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转眼又到星期五了,今天推荐一些适合女孩子看的书,希望你度过一个愉快的周末。
1《与往事说再见》
这本书讲得是一个“他没那么爱你的故事”,从一个因失恋而有些沮丧伤怀的女孩子的角度,以旅行的方式,希望可以忘掉那个不爱自己的人,却在熟悉的每个城市找到曾经的回忆。
看过一个知乎上的回答:我去过你的城,走你走过的路,吃过你爱吃的东西,我顺着你的经历,完成我缺席的记忆。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恰好在香港机场等待一班开往曼谷的航班。那种心情好像是在等一场午后的暴雨,有侥幸不安,又有新鲜期盼。看着书中提到的每个地名,每次出发前的漫长等待,很容易便将自己代入进去。也许,我们看的不是一本书,只是在人群中想要被人看见,被人理解的心情吧。
“什么都没有改变。唯一变的是你不在我身边。”
“很快,我就做出了一个决定:我要用工作麻痹自己。我确实这么做了。人们安慰我说这很好,要相信绝望给人带来才华。”
2.《一路两个人》
“这是一个很老、很老的故事。我曾经有一位可以分享一切的朋友,她过世了,于是死亡也成了我们会一同分享的东西。”
书里描述了两个女孩的友情,以一个人追忆的方式来纪念曾经那位将会怀念一生的人,读完有巨大的空旷感。
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写了很多如同铅笔素描般,丰富而熨帖的细节,却丝毫不显得絮絮叨叨和晦涩拗口,并且最重要的是,一点儿也没有外国的翻译腔。
看了之后,最佩服的是翻译的人,有一副流畅的好文笔,没有翻译小说中常见的平白露骨的做作感。作者喜欢用长句,却有种意外的流畅感,外国小说里总有丰富的词汇和画面,翻译的文字却有种母语的语感。在异国他乡看这本书,总觉得舍不得一下子看完,而是值得用一个认真的午后,喝着蜂蜜柠檬水惬意地阅读。
3.《面纱》
毛姆的小说,我其实看的也不多。相比其被无数文艺青年奉为圭皋的“满地都是六便士,他的眼中却只有月光”的《月亮与六便士》,我更喜欢这本面纱。
大学的时候,在图书馆里一行行扫视书架上的书名,碰到那种突然有种熟悉感或者看书名就很想读一读的书,便会取下来。我看书不算多,没有达到大神们1年200本的级别,对于挑书选书,却有一些后天习得的敏锐感。
拿到这本书时,我没想到毛姆的小说会这么好看。对细节和心理的描写让人欲罢不能。他自嘲是个二流的小说家,看的时候怎样都不愿苟同。
“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势利,庸俗,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为了欣赏你所热衷的那些玩意我竭尽全力,为了向你展示我并非不是无知、庸俗、闲言碎语、愚蠢至极,我煞费苦心。”
4.《非暴力沟通》
本书阐述了如何以套路的方式来科学地表达感受,疏通沟通中的分歧,而不是掩盖或者逃避。
就连心理学家也说了:吵架频率一周一次的夫妻,婚姻的持续时间和幸福指数远高于从不吵架或者一周2-3次频繁吵架的夫妻。
有时候,我们生气,只是希望对方能明白自己的需求,那么何不科学地表达出来。
情绪管理是现代都市人的必修课。独立女性在职场上打拼,除了需要承受同样的工作压力,社会还赋予了其更多的社会角色和歧视偏见所带来的压力。作为女孩,你更需要学会如何在男性为主的社会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仅有助于你的升职加薪之路,也能让你游刃有余地处理好生活和工作的平衡关系。
5.《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以为这是一本培养你艺术家思维的书?不,这是一本教你画画的书,其中的干货简直是业内良心,本书的另外一个名字就叫做《教你三天内学会绘画》。
那么到底有没有效果呢,我只知道我这个素描零基础,却很想学画画的小白也能第三天画成这样。
要不,你也试试。
6.《我只想和你说说话》
“你是我生命中的碧绿,是我抬头仰望的星光。”
市面上的打着“青春成长励志”标签的文集有很多,但是这是一本没有让我觉得尴尬的书。
作者关心女性独立,公益,却偶尔也有颗卑微敏感的心。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还是个最多只能跑800米的体育渣,但看完这本书的一年里,我坚持跑了100公里,第一次跑完10公里的时候,我有点害怕,不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儿,但那种运动完后心思澄明和莫名愉悦的感觉让我久久难以忘怀。
就像作者所说的,太急没有故事,太缓没有人生。
7.《我不喜欢这世界,我只喜欢你》
这是一本让人觉得很甜和暖的书。
作者起初只是在微博上写着和男朋友间的温情小段子,某一天被编辑发现,出了书。看,一切功成名就好似看起来毫不费力,但其中蕴含的,往往有着很多不为人道的沉寂时光。
准备半马的时候,下载了这本书的广播版,跑步的时候听,不觉得辛苦,大概与故事里的温暖有很大关系。
如今回想起来,也只有耳边幽静的风,不断低落的汗水和单调重复的脚步声。
8.《慢船去中国》
小说借上海滩一个显赫世家的沦落为北京,怀旧气氛与当代生活的冷峻相辉映,通过女孩范妮的命运变幻,演绎了一部感动人心的悲剧。
少女范妮刻苦努力,为了去美国留学,父亲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她的敏感与懦弱,骄傲和清高,都让平凡生活中的你我好似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作为上海出生的海派女作家,陈丹燕的文字里有很多旧上海的色彩,但却没有那种哗众取宠的空洞感。
这是很多年前读到的文字,陈丹燕的小说,能将一个面包发酵的过程都写得香气扑鼻,丝丝入扣,所有的比喻都运用的熨帖又形象。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阅读,而觉得是在品尝一道甜美的冰激凌。
其他的小说,像《鱼和她的自行车》《我的妈妈是精灵》也都可以一读。
9.《我的法兰西岁月》
大概喜欢美食的人,都看过《茱莉和茱莉亚》这部电影吧。身高魁梧、大嗓门的茱莉亚,风趣乐观,与保罗的婚姻也颇为传奇,本书就是茱莉亚的传记。
在美食家的眼中,也许所有的事物都可以用事物来比喻吧,就像茱莉亚,巴黎的街道飘满雪,她看做是糖霜铺满街道,远处的岩石,她看作是熔岩巧克力,也许,美食赋予我们的,不止是那一蔬一饭的味道,还有一颗对待食物和生活,鲜活到老的心。
“我们步行了一小时左右,来到了白露丹枫森林,然后从慢慢的食篮里掏出许多吃的:香肠、水煮蛋、法棍面包、甜点,还有一瓶摩泽尔产的白葡萄酒,灰色的岩石上布满了青苔,我们靠在上头,享用着野餐。”
10.《致D》
“《致D》是高兹写给她妻子多利娜的情书,也是他最后一部作品。出版的第二年,作者与爱妻共赴黄泉。面对晚年被病痛缠身,瘦的只有四十五公斤的妻子,他却觉得对方依然是那个美丽优雅的人,并且感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的爱意,以致于抑制不住地想要给他写信”。这段描述多少让这本书的爱情蒙上了一层神秘瑰丽的浪漫色彩。
我好奇语言平实的情书能有多动人,高兹没有让我失望。
与此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朱生豪写给宋清如,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情书,不知道为何大文豪都喜欢写情书,可能是因为“反正才华不用也是浪费,不如给喜欢的人写点日常的初衷”吧。
巧的是,我生命中最为文思泉涌的时刻,也是因为爱着一个人。
每次看到类似的书单推荐,我都会好奇地点进去,起初的确是因为书荒,或者对自己喜欢的作者眼光的信任。后来,有些困惑,读书是一件很私人化的事情,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心境,甚至不同的场景,都会有不同的偏好,而那些推荐书单的人,究竟有怎样得自信,可以确定推荐的书又是别人喜欢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