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就业的论文15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就业的论文

时间:2024-07-25 13:13:42 职场励志 我要投稿

(热门)就业的论文15篇

  在学习和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就业的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就业的论文15篇

就业的论文1

  论文关键词:职业价值观 就业导向教育 高职学生

  论文摘要:职业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于工作和就业的价值观,全面把握职业价值观的内涵,有助于学生的职业定位和就业能力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思路,结合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教育力量,引导学生竖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就业导向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1.职业价值观和就业导向教育的关系

  职业价值观又名工作价值观。国外一般称为workvalues或occupationalvalues,可以概括为一个人对社会职业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是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它具有社会历史性、主观性、选择性、稳定性的特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20xx年,高校已经迎来“90后”的新一代大学生。总体上看,“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乐于表现、自主独立、思想活跃、求真务实、追求时尚、目标明确、推崇民主、渴望平等。如何针对“90后”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来的新特征、新变化,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值得深人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高职就业导向教育一方面是指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性的直接指向某一个或某些具体的岗位或者职业领域,并且针对这些具体的岗位或者职业领域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们一毕业就相应的岗位技能,从而顺利就业;另一方面我们要培养学生不但有找到工作和胜任工作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正确的职业认知,良好的岗位学习能力,也就是职业后续发展能,以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完善个人的发展,最终收获个人职业生涯的成功。就业导向教育有助于高职生竖立正确的职业观,有助于引导学生竖立正确的职业态度,有助于帮助高职生顺利就业,有助于高职学生个人职业良性发展。

  1.1高职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有助于高职就业导向教育的有效开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职生加入到就业市场,他们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目前所有的高职院校基本都采用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影响高职就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高职学生本身的态度,作为受教育的主体,他们的价值观念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专业和岗位的选择,以及在相应岗位上的发展。准确掌握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有利于我们全面把握他们的就业心理,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为我们的就业导向教育提供有效的参考。

  1.2就业导向教育有助于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以高职院校为主体的科学的就业导向教育,通过对学校教育模式和学生特点的介绍,通过对相应企业和岗位的推荐,形成校企共育职业人才的模式,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立足于基层,服务社会,个人愿望和社会需要相结合,把为社会作贡献和实现自我价值有机统一起来的高尚的职业理想,这有利于高职学生在复杂的社会变化环境中找准个人发展的方向,有利帮助他们澄清价值观,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2.以正确职业价值观为引导,加强高职生就业导向教育

  2.1从社会层面加强就业导向教育

  2.1.1营造良好的社会主导价值观

  一个社会一定要有一个主导的价值观体系,来引导人们,这样才能保障社会的良性发展和民族的团结进步。我们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竖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在这样一种氛围当中,才能引导当代高职学生竖立以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自我实现和社会需求相结合,诚实守信、爱岗敬业、改革创新、持续发展,以技能求立业,以知识求兴业,理性自主创业等现代科学的职业价值观信念。

  2.1.2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公平的竞争环境是一个进步的社会的最基本的保障,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会会给学生们的就业提供充分的自信和诸多的机会,而现实社会中越来越普遍的不公平竞争现象,影响到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甚至影响了他们对社会制度的信心,我们的社会需要通过有效的政策制定和严格的法制监督来创建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和谐的竞争氛围。

  2.1.3用人单位的招聘态度和方式的转变

  一方面用人单位在人才招揽的态度上,要放弃对高学历的一味追捧,摆正用人的态度,用人用特长,而不是用学历。另一方面,现在普遍被高职教育所引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值得被更多的企业借鉴,通过与学校合作,用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能力要求在学校培养学生,学生一毕业就可以直接胜任企业的'工作岗位,更有利于企业节约成本。企业积极参与到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教育当中来是一件对企业和对学生双赢的事情。

  2.2从学校层面加强就业导向教育

  2.2.1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一个人从事工作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奋斗的目标,更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动力,我们要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职业理想,引导学生把为个人的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的需求有机的统一起来,把个人需要和为社会作贡献有机结合起来,教育学生要学会树立合理的职业理想,不盲目求高,也要处理好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要立足于现实,打好当前的基础,从小地方起步,通过个人的后期努力,为以后职业理想的实现创造条件,并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2.2.2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具有科学的职业道德品质

  许多学生在择业时很少考虑社会的需要和对社会的贡献,只顾及个人利益,这和社会现实的影响分不开,但是从长远来看还是不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同时发现许多学生在实习中就频繁解约,不顾及用人单位的利益,个人诚信度不高,我们要我加强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意识。另一方面我们还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们良好的搞挫折能力。

  2.2.3以日常管理教育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首先,我们要加强文明礼仪指导,培养学生文雅的言谈举止,树立职业人的形象;其次我们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在巨大的就业压力来临时,学生们才能够理性面对,慎重选择;第三我们要加强日常管理,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强化学生的自律性,而优良的生活习惯也是一个人身体素质的良好保障,这也是现代职业要求的重要项目(内容?)。 2.2.4以专业技能培养为切入点,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水平

  教育教学的改革一定要与时俱进,我们要保证第一课堂教学内容随行业的变动而及时得到更新,让学生职业意识和理论水平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要学会将学科教育科学的转化成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教学,我们同时可以从第二堂上跟进,通过学生各类活动,如专业技能大赛、社区服务等活动的开展,将学生的第一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应用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查漏补缺,为进一步的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打好基础。

  2.2.5以职业情境体验为切入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认知能力

  “职业情境体验”教育是对具体职位所属企事业单位、工作环境、工作程序、工作内容的认知,我们可以在学校通过模拟实训室的功能,为学生创造实践学习的机会,或者可以直接把课堂搬到企业中去,让学生可以在学校以外的环境中学习,把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时间进行扩宽和延伸。学生们在学习的同时,也可以感受岗位的内涵和企业的文化,增强职业认同感,也可以在实践中提升个人的专业技能水平,从而形成在正确的职业认知的指导下,做出准确择业意向的良好局面。

  2.2.6以就业创业指导教育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性择业、创业

  我们要及早开展职业生涯设计和就业指导,同时要定期做毕业生回访和就业市场调研,根据调研情况,及时将就业指导内容更新,保证其完整性与时效性;另一方面我们要培养学生理性的创业意识,引导学生认清创业能力和资本的需求,不盲目创业,也不轻易放弃创业的机会,鼓励学生理性参与创业。

  2.3从家庭层面加强就业导向教育

  2.3.1家长的积极心态影响孩子

  家长作为学生的人生的第一个教师,一定要用正直、乐观、积极的态度去影响孩子,培养他们良好的个人性格和行为特点,培养健康的职业心理。家长也是一名职业人,家长的职业态度和教师的职业态度一样可以影响到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开拓创新等职业精神完全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2.3.2家长的合理期望影响孩子

  随着教育成本的不断增加,家长们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造成孩子严重的心理负担,许多父母看不到孩子的能力欠缺,总是认为自己的孩子很优秀,对孩子的工作挑三拣四,影响到学生们本不成熟的职业观,作为家长要合理的面对现实,理性对待孩子所从事的职业,不能为了自己的面子而让孩子放弃适合自己的工作,要支持和鼓励孩子立足于基层,服务于社会,竖立正确的职业发展思路。

  2.3.3家长与学校相配合做好就业导向教育工作

  家长要与学校相互配合,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工作,将学生的思想变化,性格特点及时和学校的教育者沟通,有针对性的提升和完善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为就业打好基础。同时家长也要充分接受和信任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和就业指导政策,根据学生的特点,重点参考学校的意见,为孩子寻找一份适合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魏银霞.当代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析.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6)26-28.

  [2]眭国荣.张晓文.王洪洲.大学生职业心理和职业价值观的调查与分析.理工高教研究.20xx(6)81-84.

  [3]陈俊.李秀兰.高职学生择业观与就业市场拓展分析.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xx(7)110-112.

  [4]王国龙.毛祖桓.优秀传统文化在职业价值观教育课堂的渗透.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xx(6)23-25.

就业的论文2

  【摘要】虽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非常多,但是很多都不愿意从事旅游行业,使得我国目前旅游业十分缺乏专业的人才。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旅游业就业环境比较差、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也比较落后,在加上学生们在就业方面缺乏理性的选择,从而导致很多旅游专业毕业生毕业后不愿意选择旅游相关的职业。因此本文就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我国社会存在的一大问题,跟其他专业不一样,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存在着有业不就的现象,甚至有很多学生将其作为其他行业的跳板,影响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本文就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探讨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的问题分析

  1、就业信心不足。众所周知,旅游业的特点就是,就业容量大、层次多、以及门槛低,在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主要问题就是劳动强度比较大,管理的也不是很规范,工资水平也比较低,因此让很多毕业生在毕业之前就感觉到就业压力。在加上传统理念,认为旅游业就是服务业,服务就是伺候人的职业,很多学生都没有信心做好这项工作,即使从事了旅游行业,也不愿意长期从事这项行业。

  2、学生就业定位缺乏理性。旅游业在所有员工入职时,无论学历是什么,都必须从一线服务岗位做起,一线岗位的福利待遇相对来说比较差,很多高职的毕业生由于缺乏对职业未来的理性判断,在选择就业岗位时,常常目光比较短浅,注重福利待遇比较好的岗位和行业,于是就有了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有业不就的现象。其实旅游行业有很大的晋升空间,只要努力工作,就业后无论是福利待遇还是职位都还是有很大潜力的。

  3、学校人才培养机制滞后。学校人才培养机制滞后也是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一大主要原因,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没有制定培养计划,也没有跟旅游企业进行合作,使得其在设置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着内容空洞的现象,无法让学生一毕业就立马能够胜任旅游行业的重要岗位。从而形成了一种脱节,旅游行业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才,旅游专业的'学生也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从而影响着旅游行业的发展。

  二、构建多方联动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机制

  1、优化就业和行业环境。解决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基础就是要优化就业和旅游行业的环境。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如为毕业生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以及提供社会保险补贴等,但是这些政策无法彻底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本文认为国家应该鼓励校企合作的方式,对于旅游企业来说,给予其税收减免或者资金奖励的方式,来鼓励其参加到校企合作的活动中来,以实习的方式来促成毕业生的就业,从而让毕业生一毕业就可以参加到合适的工作中。并且政府还要加大对旅游企业监管力度,避免零薪酬、低薪酬的现象发生,保证毕业生在试用期间的合法权益,以此来提高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2、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是解决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我国要对教育体制进行彻底的改革,让高职的人才培养计划跟社会人才所需形成正比,加强校企合作,根据企业职业具体所需,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实现人才和企业的无缝对接。并且在改革中,不但要教学内容跟市场人才所需实现对接,教学过程还要跟就业岗位实现无缝对接,而且实习岗位还要跟旅游企业实现无缝对接。同时对于已经就业的管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还要实行跟踪帮扶的对策,对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帮助,让其有信心的从事旅游行业。

  3、规范旅游企业管理。规范旅游企业管理是解决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保障。首先旅游企业在招聘过程中,要做到真诚招聘、科学招聘,以此来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并且还要建立合理的薪金制度,采用绩效考核的方式来合理的分配工资,以此来实现专业人才的工作价值,改善毕业生的福利待遇,让其感受到旅游行业的发展前景。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的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加大对毕业生的培训投入,以此来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满足旅游行业人才的需求。而且还要建设以人为本的旅游企业文化,让毕业生感受到企业的氛围,以此来加强毕业生对旅游企业的忠诚度,从而实现了旅游行业吸引人才、使用人才、以及留住人才的良好口碑,促进了旅游行业和高职毕业生的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存在着高流失率、有业不就的现象,制约着旅游行业的发展,因此需要优化旅游行业的环境、改革教育体制、以及规范旅游企业管理等,来加强校企合作,以此来优化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途径。而且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还要转变其就业理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以此来提高旅游行业的就业率,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天英.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13(2:20-22.

  [2]陈海燕.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J].经济管理:全文版,20xx(9):00055-00055.

  [3]王旭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探讨——以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为例[J].才智,20xx(26):35-36.

就业的论文3

  摘要:再就业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必须依托于完善的法制背景才能顺利进行,加强对再就业工程的法律对策研究,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再就业工程依法规范法律目标模式

  一、确立再就业工程的法律目标模式

  确立推进再就业工程的法律目标模式,就是指通过国家立法,把在岗与下岗、就业与再就业统统纳入到法治轨道上来,以达到规范政府和企业的行为,安定在岗人员,预防下岗失业;改善就业机制,拓宽就业门路,增加就业机会;增加社会保险,扩大社会保障;同时搞好再就业工程的执法司法工作,加大对再就业工程的法律监督力度,使再就业工程在法治轨道上良性运行。确立这样一个目标模式,目的在于保障下岗人员的合法权益,达到安定社会扩大就业,实现法治。这个目标模式包括三个方面。

  1.安定在岗人员,预防下岗失业,这是推进再就业工程的法律目标模式的前提。国家必须通过法律的形式确认和保障在岗位人员的合法权益,例如,以立法方式确认在岗人员的聘用条件、方式、程序方面的权利义务;确认职工就业后的各方面权益,特别是加强在岗人员的岗位培训,提高在岗位人员的技能和素质,增强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适应能力,预防下岗。

  2.改善就业机制,拓宽就业门路,增加就业机会,这是推进再就业工程中法律目标模式的核心。理论界和实践部门对再就业工程的探讨仍限于政策研究和实践处理上,对这方面的法律对策研究仍很不足。特别是对再就业工程中如何通过法律处理政府与“关、停、并、转”企业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政府与下岗职工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等等。确立这样一个目标模式,就是要依法明确政府、企业、职工三者在再就业过程中的责、权、利。

  3.加强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这是推进再就业工程法律目标模式的保障。在实施再就业工程中,必须关注那些因不具备重新上岗能力的失业人员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问题,关心他们的生活、医疗,子女教育,赡养老人,这是保持社会安定的重要一环。这个目标如果不能很好解决,不仅无法进行有效的综合治理,更谈不上社会安定与实现法治了。

  以上三个方面的目标模式是内在统一的',缺少任何一个方面,再就业工程都无法顺利实施。为了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本文拟从以下几点进行深入探讨。

  (1)直接目标。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保障下岗职工的合法权益,是确立这个法律目标模式所要达到的直接目的。解决下岗职工的重新择业和上岗,不能仅靠政策手段,应该依据法律,依法办事,切实以法律为武器保障下岗职工在重新择业过程中的权益。

  (2)关键环节。以法律方式确立的再就业工程的目标模式,应力求解决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冲突。本文认为,为使再就业工程纳入法治轨道,关键是明确政府和企业在实施再就业工程中的权利义务,以法律来规范政府和企业行为,这样才能达到“抓标治本、标本兼治”的目的。

  (3)操作方式。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模式,要在立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各个环节上下功夫。特别是当前再就业工程实施过程中,有关的法律不健全;执法,司法环境较差;法律监督力度不够等因素,已经严重影响了再就业过程中法治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遵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把法律目标模式贯彻到具体的再就业过程中去。

  二、推进再就业工程的法律框架构想

  1.加强岗位安定立法

  国家必须尽快出台与《劳动法》相适应的有关实施细则、实施条例,制定《职工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在岗人员的合法权益,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提高就业率,降低失业率。国家应积极改善劳动设施,劳动条件,提高在岗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改善国有企业不景气的状况,提高劳动生产率。

  2.加强就业安置立法

  国家目前虽有《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部关于实施再就业工程报告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在若干城市试用国有企业破产有关问题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但其规定都属于政策性的,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国家应尽快出台《就业法》,具体规定政府、企业、失业人员的权利义务,规定在就业方面的原则、制度、条件、程序等;国家也应建立健全对因企业拒绝就业而受损害的失业人员以一定的救济制度,包括对无法重新就业人员的安置等等,如推行《下岗职工安置法》;国家目前虽通过《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对职工就业的教育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但对下岗人员的再培训的方面无法律明文规定,应立法解决这一问题。

  3.加强社会保障立法

  因职工下岗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生活、医疗、子女教育,老人赡养方面的困难,国家必须通过立法维护下岗人员及其家庭的必要权益,政府应以一定的法律法规形式为下岗人员重新择业提供相应的优惠条件,如税收,工商登记、信贷、劳动人事管理、场地设施使用等措施的优惠,国家最好通过《再就业职工保障法》具体规定上述内容。

  在再就业问题上,政府和企业必须联起手来,共同承担起安置下岗工人的责任。政府运用一定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去解决企业所无法解决的市场外部问题,如为企业吸纳下岗人员提供优惠政策。这是在立法过程必须首先思考的问题。

  三、推进再就业工程的法律配套机制

  再就业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必须依托于完善的法制背景才能顺利进行,完善再就业工程的法律配套机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通过法律的手段,促进企业内部的资产重组和优化结构。我国目前的各种企业法、《公司法》、《破产法》等仅从宏观上规定了企业在资产重组和优化结构方面的规定,特别是在因此而涉及职工权益的法律规定不够明确具体,操作性差。例如下岗职工可以凭借原有股权在企业合并、分立后继续分取红利或剩余财产等。

  其次,加强劳动力市场的法制建设。应尽快出台《劳动力市场法》,运用法律形式确认劳动力市场上人才供需双方的权利义务,建立起完善的人才流动机制,建立劳动力中介组织,以法律形式确认和规范其运作方式,使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在法治基础上与世界接轨。

  再次,加强劳务输出方面的法制建设。我国在劳务输出方面,传统方式特点是层次多,手续繁,审管严,由单一的官办机构输出劳动力。国家必须通过立法解决在劳务输出方面制度的单一性,建立一套全国范围的劳动力输出系统,对国际劳务输出规定相应的制度、原则、办法、程序,并通过法律形式赋予省、市、县以一定的劳务输出自主权,以减轻国内的就业压力。

  总之,在推进我国再就业工程的法律对策问题上,要注意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既要在强制性规范上做到内容明确,程序合理,标准清晰,也要尽量限制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权。

就业的论文4

  [摘要]本文针对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高等职业教育战线发展战略的要求,分析当前高职审计人才就业导向,提出若干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审计人才培养中教材改革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审计专业;教材改革

  1发展高职审计专业的现实意义

  近10年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截至20xx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215所,招生数313万人,在校生965万人,为国家培养了超过1300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社会提供培训超过20xx万人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支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xx年9月13日—14日,全国高职改革与发展工作会在杭州召开。全面部署未来10年高等职业教育战线发展战略。会议指出,今后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高职审计专业作为典型的职业教育专业,特有的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教学的特点,面向社会需求、面向职业岗位、面向工作过程,融教、学、做为一体,与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和中小企业人才需求相适应。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的审计人才是高职审计专业改革的目标,突出审计职业技能训练,强化职业岗位实践能力是高职审计专业改革的基本要求。

  2高职审计人才的就业导向

  (1)高职审计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审计工作的就业岗位有:企事业单位稽核岗位、内部审计岗位。会计中介组织的助理审计岗位等。目前,我院会计专业已经毕业的学生,就有在企业担任内审工作及在会计师事务所担任审计助理员的。根据财政部令20xx年第55号《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办法》的规定,具有高等专科以上学校毕业学历的中国公民可以报名参加考试,审计为专业阶段考试科目之一。20xx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办发[20xx]56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若干意见的通知》,提出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我国大、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协调发展的合理布局。“科学引导小型会计师事务所规范发展”。并对小型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了定位,指出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重点是小规模企事业单位、基层和农村组织。提供的主要服务品种是专项服务。要求在提供财务审计、代理记账、税务代理外包业务、IT支持、个人理财、社区事业等鉴定和咨询服务工作的同时,积极承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村账乡管”、“乡财县管”相关会计服务,努力成为面向小规模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农村提供优质服务的主体力量。这些也意味着,审计专业的毕业生,在审计工作方面的就业和发展有更多的空间。

  (2)虽然学生毕业后不一定都会从事审计工作,但审计课程的内容,特别是企业内部控制部分,与会计核算的各岗位内容紧密相连,会计的基本职能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况且,几乎所有的企业每年都要接受至少一次的审计。在审计过程中,会计人员负有提供会计资料、协助编制明细账、协助资产清查的责任。作为会计人员,应当熟悉这类程序和要求。审计课程的内容对会计人员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从个人专业发展来说,也是必需的。因此,这门课程如何教好和学好,对会计专业而言,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审计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会计及其相关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在专业的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既要运用之前开设过的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等相关专业课程的知识,同时,又要为后续课程,如审计案例分析的开设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另外,审计也是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中的一门必考课。学好这门课,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等于拓展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即使学习该课程,目前还不能参加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但是在现今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等于给学生提供了更宽阔的就业渠道。学生毕业后,除了适合从事会计、出纳等岗位,还具备了直接进入会计师事务所从事注册会计师助理工作或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一定能力。因此,该课程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

就业的论文5

  摘要:我国物流产业已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物流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对物流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需求也将不断提高。本文结合高职物流专业就业现状和人才需求特点,分析了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师资培养等方面对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高职物流;培养模式;工学结合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物流产业已成为整合经济资源、实现规模发展的重要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信息技术、自动仓储技术、包装技术、装卸搬运技术在物流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物流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对物流操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在就业视角下培养高技能复合型的物流人才,构建新型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为了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高职物流专业就业现状与物流人才需求

  1.就业现状

  截止到20xx年底,全国注册有案、年营业额在100万人民币以上的物流企业有800000多家,物流从业人员超过3600万人;物流业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增加10万个就业岗位。由此可见,物流业的就业前景是十分光明的。然而对于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毕业生来说,大多数没有到对口的物流行业就业,而是从事了营销、文秘等工作,大量的物流人才不能在物流行业中就业,尤其在内陆城市这种现象更为明显。

  2.人才需求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初步调查统计预测,物流人才是全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物流规划人员、物流管理人员、物流研究人员和物流师资全面紧缺。到20xx年大专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约30万人。目前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方包括物流企业、企业物流部门、政府机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物流企业包括由铁路、公路、航空、河海运输、港口、仓储、邮政等,还包括新兴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此外,国内许多企业如商业连锁企业和加工组装型的制造企业等都先后设置了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类似物流企业。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分析,物流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1)企业物流人才。企业物流人才需求既有物流管理人才,也有物流工程人才,更需要一些物流作业和管理人才。企业物流人才的需求量最大,也最迫切,特别是进出口贸易企业、制造企业、连锁经营企业、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企业等。

  (2)规划咨询物流人才。主要是对城市物流系统、企业物流系统、行业物流系统进行改造,规划设计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这方面的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难度也最大。

  二、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1.人才培养定位模糊

  高职院校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根据区域特点和市场需求,进行明确的定位。目前,高职物流专业培养目标宽泛,对学生将来从事的岗位工作,缺乏研究分析和论证。开设的课程只是从物流理论上进行设置,缺乏实用性。同时,部分院校的物流专业特色培养导致了学生缺乏基本的物流理论体系,在选择就业岗位时缺乏灵活性,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2.课程设置内容重复,教材落后

  很多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内容重复,相同的知识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出现和讲授,过多的关注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忽略了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授课内容与企业实际应用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此外,由于物流专业的建设在我国起步比较晚,导致教材建设远远落后于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出版的教材内容大同小异,缺乏时代性、新颖性,难以适应课堂教学的需求。

  3.实践教学落实难。物流行业是一个重实践的行业,很多院校都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实践教学,但是大多数校企合作的合作层次都很浅,一般是院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教师带领学生去企业参观,学生只能在企业部分简单岗位可能进行顶岗实习,并不能因此建立对企业需求能力的认知。

  4.专业教学与岗位需求脱节。目前的物流教学从制定物流招生计划、物流教学计划、物流实训计划等等都是由学校教师们研究决定,缺乏和物流行业企业人员的沟通,教师了解的信息与社会需求信息由一定的偏差。

  三、建立“工学交替”、“校企融合”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目前社会的`需求情况,以及物流行业的发展规模,现在高职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是:企业内部物流、采购、储运、物流营销、物流操作等。通过对以上岗位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进行分析发现,适合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大多是以操作和基层管理为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物流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化素质、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采用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优化课程体系

  将一年分为三个学期,每一学年中,前两个阶段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学期,最后一个阶段是到物流企业顶岗实践的工作学期,是一种学生到企业生产实践与在学校理论学习相互交替,学用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新生到校后,第一学期先进行认知实习,由企业负责学生的入学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并让学生在不同的技术岗位上进行岗位认知,了解各岗位能力需求;第二、三、四、五学期学生在学校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同时预留出2~3周的时间到物流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践,第六学期在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学校在保证专业需要的基础上,以实践教学为中心,改革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

  (二)合理设置课程

  结合现代物流发展的新趋势,应新增《物流保险》、《物流法律法规》、《电子商务物流》等基础专业课程;对于《物流成本管理》这门要加强该课程的教学研究,适当的增加课时;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特别是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的运用使物流活动更注重这类技术的应用,因此建议开设《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作为选修,并增加《物流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课时;物流业务管理和综合评价都离不开数据分析,鉴于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建议选修《运筹学》补充。要重视数量化分析方法在物流管理系统的基础作用;此外,随着国际间物流业务的广泛性,物流专业英语也非常重要。此外,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加强一些公共基础课程如:《社交礼仪》、《物流专业英语》等课程的学习,这类课程可以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结合真实的企业实例,进行授课。

  (三)教学手段多样化

  基于地区经济技术的发展状况,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及兴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人才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1.岗位体验法:物流专业课程强调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参观、考察,了解今后所从事的物流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了解物流企业的基本运作流程,同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相结合,做到理实一体。

  2.角色扮演法:授课教师可以根据某一门核心专业课的章节内容,设计物流公司业务流程中某个环节的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趣味教学中探究物流运作的知识;

  3.软件教学法: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对于物流设施设备,企业物流运作流程等课程配以仿真软件教学,采用虚拟现实手段,让学生既看得到,也能做得到,在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中学习。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高专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高职物流专业的教学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进行:一是顶岗实习,在教学任务较轻的学期或寒暑假为教师构筑一个实践平台,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到物流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参加物流一线运营管理工作和所需要的实践活动。二是鼓励专业课教师考取劳动部组织的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参加物流师考评员资格培训并取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证书,通过参加这些培训和考证,可以使教师清楚地了解物流从业人员应具备的技能。组织教师参加各行业举办的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技能大赛,以“走出去”的方式,拓展教师的专业视野,寻找不足和差距,取长补短。

  同时,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的物流人才,提高学生实训效果、有利于实践课程的实施。在各个高职院校之间建立师资合作机制,建设优秀教师资源库,院校之间可相互聘请,互相交流和进步,对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都会发挥重要作用。此外,还可以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物流一线从业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加入物流教师的队伍形成师资资源校内外良性互动,确保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五)深化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师资的主要来源是受过正规、完备、系统硕士研究生,其中大部分都是非物流专业背景。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统工程等,都具备了较为宽广的知识结构,对今后在物流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发展奠定厚实的知识准备,通过有计划派出专业骨干教师主动参与技术开发研究为物流企业开展各类员工培训等途径,增加企业对学院的了解,使校企合作真正双赢的合作。同时,以物流行业协会为依托,了解最新的行业政策,利用行业协会的优势,大力发展校企合作。通过与地方商会、行业协会等合作,形成“成片开发”实训基地群的良好局面。

  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感受实际工作流程,如运输、仓储配送、商贸流通等。在院校所在地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与众多物流企业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实现校企联合办学。使企业将学校作为其员工培训和研发的依托,有利于企业改进业务流程和运营模式,提高物流效率。并且由此解决多个专业的实习难题,有效维持校外实训基地的运行,真正实现共赢。

  (六)校企合作编写校本教材。

  推行“理论+实例+案例分析”物流教材编写方法,实现教材系列配套,避免教材内容重复,同时不断更新内容,吸收新的发展成果,保证教材的时代感。根据不同的专业课程内容要求,组建企业、院校的编写团队,运用合力弥补各自的不足,尽力做到教材与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同步,最大限度的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对接。

  同时,考虑到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衔接和沟通,尽可能的涵盖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所有知识和技能,把物流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知识技能融入物流专业的教材中。

  四、结语

  我国高职物流教育任重而道远,加强校企合作培养物流人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选择。通过建立和实施校企合作物流人才培养制度,培养和造就一批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合格的物流人才,推动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提升毕业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优势,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物流人才。

就业的论文6

  目前国内会计人员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会计就业问题分析。很多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反映找不到合适工作,或者工作不满意,甚至有很多转了行去做了别的工作。应聘者会发现,现在的招聘中,高级财会人员的职位需求很大,如首席财务官、财务总监、财务经理等,但这些职位对应聘者的工作年限要求至少在3年以上,有些甚至需要10年、15年以上,而且大多还需要有跨国企业或大型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工作经验,针对应届毕业生的职位实在是“凤毛麟角”。

  总结近年来招聘会上的现象,可以用“一头冷一头热”来形容, 会计人才市场已经供大于求。加之这几年注册会计师认证深受从业人员青睐,财会类人员数量激增,这也直接导致了普通财务人员工作越来越难找。而另一方面,一些公司对高级财务管理人员求贤若渴。

  (一)我们从民营,私企,外企以及事务所等方面来分析会计人员的就业前景。

  一、民营企业:需求量大,待遇、发展欠佳。

  职业状况:这一块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是最大的,也是目前会计毕业生的最大就业方向。很多中小国内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对于会计岗位他们需要找的只是“帐房先生”,而不是具有财务管理和分析能力的专业人才,而且,此类公司大都财务监督和控制体系相当简陋。因此,在创业初期,他们的会计工作一般都是掌握在自己的亲信(戚)手里。到公司做大,财务复杂到亲信(戚)无法全盘控制时,才会招聘“外人”记记帐。

  新人先从出纳入手刘云是一家颇具规模的民营企业的财会人员,今年进入公司后,她的职务就是出纳,每天负责到银行提现及存入公司当日收入,掌管公司内部的重要办公用品的抽屉钥匙,工作总结《会计就业问题分析》。根据部门领导的意思,她的出纳工作还要干上两三年。

  刘云说,本来一开始她听说是干出纳,想要离开的,但是后来在同学之间打听了一下,不少和她一样刚毕业的大学新生都是在企业里干出纳工作。“现在工作不太好找,我左思右想才决定留下先干着。”

  对于企业内的会计人员的薪水来说,出纳员的薪水无疑是要略低一些的。现在,刘云每个月薪金在2300元左右,比同办公室的会计员少了700多。“财会这个部门太重要了,公司不会让一个新人接触账本的。大学毕业后,成为单位的出纳人员,是很多未来的会计师们的必经之路。”

  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高新人才市场部的马经理表示,国内企业,尤其是国企对中级会计师的需求是比较大的。不少企业的底线是初级会计师,基本不接收应届毕业生,对其开出的薪金也颇苛刻,一般前半年或一年的薪水在1500元左右。

  二、外资企业:待遇好,学得专业。

  职业状况:大部分外资企业的同等岗位待遇都远在内资企业之上。更重要的`是,外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和方法都成熟,对新员工一般都会进行一段时间的专业培训。工作效率高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分工细致,而分工的细致使我们在所负责岗位上只能学到某一方面的知识,尽管这种技能非常专业,但对整个职业发展过程不利,因为你难以获得全面的财务控制、分析等经验。后续培训机会多是外企极具诱惑力的另一个原因。财务管理也是一个经验与知识越多越值钱的职业,而企业提供的培训机会不同于在学校听老师讲课,它更贴进实际工作,也更适用。 薪资情况:新员工的合理月薪在3000元以上,绝大部分外企能解决员工的各种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

  三、事务所:小所和外资大所的云泥之别

  职业状况:所有的事务所工作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累!区别在于很多小事务所所,待遇低,加班不给加班费,杂事多……外资事务所例如普华永道则待遇要好的多,但从某种方面来说,他们的工作任务更重,坊间甚至有传言说在那里是“女人当做男人用,男人当做牲口用”,加班更是家常便饭,著名的“安达信日出”就是指员工经常加班后走出办公楼就能看到的日出。但在事务所确实能学到很多东西,即使是小所,因为人手的问题,对于一个审计项目,你必须从头跟到尾,包括和送审单位的沟通等等,能充分锻炼能力。大所则是对团队合作以及国际会计准则、专业性、意志等方面能给予地狱般的磨练。

就业的论文7

  论文摘要:吉林省优先发展重 工业 战略的实施出现了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现象,两者之间出现了较强的非均衡性,表现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本文从 投资 结构、技术进步、城镇化与 经济 体制改革等方面探讨了影响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的原因,提出了增加吉林省就业的对策。

  传统的经济理论已经论证了劳动力和国民收入在产业间分布的规律: 农业 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及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工业部门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是上升的,然而工业部门劳动力的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业部门的劳动力和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呈上升趋势。一般而言,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就业结构与之相对应。从吉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发展变化来看,由于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实施,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动具有明显的超前性特征,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两者之间出现了较强的非均衡性,表现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的现象。

  一、吉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的现状

  结构偏离度是指某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与增加值比重之差。一般情况下,结构偏离度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结构偏离度大于零(正偏离),该产业的就业比重大于增加值比重,表示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且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性;相反,结构偏离度小于零,则表示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性。在国民经济全部开放的情况下,即呈现完全竞争的状态,通过 市场 对劳动力资源实现优化配置,会使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逐步趋于一致,产业之间的偏离也逐渐趋于零。 吉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表现出明显的累积性特征。一般而言,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都表现出正相关的变动关系,也即某一产业比例下降,该产业的劳动力比例也下降,反之则产生相反的变化。但是就业结构由于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有时并不表现为与产业结构同步变化,就业结构调整可能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吉林省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明显超过轻工业,重工业优先 发展战略 导致吉林省超越了轻工业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超前性,这种产业结构的超前性使就业结构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转变,出现了较强的非均衡性,非均衡性的存在又对就业问题带来深刻的影响。而且这种积累性的出现又进一步使滞后性加速发展。吉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的特征表明,在三次产业结构转换过程中,各次产业的劳动力之间流动还存在很大的障碍,劳动力资源在三次产业之间还没有形成优化配置。

  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的原因及对就业的影响

  1、投资结构非均衡的影响

  吉林省不断加大对工业的投资尤其加大对制造业的投资规模。20xx年,吉林省全 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20xx.9亿元,其中制造业完成投资892.9亿元,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43.4%,其中 交通 运输 设备制造业、石油化工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和 医 药 制造业等支柱和主导产业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部制造业的56.8%。而且这部分投资更多的是倾向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0xx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存量占全省资产存量的67.8%,集中在重工业的资产存量又占到全部资产存量的79.7%。吉林省在工业化发展阶段,投资的不断增加客观上带动了吉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本推动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胡鞍钢教授认为,吉林省目前经济发展的驱动方式主要是依赖资源驱动和资本驱动相结合,总体上靠资本驱动。但不容忽视的问题是,随着工业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资本替代劳动降低了对劳动力就业的吸纳,资本投资的增长率与就业的增长率并不是同步进行的。20xx年,吉林省制造业产值占第二产业产值的58%,但制造业就业仅占第二产业就业总量的24.6%。投资结构的非均衡进一步导致吉林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程度不断增加。

  2、技术进步的影响 3、城镇化的影响 4、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就业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表现在经济主体产权制度的变革与劳动就业制度的变革对就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使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方面,国有企业雇用城镇劳动力的比重出现下降的趋势,由改革初期的90%下降到20xx年的65%。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的加快以及技术进步的影响,国有企业发展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资本技术代替劳动的趋势不断加强,对劳动力就业的吸纳作用不断减弱;另一方面,吉林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对劳动力就业的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20xx年,非公有制经济在吉林省增加值中的比重已经占到36.6%,非公有制经济当中就业人数已经占到全部城镇就业人数的27%,促进劳动力就业的潜力得到不断发挥。但是,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是规模较小、数量较少、实力不强,民营经济只占全部经济总量的30%,民营经济就业空间仍有更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三、促进吉林省就业增长的对策

  1、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

  遵循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发展第三产业是促进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选择。从总体上来看,吉林省仍然处于劳动力比较丰富、资本相对稀缺的发展阶段。因而,在大力发展 交通 运输 设备制造业与化工 工业 的基础上,发挥吉林省 人力 资源 较为丰富的优势,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尤其是发展 农村 非农产业是促进吉林省劳动力就业的最佳途径。吉林省第三产业发展具有极大的 经济 增长和就业增长空间,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吉林省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与渠道。吉林省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应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吉林省优势的科技资源,发展与科技进步相关的新兴产业,比如信息产业与各类技术服务业等;二是发展就业容量大,与居民生活消费密切联系的 金融 保险 业、房地产业与仓储业等。

  2、实施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在于以城市带动农村,以工业反哺 农业 。城乡互动发展是解决城市要素向农村扩散的主要途径。当前吉林省城乡关系发展正处于要素向城市集聚阶段,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在目前聚集效应占优势的情况下,如何促进城市要素向农村转移?笔者认为关键要解决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发展县域经济是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这是因为县域经济具有城市经济的特点,有相当基础的工业,同时县域经济又与农村经济紧密相连,以农业发展作为基础,这就决定了县域经济发展成为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纽带。另一方面,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中小城镇发展的支撑,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步伐加快,客观上要求有支撑中小城镇形成与发展的产业基础,而目前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处于较低水平,因而应利用目前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升级的机遇,积极承接从发达地区转移出来的技术与产品,实现吉林省乡镇企业的优化升级。而且,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的加快,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又可以吸纳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以减轻对城市就业的压力。

  3、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就业结构

  提高劳动力素质是满足劳动者就业需求的基础,同时也是劳动者适应经济结构快速变化的主要途径之一。首先,努力提高城市下岗职工的素质。政府可以通过中介组织的力量对下岗职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这部分人员掌握适应于经济发展要求的适用技术,实现转岗就业。其次,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一方面,积极开展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 教育 ,利用农村合作组织的力量,发挥农村各级科技服务组织的作用,将农业科技向农村推广。通过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实现吉林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另一方面,对农村转移就业的劳动力提供培训机会。通过政府主导、发挥培训机构的作用为农村转移就业的劳动力提供 职业教育 的机会,提高这部分人员在转移就业过程中的技能水平。

  4、解决 社会 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

  解决社会弱势群体就业问题,让这部分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是构建 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由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学历、年龄、身体状况等方面在劳动力就业 市场 上处于弱势地位,因而社会应首先关心他们的就业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发社会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弱势群体就业;另一方面,通过完善 公共 就业服务机构的职能,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职业 指导 与职业介绍,帮助这部分人员实现就业。同时要积极推出多种灵活的就业形式,改善就业 环境 ,提供创业服务,鼓励个人创业以带动就业增加。

  参考文献:

  [2] 王静敏.技术进步对吉林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非一致性的影响分析[A].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研究[C].长春出版社,20xx:29-40.

  [3] 国家 统计 局吉林省 调查 总队.吉林省城镇化水平提高对 人口 就业的影响分析[EB/OL].http://www.cEi.gov.cn/,20xx-06-19.

就业的论文8

  摘要:基于对中职男护生的就业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 探索中职男护生就业的有效对策, 有利于促进中职男护生职业生涯的更好发展。本次研究采用调查统计的方法, 对中职男护生的工作现状、职业生涯规划、优势和承压能力进行了解, 并基于对调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中职男护生就业的有效对策, 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男护生; 职业生涯; 就业;

  在医疗服务领域中, 女性一直是护理服务的主体。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男护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与女护生相比, 男护生具有较强的思维性和逻辑性, 具备充沛的体力, 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在护理工作方面具有显着的优势。因此, 基于对中职男护生的就业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 探索中职男护生就业的有效对策,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沈阳市卫生学校20xx-2014级护理专业学生中随机选取60例已男护生作为调查对象, 男护生的年龄:18-24岁, 平均年龄:21.35±1.21岁, 工作年限:1-3年, 平均工作年限2.02±0.56年。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60名男护生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内容包括中职男护生的工作现状、职业生涯规划、优势和承压能力等内容。问卷一次性发放并一次性回收。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60份, 回收问卷60份, 调查问卷有效率为100.00%.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数据进行处理, 一般认为p<0.05时, 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职男护生的工作现状

  经过将中职男护生的工作现状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可知, 只有20名男护生从事了护理行业, 占总数的33.33%, 其余40名男护生选择了与医学相关的其他行业, 如医疗器械销售。

  2.2 中职男护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经过将中职男护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可知, 只有12名男护生愿意一直从事护理行业, 占总数的20.00%, 其余48名男护生选择了希望能够转其他与医学相关的行业。

  2.3 中职男护生的优势

  经过将中职男护生的优势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可知, 36名男护生认为其在体力方面拥有着体力方面的优势, 占总数的60.00%, 48名男护生认为自身的实践能力较强, 25名男护生认为自身的思维性和逻辑性较强, 占据41.67%.

  2.4 中职男护生的承压能力

  经过将中职男护生的承压能力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可知, 30名男护生表示具有较大的压力, 且压力大多来自于社会认同度和家庭支持度, 占总数的50.00%, 24名男护生表示具有一定的压力, 压力大多来自于自我形象困扰和婚姻压力, 占据40.00%.只有6名男护生认为压力较小, 主要压力为工作能力问题和婚姻压力。

  3 讨论

  3.1 加强思想引导

  加强思想的引导和教育是提升男护生就业率的关键。在中职院校护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加强对护生的专业思想教育, 尤其注重对男护生进行思想引导, 培养男护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升男护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使得学生能够从心理层面上对职业产生认同感, 切实提升对护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程度, 明确护理专业对社会的贡献。同时, 学校应引导学生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 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提升学生参与护理课堂教学的兴趣度,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不断提升学生对护理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提升学生的护理操作技能。例如, 潍坊护理职业学院成立了潍坊护理职业学院首个“男护士协会”.该协会由护理系统一管理, 护理系主任担任协会会长, 护理系所有男生为会员, 通过协会认真制定章程, 按计划定期开展活动, 为提高学院男护生的培养质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3.2 制定完善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在男护生的护理工作实践过程中, 通过制定完善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有利于实促进男护生职业生涯的健康向上。男护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通常包括行政管理、专业技术和科研三种上升路径, 三种上升路径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现阶段, 中职男护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对职业环境的认知能力不足, 容易产生挫败感, 进而产生脱离护理行业的想法。因此, 教师应加强与护生的沟通和交流, 为护生描绘职业图景, 既要为男护生描述光明的就业前景和晋升机会, 又要为护生阐明护理行业的辛劳和艰难, 使男护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 只有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够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同时, 教师应基于对男护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 辅助学生制定科学的学历发展和职称晋升时间表, 实现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

  3.3 充分发挥男护生的性别和性格优势

  充分发挥男护生的性格和性别优势有利于提升男护生就业的自信心。中职院校应充分借助互联网平台和期刊报纸加大对男护生职业优势的宣传力度, 加大对男护生的对医院的贡献的宣传力度, 改变社会对男护生的偏见, 使患者能够提升对男护生职业优势的认知程度, 增强男护生的工作积极性, 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措施, 促进自身职业生涯的更好发展。

  4 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 在提升中职男护生就业的过程中, 通过加强对男护生的专业教育和思想引导, 有利于提升男护生对护理职业的认同感。在此基础上, 制定完善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能够为男护生的就业提供方向上的指导。此外, 加大对男护生职业优势的宣传力度, 有利于消除社会上对男护生的误解。因此, 在提升中职男护生就业的过程中, 可以借鉴上述方法。

  参考文献

  [1]刘俊平, 秦燕。本科与中职护生就业意向的比较及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 20xx, 14 (10) :88~90.

  [2]石镁虹, 鞠梅。中职护生农村基层就业意向及影响因素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 20xx, 33 (05) :109~111.

就业的论文9

  大学生毕业之前,都有一门相当重要的课程需要去学习,这就是《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大学四年,所学的课业很多,就业与创业技能的学习是大学生活的最后一门非专业课,对于这门非常重要却往往被处于毕业前夕内心焦躁不安的大学生忽视的课程。这就要求授课教师理论结合实践给学生以指导。

  本人在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教学方面做了一些研究,认为:要使这门课程真正对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起到作用,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高重视,认清课程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是一门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课程。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四年的大学课堂上,学到了很多知识技能;临近毕业离校,却发现,自己的长处无处发挥,自己的缺点没有改正,自己的工作没有着落,自己的未来没有设计,这就需要教师从就业和创业方面给与正确的指导。

  在《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课堂上,教师必须告诉学生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从现在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到社会对不同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从毕业生择业是否理想而导致的待遇差距到不同职业的发展空间,从就业的稳定与发展到创业的艰辛与成就。都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在,也是教师的重要讲解内容。

  让学生们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首先需要教师了解学生在就业创业方面的需求,并有针对性的加以总结与分析。一般而言,这种需求既要考虑到学生们的相同点,有要区分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异性,因此,在收集相关资料的同时,也需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来汇总与提炼,这可以说是本门课程的开门第一件事,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客观需要,才能采取相关的教学手段,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们认识到自己现在在课堂上学到的,就是将来在社会中用到的,自己将来的职业命运与现在的课程学习关系密切,最终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以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展开。

  二、针对现状,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是一门与社会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如果不了解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如果不了解大学毕业生成功择业的先决条件,仅仅是照本宣科,是不可能教好这门课的。这就要选择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首先是在充分了解社会需求与大学生现状的基础上,采取一切切实可行的手段,帮助大学生成功的迈出走向社会第一步。具体而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采取必要手段,大胆做出取舍,除必须进行的诸如求职信写作、个人简历汇总、面试练习之外,尽量减少书本知识学习部分,把时间留给学生。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生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与就业愿景,布置相关任务,请他们走出去,与相关单位接触,做好社会调查,从而总结出“社会需要我做到什么,我自己能做到什么”这一关键命题。

  其次,要做到充分利用学校的社会资源,尽量去与事业有成的毕业生联系,请他们以各种方式如视频、演讲、实地探访等,与学习本门课程的学生建立起直接的互动关系,请他们把宝贵的社会经验、个人经历、创业过程、就业体会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们的学弟学妹们。既可以使学生们得到宝贵的第一手经验教训,以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也可以使学生们充分认识自己,最好对自己定位,以利于走向社会之前就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现实而圆满的规划与设计。

  第三,要利用好每一节课的实践机会,多举办求职信写作、个人简历汇总、面试实践等活动,尽量让每一个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练习机会。同时,教师要做好评价与引导工作,使得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最终能够在毕业、就业之前就对未来的相关活动做好准备,达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效果。

  三、苦练内功,提高学生的自身价值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是一门可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在教材中,针对学生即将面对的就业创业客观需求,大量采用了社会上流行的诸如求职信、个人简历、面试问题等等通用模板,使得一般学生只要认真学习,就可以初步掌握就业时必须经历的难度较大的择业过程。

  在教材的帮助下,一般的学生可以做到写出文理通顺、言之有物、有针对性的求职信;能够根据个人情况与用人单位要求,汇总编辑出充分展示学生个人能力、兴趣、爱好、技能的个人简历;可以做到面试时对考官的提问做出言之有物的回答,在面试过程中能够变现出大方、稳重、自信的良好的精神面貌。

  但是,如果想在未来的职业选择中得到理想的结果,仅仅做到这些是不够的。具体而言,每一个学生,都应该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在此基础上,要做到把有利于就业与创业的优点发扬光大,把不利于创业与就业的缺点改善改正。正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作为一个大学生,一个年轻人,往往有不切实际的在自信,大多数学生心目中的自己,不论是知识还是技能上面,都要高于社会对他们的评价,而对于社会对他们的需要方面,又往往忽视了或缩小了对严酷现状的认识与警惕,也就是说,他们心目中的自己,优点是要夸大的,缺点是要缩小的。这种不切实际的观点,一方面是因为年轻人的自负,另一方面也与大学生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校园里,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较少有关。

  针对这种现状,教师的作用就显得重要了。在课程学习中,教师要对学生摆事实讲道理,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也不要一棍子打死,对他们的优点要做出鼓励,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实际情况从而能够沉下心来,扬长避短,改变自己,适应未来。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教学工作,绝不是一种简简单单的照本宣科的工作,相反,这门课程教学目标的高标准、教学手段的严要求,要超过很多其他课程。而支持这种教学工作的动力,是对学生的认真和负责,对工作的担当与热爱和丰富教育教学经验。

就业的论文10

  《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要认识污水处理的必要性,并了解我国污水排放标准和相关规范,培养综合运用《水污染控制工程》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能力,掌握城市污水二级处理厂工艺设计的程序、内容、方法和工艺计算。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是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水污染控制工程》理论课程知识和理解的重要环节,是连接基本理论和工程实际的纽带和桥梁,培养学生根据所学系统的理论课知识及感观的认识实习,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2].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而我国大学期间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往往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关注相对较少,虽然目前逐步开设了一些创新创业课程,但仍然不能解决工科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差、不能满足就业和社会的需要的问题;另一方面企业不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实习,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参与培养工程师,都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上海理工大学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上海市属重点大学,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我们在构建课程及教学内容体系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和实践工程相结合的方式,搞好课程设计这一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提升本科生就业率,提高企业对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满意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的执教过程中,我们做了如下探索与建设实践。

  一、改进教学模式

  过去《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通常安排在《水污染控制工程》理论课教学、认识实习之后集中一到两周时间进行,时间紧,任务重,而且通常安排作为本科阶段专业课程的第一个课程设计。学生没有相应的工程设计基础和工程类课程设计基础,因此对于工程设计的一般步骤、工程设计手册和设计规范的利用能力较差,往往感觉无从下手[3].另外,这种先理论教学后课程设计的模式虽然能够令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工程设计,但由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理论课更注重原理和单个构筑物的设计计算,往往容易忽略构筑物的配水、衔接形式等内容,使得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此外,课程设计与认识实习分离进行,时间间隔较长,学生基本对处理构筑物走马观花地看一遍,不能深入了解构筑物内部结构,对于学生实际了解构筑物结构及运行维护理解困难,对课程设计帮助不大。

  新教学模式将课程设计贯穿于整个《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的全过程,增加了课程设计的学时数,在理论教学初期,布置任务书,学生根据任务书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完成方案选择及构筑物计算,理论课结束后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的编制及工程图纸的`绘制。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可针对构筑物的结构、原理、设计规范、设计计算、三维动画演示运行效果等方式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在实习实践环节,通过学院实验室现有构筑物模型或理论课期间安排认识实习,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的进行,有助于学生对课程设计和实习内容更深入的理解;期间通过查阅文献、设计手册、设计规范,独立完成设计计算,最后通过答辩、修改等环节提交课程设计成果,教师根据设计成果及时将问题反馈,进一步保证和提升课程设计质量。

  二、合理选题,丰富设计题材

  根据以往课程设计经验,我们摸索出一套质量监控措施,最关键环节在于我们对选题进行了严格控制,课程设计的题目尽可能选用污水处理设施的工程实例,选题范围尽可能覆盖理论课大纲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然后将任务书中的水量和水质进行改变,给出的任务书题目大于学生分组数,令每组学生设计任务书中涉及的污水总量、居民数量和水质(BOD、COD、SS、TP、TN、NH3-N)均不同,做到题目的多样化,同时对每个题目有人数要求,由学生选择相应水量和工艺,独立完成设计计算任务,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对于学生分组尽可能做到各组整体学习能力大致相当,但组内成员的理论水平、学习能力及CAD绘图能力等方面要有一定差异,组长根据组员实际情况对课程设计进行合理分工,明确每个组员的职责[4]并进行列表记录,用于检查,减少抄袭现象的发生。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课程设计,防止全班同一个题目,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同时又能满足设计团队成员间相互交流、团队协作的需要[5].

  在课程设计任务书的编排上,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虽然在难度、深度和广度等要求上与实际工程设计有一定差距,仅为某城镇污水处理工艺的初步设计,但选题皆来自实际工程案例,有利于初步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实践素养;此外,设计任务书明确课程设计的目的、具体设计内容、计划步骤安排,使学生明确任务,明确在哪些时间节点完成哪些工作,按计划有序进行,且使指导教师能够根据进度及时进行检查、督促和指导[6].

  三、评价体系改革

  与传统课程设计模式中学生上交设计计算说明书和设计图纸相比,我们在评价体系上做出了相应改革,采用平时成绩、中期检查、答辩和成果评价的评价体系。中期考核是课程设计完成的保障,在以往的毕业设计环节,我们发现学生由于实习、拖沓习惯等各种因素,习惯于在答辩前突击完成。因此,在指导教师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的相关时间节点进行监督的基础上,严格的中期考核可以较好地督促学生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毕业设计。因此,我们借鉴相关经验,在穿插于整个理论教学周的课程设计中安排中期检查,根据学生中期检查的质量,给出相应的分数,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在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初稿的基础上,组织答辩,让学生就课程设计的设计背景、设计规模及要求、设计内容、设计原则、工艺流程的选择、构筑物设计计算、图纸及设计说明书的编制等方面进行阐述,教师根据计算说明书及图纸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并给出答辩成绩,在规定时间内学生就存在问题进行全面修改,然后提交最终课程设计成果。

  平时成绩根据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出勤率、讨论答疑参与度及按时间规划完成设计任务的情况(中期检查)给定;设计成果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最终提交的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等文件的质量情况进行评价。教师根据平时表现、答辩情况及设计成果给出成绩。

  四、课程设计反馈

  通过答疑、中期检查、答辩和成果评价等环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问题迹象或一些容易出错的地方,通过集中上课的方式给予讲解,保证课程设计稳中有序、按时、保质地完成;在课程设计最后,针对课程设计的一般设计步骤、设计计算说明书及图纸设计要点、主要问题等进行总结,令学生对污水处理厂的设计有一个系统的训练,同时巩固课程所学知识和概念;在课程设计结束后再安排一次认识实习,加深感性认识,同时对污水厂设备、设施的运行维护进一步加深了解,丰富课本外的实践经验;学生上交最终设计成果后,针对学生的设计内容,给出总结和意见建议,有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及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

  课程设计是高校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我校的改革实践证明,基于就业为导向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和加强实践环节,将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实习相结合,保证学生对实际工程有直观、全面的认识,对学生工程知识、工程素养的培养有很大帮助,有助于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郝桂珍,杨国丽。浅谈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J].教学研究,20xx,37(4):41-43.

  [2]丁磊,汪明明,张新喜。给水厂课程设计新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29(6):120-121.

  [3]温青,李茹民,谭淑媛。基于“卓越计划”的团队合作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模式的探讨 [J]. 教育教学论坛,20xx,(23):226-227.

  [4]仇春华,欧晓霞,张凤杰,王崇。团队合作学习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xx,269(10):154-155.

  [5]王淑勤,张敬红。双语教学中课程设计的设置与考核[J].中国电力教育,20xx:17-18.

  [6]胡国强。课程设计的教学探索[J].焦作大学学报,20xx,1(3):62-64.

就业的论文11

  摘 要:

  当前,由于一些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不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形势极其严峻。在这样的环境下,毕业生采取何种科学的就业对策,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

  土木工程;就业;对策

  土木工程行业经过几十年的粗放型发展,开始逐步进行升级转型,朝着精细化的方向迈步前行,因此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讲,缺乏对行业发展的整体预判,没有明确的就业方向,要求不切实际,注定了就业过程的不如意。在新就业形势下,学生如何认清实际、找准就业方向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土木工程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1.对学历的要求

  在我国土木工程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形势是不一样的。20xx年以前,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紧缺,供不应求,本科生甚至是高职生进入工程设计院都比较容易。20xx 之后,本科生和高职生已很难进入设计院,取而代之的是研究生。行业的不断发展前进,用人单位对新进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本科生的专业能力已经不足以胜任企业的岗位需求。

  2.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目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进入转型阶段,在3S勘察与规划、数字化设计、自动化机械施工,新型材料与新型工艺发展应用等方面,已逐渐呈现出国际化、信息化、科技化的特点。土木工程企业为了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已经在进行技术的升级和改造,包括核心技术升级、装备改造、学习现代化管理模式和引进新型的人才。企业的改造升级急需高质量的人才参与其中。另外,参与国际工程建设的设计院、施工单位、管理单位等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复合型人才缺口。

  3.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趋势

  土木工程未来的发展方向毫无疑问是精细化的,主要表现在工程技术的'高效利用、建筑材料要求环保、生态建筑快速发展、自然资源及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运用等方面。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土木工程的主题,在建筑材料方面,会需要更多的绿色环保的工程材料;在工程技术方面,安全监测、修复加工等技术大有作为。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利用自然资源和可再生资源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同时,未来土木工程行业企业的运营会向专一化方向发展,高精尖的技术和新型的管理模式会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

  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对策

  1转变自身,打造科学就业观

  没有明确的就业方向是当下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整个行业不了解,对自身能力欠缺客观的评价,导致毕业生找工作十分盲目,他们往往在进入一个岗位一段时间后才发觉不能适应岗位工作,转而另加选择。轮番几次寻找工作的经历才可能会使毕业生有明确的就业方向,但这个过程极大地浪费了他们的精力和时间。毕业生在找工作前应通过多种渠道对整个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做一个比较透彻的了解,然后在科学评价自身能力和要求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就业观。

  2.增强学校教育和自学能力,打造复合型人才

  当下大多土木工程院校的教育相对于社会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是滞后的,导致很多毕业生产生学而无用的无力感。在复合型人才如此缺失的当下,如果能把自身打造为适应社会与行业发展趋势的新型人才,那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是相当广阔的。这需要院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院校方面需及时调整教育方针以适应当前社会与行业发展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不要局限于传统的工程结构等,要增强对行业的国际化、信息化的了解。

  3.摆正心态,培养良好品质

  施工单位永远是毕业生就业的最大市场,虽然施工单位工作条件艰苦、对技能要求高,让很多毕业生敬而远之。但是只要能坚持下来,施工单位的发展前景还是非常可观的。一线实际施工的经历,会加深毕业生对土木工程各个环节的理解,对以后的发展也是非常有益的。随着经验的积累,一线人员也可实现工程监理、项目经理、项目总监等更高级别岗位的转变。很多有成就的建筑设计师、高级监理等都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也都得益于此。所以毕业生要摆正心态,降低要求,培养能吃苦的品质。

  就业形势的严峻,由两种因素导致:一是行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二是毕业生增多以及教育的滞后。毕业生就业心态的改变和端正,一切从实际出发,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解决目前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此外,了解新环境下的就业趋势也是提高就业率的关键环节之一。

  参考文献:

  [1]李思扬.浅谈土木工程就业前景[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xx(26):1872.

  [2]叶凌翰.浅谈我国土木工程就业现状和可持续发展[J].商,20xx(52):29.

  [3]李佳,牛晓娜.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就业状况与问题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xx(1):253-254.

就业的论文12

  谈大学生就业中的自我定位问题

  摘要:大学生就业成为了社会日趋严峻的问题。大学生如何准确地对自己进行就业定位是就业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解决好大学就业就得引导好大学生如何把握好自己的就业定位。自我定位,规划人生,就是明确自己“我能干什么?”、“社会可以提供给我什么机会?”、“我选择干什么?”等问题,使理想可操作化,为介入社会提供明确方向。通过了解就业定位的内涵与作用,大学生能够对自己日后的就业进行准确定位 ,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前言

  时间如白驹过隙般飞逝,转眼间大三就要结束了,很高兴能与崔老师在大三下学期共同学习大学生就业指导这门课程。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每一位大学生都要面临着大学毕业。毕业,就意味着我们不再属于书声琅琅的校园,不再重复三点一线的校园生活,我们便进入了人生旅途的下一站,随之而来的,就是找工作求生存的一系列问题。

  我们未踏入社会,对社会的了解程度只是停留在表面,这些可能只是你随想出来的,是否适合这职位、这行业发展是否好,要经过亲身经历才能确定。有人说,毕业后找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养活自己,不是职业,更不是事业,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第一份工作对于一个人的职业来说非常重要,因此,我们选择工作的时候,不能抱着暂时养活自己的心态,也不能说今天干的不是自己的事业,也不是职业,所以先就业才是根本,冷静,谨慎认真的选择才是根本。很多大学生找工作的时候,常常缺乏定位,自我认知不清,定位不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为自己职业发展着想,我们有必要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加强对自身的认识与了解,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确定自己能干的工作也即优势所在,明确切入社会的起点,其中最重要的是明确自我人生目标,即给自我定位。使理想可操作化,为介入社会提供明确方向。我们一定要有对自己的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分析和自我定位。

  对于就业定位,很多人会感到迷茫,不清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我们因为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职业目标的制定是需要从大学生个人价值观进行分析考虑的问题。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非常时期,往往会有部分大学生一毕业就面临失业。因此进行合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将直接影响大学生对毕业后的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的前程,避免大学毕业生在盲目求职过程中造成人力资源不必要的浪费。对于第一份职业的期待,做事眼高手低,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这些选择仅仅局限在个人理想职业目标,缺乏对现实就业情况的了解,存在理想发展方向和现实形势不相符的问题,导致在实际选择中的盲目、犹豫不决,不利于就业目标的实现。

  大学生处于从依赖向独立、从学生向社会角色过渡的时期,他们对社会生活显示出较强的热情与好奇,缺少理性思考与合理规划。在这种氛围下,大学生择业的心态趋于“现实化”,这种“现实化”表现在工资的高低、待遇的好坏成为择业的首要准则,而很少考虑自己的理想、兴趣、特长、优势、潜力等自身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这必将影响到大学生对将来职业的选择和未来人生发展的定位。我们应该更多地从自身出发,积极寻找应对措施。首先是调整心态,在校学习期间增强兴趣的广度,善于控制和调整消极情绪情感,培养意识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和坚韧性,正直坦率,谦虚谨慎,将择业观与人生目标联系。

  由于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压力,大学生在踏上找工作之途后,很容易陷入迷茫、焦灼的状态。如何在就业中自我定位,就显得很格外重要了。

  意识就业中自我定位问题

  (一)自我认知不清,定位不准

  很多大学生找工作的时候,常常缺乏定位,见到只要有公司招聘,不管自己适合不适合,都往里投简历,事实上,很多简历根本就是浪费,那些公司可能从来不看这些简历,原因在于大学生的自我定位和职业意向与用人单位并不一定吻合。大学生一定要有对自己的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分析和自我定位,比如你的志向是什么?你是更擅长跟人打交道还是跟事务打交道?你是否掌握某种专业的技术?你能做什么?你看好什么行业和领域?然后再分析哪些行业和领域存在一定的机会?以及你如何才能进入这个行业?事实上,到单位应聘的时候,三个因素影响,第一个是你想做什么,第二个是你能作什么?第三个是企业通过了解,认为你能做什么?是看自己和别人怎么看你的一种眼光的聚合,当这两种看法比较一致,那么大家的结果就比较理想。很多大学生并没有自己的定位,这就好像一个产品一样,你认为你可以卖给所有的企业,最后你可能很难卖出去。

  (二)很多大学生不重视第一份工作,初期选择处于混沌状态

  有人说,毕业后找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养活自己,不是职业,更不是事业,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第一份工作对于一个人的职业来说非常重要,除非这个人具备做高级白领和职业经理人的天才或者运气和机遇非常好,否则一个人一旦工作之后,未来将在多大的圈子里面流动,基本上从第一份工作开始划圈。大学生刚刚踏入社会,第一份工作为你带来的是一种职业习惯的养成。因此,大学生选择工作的时候,不能抱着暂时养活自己的心态,也不能说今天干的不是自己的事业,也不是职业,所以先就业才是根本,冷静,谨慎认真的选择才是根本。

  (三)很多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判断一个工作机会是不是好

  很多大学生心中都会有一些自己的认识,比如外企好,国企好等等,但是一旦找到一些合适的机会的时候,大学生又开始犯嘀咕,特别是多个机会可以选择的时候,常常这山看着那山高,最后导致好机会溜走才后悔莫及。这说明,很多大学生并没有深入的了解职业发展的成功因素,一个人的成功的因素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知识结构、技能、思维和社会资本。从四个因素来看,一个好的单位先不管背景,但是必须让一个人在四个方面中的某一方面或者某几个方面受益才

  是一个好单位。第一,这个工作是不是有助于你拓宽你的知识结构,比如你可以在工作中学习到很多自己所不具备的知识;第二,这个工作是不是能够带给你某个细分的职业技能,这个职业技能你本身不具备或者你并没有实践经验,但是通过工作你可以让你在某个领域成为一个专业人员;第三,这个单位是不是有助于形成你的思维,包括你看问题的视角,看社会的视角,看世界的视角,而这些视角可能给你带来新的价值。第四,是不是在这个单位你可以获得社会资源,或者提升你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比如你可以广泛的结交朋友,认识专家,或者是提升自己的社会资本。如果一个单位四个价值都不能带来,那么这样的单位只能解决吃饭问题,但是并不能解决职业问题。

  (四)大学生的职业心态欠佳

  由于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压力,大学生在踏上找工作之途后,很容易陷入迷茫、焦灼的状态,特别是当四处碰壁的时候。很多大学生找工作常常遵循这样的阶段,

  第一阶段,非常“高调”,估价过高;第二阶段,非常“低调”,碰壁之后就开始变得不自信,然后就开始降低期望,或者就越来越觉得自己不值钱,甚至洗碗都觉得可以尝试了;第三阶段,开始“跑调”,在接连碰壁之后,大学生就乱了阵脚,于是就失去了方向。当然,社会很多说法也会导致大学生很难适从,比如,认为大学生一定要做白领才好,北大才子卖肉了,博士去当村长就觉得不划算了,但是这些人不是也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得很好吗?这个问题需要辩证的看,我们不能去阻止每个人都当领袖的欲望,但是大学生还是要清醒的认识一点,职业是不分贵贱的,既不要对自己期望过高,也不要就碰几次壁就失去自我了。“心态决定一切”,这是职业人生存的关键法则。

  如何做好就业中自我定位

  (一)明确自身优势

  首先是明确自己的能力大小,给自己打打分,看看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这就需要进行自我分析。通过对自己的分析,旨在深入了解自身,根据过去的经验选择、推断未来可能的工作方向与机会,从而彻底解决“我能干什么”的问题。只有从自身实际出发、顺应社会潮流,有的放矢,才能马到成功。要知道个体是不同的、有差异的,我们就是要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并发扬光大。定位,就是给自己亮出一个独特的招牌,让自己的才华更好地为招聘单位所识;对自己的认识分析一定要全面、客观、深刻,绝不回避缺点和短处。你的优势,即你所拥有的能力与潜力所在。

  (二)发现自己的不足

  (1)性格的弱点。人无法避免与生俱来的弱点,必须正视,并尽量减少其对自己的影响。譬如,一个独立性强的人会很难与他人默契合作。而一个优柔寡断的人绝对难以担当组织管理者的重任。卡耐基曾说:“人性的弱点并不可怕,关键要有正确的认识,认真对待,尽量寻找弥补、克服的方法,使自我趋于完善。”因此要注意安下心来,多跟别人好好聊聊,尤其是与自己相熟的如父母、同学、朋友等交谈。看看别人眼中的你是什么样子,与你的预想是否一致,找出其中的偏差,这将有助于自我提高。

  (2)经验与经历中所欠缺的方面。“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由于自我经历的不同,环境的局限,每个人都无法避免一些经验上的欠缺,特别是面对招聘单位纷纷打出数年工作经验条件的时候。有欠缺并不可怕,怕的是自己还没有认识到或认识到而一味地不懂装懂。正确的态度是:认真对待,善于发现,并努力克服和提高。

  (三)明确选择方向

  通过以上自我分析认识,我们要明确自己该选择什么职业方向,即解决“我选择干什么”的问题,这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职业方向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职业发展,职业方向的选择应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的四项基本原则,结合自身实际来确定,即选择自己所爱的原则(你必须对自己选择的职业是热爱的,从内心自发地认识到要“干一行,爱一行”。只有热爱它,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做出一番成绩),择己所长的原则(选择自己所擅长的领域,才能发挥自我优势,注意千万别当职业的外行),择世所需的原则(所选职业只有为社会所需要,才有自我发展的保障)和择己所利的原则(应该本着“利己、利他、利社会”的原则,选择对自己合适、有发展前景的职业)。

  (四)用长处来经营自己

  有的毕业生存在过分的自卑心理,总认为自己技不如人,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去比,因而不敢主动地推销自己。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成功人生的诀窍就是经营自己的长处! 因此,在人生之旅上,一个人如果站错了位置,用他的短处而不是长处来谋生的话,那后果肯定不会理想的,他可能会在永久的卑微和失意中沉沦。故在选择职业时要注意发挥自己一技之长.首先你不要过多地考虑这个职业能给你带来多少钱,能不能使你成名,而是应该把最能发挥你个人优势的职业作为首选,因为,你若能发挥自己的特长,钱是可以慢慢积累的;经营自己长处能给你的人生增值,而经营自己的短处会使你的人生贬值!

  总结

  大学生必须知道求职自我定位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个人的特点将问题解决,这才能使大学生求职择业之路走得更顺畅。而自我定位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自己认知不清,定位不准确。大学生一定要对自己有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分析和自我定位,明确自己擅长什么,看好什么行业和领域,什么行业会有更多的机会,通过了解知道自己在企业中能做什么,再将自己推销给适合自己的企业。第二,很多大学生不知道怎样判断一个工作机会好不好。从多方面看,这个工作是不是有助于你拓宽你的知识结构;这个工作是不是能够带给你某个细分的职业技能;这个工作是不是有助于形成你的思维;你是不是在单位可以获得社会资源等。从以上的因素考虑,你可以判定什么的职业是适合自己,从而作出合理的选择。第三,大学生对自己就业没有信心。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的困难,我们要锻炼自己增强信心,面对困难时要有信心,确信自己可以做到。

  在择业前夕要搞好定位,必须要有正常的心理和正确的态度,要客观、冷静、要自信而不盲目,不怕挫折、善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随时调整方向。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初步选定自己的择业方向并开始付诸行动。择业过程中的碰撞,可以而且应当逐步细化和明朗。特别在择业初期, 多方向、多层次投递材料是允许的,但应及时总结反馈信息、调整定位和择业方向。切忌孤注一掷、“一条道走到底”或 “这山望着那山高”、优柔寡断这两种极端。

  大学就业难,宏观上的原因当然是僧多粥少,可微观上是目前的我们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导致理想与现实脱节。所以,我们一定要不断地转变就业观念,按照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特点,充分认识自己喜欢做什么,自己适合做什么,自己擅长做什么,自己能够做什么,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就业定位,从而树立正确的求职目标,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总之,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是个人理想的具体化和可操作化。职业目标的选择并无定式可言,关键是要依据自身实际,适合于自身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现代科技与社会进步,个人要随时注意修订职业目标,尽量使自己职业的选择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一定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适应社会需求,才不至于被淘汰出局。

  再次感谢崔老师将近两个月以来对我们关于就业方面的指导与教育!

就业的论文13

  摘要:随着现阶段学前教育受到广泛的关注,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进行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学前教育师资的短缺则是当前阻碍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为了进一步促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强、师德高、下得去、留得住的学前教育工作者,本文以某专业学校20xx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进行毕业生就业意见方面的分析。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

  1前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明确指出,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xx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通过学前教育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减轻学生家长的压力。通过分析发现,现阶段我国学前教育方面的教师严重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这一方面的发展。因此,我们要重视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方面的发展。

  2调查概况

  2.1调查对象以及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的对象选为某专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20xx届毕业生。其中,男生23人,女生145人,一共168人。本次调查所采用的方法为问卷调查,并进行个别的访谈活动。这次调查主要由笔者进行完成。

  2.2调查内容以及发放

  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为心态、准备、能力以及区域方面进行开展,一共设计了35道选择题。调查问卷发放的时间为20xx年1月1日,回收的时间为20xx年2月1日。一共回收了160份,回收率为95.24%。

  3调查结果以及分析

  3.1就业心态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11.25%毕业生对于毕业后就业问题充满信心,24.38%的毕业生有信心,28.13%的毕业生虽然信心并不十分足,但是,表示会积极进行岗位的争取;剩下的学生表示对于找工作并没有信心。从总体上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现阶段这一专业学校的毕业生对于就业方面心态还是比较好的,大部分学生信心较强,并对未来的就业持有乐观的态度。但是,不可否认,还是有部分学生对于找工作并没有信心。

  3.2就业能力分析

  从就业能力这一方面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有32.55%的学生认为只有学好专业知识才能胜任这一工作;27.34%的学生认为职业资格的获取比较重要;22.37%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的是学习成绩;剩下的学生则认为实习经历比较重要。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自身都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3.3就业区域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有50.54%的学生选择本省市进行就业;27.34%的学生想去东部教育发达地区进行就业;只有4.37%的学生想去农村的幼儿园进行就业。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大部分学生还是希望去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进行就业,对于农村岗位兴趣并不是十分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难度,同时,农村的相关岗位较为空闲,这十分不利于教育公平的推广。

  4对策

  4.1加强对于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在进行这一专业就业的过程中,毕业生要如何进行岗位的选择,这是大部分毕业生必须要思考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摘 要:的问题。尤其是对于这一专业的学生而言,专业性较强,因此,就业的范围相对来说较窄,因此,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第三年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进行这一方面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可以邀请一些具有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科论文

  的问题。尤其是对于这一专业的学生而言,专业性较强,因此,就业的范围相对来说较窄,因此,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第三年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进行这一方面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可以邀请一些具有较强能力的讲师举办讲座。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这一方面的课程,从而让学生进行自由选择。全方面进行学生就业观以及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2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要想保障学生就业活动的开展,我们要积极进行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毕业生在毕业之后,若是不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即使找到工作也干不长久。因此,在大学阶段,要积极进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建立较为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以及评价系统,通过这样的方法,间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积极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以及比赛,通过实践技能的比拼,让学生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进而积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3提供更多见习机会

  在进行学校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进行见习活动的开展。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积极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互结合,进而不断提高工作经验。除此之外,当学生具有一定的教学基础之后,要积极进行授课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能力的提高以及知识的丰富。

  5总结

  综上所述,进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调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学前教育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减轻学生家长的压力。因此,相关教育部门以及学校要重视这一方面的研究。在此,以某专业学校的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这一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值得我们进行分析以及解决,并根据其实际情况提出建议,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何茜,李丽.职业资格证书对高职院校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以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xx,12(11):18-19.

  [2]热比古丽热合曼,阿米娜依明,王燕妮,代亚丽.新疆高校不同民族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J].护理研究,20xx,12(19):4589-4591.

就业的论文14

  一、服装设计的定义及其教学发展现状分析

  服装设计是构成现代设计行业的重要内容,是一种结合了科学艺术和服装,并涉及市场营销、美学、消费心理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设计,通过这种方式设计出兼具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服装。服装设计的过程需要统筹考虑多方面因素,不仅要考虑到服装的结构、材料、工艺、美感、独特性等主要设计要素,还需要体现其理性和感性有机融合的特点[1]。因此,设计者在遵循严谨科学的规则和方式进行工艺设计的同时,还需要充分发挥自身设计思维、想象力、创造力等,从而更好地展现所设计服装的美感和独特性,也可以融入设计着自己的某些情感,来使服装更具个性。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服装设计还需要结合市场经济因素和消费者的品位特点和消费倾向,巧妙地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民族和地域文化。最后,服装设计还需遵从平衡、统一、比例、加重、韵律五大原则。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逐步的提高,我国也日益成为服装制造和销售大国。现代消费者更多地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审美能力和品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服装方面也更加注重服装的款式、风格、颜色等设计因素,服装更多的成为了人们一种独特个性的体现。为适应这种形势的发展,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开设服装设计专业,开展专业的服装设计教学,用来培育更多的服装设计人才,以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然而,由于我国服装设计教学的基础过于薄弱,还存在很多的设计规范以及方法欠妥等问题[2]。服装设计教学水平的低下,导致很多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难以真正掌握到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设计技能,从而导致就业困难,不得不转行到其他行业工作,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服装设计行业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我国服装设计教学的缺陷

  目前很多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在教学管理制度都存在很多的不足,学校在服装设计教学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授课标准上都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和监督。此外,教师的绩效考核机制也不尽合理,对专业的教学目标和方式的规定都较为模糊,教学设备也较为欠缺,这些都使得教师资源参差不齐,教学质量达不到标准。设计理念是服装设计的灵魂所在,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设计教学中设计理念都较为陈旧,缺乏时代感和内涵,只是单一的追求服装设计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这是极为错误的方法,因此,现代的服装设计要更加注重设计的价值和文化内涵。设计教学形式的过于单一极大地削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受专业知识的程度,很多高校的教学模式都是按部就班,没有创意和吸引力,也没有结合实践去具体的`分析服装设计生产工艺,使学生很难全面掌握基本技能。现代高效对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中还存在着过度注重服装经济价值而忽略了其更应该具备的独特性和艺术价值性,这种教学内容使学生的设计理念受到束缚,也会被世界的时尚潮流所抛弃,设计的服装早晚会被遗忘和淘汰。学校在进行服装设计专业方面教学时,没有明确的就业方向和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不能对自身的未来就业有一个清晰而具体的定位。另外,学生没有对学生未来就业方面进行定向的培养和指导,使得很多毕业生缺乏良好的跟随社会需求设计服装的能力,实践性和社会经验都过于欠缺。

  三、就业导向下合理的服装设计教学改革方案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不断融合,现代的服装设计需要更多地注重体现艺术感和品位,这也要求设计者具备良好的文化涵养和独特的艺术视角。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应该引进先进的、创新的现代化专业设计理念,使学生对社会发展趋势和艺术价值标准有一个更加全面、准确的认识,从而设计出更具时代感个满足时尚潮流的服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勇于创新,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启发性的教学思想对学生服装设计的认知和创造进行积极的引导,鼓励学生的创新思想,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理论内容的同时,得到更多的实战演练,还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关于服装设计的影视资料,逐步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教学内容应该实现与当代时装发展潮流的有机结合,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地加入自己对服装设计的独特见解,从而促使学生更加立体、理性地认识现代社会的潮流发展趋势。对学生的就业方向也要做出一些明确的指导、定性,适当针对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指导,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学校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服装设计教学的最终目标。所以,学校可以通过让一些比较有名的服装设计工作者到校和学生进行实践经验的传授和交流,安排学生到一些可靠的服装企业实习,让学生能够得到切实的锻炼和能力的提高。最后需要强调的一点,学校要对学生的就业方向进行全方面、较为细致、确切的规划,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指导和帮助。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就业技能培训和面试能力培养工作,使学生的就业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和方向,促进学生实现更好的就业。

  四、结语

  服装设计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现代高校的服装设计教学需要以就业为导向,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行各方面的改进和教学方式、思想的创新,贯彻先进的、具有时代感的教学理念,从而实现真正的教学改革,使其对我国服装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就业的论文15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引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问题;金融危机下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机遇;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建议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创新和提升产品附加值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低、从服务贸易发展结构不合理、从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不强、扩大服务业出口,增强出口竞争力、发展服务贸易。缓解就业压力、充分发挥服务业对增长的拉动作用、优化服务业发展结构。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坚持自主创新、打破行业垄断。坚持开放与保护并举等,具体请详见。

  1引言

  从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邵望予(20xx)认为,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服务业越发达,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胡日东(20xx)在1985~20xx年的经济数据的基础上,对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与经济增长额关系进行研究后发现,服务贸易进口对经济增长有抑制作而服务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陈景华(20xx)年通过对1993~20xx年中国数据得协整分析,显示服务业国际转移得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转移、增加就业、扩大出口等方式来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因此,以服务业为基础的服务贸易的发展对调整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不合理就业问题的改善,以及科学技术创新和提升产品附加值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如何在经济危机之际,充分发挥服务贸易带动经济增长和改善就业问题的优势,是中国化“危机”为“机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以及当前的经济形势,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给出建议和措施。

  2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2.1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低

  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但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规模相对较小。虽然我国服务出口额历年呈上升趣事,但占世界服务出口比重仍十分低,最高未超过4%。20xx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为92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得比重为3.39%。而同期美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为4225.9亿美元,德国为1870.7亿美元,法国为1182.7亿美元。意大利为989.0亿美元。

  2.2从服务贸易发展结构不合理

  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不尽合理,传统服务业旅游、运输贸易比重较大,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占到了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半壁江山,我国服务贸易停留优势部门主要集中在海运、旅游等比较传统的领域,旅游和运输服务的出口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59.7%,而代表资本、技术、知识密集行业得其他商业服务出口所占比重则呈下降趋势,从1985年的53%下降到了20xx年的40.26%,这一比重最低时只有32.27%,平均到每个部门不4%。

  2.3从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不强

  我国服务贸易总体状况处于比较劣势,根据历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整理计算得服务贸易分行业比较优势指数(TC)指数,可以看出,在10年时间里,我国服务贸易总体TC指数均小于0,介于-0.14~0.05之间波动。虽然有部分行业体现一定的竞争力,但他们多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禀赋密集型行业,而目前国际上这些行业的资本技术含量大大提高。因此,我国服务业竞争力还很低,反映出我国服务业总体技术水平和知识含量的欠缺,这些行业在我国全面开放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3金融危机下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机遇

  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际经济相互影响的关系越来越紧密,20xx年由美国金融风暴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全球金融体系出现系统性风险。目前已经由虚拟经济扩展到实体经济·全球经济都有出现衰退的迹象,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中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也不能独普其身。就当前来看,这次金融风暴已经使我国货物贸易出口减少,“中国制造”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失业增加、经济增长放缓,因此,扩大出口、稳定就业,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已成为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1扩大服务业出口,增强出口竞争力

  由于货物贸易的急剧减少,为了保持出口竞争力,可以把发展中心转向服务贸易领域。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大量加工制造企业濒临倒闭,这些企业多半是加工出口,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赚取微薄的加工费,产品附加值低,这也是我国制造业一直处于价值链低端的重要原因。但是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如IT、金融等服务贸易的发展,将极大提高知识、技术密集型劳动力的比例,而且它们作为出口产品生产的中间投入品,能提高出口产品的生产效率、降低出口品成本。解决我国当前贸易结构低级化的状态,进一步拉动我国出口的增长。

  3.2发展服务贸易。缓解就业压力

  出口急剧减速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骤减,国内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也正面临困境,特别是纺织服装、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困难较大,对就业也带来了不利影响。就我国而言,三产业就业年增长率一直高于第一、第二产业。1978年我国服务业人员不到5000万人,到20xx年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213亿人。据统计1978~20xx年,第一产业得就业量占总就业量比重缓慢增加而第三号产业就业置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12.2%增长到20xx年的32.2%。第三产业在就业方面发挥着第一、第二产业难以替代的作用极大的缓解就业压力。但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率明显偏低。

  3.3充分发挥服务业对增长的拉动作用

  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之一的出口的减少和失业问题的加剧,都势必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服务贸易的发展必然会使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提高。是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段上升,推动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工业国第一、第二产业对GDP得贡献都很低,甚至为负值,第三产业贡献度均超过其他产业的贡献。中国作为工业化中期阶段,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得关键时期,而且我国服务业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服务贸易发展。将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安全度过金融危机。

  4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建议

  4.1优化服务业发展结构。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促进制造业发展,对国家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传统意义上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两者出现融合趋势,即信息化、知识化为主导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引领作用出现了不断增强的趋势。因此。要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将服务作为中间品的投人,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增强我国出口贸易的竞争力。

  4.2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坚持自主创新

  发展服务外包,积极承接服务业转移,扩大服务业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能够促进国内第三产业的生产效率,提高我国服务业得增加值,是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同时,政府要增加研发投入,积极发展知识技术含量高的新兴服务产业,中国传统的“以市场换技术”总体上是不成功的,在服务贸易方面,要加大科技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的培育,坚持自主创新和自主研发,才能保持长久的服务贸易竞争力,而不至于落人关键技术受制与人的被动局面中。

  4.3打破行业垄断。坚持开放与保护并举

  我国服务业开放时间短,开放程度低,遏制了我国服务业国际的步伐,导致服务贸易额的偏低。而且服务业垄断莹然严重,竞争不充分,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低。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活力,导致一些行业在层层抱回之下,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因此,必须破除行业垄断。形成国内的充分竞争,才能提高行业竞争效率。同时,要扩大服务业开放水平,坚持分层次、分行业的适度开放,加快服务业管制体制的改革,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小粗产业发展得体制性障碍;且当前经济危机下。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纷纷抬头:我国服务业做为幼稚工业也要予以适度的保护,坚持开放与保护并举,这样才能提高我国服务业展水平,保持我国服务贸易的健康快速发展。

【就业的论文】相关文章:

就业的论文07-23

就业指导论文05-29

就业的论文15篇(优)07-23

大学生就业论文05-29

大学生就业论文(经典)07-21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05-26

大学生就业论文大全07-11

(精华)大学生就业论文05-30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