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精选10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时间:2024-09-13 11:18:19 偲颖 八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精选10篇)

  课堂实录旨在展现上课时的真实情况,包括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内容的呈现等。这种记录或录制不仅包括预设的教学步骤和流程,还包含了教学过程中生成的互动和反应。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精选10篇)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1

  课前一两分种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幻灯出示明月与海相辉映的背景图片,让学生自读课文。铃响后,打出课题。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板书)

  师:你对苏轼了解多少呢?谁来说说?

  生:(结合注释)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

  生: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师:还有吗?

  生:1079年,他因反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因作诗“谤讪朝廷”而获罪被贬黄州。

  师:讲得很好。现在听老师来读课文,注意字音,划出节奏。

  (教师配乐朗读)

  师:大家觉得这里有没有需要特别强调的字词和停顿?

  生:荇(xìng)

  生: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师:这句停顿把握有点难,(幻灯出示)我们来看看该怎么读?

  生: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师:很好,这里的“念”是考虑、想到的意思;“遂”理解为“于是”。我们来读一下。

  (齐读这句)

  生:还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读得不错。注意,这里的“盖”是语气词,相当于“原来是”。

  (齐读这句)

  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我们也一起来读读。

  (齐读这句)

  师:现在我们自己来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

  师:大家读得很投入。但是,要更好地把握文言文的节奏,还需要我们对文章内容的了解。现在,请大家结合注释了解文章内容,还有字词不能解决的可以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师(讨论声渐弱):大家还有哪些字词或句不能翻译的吗?

  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户”怎么解释?月光照进窗户,(我)高兴地起身走出来?

  师:大家觉得呢?是窗户吗?

  生:应该是门的意思。我从《古代汉语词典》里查出来的。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伯影也。”怎么解释?

  生:月光照在庭院中,好象水一样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相生,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怎么解释?

  生: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啊。

  师:这里的“但……耳”可以理解为“只……罢了”。

  师:基本理解了内容后,我们一起朗读课文,把握好节奏,顺便揣摩一下作者的心情。

  (学生齐读课文)

  师:读得不错,流畅,注意节奏。通过以上的朗读和理解,我们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那夜游过程中,作者的状况怎么样呢?

  师: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生:记叙了作者和张怀民一起在夜里游承天寺的事。

  师:去夜游的一般会是什么人?

  生:与众不同的人。

  生:心里有事睡不着觉的人。

  师:苏轼自己怎么说?

  生:闲人。

  师:那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给“闲”字组词,并从文中找理由说说为什么?

  生:悠闲(板书)。我从“相与步中庭”看出,他们很悠闲地散步。

  生:空闲(板书)。因为此时苏轼被贬黄州做的是团练副使,是一个没有实权的官,他很清闲。

  师:预习时能勤查资料,了解背景,很难得,值得大家学习。

  生:闲趣(板书)。文章里说“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从“欣然”两字可以看出作者夜游的时候心情应该很不错,在被贬的情况下还能自得其乐,很有闲情逸趣。

  师:说得真好。在遭遇不幸时,还能保持这种闲趣,可见他是一个非常——

  生:(齐说)乐观的人。(板书)

  师:(出示幻灯)

  请大家用“我认为苏轼是一个_________的人,因为___________”说话。

  师:我们还可以从哪看出他是个乐观的人,或者你还认为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因为什么?

  生:我认为苏轼是一个有情趣的人,因为他能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看成是藻、荇。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生(疑惑):院子里有水吗?

  师:是写水吗?

  生:不是,写月光,说月光照在院子里,像水一样透明。

  师:从哪个字看出不是写水?

  生:“如”,像的意思。

  师:能翻译一下这句吗?

  生: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师:翻译得很好。月夜出游,别有一番情趣。这里虚实相间,如幻似真,赋予了月夜承天寺一种灵性。谁能来为我们解读一下这幅画面?

  生: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水,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空明(皎洁)。

  生:这里虚实结合,用笔墨不多,但是却为我们画了一幅很生动的山水画。

  师:中国画重在写意,寥寥几笔,却已有万千意境。这位同学肯定在国画上很有造诣,独具慧眼。那这里虚在哪?实在哪呢?

  (经过这番辩驳,学生思维开阔了不少。)

  生:这里的月亮和竹柏应该是实写的,“月光如水”和“水中藻荇交横”则是作者借助想象有感而发的,是虚写的。

  生:我觉得既然这里可以把月光比作是一泓积水,也可以把装满月光的院子看作是一个池塘,这里的竹柏就是水草。

  生:还有“我”和张怀民,我们不是很象池塘里的两条小鱼吗?

  (生笑。)

  师:想象真丰富,幽静的月夜池塘,两条小鱼在水草丛里追逐、嬉戏,好不自在悠闲。

  师:能不能把这句背背。

  (很多学生已成竹在胸,顺利背出。)

  师:你认为他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我认为他还是一个幸运的人。因为被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但是却还能找到象张怀民这样和有共同爱好的人一起散步。

  师:你为什么觉得他们有共同爱好?

  生:文中说“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他想找个一起游乐的人,会马上想到张怀民,我们一般说志同道合的人才会在一起。

  (有生笑)

  师:有一定道理。

  生:下面还提到他去找张怀民的.时候,“怀民未寝”,也没有睡。没准他也正愁没人一起夜游呢!

  (小笑声止,陆续有学生沉思,过会,又有学生举手)

  生:文章最后提到“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明作者认为他们有共同志趣,他应该把张怀民当成了比较要好的朋友。

  (很多学生认同这种说法,在下面小声回应)

  师:是啊,人生难得一知已,苏轼和张怀民原来就是朋友。而此时在异地他乡能得见老友,确实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学生先惊奇,而后释然)

  师:我们来背背这几句。看谁能用自己的方法最快背下来?

  (生背,过不一会,马上有举手。点名当场示范背。)

  师(吃惊):那么快而且把全文都背下来了。你是怎么背的?

  生:我在预习的时候按照时间、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读背,并且我还发现如果能把翻译和课文结合起来读读记记,记得速度更快。不信大家可以试试。

  师:学习时能找方法,思考着学,真不错。还有哪些同学也用这种方法预习和背诵的呢?

  (马上有几个学生举手)

  师:那我们现在试着来背背看,可以适当参看课文。

  (在几个学生的带动下,基本背下来)

  师:欣赏完刚才的这幅“月下竹柏图”,我们猜想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怎样?

  生:悠闲。

  生:平静。

  生:应该还有忧伤。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

  生:因为作者是被贬黄州,而且当的官又是没有权的。或许他是苦中作乐。我觉得他心里是不平静的,很矛盾。

  师:苦中作乐。说得好。那如果再用“闲”字组一个词,你觉得还可以怎么说?

  生:闲中有愁。

  (下面有学生提醒“闲愁”)

  生:这样的话,前面提到的“如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里的竹柏应该在动,因为作者内心是不平静的。

  (学生表示赞同)

  师:(板书“闲愁”)是啊,苏轼满怀抱负,爱民如子,在杭州做官时就曾为当地百姓修了一座苏堤。为了纪念他,西湖名菜中还有一道以他的号来命名的菜呢!

  生:(争抢说)东坡肉。

  师:苏轼壮志难酬,抒发感慨,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生:有一种不被重视的伤感。

  师:如果现在苏轼就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我想对他说,我很佩服你,虽然你被贬官,但是却仍然有这么好的心态。

  生:我想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你不放弃,一定可以重新站起来。

  生:苏轼,你在那么艰苦的时候,还能找到朋友一起散步聊天,你应该感到庆幸。

  生:我想说,你不要伤心,人们会记住你的功劳的,你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

  生:……

  师:刚才大家与苏轼做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情真意切,我想如果他知道大家对他的理解,应该感到欣慰。

  师:此时的苏轼虽有“闲愁”,但他有没有因此而意志消沉、悲观失望呢?(幻灯出示)我们再来看几首他被贬时写的诗,感受一下。

  苏轼《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萧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谁料春风吹酒醒,威冷山头斜阳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从这些诗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种乐观。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对人们的祝福,对美好事物的期待。

  生:他没有因此而消沉,我看到了他的自己安慰。

  师:是啊,苏轼曾多次被贬,诗词中难免会有哀伤之情,但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作为诗人的乐观、豁达。(板书)

  师:借月抒怀是古人惯用的手法,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月的诗句,又感受到了什么样的心情?

  生:我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感受到了他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生:我从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感受到他对人们的美好祝福。

  生:我从“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也感受到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

  生:我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感受到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生:……

  师: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黄州,壮志难酬,却没有消沉,仍能在不幸中找寻内心的平衡。这些都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学习了本文,希望同学们在欣赏月下小景时,也能体味学习到他那笑对人生的人生信念。

  师:好,下面让我们带着这样一种闲中有愁,又不失乐观的感情来背一下全文。

  (生背诵)

  师: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2

  第一部分赏奇景

  【注:本堂课不要学生预习。课文如此之短小,文字也浅,无需预习。】

  师:先看一个句子。请自由读几遍。

  【投影展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生自由读,教师板书“藻荇”的读音,讲解意思。)

  师:猜猜,写的是什么?

  生:水草?

  生:竹柏?

  生:不是。文中有一个“如”字,好像。

  师:你很仔细。赞一个!再猜。

  【投影展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生:天空?

  生:镜子?

  生:哦哦,月光!月光!(一生激动。)

  师:确实是月光。

  【投影展示】

  庭下(月光)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再读,马上背诵下来。

  (生背。现场抽背。)

  师:背熟了,谁来试着讲讲?

  (两生尝试翻译,基本正确,但是没有讲出“盖”字的意思。)

  师:“盖”没有讲出来。你们会的。比如“一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生:哦哦,我明白了,应该讲成“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啊”!

  师:好。你喜欢这幅画儿吗?

  生:挺神奇的。把月光比喻成空明的积水,特别干净明亮,还特别宁静。

  生:很像中国古典的水墨画啊。

  师:是!是!比喻月光如水,这并不新奇,新奇的是“空明之水”。这个句子,描绘的可是一幅“名画”,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大大的有名。作者苏轼,出自他的名篇《记承天寺夜游》。请翻书,这是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

  【投影展示】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请学生批注和大声朗读。)

  第二部分论奇人

  师:千百年来,其实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月亮不同,事实上是因为看月亮的这个人不同。学习这个名篇啊,今天我们讨论一个话题——

  【投影展示】

  月是空明之月

  人是之人

  师:请大家先朗读全文,弄清楚《记承天寺夜游》写了件什么事儿。

  (组织学生朗读。群体读。男生读。女生读。配乐个人读。适当指导,引导学生读得要慢,音调要稍低,读出宁静和安详。)

  师:请一个同学来讲故事。

  (生讲。其他学生补充。老师联系“当户理红妆”,突破对“户”的理解有。强调“遂”和“但”的意思。)

  师:请再照着大屏幕上的翻译再自己讲给自己听。你觉得比较难的句子,可以做笔记。

  【投影展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生读。做笔记。)

  师:好了,现在准备工作做好了。可以自由发言了。聊聊咱们的话题:月是空明之月,人是什么之人呢?你可以用一个词语,短语也可以。要咬文嚼字地发表观点才好。

  生:人是得意之人。他在自我表扬。我从最后一句中读出来的。

  师:你再读读,把这种“得意”表达得充分一些。可能有些同学感受不如你。你教大家一下。

  (生读,稍微夸张,挺有感染力。全班学读,很热烈。)

  师:你很厉害。有人说这句有点儿自嘲,你同意吗?

  生:没有。我觉得苏轼可得意了。特别强调“如吾两人者也”,他夸自己呢,不谦虚。

  师:你的发言很让我共鸣。我也觉得这个时刻苏轼真是得意,很可爱的'得意。

  生:人是自由之人。你看这个苏轼,挺晚了,还起来看月亮,跟朋友散步,一点儿都不拘束,这日子,多么自由啊。

  师:我真喜欢你用的这个词语“自由”。如水月光下,两个自由的人。自由,实在是人生的最美好境界之一。

  生:我觉得,人是悠闲之人。这是作者对自己的评价。两个朋友,深夜在庭下散步,感觉他们一点儿包袱都没有,非常放松啊。

  师:你是这样理解“闲”的,嗯,有道理!如果能够扣紧原文中的字词,咬文嚼字地分析,就更妙了!

  生:人是随心所欲之人。大家看故事的时间,都10月份了——

  师:农历的10月份,大概是现在的11月了。

  生:对,应该挺冷了。苏轼“解衣欲睡”,他都要睡觉了。想睡就睡。突然看到月色入户,他又起来了,他想起就起。然后又想没有人一起看月亮,于是马上去找朋友,想找就找。然后两人就散步。这么晚,这么冷了还散步,我觉得这个人很率性,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师:其实你是对“自由”的另外一种更生动的阐释。你的这个句式“想什么就什么”我很欣赏,很有表现力。承天寺的那个晚上,苏轼确实是随心所欲无所挂碍啊。一个人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是很惬意的。

  生:我觉得人是欢欣之人。

  师:哪个地方你觉得苏轼最欢欣了?

  生:欣然起行。欣然。就是开心的样子。

  师:直接写,直接表达。还有其他直接表达的吗?

  生:“为乐”。他不是失眠,他是做乐,找快乐。

  师:很敏锐!还有其他不是直接表达的吗?

  生:怀民亦未寝。

  师:你重读了“亦未寝”。处理得非常好。你觉得此刻,苏轼在想什么?能否尝试用有点儿文言味儿的句子来表达。

  生:怀民者,知音也!

  生:果然不出我所料也!

  生:最解怀民者,我也!

  师:吾也!是这个味儿!是这个味儿!你读出文字背后的潜台词了,真好!还有也写得比较含蓄,但也同样表现出苏轼的欢欣的句子吗?

  生:盖竹柏影也!

  师:味儿没有读出来。再读!

  (生再读。反复指导他读全句,读出三个分句声调的起伏变化,要先轻后重,读出重音,读出抑扬,读出停顿,读出表情。再指导全班学生读。)

  师:其实作者也可以这样写——

  【投影展示】

  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似水中藻荇交横。

  月光如水,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好吗?

  生:不好,没有了“盖”,那种惊喜就没有了。

  生:直接把“月光”点出来,就一览无余了,句子的情趣就没有了。

  师:大家很善于用词,月是空明之月,人是惊喜之人;月是空明之月,人是富有情趣之人。谢谢大家帮助老师理解了。老师也很感慨。我们也是北方人,请问,谁还会在11月份的冬季晚上去看月亮啊,而且发出连声惊叹啊!

  (大家都笑,摇头。)

  师:是,我们哪有时间看月亮啊,我们天天都在赶,赶着上班,赶着考试,赶着补觉,赶着过日子。看月亮?太奢侈了啊,太浪漫了啊!现代社会的生活不需要浪漫,只需要坚硬的心。是不是?(问一个不太说话的女孩儿)

  师:小姑娘,你一直不说话,你怎么看?

  生:我,我,我觉得苏轼是一个奇怪的人。

  师:因为他半夜三更地起来看月亮?

  生:不完全是。就是,课文注释中说,他被贬官了,他还这么高兴,还有心情和朋友们一起看月亮。真奇怪。

  师:她是一个很棒的孩子,她关注注释中的关键信息。对,要是是我们,碰到这么大的坎坷,恐怕都愁死了,这个苏轼,真的很奇怪。

  生:我觉得,这恰恰就是苏轼的可爱。月是空明之月,人也是空明之人。越赋闲他就越要悠闲。我感觉他就是要用这样的悠闲来和现实对抗。

  师:哦,这个发言有点儿深刻了。空明之人,我很欣赏这个概括。这个同学提到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我们看看——当年因为乌台诗案,苏轼差一点儿就被杀头了——

  第三部分悟奇情

  【投影展示】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黄州。

  苏东坡蓬头垢面、跌跌爬爬地带罪从湖州向黄州走来,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到了荒凉的小镇黄州。

  在黄州,他无薪俸,生活困难,便租50亩荒地(城东坡之地)经营,故称苏东坡。在黄州,他完成了千古流芳的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苏东坡离开黄州之后一路被贬,一直被贬到了海南。历典八州,行程万里,却能够随遇而安,一路走来一路歌,越贬越豁达——

  (生读。)

  师:你还觉得他奇怪吗?(问刚才说“奇怪”的女孩儿)

  生:奇怪,他这么惨,还能这么豁达,奇怪。(众笑)

  师:那我们再看——后来苏轼被贬官到海南岛。当时的海南岛不像现在是旅游胜地,那是蛮荒之地。这个惩罚,就只比诛杀九族好一点点。

  【投影展示】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正如他自己在黄州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组织生读)

  师:还奇怪吗?

  生:看来这个苏轼不管遇到什么苦难,他的态度都是一样的。他看什么都惊喜,看什么都喜欢。他太乐观了!

  师:是啊!苏轼说过很多话,几千年来影响了很多中国人。

  【投影展示】

  苏轼说: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师:选择你喜欢的,马上读,马上背诵,马上琢磨琢磨。

  (请学生现场背诵或者朗诵。)

  师:还奇怪吗?(继续追问女生)

  生:我懂了,不奇怪不奇怪,苏轼跟我们不一样,不管对人还是对事,他都很明白,他很想得开,在任何时候,他都可以过得幸福。他的幸福是不受外界干扰的。他的心很大很大,什么都装得下。

  生:他不是奇怪的人,他是奇人!

  师:说得漂亮!他是奇人,这个“奇”,就叫“通透”,这就叫“空明”,就是内心世界没有尘埃,明镜一般。

  (师板书)

  因为人是空明之人,所以月才成为空明之月

  师:月光的空明,指月色的澄澈透明。这其实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折射。

  (师板书)

  空:了无尘埃

  明:明心见性

  师:一个空明的人,他就能够摒除杂念,灵魂安宁,他就能认识自己,通达自己,于是在任何时刻他都享受自然的美好生活的美好。苏轼是这样的人,他的朋友张怀民也是这样的人。要想更多地了解,推荐大家读——

  【投影展示】

  《苏东坡传》

  ——林语堂

  (叮嘱生做笔记。)

  师:来吧,孩子们,让我们把今天领悟再一次读出来,背诵出来吧。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3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既然学过,先读一遍然后再背一遍。然后鉴赏,拿好教材,《记承天寺夜游》,苏轼,预备起!

  生读课文。

  师:只有少部分人读错,如:但少闲人,()两人者尔。有人“者尔”丢掉了。这个句子是定语后置句,“闲人”是中心词,“但少闲人”,什么样的“闲人”?如吾两人者闲人,有些同学没背好,肯定是文言句式没掌握好。但是绝大多数同学背得很好。我想,这个我们该是鉴赏了。初中学的时候怎么样学的,我不知道。但是这篇文言文对于初中生来说,也是一看就懂。那么今天我们是以文学的角度来鉴赏它,经过了那么长时间在心底的酝酿,我想集团年的鉴赏肯定会更上一层楼。大家看课件!(教师出示课件)中国古代有个文艺理论家叫刘贤,他说过文学鉴赏了一个规律叫做:“披文以入情”。然后打个比方,沿坡以(),披文的“披”字是拨开,拨开文字进入读者的感情世界,就好比是我们沿着水流去寻找水源。这四个字我们不生疏,我们可以联想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沿溪行望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无杂树,临近水源便得一山。”原来我们文学鉴赏,就是通过文字进入感情世界,它就好像寻找文学的桃花源那样。可是,我知道现在流行的不是“披文入情”,我们现在是“蜻蜓点水,一目十行”、“浮光掠影,张扬自我”。根本不理睬文本,今天我们可要认真地来研究文本了。请看,第一段!“元丰六年”,这里你能够看出什么呢?

  生:能看到时间!

  师:这太没意义了。深层!(生停顿)苏东坡的元丰六年。

  生:可以看到当时的境况。师:什么境况?生:被贬

  师:对,这才是字面背后的意义,谁不知道“元丰六年”是时间?那不等于废话吗?小学一年级的也可以说这是时间不是地点。但是,苏东坡被贬到杭州,这是最基本的事实,是这样一个人,是这样一种处境,写了这样的文章才有了那样的情感。接着,六年,就说二年已经被贬到杭州了,六年已经过去四年。被贬官了,用现在通俗的说法就是降职了,当然还没有双()。(生笑)降职了,有职无权,不能干事。这对于有抱负的苏东坡来说这是多少年!用现在流行词来说是多少年?(生答:)我知道,非常郁闷!现在已经郁闷四年了,“十月十二日”,这是阴历啊,阴历的十月已经进入了一年四季的哪个季节?

  生:冬季

  师:对!冬季了!十二日是,每个月阴历的十二日,已经离什么日子不远了?

  生:十五

  师:你看,还行!十五!

  生:月圆!

  师:月圆!所以这个日子告诉我们,所以苏东坡下边写的`小品文那是真实的记载!下边的月色那么美,是因为阴历十二了!十五的月亮有大又圆,而现在的月亮已经很大了,即使没圆,月色肯定很美好!夜,月亮快出来了,但是这里有问题了!“夜,欲解衣入睡”,这很有味道!这里味道在哪?我先问问他们同学。你们说实话,你们每到一入夜,干什么?

  生:睡觉。

  师:一入夜,不是半夜,你们干什么?

  生:洗脸!(生笑)

  师:洗脸!好,她是爱干净!那个同学是爱休息!

  生:吃饭!

  师:入夜才吃饭?那应该傍晚!

  生:减肥!

  师:哎呀,别说在空话啊,我说你们生活很现代!哎呀,你们是不是在跟我逗乐子?想着,现在你们已经吃完饭,洗脸那些我们不说,现在一入夜,你们一般在做什么?

  生:现在没法在家啊?

  师:那就在校

  生:在校就上课!

  师:上课?晚上也上课?白天上课,晚上也上?

  生:上到八点半呢!(生笑)

  师:听着,这就开始说实话了!上到八点半,我也知道,我也教过县城的重点中学,八点半开始上课,八点半以后,还没完!干什么?

  生:写作业!

  师:对了,怎么样?这才是真实生活!减肥的那些都是特殊的!睡觉的那都是偷懒的!只有写作业才是真实的!但我没说那都是好或坏,对吧?我们现在的形势就是这样,尤其是高中生,他要考大学,要应试嘛,我们一入夜,谁敢解衣入睡啊?我们首先作业不完成,明天怎么办?那消极的人,头皮一硬……但是多数人都想,不行,今天得完成!所以哪有解衣入睡啊!于是这位就是说了,苏东坡入夜就解衣欲睡看出什么来了?

  生:他,很闲!

  师:他很闲,对不对?“闲”,这个词就是这个文章的一个关键。这个地方说闲,结尾又说什么?“闲人如吾两人者尔”,所以解衣欲睡,一入夜就解衣欲睡背后的含义就是他太闲了!你们现在有作业,可是古代的学子呢?一入夜比你们大概也就差不了多少,也得“头悬梁,锥刺股”啊!对吧?而如果是当官的呢?他又是一个为民做主的清官呢?恐怕入夜还得……,他要使一个经商的呢?入夜还得在那里拨着算盘干什么?

  生:算账!

  师:算账!今天赢多少亏多少!所以苏东坡啊,真是个闲人!但是这个“闲”,第一点是因为他被闲置,“闲置”懂吗?闲置和刚才的什么相关?被贬!你想干活,对不起,朝廷的文书说了,苏东坡不得接收公事,由此,目前,他想干都没干的啊,他被闲置了!但是要注意,这个闲置之外,还有一个“闲”什么?这作为一个悬念先留下来!好了,“夜色入户,欣然起行”,现在到“夜色入户”这个地方主语变了,刚才的主语是谁?

  生:苏东坡!

  师:那现在的主语是谁?夜色!即使我们读过唐诗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或者我“俯首见月,月色在地”,对吧?可是苏东坡突然就变了主语了,他说“月色入户”,而不是我“低头见月”。这种很有味道,月色入户,好,谁能体会出来?一下变成月色入户,进了我的门,你体会到什么了?

  生:比较悲凉吧!

  师:为什么悲凉?

  生:因为月色是白色的比较冷的感觉。

  师:看见没有,他可能读了许多古诗古文,而古人往往一咏月就在伤感是吧?所以月色一进来,他就悲凉,可是你看看下文说了,夜色入户,欣然其行,他就高兴了?

  生:嗯!

  师:你没有联系下文,懂吗?来,你说说?

  生:夜色很美,让他有出去散步的想法!

  师:我还是想想,我再说,现在他不说,我见月色,而说月色入户!这么以对比,能看吃点什么来?

  生:我觉得他很欣喜!

  师:为什么欣喜呢?

  生:因为月色能给他一些希望吧。

  师:月色能给他希望,你觉得是什么希望?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4

  伴随着清脆的上课铃声,老师走进教室,拿起粉笔,“唰唰唰”一下子就把所有同学的目光吸引过来,黑板上马上出现了一轮明月正挂在树梢的粉笔画。

  生:(马上就有人在小声低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师(喜)(马上转过头来):对,这句诗正是这幅月光图的最好注解。古往今来,月光始终是文人画士青睐的对象,大家想一想,古诗中还有哪些写月的名句?它们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放贝多芬的《月光曲》)

  (整个教室仿佛浸在月光里,教室里月光处处,学生抢着举手)。

  生1: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思乡之情

  生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美好的祝福

  生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真挚的祝福

  生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对朋友的思念。

  ……

  师(笑):一缕月光能勾起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月光更能引起文人们对亲人的美好祝福,为什么平凡的月光竟有如此的魅力牵动着那么多人的情肠?

  生(抢着):人的雅兴。

  师:不错,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也是写人的雅兴,什么雅兴呢?”

  师(板书):记承天寺夜游

  二、学生自主学文,师生互动启发

  师:大家看书上的注解,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大家理解诗人的雅兴。

  生(悉悉嗦嗦的翻书声)。

  《月光曲》还在播放。

  教师巡视。

  师:作者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这片文章?用自己的话概括。

  生:说了句公道话却被贬到黄州。

  师:大家可以猜想当时作者的心情怎样?

  生1:悲伤。

  生2:不对,应该是悲哀和无奈。

  师(快速):为什么呢?

  生2(不服气的):他即使是对的,但皇帝要贬他,治他的罪,他又有何办法呢?总不能去控告北宋皇帝吧”(教室里笑声一片)。

  生3:不对,应该是轻松的坦然的,因为他从此再也不必‘案牍劳形’了。

  师:用文章的原话就是——”

  生(齐声):闲人。

  师:作者愿意做‘闲人’吗?

  生1:愿意。”

  生2不愿意”

  生3:要是愿意,干吗睡不着觉,起来夜游?

  师:很好,作者为什么要夜游呢?

  生4:寂寞呗!

  生:都是月亮惹的祸!(众生大笑)

  生5(补充):是因为‘月光入户’,所以作者‘欣然起行’。

  生:应该是不甘寂寞,当看到月色后,便欣然起行。。

  师(放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好!先寂寞后欣然,看来月能解忧。如果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会像苏轼一样见月起行吗?

  生(齐笑着摇头):才不呢!

  师(笑):为什么古人有此习惯呢?

  生1:古人都是神经病。(其他生笑)。

  师(笑):是神经病吗?

  生2:不是,这是古代文人多愁善感的表现。

  师:说具体点。

  生2:因为‘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不正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掌声)

  师:不错,吟风弄月正是古人追求诗意和浪漫生活的表现,但更多的是借月抒怀,表达心绪,我们来看看作者月夜赏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众生翻书)

  生1:庭下如积水空明。

  生2(反驳):那是写水。

  师(笑):是写水吗?

  生3:不对,是写月光像水。

  师: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不是写水?

  生3:‘如’字。

  师:好!那水中藻、荇又作何解?

  生4:院中种的植物呗。。

  众生(大笑):是竹子、柏树。

  师:看见这幅“月下竹柏图”揣想一下作者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呢?(众生举手)

  生5:开心。

  生6:平静。

  生7:坦然。”

  生8:不对,应该是不平静。。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

  生8:因为竹柏有投影说明月色很清,月光很亮,确实给人一种静的感觉。但是作者此时身在异乡又被贬。心里不可能宁静!(掌声)。

  师:言之有理,言之有理。静中又突然不静,感情变化很快嘛!(众生笑)这叫什么写法?

  生:反衬。

  三、学生即兴表演合作体会感情

  师(关掉了《春江花月夜》笑):大家体会得很不错,假若让你们借助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作者的感情变化怎样?

  生:老师,你该不会让我们来‘模仿秀’吧?

  师:对!小组内确定人选,可自行设计台词和动作,可以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生4人一组讨论,师放舒伯特的《小夜曲》。(师分别选了4组同学上台表演)

  师生评价表演。

  四、学生齐背课文师布置课外拓展

  师:看来大家确实体会了苏轼当时寂寞、欣喜、宁静、不宁静的心态,下面我来齐背。

  生齐背。

  师:好,短短84字就传达作者这么多的情感,可见作者用笔的老到,下节课请同学们上网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包括他的诗词,看谁收集的全面。下课。

  生:老师再见。

  (下课了,教室里依然琴声悠悠,学生似乎还陶醉在《小夜曲》悠扬的旋律中)

  课例分析:

  此课例打破以往古文由教师一句一句教的窠臼,在充分激发学习主体的学习动机的情况下,发挥其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对文意的理解把握,更为重要的.由以往简单的启发诱导过渡到探究思考、自主合作、师生互动的新颖模式,实现学生探究之乐、成功之乐、学习之乐和合作之乐,让学习主体在自我的思考中增强人文素养。教师的在整个过程中充当组织者、领导者、引导者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张老师没有平白的说教,没有断然的否定,没有牵强的附会,`全由学生的见解出发,层层递进,水到渠成,充分的尊重学生主体,由此及彼,挖掘作品深层次的意义;尤其是学生在分析“月光图”时得出:以写“月”之静来反映主人公内心的“不静”。这是个独创,它打破了教科书的标准答案,让人耳目一新,很有创意。张老师没有否定,而是给以嘉许。另外,让音乐介入课堂,不能不说是个大胆的尝试,夜的静谧,月的清朗,人的豁达,都被那优美的旋律诠释的淋漓尽致,所选的乐曲也恰到好处,体现了语文课程资源的合理运用。既能怡情,又能制造氛围,可谓一石两鸟。

  评价:

  当然,任何一课都有遗憾。本课也有值得讨论的地方。是先让学生收集苏轼的材料再欣赏课文好呢,还是先上课文,抛砖引玉,再收集资料好,孰优孰劣?值得我们讨论;另外,让音乐介入课堂也值得探讨,不过,从视、听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刺激也不为过分,但时机如何把握也需要研究。无论怎样,形式是次要的,但形式也是必须的。古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更是人文性的完美体现,采用怎样的形式更好更快的让学生从这本厚厚的文化宝藏里挖掘出闪亮的珍珠则是我们广大的同行共同的追求。

  作者简介:张学新,男,1972年12月生,湖北襄樊人,湖北大学中文本科毕业,中学语文一级教师。1995年宜城龙头中学任教,2000年襄樊外国语中学任教,2002年深圳华侨城中学任教,倡导“成功教育”,主张“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至今发表的论文20余篇。

  做人做事的体会是:谦虚谨慎,博采众长,勤于思考,努力创新。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5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实录”中小标题为整理者所加)

  一、导入——铺垫月情

  师:苏轼一生跌宕起伏,但有一样东西却自始至终伴随了他一生,这样东西就是月亮月亮总是和中国佛教——禅宗联系在一起的,有诗为证:“见山不是山,见水何曾别?山河与大地,都是一轮月”苏轼笔下的明月浸透了独特、丰富、复杂、幽深的人生顿悟和喟叹,真正领略到月的“阴晴圆缺”他的高洁情操,只有明月可以朗照,可以寄寓,可以见证!

  师:苏轼曾悲月——

  生:(课件)“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师:苏轼曾叹月——

  生:(课件)“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qī),寂寞沙洲冷”

  师:苏轼曾问月——

  生:(课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苏轼曾祭月——

  生:(课件)“……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师:苏轼曾咏月——

  (课件)“……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师:他在《赤壁赋》《后赤壁赋》中说道——

  生:(课件)“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师:(出示课件)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

  孤寂伴随了苏轼黄州四年的生活,“月亮”成为了他的精神密友,我们来看看84个字的“神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破题——蕴涵月情

  师:课题中有哪些信息?

  生:点明了时间“夜”;地点“承天寺”;事件“游”

  师:就这些?

  生:还有,点名了文体是“记”

  师:很好“承天寺”是张怀民寓居之所,张怀民在元丰六年也被贬谪到黄州,他修了一座亭,苏轼给亭命名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送给张怀民,其中有一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辙也曾写过《黄州快哉亭记》从两则材料中可以看出苏轼与张怀民之间关系如何?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下?

  生:朋友知己

  生:志同道合

  师:呵呵,二人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月亮、张怀民,都是苏轼黄州时期的密友

  三、朗读——体悟月情

  师:我们来看文章的内容,请一位同学把“夜游”的故事用现代汉语说一遍,可以对照原文进行翻译

  生:(叙述情节)

  师:大致情节说出来了,请大家点评下他的翻译

  生:文言文翻译时,人名、地名、年号、官民、国名等可按原文保留

  生:“积水空明”比喻月光如水一般清澈透明,而不是庭院里溢满了水(生笑)这里还由一个比喻词“如”

  师:情节清楚了,我们来请一位同学朗读,注意节奏,同时,语速应该缓慢些

  (生朗读)

  师:原文有三段,三段你们觉得分别要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生:第一段要读出“欣然”的味道

  师:“欣然”是什么意思?

  生:“高兴地样子”

  生:第二段要有一种“惊喜”的味道

  师:呵呵,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惊喜”的心情?

  生:“盖竹柏影也”中“盖”是“原来是”的意思,哦,原来是竹树、柏树的影子啊!一开始,苏轼过于投入,以至于产生幻觉

  生:第三段读出“纠结”之情

  师:纠结?具体说呢?

  生:旷达

  生:我认为不可能是“旷达”,而是一种“自怜”和“悲叹”

  生:两种都有可能

  师:谁分别来示范下“旷达”和“悲叹”

  (生读)

  师:老师也来示范下:“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哈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旷达;“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悲叹;

  四、披文——分析月情

  师:刚才我们初步体会了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所蕴含的复杂的情感,接下来我们老规矩,进行“披文入情”,什么是“披文入情”?

  生:这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句子:“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师:第一段老师已经划出了九个词或短语,正好九个小组,你们按19顺序作准备,小组讨论——“披文入情”

  (投影展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各组研究,2分钟后——)

  师:请各组依次回答

  生1:首句中“元丰十月十二日”点明了夜游的具体时间,表达较为准确,时值秋日,天气寒冷

  师:点明时令,与文章有何关系?

  生1:更能衬托出诗人内心世界的悲凉、忧愤和感伤

  生:我们小组有补充:正是这一年张怀民也被贬谪到黄州,也是这一年苏轼结束了黄州四年的'“谪居”生活

  师:好,继续

  生2:通过“夜”突出月光的空明、澄澈的特点

  师:苏轼在夜下干什么?

  生2:他夜不能寐,内心纠结,“夜”,点出了他复杂的情愫

  生3:我们组认为,“入”将月光拟人化了,既体现了当时景色的优美,又说明了“欣然起行”的原因十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苏轼视月为友

  师:在这夜不能寐的夜晚,一轮明月悄悄入户,仿佛也懂得了苏轼此时的心境一般

  师:(补充解释“户”),“户,是单扇门此时因“乌台诗案”被贬官的苏东坡生活境遇并不佳

  生4:“欣然”是高兴地样子,体现了诗人对见到月光后十分高兴地心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师:见月光为何“欣然”了?

  生:久违的好友在自己最最寂寞、无聊之时,一轮明月朋友般的悄然而至

  师:第五组——

  生5:我觉得“无与乐”的意思是说没有人与我同乐此时的苏轼被贬官至黄州担任闲职,所以心中感到十分悲凉这也是下文寻找张怀民的一个重要原因

  师:太精妙,你很会知人论世啊

  生6:“遂”解释为“于是、就”从上文中“无与乐者”看出苏轼正找张怀民,而且从“遂”也可以看出,苏轼第一反应是去寻找张怀民,可见两个人之间情谊很深,关系是十分融洽前面“快哉亭”也证实了这一点

  生7:“寻”,寻找此时已夜已晚,而苏轼夜不能寐,却在月色皎洁的夜晚去独自寻找张怀民,说明二者之间情谊深厚

  师:“寻”能否换成“访”?

  生:“寻”和“访”不同,“寻”隐含了急切之情,月光如此皎洁,所以很快想到了怀民,所以急切的寻找要与好友一起分享月色

  师:有道理第八组——

  生8:“亦”是“也”的意思苏轼夜游寻怀民,而怀民也没有睡,这仅仅是一个巧合吗?但更令人信服的理由是怀民此时也被贬官到黄州,而苏轼于四年前也被贬官到黄州同样的夜、同样的月、同样的宦海浮沉、同样的心态,才有同样的行为,同样的心心相印

  师:妙不可言

  生9:“步”,是漫步之意月夜下漫步静中有动,徒步徐行,表示当时两人心怡,也流露出内心隐隐的寂寞

  师:皎洁的月光下,唯有志同道合的人默默无语散步于中庭才不至于打破那份宁静你看,皎洁的月色、宁静的心境、偶尔泛起的一丝纠结,都化着了两人从容的步履,现在,什么都可以说,什么都可以不说;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就这样一直走着,人与月浑然一体,“山河与大地,都是一轮月”了

  五、赏析——感受月情

  师:第二段、第三段,请同学们先在“素材本”上翻译;然后对整句进行赏析可以“披文入情”也可以结合苏轼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进行赏析独立完成

  (生独立完成,5分钟后——)

  师:请大家对照下老师的翻译,看看和你的有什么不同,有疑问,请举手——

  (出示课件,生对照师个别辅导)

  月色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师:关于这两段的赏析,我们来请几位同学说说

  生1:句中无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用“藻荇交横”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这个世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无尘俗的胸襟

  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闲人”不常有既表现出自己安闲自适的心境,还透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甚至也讽刺那些追名逐利,趋炎附势,奔走钻营,无法自拔,也无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的人

  师:你的赏析很准确再有——

  生2:慢慢地走在院子里,与张怀民一起四周纯洁通透,清澈空明有一种游览于蒙蒙山涧中的错觉潭里藻荇的影子在随风摇曳,就像洁白的盘子一样,上面用油墨描摹几笔,竹柏又屹立起来之后便是发现的欣喜,但最后又归为平静他们的情绪起伏就像一首跌宕的肖邦钢琴曲,最柔弱的地方,都蕴含着巨大力量他们很感伤,想为朝廷奉献,让自己有用武之地,但如却被贬官黄州,“先生穷到骨”;他们很豁达,心明如水远离城市的喧嚣,对于趋炎附势的官人很是痛恨无果或许我与他们不再同样的思想高度但我觉得他们悲伤、感叹深微的源头是无果自己的美好幻想在现实一个一个巨大的打击面前,都变成了镜中花,自己的努力与汗水换来的大都是别人的猜测,变不了预期那样文章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无果还掺杂着希望

  师:“无果还掺杂着希望”,太妙了,“闲人”的意味或许就在这里

  生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单独成段是有它的妙处的本句无一句写月,却又无处不在写月把月光比喻成空明的水,清澈透明,反衬出月色的皎洁轻柔而那水中的藻荇竟然也是竹柏的影子,交映成趣“一切景语皆情语”用在这儿是在恰当不过了诗人见月色如何便欣然起行,那种温暖、月亮的陪伴,使他与张怀民步于中庭他来了兴致,竟然能产生月光如水的错觉,而一个“盖”字,蕴含了他多少的惊喜普通的景,却又非凡的情,诗人的旷达溢于言表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诗人触景生情,连声感叹,这种复杂的心情是很难说清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虽说不是夜夜有月,处处有竹柏,但大自然永远是美的,只有你有一颗豁达的心,一切都是美妙的,不是吗?可诗人无法释然,那所谓的“闲人”是对他不能实现政治抱负的遗憾可他又何尝不释然呢?也许是他在安慰自己,能享受到自然之美的人不多所以他现在内心是十分复杂的我们仅仅是观文者,只披文入情,而真正的一切是缀文者情动辞发后,留给我们的悬念

  师:我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对你的赞美这三位同学的赏析不仅“披文入情”,还能依据苏轼的经历甚至思想进行赏析让我们领略了文章中苏轼复杂的情愫

  结语——月情袅袅

  师:同学们,一路走来,苏轼把一腔情愫寄于明月!没有屈原写悲壮,不效陶潜归园田步月淡心,悠然自得,获得一种心灵的自由和恬淡“一蓑烟雨任平生”,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也无风雨也无晴”,举重若轻,大无大有——完成了一位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

  师:下课!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6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为会员推荐转贴,本份教学实录非常精炼,充分利用了准备的资料,值得大家借鉴。更多本课作品,请查看: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目录

  这节课我们先来说一下“月光”,“月光”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笔下是一个意蕴丰富的词语。关于月光,大家积累了多少古诗词啊?

  生1: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思乡之情

  生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美好的祝福

  生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真挚的祝福

  生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对朋友的思念。

  师:一缕月光能勾起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月光更能引起文人们对亲人的美好祝福,为什么平凡的月光竟有如此的魅力牵动着那么多人的情肠?

  生:人的雅兴

  师:不错,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也是写人的雅兴,什么雅兴呢?”

  师(板书):记承天寺夜游

  师:公元1079年,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苏轼在黄州度过了他一生中寂寞的时光,在黄州的第四个年头,即1083年10月12日的一个夜晚,这天晚上天气很好,月亮高高挂在天空,大地笼上了一层清辉,苏轼却无法入眠,他做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呢?

  师:好,下面让我们跨越千年的时空,和苏轼一起,走进那一片淡淡的`清辉中,去感受当时的月亮吧。

  播放课文录音

  师板书《记承天寺夜游》

  师:感受到苏轼什么样的心境了吗?

  生:············

  师:(此环节不宜纠缠)要真正读懂苏轼的心境,我们还要先读懂这篇短文,这篇短文是文言写成的,所以,在阅读上我们稍微有点障碍,我们先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学生资料发放

  一:你能读准下列字音吗:

  遂(suì)寝(qǐn)与(yu4)藻(zǎo)荇(xìng)

  二:你能尝试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吗?(想想划分句子节奏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

  师:好,作了这样的准备工作后,我们再来朗读一下这篇课文。

  三:下列字词书下没有给出注释,你能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解释吗?(注意联想以前学过的课文)

  户:门欣然:高兴的样子遂:于是

  至:到交横:交错纵横盖:表推测的语气词)

  耳:语气词,罢了

  四:你能试着翻译下列两个句子吗?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想;遂,于是,便;至,到。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学生再读一遍。(这一遍文章意思更加明白)

  (继续回到教学流程中来)

  师:好让我们再回到这篇84字的短文中来,这天晚上,苏轼怎么会想到到庙里去游玩呢?他本来都已经睡觉了嘛。

  生:因为月色很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师:呵呵,苏轼不想辜负了今夜的月色,在这样的月色中,他想到和朋友一起赏月。他朋友多吗?

  生:不多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念无与为乐者

  师:哦,朋友不多,知音稀少,但好在还有一个,是谁啊?

  生:张怀民

  师:张怀民当时任主簿之类的小官,此人心胸坦然,初时寓居承天寺(今湖北省黄冈县南方)。曾筑亭於住所之旁,以纵揽江山之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水调歌头词相赠zo

  张怀民这个时候睡觉了吗?如果他睡了,苏轼再把他从床上叫醒,深秋的晚上啊,多少有点扫兴。

  生:没有啊,怀民亦未寝。

  师:呵呵,张怀民似乎知道苏轼要来约他,用一个词来形容···

  生:心有灵犀

  师:嗯,有了友人相伴赏月,他们走到院里,看到了优美的月色,苏轼是怎么描写月色的?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我们来品品这样的句子。

  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

  (黑体字部分板书)

  月色之明2

  月色之清空灵皎洁

  月色之浓

  师小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师:品完月色,苏轼发感叹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注意这个词语:闲人,你怎么理解的?

  生:“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

  生: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己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生:那些陷入宦海热衷于争夺功名利禄的人,何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更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板书:

  抒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潇洒旷达自己排遣的乐观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7

  一、教材依据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七课《记承天寺夜游》

  二、设计思想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大文豪苏轼因“鸟台读案”被贬滴黄州任有职无权的闲官团练副使时写的一篇短文。这篇短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学习本文时,应引导学生走近苏轼,了解苏轼;走进课文,与苏轼同游承天寺。并引导学生欣赏作者笔下如诗如画的月色。抓住结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与苏轼谈心,探索他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能背诵并翻译此文,且能理解下列重点字词:念、寝、欣然、空明、遂、盖、但、耳。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中,教师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并运用适度补充课外知识的方法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充分采用自主式学习,分组讨论式学习,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以达到知识与能力同步增长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苏轼。虽然他命运多舛,但依旧处之泰然,对困难一笑置之;一个变磨难为动力,让自己在华夏文坛中熠熠生辉的一代才子的形象!让学生深深体味到:苦难,对强者来说,是一笔财富。

  四、教学重点

  理解并背诵此文,提高学生欣赏水平。

  五、教学难点

  克服时代的局限,走进作者心灵,体味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安排好学生预习。

  (2)准备好备课教案。

  (3)收集苏轼生平、诗词方面资料。

  (4)准备好针对此文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1)预习好此文,对不认识的生字早查阅好。

  (2)搜集一些苏东坡的诗词。

  (3)搜集一些古人写月的诗句。

  七、教学过程:(1课时)

  1.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最喜欢什么时候的月亮?(八月十五)为什么?(学生兴趣盎然,争先恐后,畅所欲言),那么平时你喜欢在心情好时还是心情不好时赏月呢?(学生各抒己见),其实,当我们有心事时,把心交给月亮,与月亮对话,也是一种不错的生活情趣。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苏轼去欣赏他笔下的月色美景,体味他赏月的特殊心境。(利用多媒体出示课题)

  2.朗读感知

  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⑵学生个性朗读。哪位同学能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一遍(选1—2位同学,朗读后由同学点评,老师补充)。

  ⑶全班齐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走近苏轼,了解苏轼

  本文作者宋代大诗人苏轼,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曾诵读过他的一首词,叫《浣溪沙》。哪位同学还能背诵?(指名背诵这首词)

  这位大文豪,才华横溢,但他命运不佳。他因“乌台法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但他善于自我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澈透明,如诗如画。诗人陶醉于迷人的月色中,随缘自适,自我排遣,自豪地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

  〖多媒体镜头1〗

  承天寺图片资料

  4.走进课文,与苏轼同游承天寺

  ⑴疏通文意:(合作探究:分四人一小组讨论)。

  要求:

  ①看注释,查工具书,正音正字,翻译全文。

  ②不懂的字、词、句勾画出来,小组内共同讨论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讨论后,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解答,老师点拨)

  ⑵考考你:

  〖多媒体镜头2〗

  ①理解下列带点词的含义。

  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亦未寝()

  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翻译下列句子意思: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由学生解答后,老师在大屏幕上出示正确答案)

  ③由学生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④全班齐读课文,加深理解。

  5.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苏轼谈心

  ⑴与作者一同赏月:作者为什么夜游承天寺?又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呢?请大家围绕大屏幕上的问题自由讨论。

  〖多媒体镜头3〗

  ①作者为什么会想到夜游承天寺?

  ②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③讨论,如果将“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改为“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表达效果一样吗?

  (学生自由讨论2分钟后,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师生互动后明确:

  A.因为月色很美,于是到承天寺寻张怀民一同赏月。

  B.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透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真可谓精妙。给人一种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两个比喻描绘出一个皎洁、空灵、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C.以水喻月,本来并不显得新颖;新奇的是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清澈的水中交错着藻荇,把隐喻又推进了一层,使人感到水月莫辨。正当读者恍惚迷惘加以体味时,作者却轻轻点出:“盖如柏影也。”于是恍然大悟。

  D.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此句,当堂背诵。

  ⑵感悟作者复杂的心境。

  作者与张怀民漫步在这如诗如画的月色下,其心境如何呢,请围绕大屏幕上的问题思考。

  〖多媒体镜头4〗

  ①“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与张怀民漫步在这冰清玉洁、宁静淡雅,如诗如画的月色下,其心境如何?找出文中最能表达他此时心境的一个字。并结合文中的诗句加以评析。

  ②作者遭受冤屈被贬都如此洒脱、安闲,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师生互动,学生自主探究,老师点拨)

  A.作者漫步在这如诗如画的月色下,心中有被贬谪的悲凉,有赏月的欣喜,有漫步的悠闲,有对人生的感慨。最能体现他心境的是“闲”字。

  B.人生仕途不顺,难免心中不快,但却表现得非常洒脱、安闲。闲中生愁,对愁又能以超然的态度对待,这就是苏东坡。一个乐观、旷达的苏轼。

  (利用多媒体逐一出示探究结果)

  〖多媒体镜头5〗

  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体现了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C.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读出感慨万千的语气,体会作者复杂的心境。

  ⑶与苏轼面对面谈心。

  同学们,本文篇幅很短,但却表达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作者一生多才多艺,但却因不附权贵,一生仕途坎坷,此文写于宋元丰六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已经四年了,与初贬到黄州的张怀民有较密切的往来,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此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自己排遣的特殊心境!在被贬期间,作者全身心投入到写作之中,写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

  ①这期间,作者写了哪些优美诗词?最好能找出其中的几句你喜欢的句子。

  (学生开始翻阅课前准备的资料)

  A.《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B.《调仙歌》: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C.《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D.《临皋闲题》: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②假如苏轼就在你面前。你最想和他说什么?

  ③开展背诵竞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本课总结

  通过学习此文,我们了解了一个真实的苏轼:他命运多舛,却依旧处之泰然,对困难一笑置之;一个变磨难为动力,让自己在华夏文坛中熠熠生辉的一代才子的形象!苦难,对强者来说,是一笔财富。

  7.作业

  课外继续收集有关描写“月”的古诗文。

  八、教学反思

  “寄情于月”的诗文常见,学生对此文的欣赏一般停留在“语言美”的层面上,我们在教学中则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作者当时的境遇:在贬居中寂寞寡欢,即使是多年的老朋友,也不敢跟他通信来往。天上的月亮并无势利之心,而人间却多势利之徒。这是作者的悲愤,这悲愤笼罩着贬谪生活的浓重阴影。此文显示的是诗人在漫步中领略月光的美好,在漫步中思索人生的哲理,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鄙弃人世的喧扰,在清寂中追求心灵的宁静和纯洁的境界,这份人生的豁达,则是同学们应该学习和体会的。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8

  教学目标:

  通过自由朗读、补读、演读、助读资料辅助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诵读过程,获取文本内容的整体感悟、分层次理解、细节处品读等知识,掌握通过不同方式咬文嚼字理解内容的技能,培养能够在人生逆境中不断与自我和解,用豁达洒脱的积极心态面对人生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分层次理解文本内容,品悟作者的人生体验

  课时:

  1课时

  教学辅助:

  多媒体

  文本类型:

  诵读型+主题型文本类型

  教学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宋代男神苏轼的一篇经典文章《记承天寺夜游》。这是一篇记述性很强的文言文,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采用的学习方法也很有趣,一起来看。

  【投影展示】

  学得精彩的标志是读得精彩

  读通故事——整体概读

  读品意境——读出文字中的诗情画意

  读悟心境——读出叙述中的起伏跌宕

  读懂人生——读出言辞中的心路历程

  过渡:

  四次诵读,四次挑战,帮助大家理清层次,理解主题,感受和学习文字的魅力。来,让我们一起开始挑战吧!

  (点评:开门见山的导入语直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教学目标清晰,学习步骤清晰,眉清目秀。)

  第一部分

  读通故事——整体概读

  1.自由朗读,梳理线路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结合课文内容完善板书信息:

  【投影展示】

  全文内容及重点字读音,配乐自由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老师板书:简笔画中间部分标注“承天寺夜游”突出“夜游”二字,在右侧依次画上箭头标识,由学生归纳完善行踪,提示使用动词概括为两字词语,提示“起行”与“赏景”。)

  明确:起行寻友夜游(赏景)抒怀

  (反思:

  1.此处讲课时设置为配乐朗读,学生便不自觉的形成了齐读的形式,反而失去了自由读的意义。只有充分的自由读后的思考,才能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文章内容,便于梳理出行文思路。

  2.在概括词语补充填空的内容设置上是否可以考虑在自由朗读后的自由概括,这样更加能够体现出多元化的信息要素,进而去整合完善。如此一来,我想在充分的朗读的基础上应该能够更清晰作者的思路。)

  2.默契齐读,理出层次

  过渡:

  同学们,通过大家概括出的四个关键词,我们了解到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苏子和朋友怀民夜游承天寺所见所闻所感,这一篇古文虽只有一段话,但却表达了不止一层的含义,古人讲故事讲究“起承转合”,现在,就让我们试着再读课文,用停顿读出文章的四个层次。

  (学生齐读,根据梳理出的行踪图,在每一个层次后停顿。)

  【投影展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起)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承)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转)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合)

  (稍加分析朗读每一个层次时的情感,全班齐读。)

  (反思:

  1.正是因为缺少了第一个环节的充分朗读,也就在齐读的时候学生并不太默契。这个环节的推进前提是在第一环节的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的,进而过渡到文章内容的层次理解;

  2.在“起——承——转——合”的解释上时候可以考虑学生较为熟悉的“叙事——写景——抒情”,而“叙事”就包含了“起——承”两个部分。如此而来,应该更好理解。)

  过渡:

  大家很有默契啊!接下来我们就开始下一个挑战吧——

  第二部分

  读品意境——读出文字中的诗情画意

  【投影展示】

  请你用这样的方式来说话:(第一个空格内容可以是原句,也可是原句中的关键词)

  从“”,我读出了一个的夜晚

  我读出了的夜景

  (学生自由展示)

  预设:

  从“月色入户”,我读出了一个明亮的夜晚

  从“月色入户”,我还读出了一个宁静的夜晚

  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我读出了一个空明的夜晚

  从“月色入户”的“入”字,我读出了一种有些喜悦的,快乐的夜

  从“盖竹柏影也”的“盖”字,我读出了苏轼的洒脱,这是一个随性的自由的夜晚

  ……

  (反思:

  1.这个环节的问题设置上不够清晰,让学生一时间无法清楚明白应该如何作答,是否可以在提问时明确:“请你从本段中写景的句子中找到奥秘”聚焦到“写景句”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2.应该更加细致地注重课堂生成,如:

  (1)学生在赏析“月色入户”的“入”字时,从拟人的角度入手,同时学生提问:“如果换成洒字,是不是就不是拟人了呢?”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进一步说明翻译时我们可以用“进入”等拟人的词语来解释,返回来思考作者这一个“入”字写得好;

  (2)学生在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一句时,有人误解为“水的清明”,而这个问题也正是考点,难点,此时教师应该及时引导或同学们思考正确的解释是什么,发现了“如”就理解了比喻的修辞,进而明白此处写得还是月的皎洁,在宁静之夜,写下了空明之景,进而引导理解“空”,有庭院景色之空明,更有内心深处的空与静;

  (3)“竹柏”的适度拓展,引申为“君子”是否更契合主题;

  (4)解释写景之句可以配合着板书展开解读,如此更能直观地理解内容。)

  过渡:

  【投影展示】

  同学们,作为宋代文人,苏轼有典型的宋人的特色,他雅致,内敛,苏轼的月,是清空洒脱的。

  借明月寄相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美好祝愿)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凄清愁苦)

  借明月诉衷肠: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无可奈何、不安现状)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永遇乐》(清夜无尘、月光如银)

  (学生齐读感悟)

  (点评:此处的写月诗句的拓展能够让同学们更开阔的理解到苏轼对月亮的特别情感,同时对于下一部分情感的展开提供便利。)

  归纳过渡:

  在这样一个宁静之夜,作者怀着怎样的心情来欣赏如此空明之景,(教师板书为承天寺的图画左边)苏子和好友怀民是什么样的心情境遇如何呢?一起来看——

  第三部分

  读悟心境——读出叙述中的起伏跌宕

  根据提示,补写内容,演读文本,深入思考

  【投影展示】

  请你根据上下文内容补充“我”和怀民的表情动作语言或心理等,想象当时的场景。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苏子想/说: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苏子想: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怀民说:“”(添加动作)

  苏子说:“”(添加动作)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动作描写)

  (学生分小组自由活动)

  (学生演绎,惟妙惟肖,精彩绝伦)

  (反思:

  1.此处教师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在于针对学生的展示能够一针见血地有针对性的指出优缺点,如第一个展示小组对于上下文的理解不够,也就导致补充的语句缺少过渡性,但是在文采上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点明第二组的同学在怀民的情感把握上做得比较好,第三个小组的背景内容补充是一大亮点,这样一来对学生应该有很强的指导性;

  2.如何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呢?其实此处被贬之身的背景应该适当地补充给学生,再这样的背景下也就更能够激发学生对人物心理的揣摩,而不是仅仅局限在文本上思考;

  3.小组展示应该更加精要,同时可以考虑上台展示的形式是否更好。挑选最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后,着重拓展扩充“闲人”的理解,说透“闲人”,身体有闲,无公务可做,心里有闲,面对困境只能自嘲,进而开解自己,这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而再读句子,揣摩情感会更好些。教师在这一个部分有点着急,就着问题展开来讨论问题,应该是一种接下来需要需要修炼的本领。)

  齐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归纳:

  同学们,在精彩的表演之后,我们看到之人

  (学生自由补充:闲适之人、自由之人、洒脱之人……补充板书在左侧黑板上)

  【投影展示】

  承天寺夜游,

  宁静之夜,

  空明之景,

  闲适之人。

  (生读,生记笔记)

  过渡:

  同学们,作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很高啊,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

  第四部分

  读懂人生——读出言辞中的心路历程

  【投影展示】(配乐朗读)

  元丰二年(某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

  在黄州,苏轼的月,是现实的镜子。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元丰三年(某年)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bìn)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元丰五年(公元某年)春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suō)烟雨任平生。

  料峭(qiào)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前赤壁赋

  (元丰五年)

  苏轼徜徉在赤壁古战场中,

  在“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月景中,

  同行游客们“诵明月之诗,歌窈(yǎo)窕(tiǎo)之章”。

  当有人怅然悲观地“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

  叹不能“挟(xié)飞仙以遨(áo)游,抱明月而长终”之时,

  东坡却给出了思考的结果: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尽,用之不竭。”

  明月亘古不变地悬照在他眼前,他也主动融进了无边的月色中,尽情享受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俯仰天地,忘怀得失。

  (反思:

  1.课件制作中这个环节的配乐音量控制还需要注意,同时可以加入学生的朗读丰富形式;

  2.预设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关键词来分析作者的心路历程在时间上还显得有点局促;

  3.过渡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广泛搜集资料深入理解词人的心路历程,达到论世知人的目的。)

  总结

  这一路走来,东坡以如仙的风骨,达观积极、顺其自的心态面对人生,在与清风的交流、明月的融合中实现了对自身的超越。

  他的洒脱与自我超越,更是今天的——

  【投影展示】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起)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承)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转)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合)

  (反思:强化阅读还是应该引起重视,在经过一节课的分析之后,学生对于作者心境的把握肯定与刚起头不同,那么就需要趁热打铁再次齐读课文,努力读出作者的心情。)

  叶嘉莹先生说得有趣,东坡是个天才,是个沾染了几分仙气儿凡人,他的一生都在用这“仙气儿”来解脱人生的不幸,他的一生教给我们如何与世界和解,如何与自己握手言和。

  课后作业:

  【投影展示】

  请你动手写写自己的感悟吧!关于苏轼的,关于人生的,无论如何,只要用心就好。

  【板书设计

  【附录】

  自评:

  与自己和解,是一生的功课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自评

  晋城爱物学校时慧慧

  这是自己的一次新的尝试,或者说是一次挑战。当我确定了诵读型文本类型的时候,我明白这节课也是对于如何能有效运用诵读这样的形式推进教学目标达成的一次挑战。

  回想起这一堂课,从备课准备开始,过程便是极度艰难的,因为日常教学中掌握的朗诵方式太过于匮乏且单一,搜索枯肠也还是想不出该怎么展开。一遍又一遍地朗读文本,当我发现了“起承转合”的内容变化的时候,想到了余映潮老师的朗读四步骤,依靠什么方式完成文本梳理,自由朗读思考归纳进而默契齐读,明确内容。事实证明,这样的自由朗读方式是可以推进基本的层次梳理教学的;在赏析经典句子的环节,我想到了王君老师的诵读型文本处理方法,对比读、补读、演读,这样丰富多彩的方式都是完全可以借来一用的,课堂流程走下来发现,这样丰富的方式能够分层次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整堂课,我基本做到了指令明确、目标清晰,能够将新旧知识前后串联,以多样朗读、重点问题为主线贯穿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板书设计新颖独特而且能够契合文本内容,思路清晰,并且能够展现出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对我来说,这是一节充分展示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符合课标要求的一堂较为成功的公开课。

  与此同时我也明白了,任何一节课,任何一件事,都不可十全十美。很多环节在思考的过程是美好的,甚至是自认为简单容易的,但确实又在实际进行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很难理解问题所在,或者说因为教师的耐心缺失而导致课堂时间分配中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失误,归根结底,还是不够精炼,想要表达的多,放手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或者说留给学生的思考的空间还是太过于狭窄,这样看来,在主题的探究上就会出现一些讲不透,说不清的问题,敢于取舍显得非常可贵,或者说围绕着教学目标而设定课时的关键点讲解也很重要。

  每一节课在下课铃声敲响的那一刻,都会在我们的内心产生出很多的情感,兴奋地、遗憾的,交织在一起,让你欣喜地看到一些亮点之外免不了还会感慨:如果能……就好了……并且在这过程中总是想到会有很多地方需要推敲,可做修改,甚至是在这不断完善的过程里日益完善。然而,语文课的魅力恰就在于,当我们在对于字词理解不尽相同的情况下去开展教学的时候,课堂里的每一个孩子都会在我们的引导中衍生出无数种自己内心的感悟,然后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而这每一份独一无二,是知识的二次转化,是思维的碰撞,更是灵魂深处的对话,也许因为这些临时生成而“扰乱”“打破”了原定计划,甚至会让人感受到紧张焦虑局促不安,甚至是因此而中断、暂停、陷入僵局,但你终究不能否认,这份拥有残缺的不完美,才恰恰是课堂最美好的地方,才是于我们而言最有意义的地方,这一路走来,才明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课堂的残缺,认可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思考,这些才是人生最宝贵的体验,今天的这堂课,我们读懂的应该也是东坡心中那一份豁达释怀,最终明白:与自己和解,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重要功课。

  作者简介

  时慧慧,山西省晋城爱物学校初中语文教师,晋城市模范教师,晋城市名师培养工程初语组学员,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愿用虔诚之心,真挚之情,描绘出最美妙的语文的颜色,不负此生。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9

  一、教材解读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篇幅简短,却蕴涵深厚。夜间赏月,自然是别有一番情致,但不同的赏月者却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耳”看似随意而问,但诗人在仕途上沉浮的悲凉之感,愤事嫉俗之情也就戛然而生了。本文以独到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作为“闲人”独有的思想感情。因而领悟“闲”的深刻含义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文中的“闲”,决非清闲之“闲”,决非不理政事,而是作者对贬谪后担任闲职之身份的自嘲。对于一个胸怀大志却遭受打击的“闲人”来说,其抑郁和忧愤是不言而喻的。

  但作者并未因此而委靡,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并找到志同道合的“为乐者”张怀民一同赏月。而也只有在这样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能那样迷人。“空明”二字更是绝妙,既是对如水的月光的描绘,也是这种“闲情”的写照,亦即作者旷达胸襟的体现。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能发出“何夜五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叹。阅读此文,眼前犹如展开一幅笔墨淡雅的画卷。虽无雄阔的'气势,却给人以清新、恬适的感受。

  二、教学设想

  苏轼实在太好了,《记承天寺夜游》这个文本也实在太好了!好到你觉得无论怎样上,都会唐突了内心得偶像。于是,备课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苏轼想要传递的人生态度,在我看来,也是一节课堂的态度:

  ①、要“为乐”。课堂要带给学生快乐。

  ②、要一点儿“欣然”,课堂的气氛应该是和谐的,师生都要有“欣然”的冲动。

  ③、要有“盖”味儿,一定要给学生一点惊喜。

  ④、要“空明”点儿,摒弃杂念,灵魂安宁,目标不多。

  故在设计教学中由《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加《浣溪沙》等两首词,以“悟苏轼闲人情怀”为主题,立足学生的阅读感悟,以品“闲”为主线,咀嚼字词、链接背景、涵泳比较、朗读体验,还原文本中蕴含的美妙情思,走进作者细腻丰富的心灵,感受苏轼挫折人生下展现出的旷达人生之境。

  三、教学反思

  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文言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既注重文言文学法指导,又注重精神熏陶,构建平中见奇,奇中求实,具有跌宕之美的语文课堂。

  1、重在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课堂上利用自由朗读让学生找找感觉,力求读出味道;利用齐读来感受郎朗书声的氛围,再现诵读经典的气势;利用指名读来深入了解学情,发现问题。至少让学生在读准、读通方面没有障碍,为读懂奠定坚实的基础。

  2、学生的自主学习应该是学习的第一步。因此,凡是学生个人能解决的问题,应该让他们自己去解决;个人解决不了的,小组合作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范围内组间互相解决。老师只在中间起到一个点拨、整合学生观点的作用,尽量不包办代替。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小组间的智慧分享既能够让学生“择善而从”,又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3、让学生得到精神上的熏陶和感染。苏轼的情感从其胸中自然流出,与景物浑然一体,体会其情感是学习此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的阅读面毕竟狭窄,无法从文字上获得真切的体会。因而适时简介背景与黄州对苏轼的重要意义非常必要,只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悟一位政治上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受到重创后的心境,才能与之产生情感共鸣,真切感悟他身处逆境却能豁达乐观处之的情怀,从而受到精神上的熏陶。课堂上链接了苏轼身处人生低谷,却依然流露旷达之怀的两首词。学生们受到了一种精神上的熏陶和感染,自然而然对苏轼有了更新的了解。

  当然,这节课也留下了很大的遗憾:本文有一个写月夜美景的佳句,课堂上光让学生赏析了一下,如能一起来想象这幅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想象的画面描述出来。这样学生对美的景色、美的语言的印象就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自己感悟来的,能让学生沉浸其中,欲罢不能,才是语文教学的魂。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10

  [设计思想]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仅84字,但言简意丰。初二的学生理解字面含义并不太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通过带领学生反复地诵读课文,以读带讲,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通过品味写景的意境之美和探究“闲人”的意蕴引导学生认识苏轼高洁、澄澈的心境和处逆境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诵读文章,熟读成诵;

  2、积累文言词语,正确理解文意;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资料引入等突破重难点。

  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有这样一个古人,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这个人就是苏轼。今天我们来学习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1、学生自读2分钟,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点名朗读,纠错、指导。

  3、齐读,读出韵味。

  三、借助注释,合作疏通文意。

  四、吟咏美文,理解意蕴,感悟作者情怀。

  (一)、觅东坡知音。

  1、生齐读开头到“相与步于中庭”,问:东坡为何在冬夜起行?

  2、哪个词能表现出东坡夜游的兴致很高?

  3、还有一些词能体现苏轼的心理活动,请你找出来并分析一下。

  4、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介绍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坏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二)、与东坡赏月: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一对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友人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幅月夜景色吧!

  1、齐读写景句,问:有人说,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那么,请大家仔细地品读这句话,看看月亮藏在哪里?

  2、再读,想象此句描绘的空明澄澈的意境,品味“盖”字所逗露的作者的心理状态,感悟作者迷醉于眼前美景的情态。

  3、“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的苏轼,又有着怎样的心境呢?你能否从中窥探到他的内心世界?

  4、再读,读出月色的朦胧美和作者内心的宁静、喜悦、空明、澄澈。

  (三)听东坡抒怀

  1、承天寺的这幅月夜小景的确美妙绝伦。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像承天寺这样的美景到处都有,为何只有苏轼才能领略到呢?

  2、闲人为何意?(出示资料:“乌台诗案”及被贬黄州的处境。)

  3、是否清闲的人就都能欣赏到这样的美景呢?那么“闲人”还应该怎样理解呢?(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俸薪,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感受东坡的艰难境遇,从而理解他的闲情逸致。)

  4、的确,苏轼的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难得的是他始终随缘自适、自得其乐。贬官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官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官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你从中看到了有着怎样心境的苏轼?

  5、再次齐读,感受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与苏轼同行。出示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的文字后,师生共读课文,根据屏幕上出示的思路一起背诵课文。

  四、生展示背诵成果。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

  2、推荐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10-11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07-13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优秀04-15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精选11篇)09-27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赏析05-17

【合集】《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5篇07-25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精选11篇)09-26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通用11篇)08-22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01-13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设计(通用6篇)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