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论文(经典)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大学生就业论文

时间:2024-07-21 07:39:11 职场励志 我要投稿

大学生就业论文(经典)

  在各领域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学生就业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学生就业论文(经典)

大学生就业论文1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我国的经济当前处于转轨时期。就全国来讲,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以及劳动者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比较突出。就高校毕业生来讲,数量大幅度上升,就业压力持续增长。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以新的理念宣传、指导、服务大学生自主择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彻底改变国家的统包统分、毕业即就业的政策。 高等院校毕业生能否充分就业,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能否充分发挥作用,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服务于社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国家的科技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富国强民;关系到教育事业的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提上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我们需要进行深刻的思考,回顾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历史沿革,可以明确发现,确实存在了不少的问题。大学生多念了几年书,没增加也没有减少劳动力总量。就这一点讲,和就业压力没有什么直接正相关关系。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是兴邦济世的根本途径之一。虽然目前的.就业形式非常严峻,但是我们还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下去。就业难的现象也会改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问题一定会妥善解决,高等教育事业也一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我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有条件的地方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开展各类在岗和在职培训,着力提高我国劳动者的就业水平和业务素质。为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积极引进外资,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会给国家带来无限的商机,所以早在刚刚申请承办成功以后就有更多的大学来开设国际商务和国际贸易,也就是说国家的政策决定了人才的培养方向。 经济发展教育先行,教育是发展的基础,但是年轻人完成了教育以后干什么呢?应该鼓励青年一代去参与创业。事实上,我们这些与改革一起诞生的年轻人有着强烈的创业渴望,在目前阶段来说只是苦于必要的创业扶持和引导。我们有火一样的创业热情,希望政府部门应该积极鼓励我们去自主创业,通

  过有关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降低创业的门槛、创业成本和创业的风险,让我们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得到弘扬和落实。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原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这一问题的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和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不仅仅是学校的本职工作,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关注。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发展,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就显得尤为突出了,我们广大的大学毕业生们还是应该以火一样的热情,大胆创新,为我们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年轻就是资本,年轻就是财富,我们年轻,我们就有活力。我们要以火一样的热情,来点燃我们的青春,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精英式”人才,我们的国家才会兴旺发达!

大学生就业论文2

  摘要:

  在新的就业形势下,新旧就业观念的剧烈冲撞和价值观的重新定向,使得大学生就业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大学生就的观的转变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帮助大学生树立新的就业观念、加强就业心理培训和职业规划指导、促进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就是就业观教育的新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现状;问题;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观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就业观指的就是大学生这一就业主体对就业目的、意义、方式等方面的根本意识和态度,这就是由就业动机、就业定位、就业选择、就业途径及方式等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就业观念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制约,具有社会性,同时又受其本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个人的经验所制约,因而,又具有个性。笔者选取陕西五所高校大三、大四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方式,以就业首选地区、就业首选单位类型、就业的影响因素、获取就业信息渠道、预期薪酬等为选题。发出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82份,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基本反映出大学生就业观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观现状

  对于“就业首选区域”,70%的学生选择了东部沿海及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选择到乡村、基层的不足10%。这表明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上仍然集中于经济较活跃的地区,就业“扎堆”现象客观上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外企、合资企业就是大学生青睐的就业单位。此外,18%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表明大学生创业意识不断增强,这就是当前大学生就业观的一大亮点。

  调查结果表明,个人发展、福利待遇、单位所在区域就是就业考虑的重要因素,工作兴趣也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重视,工作的稳定性、父母意见已不就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这一调查结果与“就业的影响因素”的选择比较接近。但就是,大学生对企业文化、内部管理、用人标准等信息关心不够,这说明大学生的求职理念和求职行为不够成熟。

  77%大学生在就业有困难的情况下考虑到基层工作,认为这就是最接触社会实际、锻炼自我的机会。但也有23%的同学即使就业有困难,也坚决不去乡镇或小城镇就业,这表明就业理念明显不符合就业市场实际。

  关于薪酬问题,大学生就业收入预期水平与大多数用人单位愿提供的薪酬相比偏高,这会导致求职难度加大,求职成功率降低。

  调查表明,40%大学生个人职业定位不明确,自我认知和职业规划意识淡薄,这对就业有较大影响。

  (二)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对调查数据微观量化分析的基础上,有必要对调查结果作出宏观分析,归纳出当前大学生在就业意识、就业意愿、就业心态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

  (1)就业意识主体性增强。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越来越明显,对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调整造成的就业局势变化有一定了解,对父母意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先就业,后择业”、“创业也就是就业”基本成为普遍接受的观念,凸显出大学生就业的主动性。

  (2)就业意愿趋向多样化。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个层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就业岗位和类型的变革力度不断加剧,扩大大学生就业的选择范围,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这就使得大学生就业意愿复杂多元,而不再就是局限于本专业或者稳定的工作。

  (3)就业需求呈现多元化、现实化特点。不就业族、考研族、创业族、打工族、出国族纷纷出现,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多元化的职业选择可以使得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充实到社会中的各种岗位上去。大学生作为具备较高文化知识、道德修养的社会群体,只要善于学习、踏实肯干,都能作出优秀的工作业绩。当前,社会转型进入固定化阶段,利益格局和制度框架均已初步形成,社会主流价值观也趋于理性,个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对事业成功的追求、经济利益的考量,都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和求职行为。

  (4)就业心态尚不成熟稳定。大学生对于就业心理准备不足,较为茫然,对于今后就业的长远目标没有清晰认识。面对压力和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激烈的就业竞争直接考验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遭受就业的挫折困难极易产生退缩悲观情绪,甚至采用极端手段化解就业压力。

  2、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1)自我认知意识缺乏。就业与个体的性格、兴趣、才能特点息息相关,就业也可看做就是对自己个性、能力、意愿、兴趣、就业目的的自我了解和评价,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能否实现顺利就业,也取决于对自我了解的程度。很多大学生正就是由于对自己缺乏全面认知,不能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不量力而行,而就是一味的追求个人意愿或盲目地与其他同学相比较,在对就业机会的选择上带有盲目性,就业后觉得与自己性格能力兴趣不相符合。由于自我认知意识淡薄导致自我定位不清楚,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对就业的期望值较高,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和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对长远的职业生涯造成负面影响。

  (2)求职状况理性与盲目并存。相当一部分学生有比较清晰的职业规划,了解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和鼓励措施,熟悉用人单位的招聘流程,会通过各种渠道提前实习以获得就业机会,整个求职过程比较理性;但也有部分学生对政府就业政策不了解,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了解,表现得比较盲目。主观原因就是,客观上,政府就业服务工作做得不够,在就业政策宣传、就业信息共享等方面还有待改进;主观上,大学生个体对就业形势、自我特点的认识程度不一样,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也存在差异,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也缺乏提前实习的机会和知晓政策的渠道。

  (3)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调查表明,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对就业环境、收入待遇等条件十分看重,要求较高。如在就业城市选择上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而对西部地区、基层单位和农村较少考虑。这种普遍性的就业倾向使得东部沿海城市集中了大量人才资源,但就业吸纳能力毕竟有限,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

  二、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新思路

  (一)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学生就业实行“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大学生要顺应时代潮流,主动参与市场竞争,通过适应市场需求实现就业;要拓宽就业视野,把灵活就业作为重要就业方式;要积极参与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要把到西部、基层就业作为重要的就业选择。因此,必须教育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1、实现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高等教育大众化,必然导致大学生就业模式的转变。精英教育条件下形成的思维定式已不合时宜,在大众化教育阶段,由于接受高等教育将成

  为相对多数人的权利,上大学不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生也不再被称为“天之骄子”,大学毕业生虽然属于知识层次高、整体素质强的社会层面,但从社会人来说就是“普通老百姓”,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同普通老百姓找工作一样,不存在照顾、包统的问题,“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就是目前就业的主要形式。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大学生,大学毕业生可以在适合他的各行各业去工作,通过诚实劳动来为社会创造价值,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2、实现从“城市”向“基层”的转变。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困难;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就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人才匮乏。大学生完全可以把到基层就业视为创业的起步、成才的开始,通过了解国情民意,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应该将就业的姿态放“低”,将人生的目标抬“高”,在城市就业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选择到基层就业就是理性的、现实的。

  3、实现从“公有”单位向“非公有”单位转变。在传统的职业观念影响下,人们都希望能够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企业谋职、发展,而不愿到集体企业或民营企业求职发展。但现实就是让所有大学毕业生都去政府机关、文教科卫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就业,显然就是不切实际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政策,“非公有”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其涉及领域几乎覆盖了国有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各行各业也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走向规范,就业空间也就是巨大的。大学毕业生要清楚地认识这些变化。打破就业观念上的非公有制的束缚,让就业与发展的空间更广阔。

  4、实现从“专业对口”向“通用人才”的转变。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体制转轨时期,随着结构的调整,必然也会使某些行业迅速发展,新兴产业的就业人数将会明显增加。由于我们的教育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必然会使某些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因此,求职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可能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业,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毕业生,应看重行业的发展前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勇于进入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专业。

  5、实现从“打工”向“创业”的转变。“打工”和“创业”实际上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就业方式。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为广大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创业意识、有创业能力与条件的大学毕业生要勇敢地为自己规划创业生涯。

  (二)帮助大学生树立新的就业观念

  1、树立国家需要与个人发展相结合的就业观。通过思想教育和政策导向,引导大学生以大局为重,响应党的号召,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将自己的职业发展和未来融入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中去,在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同时,实现个人理想,体现自身价值。

  2、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大学生就业毕竟只就是职业生涯的开始,它并非表示一生只能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今后选择的机会还会很多。先在从业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积累了更深刻的体验后,再找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理想职业,分步到位。

  3、树立民营企业大有作为的观念。和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更渴望人才,更欢迎大学毕业生加盟。可以说,民营企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舞台,在那里将有更多的机会,才华将得到更充分的施展。

  4、树立艰苦创业厚积薄发的观念。欠发达地区缺乏人才,渴望人才,有更多的用武之地,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大学毕业生施展才华和成就事业。教育毕业生做好吃苦的准备,在一线工作能锻炼人的意志和能力,有助于积累各方面的经验,得到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使其厚积薄发。

  5、树立自主创业光荣的观念。毕业生将越来越不再仅仅就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就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自主创业就是一种机会,更就是一种挑战。大学生必须树立自主创业光荣的思想,勇敢地迎接这一挑战,努力加强创业实践,注意积累社会经验,做一名就业岗位的创造者。

  6、树立个性化就业的观念。适合自己的才就是最好的。要树立“大就业”观念,即在一定工作岗位上通过诚实劳动,依法经营,取得合法收入即为就业。要树立为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服务的观念,在不同所有制单位工作,都就是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都能通过不同的途径方式,为社会创造财富。

  (三)加强就业心理培训和职业规划指导

  态度决定一切,转变大学生就业观的重要目标在于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心态去适应严峻的就业环境、缓解就业压力、坚强面对求职就业遇到的挫折困难,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理性处理社会需求与个人意愿的关系。应针对大学生较为常见的就业观念积极开展就业心理辅导活动,分析形势,调整思考就业问题的角度,开阔思路,消除好高骛远、急功近利、消极狭隘的就业观念障碍。与就业心理教育相适应,应当把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来开设,并适当将实践实习环节前移,使更多学生能尽早对专业知识和就业信息有直观的认识和了解,使得大学生能运用职业规划的专业知识,科学理性的分析评价、自我定位,减少就业风险和盲目性。除组织大学生学习职业规划的理论知识外,要积极创造条件展开多种形式的专业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性质和职责有较为具体的感受,作为职业规划的重要参考。

  (四)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就是调整和转变就业心态的有效途径

  终身学习就是知识经济时代必然的生存条件和生活方式。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下思考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的问题,终身学习理念的特殊意义日益凸显,在很大程度上,就业观念的转变有赖于终身学习理念的树立。就业对于大学生而言就是一个新的起点,大学生毕业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就要面临一个由大学到社会、实现从学生角色到职员角色转变的过程,这个转变的过程既就是实现自身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向社会学习的过程,谁能较快适应社会环境,谁就能掌握成才的机会,就能更快地成长和发展。以学习的态度对待就业,就能够坦然面对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珍惜就业机会,即使就业后仍需在持续不断、实实在在的学习过程中改善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储备、更新思维方式,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复合能力,为自已今后寻求更符合意愿的工作岗位创造条件。终身学习应成为大学生的生存状态和行为习惯,将学习的理念和行为贯穿于了解自我、提高才智、树立自信等诸多方面,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就业心态。

大学生就业论文3

  摘要:各大院校也都在积极努力地寻找各种途径,来解决高校学生就业的难题。庞大的就业群体和有限的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如何看待大学大专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和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系统地研究出缓解大学生就业对策,成了最终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大学大专;就业能力;毕业生

  1、就业的主要问题

  1.1、大学大专生的学历问题

  在一个20xx年的招聘市场调研中发现,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毕业生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当用人单位得知应聘者是大学大专院校的时候,他们回答一般大学大专生是不会被录用的,但如果是特别优秀的话,会加以考虑。但工资会比研究生少很多。因此,大学大专的学历问题是其就业问题中的一个硬伤。因此,如何正确地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则成了首要解决的问题。

  1.2、学校课程设置的问题

  很多大学院校培养出的学生水平远不能达到进入企业或相关行业的水平。除学生自身的原因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造成学生毕业后不能与用人单位的岗位形成准确对接。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率,也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1.3、学生求职相关技能的问题

  学生在简历制作、招聘会临场发挥等方面欠缺正规的培训。简历是大学生成功进入职业生涯的敲门砖,但是很多高校对此并没有一个系统而专业的指导。用人单位希望看到简洁、明了的简历,而大部分学生的简历杂乱无章,因此很可能在简历这一关就会被卡掉。在真正的`面试环节中,由于学生没有受过很系统的训练,都会特别紧张,严重的甚至会存在发抖、忘词等现象,在最重要的面试环节很有可能因此而被淘汰。因此学生的求职相关技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1.4、思想的禁锢

  大学大专院校的学生,如今已经成为中国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力,其作用非常重要,在各行各业都有着广阔的市场,其就业出口甚至会高于很多本科院校。但是人们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认为大学大专院校的学生就代表着学习差、能力差,身份比本科生、研究生低一等。另外,在很多用人单位过于看重学历,往往把学历排在第一位,能力技能排在第二位,有的用人单位因为应聘者是高学历的求职者,不管该求职者是不是他们所缺少的人才,都会被招收。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们传统思想以及社会导向的束缚,最终形成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误区。

  2、应对策略

  2.1、解放思想,改变观念

  人们应该改变传统观念的束缚,认为考上大学大专院校就意味着二等教育、次等教育。国家要从大方向上,端正对大学大专院校学生的导向作用。大专院校应经常联系对社会有杰出贡献的校友,定期回访母校,并做一些讲座,增强大学大专院校学生的自信心。从根本上告诉大家大学大专院校毕业的学生能够有着辉煌的未来。国家对于大学大专院校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20xx年已经实行了部分学生自主招生的政策,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一项政策,它使得更多人才能够进入我国各个领域,形成了一股非常强大的生产力。

  大学大专院校还要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心理的指导,最终达到学生择业心态自我调整的目的。我国正在尝试把大学生就业纳入到人才市场,形成大学生毕业时集中就业,毕业后分散就业,就业后再就业调整等动态化的就业格局。因此,就业指导应侧重转变大学生的依赖思想,改变一次就业定终生的落后观念。

  在大学生就业阶段,还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监管,在这一环节是非常容易出问题的。近些年,大学生因就业难而出现轻生的案件越来越多,这样的结果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高校也有一定责任。因此,要打造一支强大的心理疏导团队,定期对学校各个班级的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与关注。如果学生有心理问题,心理团队应进行整体协商,研讨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保证大学大专院校的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就业心态。

  2.2、完善课程设置

  在大学大专院校的课程设中有许多院校因循规守旧,不能从过去的辉煌中走出来,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造成课程设置与就业脱节的严重问题。这已经引起了各大学大专院校的重视。在课程设置中,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全面发展”与“专业发展”的关系,与就业岗位紧密结合,最终达到毕业时能有业可择。

  第一,要建立校企合作运营机制,订单式培养的运营机制,大学大专所面临就业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课程设置与就业严重脱节。部分大学大专院校由于办学理念陈旧,注重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联系不紧密,往往在工作所之外还要做相关的工作培训,这样无论对企业、学生还是大专院校都是十分不利的。只有对大学大专院校的校企合作等形式做充分的研究,方能最大限度地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第二,在校企合作的前提下,继续推行以“实习促就业”的政策方针,这需要学校与实习单位进行深入洽谈。

  2.3、提升毕业生职业技能

  在大学大专院校中不乏优秀的人才,他们有很多在大学大专院校的技能大赛中获得很多奖项,有些甚至是在国家级的比赛中荣获大奖,这无疑是令人骄傲和自豪的事情,但是由于这些学生在招聘会现场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有的甚至出现发抖、口吃等现象,这无疑会影响学生最终录取的成绩,有的甚至会因此而遭到淘汰。这种情况的结果是多方面原因构成的,但是无疑,学校负有更重要的责任。大学大专院校往往更加在意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然而对就业指导、模拟面试课程就显得过于松懈。

  在大学大专院校中,首先要教会学生简历制作的重点,并且从用人单位的角度,为学生讲述用人单位希望看到什么样的简历。在简历制作过程中,一定不要出现杂乱冗长的文字,这是用人单位最不希望看到的情况。在简历的写作中,我们一定要按照标题、照片、个人基本信息、实践经历、所获奖项等层次,按照精简的语言排列到一张A4纸上,最终达到不注水、不浮夸的效果,使简历真正成为毕业生最重要的一个名片。

  学生在实习面试或就业面试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紧张的情绪,那么在模拟面试课程中锻炼学生的相关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首先,在理论课中,一定要告诉他们自我介绍的方法,多数同学都是在一遍一遍地看自己的稿件,然后在背。但是这种情况,在紧张高压的实际面试中,学生往往会出现忘词的现象,这样会导致自己的综合排名下降。在这段讲解中,可以告诉同学们,可以分块地排列自己的各方面介绍。

  首先可以讲述自己的基本信息,然后介绍自己的个人基本技能,最后介绍对贵单位的展望。大概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介绍。那么最大的好处就是即便忘词了,也可以按照既定的要求进行描述。因此,在实际的就业面试等技能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是非常重要的,在更多时候甚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一定要格外重视这一环节。

  3、结语

  在就业问题上,我们一定要不断探索、不断研究,努力引导社会就业价值取向朝正确方向发展,坚持校企结合的重要方针,不断完善学校的课程建设,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实践能力,相信他们在职场最终会有一个灿烂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晓丽.对我国大学教育发展困境的思考[J].职教论坛,20xx(10):19-23.

  [2]陈岩.新加坡管理学院办学的成功经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xx(8):57.

  [3]卢晓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对策和问题[J].机械职业教育,20xx(10):34-35.

  [4]杨国祥.高校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J].镇江大专学报,20xx(3):3-6.

  [5]蓝燕.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教育,提升就业能力[J].镇江大专学报,20xx(4):67-69.

大学生就业论文4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20xx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生毕业的第一年,毕业生人数比上一年增加了44.6%,20xx年毕业28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2.1%,20xx年毕业达到了338万人。而市场需求没有明显的增加,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就业压力大。这两年毕业生人数仍有较大增长,面对工作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现实,毕业生们要同富有工作经验的下岗工人、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农村富余人口进行竞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对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表明,有几个很明显的特点:

  一、供需差: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从20xx年至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338万,是扩招前的3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

  二、选材刁:应届生就业不吃香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

  三、专业同: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四、薪酬低: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xx元以上,但据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五、假招聘: 有效招聘信息数量减少 。一些企业利用当前大学生供过于求的形势,推出假招聘,先给出诱人的待遇条件,然后以培训等名义收取费用,再以试用不合格等理由辞退学生。大学生就业的招聘信息表面看渠道多,但有效的、实用的信息并不多,大学生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少,导致就业难。

  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首先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所减弱。各级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减员增效,国有单位这些传统的就业领域对毕业生的需求没有明显增加,而且还相对萎缩;

  其次是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06年是扩招后第一个就业高峰,毕业生的数量比往年明显增加,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三年,我们的毕业生人数将成倍地增加,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毕业生的就业,将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再次是结构性就业不足,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存在很大的差距;毕业生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集中的趋势相当明显;,我们相当部分高校毕业生仍抱着进国家大学读书,要解决户口和干部身份问题,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最有保障的观念。

  最后,来自农村的`学生、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来自农村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09%,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低6.4%。

  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 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在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8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够及时完成角色转换。

  2.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 就业前如何选择职业,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气质和性格往往对人选择职业和事业成功有很大影响。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者。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这就更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

  对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而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

  大学生应如何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遵循“开阔眼界、面对现实、正确定位”的原则。

  首先,强化择业的竞争意识,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在心理上必须从社会进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来加深对竞争机制的认识,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参加竞争的准备。

  其次,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 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

大学生就业论文5

  目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逐步呈现出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转移、由一国向全球蔓延、从经济领域向社会其他生活领域扩展的趋势。美国实体经济的疲软,直接造成中国经济及其他领域面临严峻形势。而大学生就业问题首当其冲。据统计,仅20xx年上半年,全国就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这么多企业倒闭,肯定会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进而导致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在挑战的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一、20xx届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挑战

  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原本积重难返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一方面,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610万,这些应届毕业生急需要就业;另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削减甚至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使人力资源供需出现了严重的不均衡,毕业生就业面临最冷“寒冬”,主要表现在:

  1、从国家宏观角度看:

  (1)20xx届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由于国家连续扩招,毕业生人数始终保持较快增长,待就业毕业生数目巨大。在金融浪潮席卷而来,经济持续低迷的今天,xx年大学生就业工作任务非常艰巨;

  (2)国家经济增幅放缓,新增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减少。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预计我国在未来几个月乃至相当长时间里可能面临经济发展减速、出口减少、财政减收、外汇储备缩水以及待业人员增加等情况;

  (3)相关就业保障政策的出台,比如《劳动合同法》,在进一步完善我国雇佣关系各项规范、保障员工合法权益的同时,也会导致用人单位在雇佣员工的问题上慎之又慎。

  2、 从用人单位角度看:

  (1)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滑坡导致消费需求下降,投资需求萎缩,从而引起对新增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减少,导致许多单位削减甚至取消招聘计划.一些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主的院校,由于所设专业限制,所受冲击必将更大;

  (2)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有:首先,学历要求更高。在强调能力决定未来的今天,学历仍然被视为寻找工作的敲门砖。从今年下半年各地举办的人才供需交流会以及我校举办的秋季校园招聘会和专场招聘会来看,尽管经济“萧条”,但一些知名用人单位本着“人才储备”的目的,还是提供了一定的用人计划,但企业的门槛提高、待遇降低,却是可以明显感到的变化。

  第二,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由于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所以,在招聘一些岗位时,用人单位更倾向于男性。

  第三,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

  第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用人单位很难像以往那样给予新晋员工较长时间的实习和培训。从成本的角度来看,他们更愿意录用那些有相关工作经验、可以直接投入工作的应聘者;

  (3)《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的出台,增加了单位用人成本,保障了弱势员工的合法权益,这使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加谨慎,在情况不明朗,需求不紧迫的时候,一般较少或不考虑增加招聘计划。

  3、从学生角度看:

  (1)“硬件”缺乏。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想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必须要有足够的“硬件”。即学历、成绩、知识水平、实践经验、动手能力等。目前的现状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理论素养不高,专动手能力较弱、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

  (2)“软件”缺乏。除了所需的“硬件”外,毕业生还需要一些“软件”傍身。比如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就业能力等,这些能力对于工作的获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毕业生就业观念滞后,存在盲目的乐观或悲观情绪,择业观、价值观、人生观尚存偏差。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同时也使得部分毕业生因此错过了“最佳”的就业时机;

  (4)金融危机的影响,使一些毕业生打算延迟就业,期待危机过后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殊不知,不及时就业一方面使自己前面的投入一无所获,另一方面也浪费了自身作为应届生应有的优势。

大学生就业论文6

  【摘要】:如今,我国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大学生的人数成倍的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出现。首先应该全面的分析这个矛盾,包括国家政策,教育体制,就业机制和个人的原因。然后要发挥好主观能动性,为解决这一问题,找出相对应的措施。

  【关键字】:大学生 ;就业;原因;措施

  前言:如今,大学生就业难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是是一个引人深思的事。每年有许许多多的大学生就不了业,从而给社会带来了许许多多的不稳定的因素,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因此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难点和热点。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为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高校的招生规模也进一步扩张。中国高等学校扩招后迎来的第一次就业高峰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212万人,)增长了46.2%,直到今年已经增长到680万。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却在逐步下降,每年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越来越多。据教育部门统计,近几年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近几年,初次就业率一直只能保持在70%左右。所以,积累的未就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

  1.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1 政府原因:

  1.1.1 户籍制度

  我国户籍制度我标准的二元化结构,造成了许多社会不公,经济也呈二元化。不发达地区的收入低,社会保障体系不配套,相对发展空间较小的问题等。从而使毕业大学生都选择在经济发达的城市。[1]

  1.1.2 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中国正在经历一个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的均衡化过程”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结构的高度化过程”,以上两点都将对就业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2]

  1.1.3 人才市场供求结构不平衡。

  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政府逐步建立起“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双向选择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显得很不适应。而政府并没有做好思想宣传和政治鼓动,加之经济调控手段的强度和力度不足,难免出现宏观调控乏力的问题。从而导致“有工作没人,有人没工作”问题的出现。

  1.1.4 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大学生就业市场并不完善。

  例如在就业市场上,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学历歧视、地域或户籍歧视、乙肝等慢性病患者受到录用歧视等屡见不鲜。这些背离市场经济优化配置劳资源的要求,扭曲了就业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使就业市场走向异化。某些就业潜规则仍在大行其道,造成了劳动力供求有效匹配的下降。

  1.2 社会原因:主要是用人单位存在的用人观念问题。

  单位在选择人才时设立较高的学历门槛,单纯地依学历高低为判断依据,过分注重文凭。许多用人单位选拔人才不是客观地与需求进行对接,而是片面追求高学历、高文凭。甚至有的用人单位还有名校情结,不太考虑个人能力,明确指出“名校毕业生优先录取”。另外,用人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过分看重工作经验,希望大学生上岗就能给企业带来变化,而经验不足是应届大学生最大的劣势,往往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有部分用人单位还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因考虑女性的生理、婚姻、生育等不愿招收女大学生,有的还存在生源地域歧视,这导致了很多优秀大学生就业受到歧视,无法发挥自己的专业才能和智慧。

  1.3 高校原因:

  1.3.1 专业设置功利、课程设置陈旧、办学定位不明

  不少院校开设新专业缺乏对社会需求及就业前景的深入调研和科学预测,热衷于投入少。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陈旧,与用人单位和社会发展要求脱节。同时,高校办学定位不明,人才培养模式滞后,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受普通高校水平评估体系的影响明显要大于就业市场指向的作用。总得来说,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教育教学过程与就业指导脱节,招生与就业脱离。[3]

  1.3.2 高校教育内容偏向于为城市服务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教育内容表现出很强的服务城市的特点,使受教育者形成了城市专用性人力资本,而这些专用性人力资本在农村很可能并无用武之地,出现了学历越高,在农村反而越无法找到匹配岗位的问题。与此同时,当前的教育体制又是定位于为城市。在农村就业并不具有比较优势,所以城市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存在无形中强化了大学生就业偏好于城市的倾向。

  1.3.3 盲目扩招导致产品质量下降,有业不能就

  调查表明因“专业技能较弱”而导致就业困难的占48.41%,居首位。由此

  可见,大学生们自我感觉能力不强、专业不专的就占了近半数。扩招没错,但与之相配套的教育资源并没有及时到位,也就是说是一种盲目扩招、非理性扩招,使得教学水平下降,人才产品质量存在严重缺陷,与社会需求对接不上,同时导致大学生出现结构性失业。

  1.4 学生个人原因

  1.4.1 大学生的择业取向脱离社会现实,有业不想就

  在大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小城市一幢房.反应出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农村的就业态度。

  一系列的调查:

  关于“理想工作区域”的调查,

  “没想过”实际上就等于是不愿意去。可见,绝大部分人是不喜欢到基层和条件艰苦的'地方去就业的。

  这些数据反映出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基本上是一致的,自愿去西部、去农村、去基层等条件艰苦地方的人并不多,即便想去也是被迫无奈,很少有人真心实意想去。而现实社会是在西部、农村、基层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可见大学生的择业取向偏离社会现实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思想根源。[4]

  1.4.2 就业定位不准确。

  大学生缺乏对自我客观、科学的认识,常高估自己的能力。大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社会需求不关心,对职业目标模糊,不能很好地将自己所学专业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有不少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过高地追求超越自身素质的职业和社会提供的条件,缺乏正确的择业定位。

  1.4.3 核心竞争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独特的知识和技能”。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综合素质的体现,更侧重于竞争力,通过就业这一社会的检验就会发现。现在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沟通能力不强,团队合作精神不强,专业知识不扎实,没有积极良好的心态等。

  2.解决措施

  2.1 政府方面

  2.1.1 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机制,促进就业。通过各项鼓励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消除户籍、档案等人为限制毕业生自由就业的障碍,加大对支边、支农的引导和扶持力度,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2.1.2 政府应注重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协词增长。经济的发展不只是一味地追求GDP的增长还要增进人民的福利。国家应该构建以大学生就业为核心的公共政策体系,努力扩大就业,在有的时候还应该不惜牺牲一点经挤增长速度栗保证大学生的充分就业。

  2.1.3 政府应加大对企业的引导和规范。企业是消耗大学生的第一大基地,所以政府应通过合理的优惠经济政策来引导企业吸收大学生就业、通过法律法规已经其它政策来规范企业行为,从而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2.2.学校方面

  2.2.1 利用市场经济来推动和加快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在专业设置上要改造传统专业和基础学科,加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的专业建设力度,适当减少专业数量和专业知识课程扩大专业知识面,使得专业设置更加优化;在人才培养上,高校应该打破学科壁垒,加强各学科的融合,建立学用结合的培养体制,依据企业需求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决定性环节,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

  2.2.2 全方位提高大学生素质。高校在推动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同时,要狠抓教育质量,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教书应先育人,学校在育人方面要加大投入、加强引导。高校还应该加大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让学生有目标地安排大学生活,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2.3.用人单位方面

  2.3.1 用人单位应改变用人观念。用人单位要改变对应届毕业生偏见,用人单位应该尊重大学毕业生,应该客观、全面评价当代大学生,不能因为有些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表现比较差,就认为所有的学生都这样,用人单位应该以公正、客观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应聘的大学生,而不应该盲目追求名牌高校和高学历的毕业生;

  2.3.2 用人单位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用人单位不应该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大学生是国家花大力气花培养出来的人才,用人单位应该积极吸纳各层次的大学毕业生。给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承担起社会责任。

  2.4.学生方面

  2.4.1 学生要静心,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一方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贵的品质。成材必先成人,好的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是成材的基础和保障。另一方面。在校大学生不仅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还要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树立团队精神,适应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极投身社会实践。在提高道德品质、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大学生还要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

  努力实现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由学生向社会人转变,向年轻、有为、责任的青年转变,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4.2 大学生要摆正心态,树立全新就业观念。大学生要摆脱天之骄子的思想,低姿态走进职场,不要眼高手低,而错失就业良机。不能一味追求“孔雀东南飞”。

  ④大都市就业竞争压力大.而城乡基层单位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天地。

  结语:

  我们是新一代的大学生,就应该从现在开始培养我们自己的能力。毕竟,在这个矛盾之中,我们自身的原因是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为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我们要充分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变我们的就业观,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我们的创新能力,提高我们自己的竞争力,注重量的积累,不做眼高手低的大学毕业生。从而使自己能更好的接受社会地挑选。但是作为矛盾的次要方面同样要很好的得到解决。因此,要政府、教育机构、社会做出响应的措施。只有这样,现存的就业问题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也是所有人所期待的结果。

  参考文献

  [1].王莹.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浅析[J].生产力研究,20xx(16):106-107

  [2].谭晓军.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治理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xx(4):56-59

  [3].陈建波.试论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对策[J].南方现代化,20xx(27):104-105

  [4].王新,冯玉双.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分析[J].人口学刊,20xx,(3):56-60

  [5].吴翔.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xx(8):14

大学生就业论文7

  一、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思想和心理问题

  1.就业观念有待更新

  有些学生热衷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用人单位,缺乏到基层,到农村,到西部就业、择业及创业的积极性。有些学生不从自身条件和现实情况出发,就业期望值过高。有些学生过分看重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忽视了就业岗位对自身发展空间的影响。

  2.诚信道德缺失

  有些学生在求职简历中弄虚作假,伪造荣誉证书、等级证书、学历证书,虚报成绩,盲目签约,随意毁约。有些学生毕业后不及时偿还国家助学贷款。

  3.不遵守校规校纪

  有些学生不注意文明自律,面临就业,开始放松对自身的要求。有些学生以求职应聘为名随意旷课、迟到,有的宿舍卫生脏乱差,有些学生吸烟喝酒等现象严重。

  4.心情浮燥、焦虑

  有些学生不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前的学习生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下降。忙于求职应聘,不能合理安排求职应聘与上课学习的时间,导致其毕业前挂科,影响了毕业和就业。以上情形极大影响了大学生的良好形象,以及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评价。

  二、大学生就业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领大学生就业工作加强大学生在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是要引导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教育大学生在求职就业中,要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

  2.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

  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课是中宣部和教育部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核心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其教学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为就业后更好的工作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基础。为指导好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课应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尤其是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观念渗透到教学中去。

  3.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思想政治理论

  培育学生职业理想专业课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地渗透思想政治理论。要全面客观介绍本专业特点、专业发展前景、社会需求及时代需要,激发学生热爱所学专业,教育学生将自身的职业理想与祖国的前途命运和时代需要紧密联系起来,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专业课教学还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多渠道为学生搭建课内外实践平台,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和就业基地。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校内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让学生充分了解基层、了解西部、了解企事业单位、了解社会的发展现状,从而树立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决心。

  4.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

  课程中,确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目标应教育学生在确立职业目标时,做到两个符合。一是要符合自身情况,二是要符合社会需要。学生首先要做好自我评估,充分认识自己和了解自己,从而对个人的职业生涯目标做出合理的抉择。其次,还要充分了解社会,评估周边各种社会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以便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

  5.校团委要指导与就业有关的社团活动

  广泛深入开展就业主题教育活动各社团可通过演讲赛、辩论赛、知识竞赛、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模拟招聘会、讲座、报告会等形式,开展世情、国情和社情的教育,大力宣传就业政策,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就业形势,调整就业预期及就业心态。

  6.高校辅导员应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可通过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一对一咨询等形式,帮助学生解决就业中的心理困惑及实际困难。通过解读就业政策及法规,引导学生树立投身基层、西部的信心。

  7.心理咨询室

  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高校要加强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学生以积极心态面对就业压力,特别要注重做好“三困生”(经济困难、心理困难、成绩困难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室可通过心理危机排查、调查问卷、现场咨询、心理测评、心理讲座等形式,积极为毕业生提供舒缓压力、排解紧张情绪的方法,调整大学生就业心态。保证大学生顺利度过毕业、就业的心理困惑期。

大学生就业论文8

  摘要:目的:以河北大学中医学院部分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探讨中医药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影响因素,为高校采取应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以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河北大学中医学院部分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女生的就业压力高于男生,来自农村的学生就业压力高于城镇的学生,大一年级学生的就业压力显著高于大二和大三的学生,月平均花费越低就业压力越大(P<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药院校应该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创业意识和观念,走出传统的就业领域,缓解中医药学生就业压力。

  关键词:中医药;大学生;就业压力;影响因素

  中医药大学生是未来的医务人员,担负着救死扶伤的重任,他们关系到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更关系到中医传统文化这一民族瑰宝的传承[1]。因此,关注中医药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对开展中医药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河北大学中医学院部分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探讨中医药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影响因素,为高校采取应对策略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于20xx年11月下旬,以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按年级分层,在河北大学中医学院在校学生中随机抽取若干个班级,对抽取的整个班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调查191人。本次调查对象中:男生51人,女生140人;大一至大三的学生分别为49人、98人、44人。

  1.2调查方法

  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中医药大学生实际情况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与考试相关的态度和其他相关方面的状况等。问卷调查采用不记名的形式填写并现场收回。共发放调查问卷191份,回收有效问卷191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3统计方法

  应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录入调查数据,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χ2检验比较就业压力的不同影响因素。

  2.结果

  如表1所示,女生的就业压力高于男生,来自农村的学生就业压力高于城镇的学生,大一年级学生的就业压力显著高于大二和大三的学生,月平均花费越低就业压力越大(P<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调查结果中,中医药专业女生的就业压力高于男生,可能是由于受到社会就业歧视的影响,她们更易认为女生在就业时较之男生存在弱势,从而导致她们感受到自身的就业压力较大。另外,来自农村的学生就业压力高于城镇的学生,有学者研究认为:如今我国许多地区农村与城镇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较之城镇家庭往往会有着更低的经济条件,同时从农村来到城市读书,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感及各方面的差异会使一些农村学生自卑心理更强,因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感受到的压力都会比来自城镇的大学生要大[2]。一年级学生的就业压力显著高于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大一的学生刚刚入学一个学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还不是十分了解,对未来的就业前景还很茫然,这有可能是他们就业压力高于高年级学生的主要原因。月平均花费越低的中医药大学生就业压力越大,可能与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存在关联。月平均花费越低,意味着其家庭经济水平较低,学生就会存在寻找一个好工作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的心理,从而导致他们的就业压力较大。结合以上分析结果,中医药院校应该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创业意识和观念,走出传统的就业领域,利用所学的医学知识,面向整个社会生活去开创自己的事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对缓解中医药学生就业压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

  作者:刘爽 王娅婷 马思佳 赵欣 单位:河北大学中医系 河北大学医学院 河北大学预防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系

  参考文献:

  [1]莫莉丽.中医药大学生医德教育探究—以广西中医学院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20xx

  [2]普照民.云南省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压力和心理复原力的对比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xx

  [3]赵燕.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xx,(6):63-69

大学生就业论文9

  摘要: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是无法回避的一个社会问题,目前无法在短期内实现彻底解决,只能综合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最大程度的缓解这一现象,并逐步寻找彻底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对策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各高校在扩招的同时,不得不面临增加和改善学生就业情形的考验。大学生就业困难,并不单纯是大学扩招等教育方面的问题,还涉及社会经济、文化、政策等各领域的深层次原因,因而要解决这一难题,需要构建多角度、全方面的综合协作机制。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1、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当前的大学生就业机制过于陈旧,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以市场为主导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就业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的情势变化。尤其是近十几年,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经济结构与人才需求呈现多样化和专业化走向,原有的就业模式单一、僵化,无法实现“公平、有序、择优”的竞争机制,人才与市场之间无法良好对接。

  2、创业体制与机制不完备国家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由于国家在资金贷款、税费征收、市场准入、社会服务等方面都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便利与优惠,确实有很多大学生以创业的方式实现就业,效果良好。但是,实践中由于国家还没有在制度层面制定出统一的执行办法,一些优惠政策缺乏实际操作性。这对于大学生就业来说具体帮助性不大,机制不够完善,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升。

  3、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失调大学扩招使得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进入到平民教育,在某些方面,大学生的教育水平不升反降,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两者之间出现了不对等的状态。各大学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没有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而转变,导致培养出的人才类型单一,专业知识的细化程度不够,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难以适应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才需求的变化。

  4、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脱离实际虽然我国大学的数量和大学生的招生人数都在不断增长,但是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却没有实现优化发展。很多大学的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过于雷同与陈旧,不仅盲目趋同而且脱离实际需求,比如有些技术领域已被市场淘汰,而相关课程还在开设,这种教育结构就会导致培养出的人才不是真正的“人才”,当然会出现就业困难的问题。5、就业指导与就业现实脱节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发展缓慢,很多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由于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培训,业务能力一般不高,就业指导课流于形式。有些高校是在大一入学之后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学生刚进入大学对自己的专业和就业问题都是懵懵懂懂的,无法很好理解与接受相关指导;有些高校又是在临近毕业时才开课,毕业生找工作的高峰期已过,指导已失去意义。

  二、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对策

  可见,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是复杂的,且涉及的领域也是多元的,在短期是无法彻底解决这一难题的。因而,目前我们仅能尽最大努力缓解这一现象,并综合跟方面的力量和努力,寻求长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机制。

  1、落实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应当说从中央到地方出台的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是及时的果断的,很有针对性。但是,好的政策需要落到实处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能,目前的关键就是把各项促进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政策真正落实下来,为大学生就业工作保驾护航。很多地方已把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作为衡量各级政府执政能力好坏的一个标准,发现问题时及时解决与追责,保障政策的有效贯彻执行。

  2、构建加强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好坏是衡量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影响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更是关系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数。所以说,教育是大事,就业更是大事,因而要构建一个长期有效的机制来保障大学生的就业。政府要通过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突出高新技术产业等手段加强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

  3、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

  1)正确就业定位。大学生求职择业时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识与定位,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不要好高骛远,过分追求高工资与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合理分析不同选择之间的利弊,适合自己专业与发展前景的工作才是首要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2)充分利用各种渠道,主动争取就业机会。在这个数字化的信息时代,找工作不再是被动的等待,大学生要学会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途径,尤其是网络来拓展自己的信息来源,增加选择的机会,做好充分准备,重视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3)先就业后择业。大学生求职择业不能过分理想化,必须正确看待就业机会。可以先从一般的、基层的工作做起,在这个过程中充分锻炼、积累工作经验,完善和提升我能力,为以后找到更理想的工作打好基础。

  4、注重大学生品格教育

  1)努力提升综合素质。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都与大学生的就业息息相关,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大学生要具备广博的知识,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及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造力的思维方式。

  2)加强社会实践。当前很多用人单位倾向于选择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应届毕业生往往面临各种阻碍,究其原因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水平过低,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所以,在校大学生应当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参加实践类课程,充分利用各种实习、实践的机会,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提升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5、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从各国发展的经验来看,劳动力需求的科学结构是第三产业吸纳大量的劳动力的主体。因此,从解决各类人员就业再就业,到包括大学生就业的根本出路都在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当前的国际金融形势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也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提供了良好机遇。因此,如何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如何推进经济结构转型,进而更好带动包括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在内的全社会就业,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

大学生就业论文10

  20xx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95万,比去年多30万。然而,即使还剩不到两个月就要离开校园,即使现在是校园招聘会的密集期,但大学应届毕业生并没有太焦虑、烦躁和迷茫。据HR反映,省内毕业生太恋家,紧盯着大企业。其实,这都是“慢就业”心态的表现。

  对于这批“95后”,他们的择业观之所以改变,是因为:家里没经济负担,也就不急着赚钱养家;个性和自信心增强,故而敢想敢试;注重生活品质,所以更关心工作条件和待遇。这些变化加在一块儿,让毕业生面对用人单位有了更多议价权。

  事实上,劳动者在职场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一些法定的福利待遇不能真正得到落实,比如不敢请带薪假,不敢拒绝加班……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有关部门下发过不少文件,开展过不少行动,效果却很有限。说到底,在与用人单位的博弈中,如果劳动者缺乏实际的议价权,多少文件和行动都很难改变这样的局面。

  如今,大学生们面对用人单位的底气,却让我们看到了改变这个“生态环境”的希望。正如,当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留乡就业,城市里的企业为缓解用工荒就得开出更高的工资;当高校毕业生开始不慌不忙地“挑剔”岗位,入职以后有所不满也很可能选择离开,用人单位也需要提升岗位的竞争力才能留住人。

  “大企业”意味着相对成熟的企业制度和文化,“本省”意味着探亲休假回家更便利,社交等方面的生活成本较低,假如有条件在家门口从容就业,何必舍近求远?所以“恋家”也算出于理性考量。正因为如此,招聘方想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就得让岗位拥有比“大企业”、“本省”更吸引人的地方。

  大学生择业普遍地“挑剔”了,用人单位也会普遍地更加为员工们着想,一些暂时看来“过于理想”的劳动者权益相关法规和倡议,才有望步入现实;劳动力市场的生态环境改变了,社会、生活也会随之改变。

  “慢就业”≠不就业

  选择“慢就业”,或因就业形势的影响,或因青年一代就业观念的变化。如果是自己选择,其实并不用过多紧张,但是,也应尽早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才能让未来的发展之路更加顺畅。

  就业压力大,心里想法多——

  “慢就业”成因多,无需过于紧张

  “慢就业”与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紧密相连。与70后、80后不同,90后大学生群体对于生活有更多想法,他们读书时,往往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全部梦想,从小到大,“压力山大”。如今,他们大学毕业了,愿意拿出一段时间自我调整一下,这都是正常的。现在很多毕业生在上学期间没有做好职业规划,毕业后,在自我调整中逐步完善职业目标,并无不可。

  事实上,现在是大数据时代,新兴岗位不断出现,就业概念也有所变化。没在“单位”上班的毕业生,很多都是“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比如网络写手、空间设计师、图书美编等。在一定程度上讲,这些“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人员,也是“慢就业”人群,与许多“稳定”就业人群相比,他们的收入水平并不低。

  增加阅历,不打无准备之仗——

  “慢”更要充电,才能应对挑战

  “钱花了可以再赚,孩子趁着年轻多出去看看,去经历一些人和事,对于未来的影响可能更积极。”这是很多“95后”家长的想法。

  其实,“慢就业”不是一件坏事,如果充分利用这个缓冲期,增长个人见识,培养起正确的“三观”,有利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成为赢家。

  大学生在校所学技能有限,就业后不要期望马上就有产出,更重要的是发展潜力。如今,企业急缺的是那些具有自主意识、创新能力强的员工,而这类人需要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

  做好规划,合理调整预期——

  积极面对“慢”,让未来更顺畅

  专家表示,对于“慢就业”群体,人社部门也应给予帮助和引导。在毕业生选择休息和调整的时间段内,及时提供相应的就业信息和社保支持,让他们在休息调整的过程中能够持续关注相关就业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避免从“慢就业”转为“难就业”、“不就业”。

  另外,家长也要转变观念,注重从孩子的'自身条件出发,与孩子一起商量选择合适的工作,“不要过分溺爱孩子,导致他们‘高不成、低不就’。”专家表示。

  同样,帮助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学校方面也责任重大。大学生对于所学专业大概在什么领域容易就业、收益如何、在岗位上做一些什么工作等都不清楚。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引导,通过网站、宣讲会或是发放手册等形式,引导学生理性判断就业形势,淡化职场和学校之间的角色转换。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今后新就业岗位可能会大量集中在新兴产业、服务行业、小微企业和基层单位。加强就业指导,引导毕业生合理调整就业期望,显得尤为迫切。

  大学生就业“待定族”:慢就业,还是啃老族?

  眼下,随着社会宽容度越来越高,大学应届毕业生选择“间隔年就业”无可厚非,年轻人嘛,他们想得开、见识广、眼界高、想法也多,利用一段时间去想清楚自己想做什么,也不必大惊小怪。毕竟十多年的学海生涯,很多人不仅身心俱疲,且不曾知道生活的乐趣,歇一歇,去调整身心,可以理解。

  但是,在这些“慢就业群体”中,发现他们中通过“慢”中找到就业灵感的人只占少数,而更多人则是在延迟就业中逐渐陷入迷惘和困顿,“慢就业”处理不好,就成了“新型啃老族”。

  据调查,许多人选择“待业”,基础就是因为“家里不缺那点钱”!显然,绝大多数所谓的“慢就业一族”,其实就是“啃老族”的代名词,所谓的“释放个性”“自我意识增强”实质取决于家人的财富。

  在美国,很少听到“啃老”的说法,因为要征收巨额的遗产税,通常高达50%,年轻人不可能依靠父母“慢就业”。而在英国等欧洲国家,遗产税税率高达80%,同时又征收高额的房产税,更不可能出现“不就业、宁做房东”的“啃老族”。

  国外大学生刚毕业时也有“间隔年”的情况,尤其是部分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和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毕业生,通常先做一段时间义工或者旅行,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与我国当前的“慢就业”现象不同,别人靠的仍然是自己的能力,而在当下中国,“慢就业”人群中,躲避吃苦、依靠父母是主流。

  大学毕业生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已经到了应该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的年龄,如果把“慢就业”当作逃避竞争、不敢直面社会压力的借口,那就值得警惕了。

  就业,慢些无所谓,但是,啃老不可取。

大学生就业论文11

  〔内容提要〕从数字上能够看出,高等教育在我国已进入了大众化的阶段,虽然大学生不再是稀缺人才,但是教育人才的根本任务始终没有改变,尤其是在新时代更加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随着大学生逐渐扩招,庞大的就业大军中应届毕业生的比例也逐渐增多。本文针对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对当前大学生在激烈复杂的就业竞争环境中如何发挥正向影响作用进行了探索,在高校基础教育课程当中体育课程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改进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高校体育;大学生就业;体育教改

  一、大学生职业能力素养的形成离不开体育文化的熏陶

  高素质人才要有一颗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适应环境的心灵,还得有克服困难和挑战的强大体魄,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学习环境、就业环境、工作环境中成长起来,才能更好地满足国家和社会对新时代人才的需求。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大学生进行一系列的竞技比赛活动、健身锻炼活动、趣味游戏活动等不同主题的活动内容,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形式,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体能和特质有效进行有目的性的体育学习,促进大学生拥抱大自然、拥抱蓝天,拥有健康身心,这是任何其他理论课程无法取而代之的。

  1.培养大学生的知识技能需要体育作为基础。大学生能否在人生职业发展的道路上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需要把自己打造成一名拥有健全人格、健康体魄、丰厚知识和经验的优秀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做贡献,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而各项体育运动项目是锻炼人的意志品质,更好的完成学业、事业的基石。

  2.坚定不移地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高校作为培养祖国接班人的教育基地,时刻应当将终身学习和终身锻炼身体的理念灌输给大学生,让大学生懂得身体是自己的,不能以消耗身体来换取一时的成绩,让大学生明白学习是必要的,不是大学毕业了就再也不用努力学习的,坚定不移地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既是对自己和家人的负责,又是对单位和学校的负责。

  二、高校体育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

  1.用奥林匹克精神鼓舞大学生增强就业自信心。一个人的意志力和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养成。奥林匹克精神是追求更高、更快和更远,努力永无止境,这项精神对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形成和培养是有着尤其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内容层出不穷,形式多种多样,并且每项体育活动都能够有内涵之意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意志力和品质。比如中长跑运动锻炼培养大学生的耐力,跳高运动锻炼培养大学生的爆发力和反应力,接力跑比赛锻炼培养大学生的默契和团队协作等。所有的体育项目都是对大学生身体条件的测验和锻炼,让大学生经受住耐力、爆发力、承受力等方面的训练后,自然而然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勇敢面对挑战和打击。足以见得,体育教育教学在引导大学生增强就业自信心和端正正确的就业观方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通向就业职场的永不停歇的路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必须将实践性、社会性和文化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力求在多方面综合打造全面发展的人才。体育学习不像文科和理科理论学习,把学生安排在固定教室、实验室或者实训室,而是给学生最近距离的拥抱户外的'机会,放飞心情、放松自我,培养大学生体育兴趣专长,在高校院系或社团组织的体育活动比赛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不论是运动员还是志愿者,都是提升身为集体中一员的责任感,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用人单位关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学校活动的情况如何,因为大多企业认为实践活动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例如组织协调、团队合作、沟通表达的能力等。因此,高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可以通过体育等相关教育教学活动达到由点到面的结合,综合打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为大学生通向人生就业职场提供一条永不停歇的路径,走好面向职场的第一步。

  三、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建议

  1.以就业为导向,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发展理念的提升。一是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根据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得到提升,把服务就业作为教育教学的风向标。体育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一味教授体育活动的技巧和演练,还要巧妙地将文化知识、体育技能、活动趣味和内涵思想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二是新的就业形势下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不是没有就业岗位需要他们去工作,而是大多数大学生职业定位比较模糊,缺乏系统就业指导或职业生涯规划,即使高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学生也很难将其运用到实践当中,理想与现实差距过大时就容易产生挫败感。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时,特别是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大学生时,更加关注应聘者有没有良好的身体条件、持续学习的劲头、职业素养和动手能力。

  2.高校体育发展需要大众体育为基础,竞技体育上层次的双重育人模式。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中,高校管理者必须广泛关注绝大多数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开展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大众体育项目,丰富校园文化,培养大学生乐于健身锻炼的好习惯。此外,高校管理者为了帮助国家选拔优秀体育健将,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可以组织有专长的大学生参与竞技体育活动,勇争名次,特长生在求职面试时也能给自己增色不少。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通过体育打造文化,弘扬企业精神,已经是一个必由趋势。无论是大众体育项目,还是竞技体育项目,都离不开必要的设施和设备加以支撑,因此高校应该在财务预算里面提供相应的资金保障,兴建体育馆、游泳馆、足球场等场馆,购置训练使用的体育器材,以此激励高校全体师生都加强身体锻炼,强健体魄,为就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

  3.走进社区,更好地发挥高校体育服务社会的职能。高校教育想要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必须走出高校校园,深入调查了解社会所需所急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输送人才。高校体育要走进社区,与社区体育形成良性互助互动的循环系统。发展社区体育离不开体育专业教师对体育实践活动的合理组织和专业指导,在体育活动场地和设施上高校也能够将体育资源提供给社区做保障,这样使得社区民众能够在参加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中获得健身、娱乐的身体感受和美好、放松的精神享受。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综合社区的具体需要,科学合理的优化选择,保证正常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高校体育发展通过联系社区拉来赞助,获得开展项目的资金收益,同时让大学生参加社区体育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对祖国、对集体、对朋友和家庭的归属感和信任感,帮助大学生提升观念意识、生活态度,实现双主体育人,达到互惠互助,优势互补。由此,通过体育,让社区和高校联合育人找到了衔接点,社区体育得到了良性发展,高校体育获得了社会认可,为大学生就业工作开辟了新出路。

大学生就业论文12

  摘要: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当中,从政府、高校和学生自身三个角度探讨推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问题。政府从规范就业市场、改革户籍制度、制定创业法律法规;高校从高校教学模式、高校教师和高校就业指导;学生自身从学习、心态、诚信和素质三个方面分析。三个主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对推进大学生就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创业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一直以来都是个重要的话题,每年临近毕业季,我们就会听到“史上最难就业季”之说,对于20xx年高校毕业生而言,就业形势更加艰巨。今年高校毕业生是765万人,比去年增加16万人。虽然这两年来政府和高校不断的鼓励大学生创业,但是真正创业的大学生还相对较少,根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20xx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率仅为2.86%,创业比例虽然相比20xx届有所上升,但是对于庞大的基数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1〕在经济下行、就业艰难的环境中研究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对推进大学生就业持续健康发展和促进大学生资源合理配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保障其根本利益,有利于实现其人生价值,同时也兼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从政府、高校和大学生自身三个角度来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及在此基础上探讨推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政府的原因

  第一,就业市场不规范。就业市场中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现象,一些大学生通过不正当方式进入单位,这不仅影响用人单位的工作质量,也扰乱了就业市场的正常秩序。第二,户籍制度的限制。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工作,必须考虑户籍问题。没有当地户口,今后孩子上学是一个难题。由于受这个条件的约束,求职的难度又上了一个台阶。第三,创业政策不完善。政策执行力度不够。政府出台一个政策之后,由于资金、服务等问题,各省市在执行时会出现偏离政策的现象。创业资金的优惠幅度太小。创业政策中免除的收费仅停留于手续费、证件费等占创业费用比例小的部分。由于目前法律体系中没有针对就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这降低了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度和大学生创业的保障性。〔2〕

  (二)高校的原因

  第一,高校教学模式。国内高校的教学、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培养出的人才不是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市场需求的是一些除理论知识外的能力,例如沟通、组织、协作、创新等能力。第二,高校教师。高校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指导者,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理论知识和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竞争力。专业过时,照本宣科等教学方法都导致了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低下。第三,高校就业指导。就业是一项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有理论知识的.基础以及熟知国家的就业政策和需求。但是高校辅导员忙于担任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工作,很难有时间进行就业指导理论的学习和提高。另外,辅导员部分是由刚毕业的学生担任,缺乏指导经验。〔3〕

  (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第一,基础能力和专业素养不足。现在的大学生以独身子女居多,缺乏独立性、耐劳性和责任感。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大学生缺乏了社交、团队合作和组织等基础能力。另外,大学生沉溺于玩手机和电脑,学习时间短缺造成专业知识水平偏低。第二,眼高手低、啃老待业现象严重。一些大学生盲目自信,对一些工资少、环境差的公司根本不予考虑,且缺乏进取心,总是想依靠家人或亲戚帮忙安排工作,没有找到心怡的工作之前,宁可在家待业。第三,诚信和素质低下。一些大学生在就业临近时做文章,如买假的证书、盖假章以及做假材料等;和用人单位签约之后找到了更好的工作随即毁约,这些造假因素把真正优秀学生应该获得的工作机会给挤占了。诚信和素质是招聘方非常注重的两点,一些招聘单位特地设置了素质测试,以此来作为衡量招聘优秀人员的重要标准。〔4〕

  三、推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政府角度

  第一,规范就业市场,维护公平竞争。政府应加强监管就业市场,坚定消除各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保护人才市场的诚信度,创立规范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第二,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就业地落户。“所谓就业地落户,是指将是否在当地合法稳定就业作为公民户籍迁移准入的唯一标准,即只要在某地具有合法稳定就业,他就拥有了将户籍迁入就业地的权利”①。就业地落户政策落实的话,因户籍制度制约就业的因素将不复存在。第三,制定创业法律法规,加强创业优惠力度。在法律法规的监督和保障下,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度会到位,大学生将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降低创业风险。另外,政府应加大对大学生创业资金上的扶持,如落实到税收优惠方面。〔5〕

  (二)高校角度

  1.高校教学模式。美国高校教育重视的是教与学的过程,并不是成绩本身。这种模式下培养的是求职和工作工程所需要的能力。为此,我们需要分析其教学的两大模式。第一,阅读。美国学生的阅读量非常大,在课前教师会给学生提供与课程相关的阅读材料,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会带着兴趣和疑问去听课,其结果是事半功倍。在课后,老师又会给出相关的阅读材料作为作业。通过阅读,学生在课堂上提高了听课效率,同时也掌握比书本更丰富的知识,拓宽了视野。第二,讨论。通过课前的大量阅读,课堂上学生会根据老师给出的研讨方向进行讨论。课堂讨论之后,还有一个延续性的环节就是课后讨论。在课后讨论中,学生以之前的讨论分歧为起点,思考并讨论问题的可能解决方法。课堂和课后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演讲能力和思辨能力。美国高校的教学模式给予我们启发。除了专业课的知识理论之外,大学更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习得的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养成了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创新思维的能力、思辨能力、演讲能力等在求职和工作中备受重视的能力。〔6〕

  2.高校教师。高校教师应拥有责任心、提高专业素质水平和采用积极教学方法的意识。高校教师要认真、细心的备课,认识到自己在讲台上的引导性和重要性。另外,教师的职业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职业,除了自身担任课程的不断深入学习之外,广度的学习也是必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通过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角,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两种作用同时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取得教和学的最好效果和最高效率。〔7〕

  3高校就业指导。第一,辅导员应加强就业知识学习,提高业务能力。高校应定期的给予辅导员相关的就业培训机会以提升辅导员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业水平。第二,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是引导学生完善自我和明确就业方向的必要途径,这可以实现更好的人职匹配。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是学生的自我分析。通过分析,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兴趣以及优缺点等有了醒目的认识,有针对性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和职业。〔8〕第三,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学校的就业指导中需要把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放在首位。学校也需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多地向大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加重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在课程中的占比。

  (三)大学生自身的角度

  第一,学习方面。大学生要有自律性,学好专业知识。从大一开始制定一个学习规划,明确大学的每个阶段的学习重点。如报考计算机、英语四六级,有出国计划的报考雅思托福等相关考试,打算考研的同学要提前有针对性的学习相关科目。另外,大学有丰富多彩的社团实践活动,大学生应该在学习之余积极主动地参加,通过在社团活动中的接人待物,基础能力可以得到提升。第二,心态方面。大学生应调整心态,放低姿态,先找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通过在任职工作中的锻炼,明确了择业的方向,这样在以后的求职中就有了目标性。适机就业再择业,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渠道。第三,诚信和素质方面。大学生应该讲究诚信,实事求是,在学习过程中奋发,提高自己的真能力、真水平才是长久之策。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逐渐养成好素养和高素质。〔9〕推进大学生就业与政府的支持和保障、学校的改革和创新、学生的努力和拼搏这三方面的共同作用是分不开的。其中大学生自身缺乏努力、拼搏和坚持的精神是导致就业难的关键。从政府到高校再到学生,各个主体应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形成主体间的良性互动,这会让就业这个难题逐渐变得不难。

  注释:

  ①楚德江.就业地落户: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现实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xx,(3):40-43.

  参考文献:

  〔1〕谬友银.走进《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N〕.吉林日报,20xx-12-19(006).

  〔2〕高丹.论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完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8):178-179.

  〔3〕泰雷,李刚.浅谈高校辅导员的能力提升与大学生就业指导〔J〕.中国大学生就业,20xx,(14):13-14.

  〔4〕张瑾.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5):79-81.

  〔5〕高丹.论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完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8):178-179.

  〔6〕张丽娟.美国高校教学模式的三个重要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xx,(18):62-63.

  〔7〕王盛.关于高校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几点思考〔J〕.出国与就业,20xx,(10):32-33.

  〔8〕赵娜浅.谈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xx,(23):243.

  〔9〕张瑾.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5):79-81.

大学生就业论文13

  摘要: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我们要认真分析原因,毕业生要转变择业观念,用人单位要转变用人标准,高校要调整专业结构,指导毕业生正确择业。通过共同努力,以求缓和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解决途径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这种就业压力还有逐年增大的趋势。对此,我们应有冷静的分析,并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在何处

  1、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从1999年起,我国连续扩大招生规模,使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xx年有145万,20xx年达212万,20xx年达250万,20xx年将达到380万,今后还会继续增长。毕业生数量跳跃式增长,而社会上的人才需求增长则是缓慢或与往年持平的,这样的大趋势在近一二十年恐怕不会有大的改变。

  2、高校专业结构失衡。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高校毕业生占人口比例还偏低,实际上并不能满足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问题的症结在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和培养模式不尽合理。高校专业结构失衡,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

  3、毕业生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许多用人单位认为,现在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差,自身毛病多,为人处事方面还存在种种缺陷。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日益成为市场行为,他们的用人标准直接影响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

  4、信息化就业工作模式形成滞后。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仍然是由政府的教育、计划和人事部门管理,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和落实就业单位的主渠道是各类招聘会。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这一工作模式已面临相当大的挑战。

  5、政策制约。一方面,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部门人员渐趋饱和,难以承接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另一方面,大量的民营、私营及外企则因为政策上的限制,无法如愿接收大学毕业生。大学生就业难,很大程度上是人为造成的。就业政策、户籍制度、人事制度等应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应该成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力措施。

  二、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途径

  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最关键。我们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事实,但并非不可克服的困难。只要毕业生不断调整就业观念,加上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就业难的压力是可以逐步缓解的。

大学生就业论文14

  摘 要:求职择业是人生必经的门槛,但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提高择业竞争力,找到理想工作,成为很多大学生毕业时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从高校和大学生自身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高校应从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建立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加强就业指导中心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等方面引导学生做好就业准备;而大学生本身也要从知识、思想、能力、材料等方面做好准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准备;职业生涯规划

  随着我国的教育事业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创出历史新高,20xx年有749万毕业生,今年达到770万以上,再加上出国留学回来的约30万以及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将有1000万大学生同时进入就业市场。如何在如此庞大的求职大军中找到理想的工作,对刚从学校踏入社会,开始职业生涯第一步的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那么,应该如何做好就业准备,提高大学生择业竞争力呢?笔者认为要从两个方面做好准备,即学校的积极引导和大学生自身的准备。

  一、高校应引导大学生做好就业准备

  高校作为培养学生的摇篮,积极引导大学生就业成为其重要职责之一,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就业,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准备。

  1.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校开展就业教育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是大学生走向择业成功的第一步。高校应从大一新生就开设这门课,引导学生尽早学习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这样做,首先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通过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在大学期间针对性的锻炼,弥补自身不足之处,发展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其次可以尽早认识职业、了解职业,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可以涉猎更多的课外知识,丰富自身素养,这对将来自身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第三了解就业市场,了解当前的对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了解自身将来想从事职业的就业环境,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高校引导学生尽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也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作出计划并根据发展态势不断的调整和完善,从而增加就业竞争力,提升就业质量。

  2.建立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大学生还未走进社会,缺乏社会经验和对社会环境的深入了解,对于行业、职业与专业之间的关系及就业政策和就业市场的情况等方面没有全面、深刻的认识。而对处于职业生涯探索期的大学生来讲,这个时期学习能力旺盛、可塑造性和接受能力强,可抓住这个特点,通过就业指导老师和辅导员的教授和答疑,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对大学四年做好学习和实践锻炼规划。对大学生来说,教师的`引导和教授对学生起重要作用,这也就要求学校建立高素质、高水平、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学校可通过组织就业指导课老师及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进行学生就业工作交流,也可通过对已就业的学生进行调研,整理反馈回来的信息,在授课时,更多的联系实际,穿插实际案例讲解,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有利于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就业。

  3.加强就业指导中心的引导作用

  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是专门从事学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工作的部门,对学生的就业有很大的引导和指导作用。就业指导中心一方面应根据当前就业形势积极开展就业教育、就业推荐和就业咨询指导等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应多方面收集、整理和发布招聘单位的信息,举办校内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最后还要积极与招聘单位联系,努力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4.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已成为重要的就业方式,国家也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自主创业既能解决自身就业难的问题,还能拓展就业渠道,更重要的是也满足了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也要求学校一方面积极宣传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鼓励和吸引大学生自主创业;另外设立创业教育基地,为学生创业做坚强的后盾;第三聘用专业的创业导师或社会上创业成功的人士讲授课程,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创业相关知识及实践经验;第四保证资金的充足和到位,为创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支持和保障。

  二、大学生自身的准备

  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自身是否做好准备是择业成功的关键所在。在当前就业压力比较大的形势下,大学生应做到不打无准备之战,根据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就业准备。

  1.知识上的准备

  当今是知识竞争的时代,知识就是力量,所以,大学生要学好学业知识,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笔者认为,作为大学生应学好和涉猎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首先是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未来工作的根本,在职业发展道路上起着重要作用。其次是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必要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能使大学生更加理性和睿智。第三是计算机、网络及外语知识。当今是网络化的信息时代,这些已成为必备的职业基础要求。第四是法律法规常识。了解它能更好的保护自身权益。第五是人际交往知识。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更快适应职场,在工作中也能提高成功率。

  2.能力上的准备

  大学生拥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不等同于有较强的实践工作能力,知识也不能简单和能力划等号。一个合格的大学生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校内外的实践能力的锻炼,这样才能在择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笔者认为,大学生应具备以下基本能力,一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要求在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当今社会的竞争,不是人才的竞争,而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大学生处于18-24的年龄阶段,正是充满激情、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的时期,这个阶段要注重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人际沟通交往能力。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对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友好相处、团结协助,勇于接受别人的意见,这些技能对初入职场的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能使他们更快适应从大学到职场的转变,且对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起重要作用。三是组织管理能力。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还应多组织或参加班集体活动、学校社团活动及暑期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不断提高组织能力。四是承受和应对困难的能力。学习和求职择业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面对这样那样的阻力和困难,这就要求大W生要有承受困难和应对困难的能力,这对将来走入社会适应社会更加有用。当然,同时也要加强其它方面的能力,如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适应能力等被动性的能力。

  3.思想上的准备

  现在的毕业生在求职中有一些常见的思想矛盾,比如不能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评价,容易在求职中得意忘形或患得患失;理想过于丰满,毫无思想和能力准备就盲目创业或在择业中把工资待遇、工作地点、工作环境等作为首要要求;盲目从众,跟风去考研、出国或不考虑自身情况,找和朋友、同学一样的工作;四是面对竞争,缺乏勇气和能力应对等等。所以,作为毕业生来说,良好的求职心态非常重要,大学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思想上的准备,一是要正确的自我认知,找准职业目标,合理定位;二是做好竞争的准备,调整好面对竞争成功和失败的心态;三是做好职业理想与择业现实差异的思想准备;四是要做好面向基层工作的准备;五是要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承受失败和挫折的准备。

  4.材料的准备

  求职择业中,也要重视材料的准备,做到万事俱备。一是推荐材料的准备。包括个人自荐信;学校推荐表;专家举荐书等。二是物资的准备。包括服装;交通费用、通讯设备;用人单位的资料等。三是问题材料。包括面试中的问题及注意事项、对用人单位的了解及自我发展的认识等。

  大学生从学校走入社会择业,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能否走好第一步对以后的人生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做好就业准备就要求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学校通过多方途径积极引导,达到提高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的目标。对大学生而言,正确认识自我,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在大学期间,根据规划贮备知识、锻炼和提高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竞争力,走好职业生涯第一步

  参考文献:

  [1]李顺瑜.浅谈大学生就业前的心理准备[J].高校论坛,20xx(7).

  [2]王昕.论大学生的就业准备[J].克山师专学报,20xx(1).

  [3]姜朝晖.高校如何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准备[J].中国劳动保障报,20xx

  [4]段淑芳.浅谈大学生如何做好就业准备[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9)

大学生就业论文15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竞争策略的引入及分配制度的取消,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通常施行双向选择模式。与此同时,随着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数量迅速增加,就业压力也随之显著增大。据统计,20xx年的高校毕业生增至749万人次,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较20xx年增加22万,且截至当年7月1日,就业率仅为72.2%,仍有大批学生无法就业,其中女大学生所占比例较大。本文以大学生就业现状为切入点展开分析,探讨了影响大学生就业取向的主要原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优化高校教育管理的相关思路,以期为改善大学生就业现状,进一步完善高校教育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随着我国就业制度的变革,如何准确地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及其发展新变化、新问题,分析其内、外在因素等相关“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研究应运而生,由此,探索相应就业教育对策,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不仅对大学生个人而言裨益良多,对改善高校教育管理效率,推动社会发展等都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概述

  21世纪是知识与人才激烈竞争的时代,为了促进我国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各大高校纷纷扩大招生范围,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然而,当前国内人才市场需求与高校大学生供给形成巨大反差,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形势颇为严峻,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据统计显示,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且增长率显著增加,但就业现状却并不尽如人意,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象已引起公众广泛关注。这一问题不仅加剧了我国就业难的形势,也一定程度阻碍了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进程。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49万人,比20xx年增加22万人,创下历史新高。以“北上广”高校为例,三个城市各自于20xx年度的在校生数量已突破170万人,跻身全国高校在校生前列。但是,与大规模的毕业生数量相反,“北上广”三个城市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与此同时,不仅大学生整体就业形势严峻,在就业群体中的男女学生就业差距也在逐渐增大。以H大学为例,20xx年,H大学的女大学生群体的就业率为71%,男大学生群体的就业率为87%;20xx年,H大学女大学生群体就业率仅为63%,而男大学生就业率则高达84%。由此看出,女大学生就业率明显低于男大学生的就业率,呈现较大的就业差距。而且,从就业质量、就业层次、就业理想以及薪资待遇等多个方面来看,女大学生都处于明显劣势。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取向的主要原因

  (一)多元文化与社会舆论的引导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社会文化与思潮更为多元化,再加上社会经济体制对于个人利益的认同,以及社会舆论导向的全面指引下,大学生个人观念已不再由仅有社会价值观组成,而是逐渐融入了如个人利益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等不同因素,使得大学生在择业就业的选择问题上,开始偏向于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多地追逐个人利益的获得,即逐渐转向了“个人主义”。就这个问题,社会价值观的淡化于长远来看,将导致大学生偏离正常的择业轨迹,失衡的个人价值实现与物质利益得失在很大程度上会助长学生塑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有悖于对国家与社会应予承担与履行的责任和义务。所以,高校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应当坚持加强引导与教育,督促大学生协调好个人追求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培养其形成与自身实际择业取向、社会需求等相契合的观念,并要强调择业应以对社会有所贡献为先,继而再以追求自我价值的满足、实现人生价值等为目标。

  (二)就业市场化用人机制的推行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生仍处于国家计划经济分配体制之中,无需忧虑就业问题,然而,自八十年代末期开始推行的双向选择与自主择业的双轨制,一部分毕业生由学校推荐就业,另一部分自行选择就业道路,我国大学生就业开始逐步由被动接受转向自主求职发展。时下,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就业市场化即劳动力的市场化,就业市场的实质本就是劳动力市场,基于这一背景下市场化用人机制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就业取向与观念带来了冲击。究其主因,笔者认为主要可归纳成如下两点:

  1.源自客体层面的矛盾

  决定大学生就业取向的成因,关键取决于大学生个人需求与社会的需求差异性,以及大学生对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追求度。然而,在市场化引导下,大学生择业标准开始转向为“以发展前景”为先,其次才是以“自身才干发挥机会”的多与寡,以及“薪资待遇”等方面既得福利为衡量标准。由此可以看出,这类客体上的矛盾一方面体现出大学生对物质利益追求的注重,另一方面也凸显出大学生对自身精神层面满足的重视,不过当两者冲撞无法平衡之时,多数大学生还是普遍选择对物质的追求,以既得利益作为取向终点。

  2.源自主体层面的认知差异

  从社会心理学上看,人作为价值的创造者的同时也是价值的得益者,市场化不断深入带来的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之间的差异日趋扩大,由此促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于自我价值的追求与社会价值的追究之间矛盾也同步攀升,亟待采用平衡点加以控制。

  (三)家庭教育与价值观念的导向

  大学生活都是需要离家住校的,学校与家庭的距离让学生与家长联系日渐稀疏,基本上都依靠电话来保持联系。而现实中,部分家长片面地认为,只要将子女交给学校,此后教育就应该由学校负责,从而疏于对子女的管教与关爱,而这类家庭教育的缺失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须知道,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念、修养素质的形成,有着基础性与关键性的影响作用,漠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必然会引发一系列价值观念偏离正轨等问题。除上述外,现实中还有部分家庭虽有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引导,但过度强调智力培养,为子女树立过高的发展目标,而忽视了对其个人责任感、道德素质的强化,存在明显的功利性,这也将严重影响大学生择业标准的端正客观。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又作为家庭教育的深化,两者应当共促互生,缺一不可,合二为一、有机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效能,为大学生营造健康、端正的择业环境,使之得以树立端正、良好的就业取向与观念。

  三、高校教育管理的优化思路

  (一)以人为本——打造和谐民主的教育特色

  以人为本理念投放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即“以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一理念的践行,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还能够提高高校“软”实力。教学的中心本就应该以学生为主,教育的目的也应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对此,高校教育管理在实践改革与创新的道路中,必须坚持从学生出发,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育人目标,确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开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文化建设,着眼于学生的成长,站在人生发展的制高点,创造条件挖掘学生的潜能,拓展他们的发展空间,对学生的每一个“可能素质”做出有效指导,使之转化为“现实素质”,以促其整体素质向更高现实转化,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和完善,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力崭露头角,收获欣喜。

  (二)打破僵局——借兼职丰富社会实践经验

  一定的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由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具有积极作用,兼职是其中一种重要的补充形式。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参加兼职,据分析,我国大学生兼职的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多数人是为了增加社会阅历;第二,部分人志在更好地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第三,部分人目的只是为了获取报酬。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兼职固然值得提倡,但也要注意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具体地说,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各行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企业在招聘后都需要对员工进行一定期限的专业培训,以确保员工符合岗位专业能力的要求。而现实中,大多数学生兼职的工作与其专业知识相关程度较小,技术含量很低,并不能起到提高专业能力的作用。相反,部分大学生的兼职经历对其毕业后的就业有所负面影响,部分用人单位认为兼职经历过多会导致学生在校期间有效学习时间较少,故而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不深,后期培养难度更大,而更倾向选择在校期间专业成绩优秀的学生。所以,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或是进行教育管理工作实践中,应强调大学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尤为重要,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学校学习的重要性,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确保大学生明确兼职的利弊,把握适度原则,尽量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兼职,切忌“贪多嚼不烂”;并以不耽误学习为前提,找好学习与兼职的平衡点,正确处理学习与兼职之间的关系,以学习为主,兼职为辅,相辅相成,切勿本末倒置。

  (三)反对歧视——加强大学生就业价值教育

  国家近年来对就业教育的重视度日趋明显,大批改善就业环境的改革措施陆续出台,有如相关就业指引的地方性政策、就业信息交流平台以及各大人力资源市场的构建等。即便如此,从根本上来看,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及其教育环境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相关教育的内容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还是相当明显的。由此,优化就业价值教育的效果,必须继续加强外部建设。具体地说,首先,各地政府除积极出台相关鼓励就业的原则性规定外,还要极力为大学生构建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平台,给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广泛的就业选择,让其就业思路更加的开阔,就业观念更加的合理。其次,各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调整,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与职业心态,设定与自身相符的就业定位,秉持大众化的就业观,转变过去“精英身份观”,保持与社会经济结构、市场走向相一致的观念;同时,还要指导大学生学会自我分析,学会观察市场经济规律,明确择业应基于自身长远发展的视角下出发,关注个人发展空间的大小与个人能力的培养指数,抛弃不切实际的虚高理想,深刻理解“过分追求高经济利益往往会适得其反”的现实后果。第三,要进一步完善当前人力资源市场环境,使得市场机制能够在社会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严厉管控垄断市场行径与部门,消除地方保护主义,打破就业地域歧视、性别歧视,构建面向全国的人才市场,全面拓宽大学生就业空间,促进劳动力永续流动。除上述外,笔者认为同步完善就业法制建设,规范劳动力市场也是极其重要的,社会和政府应当从法律层面给予大学生强大支撑,最大限度保障初到社会的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免受侵害。

  (四)灵活就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培训

  当代大学生主观创业意愿受制于各项因素,真正走出大学校门、依靠自身对于职业、对于社会的理解展开创业行为的毕业生并不多,更多的毕业生宁愿在家长的安排下选择长线、稳定的工作,或按部就班按照社会职业发展形势的普遍规律选择到人才市场去应聘,作为一个普通职业者,为其他企业和机构贡献价值。基于这种现状,笔者认为大学教育工作者以及院系辅导工作人员,更要深刻分析影响大学生创业激情的众多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推动和鼓励符合要求的大学生自主创业。具体地说,首先,高校应当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通过校园广播、网站或其它自媒体形式的宣传,在校内形成广泛而充实的氛围。同时通过将创业教育纳入到高校内部教学体系当中,不断增加对其资金以及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上的投入,让更多大学生学习到有关创业的基本技能,达到创业素质要求;其次,各地政府也应作出相应政策支持,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大学生创业,鉴于当今社会以及产业市场的激烈竞争,政府可以适当从税收以及政策方面予以大学生创业一定的优惠,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为其营造出轻松的创业氛围。此外,就大学生自身来说,更需要依托良好的学习氛围,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并不断积累和学习正确的创业技能,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与必要的道德素养,等待外在条件成熟时,即可投身到有关创业的实践活动当中。进一步说,对于大学生个体而言,创业成功与否虽然存在一定的偶然因素,但是从根本上说还需要基于个人的思维、工作以及组织和创新能力。所以,当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专业院系、学习成绩、政治面貌以及学术研究和计算机外语应用能力已成为左右其创业意愿的重要因素时,高校层面更应当基于这些因素,积极开展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培训工作,带动更多有此意愿的大学生走上创业之路。例如,针对拥有一定学习能力,却在毕业实习阶段没有接触到适合自身的企业或单位的一类学生,高校应当在他们大学即将结束学业的阶段,组织开展有关创业的基础教育,教授他们有关经济、法律和管理方面的知识,使其萌生创业意识,燃烧创业热情,从而在创业过程中更加充分地发挥自身所学,将个人能力和价值发挥至极致。

  四、总结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较为单一,与市场发展规律严重偏离,不符合新时期时代发展的特点。因此,高等院校应该积极调整教育模式,转变教育培养观念,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与市场需求,及时掌控市场发展风向,为学生挑选适合的教学内容和评价体系,制定正确的培养方向和教学目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课堂教学与管理模式,为培养众多市场应用型人才而努力;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将其纳入到校本课程中,形成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教学课程,充分展现出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可能提供坚实保障。

  除上述外,笔者还认为高等院校的培养模式应该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基础,遵循学生的就业理想,为其建立切实可行的教育培养机制和课程体系,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促其在未来更好地就业;而对于有创业兴趣与能力的学生,高校应围绕多角度展开考量,鼓励大学生进行合理创业,并依托教育提供必要的学习氛围,在培训层面,有针对性地破解各类影响因素对其恐惧和压迫心理所造成的负面效果,让大学生拥有足够的自信开展创业、实现自身的理想与价值。此外,家长也应当理性对待子女就业问题,对于子女非常规下的职业选择予以理解和支持,帮助其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切勿盲目灌输高要求、高收入等就业标准,使之能够选择与个人特点、专业技能相匹配的岗位,实现自身发展与职业本身的发展相结合。

【大学生就业论文】相关文章:

大学生就业论文05-29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05-26

大学生就业论文大全07-11

(精华)大学生就业论文05-30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05-30

(精华)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05-31

[集合]大学生就业论文15篇05-29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15篇(精选)05-31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15篇[精华]05-31

就业指导论文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