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优秀的教学设计集锦(15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初中语文优秀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20 11:32:1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优秀的教学设计集锦(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优秀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语文优秀的教学设计集锦(15篇)

初中语文优秀的教学设计1

  活动目标:

  1、认识自我,正确对待成长中的烦恼。

  2、了解他人的烦恼,重新审视并评价自我。

  3、学会沟通与理解,帮助别人解脱烦恼

  4、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关注并热爱生活的情趣。

  活动重点:

  1、 正确认识、审视、评价自我。

  2、能正确表达感受、心理和体会。

  3、激发热爱生活的情趣。

  课前准备:

  学生:1、提前布置学生玉溪,准备好小记者的资料。2、可以自由结合,互设情景,做采访准备。3、可向爸爸、妈妈、朋友了解少年时期的烦恼。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美国故事片《成长的烦恼》。

  活动过程:

  一、播放故事片《成长的烦恼》(片段),学生畅所欲言谈感想。

  1、你喜欢这部影片吗?为什么?

  2、你喜欢戏剧中的哪一个人物?说说自己的观后体验。

  3、小组选一名发言代表,在全班交流。

  4、可以有分歧、有争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5、教师小结:无论你喜欢哪个任务,都无可非议,关键是你明白了这是一群可爱的少年成长中的'烦恼,这些烦恼仿佛就在近前,就在我们身边或我们的成长中,最可贵的是不仅能说出,而且还能不断地审视和正确评价自我,这就是笑声中的烦恼,也是《成长的烦恼》一片带给人的艺术 魅力。

  二、下面让我们来交流一下:我们是否也有成长的烦恼。

  1、全班分四大组,各族抽取一格题目。

  2、题目打在屏幕上:(1)说说自己的烦恼一组。(2)替朋友解脱烦恼为(二组)(3)回首成长中的烦恼。(三组、四组。三组是记者,四组是被采访人。)

  3、在预习的基础上,各组准备五分钟后,各组进行小组擂台赛。

  4、准备好后各组派代表进行交流,其余同学可参与评析。比一比哪个组的同学语言流畅,敢于直言,态度诚恳,用语礼貌。

  5、全班交流。

  三、活动小结:

  全班四个大组同学的三项活动都围绕“成长中的烦恼”这个主题展开的,大家不仅说出了自己的烦恼,了解了他人的烦恼,同时也有了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的向上的态度,这对同学们的成长是很有益处的。假使我们能正确认识自我,学会为他人着想,以冷静的思索和应有的谅解去化解、释然许多烦恼,那么,生活将变得更加灿烂美好!

  四、作业:

  将今天的知心话、心中情写在作文本上,记下自己成长中的烦恼和快乐。

初中语文优秀的教学设计2

  课题

  秋天的怀念

  课时

  1

  上课时间

  XX年9月14日

  课型

  阅读课

  阅读目标

  阅读导语,设定学习目标:

  核心解读

  本文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的几件平常小事,透过对母亲一个个平凡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从字里行间诠释了母爱的内涵。本文是作者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语言朴实含蓄,情感真挚细腻。

  目标链接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学习时,要读懂课文,并抓住母亲的神态、动作、语言等,通过质疑、抓重点词句等学习方法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感受崇高的母爱以及如何正确对待人生路上的困难和不幸,学会坚强,珍惜生命。

  学习过程

  导学过程

  一、学生独学,初读生疑(用时:5分钟)

  1、检查预习情况。

  2、根据导语设定学习目标。

  3、学生围绕目标静学,并做好读书笔记。有不懂的请教小组同学。

  (一)导入语:

  1、故事导入:

  2、阅读导语,设定目标。

  (二)结合“十注”、进行“三读”,独学课文,独学课文初步解决问题。

  1、读文自主学习:

  一读:快速浏览,对文章有大致了解。

  二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排除生字词语障碍。整体感受文章基本内容。

  三读:默读有一定速度,边读边想,做到三动“眼动、手动、心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对文章有自己初步的见解,做好旁注。

  2、测查独学情况。

  (1)、()无常()来()去()出()外

  ()拉拉泼泼()絮絮()

  热烈而()()而高洁咱娘儿俩()。

  (2)、我的疑问:。

  二、学生合作,研读解疑(用时:10分钟)

  1、抓住“神态,语言和动作”等细节描写,多读多悟。

  2、“抓住重点的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于无声处听惊雷

  3、读书─质疑

  4、每一个答案,都要找出相关的句子,说出怎样体会的,学习做阅读笔记

  环节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交流独学成果,小结问题,引出探究话题。

  2、关于教师预设的话题进行探讨研究。

  探究:

  话题一:秋天()(填干什么)(以此找出文章线索)

  话题二:()的.母亲。(找出写母亲的语段,朗读,感悟,体会)

  话题三:()的“我”(找出写“我”的语段,朗读,体会)

  三、学生展示,品读释疑(用时:15分钟)

  仔细倾听,对不同观点进行辩驳

  环节要求:通过组内展示和班内展示,陈述自己的意见,组间辩论,教师适时点拨。

  展示合作学习成果。

  提出问题,请教其他同学解决。

  四、学生探究,发展扩读(用时:5分钟)

  用文中的表达手法写话

  探究:父母之爱

  提示:怎样透过平时生活中不值一提的一些小事,来表现父母关怀我们。我们又是如何回报父母的。

  五、学生达标,能力测读(用时:5分钟)

  阅读下面这篇短文,你想说什么?

  妈妈的账单

  一天晚上,我正在准备晚饭,我的儿子走进厨房递给我一张纸,他在纸上写了一些东西。我在围裙上擦了擦手,仔细地看了看,上面写着:割草,5美元;这一周整理自己的床铺1美元;去商店,50美元;你去购物我照看小弟弟25美分;倒垃圾1美元,取得了优秀的成绩,5美元;还有打扫院子2美分。

  看着他满怀期待地站在那里,千万个记忆一瞬间闪过我的脑海。我接过那张纸,翻到背面,在上面写道:

  怀你9个月,免费,为你熬夜,请医生为你看病,免费;多年来花在你身上的时光,为了你流过的泪,扶养你成长所付出的一切,免费;日日夜夜为你担忧,将来还要为你操心,免费;给你忠告和教你知识,供你上学,免费;给你买玩具、食品、衣服,为你擦鼻涕,免费;儿子,当你把这些都加到一起时,妈妈付出的所有的爱都是免费的。

  看完之后,儿子的眼睛浸满了大滴的泪水。他望着我说:“妈妈,我真的很爱你。”

  说着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了很大的几个字——账已付清

  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优秀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陶渊明的《饮酒》诗,好比我们这个旅游团观赏了陶渊明经营管理的一处田园风光,领略了它特有的风味。今天我们继续旅行来到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这两座高峰郁郁葱葱,蔚然深秀,美丽的景色令游赏者目不暇接。由于时间紧,我们在这两处景观中,重点欣赏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马观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同学们,同意吗? (解说:这个导语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交代了这一课的教学安排,同时引发大家的思考和想像。)

  二、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范仲淹所处的北宋时期,其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扰。其间他作了《渔家傲》词数首,写边镇劳苦,今只存这一首。词中l、画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

  2、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师可适当提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部分。)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看戏前(1—4段)——看戏中(5—30段)——看戏后(3l一40段)

  四、合作探究,平桥“乐”事: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讨论明确:清明扫墓完毕之后的天数,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能够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

  2、平桥村是怎样一个村庄?“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优待?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份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民风淳朴。

  3、“我”在平桥村有哪些乐事?

  讨论明确:“我们”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钓钩,“伏在河沿上去钓虾”,“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照例”,表明钓得的虾总归“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们也都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我们”还常一同去放牛。黄牛水牛都“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诗经,“全都嘲笑起来了”。这嘲笑是善意的,实际是鼓励“我”大胆些,勇敢些。“我”怕牛,还因此而被嘲笑,却还跟着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远远地跟着,站着”,是多么愿意和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这放牛被嘲当中,更表现出彼此的亲密。“我”跟着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种很浓的乐趣。

  4、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样的作用?

  讨论明确: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

  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自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读下去。

  (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

  五、导拨提炼:

  总结存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却是“我”的“乐土”。那是因为:

  (1)“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欢乐地生活。

  (2)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

  (3)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六、检测反馈:

  (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在体味中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2)预习第二部分,初步体会夏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和表现作用。

初中语文优秀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场景,体会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由衷赞美,感受人与自然、动物的和谐之美,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能从“陆续”“展示”“继续”“应接不暇”中任选两个词语造句。

  3、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八、第十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描写的大榕树的奇特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幸福欢乐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课文第8、12自然段,理解并体会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由衷赞美和留恋之情。

  教学准备:大榕树、众鸟纷飞的图片和录像片;

  有关巴金和大榕树的相关资料等。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试提出不懂的问题,自己解决。师生合作,明确下一步学习的内容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示课题:

  自古以来,人们对幸福都充满着无限的憧憬,都渴望拥有天堂般的生活。(板书:天堂)

  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天堂吗?

  今天,我们要去鸟的天堂观光游览,这也就是第七课(板书:7、鸟的),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课下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我请同学谈谈你进行了怎样的预习。(生可能谈及关于生字新词的解决,读书等)

  2、对于“鸟的天堂”,你已经有了哪些了解?还希望了解一些什么呢?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检查朗读课文的情况并请同学评议他们读得怎么样?

  (针对班级的具体情况,机动安排自由选读没有把握的段落)

  三、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自由读课文,思考:鸟的天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美丽、榕树大,鸟儿多等;)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

  谈话:巴金先生用他清新流畅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你们愿意再读读课文吗?

  1、请默读课文,看看你从课文中又了解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分别在书上做上标记。(给时间学生自读自悟)

  2、小组内交流: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同学在小组内可以互相帮助交流解决简单的问题,也可以向别人介绍自己读书自学的方法)

  [此时应让学生理清:作者两次来到鸟的天堂,第一次只看到了一棵茂盛的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许多的鸟。初步理解原因是去的时间不同(注意使学生知道经过深入学习后还会有新的理解)。课文重点部分是写两次所见到的景象。鸟的天堂就是那棵大榕树等。如果学生没有谈及这些重点的内容,教师可以用一定的问题引导:如课后的思考题1、2]

  3、以小组汇报形式,全班交流:小组内没解决的问题,也可以谈谈学生认为已经解决的但认为很有价值的问题。

  课文写了作者 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只看到了 ,没有看到 ,所以他认为 ;但当他再次经过时却看到了 ,他感到 。

  (1)(出示投影)填空:

  (2)交流学生的质疑情况:

  (在学生质疑时,教师肯定那些能围绕重点内容提问的同学,对简单的问题生生之间交流解决;或者根据学生实际予以提示:课文介绍的是“鸟的天堂”,我们提问应该围绕重点内容:可以读一读书中描写大榕树的语句和关于“鸟的天堂”的语句,结合上下文来提出或设计问题)

  (师生共同筛选较好的问题,教师将与课文重点部分密切相关的、比较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在黑板上。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

  1、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为什么我却没有看见一只鸟?

  2、为什么“我”对鸟的天堂有一点留恋?

  3、为什么作者说“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

  4、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我的感受是什么?

  5、为什么说“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6、为什么说是“鸟的天堂”而不是鸟的乐园(或世界)?

  7、“鸟的天堂”(或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

  ……

  四、全班共议明确学习方向:

  师:同学们提出来的.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进一步学习课文所要解决的,可以把它们作为进一步研读课文的一个学习目标。

  1、谈话明确学习的途径:我们要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必须抓住写大榕树和写鸟的这两部分重点内容,并将这两部分合在一起考虑。

  2、鼓励学生试针对自己学习的需要自拟学习方案。

  3、交流展示学生的自拟学案情况。(教师在巡视时注意把握学生情况,选择一份或几份学案,师生共同进行修改和补充(如果生有困难,师给予提示:我们要读懂课文,不外有这些办法:可以读一读,动笔画一画,然后抓住重点词句反复读一读,反复体会, 还可以边读边思考,边想象,与同学共同讨论、利用资料等))

  4、(出示学案):

  师:老师这里设计了两份学习方案:(假设:如果学生的学习情况较好则出示将学案2与学案1调换顺序的学案,逐步引导学生自拟。)

  3、指名读学案,说明:你可以用自己拟定那份学习方案,继续研究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也可以选择老师给的方案,还可以参照老师的方案进行修改和补充。但教师更欢迎同学自拟学案。如果你们需要老师提供帮助,随时可以向老师提出来。

  4、自主选择喜欢的方式自学或自拟学案自学(师统计学案的选择或拟定情况,指导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伴共同学习。)

  五、学生自主探究(机动):

  六、课后提示:

  多搜集一些资料,有助于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练习把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读出来,也可以展示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问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

  谈话: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内容并进行了初步的探究。今天这节课,我将和同学们一起继续深入学习这篇课文,追随巴金先生去鸟的天堂感受那里美丽和谐的景象。

  二、生自主学习。师巡视,提供帮助。(时间依生实际确定)

  三、统计学案情况,以大多数同学的选择组织交流。

  ㈠假设按学案(A)学习的同学占多数:(要求学生在汇报时先说明自己喜欢的景象,读找到的语句,并说明自己为什么喜欢,适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或介绍)

  A:介绍大榕树

  1 大:许多棵 窄

  叶:多、密、绿 (堆、簇、缝隙)

  枝干:枝上生根、数不清(投影,指出根、枝、干、叶联系生长特点)

  生命盎然:全部展示、颤动(看录象)

  2 有感情朗读相关的语句。

  ①叶多②枝干多③生命力强④作者由衷地赞叹(评价)怎样读好?(当学生谈到第8自然段时,可以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试背诵)

  3、师生合作叙述所喜欢的景象:

  (投影)夕阳西下,灿烂的红霞染红了河水。我们的小船在宽宽的河面上静静地流动,远远地 小船渐渐前行,逼近了大榕树,这次我 望着这株奇特的大榕树,我不由得

  B:导入介绍“鸟”

  朋友告诉我这里是“鸟的天堂”,而我却没有看到一只鸟,我感到 ;而当我在第二天再次经过时,却感到

  为什么这样说呢?请你仿照刚才我们叙述介绍大榕树的方法,试自己学习一下众鸟纷飞的情景。

  1 、鸟多:到处、到处

  大 小 花 黑 应接不暇

  快乐:叫、飞、扑

  (生谈到哪儿就练习读一读,可以背诵第12自然段)

  提问:你觉得在这里鸟儿生活得怎么样?

  (看录象)我们一起来看看众鸟纷飞的场面吧!

  提问:你认为这个地方怎么样?

  练习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

  2、师生合作叙述所喜欢的景象:

  朝霞落在了树梢,朝阳照亮了河面,我们的小船又来到了“鸟的天堂”。起初 后来 接着 。我虽然注意地看着,但是 。忽然我看见了 鸟儿生活在这里,真是

  若B A

  导入:鸟儿幸福地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地方,让我们感到了它们的幸福和快乐。而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却是感到 。谁学习的是这部分请先来汇报一下。

  处理(一)以后,询问按学案(二)学习的同学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你还有什么疑问?(处理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等问题)

  ※然后练习用因果关系的句式回答问题。

  C:最后结语下课。

  ㈡假设按学案(二)学习的同学占多数:(汇报提出的问题,并说明自己是如何读书解决的。相机进行朗读的训练)

  1、指名小组汇报

  榕树 (同前)

  鸟儿 (同前)

  2、用因果句式,结合上面问题练习说话。(质疑)

  ※3、结合学案(一)的要求试介绍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

  结语:(看板书)

  树与鸟,鸟与水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多么生动活泼的画卷呀!这里不仅有树的奇美,有鸟的欢乐之美,更有人与自然、与动物的和谐之美,所以这里才是真正的天堂。让我们共同努力,去创造更多的人间天堂。

  作业:1、搜集一些人与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

  2、有兴趣的同学读读巴金先生的原文。

  3、有感情地朗读文中描写大榕树和鸟的段落,有兴趣的同学练习说一篇解说词,介绍那里的美丽景象。

初中语文优秀的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诵读、美读,领会湖山空灵之意,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与反思。

  2、游湖、看雪,揣摩文章写景之笔。

  3、说人、话情,见识人物闲雅之趣。

  [教学重点]:诵读、美读,疏通文意,体验西湖夜雪的空灵境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

  一、创设情境:

  由西湖湖心岛的乾隆题字碑——风月无边设疑导入,请学生欣赏杭州西湖风光四季代表景观图片---春:苏堤春晓 夏:曲院风荷 秋:平湖秋月 冬:断桥残雪

  学生吟诵关于西湖的诗句,

  师配乐朗诵: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走近作者、了解湖心亭

  多媒体摘要显示: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教师补充介绍其著作。

  多媒体摘要显示湖心亭介绍: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三、反复诵读 整体感知

  1、听:教师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小声跟读,把握字音及停顿,师提醒学生注意录音中的错误读音。

  2、读:学生给生难字注音并自由朗读课文。

  3、译:学生齐读课文,小组合作疏通文句,并就疑难文句向他组质疑。

  4、比:结合给定译文比较自己的差距,学习文言文翻译之法。

  四、细读品悟 探究课文

  1.一读课文 自主学习1.教师示范提问,引导学生从文中获取有效信息,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用原文作答。

  教师示范: “看雪”的时间是 。地点是 。

  2.二读课文 质疑问难(说景) 搜寻文中写描写雪景的文字加以品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体会全景和特写景物各自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关注在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师点拨并举例讲解: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3.三读课文 合作探究(说情)湖心亭巧遇是叙事但重在抒情。你能体会到张岱怎样的感情变化?

  1.读“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惊喜到伤感,喜极而悲。

  师点拨:作者之所以选择更定后独往观雪,是因为不愿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也因为此时雪景更妙。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2.品味舟子的话,解读“痴”的内涵: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师点拨:所谓“痴”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怀。

  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五、教师寄语:小结并引导学生关注古人寄情山水托物言志的情趣之所为,教案《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与反思》。

  六、延伸练习

  请学生欣赏几组图片谈谈图中景物的特点并赋予自己独特的情感。

  教师点评。

  六、布置作业

  背诵文中书写西湖夜雪的文字。

  附:板书设计

  湖 心 亭 看 雪

  张岱

  写景 西湖夜雪

  湖心亭看雪 雅情雅致

  叙事 亭中偶遇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设计者:武原中学 姚晓萍

  [教学目标]:1、诵读、美读,领会湖山空灵之意。

  2、游湖、看雪,揣摩文章写景之笔。a

  3、说人、话情,见识人物闲雅之趣。

  [教学重点]:诵读、美读,疏通文意,体验西湖夜雪的空灵境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西湖诗词。

  创设情境:投影“西湖泛舟”图片引出西湖印象。……今天学习张岱的一篇小品文,跟随他去西湖的湖心亭走一遭,去看雪!

  二、诵读:疏通文字。

  (一)读:第一步,读顺:请一两位同学尝试读文,同学点评。

  第二步,读齐:集体尝试齐读,读准确,读出节奏。

  第三步,阅读:自由朗读,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

  (二)理:第一步,理出要点: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要素设置成问题投影出来。要求学生在自由读的过程中找答案,然后探讨,完成填充。

  第二步,理会要点:要求同桌配合,一学生美读,一学生翻译。随意抽取同桌组合,汇报读与译的情况,重点字词作特别提示。

  第三步,理通全文:请两位同学分别串译课文一二两节,以求全面疏通文字。

  (三)再读:再次齐读全文,读出抑扬顿挫之势,读出声情并茂之感。

  三、赏景:写景技法。

  多媒体特写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说说此写景之语妙在何处?学生自由发表自己意见。

  参考:A、妙在扣景之特征。 B、妙在用朴素之语。(可酌情穿插白描特色: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C、妙在构悠远意境。

  2、拓展:显示异曲同工的诗:清朝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体味、感悟。诗如下: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3、学生背诵西湖雪景的文字。

  四、说人:闲雅之趣。

  1、找关键字“独”、“痴”,把握人物的品性。

  2、补充:张岱《自题小像》:“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

  五、结篇:复读巩固。

  六、作业:搜集其他写雪的名句或名篇。

初中语文优秀的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2、学习通过对话、对比的细节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⑵学习对比写法。

  2、难点:

  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复习小说的常识,后以“彩票”引入,它可以一夜暴富。联系到古代的“中举”。

  二、检查预习

  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1~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二部分(3~结束):写范进中举后情景。

  2、再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讨论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

  ⑴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

  ⑵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3、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五、小结

  本文着力刻画了范进这个热衷科举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描述了穷秀才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经历,深刻揭露并辛辣地讽束了封建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

初中语文优秀的教学设计7

  【设计思路】

  1、长课文教学讲究适当的取舍,尤其要注意精讲。本文的教学,应在“中”和“好”字上下功夫,应重点分析范进这一人物形象,并与孔乙己进行比较。

  2、方法上以默读体会、比较鉴赏为主。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并把握其特点,理解范进中举的悲剧及其社会根源。

  2、体会作品的讽刺性和戏剧性效果,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超的讽刺艺术。

  3、提高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知、欣赏艺术形象的能力,为学生阅读文学名著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恶,反映了当时的世态炎凉。今天,我们将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举。几十年的痴情追求,一旦功名到手竟高兴得发了疯,命运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范进中举》。

  二、教学重点突破

  1、从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切入:

  抓住范进中举发疯时集中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一段话,作为全篇教学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分析范进中举前后地位的变化,理解人物性格及思想情感,深刻认识全文主题。

  师:范进中举后发疯时说:“噫!好了!我中了!”这句话中,哪一个字道出了他发疯的根本原因?谈谈范进中举发疯时大叫“好”的内涵是什么。

  2、从品味对联切入: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这副对联生动地概括了全文内容,体现了文章主旨。从中我们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不仅仅是读书人,还包括像胡屠户、众邻居这些目不识丁的平头百姓。

  3、从人物形象比较切入:

  比较《孔乙己》《范进中举》中的主人公的'异同。(小组讨论,作多角度探究比较。)

  三、教学难点突破

  教学难点──理解对比手法,鉴赏讽刺艺术。用引导点拨法和讨论法来突破难点。

  师:如何在小说中运用讽刺艺术?

  学生讨论后明确:通过对比、夸张的手法达到讽刺效果。

  对比形式:

  1、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份的对比,收到强烈的讽刺效果。

  2、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态度,揭示矛盾,形成对比。

  四、拓展延伸

  1、英国作家爱德华·福斯特写过一本小册子《小说面面观》。他把文学中的人物分为扁平的和圆形的两种,称那些类型化的、容易辨认的人物为扁平的,而称那些有多侧面的、性格复杂的人物为圆形的。

  2、阅读《儒林外史》全书或与范进有关的章节。

初中语文优秀的教学设计8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见一次面就记忆深刻,无法忘记的人呢?如果有,请与大家一起分享(学生自由回答,谈自己的发现与感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作者阿累在见到文章主人公一面以后给他留下的印象而写的,你们知道是谁吗?(学生一起回答:鲁迅)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阿累的《一面》,看看他为什么只见到鲁迅先生一面就有如此深刻的印象。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利用多媒体)

  1、作者简介

  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1909年1月生,江苏涟水人。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园、同文书院学习过,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同年8月考进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因参加工人罢工被捕判刑,1935年经人保释出狱,旋赴马来西亚,参加马来西亚共产党活动,被官方侦悉,迫令出境。1936年复返上海,从事写作和翻译。1937年,抗战开始,参加新四军。此后一直在部队和地方做文教和行政工作。解放后,历任湖南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厅长、省委宣传部长、湖南大学校长等职。1983年离休。

  2、关于鲁迅

  鲁迅(1881.9—1936.10),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才,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正式用笔名——鲁迅。被誉为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杂文集《坟》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xx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3、字词积累

  地窖(jiào)赫(hè)然窘(jiǒng)相捻(niǎn)摩挲(mósuō)虐(nüè)待憎恶(zēngwù)揩(kāi)油恣(zì)情

  4、文章大意

  本文以时间为序,回忆了作者1932年秋天在上海内山书店与鲁迅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一次会面。作者抓住鲁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写,突出了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伟大人格,从而激励作者不断努力,并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三、阅读课文,合作探究

  1、文章已经很自然地给我们分成了两部分,但是第一部分的内容较长,你能给它分层吗?并说说每层的意思。

  明确:这一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1、2自然段),写“我”去内山书店的原因。第二层(3——17自然段),写内山老板热情接待“我”。第三层(18——38自然段),写“我”有幸见了鲁迅一面。

  2、文章的中心事件是“一面”,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一、二层,并介绍了“我”的职业和身份,那么在全文中,这部分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层写职业特点,联系下文可以看出鲁迅对“我”的态度,实质上是对普通工人、对人民群众的态度。第二层写内山老板的热情衬托出鲁迅的人民大众立场,这两层起到巧设伏笔、层层铺垫的作用。

  3、有人说文章第二部分是多余的,与回忆性文章的写法不合,可以去掉,你认为呢?

  提示:(总结发言)课文第二部分写出来“一面”对作者的深远影响个鼓舞,他既是沉痛的悼念,又是冷静的思索。这些情真意切的抒情议论,对深化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不能去掉。

  四、课时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通读了《一面》,并就全文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思路作了讨论,同学们想一想,在本文中,鲁迅个作者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外貌)好,下一节课我们就作者对先生的外貌描写作些探讨,看作者是如何抓住鲁迅的外貌进行描写的。下去以后同学们要将作者写鲁迅外貌的语段找到。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一面》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吗?(学生答)

  2、在第一、二层写“我”的职业和内山老板的热情的作用是什么?(学生答,教师补充)

  二、研读三次外貌描写(投影显示)

  1、请同学们把三处外貌描写的段落找出来,并朗读。

  2、这三处外貌描写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各有什么不同?

  3、三处外貌描写集中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特征,从中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

  明确:文章对鲁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写,不避重复,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部分,使人物形象随着“我”的观察和感受,逐渐丰富清晰起来。第一次描写,由于“阴天,暗得很”,加上距离较远,只能模糊辨出人物形象:外形,瘦瘦的;年龄,五十上下;衣着,“穿一件牙黄长衫”;嗜好,“嘴里咬着一枝烟嘴”。由于抓住了人物特征,虽只是模糊辨认,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第二次描写,由于离得近,观察得更细致了,作者对第一次的描写作了补充。刚才看到的是“瘦瘦的”,现在看得更清了:“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初愈的人”;脸色是“黄里带白”。还增加了对人物精神的感受:“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接着又写了他的头发和胡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作者抓住人物外貌中最主要的特征加以描写,虽疏淡的几笔,却刻画了鲁迅外形瘦弱而精神矍铄、意志顽强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的形象。第三次描写,除了脸色、头发和胡须这些带有特征性的描写以外,作者对其“长衫”和“烟嘴”又进行了更细致的刻画。不仅连长衫、烟嘴的颜色,甚至连长衫质地“羽纱”,烟嘴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得十分清晰、明了。三次比较集中的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突出他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

  三、品味语言

  1、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提示:“赫然”就是很鲜明,很明显,作者眼前为之一亮的感觉,表明了对鲁迅的敬仰和见到鲁迅译著的兴奋心情。因为是鲁迅译的,而鲁迅在当时是革命和光明的象征,所以说“像得了保证似的”。

  2、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提示:同志,表示志同道合;朋友,表示亲密无间;父亲,表示崇敬热爱;师傅,表示效仿学习。不同的称谓表示作者不同的感情。“战士”则歌颂了鲁迅为革命而献身的顽强斗志。

  3、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不说买,也不说不买。

  提示:“摩挲”就是反复抚摸,反复摸又“舍不得”,写出了作者渴望得到而又难以得到的那种矛盾心情。

  4、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提示:既写出了作者为鲁迅的崇高品质和自我牺牲精神所感动,也表达出作者对鲁迅由衷的感谢和崇敬之情。

  5、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

  提示:结结巴巴”显示出作者突然发现自己崇敬、热爱的鲁迅先生就在身边,一种深感激动和幸福的心情,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没有蹦出”,一是当时环境险恶,不能暴露鲁迅;二是作者有意强压自己的感情,竭力保护鲁迅,这表示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

  四、方法探究

  1、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

  (1)抓特征;(2)多视角;(3)现个性。

  2、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一件小事来突出鲁迅的伟大人格。

  3、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表达对鲁迅的崇敬之情。

  五、课堂小结

  这是一次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让人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廉价卖书,甚至亲自送书给一个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工人,这是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关怀;孩子般天真的笑声,使人想到先生性格的爽朗;诚恳地推荐别人的书,先生又是多么谦逊,那“带着奖励似的微笑”“点头”,蕴含了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于细微处见精神,鲁迅先生的品格是多么伟大啊!本文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心窗,人生是美好的,一人一事,影响一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爱心、善心,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我们现在用鲁迅先生的《自嘲》来结束这一节课。(齐读)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六、课外练笔(投影显示图片)

  作者抓住了鲁迅先生的特征描写外貌,并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下面请同学们从老师提供的人物肖像中各选一幅或你身边的人,通过你的仔细观察,抓住人物的特征进行外貌描写,最好能凸显人物的思想性格。

初中语文优秀的教学设计9

  【教学目的】

  1、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2、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3、学习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4、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二、难点

  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忘情:不能节制自己的感情。

  ⑵狂舞:纵情的跳舞。

  ⑶闪射:闪耀,放出(光芒)。

  ⑷火烈:像火一样热烈。

  ⑸亢奋(kàng):极度兴奋。

  ⑹晦暗(huì):昏暗,不明显。

  ⑺羁绊(jī):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⑻碰撞:运动着的物体与别的物体突然接触。

  ⑼搏击:奋力斗争和冲击。

  ⑽烧灼(zhuó):烧、烫,使受伤。

  ⑾奔突:横冲直撞;奔驰。

  ⑿辐射(fú):从中心向各个方向沿着直线伸展出去。

  ⒀翻飞:上下或内外交换位置。

  ⒁淋漓(línlì):①形容湿淋淋往下滴。

  ②形容畅快。

  二、导入

  大家在电视节目上看过陕西安塞地区的腰鼓吗?我想大家一定会被安塞腰鼓那种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所深深打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看看作家对安塞腰鼓是怎样欣赏、体会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或老师范读、或听课文录音、或学生齐读、轮读、个别读均可)

  2、提问: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讨论并归纳:

  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第二段:从“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

  第三段:从“当它冥然而止的时候”到完。

  3、提问: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讨论并归纳:

  分成4层:

  第一层:从“但是”到“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写安塞腰鼓的舞姿及给人的联想。

  第二层:从“好一个安塞腰鼓”到“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写安塞腰鼓的响声给人的感受。

  第三层:从“好一个安塞腰鼓”到“那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

  啊”。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4、提问:文章怎样写表演前的情况?讨论并归纳:

  从背景写:是一片高粱地、丝溜溜的南风。

  从人物写:是蓝腾腾的后生。

  从性格写:是朴实的。从神情写:是沉稳而安静的。从腰鼓写:是呆呆的、不曾响。

  5、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讨论并归纳:

  为下文写腰鼓表演蓄势。

  6、提问:作者与安塞腰鼓的舞姿有什么特点?讨论并归纳:

  壮阔、豪放、火烈。

  7、提问:作者是怎样写的?讨论并归纳:

  先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再用比喻从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写,如强震起的石头的狂舞。再用排比、连续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急促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

  8、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讨论并归纳:

  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运用排比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很适当。

  9、提问:“这腰鼓”这一段用了那些反义词?讨论并归纳:

  空气(冰冷~燥热),阳光(恬静~飞溅),世界(困倦~亢奋)

  10、提问:运用反义词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用反义词对比强烈,写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11、提问:如果说上面是实写,那么,“使人想起”三段是什么写?

  讨论并归纳:虚写。

  12、提问:用虚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用虚写使人产生联想想象,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13、提问:作者联想到什么?

  讨论并归纳:联想到落日古战场,电闪雷鸣和人的大彻大悟。

  14、提问:“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句话怎么理解?

  讨论并归纳:这里写出了陕北高原人们的性格特征,是粗矿、豪迈、开放的。

  四、小结

  文章描写安塞腰鼓的特点:壮阔、豪放、火烈。先实写,用连喻,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然后用虚写,通过联想、想象,写安塞腰鼓给人的感受写出了陕北人们的性格特征。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⑴给下面的词配上一个同义词:

  忘情( )闪射( )

  火烈( )亢奋( )

  晦暗( )羁绊( )

  搏击( )辐射( )

  ⑵境空:

  ①骤雨一样,是( );旋风一样,是( );乱蛙一样,是( );火花一样,是( );斗虎一样,是( )。

  ②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 )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 )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 )了。

  ③容不得( ),容不得( ),容不得( )。是( )了、( )了、( )了的那么一股劲。

  第二课时

  一、预习

  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二、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层,今天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怎样描写安塞腰鼓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重音、感情。

  2、提问:文章第二段的第二层怎样写安塞腰舞的响声的?

  讨论并归纳: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安塞腰鼓声音的回响。第一句写声音撞击在山崖上,山崖发出回响;第二句写声音撞击在观众的心里,观众的心里发出共鸣。第三句写声音引起的豪壮的抒情、严峻的思考、犁尖翻起的上浪、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3、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安塞腰鼓的沉重的响声,气势不同反响。

  4、提问:文章第二段的第三层怎样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讨论并归纳:先写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

  落的搏击着,使人感到震撼、烧灼、威逼。使人鲜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使人感受到陕北农民的那种取之人的甚少,奉献给人的甚多的精神。写出作者心灵深处的感悟。

  5、提问:“黄土高原啊”这一段写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只有黄土高原这么深厚的土层,才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有这么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

  6、提问: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讨论并归纳:这里用比喻说明江南人性格柔弱,只能唱一些江南小调,打不得这样气势澎湃的腰鼓。

  7、提问:第二段的第四层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总结上面的三层的意思。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幻、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象力。从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写给人心灵的净化。从后生们生命中喷发出来的力量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震撼。

  8、提问:倒数第四段中的“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几个词能不能对调?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因为这几个词的排列按一定的顺序。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中心到四周。

  9、提问:为什么说“当它更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

  讨论并归纳: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的静。其次,这里用静来反衬闹,可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10、提问;怎样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

  讨论并归纳:鸡声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

  11、提问: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举例说明这样的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⑴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⑵句与匈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⑶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流做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钱钻,能表

  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12、提问:访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本文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描写,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四、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罂群激越,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⑴写出了面词的反义词:

  晦暗( )束缚( )

  闭塞( )欢乐( )

  摆脱( )冰冷( )

  恬静( )困倦( )

  ⑵简答:

  ①本文以什么作为线索?

  ②安塞腰鼓的特点是什么?

  ③“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一股劲!”这句话运用了什么类型的排比?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④清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

初中语文优秀的教学设计10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话题作文的概念和特点。

  2、使学生明确并初步学会话题作文的几种拟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提高写作能力是我们学习语文的重要目的之一。而在写作中,话题作文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题型,因为它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很能体现学生思维和个性特点,为此,倍受青睐。那么,什么是话题作文,话题作文拟题有哪些简易的方法呢?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话题作文”的拟题)

  二、研习新知

  ⑴说明事理,感悟新知

  1、破题解疑:话题作文是用一段揭示语启发思考,激发想象,限制范围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话题作文的”话题是谈话的中心,它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话题情境和内容范围,写一篇与其相关的文章,或记叙,或议论,或说明,或其它形式都可。

  2、举例说明了(出示投影片):有人说“有两种东西,一旦失去后才知道可贵:一是青春,二是健康。”其实,失去后才知道可贵的`何止于此。请以“失去后才知道可贵”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3、揭示特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话题作文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内容熟、范围广、形式活。

  ⑵教师教“法”,学生学“用”

  目的:教师给学生具体介绍各种拟题法的要领,并引导学生依此说出具体的题目。通过师生共同参与,使学生体会各种方法的操作过程,并为自己以后的运用奠定基础。

  引语:那么,“话题作文”拟题有哪些简单易行的方法呢?下面我们将逐一学习。

  板书:

  1、扩展法

  教师教“法”:扩展法即在所给话题的前面或后面加上适当的词语,从而拟出比话题更加具体的题目。如以“路”为话题,可拟为《风雪路上》、《回家之路》等。

  学生学“用”:学生依据对扩展法的理解和教师提供的范例,自选角度拟题目。如:《乡间小路》、《路途遥遥》、《小路弯弯》等等。

  (注:以下几种方法,都是以“路”为主题,设计步骤与“扩展法”相同,故略去)

  2、想象法

  即由所给的话题想象开去,从而给予独到的题目。如:《如果没有了路》、《假如村村都有高速路》……

  3、拟人法

  即将所给的话题拟人化,从而拟出人性化的题目。如:《路的自述》、《我是柏油路》、《路与汽车的对话》……

  4、引用法

  即用与所给话题有关的名言、诗词、歌词对他们加以变通作题目。如:《我们走在大路上》、《条条大路通罗马》、《书山有路勤为径》……

  5、引伸

  即在所给的话题原意基础上,分析它的引伸义,由引伸义来确定文章的题目。如“路”可进一步引伸为“门路”,由此便可产生以下题目。如:《致富路》、《光明路》、《幸福路》……

  6、悬念法

  即巧设悬念,拟出能充分激起读者阅读兴趣的题目。如:《这条路由哪里来?》、《这条路将伴他……》

  三、能力拓展

  拓展(一)

  1、教师引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拟题:(展示投影片)有人认为,幸福意味着拥有财富;有人认为,幸福意味着获得地位;有人认为,幸福意味着享有声誉……也有人认为,拥有财富,并不意味着幸福……

  请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2、自我解读:学生自己阅读、分析材料,感悟其中道理,思考文章题目。

  3、交流共享:学生自由发言,共同分离彼此思考成果,开拓思维,受到启迪。

  拟题估计:《感受幸福》、《什么是幸福》、《幸福的回忆》、《有钱就是幸福吗?》、《幸福就在你身边》……

  开拓(二):

  1、教师引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拟题。

  一个和尚挑水喝,

  两个和尚抬水喝,

  三个和尚没水喝。

  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

  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

  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着进洞里。

  两首童谣,叙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三个和尚”之所以“没水喝”,是因为不负责任,互相推诿;“三只蚂蚁来搬米”之所以“轻轻抬着进洞里”是团结合作的结果。从这“人不如蚁”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呢?

  请以“协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相关即为符合题意。②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2、读题感悟:学生自己阅读、体会、思考并构思题目。

  3、沟通合作:学生前后桌四人分成一组相互交流看法,推敲题目。

  4、共享共进:听取个别小组拟题情况,通过师生对话交流,在分享彼此成果的同时,互相启迪,激活思维,产生灵感,从而拟出更好的题目来。诸如:《谈谈协作》、《协作的力量》、《三个和尚新说》、《分工协作》、《如果没有协作,那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

  四、小结升华

  课堂结语:同学们,话题作文命题的方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今天我们只学习了其中的六种,望各位认真领会,学以致用,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勇于探讨,不断开拓,相信会有更多更好的法子不断涌现。

初中语文优秀的教学设计11

  教学目的:

  1、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2、学习一些文言词,懂得文言虚词"则"的用法。

  3、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掌握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抒情,由情言志。

  2、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表达了作者深刻而丰富的感情。

  3、理解整句与散句结合,使文章既和谐又富于变化的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

  教学难点:

  1、 掌握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写情,由情言志。

  2、 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3、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作者几文章的内容,学习生字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 引入新课

  二、 讲新课

  (一) 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年),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刻苦攻读,1015年中进士,官至副宰相。他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极深。他不断议论朝政,切中时弊,得罪保守派,被排挤出朝廷。著有《范文正公集》。

  2.介绍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5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触动了朝中保守派的根本利益,被罢 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第二年6月,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即将落成,去信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一年9月15日写成的。

  (二)范读课文,学习生字。

  谪守(zhé) 滕子京(téng) 予观夫(yú)(fú) 衔远山(xián) 浩浩汤汤(shāng) 朝晖夕阴(huī) 潇湘(xiāo)(xiāng) 迁客骚人(sāo) 霪雨(yín) 霏霏(fēi)(fēi) 怒号(háo) 樯倾楫催(qiáng)((jí) 山岳潜形(qián) 薄暮冥冥(bó)(míng) 波澜不惊(lán) 沙鸥翔集(ōu) 岸芷汀兰(zhǐ)(tīng) 皓月千里(hào) 静影沉璧(bì) 宠辱偕忘(xié) 嗟夫(jiē)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都。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叮嘱。

  (三) 由读课文,直至读熟。

  (四) 学习文章的第一节。

  1.本节课文,并根据页下注释翻译这一节。

  2.学习这一节中重点的实词和虚词。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作太守。

  越明年:越,到了。

  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属予作文以记之:予,我; 以,来; 之,指重修岳阳搂这件事。

  3.概括这段文章的内容。

  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4.背诵课文第一节。

  三、 作业。

  熟读课文,记忆生字,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

  朗读全文,复习生字。

  二、 新授。

  (一) 学习课文第二节。

  1.朗读本节课文,说说这一节写了洞庭湖哪些方面的内容。

  洞庭湖的大观。

  2.翻译描写洞庭湖大观的课文,想象洞庭湖的壮丽景色。

  予观夫巴陵胜状:夫,发语词,无意义;观,观看;胜,美好。

  此则洞庭湖的大观:则,就是;观,景象。

  3.翻译本节课文剩余的内容说说这部分写的是什么?

  北通巫峡:北,向北;通,到达。

  南极潇湘:极,到。

  这部分写的是: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4.想一想,既然是岳阳楼之大观,为什么不详细记述呢?

  因为"前人之述备矣",如果作者再详细写就会显得重复没有新意。

  5.背诵本节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三节。

  1. 朗读课文,想一想,这一节写的是岳阳楼什么时候的景色?

  "霪雨霏霏"时的景色。

  2. 这"霪雨霏霏"时写了洞庭湖哪些方面的内容?

  霪雨霏霏时间之长;天气阴冷,风高浪大;天昏地暗;傍晚时节两岸的声音。

  3. 这样的天气,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悲伤)

  4. 重点的实词和虚词。

  登斯楼也:斯,这。

  去国怀乡:去,离开。

  感极而悲者矣:极,极点。

  5. 朗读这节课文,体会其中描绘的情形。

  6. 背诵这一节课文。

  (三)学习课文第四节。

初中语文优秀的教学设计12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语

  沧县兴济镇冀春学校宋燕

  【摘要】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达到启迪学生心智的目的。那么如何才能上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成功导语的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关键词】课堂兴趣导入语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达到启迪学生心智的目的。那么如何才能上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成功导语的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学生倾心于此,才会积极主动的乐于受教,也才能达成高效率的教学。确实,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

  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

  一、导入的方法

  1、开门见山法

  教师的开场白就直接点题,用准确精炼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文章的课题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点明文章的中心。在教学这类课文时,为了使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表现,教师就要抓住有利时机设计简短、精彩的导语直接揭示学习的内容。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我们的祖国是美丽的。她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有壮阔秀美的江河湖泊,还有一望无际的良田沃野。祖国南方的桂林更是以山清水秀的风景闻名于世,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现在我们一同来领略桂林山水的美好风光教师言简易赅,简洁明快的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调动了学生学习新课文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

  2、激情渲染导入法

  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俗话说: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学习新课时,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如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的导入:1976年1月8日,为人民劳累一生的'周总理去世了,他静静地躺在鲜花翠柏中,五星红旗覆盖着他的身躯。1月11日,

  周总理的遗体要送到八宝山火化。披着黑纱的灵车,缓缓地开过来了,那年冬天特别冷,寒风猛烈地吹着,但是首都几十万人涌上了街头,默默地站在人行道两旁,等待着,等待着灵车开来,他们要向敬爱的周总理告别。因为从今以后,我们再也看不到周总理慈祥的面容,再也听不到总理那亲切的声音了。十里长街到处是白花,就像铺了一层厚厚的白雪,到处都能听到人们在低低地哭泣……同学们,这是32年前的事情,你们没有经历那让人心碎的时候,但是《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会让我们了解当年的情景……这段感人至深的导语,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3、悬问设置导入法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学习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如课文《惊弓之鸟》的导入:

  师: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

  生:用箭射,用枪打……

  师:你们所用的方法都可以,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羸,却是只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

  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

  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的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4、演示法导入

  如何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这一节课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学习兴趣还是学习动机都会对学习产生巨大的动力作用。因此,在每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来设计巧妙的导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产生强烈的求知的欲望。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小动物的画像,你们谁认识它然后出示用水彩画画成的动画形象的小壁虎,尾巴做成活动的,可以摘掉。学生惊喜地回答:小壁虎教师接着问:谁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动物学生交流说到它吃苍蝇、蚊子后,教师趁机说:壁虎虽然不好看,可是它吃苍蝇、蚊子,是人类的朋友。你们看,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了学生惊奇地说:哎呀,断了!教师马上因势利导: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断的,断了以后又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学的《小壁虎借尾巴》讲的就是这只小壁虎尾巴断了以后的事学生便迫不及待地读起课文来,并且很快的找到了答案。

  5、前后知识联系法

  前后知识联系法就是指在已学过的旧知识的基础上导入新学知识,从已知的领域转入未知的领域,这种方法的使用关键在教师,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找出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过渡

  要自然连贯,既起到调整学生思维方向,又为新课学习创设良好环境的作用;既让学生感到新知识不陌生,又让学生顺利地掌握新知识温故只是手段,而导入才是目的。

  如:第十册《古诗三首》都是描写春天美丽的景色,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内容,我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歌。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想起了《春晓》、《咏柳》等古诗,有的学生还一口气把这几首诗背诵了下来。我因势利导,表扬好的,鼓励差的,向学生提出新的要求,使学生充满活力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6、音乐感染法

  播放一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唤起学生的想象,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记得从前一位教师教《草原》这篇课文时,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第一段歌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白鸟齐飞翔接着用抒发感情的格调描述了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美丽的景象:那儿的草原一碧千里,空气清新,天空明朗,牧草茂盛,牛肥马壮,繁花似锦,白鸟歌唱……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老舍爷爷一起去风景如画的内蒙古大草原浏览一番……这样的导入,使学生神往于内蒙古大草原的景物,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从而对学习这篇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二、在设计导入时要懂得三宜三忌。

  1、宜简洁明快,忌冗长拖沓

初中语文优秀的教学设计13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阅读有关阿累、《毁灭》、《铁流》及鲁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通过对《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学习,让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尤其通过鲁迅侄女的描述我们知道了鲁迅先生是一位受万人爱戴的人,知道了侄女周晔对伯父的回忆中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一位青年工人却只是与鲁迅有一面之缘,在他的回忆中,鲁迅又有什么值得这位青年学习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面》。

  板书课题:一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自己大声地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2、我们叙事的文章有六要素,哪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根据这六个要素请你再快速地浏览全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同桌交流以后老师再指名回答。

  (只要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即可,老师指导学生把语言说完整、正确。)

  三、深入探究,体会重点语句

  1、在阿累眼中,鲁迅是什么样子?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仔细朗读。

  (文中有六次对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课件出示描写外貌的语句

  2、齐读这些句子。与鲁迅的一面之交中,根据我们找到得有关鲁迅的外貌描写,鲁迅留给作者的印象是什么呢?你能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形容吗?

  (瘦)

  3、自己再读读这几句句子,刚才我们说这六句的相同点是都让我们感受到了鲁迅的“瘦”。那么这些句子又有什么不同点吗?同桌交流。如答不出教师提示:这几次描写作者和鲁迅他们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因而人物形象比较“模糊”。第二次是在近处观察,刻画得比较具体、细致,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观察更细致,鲁迅的形象也更加完整清晰。)

  3、为什么他如此瘦?请你联系上下文或者学过的,自己知道的知识说不说。

  (带病工作、深夜写作、忧国忧民)

  4、除了“瘦”,鲁迅还有什么特点?再读读这几句。

  (精神抖擞)

  5、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竖着、胡子……)

  4、通过细读这些外貌描写,你体会到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吗?

  (体会到鲁迅先生的性格刚毅坚强,他用笔当枪,与反动派、黑暗社会进行着不屈的斗争。)

  四、仔细品读,体会鲁迅先生对青年的关怀

  1、在这短短的一面中,鲁迅先生给予了作者怎样的关怀呢?找到有关鲁迅语言的'描写,自己读一读。听到这些话,作者的心情又分别是怎样的?

  (你要买这本书?——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

  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本好——疑惑

  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惊异

  这书本来可以不要钱的……是送你的——感动流涕)

  2、从这些对话当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作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鲁迅向我推荐书,最后还送我书,你觉得鲁迅是怎样的人呢?

  (鲁迅关心同情劳动人民)

  3、当我知道了鲁迅的身份时,我是什么反应?请个别学生来读第27段

  我结结巴巴的说明我很激动很兴奋,那个名字在我心里乱蹦,最后却没有蹦出来,为什么呢?

  (当时流社会xx,不少文人革命工作者收到xxx的迫害,作者想要保护鲁迅,所以忍住了自己的惊喜没有说出来)

  3、这一面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自读第30、31段,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面”给了“我”极大鼓舞,使“我”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先生对我的关心、鼓励,鲁迅先生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品质,这些都是“我”在种种艰苦和险恶面前坚强不屈的力量源泉。)

  归纳:

  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鲁迅先生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鲁迅先生诚恳地推荐别人的书,蕴含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

  正是与鲁迅先生见的这一面,给了作者极大的鼓舞,是作者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是同我们一起的!这是作者在种种艰苦和险恶面前坚强不屈的力量源泉,是这“一面”给了作者巨大力量,是这“一面”鞭策作者不断进步。

  五、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1、这一面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作者牢牢地记住了这难忘的一面。

  2、本文最大的成功之处是通过赠书过程中对鲁迅的肖像、语言和行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了鲁迅先生的崇高形象,表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请同学们仿照本文的写法,对你熟悉的一个人进行外貌描写。

初中语文优秀的教学设计14

  学习目标:

  1、体会父子深情

  2、感受朴实的饱含深情的语言

  学习重点(难点):

  感受朴实的饱含深情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人们常说“慈母严父”——是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为我们展开的是浓浓母爱的画卷,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朱自清,去感受一位平凡的父亲在平凡的生活琐事中表现出的如山的父爱。

  2、作者简介

  二、初识背影:

  听读文章,思考:

  这是一位的父亲,理由是

  三、感悟背影:

  1、父亲的`背影深深地印在了儿子的脑海之中,几十年、甚至这辈子都挥之不去了。在儿子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每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2、父亲的体贴入微让人为之动容,“我”更是情不自禁的几次热泪盈眶,为什么?

  四、品读背影:

  “我”从之前对父亲的不理解和对他此次送行的不在意到理解、“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父亲买橘子回来,“我赶紧去搀他”,可见,儿子是真的被感动了。儿子感情的变化,显示了“背影”感人的力量。

  齐读第6小节,感受这浓浓的父子深情,思考: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个“背影”的?

  请你找出1—2句话进行赏析,做好批注、全班交流。

  五、寻找“背影”

  在我们的生活中,爸爸妈妈和文中的父亲一样,整天为我们担心操劳,也许在我们看来那些不经意的小事在他们的眼中却是不能马虎的大事。请你运用我们本节课所学的方法描写一个自己亲情故事的片段。字数:300字左右。(全班交流)

  六、小结:

  也许我们会对父母的唠叨满不在乎甚至心存怨恨,也许我们会期盼早日挣脱他们的臂弯享受“自由”的新鲜空气,但我们总跳过了他们忙碌的身影、总忽视了他们期盼的眼神、总认为今日的安逸生活理所当然。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体会、去品读他们吧!

初中语文优秀的教学设计15

  一、教材依据: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世说新语二则第一则)《期行》

  二、教学目标:1、顺畅翻译全文,并能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2、领悟故事情节所包含的积极意义:诚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3、引导学生学习评价人物。

  三、教学重点:1、个别重点词句的翻译。2、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难点:激励学生创造性地阅读和感悟文本。

  五、教学方法:活动型阅读教学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讲故事:《狼来了》。

  2、讨论: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3、引入:我们探讨一篇关于“诚信”话题的.文章——《期行》。

  (二)、学法引导:

  1、清除障碍,顺畅朗读。

  2、理解字句,整体感知。

  3、复述故事,推究内涵。

  4、审美评价,勇于创新。

  (三)、组织探究:

  活动1、清除障碍,顺畅朗读。

  (1)互动求助,读准字音。

  (2)合理停顿,读准节奏。

  A、教师范读:(学生划停顿符号“/”)

  B、分组朗读:(纠正其读音与停顿的不当之处)

  C、全班齐读,教师点评。

  活动2、理解字句,整体感知。

  (1)生生互动,理解词句。

  (2)整体理解:逐句理解,积累文言词语。

  (3)梳理情节:

  这是一篇文言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各写了什么?

  开端:期行不至,太丘舍去。

  发展:客问元方,怒骂太丘。

  高潮:元方反驳,无信无礼。

  结局:客惭下车,元方不顾。

  活动3、复述故事,推究内涵。

  (1)小组复述:组长复述,其余同学补充。

  (2)探究: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3)小结:诚信是立世之本,我们都应当讲究诚信。

  活动4、审美评价,勇于创新。

  (1)人物评价:你喜欢或者不喜欢哪一位?为什么?谈谈你的想法。

  (2)情境体验:假如你是太丘,回来知道故事里的情况,你会怎样做?假如你是元方,父亲回来后,你将怎么做呢?假如你是故事中的友人,太丘回来后你又将怎么做呢?

  (3)感悟讨论:学习本文,你懂得了什么或你明白了什么?

  (四)、结束: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合作很成功,但愿我们明天的合作更精彩。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首诗歌或短文。

【初中语文优秀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02-16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06-24

初中语文优秀的教学设计05-15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11-14

(优秀)初中语文教学设计07-23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08-20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必备)06-25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09-24

初中语文《背影》教学设计优秀12-23

初中语文优秀的教学设计(荐)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