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天晓角·赤壁》古诗原文及鉴赏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霜天晓角·赤壁》古诗原文及鉴赏

时间:2022-11-07 09:04:45 古诗大全 我要投稿

《霜天晓角·赤壁》古诗原文及鉴赏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霜天晓角·赤壁》古诗原文及鉴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霜天晓角·赤壁》古诗原文及鉴赏

  《霜天晓角·赤壁》

  辛弃疾

  雪堂迁客。不得文章力。赋写曹刘兴废,千古事、泯陈迹。

  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

  【注释】

  1、赤壁:赤壁有二,均在湖北境内。一在今嘉鱼县东北江滨,有赤矶山,为当年孙、刘联军大破曹兵之地。一在今黄冈县,临江有赤鼻矶。当年苏轼贬黄州曾游赤壁,因地名相同起兴,写下著名的怀古词赋。辛词所指,当是苏轼笔下的黄州赤壁。按稼轩曾二官湖北,并于江西、湖北两处调任频繁,所以此词可能写于淳熙四年至六年1177———1179间。

  2、雪堂:苏轼以“乌台诗案”贬黄州团练副使。苏轼筑室于黄州东坡,取名“雪堂”。“雪堂”两句言苏轼未借文章之力而青云直上,反因诗文致祸贬谪黄州。

  3、迁客:遭贬迁的官员范仲淹《岳阳楼记》:“迁客骚人。”

  4、不得文章力:刘禹锡:“一生不得文章力,百口空为饱暖家。”

  5、泯:消失。“赋写”三句言苏轼当年在此写下感叹曹、刘兴亡的诗篇,而今千古历史遗迹已无踪影。6、陈迹;旧迹;过去的事情。

  7、矶(jī)岸赤:即 赤壁。矶,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望中”两句一眼望去,但见岸石皆赤,赤鼻矶直插白浪翻滚的江心。

  8、直下: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9、长啸:岳飞《满江红》:“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10、悲天地二句:苏轼《赤壁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半夜”三句半夜一声长啸,天地为之生悲、变窄。

  译文

  雪堂主人未借文章之力而青云直上,反因诗文致祸贬谪黄州。他当年在此写下感叹曹、刘兴亡的词赋,而今千古历史遗迹已无踪影。

  一眼望去,但见岸石尽赤,赤鼻矶直插白浪翻滚的江心。半夜慨然一声长啸,天地为之生悲,并且变窄。

  赏析一:

  这是一首赤壁怀古词。因赤壁而怀苏轼,因苏轼遭贬而叹人生不平,因苏轼怀古词赋而生千古兴亡之感。与坡公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相比,稼轩更多执着现实,耿耿国忧。故其结处有长啸泣歌之举、天狭地窄难纳愤懑之悲。东坡词清雄超旷,稼轩词沉郁悲壮,此正苏辛之异。

  赏析二:

  这首赤壁怀古词,因赤壁而怀念曾被贬到黄州的苏轼,并借苏轼的文词,进一步追怀历史兴亡,表达自已虽知兴亡如梦、也执著人间的痛苦感情。

  词的起韵,毫无铺垫,以急直的笔调,为才华满腹的苏轼屡遭贬斥致以不平。以下一韵,就“文章力”专写苏轼那可敬佩的才情。而又专取他赋写“曹刘兴废”的那一段来写,这是切合题面的选材,同时也表明英雄业绩是他的.兴趣所在。“千古事,尽陈迹”一语,既是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主旨所在,也是作者对于历史人物和英雄功业不能不有的幻灭阴影。他向往“生前身后名”,即是向往精神上的永生,可是又分明从历史的启迪中,感觉到美好名声的不能永恒。与苏轼善于以“物我”的“有尽”与“无穷”自我排遣,因而能达到精神超逸的境界不同,执著于人间的作者,为此感到深深的矛盾和痛苦,此处他暂时将它们包藏在历史慨叹中。

  过片赋写江行至赤壁时所见风景,写得气势雄壮,很精彩。一“赤”一“白”,石一水,在色彩和软硬的品质上,形成清晰的对照。尤其是写赤壁“直下”即直插于江涛之中的景象,与当年苏轼写“乱石穿空”时的精彩相近。然而这两句,所要表明的不过是江山依旧的意思,以与上片末韵的人事已陈迹形成“永恒与短暂”的对照。在这样的对照之下,本来就久郁着种种痛苦:耿耿国忧而不得从事抗金大业,调动频繁而不得逃于小人利口,明知功业难成却念念难忘,难忘永生的诱感却又知永恒是梦想……现在内心更是积满了勃郁难名的悲愤了。所以最后一韵,他以一声极不寻常的“半夜长啸”,来抒发他充天塞地的悲愤与苦闷。这“天地为予窄”的长啸,十分形象地表达了他此时的巨大痛苦,也使全篇的词情达到高潮,显示出稼轩作为一个失志英雄的精神特点,这与苏轼的神仙超旷之风,显然是迥然有别的。

  全词语气急直,辞锋刚劲,在沉郁顿挫的风格中,更增人拗怒的神采。[7]稼轩此词虽无符合“神味”说诗学理论义旨之“细节”,然其中所蕴含之情感、思想、精神,则无不可以“九度”为衡量,若“细节”者,必欲论之,则此词并无具体而微之“细节”,而可将稼轩之一生视为一莫大之“细节”,然后审视此词,则益有会心者矣。“悲天地、为予窄”,此六字亦真稼轩平生夫子自道之最传神之写照、心声一至此全词虽然短篇, 面蕴含深刻、广大,结句更如玉碎铁裂、惊心动魄。

  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辛弃疾曾出仕湖北,并在江西、湖北两处调任频繁,当年苏轼贬黄州曾游赤壁,辛弃疾在此地因相同境遇起兴,写下这首词。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词存六百二十九首。

【《霜天晓角·赤壁》古诗原文及鉴赏】相关文章:

《霜天晓角》宋词原文及鉴赏01-29

霜天晓角古诗赏析04-23

霜天晓角·人影窗纱原文及赏析08-17

霜天晓角宋词赏析04-08

韩元吉《霜天晓角》03-23

《霜天晓角》宋词赏析03-17

楼槃的《霜天晓角·梅》原文及宋词赏析04-05

霜天晓角·梅宋词赏析04-09

霜天晓角·桂花宋词赏析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