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精选15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22 12:20:4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科书第36页内容,和练习四的第5、6、7、9题。

  教学目标:

  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本课试图在一种开放的教学环境下,让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感知建模;类比归纳,验证模型;质疑联想,拓展认识;联系实际,深化认识;归纳概括,完善认识”的探索过程来逐步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勇于质疑、大胆表现、主动探索的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体现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充分体现了“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习数学”的新理念。

  活动过程:

  一、比赛激趣,提出猜想

  (1)、同学们,学习新课前,我们先来一个小小的数学热身赛。请大家准备好纸和笔。(请看大屏幕,左边的两组同学做第一小题,右边的两组做第二小题,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开始)

  9x37+9x63

  9x(37+63)

  (2)、评出胜负。(做完的同学请举手,汇报计算过程。可以看出右边的同学做得比较快,(问同学)你们有什么意见吗?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吗?)

  这两道题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可以用一个等式表示:

  9x37+9x63=9x(37+63)

  (3)命名猜想。

  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我们就先将他的这个发现命名为xx猜想。(板书:猜想)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我们下面就一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猜想在其它的题里也是否成立?请看大屏幕。)看到这幅图画,你想提什么问题?(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2、(1)谁能估计一下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2)请大家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他的估计是否正确。

  (3)(谁来汇报自己的算法)出示两种不同的算式6x9+4x9和(6+4)x9,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3、举例验证,进一步感受

  认真观察屏幕上的这个等式,你还能举出含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板书:举例)

  把自己举出的例子在练习本上写一写,谁来说一说自己举的例子,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等号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可举三个例子)

  轻声读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4、归纳总结,概括规律。

  (1)现在谁能说一说这些等式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总结)(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

  (2)刚才我们用举例的方法验证了xx猜想,在举例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与结果不一样的例子?能不能举一个这样的反例。

  (3)看来这个规律是普遍存在的,xx同学,恭喜你!你的猜想是正确的。这个规律在数学上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

  (3)刚才我们举了很多含有这样规律的例子,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把乘法分配律表示出来呢?四人小组商量一下,这个算式看起来怎样——(稍等)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美。

  等号左边表示什么意思?等号右边表示什么意思?大家说的意思实际上就是乘法分配律的文字表述,请看大屏幕,这是老师通过大家的表述总结出来的,谁能给大家读一下。

  在读这句话的时候,哪里应特别注意?

  请看黑板上的等式,这个等式从左到右成立,反过来从右到左呢?也是成立的。

  三、探索发展,应用规律

  (1)、我们发现了乘法分配律,那么它对我们的计算有什么帮助呢?(板书:应用)(学生举例说)

  (2)对,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请同桌合作研究下面这些题目怎样计算比较好?请看大屏幕:谁来读一下题。

  (80+4)x2534x72+34x28

  (完后让学生汇报计算方法,重点说这两题都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3)、刚才这两道题比较简单,大家做出来了,现在我出两道比较难的,大家有没有信心做出来,请四人小组合作研究下面这两道题目,怎样简算?

  38x29+3843x102

  (4)、小结:通过研究,你认为怎样的题目才能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如果遇到像刚才这两道题,我们可以把它稍做变化,再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四、巩固练习,解决问题(我们刚才发现认识了乘法分配律,老师要考考大家学得怎么样,请看大屏幕,我们来做练习)

  1、请大家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_里填上适当的数。5、6、7题和前面几道题哪里不一样?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吗?为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2、大家请到数学医院,帮老师判断对错。

  3、完成连一连。(给一分钟思考时间,然后抢答)

  4、完成填一填。(这道题我找表现最好的小组来开火车)

  5、应用题(请大家帮老师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在练本上独立完成)

  五、全课小结

  请你选择一个最能代表今天研究成果的算式,说说我们今天研究了什么?

  请大家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呢?

  今天,我们通过猜想、举例、总结、应用发现了乘法分配律,今后,同学们还可以运用这种数学思维去研究其他的数学知识。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两种算式意义,正确运用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能根据算式各自的特征,选择使用、灵活计算。

  3、能根据乘法分配律适用条件,恒等变形算式,提高计算的转化能力!

  4、通过计算,培养仔细看题、留意特点、反映迅速等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两种算式意义,正确运用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1、能根据算式各自的特征,选择使用、灵活计算。

  2、能根据乘法分配律适用条件,恒等变形计算式,提高计算的转化能力!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回顾引入

  1、我们昨天学了……,请写出依据(字母表达式)

  2、看着这个字母表达式,你想说点什么?

  1、学生一起回答省略部分

  2、学生各自在自己草稿本上写出字母表达式

  3、让学生充分表达!

  以忆引练,为接下来的练习做知识铺垫准备!

  二、开展练习

  分别出示:

  1、基础题

  (1)选择题

  (2)填空题

  (3)用简便方法计算

  1、口答选择题

  2、笔写填空题

  3、比赛方式完成简便计算

  1、通过选择和填空两种题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分配律的现实意义及其算式结构。

  2、训练准确简便计算能力,也是巩固新课掌握的计算方法

  小结:正确使用乘法分配律,留意算式结构,小心相同因数混乱。

  2、提高题(计算各题,怎样简便就怎么算)。

  1、先标出你认为能够简便计算的.题

  2、动笔计算,并验证自己的观察

  养学生观察力、细心力、分析力、和计算灵活性。

  小结:一看、二想、三算

  3、拓展题(能快速算出下面各题吗?)。

  用作选做题:做你会计算的题

  训练学生拆数、拼凑、约感能力,满足学习能力较强学生需要

  小结:变看似不能简便计算为能够简便计算

  三、全课总结

  1、涵盖小结内容

  2、分享个性错误(如写错数字、计算错),避免同学犯与自己相同的错误。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教科书书第54的例题以及55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含用字母表示),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让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展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和难点:

  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作好铺垫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两个运算定律,那谁来说说它们的名称和字母公式呢?(随学生回答出示小卡片: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乘法的另外一个运算定律。

  二、联系实际,探究规律

  1.谈话:五一快要来了,商场正在开展服装促销活动呢!一其去看看吧!

  2.课件例题情景图。

  (1)问: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短袖衫:每件32元;裤子:每条45元;夹克衫:每件65元。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

  (2)问:李阿姨一共要付多少钱呢?谁能口头列出综合算式?

  指名说出算式,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

  (65+45)×5 65×5+45×5

  让回答的两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即先算的是什么。)

  第一个算式:先算买一套衣服用多少元。

  第二个算式:先算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各用多少元。

  (3)猜一猜:这两个算式结果会怎样?(相等)

  (4)计算验证。

  师:真相等吗?让我们动笔来算一算,男生算第一道,女生算第二道,做在自备本上。

  集体交流,指名汇报计算过程。

  (5)师: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的确是相同的,可以给它们画上等号。(板书:=)我们把这个等式轻声读一读。(学生轻声读读这个等式。)

  3.探索、发现规律。

  (1)师:仔细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一下。

  同桌讨论交流,指名汇报,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学生可能说:等号左边有65、45和5这三个数,右边也有这三个数;都有乘法与加法;等号左边是65加45的和乘5,右边是65乘5的积加45乘5的积。……)

  (2)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初步得出:65加45的和与5相乘,等于把65和45分别与5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3)师:是不是所有这样的两道算式之间都有这样的联系呢?谁再来举个例子?

  指名举例,计算算式结果,得出等式,教师板书。

  师:会不会是巧合呢?请你在本子上再举些例子验证一下。(学生独立举例验证。)

  学生汇报验证的结果。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三个等式。

  问:还有许多同学要发言,说明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举得完吗?(板书:……)师:这么多等式,看来这不是巧合了,而是藏着一定的秘密在里面。你有什么发现呢?再与你的同桌轻声说一说。

  (4)指名2到3人说说发现,教师随机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发现: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课件出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5)刚才几位同学在用语言叙述这个规律时感觉有些困难,你会用比较简洁的方法表示出乘法分配律吗?你可以用文字、图形、字母等表示它。

  展示各种表达方法,集体交流,估计会有学生想到用字母或图形等来表达。

  表扬写对的同学,并指出:刚才的这些表达方法都是可以的。特别是写出(a+b)×c=a×c+b×c的同学,你们和数学家想到一起了。在数学上,我们就用字母a、b、c表示三个数,这个规律可以写成(a+b)×c=a×c+b×c。(板书,顺着读,逆着读)

  师:用字母公式来表示乘法分配律,你又有什么感觉?(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简洁美。

  三、应用规律,巩固练习

  1. 对于今天学的乘法分配律会了吗?真的会了吗?好,那就考考你自己!(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横着看,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后面画“√”。

  学生自己判断。集体交流时指名说说是怎么判断的?

  第3小题汇报时要问:为什么是对的呢?提醒学生注意74×1可直接写成74。

  问:为什么你认为第4题不对呢?说说你的理由。怎样改就对了呢?

  2.掌握得真不错!下面打开书看55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后,指名汇报。

  讨论第2小题时问:两个乘法中相同的乘数是几?应该把相同的乘数放在括号外面,而且这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课件出示长方形菜地:长64米,宽26米)

  问:图上给我们提供了长方形菜地的什么信息?

  你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它的周长吗?

  (1)学生完成在自备本上,指名板演两种不同的方法。

  (2)集体交流,出示:(64+26)×2 64×2+26×2

  师:刚才大家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了长方形的周长,看这两道算式,问:哪种算法比较简便?它们的结果怎样?符合什么规律?

  师:看来我们早在三年级学习长方形的周长时就已经接触过乘法分配律了。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题目,观察这两组算式,想想每组中两个算式的结果是否相同?为什么?

  比一比:请你从每组中各选一道喜欢的算式进行计算,比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计算后,集体交流:你们选的哪两道?为什么喜欢这两道?

  (估计大多数学生会选择(64+36)×8和25×(17+3),因为这两道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这两道计算起来比较麻烦的算式如果让你来计算,你有什么好方法吗?(出示2题)

  指名说计算过程,教师用课件展示简算过程。

  小结:看,我们学会了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麻烦的题目变简单了。明天我们还会更深入地来学习简便计算。

  5. 谈话:开学初,学校为了丰富大家的大课间活动,购买了一批体育器材,看看是什么?(课件出示图片和信息:空竹每个17元,飞盘每个8元,铁环每个15元。)每种玩具都购买了60个,一共要花多少钱?

  学生独立完成在自备本上,投影展示不同的算法。

  观察这个等式,你有什么想告诉大家吗?

  师小结:看来,乘法分配律不仅可以是两个加数的和乘第三个数,还可以推广到3个加数的和去乘,甚至更多的加数呢!

  四、总结回顾

  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教后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这是四年级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本节课我比较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首先我先创设了设计买衣服的情景,出示了例题图,让学生尝试通过不同的方法得出结果,再让学生观察通过计算方法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两个算式可用“=”连接,使之让学生从中感受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而后让学生作出一种猜测:是不是所有这样的两道算式之间都有这样的联系呢?是不是符合这种形式的两个算式都是相等的?此时,我不是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举例加以验证。学生兴趣浓厚,这里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验证猜测的能力,从而让学生知道乘法分配律给大家计算带来的便利,从而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字母形公式。

  在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上,我力求有针对性、有坡度的知识延伸。出示一些扩展型的练习:由(17+8+15)×60让学生明白乘法分配律也可以是三个数的和,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得到进一步完整,也为以后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埋下伏笔。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虽然本节课在感知乘法分配律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在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上还是不够,另外还有部分学困生对乘法分配律不太理解,运用时问题较多,在本节课中的一些具体的环节中也还缺乏成熟的思考,对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很好的充分调动起来,这些在以后的教学中都要多加注意。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4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P27:例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过程与方法: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前几节我们学习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应用它们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什么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二、新课探究

  出示主题图:还记得我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吗?

  参加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1、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式计算

  2、汇报:

  第一种算法:先算每个小组里有多少人?

  (4+2)×25

  =6×25

  =150(人)

  第二种算法: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负责抬水、浇树的人数。

  4×25+2×25

  =100+50

  =150(人)

  3、观察这两个算是有什么特点?

  4、讨论,你得到什么结论?

  5、汇报:两个数的和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6、小结:这个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

  7、用字母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三、巩固练习

  1、P27做一做

  2、拓展:乘法分配律是否也适用于减法?

  验证:18x5-5x8(18-8)x5

  265×105-265×5265×(105-5)

  结论:适用【2】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重要基础,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学情分析:学生具有很好的自主探究、团队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在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知识后,掌握了一些算式的规律,有了一些探究规律的方法和经验,只要教师注意指导和点拨,就一定会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探索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质疑猜想

  1、出示口算题:

  师:前段时间,我们发现了四则运算中的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我们知道利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58+25+7572+493+2825×19×4

  12×125×8168×5×214×2=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分组计算比赛

  师:下面我们再来一场分组计算比赛,好不好?

  出示:脱式计算

  第二组题目:45×12+55×1234×72+34×28

  第一、三组:(45+55)×12(72+28)×34

  师:你们觉得这场比赛公平吗?仔细观察两组算式,大家有什么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是相等的,结果为什么相等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去进一步探究。

  二、探究新知,验证猜想

  1、出示:用两种方法计算这两个长方形中一共有多少个小方格?

  8×4+5×4(8+5)×4

  思考:为什么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呢?

  左边算式表示8个4加5个4,(一共13个4),右边也是求13个4,所以结果相等。

  2、出示:淘气打一份稿件,平均每分钟打字178个,他先打了6分钟,后又打了4分钟完成这份稿件。

  (1)请提一个数学问题(淘气一共打了多少个字?)

  (2)用两种方法解答问题

  (3)思考:为什么两次计算的结果相同呢?

  3、师:仔细观察,像上面这样的等式,你能再列出一组吗?在自己练习本上列一列,算一算,验证一下。这样的等式列得完吗?用a、b、c代表三个数,你能写出上面发现的规律吗?(a+b)×c=a×c+b×c大家发现的这个规律其实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吗?(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就等于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然后把乘积相加)

  想一想:这里的分配,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分别配对的意思。)

  师:这道等式反过来写,依然成立吗?

  三、巩固新知,应用定律

  1、填一填:

  4×(25+8)=__×___+___×__

  38×37+62×37=___×(___+___)

  502×19+11×502=___×(___+___)

  48×99+48×1=___×(___+___)

  a×b+a×c=___×(___+___)

  2、判断对错:

  8×(125+9)=8×125+9()

  27×8+73×8=27+73×8()

  (12+6)×5=(12×5)×(6×5)()

  (25+9)×4=25×4+9×4()

  3、试一试

  (1)观察(40+4)×25的特点并计算

  (2)观察34×72+34×28的特点并计算

  4、分组计算比赛

  85×16+15×16(40+8)×25

  68×128-68×2834×(100+20)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又发现了什么?

  五、课外思考

  其实,乘法分配律我们并不陌生,大家想一想,以前在什么时候我们用过乘法分配律?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出示教材第54页的情景图):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单价”一词是什么意思?

  师: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你们能列综合算式独立解答吗?试试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是采用什么方法解答的,并请两名用不同方法解答的学生上台板演)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买衣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审题、仔细分析,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生成了不同的解题思路和算法,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深入探索

  1.交流两种算法的实际意义。

  (1)师:“(65+45)×5”谁会读?“65+45”算的是什么?这样的钱在实际生活中叫做――(一套)你能用图在黑板上贴出来表示一套吗?(指名一人上黑板贴模型图)

  师:这样贴,能明显地看出是一套吗?谁能上来纠正?

  师:“再乘5”是什么意思?谁上来贴出另外几套衣服?

  师:想一想,这一题为什么能这样做呢?

  师(小结):如果夹克衫和裤子的.件数不同,那就不能这样做。

  [设计意图:利用摆模型衣服,巧妙地帮助学生理解算式各部分的含义,促进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互助互补,为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建立了清晰的表象,有效地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同时,让学生读算式并小结出由于两种衣服数量相同才能采用这种方法,都是为后面概括规律做好铺垫。]

  (2)提问:“65×5+45×5”是什么意思?

  2.建立等式,初步感知。

  师:这两道算式算出的都是什么?算出的结果怎样?在数学上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连接?〔板书:(65+45)×5=65×5+45×5)〕

  师:谁能读一读这个等式?你们发现这个等式的两边有什么联系吗?

  3.类比展开,体验感悟。

  师:你们能模仿这个等式再举一个这样的例子吗?再算一算,两边的算式是不是相等?(指名举例,挑选几组等式板书)

  师:刚才大家举出了这么多类似的例子,左右两边的算式都是相等的,看来这里面一定有内在的规律。

  师(出示算式):读一读这些等式,左边的算式都有什么特点?再想一想,右边的算式与左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小组互相讨论一下)

  [设计意图: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本质的理解,需要经历一个主动探索、体验感悟、发现规律的过程。在教师提供素材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举出例子,追求素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模写的过程中,学生是自己验证自己发现的规律,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通过让学生“读一读”,有效降低了概括的难度。学生在多次观察、比较、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规律,水到渠成。]

  4.揭示规律,理解意义。

  (1)师:两个数的和同第三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加数分别同第三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乘积相加,这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师:“乘法”我们大家都懂,“律”就是规律,那“分配”二字作何解释呢?

  师:括号外的数既要与第一个加数相乘,又要与第二个加数相乘,这就是“分配”。

  (3)提问:如果用字母a、b、c表示这三个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写?[板书:(a+b)×c=a×c+b×c]

  (4)师:这既然是一个等式,左边的算式和右边的算式相等,那么反过来看,右边的算式和左边的算式也应该怎么样?也就是说,这个规律反过来看可以吗?

  (5)师(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谁再来说一说,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通过对“分配”二字的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也体现了设计的精细和独到。同时,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可逆性,为后面的练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巩固内化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前两题,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第2小题要让学生明确:在求两积之和的算式中,有相同的乘数,这个相同的乘数可以放在括号的外面)

  (2)让学生完成后两题,并要求说说是怎样填、怎样想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是怎样想的。

  (2)第3小题要提醒学生注意74×1可直接写成74,第4小题可以让学生再分别说说题中的两个式子分别和怎样的算式相等。

  3.下面每组中两道题的计算结果相同吗?哪一题的计算比较简单?

  (1)64×8+36×8 (2)12×30+12×5

  (64+36)×8 12×(30+5)

  师:看来,运用乘法分配律还能进行简便计算,这是我们下节课将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设计意图:合理地安排练习,体现了教学的扎实,并让学生初步感知了乘法分配律对于计算的简便,同时激发了学生对后续学习的兴趣。]

  四、总结提升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6

  《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东新四小学 王唯

  教学内容: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教材第48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特点。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正确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出示课件1)计算

  35×2×5=35×(2×)

  (60×25)×4=65×(×4)

  (125×5)×8=(125×)×5

  (3×4)×5 × 6=(×)×(×)

  师:上节课,经过同学们的探索,我们发现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应用这些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今天咱们继续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

  二、探究发现

  (出现课件2)

  师:大家看,工人叔叔正在贴瓷砖呢,看到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发现有两个叔叔在贴瓷砖

  生:我发现一个叔叔贴了4列,每列贴9块,另一个叔叔贴了6列,每列贴了9块。

  师:你最想知道什么问题?

  生:我想知道工人叔叔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按鼠标出示问题) 师:你能估计出工人叔叔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吗?

  生:我估计大约有100块瓷砖

  生:我估计大约有90块瓷砖。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瓷砖究竟有多少块。(学生做,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做法?

  生:6×9+4×9(板书)

  =54+36

  =90

  分别算出正面和侧面贴的块数,再相加,就是贴的总块数。

  生:(6+4)×9(板书)

  = 10×9

  =90(块)

  因为每列都是9块,所以我先算出一共有多少列,再用列数去乘每列的块数,就是一共贴瓷砖的块数。

  师:同学们的.计算方法都很好,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种算法,你能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计算方法不同,但结果却是一样的。

  6×9+4×9 = (6+4)×9(板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两道算式的特点,你能再举一些这样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教师板书)

  师:这几们同学举的例子符合要求吗?请在小组中验证一下。 (小组汇报)

  小组1:符合要求,因为每组中两个算式都是相等的。

  小组2:在每组的两个算式中,一个是两个数的和去乘一个数,另一个是用这两个数分别是去乘同一个数,再相加,符合要求。

  (板书用=连接算式)

  师:比较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从它们的特点和结果相等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小组再讨论一下。

  小组1:我们小组发现,只要符合上面题目要求的算式,结果都是一样的。

  小组2:我们小组发现,两个不同的数分别去和同一个数相乘,然后再相加,可以先把这两个数相加再一起去乘第三个数,结果不变。 结论(课件2):师: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 乘 法 分 配 律。它是我们学习的关于乘法的第三个定律。

  师:大家齐读一遍。

  师:和同桌说一说自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现在你能用字母的形式表示出乘法分配律吗?用a,b,c分别表示这三个数,试着写一写吧。

  (a+b)×c=a×c+b×c

  师: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三、巩固练习:

  1、计算

  (80+4)×25 34×72+34×28

  师: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2、判断正误

  ( 25 + 7 )×4 = 25 ×4 ×7×4 ( )

  35×9 + 35

  = 35×( 9 + 1 )

  = 350 - - - - ( )

  3、填一填

  (12+40)×3=× 3 +×3

  15×(40 + 8) = 15×+ 15×

  78×20+22×20=(+ )×20

  四、总结

  师: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你们真的很棒。乘法分配律是一条很重要的运算定律。应用乘法分配律既能使一些计算简便,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同学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它,希望它永远成为你的好朋友,伴你生活、成长。

  [板书设计]

  探索与发现(三)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6×9+4×9 =(6+4)×9

  (40+4)×25 = 40×25+4×25

  (64+36)×42 = 42×64+42×36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7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识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452+199+24838×125×8×3

  二、比赛激趣,提出猜想

  (1)热身赛。(请看大屏幕,男同学做第一小题,女同学做第二小题,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10×37+10×63

  10×(37+63)

  (2)评出胜负。(做完的同学请举手,汇报计算过程,并提问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吗?)

  这两道题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可以用一个等式表示:

  10×37+10×63=10×(37+63)

  (3)命名猜想。

  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我们就先将他的这个发现命名为××猜想。(板书:猜想)

  (设计意图:通过一道题目里的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发现、概括、归纳,初步了解其中的规律。)

  三、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我们下面就一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猜想在其它的题里也是否成立?请看大屏幕。)看到这幅图画,你想提什么问题?(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2、(1)谁能估计一下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2)请大家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他的估计是否正确。

  (3)(谁来汇报自己的算法)出示两种不同的算式6×9+4×9和(6+4)×9,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式计算,为探讨规律做准备。

  3、举例验证,进一步感受

  认真观察屏幕上的这个等式,你还能举出含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板书:举例)

  4、讨论交流: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并交流算式的共同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5、归纳总结,概括规律。

  (1)现在谁能说一说这些等式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总结)()(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

  (设计意图:找到两个式子之间的`特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关键。)

  (2)刚才我们用举例的方法验证了××猜想,在举例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与结果不一样的例子?能不能举一个这样的反例。

  (3)看来这个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同学,恭喜你!你的猜想是正确的。这个规律在数学上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

  (4)刚才我们举了很多含有这样规律的例子,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把乘法分配律表示出来呢?

  (a+b)×c=a×c+b×c

  (5)等号左边(a+b)×c表示什么意思?等号右边a×c+b×c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等式从左到右成立,反过来从右到左呢?也是成立的。

  四、探索发展,应用规律

  (1)我们发现了乘法分配律,那么它对我们的计算有什么帮助呢?(板书:应用)(学生举例说)

  (2)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请同桌合作研究下面这些题目怎样计算比较好?请看大屏幕:谁来读一下题。

  (80+4)×2534×72+34×28

  (完后让学生汇报计算方法,重点说这两题都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3)刚才这两道题比较简单,大家做出来了,现在我出两道比较难的,大家有没有信心做出来,请四人小组合作研究下面这两道题目,怎样简算?

  38×29+3843×102

  (4)小结:如果遇到像刚才这两道题,我们可以把它稍做变化,再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设计意图: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找到式子中的运算方法与数字的不同。)

  五、巩固练习,解决问题(我们刚才认识了乘法分配律,老师要考考大家学得怎么样,请看大屏幕,我们来做练习)

  1、请大家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_里填上适当的数。

  (10+7)×6=______×6+______×6

  8×(125+9)=8×______+8×______

  7[]×48+7×52=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得数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3、饮料送货车给大成饮食店送去24箱苹果汁和26箱橘子汁。每箱都是24瓶,一共有多少瓶?每箱饮料36元,付1500元够吗?

  六、全课小结

  请你选择一个最能代表今天研究成果的算式,说说我们今天研究了什么?请大家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呢?

  今天,我们通过猜想、举例、总结、应用发现了乘法分配律,今后,同学们还可以运用这种数学思维去研究其他的数学知识。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口算题、例题、练习题等。

  教学策略:本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习,把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习。

  教学流程:

  一、设疑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谁来说一说,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有什么作用?

  生:可以使计算简便。

  师:同意吗?(同意。)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学快速判断。(生口算。)

  【设计意图:这样开门见山的导入,不但可以巩固旧知,为新课作铺垫,而且当学生快速口算到新课题时,会出现一种戛然而止的效果,出现问题情境,从而自然导入新课。】

  二、探究发现

  1。猜想。

  师:同学们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出示:(10+4)×25。)

  师:这道题算得怎么不如刚才的快啊?

  生:它和前面的题目不一样。

  师:好,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生:前面的题都是乘号,这道题既有乘号还有加号。

  生:前面的算式都是3个数相乘,这个算式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师:这道题含有不同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10+4)×25=10×25+4×25。

  师:为什么这样算哪?

  生:我是根据乘法分配律算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

  生:我是从书上知道的,我知道它的字母公式(a+b)×c=a×c+b×c。

  师:你自学能力很强,但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吗?(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验证。

  师:同学们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可以这样计算的话,那可简便多了。到底能不能这样计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分别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看看是否相同。(生活动计算。)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相等。)

  小结:通过验证,这道题确实可以这样算,那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都可以这样计算呢?通过这一个例子能下结论吗?(不能。)那怎么办?(再举几个例子。)好,下面请每个同学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

  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就写到这里,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有没有举出例子不能这样计算的?(没有。)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全班同学举了这么多例子,还有没写的用省略号表示。我们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几组等式,看看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3。结论。

  生: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知道吗?这就是乘法的第三个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出示课件,学生齐读分配律的意义。)

  师:如果老师用a、b、c表示两个加数和乘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a+b)×c=a×c+b×c

  师:回到第一题,看来利用乘法分配律,确实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接下来,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几道题。

  【设计意图:在探究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练习应用

  (生练习应用定律。)

  师:通过这两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四、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看到乘法分配律,你们能联想到什么呢?(两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除都可以应用这样的方法。)

  反思:

  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正确地进行表述。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较好地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主动探究,实现亲身经历和体验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学习文本批判、质疑和重新发现的过程,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也是身心多方面需要的实现和发展过程。本节的教学中,我从口算导入新课,引出(10+4)×25这样一个特殊的算式。接下来,让学生猜想它的简算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再让学生举例验证方法的普遍性,最后由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整个过程中,我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想。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多向互动,注重合作与交流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师生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主动建构。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建构过程,正是学生个人的方法化为共同的学习成果,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生命活力得到发展的过程。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迎春来”。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有5个同学就要去参加“无锡市少儿书法大赛”了,书法组的张老师准备为他们每人买一套漂亮的服装,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交流算法,初步感知。

  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再问:买5件上衣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本子上列出算式,再算一算。

  反馈:你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为什么这样列式?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再分别说说两个算式的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帮助解释。

  谈话:两个算式解决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它们的计算结果也相等,那你会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教师板书,让学生读一读。

  谈话:刚才我们算的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如果张老师不这样选择,还可以怎样选择?(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

  提问: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

  根据学生回答,列出算式:32×5+45×5和(32+45)×5。

  再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启发:比较这两个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深入体验,丰富感知。

  引导:看表情,相信大家一定或多或少地发现了等式两边算式之间的联系。现在请每个小组拿出信封中写有算式的纸条,想一想在这几组算式中,哪些可以用等号连起来,哪些不能?

  分组汇报、交流。引导学生说一说:最后两组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起来?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分别是多少?有办法使他们变得相等吗?

  要求:你能写出一些这样的等式吗?先试一试,再算一算你写出的等式两边是不是相等。

  学生举例并组织交流。

  3、揭示规律。

  提问: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

  谈话: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反馈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学生可能用语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示……)

  小结:a加b的和乘c,与a乘c的积加b乘c的积的和是相等的。这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a+b)×c=a×c+b×c]

  三、实践运用,巩固内化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下面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完成后,用课件反馈。

  2、“想想做做”第2题。

  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题目,指名口答。

  回答第2小题时,让学生说一说理由。

  3、“想想做做”第3题。(略)

  四、梳理知识,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想对大家说?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第4、5题。

  [说明]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感悟和发现乘法分配律,变教学生“学会”为指导学生“会学”。教学中,先组织学生通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两个不同的算式之间建立起联系,得到了两个等式,并比较这两个等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之后,给学生提供体验感悟的空间,为学生提供符合乘法分配律和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五组算式,引导学生在小组辨析与争论中,进一步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再写出一些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等式,既为概括乘法分配律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又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随后的练习设计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形式活泼,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这些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改善学习方式。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6页例题3乘法分配律

  教材分析

  本内容是乘法运算定律的最后一个内容,它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感性认识远远不够,且定律的叙述又比较繁琐。教材是按照提出“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植树”问题、列式解答、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从例题3的知识点看主要是乘法分配律及用字母表示的2种情况,但从做一做中体现出了把乘法分配律从右往左运用的情况。通过课堂的学习,让学生经历发现归纳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能进行一些简算。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但本节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概况、归纳能力的一个薄弱环节,而乘法分配律又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故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要求更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归纳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能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和主动探究精神,同学间通过合作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发现与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

  课件习题卡

  教学过程

  一、结合实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干旱图片,使生感受到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2、课件出示问题(一):一号井5吨/小时、二号井10吨/小时,两口井一共出水多少吨?请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师相机板书),说出算理并计算,发现两种方法表示的意义和结果相同,得出可以用“=”连接两个算式。接着请同学感受用那种方法计算更快?

  3、课件出示问题(二):共有25个小组,每组4人挖坑、种树;2人抬水、浇树,一共有几名同学参加植树?请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师相机板书),说出算理,猜测结果,计算验证得出结果相同,同样可以用“=”连接两个算式。请同学感受用那种方法计算更快?

  二、合作交流,探索发现新知

  1、引出课题。通过观察得出2个等式都是由3个数组合而成的,这样的等式有什么样的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新知——乘法分配律。

  板书:乘法分配律

  2、发现和归纳乘法分配律

  (1)请同学们观察这2个等式,等号左边、右边是怎么算的`?请生算一算,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好吗?

  (2)请同学自己任意用三个数试着组成这样的算式,验证是否都具有这样的规律呢?

  (3)生举例并展示,共同验证并读一读式子。

  (3)具有这样特征的式子能举得完吗?讨论是否存在不符合这样规律的式子?

  (4)同桌互相试着说一说规律,请生汇报,总结得出乘法分配律,请生打开书P36读一读。

  3、用字母a、b、c表示这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以怎么表示呢?同学们敢接受挑战吗?4人小组讨论,请生汇报,说一说算式的意义并读一读。

  三、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观察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简洁的表示出来。下面同学们敢接受考验吗?

  四、分层练习,逐级达标

  1、填一填:习题卡第一题

  巩固乘法分配律并使学生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能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学了乘法分配律有什么用呢?习题卡中的例题你会选择哪种方法呢?请生选择方法,说一说理由。

  2、看一看:习题卡第二题

  3、应用:请生完成书P38第7题。使学生感受学习乘法分配律的用处是使计算简便。

  五、回顾课程,进行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分析学习了新的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5+10)×24=5×24+10×24

  (a+b)×c=a×c+b×c

  25×(4+2)=25×4+25×2

  a×(b+c)=a×b+a×c

  习题卡

  填一填

  1、(32+25)×4=32×( )+25×( )

  2、(64+12)×5=( )×5+( )×5

  3、(7+6)×8=7868

  4、(43+25)×2=

  5、3×6+7×6=(+)

  看一看

  下面哪个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9+28)×56=19×56+28

  (7×3)×32=7×32+3×32

  64×64+36×64=(64+36)×64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 在观察、比较、猜测、分析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3.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探究问题,提炼规律

  1. 初步感知。

  展示主题图,并提问:

  师: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要求什么问题?

  师:图中的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要求只列式,不计算,学生独立列式后汇报。

  教师板书:(6+4)×24 6×24+4×24?摇

  【设计意图】

  要求学生只列式,不计算,为学生进行猜想验证提供可能,同时让学生明白,同一道题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其结果肯定相同的道理。

  让学生说出每种解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这两道算式的结果应该怎样?为什么?

  反馈:因为这两道算式都是求四、五年级一共要领的跳绳根数。

  学生通过计算结果来验证上述结论。

  教师组织谈话:这两道算式不一样,但都算出了四、五年级一共要领的跳绳根数。在数学上,我们可以把相等的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

  教师板书:(6+4)×24=6×24+4×24。

  组织谈话:刚才用了两种方法说明这两道算式可以组成一个等式,一是这两道算式都是求同一个问题,二是计算结果相等。有没有别的方法说明它们相等?

  教师引导学生从乘法的意义来解释:等式左边算式先用6加4得10,再乘24就是表示10个24相加的和是多少;右边算式先算6个24相加与4个24相加各是多少,再求和也是表示10个24相加的和是多少。

  组织谈话:今天就来研究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这一类等式。

  明确:等式左边是6加4的和乘24,右边是左边括号里的两个加数分别与24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结果相等。

  【设计意图】

  本环节,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的过程,从三个方面理解两个算式为什么相等,初步感知规律,为进一步探究规律夯实基础。

  2. 出示:计算下面两组算式,是否相等。

  ①(2+3)×82×8+3×8?摇

  ②(4+7)×64×6+7×6

  学生口算得出结果,再判断。

  3. 教师组织谈话:在数学上,我们把通过观察几道等式后发现的规律称之为猜想,是不是任意三个数组成这样的算式,都具有这样的规律呢?还需要通过举例子来验证。

  (1)师生合作验证:

  先请一位学生随机说出三个数。

  提问: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怎么表示?

  根据左边的算式,教师要求学生写出右边的算式。

  学生口算结果,验证两个算式是否相等。

  (2)同桌两人合作:

  左边的同学任意找出三个数,并写出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右边的同学写出对应的算式,再分别算出结果,验证是否相等。(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提问:这样的例子,能写完吗?(板书省略号)

  4. 师:观察上面每个等式的左边和右边,有联系吗?有什么联系?

  师生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乘积相加。

  5. 师:你们发现的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

  6. 师:你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乘法分配律吗?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举例验算的方法去感知规律,围绕这一目标,对所列的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提出猜想并举例验证,学生在真实体验中感受规律,建构乘法分配律,用语言表示规律便水到渠成。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分配律,其目的有三:一是检验是否正确理解规律,二是让学生再次感受和明晰乘法分配律的结构,三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师: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字母式子来表示乘法分配律。如果用字母a、b、c表示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以写成:(a+b)×c=a×c+b×c。(板书)

  师:字母a、b、c可以是哪些数?分别相当于例题中的哪个数?

  二、尝试练习,运用规律

  1. 根据乘法分配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42+35)×2=×+×

  72×(30+6)=×+×

  27×12+43×12=(+)×

  15×26+15×14=(+)×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完成前两题后,提问: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都等于什么?

  完成第三小题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谁是相同数?

  明确:在求两积之和的算式中,如果有相同的乘数,那么这个相同的乘数可以放在括号的外面。

  2. 根据乘法分配律,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38+16)×2=382162

  94×12+94×38=94(1238)

  25×(20+4)=2520254

  63×50+63×2=63(502)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评讲。

  追问:如何确定圆圈内的运算符号?

  3. 横着看,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后面画“√”。

  ①(28+16)×7 28×7+16×7?摇

  ②15×39+45×39 (15+45)×39?摇

  ③40×50+90×50 40×(50+90)?摇

  ④74×(20+1) 74×20+74?摇

  学生口答,教师重点讲一讲第③题,相同数是50,40×50+50×90应该等于50×(40+90),40×(50+90)应该等于40×50+40×90。

  第④题,让学生明白74×1可以写成74,反过来,74也可以写成74×1。

  4. 连线。

  3×17+5×17 25×(4×6)

  (5×3)+17

  (18+4)×5 (3+5)×17

  18×5+4×5

  18×5×4×5

  (25×4)×6 25×4+25×6

  学生口答,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通过左边第三个算式,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与乘法结合律的区别。

  5. 每组中两道题的计算结果相同吗?哪一题的计算比较简便?

  (1)64×8+36×8 (2)12×30+12×5?摇(64+36)×8 12×(30+5)

  本题意在揭示,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算式,具体计算时,有时先求和简便,有时先求积简便,为乘法分配律的运用作铺垫。

  【设计意图】由于乘法分配律与前面学过的运算律相比,形式上变化大,设计练习时,从填数开始,由易到难,帮助学生不断修正和提高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三、深度探究,延伸规律

  将原问题改为:四年级比五年级多领多少根跳绳?要求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6-4)×24 6×24-4×24

  =2×24 =144-96

  =48(根) =48(根)

  摇答:四年级比五年级多领48根跳绳。

  组织谈话:这两道算式,我们也可以用等号连接。

  教师板书:(6-4)×24=6×24-4×24。

  【设计意图】通过改变例题中的数学问题,引出类似的公式(a-b)×c=a×c-b×c,有助于学生全面、完整地理解、建构乘法分配律。

  四、全课总结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12

  一、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算律第56、57页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下节课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在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3、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建立乘法分配律模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爸爸和妈妈都爱我。”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小明和小华都是他的好朋友。”这句话也可以怎么说?

  生:……

  师:真聪明,回答正确,在数学王国里也有类似的表达,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创设一个充满趣味的生活问题,引领学生发展自身的灵性,寻求数学知识,与现实问题之间的本质联系,促进学生感悟、内化、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二)解决问题,明晰算理。

  1、情境一——厨房贴瓷砖

  (1)让学生从图中获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生汇报,师择取问题: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让学生用多种方法列综合算式解答问题,然后小组内交流算法及解题思路。

  (3)组织全班交流,要求学生讲清楚是怎样想的。教师配以课件演示并适时板书四种算法:3×10+5×10;(3+5)×10;4×8+6×8;(4+6)×8。

  (4)小组讨论:观察四个算式,哪两个算式联系紧密,是否可以用等号连接?

  (5)全班交流。[(3×10+5×10与(3+5)×10联系紧密,可用等号连接;4×8+6×8与(4+6)×8联系紧密,可用等号连接。]

  追问:为什么可以用“=”连接?让学生充分讲道理。

  (6)比较:观察上面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第一组中的第一个算式里10出现了两次,而第二个算式里10只出现了一次,第一个算式没有小括号,第二个算式有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了……)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为学生创设了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根据主题图,提出问题并通过两种算式的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2、情境二——花圃

  (1)让学生看图并解决问题。

  (2)学生汇报算法及解题思路,师配以课件演示并板书:(30+25)×2;30×2+25×2。

  师:这两个算式是否可用等号连接,为什么?(可以因为它们的结果相同,都是求篱笆的长,只是运算顺序不同。)

  3、举实例

  师:生活中,像用这样两种方法解决的问题很多,你能举个例子吗?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比如:(1)老师买了5个篮球和5个足球,一个篮球50元,一个足球80元,一共花了多少钱?(2)一辆中巴车限乘20人,一辆小轿车限乘4人,现在各租2辆,一共能坐多少人?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感受乘法分配律提供现实背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引导有效的交流,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所初步感知。]

  (三)观察对比,概括规律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安排了观察总结、举例验证、抽象概括和尝试应用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1、观察总结

  (1)师:同学们,请观察黑板上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吗?请小组内讨论交流。

  (2)学生汇报(学生结合算式,能说出自己的发现即可)。

  (3)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指着算式小结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两个数和同一个数相乘,等于把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4)师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从多组算式入手,通过观察比较,互相补充,在算式中寻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在分析题意中,找寻其存在规律的必要性,帮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明确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2、举例验证

  让学生列举不同的算式来验证乘法分配律,再小组交流,集体反馈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学生列举的算式并适时表扬。

  [设计意图:学生举例验证过程,是学生不完全归纳的过程,对于学生识记乘法分配律,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自己举例验证有利于学生将新的知识纳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

  3、抽象概括

  (1)让学生用a、b、c表示乘法分配律,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即时指导,再汇报交流,师板书:a×c+b×c=(a+b)×c,生齐读字母公式。

  (2)让学生比较乘法分配律与“爸爸和妈妈都爱我,爸爸爱我,妈妈也爱我。”这两句话之间的相似之处。

  生:a相当于爸爸,b相当于妈妈;c相当于我,爱相当于乘号。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历经归纳推理到抽象概括的过程,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4、尝试应用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4×9+6×9……,说明乘法分配律是成立的;

  (2)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3)教师巡视抽取有代表性的方法展示给大家看;

  (4)再问这个算式还可以怎样表示?学生说出另一种算式,课件呈现4×9+6×9=(4+6)×9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自己喜欢的方式结合此题说说这个算式还可以怎样表示,学生的思考过程就是乘法分配律形式的再现过程,要让多个学生表达,在相互表达中,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四)挑战过关,应用规律:

  第一关:请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方格?(用两种方法列综合算式计算)。

  (1)学生汇报算法;

  (2)比较哪种方法比较简便?为什么?

  第二关:填一填

  ①(12+40)×3=□×3+□×3

  ②15×(40+8)=15×□+15×□

  ③78×20+22×20=(□+□)×20

  ④66×28+66×32+66×40=(□+□+□)×□

  (1)学生展示填写的答案。

  (2)分别说说转化以后的算式和原来的算式比,哪一个让我们计算起来感觉比较简便?为什么?

  第三关:学校要给28个人的合唱队买服装,一件上衣58元,一条裤子42元,请你算算买服装要花多少钱?(用两种方法列综合算式解答)

  (1)学生汇报算法。

  (2)比较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小结: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可以灵活选择算法,怎么计算简便就怎么算。

  [设计意图:多样练习也是一种信息源,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深化理解、蓄积“能量”的过程,是学生拓展知识视野,完善认知结构,提升认识境界、增长人生智慧的过程。在练习中,帮助学生继续完善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五)课堂总结,梳理新知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加以梳理,最后质疑解惑。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对在获取新知中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反思,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3+5)×10=3×10+5×10

  (4+6)×8=4×8+6×8

  (30+25)×2=30×2+25×2

  (35+65)×5=35×5+65×5

  (2+3)×5=2×5+3×5

  (a+b)×c=a×c+b×c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特点。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正确应用。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出示课件1)计算

  25×4=

  25×9×4=

  18×25×4= 125×16=

  75+25=

  256×56+256×44=

  师:请你说说25×9×4你是如何口算的?

  最后一题,学生不会,师快速口算结果,形成悬念。

  师:上节课,经过同学们的探索,我们发现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应用这些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今天咱们继续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

  二、探究发现(出现课件2)

  师:大家看,工人叔叔正在贴瓷砖呢,看到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发现有两个叔叔在贴瓷砖

  生:我发现一个叔叔贴了4列,每列贴9块,另一个叔叔贴了6列,每列贴了9块。

  师:你最想知道什么问题?

  生:我想知道工人叔叔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按鼠标出示问题)师:你能估计出工人叔叔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吗?生:我估计大约有100块瓷砖生:我估计大约有90块瓷砖。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瓷砖究竟有多少块。(学生做,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做法?生:6×9+4×9(板书)

  =54+36

  =90分别算出正面和侧面贴的块数,再相加,就是贴的总块数。生:(6+4)×9(板书)

  = 10×9

  =90(块)

  因为每列都是9块,所以我先算出一共有多少列,再用列数去乘每列的块数,就是一共贴瓷砖的块数。

  师:同学们的计算方法都很好,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种算法,你能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计算方法不同,但结果却是一样的。 6×9+4×9=

  (6+4)×9(板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两道算式的`特点,你能再举一些这样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教师板书)

  师:这几们同学举的例子符合要求吗?请在小组中验证一下。(小组汇报)

  小组1:符合要求,因为每组中两个算式都是相等的。

  小组2:在每组的两个算式中,一个是两个数的和去乘一个数,另一个是用这两个数分别是去乘同一个数,再相加,符合要求。(板书用=连接算式)

  师:比较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从它们的特点和结果相等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小组再讨论一下。

  小组1:我们小组发现,只要符合上面题目要求的算式,结果都是一样的。

  小组2:我们小组发现,两个不同的数分别去和同一个数相乘,然后再相加,可以先把这两个数相加再一起去乘第三个数,结果不变。结论(课件2):师: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它是我们学习的关于乘法的第三个定律。

  师:大家齐读一遍。

  师:和同桌说一说自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现在你能用字母的形式表示出乘法分配律吗?用a,b,c分别表示这三个数,试着写一写吧。

  (a+b)×c=a×c+b×c(出示课件4)师:这叫做乘法分配律(出示课件5)

  三、巩固练习:

  1、计算

  (80+4)×25

  34×72+34×28师: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2、判断正误

  (25 + 7)×4 = 25 ×4 ×7×4(

  )35×9 + 35 = 35×(9 + 1)

  = 350—()

  3、填一填

  (12+40)×3=

  × 3 +

  ×3

  15×(40 + 8)= 15×

  + 15×

  78×20+22×20=(

  +

  )×20

  66×28 + 66×32 + 66×40

  =(

  +

  +

  )×

  四、总结

  师: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你们真的很棒。乘法分配律是一条很重要的运算定律。应用乘法分配律既能使一些计算简便,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同学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它,希望它永远成为你的好朋友,伴你生活、成长。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学习了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已经初步具备探索和发现运算定律并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经验,为学习新知识奠定了基础。同时新知识学生在已经学习的知识中也有所体现,只是没有揭示这个规律罢了,比如学生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周长=长×2+宽×2,周长=(长+宽)×2。从平时我班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能用字母表示。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

  1、 指导探索乘法分配律。

  2、 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方法指导

  通过讲学练相结合,设计相应的练习题,逐步理解抽象的乘法分配律。

  预设流程

  激趣导入

  (约3分钟)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老师想请大家帮一个忙,我有一个朋友开了一家小公司,有4名员工,她想给公司的员工每人买一套工作服,她去商店看中了几件衣服和几条裤子,想选一套衣服做工作服。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搭配?

  2、学生思考:(1)有几种搭配方案

  (2)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案,并算出总价。

  (学生自己选择方案并在练习本上完成。师强调:是买4套衣服)

  自主学习

  (约7分钟)

  (一)组内研讨,确定方案

  1、组内研讨:

  (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案?

  (2)介绍自己的方案,并说一说,你推荐的理由。

  (3)说说你推荐的方案,需要花多少钱?你是怎么算的?

  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2、汇报交流:

  师:哪一个同学想先来给老师推荐他的方案?

  师:要想求4套这样的衣服需要多少元?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分别列式解答

  师:因为总价相等,这两个算式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学生回答后,师在两个算式中间用等号连接)

  师:这个等式怎么读呢?

  生尝试读等式。

  (预设学生读法:A.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乘225乘4加75乘4

  B.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225和75分别与4相乘的积再相加。 )

  3、研究其它方案

  由学生依次汇报出其余3种不同的搭配方案,并引导说出是怎么想的。计算后分别加上等号。

  教师板书:

  一套 ×4 = 4件上衣 + 4条裤子

  (225+75)×4 = 225×4 + 75×4

  (225+125) ×4 = 225×4 + 125×4

  (175+75)×4 = 175×4 + 75×4

  (175+125) ×4 = 175×4 + 125×4

  精讲点拨

  (约8分钟)

  (二)、观察比较、猜测验证

  1、观察比较

  2、提出猜想。

  师:观察上面的等式,左右两边的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你们有什么发现?

  3、举例验证。

  让学生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进行验证,看看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汇报板书。

  (三)、总结规律,概括模型

  1、总结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数学中的一个规律,很了不起。大家知道这是什么规律吗?(生猜测)

  师:这个规律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法分配律。(齐读)你能说一说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吗?

  2、用字母表示:

  师:用字母如何表示乘法分配律?

  测评总结(约12分钟)

  三、巩固应用,训练提升

  1、请你根据乘法分配律填空

  (12+40)×3=()×3+()×3

  15×(40+8)=15×()+15×()

  78×20+22×20=( + )×20

  66×28+66×32+66×40=( + + ) ×40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介绍前两道为乘法分配律的正向应用,后三道属于乘法分配律的反向应用。

  2、火眼金睛辨对错

  56×(19+28)=56×19+56×28

  (18+15)×26=18×15+26×15

  (11×25) ×4= 11×4+25×4

  (45-5)×14 =45 ×14 -5 ×14

  强调: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也可以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减。

  3、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面各题。

  (40+4)×25 39×8+39×6-4×39

  4、拓展提高

  你能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这道题吗?

  86×101

  四、说一说,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套 ×4 = 4件上衣 + 4条裤子

  (225+75)×4 = 225×4 + 75×4

  (225+125) ×4 = 225×4 + 125×4

  (175+75)×4 = 175×4 + 75×4

  (175+125) ×4 = 175×4 + 125×4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数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观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比赛场景,在活动中激趣

  谈话:听说我们四(1)班的同学口算速度快,正确率高,想不想显一显身手?那我们来一个速算比赛怎么样?A组B组

  (1)135×6+65×6(1)(135+65)×6(2)9×37+9×13(2)9×(37+13)

  在A组同学不服气,说B组容易时,教师激趣:是吗?B组容易?那我们再来一次好吗?

  A组B组

  (1)(10+4)×25(1)10×25+4×25(2)(4+8)×125(2)4×125+8×125

  谈话:为什么这次A组又输了?观察观察,可不要冤枉了老师。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讨论交流)小结: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一切数学知识________于发现问题,而一个伟大的数学家有所成就在于他发现问题。看看今天我们的同学们发现一个怎样的数学知识。有信心吗?给自己鼓鼓掌!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有5个同学就要去参加“海安县首届批发王杯少儿才艺大赛”了,声乐兴趣小组的于老师准备为他们每人买一套一样的漂亮服装,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评析:玩是学生的天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促进人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实践活动,而“玩”正是儿童所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如何让学生玩出效果来?教师提供了一个“竞赛”的机会,让学生在“竞赛”中发现竞赛的不公平,近而寻找不公平的原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探究原因的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感知了同组算式之间的关系。】

  二、创设活动情境,在合作中探究

  1、交流算法,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谈话: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于老师可以怎样搭配服装?

  (1)学生的选择方法1: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安排不同方法解答的学生板演,并了解全班学生采用的什么方法)

  反馈:你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为什么这样列式?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再分别说说两个算式的意义。(课件显示)

  谈话:两个算式解决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它们的计算结果也相等,那你会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教师巡视。

  [教师板书:(65+45)×5=65×5+45×5],让学生读一读。(2)学生的选择方法2: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

  提问: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

  根据学生回答,列出算式:32×5+45×5和(32+45)×5再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教师板书:(32+45)×5=32×5+45×5]

  启发:比较这两个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2、深入体验,丰富感知。

  现在请每个同学拿出信封中的练习纸,想一想在这几组算式中,哪些可以用等号连起来(在□里画=号),哪些不能?当然你可以先计算每组中两个算式的得数,也可以仔细观察。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中间的□里画“=”(1)(28+16)×7□28×7+16×7

  (2)15×39+45×39□(15+45)×39

  (3)74×(20+1)□74×20+74

  (4)40×50+50×90□40×(50+90)

  (5)(125×50)×8□125×8+50×8

  分组汇报、交流。引导学生说一说:最后两组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起来?有办法使他们变得相等吗?(课件显示修改过程),谈话:你能写出几组类似这样的式子吗?大家动手写一写。(提醒学生认真算一算你写出的等式两边是不是相等)

  学生举例并组织交流。(比较这些等式是否具有相同的特点)3、反思学习,揭示规律

  提问: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像这样等号左边和右边的式子都会相等,这是不是巧合?还是有什么规律存在?

  谈话: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如果用a、b、c代表上面等式中的数,这个规律怎样表示?[板书:(a+b)×c=a×c+b×c板书好适当图例解释意思] 小结:同学们发现的这个知识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乘法分配律)

  (课件显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美!

  【评析:深层次的探究,教师不急于点明规律,维持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学生讨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总结规律,进一步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再写出一些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等式,既为概括乘法分配律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又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三、巩固内化知识,在实践中运用

  谈话:让我们带着自己发现的数学知识进入今天的“数学乐园”吧!

  1、大显身手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师:第2题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乘法分配律可以正着用,也可以反着用。[补充板书:a×c+b×c=(a+b)×c]

  2、生活应用

  (“想想做做”第3题)

  小结:说说两种方法的联系。

  3、巧妙运用

  (“想想做做”第4题)(同桌一人做一组,做在练习本上)谈话:每组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哪一题计算比较简便,现在你知道上课开始时为什么B组同学算得快吗?小结: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4、明辨是非

  我校二年级有3个班,每个班有34人。三年级有2个班,每个班有36人。二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王小明这样计算:

  (3+2)×(34+36)

  =5×70

  =350(人)

  ①观察一下,你赞同王小明的算法吗?为什么?②要用乘法分配律,要有什么条件?5、巧猜字谜

  猜一猜,等号后边是三个什么字?人×(1+2+3)=

  6、大胆猜想

  如果把乘法分配律中的加号改成减号,等式是否依然成立?根据乘法分配律,你能提出新的猜想吗?学生小组交流猜想。

  谈话:我们再回到课开始的那条题目上,如果于老师想知道“买5件夹克衫比5件短袖衫贵多少元?”你能帮她吗?试试看!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总结得出:(a—b)×c=a×c—b×c

  小结:大家真了不起!让我们为自己的伟大发现热烈鼓掌吧!【评析:例题的第三次变式,为学生的猜想提供了素材,也让本课学生的探究得到延伸,拓展了“乘法分配律”的意义。练习的设计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形式活泼,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四、回忆梳理知识,在反思中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第5题。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01-20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07-18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08-10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05-19

(经典)《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05-19

(集合)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07-18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精品】05-20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优秀07-30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范文01-09

《乘法估算》教学设计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