小孩可爱。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野草。

  苔:苔藓植物。

  映:掩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理睬。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情趣诗作。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山野孩子头发蓬乱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侧坐”带有随意坐下意思。由此亦可想见小儿不拘形迹专注于钓鱼情景。“草映身”,不仅是在为小儿画像,在结构上,也为下句“路人借问”埋下伏笔。后两句中“遥招手”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这首诗勾画小儿垂钓神情动态活灵活现,富有生趣,堪称佳作!

  作者简介

  胡令能(785-826年),唐代诗人,河南郑州中牟县人,隐居圃田。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

  写儿童的古诗句拓展

  1.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

  2.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3.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贾岛《寻隐者不遇/孙革访羊尊师诗》

  4.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所见》

  5.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6.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村晚》

  7.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8.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9.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苏轼《花影》

  10.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夜书所见》

小儿垂钓古诗13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阳光明媚的清晨,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早早的起了床,轻手轻脚的拿着家里的渔具,出门了。

  来到一个大湖旁,湖里的水很浑浊,小男孩披着一个头蓬松松的黑发。慢慢地从渔具包里拿出钓鱼竿和蚯蚓。将蚯蚓挂在钓鱼竿上,悄悄地把钓鱼竿放进水里。自己侧坐在一块有野花有青苔旁的大石头上,岸边的野花野草很多,这些花草刚好可以遮住小男孩的身体,水里的鱼儿们就不知道有人在钓自己

  小男孩目不转睛的盯着渔标,旁边的任何东西都打扰不了他。一只美丽、漂亮的大蝴蝶飞来了,小男孩当作没有看见,蝴蝶飞到他的头上了,他也当作不知道,小男孩多么专心呐!蝴蝶看到小男孩没反应,只好怏怏地飞走了。一只羽毛鲜艳的小鸟飞来了,在小男孩身边打圈,小男孩不动声色。小男孩不管它了,没想到小鸟却得寸进尺,继续打扰他,在他耳边“叽叽喳喳“地叫,小男孩轻轻地伸出一只手,把小鸟赶走了,之所以是轻轻地,是因为小男孩怕把湖里的'鱼儿吓走了,不敢来咬钩了。

  这时,一位路人在大路上朝小男孩喊道:“喂——小朋友!请问你知不知道王刚这个人呐!”小男孩不理睬他,路人以为他没听见,又大声喊道:“小朋友!你知不知道王刚这个人呐!”小男孩还是不理他,路人以为小男孩是个聋子,又看小男孩在远处背对自己摇手,以为他不知道,只好无奈的走了。

  路人走了一会儿,小男孩死盯着的渔标动了,平静的湖面也有了动静,荡起层层浪波,这时,小男孩把钓鱼竿使劲一提,仔细一看,钓起来的是一条又大有肥的鱼,小男孩欣喜不已,非常高兴,把这条大鱼放进鱼篓里。收好渔具,提着鱼篓和渔具箱高高兴兴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准备向爹娘报喜呢

小儿垂钓古诗14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péng tóu zhì zǐ xué chuí lún

  蓬头稚子学垂纶,cè zuò méi tái cǎo yìng shēn

  侧坐莓苔草映身.

  lù rén jiè wèn yáo zhāo shǒu

  路人借问遥招手,pà dé yú jīng bù yìng rén

  怕得鱼惊不应人.

  白话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垂钓,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因为不敢大声应答,唯恐鱼儿被吓跑。

  作品赏析:

  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经过漫长历史发展沉淀下来的`精华,是语言运用的典范。诵读古诗词可以加强学生练字达意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此,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到六年级教材在课内及“日积月累”部分选编了113篇古诗词,既有理解运用的要求,也有诵读品析的期望。我们将按年级顺序逐一鉴赏品读,以飨读者。

  【注释】

  ①胡令能(785~826),隐居圃田(今河南郑州中牟县),因为他年轻时曾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所以人称“胡钉铰”。②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③稚子:小孩。 ④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⑤莓苔:苔藓植物。⑥借问:打听路。 ⑦应:答应,回答。

  【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在学钓鱼,他侧着身子坐在湿苔中,身影都被草丛遮住了。

  过路人向他问路时他急忙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问路人。

  【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童趣的诗作,描绘出一个专心学习钓鱼的小男孩形象。诗中前两句写小男孩的外貌和姿态,描绘得真实可信,仿佛就在眼前一般。后两句则充满了有趣的画面感:突然一个路人向小男孩问路,小男孩怕声音惊动了水中的鱼儿,于是急忙摆手让他不要出声。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将这个可爱的小男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这首诗是描写儿童的古诗中难得的佳作。

小儿垂钓古诗15

  小儿垂钓

  作者: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

  一个蓬头发蓬乱、面孔青嫩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身影。

  听到有过路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注释

  ⑴蓬头:形容小孩可爱。稚子:年龄小、懵懂孩子。垂纶:钓鱼。纶:钓鱼用丝线。

  ⑵莓:一种野草。苔:苔藓植物。映:遮映。

  ⑶借问:向人打听。

  ⑷鱼惊:鱼儿受到惊吓。应:回应,答应,理睬。

  鉴赏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垂钓”,也就是钓鱼。作者对这垂钓小儿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因此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颇为理想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小儿之因此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小儿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问话并非漠不关心。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事,作者再没有交代必要,因此,在说明了“遥招手”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诗中,写儿童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色彩,没有刻意雕饰,就似一枝清丽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描写儿童佳作。

【小儿垂钓古诗】相关文章:

古诗小儿垂钓10-20

小儿垂钓的古诗03-22

古诗小儿垂钓赏析11-24

小儿垂钓古诗原文10-17

《小儿垂钓》古诗的解释08-12

小儿垂钓的古诗翻译11-06

小儿垂钓拼音版古诗04-13

古诗小儿垂钓带拼音08-22

带拼音古诗小儿垂钓11-01

小儿垂钓古诗改文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