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比例教学设计一等奖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反比例教学设计一等奖

时间:2024-10-15 07:22:3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反比例教学设计一等奖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反比例教学设计一等奖,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反比例教学设计一等奖

反比例教学设计一等奖1

  一、复习

  1、大家好,我是西街小学的刘老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满足的条件:两种量成相关联的量,意思就是说这两种量有关系2它们乘积一定,这决定了两种量的变化趋势是相反的,一种量随着另外一种量增大而减小。这两个条件,我们可以用一个数学表达式代替:xy=k(一定),满足这个式子就可以证明出他们是反比例关系。接下来我们观察这个等式的特征。等号右边是一个定值,等号左边是两种相关联的量相乘。抓住反比例关系的数学表达式的特征,对于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十分重要。下面我们结合练习题进行讲解。

  二、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全班人数一定,按各组人数相等的要求分组,组数与每组人数根据常识我们知道,组数和每组人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组数乘以每组人数等于全班人数,根据条件可知全班人数一定。所以组数和每组人数成反比例关系。

  (2)生产手机的总量一定,工作时间和效率同样工作时间和效率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工作时间乘以效率等于工作总量,有条件可知,手机的总量是一定的,所以生产时间和效率成反比例关系。 (3)在一块菜地上种的黄瓜与生菜的面积。黄瓜和生菜的面积是相关联的量,但是黄瓜的面积+生菜的面积=菜地的面积,不符合乘积一定的条件,所以不是反比例关系。通过上面的题目我们不难发现判断两种量是否相关比较容易,重点在于判断乘积是否一定。

  二、填一填。

  (1)平行四边形的()一定,()和()成反比例关系。平行四边形中哪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我们首先能够想到它的面积公式,底乘以高等于面积,我们让面积一定,就刚好符合反比例关系的'表达式,这道题就迎刃而解了。

  (2)三角形的()一定,()和()成反比例关系。同样我们会想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底乘以高除以二等于三角形的面积。这个等式与我们的反比例的数学表达式有所不同,等号的左边多个2怎们办?我们可以通过等式的性质对这个式子变形,两边同时乘以二就可以得到底乘以高等于三角形的面积乘以2。我们让三角的面积一定,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也是一定的。这样就符合我们的关系式。所以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底和高也成反比例关系。对于第二题,我们主要是对相关的公式进行变形然后判断。

  三、有x,y,z三个相关联的量,并有xy=z.

  (1)当z一定时,x和y成()比例关系

  (2)当x一定时,z和y成()比例关系

  (3)y一定时,z和x成()比例关系。

  我们看第一题,x和y直接满足了题目中的条件xy=z,所以很容易判定是反比例的关系;第二题,当x一定时,我们就把x放在等式的右边,x等于z除以y,满足了正比例的数学表达式,所以x和y成正比例关系;我们就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判定第三题,y一定时,我们就把y放在等式的右边,y等于z除以x,满足了正比例的数学表达式,x和z成正比例关系。这种题型就是考察对代数式的转化能力。一般可以通过对代数式进行变形,把两种相关量写在等号的左边,不变的数写在右边。在看他们是乘还是除,继而判断是什么比例。

  以上就是我们学习的全部内容,谢谢。

反比例教学设计一等奖2

  一、教学内容:反比例。(教材第47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

  2.让学生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探究过程,体验观察比较、推理、归纳的学习方法。

  二、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的特点,进而抽象概括出反比例的关系式。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三、教学准备: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正比例,然后用投影出示下面的题。下面各题中哪两种量成正比例?为什么?(1)每公顷产量一定,总产量和公顷数。

  (2)一袋大米的重量一定,吃了的和剩下的。

  (3)修房屋时,粉刷的面积和所需涂料的数量。

  2.说出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加工零件总数和加工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什么条件下,其中两种量成正比例?教师:如果加工零件总数一定,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会成什么变化?关系怎样?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目标解读:

  1、学生认真度学习目标。

  2、理解目标。

  (三)自主预习:

  理解:哪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什么是反比例关系?请举例说明。

  (四)检查预习。

  (五)合作探究活动一:

  1、学习例2: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高度会怎样变化?出示教材第47页例2的情境图和表格。

  请学生认真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

  (1)水的高度和底面积变化有关系吗?

  (2)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变化的?

  (3)水的高度和底面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2、发现规律:(底面积越大,水的高度越低;底面积越小,水的高度越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水的体积)一定。)即:30×10=20×15=15×20=??=300

  3、高度和底面积有这样的变化关系,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的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活动二:

  1、归纳反比例的意义。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2、.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的式子怎么表示?学生探讨后得出结果。x×y=k(一定)

  3、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学生举例说明。如:

  (1)大米的质量一定,每袋质量和袋数成反比例。

  (2)教室地板面积一定,每块地砖的面积和块数成反比例。

  (3)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

  活动三:

  1、.组织学生将例1与例2进行比较,小组内讨论: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学生交流、汇报后,引导学生归纳相同点:都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且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不同点:正比例关系中比值一定,反比例关系中乘积一定。

  2、你还有什么疑问?如果学生提出表示反比例关系的图像有什么特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48页“你知道吗?”中的图像。反比例关系也可以用图像来表示,表示两个量的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点所连接起来的图像是一条曲线,图像特征不要求掌握。

  课堂作业

  1.教材第48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51页第9、10题。

  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六)当堂检测:

  1.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2.教材51~52页第8、14题。

  (七)总结归纳:

  总结时,学生提到了和正比例的区别的联系,这是我备课时所没有想到的,而正好时间又多(因为担心不能上完,所以一直赶着上的),我就顺着学生的思路,要大家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由于前面学的比较好,学生很清楚地找出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其中有个学生说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时是这样说的:它们相同点都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如果要讲具体怎么变化的就有区别了。为学生的精彩回答而感到高兴,看来他们今天学的比较好。同时,我也暗自为自己庆幸,不是庆幸上的好,而是庆幸课的内容按预计的上完了,也改掉了一直伴随我的老毛病——课堂上罗罗嗦嗦。下午教研活动时大家发表了意见,其中那个动画大家讲的最多,我也知道动画做错了,所以已经做了修改,另外大家提的比较多的是后面的总结,大家认为这节课没有必要进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这节课的内容就是理解反比例的意义,但是我却不这样想,首先这部分内容不是我的预设生成,而是非预设生成,学生能想到为什么不趁热打铁比较一下呢?虽然这部分内容是下节课要专门讲的,在这里为什么不可提一提?学生能掌握不是更好吗?所以,在修改教案时,我决定把这个环节添上去。另外大家还认为这节课光练习说了,没有什么写的练习,光会说,那作业怎么写?没有经历写的练习,学生会吗?我想,这的确是有必要的,所以,在修改教案时也增添了进去。这样一来,这节课的内容满满当当,不多不少了。

反比例教学设计一等奖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反比例》

  【设计思想】《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在教学时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自己去发现。为此,教学时先复习一些基本的数量关系,使知识间发生迁移,在此基础上探求新知,最后深化新知。

  【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的基础上学习的。《反比例》内容是前面学习“变化的量”,“正比例”等比例知识的深化,是以后学习函数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比例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反比例关系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数量关系,而学生理解反比例的含义往往比较困难。为此,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创设了三个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之处,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成反比例的量以及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变化的量”和“正比例”的有关知识,对比例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时依据教材特点,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原有正比例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去建构新知,最大限度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观察、思考、感知、交流、比较、归纳等数学教学活动,探究新知,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初步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方法与途径:在互动、探究的合作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与评价: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感受反比例关

  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成反比例的量,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课题﹙出示课件﹚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正比例的有关知识,你们还记得吗?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同学们有没有信心?

  1、复习: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1﹚、文具盒的单价一定,买文具盒的个数和总价

  ﹙2﹚、一堆货物一定,运出的和剩下的

  ﹙3﹚、汽车行驶的路程一定,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2、谈话引入:汽车行驶的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不成正比例,那么它成不成比例呢?又会成什么比例?这就是今天要解决的问题。﹙出示课题:反比例﹚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共同探讨反比例的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巩固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学生从中发现第3小题不成正比例,那么它成不成比例呢?又会成什么比例?引入课题。通过设疑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激起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习新知作铺垫,也为自主探究新知创造了条件并激发了积极的情感态度。〕

  二、教师引导,自主探索

  ﹙一﹚初步感知理解两个变化关系的不同。

  ﹙出示情境﹝1﹞﹚

  1、师:我们来看“加法表”格,同学们先来观察一下:

  ①图中蓝色部分表示的是哪个数字?

  ②哪两个量发生了变化?哪个量是固定不变的?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学生自己总结出:和不变,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所有和为12的数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乘法表”中两个量的变化关系﹙学生感知积不变,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积为12的数成一条曲线﹚

  3、小结:由此可见,对于“加法表”和“乘法表”中的两个变量,都是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但是它们的变化关系是不同的。“加法表”表示的是和一定两个加数之间的关系,而“乘法表”表示的是积一定两个乘数之间的关系。所有和为12的数都在同一条直线上,积为12的数成一条曲线。

  ﹙二﹚探索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师;这两种关系是不是今天我们所学的反比例呢?这个问题放在后面再解答,请同学们看题目:

  1、出示情境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把表格填写完整。

  ﹙2﹚观察发现:一行一行地看,发现了什么?再一列列地看,又发现了什么?

  ﹙3﹚寻找规律:你是怎么知道路程不变的?用表中的数据说明。﹙同桌合作交流﹚

  学生讨论反馈:10×12=120 40×3=120 80×1.5=120 …

  ﹙4﹚小结: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2、出示情境

  ﹝1﹞﹙小组合作交流﹚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并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1﹚填表:

  ﹙2﹚表中有哪两种量?

  ﹙3﹚分的杯数是怎样随着每杯的果汁量变化的?

  ﹙4﹚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什么?用表中的数据说明。

  每杯的果汁量×分的杯数=果汁总体积﹙一定﹚

  3、学生合作交流比较情境﹝2﹞和情境﹝3﹞的共同点,比较概括反比例的概念。

  ﹙1﹚比较一下情境﹝2﹞和情境﹝3﹞,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一下,互相说说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学生归纳概括反比例意义的概念:

  反比例概念: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之间成反比例关系。

  4、学生归纳总结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方法: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主要是看它们的积是不是一定的。

  ﹙三﹚练习:讨论“加法表”和“乘法表”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情境﹝二﹞和情境﹝三﹞,在学生思考、交流合作、比较的基础上,归纳反比例的概念。归纳总结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方法。最后又对“加法表”和“乘法表”中两种关系进行分析讨论,解决了开始提出的问题,巩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三、模仿应用,解决问题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出示课件﹚指名学生口答,要求说出数量关系式判断。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张伯伯骑自行车从家到县城,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3﹚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4﹚跳高的高度和她的身高。

  ﹙5﹚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

  2、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五道练习题,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系,进一步加深了对反比例关系的认识,又巩固了正比例的知识。最后又通过找一找环节,学生说出生活中成反比例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了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全课总结,深化提高

  你们又有了什么新的收获?把你们的收获告诉大家。

  设计意图:让学生反思本课学习所得,把自己的收获告诉同学。这一过程,是知识再现的过程,又是再次学习、巩固的过程。

  五、布置作业:

  p26、1、2、3题。

【反比例教学设计一等奖】相关文章:

《反比例》教学设计10-11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03-20

反比例函数的教学设计04-18

[推荐]《反比例》教学设计15篇10-11

《反比例》教学设计15篇[热门]10-11

《反比例》教学设计【精华15篇】10-11

《麋鹿》教学设计一等奖11-22

散步一等奖教学设计04-21

《白鹅》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白鹅》教学设计优秀08-24

全国一等奖教学设计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