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教学设计15篇(精华)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绿》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15 13:48:1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绿》教学设计15篇(精华)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绿》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绿》教学设计15篇(精华)

《绿》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赏析“绿友”这一具有人格内涵的景物,并生成解析方法。

  2、通过学习发问,提升质疑探究的思维品质。

  3、通过人、文对话,感悟文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

  教学重难点

  学习依据文本语言,解析具有象征意义的景物内涵的'方法。

  设计原则

  1、创造性挖掘教材三维生长点的原则

  2、整合推进并融汇达成三维目标的原则

  3、学习活动过程中动态生成方法的原则

  4、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原则

  教学过程

  一、翻检生活体验,创设问题情境

  营造学习氛围,撩拨阅读期待

  二、自主散读文本,整体感知全文

  三、设置发问平台,启动自主探究

  四、整合师生问题,组织学习活动

  1、理清文本情节

  2、赏析“绿友”形象

  3、总结学习方法

  五、物我合一,探究主旨

  六、课下拓展,深度链接

《绿》教学设计2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故都的秋》,在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以后,相信大家一定对北平的秋色还恋恋不舍,那么我们今天就再来学习一篇同样描绘北平景色的文章——《囚绿记》,来共同体会作者那深深的“爱绿”之情。

  2、介绍作者:陆蠡(li)

  (1)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如范蠡。

  (2)作者简介:

  陆蠡,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现代散文家、翻译家。生于1908年,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1942年死于日寇酷刑之下。代表作品: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

  陆蠡可以说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他不仅文章写的优美,而他的人品更是受到很多作家的高度评价。

  (3)其他作家的评价:

  ①巴金老人在回忆陆蠡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②作家李健吾评价他的散文时说:“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

  陆蠡之文,亦如陆蠡之人;而他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出这篇淡雅的散文呢?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写作背景!

  3、写作背景:

  《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二、整体感知

  1、释题

  《囚绿记》中的标题能给我们带来哪些信息?

  “囚绿”说明把绿色囚禁起来。“记”说明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

  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应该注意叙事性散文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写作手法。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感情来朗读全文。

  2、整体地感知课文

  (1)学生朗读全文

  (2)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①将全文划分段落,并用最简练的语言来概括段落大意,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

  多种分法:

  ②让学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

  (3)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囚绿?(因为他爱绿)

  ②他把绿“囚”牢了吗?(没有,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③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什么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同学们刚才的回答都非常好,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已经把握《囚绿记》这篇课文的整体脉络。下堂课我们将进行重点赏析,课后请同学们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的生平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同时也掌握了课文的整体脉络。这节课,我们将对课文进行重点分析!

  三、重点分析和解读

  1、默读第一部分:寻绿(1—4)

  (1)“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自成一段,说明这件事情让我难忘。

  (2)第二自然段,交代了寓所的具体情况。问题:为什么要详细介绍寓所?(突出其简陋的特点)

  (3)屋子简陋,可我却选择了它,是因为我有一个小小的理由。这里给读者留下悬念,很自然的引起下文。

  (4)提问:谁能找出屋子如此简陋,但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它的那个理由是什么?:

  (5)提问:而当我毫不犹豫的决定住下来,为什么连伙计都感觉到惊奇?

  (更加的衬托出我追求绿的迫切心情)

  从刚才我们所探讨的问题结合在一起,大家不难看出,作者对绿是热切追求的。

  (导出板书寻绿——热切追求)

  2、第二部分。观绿(5—7)

  (1)、同学带感情朗读第5—7自然段。

  (2)、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请你找出文中作者对绿喜爱的语段。并找出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这句通过排比和比喻两种修辞,使句子生动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作好铺垫。

  (3)、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引导学生从作家自身的处境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思考。

  (“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等)

  (4)、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个焦字?而不用其他字呢?

  (“焦”写出了一点点希望都快没有了的绝望、渴盼、迫切的心情。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大都市举目无亲,正需要绿色来娱悦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灵。)

  (4)、通过对这两个自然段的阅读,我们会发现作者的爱绿之情,日益变深。哪两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这种心理变化?

  同学们,在第二部分中我们看到了作者被绿滋润了那颗等焦的心,使他感悟到了绿色对处在逆境中人的重要性。他已经已经忘记了种种困倦和不愉快,甚至留恋于这片绿色,那么他现在的心态是什么样的?(喜欢满足)

  (导出板书观绿——喜欢满足)

  3、第三部分。囚绿(8—12)

  (1)、请同学们默读8—12自然段,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囚禁“绿色”?

  为了装饰这简陋的房间,抚平抑郁的心情,点燃心灵的希望,作者竟然“残忍”的绿枝条囚禁了起来。(联系同学,如果同学们被囚禁起来会怎样?颓废、抑郁、崩溃……)但是,最初的时间里,绿枝条比在外面生长的更为茂盛。

  (2)、作者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生的欢喜”应该怎样理解?

  (生的欢喜即天性喜爱绿色,喜爱这象征生命、希望、幸福的绿色,表达我对生命活力的赞美)

  文章中我在自私的念头的驱使下,将绿色囚禁在了房间里,为的是让绿色和我更亲密,作者甚至已经更换了对“绿枝条”的称呼,称呼他为“绿友”,更深刻的说明了作者对绿色的喜爱之情!但是“绿友”按照作者的安排生长了吗?(没有)

  (3)在作者眼中,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像。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又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

  尽管绿友是顽强的,是固执的。在第11段,作者详细的描写了绿枝条的憔损过程。可以说,即使一个普通人也会生命怀有怜惜之情,但是作者却没有。因为什么?因为绿友的固执,损伤了作者的自尊心。因此,魔念在我心中产生了。

  (4)、如何理解这种魔念?

  (魔念指作者自私自利的心灵。绿囚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和善意,执着的向着阳光生长,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于是“我”很恼怒,以致于要把它继续囚下去。)

  虽然绿枝条此时十分憔悴,但是作者魔念占了上风,最终决定离开北平时再放绿。其实我们仔细想想,作者为什么会因为绿枝条的固执而恼怒?是因为他爱绿至极。

  (导出板书囚绿——爱绿至极)

  4、第四部分:放绿(13)

  (1)、卢沟桥时间发生了。点明了写作背景。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体现了作者发自内心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抒发了作者祝愿天下所有向往光明和自由的人得到光明。

  作者在放绿的同时也是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并点出了文章的主旨!

  (导出板书放绿——点明主旨)

  5、第五部分:怀绿(14)

  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导出板书怀绿——惦念牵挂)

  四、总结升华

  1、结合写作背景和文章的主题来看,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

  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这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文章的五个层次中,“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顽强抗争的反映。

  (导出板书顽强抗争)

  2、本文运用最多的就是象征的手法,象征手法可以通过描写某种具体事物来进行暗示、喻旨另一种事物。借物抒情是象征手法的一个方面,作者写《囚绿记》赋予绿以象征意义,他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是真正自然的颜色。而常春藤象征了作者本身的品格。作者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借以歌颂中华儿女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表达自己对民族光明前景的祝福和信念、对光明的向往之情!因此,我们在鉴赏此类散文时应该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从而把握意象特征。

  (导出板书向往光明)

  3、请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4、总结

  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以“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全文,在这条明线下还隐藏了一条暗线,即作者感情的发展和升华,通过本文的学习,相信同学一定也学到了常春藤的那永不屈服,蓬勃向上的精神,同时引发了我们现实的思考,无论怎样的境遇,我们都要克服生活的困难,像作者一样,用自己的生命照亮民族的心灵。

  五、课后作业:

  《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方面,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绿》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梳理文章的结构,反复阅读,初步感受文章语言美。

  过程与方法:用圈点法读书,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初步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梳理文章的结构,弄清作者行文思路。

  2.学会用圈点法读书,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以前我们学过他的散文名篇《春》、《背影》,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朱自清先生在1924年秋天写就的散文《绿》,就让这篇优美的散文“带领”我们去领略梅雨潭那神奇的景色,“那醉人的绿”吧。

  二、板书课题, 简介作者

  学生简介作者,教者补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扬州。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散文名篇有《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

  三、先听录音,结合课文旁边的“读书动笔示例”,结合课文后面的“圈点符号”,运用“圈点读书”法,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惊诧(chà)踞(jù)薄(bó)阴绺(liǔ)

  倏(shū)尘滓(zǐ)皱缬(xié)什刹(shí chà)

  明眸(móu)善睐(lài)挹(yì)掬(jū)

  四、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提问:课文题目仅一个“绿”字,简明、醒目。“绿”,处处可见,这里的“绿”不是泛说而是专指什么?

  明确:梅雨潭的绿。

  提问:绿,离不开梅雨潭,当然要写梅雨潭的'景观了,梅雨潭的本质是什么?用原文一句话回答。

  明确: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

  提问:瀑布潭由哪两部分构成?

  明确:瀑布、水潭

  提问:课文哪些部分写瀑布,哪些部分写水潭?

  明确:第二自然段主要写的是瀑布,第3自然段主要写的是水潭。

  2.阅读课文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提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写瀑布的?

  明确:位置声响形、色

  位置——梅雨瀑在仙岩三瀑布中居“最低”处

  声响——“花花花花”(刚到山边便听得见)。

  形、色——“白而发亮的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

  提问:除此之外,作者还写了什么?

  明确:还写了当时的季节天气,显得十分自然。

  提问:从文中找出再次写瀑布的语句,指出其与第一次写瀑布的不同点,并分析其作用。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微雨似的纷纷落下)

  明确:由宏观写瀑流转入细腻描绘飞溅的水花。

  ——于结构上看,是描写的推进。

  ——于内容上看,交代了梅雨潭的名称由来。

  ——于技法上看,自然插入作者的评议感触,景中见情,用笔散淡,散文的特色轻巧巧地表现出来了。

  3.学生在集体朗读课文第三段的基础上回答下列问题。

  提问:这一段作者主要写的是哪些内容?

  明确:这里显然是写瀑流下的“潭水”了——全文开始出现“绿”。作者在这段文字中句句不离梅雨潭的绿,越写越迷人,越写越富于情致。作者着意写梅雨潭醉人的“绿”了。

  4.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析首尾两段在谋篇布局上的作用。

  明确:第四自然段,与首段紧密呼应,用字几近一致,仅仅多出“不禁”二字,既是感情的必然发展,也是行文水到渠成的归宿,极稳重地收束了全篇,把奔放的感情“蓄”在“惊诧”二字中,交由读者品味、想象。

《绿》教学设计4

  【设计说明】

  《囚绿记》是人教版高中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略读课文。单元导读指出所选作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这些作品……引领我们领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彩多姿”。必修二的“表达交流”部分设计了《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的内容,并在其“话题探讨”中指出“人类对于自然,也就是我们的生存环境,有着天然的依赖,不仅要从自然中获得物质的满足,还要从中得到精神的慰藉”,“人类是自然万物的一种,自然界到处是人类的兄弟。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由于相互间的某种联系,常常会产生一定的感悟和联想”。继尔,又在“写法借鉴”中指出“景物因人的主观色彩而异,同样的景物,在不同人的眼里,会有不同的反映。这跟观景人的修养、心境和审美情趣有关”。

  综合上述因素,结合学生和课文的实际情况,本设计将《囚绿记》定位为:《囚绿记》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全文以“囚绿”为核心“事件”,以“我”与常春藤的关系为主要线索,“讲述了‘我’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真挚心愿”(人教版配套教参语),从而在特定条件下形象揭示了从属于社会的“人性”与从属于自然界的“物性”所具有和呈现出的特定关系和状态,展现了人性的真实和复杂,表现了人性的迷失与回归。

  【教学策略】

  原则:紧扣文本,以物揆情,以事度理。方法:问题引领,梯次设问,分层推进;自读为主,点拨相辅。

  【教学目标】

  1、学习紧扣文章的具体内容把握文章主旨、探究作者情感和思想的方法;

  2、学习写景状物散文中常见的借物抒情(本文中没有所谓“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之第1项。

  【教学难点】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准备】

  一、提供预习材料和问题

  1、作者生平、创作及被评价情况。

  2、设问:①本文核心“事件”是什么?②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些句、段?③作品的情感基调是什么,有没有变化?如果和所写的“事件”联系起来,请试着用一组词把这种变化的内容概括或形容一下。④你认为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二、布置预习任务

  1、通读课文至少3遍,第1遍借助工具书查录自己不会、不熟的生字词,疏通语句;第二遍有声朗读,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第三遍带着设问问题朗读,思考并尝试解答。

  2、提出自己的问题,写在课堂记录本上。

  【教学过程】

  一、进入新课,导学引思

  人类关注的一切事物概括起来只有二样:一是人自身——尤其人的本性;一是自然界——尤其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对这二者的关注诞生了无穷无尽的话题,产生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国古代先哲提出的“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其重要的指向是探求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一篇散文中整合人类关注的二大方面重大话题的佳作不多,《囚绿记》就是其中的典范。

  二、教师范读,温故求新

  学生边听教师范读边默读,重温预习时的读文感受,回顾预习任务完成的内容。

  三、缘事设疑,揆情度理

  第一组问题:

  1、围绕“择居”,作品写了哪些内容?

  思路提示(以下均简称“提示”):写了寓所的特点,选择的理由。公寓的特点是狭小、潮湿、朝向不佳、夏季炎热、窗户破损。我被一抺绿影打动而即刻决定。

  2、全文仅14段文字,却用了4段文字才引出常春藤,这样写是否太拖沓?

  提示:并非如此。这4段文字通过写居室之简陋、狭小、不宜人居而“我”却“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反衬出“我”对绿色(哪怕一片“绿影”)的极度喜爱。这对后文是一个丰满的铺垫。更重要的,这些文字自然而然地带给读者一个疑惑:作者为什么如此热爱绿色呢?这恰恰引起下文,第5段直接就回答了这个疑问,行文的畅顺使内容的转换如凝脂般细腻润滑。

  第二组问题:

  1、第5段整散结合,诗性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请依次找出表达作者感情的词语,疏理抒情的脉络。

  提示:本题重在使学生注意紧扣原文的某类词语推想、探究作者的感情、观念、思想的方法,视野范围亦不仅限于此处。如,找出描写心理的词语,描写动作的词语等。具体答案略。

  2、第5段和第6段是大段的借景抒情的文字,它们和后文对绿藤枝条的描写构成了全篇的核心内容,这二段最能体现这篇美文的特质,请谈谈它们美在何处。

  提示:①抒情浓烈,震撼心灵。作者毫不掩饰自己的天性——热爱绿色,热爱自然,开头直呼“绿色是多宝贵的啊!”,段尾坦承“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把绿色定义为自然的“代言人”。但他仍觉得不够,又用直接评论的语言说“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似乎生怕读者不明了绿和自然就占据着他心灵最重要的位置。段中使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运用联想和想象,把前4段“遇绿”之欢所唤起意识中始终“潜伏”的“觅绿”之切,以及“得绿”而安的狂喜之情一倾而出。时而热情迸发地大喊“它是生命……它是快乐”,时而忘情地呢喃“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时而急切地表白,时而深情地呼告,时而痴情地对语。在绿的面前,“我”表现出了赤裸的人的天性,“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忘乎所以,难以自持。

  ②警语佳句,满纸烟霞。此二段文字共16句,除生活动作叙述的2个句子外,余者皆是描写作者情绪、心理等精神活动的佳句,言简而意深。如,“它是生命……它是快乐”一句,在行文结构上是总说,在内容上则是对绿色的本质性概括,揭示出人的天性对于自然的依赖。“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则用极度的夸张写出了绿色对于我精神生命的'重要,绿色可以滋润我的心田,可以使我的心灵恢复生机和活力。“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表明作者反复强调、确认的事实就是人在天性里是向往自然、依赖自然的,社会中的这种“人性”是离不开自然界这种凝聚和体现自然力量的某种“物性”的。“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则是进一步深化的“我”与“绿”之间存在的既简单又复杂的特定关系的表达,使读者领悟“人性”与“物性”原为一体,共存共生,永难分离的道理。这是5、6段文字中仅有的一句议论,可见作者覃思所在。

  ③化用典故,巧妙无形。化用庄子涸辙之鲋的典故,表现自己的盼绿之切。化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的典故,让人感到有一种物我相知、人与自然极其和谐的情与境。

  ④善用类比,摇曳生姿。“我开始了解……茎叶的欢喜。”作者运用类比的思维写绿之于已的作用,呼应了第5段的关键句“它是生命……它是快乐”,深化了颂绿的情感,角度新颖,行文多姿。

  第三组问题:

  1、“囚绿”部分跨越了8至12段,“囚绿”是这篇散文的核心事件,也是读者领悟文章主旨的关键部分。“囚绿”部分“我”的心理变化是什么,试结合这种变化推想一下文章表达出来的意思。

  提示:“囚之初”(第8、9段),我的心理是“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说明“囚绿”的行为具有偶然性,但从上文看,这种思想的出现又是有缘由、有基础、有历程的,某种意义上讲具有必然性。“我”为什么要“囚绿”呢?因为“我”想“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欢唱”。从“我”的“自白”看,绿色之于“我”,具有非凡的意义,可以说,绿是“我”生命价值的诠释,是“我”心灵的依靠,是“我”精神的寄托,是“我”生活的旅伴,是“我”人生的欢乐。

  第9段是“囚之初”很特殊的一段,它写“我”的心理变化有二层意思:一是绿的枝条“依旧伸长……比在外边长得更快”这件事鼓舞了“我”,使“我……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重点讲“我”“囚绿”的行为得到被囚者的表现所“肯定”后的喜悦心理。二是插叙了一段往事。对于这段往事的写作目的和意义,后世的分析评论者大多采用回避之策,偶或有言,则简单地说,这是“外加一个联想,从前乡下的事情,行文生出必要的‘歧路’,跌宕生姿”(见配套“教参”),至于这“外加”的“歧路”“必要”在何处,如何就“跌宕生姿”了,并未明言。这段看似游离的“歧路”文字,其实自有根由,它紧承上文的心理描写而来,是受眼前自己刚刚“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激发而产生的联想,插叙的事件中透露出“我”与绿色的关系具有某种历程,“不忍”“心里还引为可惜”“怪他多事”是了解这个历程的关键词,因此,这一段是带有印证和呼应性质的心理描写。

  “囚之中”(第10段)首先写“我”视被囚之绿为“绿友”,一厢情愿的喜悦之情,溢于纸上;再写“绿友”的“固执”带给“我”的心理变化,“我”先是对“绿友”生疑,认为“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继而生忿,感到“不快”,最后强调“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这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导致“我”囚绿行为进一步发展,而“我”此时的偏执、孤独心理也暴露无疑。

  “囚之末”(第11、12段),“绿友”的剧烈变化刺激了“我”的内心,使“我”产生了“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的心理,我开始“可怜”“绿友”,但“我”仍旧“恼怒”,偏执心理有所松动。但我囚禁“绿友”的行为受制于“我”的计划,“我”理性地决定让“绿友”“恢复自由”。

  循着这种心理变化,我们可以推想一下文章表达出的意思。“囚绿”的行为应是源于人的天性,它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人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畸形表达。“囚绿”重在表达人性的迷失。

  在“囚绿”之初,文章对“我”“自私的念头”的具体描写展现了人性深处的贪欲和自私。占有是外在的表现,而“囚”则是占有的高级表达方式。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这种有情的冷漠,合理的残忍。写“我”曾对绿的生命“不忍”,为朋友热情的“除绿”之举感到不解,为被除去的绿感到“可惜”(第9段)。这在逻辑上是对“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的注释和补充,也是对后文“释绿、悟绿、念绿”的铺垫和交待,同时,还是对人性本质的一种诠释,即人性是复杂的、矛盾的。

  “囚之中”通过写人性与“物性”的斗争继续展现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人希望(不如说“需要”)自然是遂顺的、亲附的,对自然的“固执”不接受,对自然的“不领情”难以容忍。这里重点表达人性在矛盾中的迷茫。

  “囚之末”的景物与心理描写则生动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与状态:“物性”是永不屈服的,它不随人的意愿而改变,人与自然争斗显然只能是失败,“人性”最终战胜不了“物性”;人性是有理智的,虽则“魔念”生长,蛮横与霸道轻易不去,但理智提醒人性,要反省自身的“过失”。一旦反省开始,人性中阴暗的贪欲、自私和冷漠因素此时虽在占据主导,但善良和同情已开始复苏,这里重点表达了人性在迷失中开始回归。

  2、“释绿”部分(第13段)的主旨是什么?

  提示:“释”紧接之前的“囚”,让读者清楚地看到“囚”是一种变态的热爱,“囚绿”是对生命的误读,而“释绿”是对生命的尊重。“囚”与“释”之间,是一个“悟”的过程,一“囚”一“释”,是“我”对生命的感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感悟,表现了人性中仁善与良知天性的回归。

  3、文章末段有何作用?

  提示:末段与文首构成呼应,收束全文,是全篇的逻辑终点。本段流露出的歉疚感、补偿欲望和怀想、惦念之情,丰富和完善了文章的主题表达。

  四、布置作业,探疑问难

  1、有一种观点认为,本文使用了象征、暗示的手法,“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囚绿”“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人教版配套教参语)。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必做题)

  2、你有过“囚绿”似的心理和行为吗?试仿照本文写一篇散文。(选做题)

  板书设计:

  文章双线结构

  行为线索:遇绿得绿观绿囚绿释绿记绿

  心理线索:觅绿喜绿颂绿怒绿悟绿念绿

《绿》教学设计5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认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领会诗句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豪情壮志。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人

  同学们,下星期学校要组织我们参与什么活动?(植树节活动)

  我国人民历来有在春天栽花种草、植树造林的习惯,为此,专门设立了这个节日——植树节、

  今天,我们学一首描写少先队员积极参与植树活动的待歌,

  出示课题: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齐读课题)

  我们的双脚怎么会被春光染绿呢?一起听课文录音。

  二、初渎指导

  1。听课文录音。

  2。自同学字词。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牛字,会渎绿线中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晤的意思:

  锨镐彩翼荒山野岭

  裸露咆哮枝繁叶茂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齐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

  荒山野岭:没有人烟的山岭。

  锨镐:指劳动工具。(结合课文插图理解)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枝繁叶茂:指树木长势好;

  咆哮:形容水奔腾轰鸣。

  4。讨论:

  全文共几节?各写了什么意思?

  全文可分几局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交流:第一局部(第1节):写我们踏着春风向荒山野岭进军。

  第二局部(第2—7节):写我们用双F为荒山披绿装,使动物有家园,让环境更美丽。

  第二局部(第8节):写我们有绿化机国的决心和豪情。

  文章首尾呼应:

  三、指导写字

  鼠:笔画较多,注意笔顺、间架。

  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指名分节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二、精读训练

  1。出示第一局部。

  (1)自由渎

  (2)讨沦:你读懂了什么?

  (3)想象:同学们是怎样来到荒山野岭进行植树活动的?

  (4)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行诗句,你是怎么理解的?

  (插放动画,画面思示:少先队趴在荒山边走边植树,所经之处留下绿色—片。我们的到来,使荒山变得一片翠绿,使野岭变得春光无限)

  (5)怎样读好这—节?自身试—试。

  (读出愉快、自豪的`语气)

  2。第二局部。

  (1)自山读第2~7节,想一想:这局部写了哪方面的内容?

  (热闹的植树局面,美好的遐想)

  (2)指名读笫2节,想象—下当时的局面。(热火朝天)

  指导朗读,表示出同学们劳动的干劲。

  锨镐/丁丁当当,

  奏响了/植树歌谣;

  清水/哗哗流淌,

  滋润着/棵棵树苗。

  (3)演示水土流失实验,简要讲解植树造林与坚持水土的关系

  (4)默读第3—7竹,考虑:

  植树活动给荒山野岭带来丁怎样的变化?

  交流(相机板书:荒山披绿装动物有家园环境变美丽)

  (5)讨论:

  你觉得哪些诗句写得好?为什么?

  (引导学牛体会对偶、拟人等于法的运用,写出了荒山换新颜的喜人景象。写出了动物们牛活得无忧尤虑的情景,写出了人们生活的美好、安定。)

  (6)指导朗渎第3~?节:

  听课文录音。

  自由练习。

  开火车朗读。

  评议。

  3。第三局部

  (1)齐读。

  (2)这节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呼应开头,点明主题,深化中心)

  哪一个词呼应了开头,写出了荒山的变化,表示出植树意义之大?

  (板书:青山碧岭——荒山野岭)

  指导感情朗读,表示出劳动者的欣喜,体会劳动者的豪情。

  三、练习背诵

  1。引读助背。

  2。跟录音轻声背,

  3。配乐齐诵。

《绿》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包括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

  2.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3.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行模仿。

  ◆过程与方法

  1.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本文的内涵。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对“绿”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作者对“绿”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发的对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美。

  4.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2.树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尤其注意节奏和语气的运用。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

  1.理解“绿”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教学突破

  1.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分组讨论“我心中的绿”。

  2.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课前将学生分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让学生查找有关赞美绿的文章,并将本文与之进行比较;查找有关抗战前期中国历史的资料。

  2.搜集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与本课在写法、语言上进行比较。

  ◆学生准备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自己对于绿的认识,并与作者的认识进行比较;标出课文中难理解的字词句,以便共同讨论。

  2.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准确地把握本文的写作目的和赞美对象,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以人们对绿的认识导入新课。

  2.朗读教学,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3.组织学生探究作者的用词技巧。

  4.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

  1.进入新课学习。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散文。

  3.探究作者的用词技巧。 4.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并思考原因。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出上节课所学的有关散文的知识,并请学生回答。

  2.总结学生的回答,从人们对绿的各种不同认识人手,导入新课。

  3.结合学生的回答,介绍现代散文作家陆蠡及其写这篇文章时的社会、历史环境,然后放《囚绿记》的朗读带,或者教师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停顿、重音和朗读的技巧。

  4.给学生3—4分钟时间默读课文,细细体会文章表达的意境。

  学生活动

  1.根据所学内容,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

  2.积极发表自己对绿的认识和看法,如有的说“绿象征声睨”,有的说“绿象征希望”,等等。

  3.结合历史知识想象当时社会恶劣的历史环境,感受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交流自己对当时社会历史状况的认识;注意课文中生字的读音及朗读技巧。

  4.阅读课文,划出不能理解的字句,体会散文的意境。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出问题:“这朝东的房间令人感到炎热”,作者为什么还选择“这朝东的房间”?

  2.让一位学生朗读第五段,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赞美绿的,又如何形容其对绿色的渴望的。

  3.提问:“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的花草的茎叶的欢喜”各自说明了绿色给人什么的感觉?

  4.引导:作者是如此的爱绿,以致“忽然有了一种自私的念头”。作者为什么要“囚绿”?请同学们思考。

  5.提问:作者“囚绿”后,常春藤的生长状况如何?作者有什么新的感受?

  作者的一片“善意”,为什么感觉“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甚至恼怒它的固执”?

  学生活动

  1.思考问题,在课文中第四段找到答案: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2.把文中作者赞美绿的句子找出来:“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从中感受作者对绿的喜爱和深情。

  3.回答教师的提问,结合“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色是自然的颜色”,更深地体会绿色给人的感觉。

  4.带着问题阅读第八段,并说出自己的看法:“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作者太爱绿了,以致于想占有它。

  5.用课文中的语言回答:“他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它渐渐失去了清苍的颜色”, “好像病了的孩子”。

  三、组织讨论.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善意有时候是具有危险和破坏性的”。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代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对“善意有时是具有危险性和破坏性的”的看法,如父母的溺爱,等等。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复习上课时教学内容,进入新课。

  2.分析作者对绿的感情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3.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的意义。

  4.引导学生比较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的写作特点。

  学生活动

  1.复习上课时所学知识,进入新课。

  2.听讲,理解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法。

  3.听讲,把握文章的主旨。

  4.通过比较,了解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 各自的写作特点。

  一、朗读本文,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的学习(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和点名朗读等方式,以适当的节奏读散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

  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由爱到囚的过程及其原因。

  学生活动

  1.认真配合教师,在读的过程中,温习上节所学的内容。

  2.畅所欲言,结合生活知识和平时的阅读积累回答教师的问题。

  二、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课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问:作者为什么最后让绿囚恢复了自由,并且“向他致以诚挚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2.结合学生的回答给予正确的引导分析,并总结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即由爱到囚再到释放并祝福的原因。

  3.通过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说明“绿囚”的象征意义。(可组织学生讨论)

  4.提问:联系文章中交待的历史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

  1.展开讨论,回答:作者要走了;作者太爱绿了;作者被它的不屈服感动了。

  2.通过教师的分析,进一步了解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感受其变化的原因。

  3.讨论“绿囚”的象征意义,如代表了当时不怕任何黑暗势力的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作者也被这种精神所折服)

  4.讨论作者在本文中表现的思想感情,进一步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法。

  三、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总结全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分析本文作者的语言特点,结合学生难以理解的字句进行分析说明。

  2.总结全文,对于叙事散文的一般特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并与抒情散文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其区别。

  学生活动

  1.结合教师的分析,理解课文的重点字句,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

  2.把本文与以前学的散文进行比较,加深对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的写作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本节总结

  本文是现代散文家陆蠡的代表作,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在北京的生活:窗外的两枝碧绿的长青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这“囚进”屋里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却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真诚祝福它繁茂苍绿。

  课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是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也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的内心的表露。

  作者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两枝绿藤的想象描写,启人联想,让人寻味。散文意境常用曲笔,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给人留下思维空间,把人引向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

  教学探讨与反思

  通过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散文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散文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教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多发言,多发表观点。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朗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散文的意境美和内涵美。

《绿》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 能说说什么是“绿墙”,世界各地的“绿墙”各有什么特色。

  2、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章的空白处写批注。

  3、能为自己生活的`城市设计“绿墙”。

  教学重点、难点

  1、 说出世界各地绿墙的特色。

  2、 造成中外围墙不同的历史根源与文化根源。3、 批注

  课前准备

  师生准备有关绿墙的图片,有条件的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块:

  了解绿墙

  第二块:

  介绍绿墙

  1、 情境导入语:

  同学们,作为常州的一员小公民,你能说说今年我们常州的城市建设方面的口号是什么吗?

  答案——创建省级首批生态城市。

  创建省级首批生态城市是许多围墙都透绿了,这说明常州能跟上世界的流行风,推行绿墙。

  2、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就 “什么是‘绿墙’?世界各地的‘绿墙’各有什么特色?”这两个问题作批注。

  组织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上台介绍自己带来的有关绿墙的图片

  1、谈谈自己对常州当前的围墙透绿问题的了解。

  2、 阅读课文,做批注

  然后交流回答批注内容。

  先在小组里介绍,然后推举代表上台介绍。

  第三块:

  建设绿墙

  1、 组织学生根据课文比较中外围墙的不同,并分析造成其不同的原因。

  2、播放常州城市建筑录像,要求学生为常州建设生态城市而设计有特色的绿墙。

《绿》教学设计8

  学生喜爱学习诗歌,并且已经有了一些朗读诗歌的技巧,所以对本诗的教学我设计以朗读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教学本文刚好是春季,引导学生从生活到诗歌,再从诗歌到生活,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这样有利于学生亲近文本。

  二、教学目的

  1、通过读文,自主识字,认会本课4个生字

  2、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向往和热爱。

  3、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感悟作者对春天的向往。

  四、教学难点

  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励他们仔细观察。

  五、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欣赏文本。

  六、设计特色

  在阅读中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师生交流,在交流中共同成长。

  七、教学流程

  (一)激趣入题。

  1、你最喜欢一年中的哪个季节?为什么?

  2、今天,冬冬要带我们走进大自然,和她一起去发现春天的脚步,你愿意去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1、《梦已被染绿》是一篇充满喜悦和向往的诗歌,它会让你联想翩翩。你们想不想读?(用具有感召力的语言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喜爱之情。)

  2、能不能告诉老师你们平时是怎样把一篇课文读熟的?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有读不通顺的句子怎么办?(交流自主识字的方法。)

  3、组织学生满怀信心地练习读书。(鼓励学生读出感情,读出冬冬的欣喜之情。)

  4、指名分小节朗读,齐读。(在读中反馈自主识字效果。)

  (三)品读课文,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1、组织学生再读诗歌,说说诗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获取信息。)

  2、分小节学习诗歌,理解诗意。

  第一小节:指名朗读。冬冬发现“嫩草吐绿”、“残雪融化”时心情怎样?你能把冬冬喜悦、自豪的`心情读出来吗?(自读、指名读、齐读。)

  第二、三、四小节:自由朗读。老师的安排、**的嘱咐说明什么?大人们都没觉察春天已经来到,“我”为什么能发现呢?(引导学生善于观察,从细小的变化中去发现。)指名分小节朗读。(指导学生读出喜悦的情感。)

  第五、六小节:齐读。冬冬要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让大家分享春天的快乐,你愿意把自己观察到的春天的变化告诉大家吗?(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感受发现的快乐。)

  (四)引导学生积累

  “读了诗歌,你最喜欢哪个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抄写下来。”

  “冬天过去了,我的梦已经被染绿。”与课题相照应,体会其中表达的对春天的向往之情。

《绿》教学设计9

  设计理念

  《西湖的绿》是一篇游记,一般教法是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但往往在教学中理性的成分多一些,满足于能概括出景物的特点,而具体地感悟和用心体验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应引导学生在后者下功夫。

  设计特色

  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流程

  一、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西湖的绿》这篇游记,写于40多年前。几十年过去了,喜爱它的人不见少。它到底有多大的魅力,你们想知道吗?

  在学生阅读兴趣激发起来后,教师要求学生按阅读提示自学,并在小组里交流。

  二、整体感知,了解西湖的绿

  教师:这篇游记的魅力,就是写出了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她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是什么呢?

  (估计多数同学在初步阅读后会回答,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是西湖的绿。)

  教师:作者宗璞是个擅长直接描写景物特点的人,她在文章中直接用了二十多个绿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含有绿字的词语或描写绿的词语找出来,然后小组里交流。

  先自读,再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汇报,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含有绿的词语或表示绿的词语有:绿、绿色、绿意、苍翠欲滴、绿得发黑、碧澄澄的、绿得幽、绿得野、绿得闲、绿茸茸、绿阴阴、青绿、苔绿)

  教师:一篇不到20xx字的文章中,作者用了20多个绿的,但是我们都一点也不觉得重复,多么了不起啊,请再读课文,让西湖的绿深入我们的心。

  三、点上探究,体验西湖的绿

  教师:作者感慨地说,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灵隐、苏堤、花港观鱼看到的绿又是怎样呢?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再想想那里绿得怎么样,也各用一个词语概括那里绿的特点。

  在学生自读和小组交流基础上老师作适当点拨。

  教师:灵隐绿得怎样?苏堤绿得怎样?在花港观鱼,看到的绿又是怎样?请根据你们的理解上来填写,再说说,你为什么要这么填。

  不管填上什么词语,能说出一定的理由就要鼓励。然后加以引导。

  灵隐绿得()苏堤绿得()花港观鱼绿得()()()()

  1、灵隐的绿

  估计学生会在灵隐的绿填上丰富、丰富多彩、多姿多彩等词语,老师要引导学生读体会,从道旁的树、飘着的雨、飞来峰上的树、小径上的青苔、亭旁的溪水等去感受灵隐是绿得多姿多彩。

  2、苏堤的'绿

  估计学生会说苏堤绿得阴或绿得美。苏堤绿得阴,苏堤两边是湖水,湖水是绿的,路旁的树是绿的,似乎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苏堤绿得美,树上的青苔有趣,多种形状都有。

  3、花港观鱼看到的的绿

  估计学生会说,花港观鱼看到的绿,绿得活泼、绿得成熟、绿得生机勃勃。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荷叶的绿的感受中,体会到花港观鱼看到的绿,绿得充满生机。

  四、体验导游,再现西湖的绿

  教师:西湖是这么的美,每年来旅游的人国内客人上千万,国外旅客也有几十万。你能根据课文的描述,当一回导游吗?喜欢带到哪个地方就带到哪个地方,要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生模拟导游)

  五、课外阅读,了解西湖更多的美

  教师:西湖的美是多方面的,不同的人去西湖会有不同的感受,请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西湖的诗文读一读,那时你会有更多的感受。

《绿》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指导感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西湖的绿》。谁能说一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游览西湖的。(灵隐、苏堤、花港)好!这节课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再次走进这美丽的人间天堂,一同饱览西湖的绿色之美。

  二、自主探究: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来体现灵隐的绿的,画出相关的句子,然后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和同桌交流一下,如果能抓住重点词语来感悟就更精彩了。

  汇报:

  1、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语速慢,看都看不过来)

  满眼都是绿色,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绿的。)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扑眼而来)

  2、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是绿的。(轻轻地、柔柔地、落到脸上凉丝丝的)

  “古木参天”:古老的树木枝繁叶茂异常高大。

  “苍翠欲滴”树木长得茁壮,枝叶深青碧绿,水灵灵的都要滴落下来似的。

  在古老树木的映衬下,就连空中飘落的雨丝儿都是绿的,)

  是呀!树木长得那样茂盛,那样高大挺拔,直插云霄。你能读一读吗?

  3、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层层叠叠说明飞来峰上树很多,很茂密,有深的,郁郁葱葱,也有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呈现出浅绿色。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绿,那就是-------多彩。板书:多彩

  (由于树木种类繁多,由于阳光的照射,所以飞来峰上的绿的可真是有层次,不单调,那深浅不一的颜色可真美呀!谁来读一读把这种美展现出来。

  4、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石头缝里。(布满、直绿要重一些)

  (青苔都长到石头的缝里了,可见处处都是绿的,可能掀开石头你会看见石头缝下面也长满了青苔)

  你把这句读读,让大家体会一下这种随处可见的绿。

  5、亭旁溪水淙淙,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读出变化)▼碧澄澄的,写出了溪水绿得清澈透明的感觉

  作者在描写溪水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生:比喻。把水花比喻成飞滚的珠玉。

  树木是绿的,小径是绿的,在“绿”的映衬下,连溪水也是碧澄澄的,这真是绿满西湖。作者每走一步,绿色都在变化着。所以作者坐在冷泉亭上的感受是——心旷神怡。

  “心旷神怡”是什么样的感觉?(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6、那么谁能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的这种感受,让同学们也心旷神怡。其他同学闭上眼睛看看能否看到作者所描绘的景物。

  看到了吗?其实我们不是在看,而是在——想象

  对!太重要了!我们读书时一定要一边读一边想象,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这样就读懂了。

  现在同学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第一自然段的?

  首先认真读一读课文

  然后想一想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来表现景点的绿的

  画出相关的句子

  和同桌说一说你的.感受

  你们已经能总结学习方法了,老师相信你们也能运用这种方法自学。(3分钟)

  过渡语:灵隐绿意浓浓,扑眼而来,直往你的眼睛里钻呢!同学们,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呢!那么漫步苏堤,作者又感受到了怎样的绿呢?谁来汇报一下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1、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

  (“莽莽苍苍”是什么样的感觉?深绿色的草木茂盛的样子。)

  为什么说十分古怪呢?(因为树干应该是深褐色的,而文中说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

  2、走近一看,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油油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

  绿茸茸:形容碧绿而稠密。就像小动物身上的毛又细又密,那样可爱。

  当作者发现是树上长满了青苔时,她的心情怎样?(惊喜)读一读

  3、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一幅青绿山水。

  “宛然” 一词换一个词是 —— 仿佛,好像。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排比)

  比喻:(作者把青苔的形状作了比喻,有的-------排比:这说明青苔的形很多,

  这些形状不一的青苔,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它吗?(形状各异、千姿百态、千奇百怪、多姿)板书:多姿

  4、这么美的绿苔给作者的印象是?(坚忍不拔:意志坚强,不可动摇。)

  5、作者在写苏堤的绿时,主要写了什么?(青苔。)

  6、作者在写青苔时是按着怎样的顺序来写的?(由远及近。)

  总结写法:同学们,我们以后习作时描写景物可以由远及近地写,这样更有顺序。此外,在这一段中,作者对苏堤的绿的描写是详细的叫——详写,作者略写了那几处胜景呢?

  填空:(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

  苏堤的绿,绿得多姿,绿得坚忍不拔,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过渡:灵隐的绿和苏堤的绿各有千秋,在花港观鱼作者又看到了怎样的一种绿?谁能来继续汇报

  (三)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1、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玉立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直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

  (“亭亭玉立”:形容女子身材细长。在这里形容荷叶形体挺拔。)这句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荷叶的美。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除了你看到的画面,你还能想到哪些画面?

  (微风一吹,满池的荷叶都在舞蹈,还有蜻蜓落在上面呢!)

  评价: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想得可真美,这让我想起了宋朝诗人杨万里写的一首古诗:(《小池》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谁想读,读出这种蓬勃的生机。

  2、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的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

  (柳枝那样可爱,幼稚,向人们报春,这句也是拟人的手法)

  2、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在加上叶面上的水珠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1):与初春的柳枝相比,作者更爱这初夏的荷叶,因为在作者的眼里,这荷叶怎样?(成熟,稳重一些)

  (“裙袂飞扬”:裙摆被风吹起的样子。“翩然”形容动作很轻快。)

  (2)“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一般都是用来形容人的,在这里却用来形容荷叶,这又是拟人的手法,这说明荷叶在作者的眼里怎样?(充满活力,表现出茁壮的生命力)

  看!那满池的新荷在微风的吹拂下已经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她在抒发着自己内心的情感,所以说花港的绿是绿得——多情(充满活力,生机勃勃)板书:多情

  3、:你能把这种活力读出来吗?

  读到这,文章就要结束了,但作者却意犹未尽,甚至在归来的路上仍旧在回味西湖的“绿”,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体会作者那意犹未尽的感觉。

  三、总结全文

  同学们,从灵隐到苏堤再到花港,作者带领我们一路欣赏了这些景物,感受到灵隐绿得多彩、苏堤绿得多姿、花港绿得多情,我们也体会到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西湖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心目中美的象征,多少人说过写过。作者选取的许多作家诗人反复用过的题材,但在她的笔下,依然那样新鲜动人,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作者选取一个独到的角度,又以自己细腻的笔触尽力渲染。所以我们学习本文就是要学习作者选取独到角度,写出景物独特美的做法。

  四、拓展延伸师总结:西湖的美是多面的,不同人去游览西湖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描写西湖的诗文读一读,我想你的收益会更多。

  板书设计:

  灵隐 :树木 小径 溪水绿得多彩

  西湖的绿 苏堤 :青苔 绿得多姿喜爱 赞美

  花港 :新荷 绿得多情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游记,节选自《西湖漫笔》。作者选取一个自己独特的视角,又以自己细腻的笔触,让我们领略了西湖的“绿”。文中用了近20个“绿”字,酣畅淋漓地揭示了西湖山水的青春与活力,使读者通过“绿”领略到西湖的美丽,从而激发起对祖国壮美河山喜爱之情。

  一、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教学

  在导课时,课件展示西湖的美景图片,引出课题——《西湖的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品味语言汇报时,相机出示各景点的图片,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身临其境的目的。

  二、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感悟语言之美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拥有学习的自主权。我们要把自主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地努力去探索,去感悟。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景点,细读品味,找出认为美的句子并说说美在哪里?只有细心去欣赏、体会,才能说出美在何处。

  三、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读中悟情

  这是一篇语言精美的散文,应该在学生感悟景物特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语感。学生选择景点并体验那儿的“绿”的特点,再通过朗读表现这种“绿’。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感悟、积累,让他们读得明白,读得清楚,读得带劲,读得入情。从而,把文章读美了。

《绿》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作者的情感线索。

  2、赏析绿枝条形象的语言描写,探究绿的内涵。

  3、理解“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的赞美,对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的赞颂。

  教学重点:

  1、赏析绿枝条形象的语言描写,探究绿的内涵。

  2、理解“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的赞美,对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的赞颂。

  教学难点:

  理解“绿”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学习并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写一片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设计: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作家陆蠡。巴金曾这样评价他,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说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让我们一起拜读他的这篇代表作,去触摸他崇高的'灵魂,并一起去享受一株常春藤带给我们的感动。

  二、整体感知

  1、解题:观察“囚”字,有什么特点?它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会意字。把人围在一个封闭的四方院落里,就是囚了。“囚”的对象往往是人,而本文囚禁的对象是常春藤的绿枝条,这里的“囚绿”是把绿拟人化了。

  2、简介陆蠡。

  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抗日烈士。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在上海文化出版社任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42年因出版抗日书籍,被日本宪兵扣留,惨遭杀害,时年34岁。1983年,国家民政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出版过散文集有《海星》《竹刀》《囚绿记》等,译著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

  3、写作背景。

  文中13段明确告诉我们“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本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国难当头,陆蠡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发出了要挣脱黑暗幽囚,去迎接光明的呐喊,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4、预习检测

  字音:陆蠡lǐ 涸辙hé 蕈菌xùn 猗郁yī

  瞥见piē 移徙xǐ 婆娑suō

  成语: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急不暇择:来不及选择。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围绕绿,作者记叙了自己的哪些行为?作者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提示:寻绿(1—4段):喜悦 满足

  赏绿(5—7段):喜爱 留恋

  囚绿(8—12段):无比的喜悦 爱怜

  放绿(13段):尊敬 祝福

  怀绿(14段):怀念 期盼

  四、品读课文,理解情感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合作探究,讨论解决。

  (1)文章以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通过写囚禁又释放常春藤绿枝条的事情,来表达自己对绿的喜爱。这个绿,在文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找出描写绿枝条自然形象的语言进行赏析、体会。

  提示:囚绿前:伸须、攀缘、舒叶、观赏纤细的脉络,嫩芽;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写出生命力旺盛的状态。

  囚绿后: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写出顽强不屈、向往光明与自由的特点。

  颜色:失去青苍的颜色—柔绿—嫩黄

  形态:先前的“浆汁丰富”—细瘦—娇弱,并把它比作病了的孩子

  (2)这个绿枝条的自然属性特征是什么?

  提示: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3)绿枝条愿意被囚吗?一个“渐渐”写出它颜色由深而浅,枝条由粗而细的过程,以死来表达对光明自由的向往的特点。它以死抗争的行为中可以发现它具有怎样的精神?

  提示: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

  (4)作者正是被这种精神所感动,决定释放绿枝条。这里的“绿”还被作者赋予了怎样的象征意义呢?

  提示:联系本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生平。

  象征意义:一是象征作者向往自由和光明的情怀;

  二是象征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三是象征着一种精神上的激励和召唤。

  总结:陆蠡借赞扬绿枝条的精神,赞扬了中华民族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绿是囚不住的,自由光明也必将到来。

  五、拓展延伸

  这篇课文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景状物,赋予景物“性格”“气质”,取得了特殊的艺术效果。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

  提示:向日葵:向阳 仙人掌:耐旱 梅花:不畏严寒

《绿》教学设计12

  教学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老奶奶是怎样培育出纯白色的金盏花的。

  3、懂得从不放弃、坚持不懈、充满信心就会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懂得只要具有坚定信念、永不放弃的精神,就会取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主见这句话的意思,初步培养自主意识。

  教学准备:

  1、课文录音。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题引入

  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检查读书效

  果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小结

  同学们,我们的双手有什么作用呢?你们注意过我们的手指是什么颜色的吗?

  板书课题:6绿手指

  出示问题:绿手指指的是什么?人们为什么称她为绿手指?

  出示生字卡片,练读。注意读好翘舌音、平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

  指名分段朗读,教师正音。

  再读课文,思考:你读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读完课文,我们回忆一下,每一段讲了什么意思?现在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请小组代表发言。

  请你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在小组内读一读,说说喜欢的原因。

  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注意读正确、流利。

  你读懂了什么?

  是呀,简简单单的三个字,说出了人们对园丁的称赞,被人们称为绿手指可真不简单,那你们知道这位老奶奶为什么被人们成为绿手指吗?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课文。

  学生自由发言.

  读课题,对课题质疑。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绿手指、称赞、金盏花、伺弄、沮丧、满怀信心、兑现、验证。

  读生字。

  分段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准。

  学生针对课文进行自主学习、交流、互相质疑。

  小组内互相交流,推代表准备发言。

  反馈学习情况。各小组互相补充修改断意。

  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小组内进行评价。

  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理解绿手指的含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26段。

  2、学习课文、抓住课文重点词语,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导入新课

  精读课文,学习重点段落

  总结全文

  听写本课生字、词语。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讨论老奶奶是怎样培养出纯白色的金盏花的.?老奶奶培育的结果怎样?

  听取小组学习情况汇报。

  小结:这为老奶奶精心伺弄金盏花,她挑选一株颜色稍微淡的,让其自然枯萎,第二年把它的种子种下去,然后在挑选颜色淡的花的种子栽种,循环往复,经过了20年,终于开出了一朵纯白色的金盏花来。

  出示文中重点句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老奶奶从不沮丧,从不怀疑,从不怀疑,满怀信心地栽种着金盏花。

  你想对老奶奶说些什么

  起初,家里人对这件事情是什么态度?家人为什么那样说?(引导学生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出理由)

  此时,你认为老奶奶的佳人会说什么?

  当老奶奶把这纯白色的金盏花的种子寄给园艺所时,有发生了什么事情?

  此时,老奶奶又怎么对他们说的?

  你们说老奶奶能种出黑色的金盏花吗?

  你能说说黑色的金盏花是怎样种出来的吗?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收获?

  小结:是呀,不论我们做什么事情,只要认定目标、持之以恒,再困难的事情都会办成,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

  听写。

  回顾课文主题。

  朗读课文。

  组内讨论学习,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

  反馈学习情况。

  朗读重点句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老奶奶从不沮丧,从不怀疑,从不怀疑,满怀信心地栽种着金盏花。

  谈感受。

  有感而发,自由发言。

  因为老奶奶根本不懂植物遗传学,而且连植物学专家都做不到,所以老奶奶家里人一致反对老奶奶做这件事。

  奖金不能兑现,因为年代久远。

  只想问一问,你们想不想要黑色的金盏花?我也能种出来。。。。。。

  自由发言。

  联系实际谈感受。

  板书:

  6、绿手指好园丁老奶奶认定目标、坚持不懈

《绿》教学设计13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支探险队到南极去考察,在一个孤岛上,他们的打火器找不到了。探险队员用冰做成“冰透镜”,点燃了火,从困境中走出的故事。故事表现了探险队员的意志品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聪明与智慧。课文共七个自然段,一、二自然段主要讲探险队员在南极遇到了困难,也就是事情的起因。三到六自然段交代了用冰取火的过程,其中第三自然段用一句话点明了火的重要性;第六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怎样取火。第七自然段结束在探险队员欢快的气氛中。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情实感。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特点,学生对生字的认知主要以自学为主,对课文的掌握要以各种形式的朗读为主要方法,对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也要融入到朗读课文中,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和句子。要学会复述课文。

  三、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15个生字、词,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积累优美的`词语。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汉字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2、通过指导,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并了解其中的道理。

  3、通过阅读课文,体会探险队员们的聪明与智慧,并结合实际,谈谈运用知识和智慧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道理。

  四、学前准备

  教具:课件、生字卡片、图片?学具:教科书、生字卡片、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火”,看到了火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根据经验回答。

  是呀,同学们,火可以产生热量,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火,(边说边展示南极的图片资料)

  2、你们来看,这是地球的最南端――南极,(课件展示)通过预习,你们已经对南极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谁来说一说你所了解的南极是什么样的?

  学生交流预习情况:南极的气温很低、风很大,到处都是冰天雪地。

  3、在南极这样烈风、酷寒、暴雪的环境里,人们更需要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发生在南极的与火有关的文章:“用冰取火”。板书:“用冰取”,补充课题。

  4、齐读课题。看到课题你想说点什么?

  齐读课题。学生谈对课题的质疑,用冰可以取火吗?在什么情况下想到的这个方法?怎么取得?是谁想到的这一方法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

  (二)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1、小声读课文,要求:(1)注意你的读书姿势;(2)把你掌握不准的生字、词多读几遍;(3)把不明白的地方划出来。学生自读课文,解决不会字的读音。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思考课文的内容。

  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2、学生朗读课文,指名读,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思考他们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3、谁来评价一下他们读得怎么样?学生自评,互评。

  4、谁来说一说你在读课文的时候,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学生质疑,并互相解疑。

  (三)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火的作用非常大。同学们积极动脑,各抒己见,总结出第三自然段。“没有火,就不能工作;没有火,就不能生活;没有火,生命就受到威胁。”体会火的重要性。

  2、请同学读读这句话,说说自己的理解。指名读,一起读,在读中体会火的重要性。

  3、既然火的作用如此大,那么在南极这样的环境中,如果打火器找不到了,会发生什么事呢?读一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学生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年轻的队员望着惨白无力的太阳和茫茫的冰原,久久地思索着。”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的是柔和的太阳,为什么现在却说是惨白无力的太阳呢?这个队员在思索,他在想什么呢?从中你都看出了什么?

《绿》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朱自清的《绿》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本文特点这篇散文精巧缜密的构思、优美明快的语言极具典型性,很值得欣赏;同时它又篇幅短小、内容浅易,适合鉴赏。教法设计:美文美读,在读中品、读中悟是本课的指导思想。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本课的设计理念。我校学生语文基础差,语文尖子不多,特别体现在学生学习不主动,参与意识不强。依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所以要抓好文本阅读,在此基础上对重点文段进行解读探究,着重学习多角度细致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相关课程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诗歌的内容及联想、想象的写法。

  2.通过对比阅读感悟诗歌意象的特点。

  评价任务: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体会诗歌简练贴切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有人说: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意思是说,如果我们用发现的审美的`眼光去观察、去感受大自然中的风花雪月、小桥流水,皆可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著名游记散文《绿》,体会那绿意盎然、充满活力的秋水之美。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课文。

  学生可默读、小声读、朗读,并在课本上标画生字和令自己耳目一新的词语、句子。2.检查下列生字词掌握情况。

  指名朗读,纠正误读字音,全班齐读。

  亭踞(jù)薄(bó)阴几绺(liǔ)棱(léng)角

  尘滓(zǐ)皱缬(xié)什刹(shíchà)明眸(móu)

  善睐(lài)挹(yì)掬(jū)二、合作探究

  1.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哪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

  学生活动:学生先独立在课本圈画,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小组推荐代表班内交流。

  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可用多媒体展示下面内容:

  第一个观察点:山边观察角度:仰视观察的景致:梅雨瀑听—花花花花的声音看—一带白而发亮的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第二个观察点:亭边观察角度:平视观察的景致: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从亭,山,云,岩,草,瀑布,水花等方面勾勒出梅雨潭雄奇,幽峭的环境。第三个观察点:潭边观察角度:俯视观察的景致:梅雨潭的绿教师: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2.全文只有四个自然段,你以为,要把握全文的重点,关键句是哪一句?那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

  学生能较容易找出:“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①教师追问:这一句的关键词是哪个?

  答案提示:“惊诧”

  ②教师再次追问: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两段都用了几乎相同的一句话,不同在哪里?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作用是什么?这两段话可以对调吗?

  学生举手发言。

  参考答案:

  a、第一段中的“惊诧”前多了一个“不禁”;

  b、这两段使文章首尾相接,是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

  c、不能对调,因为“不禁惊诧”是作者在热情地描绘梅雨潭之绿,抒发自己对她的倾慕和向往之后,情不自禁地喊出的,是作者感情真实的流露,是行文的必然。

  3.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我惊诧于梅雨潭之绿了”,但却没有直接写梅雨潭之绿,而是先写了梅雨瀑等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到了第三段才浓墨重彩的写梅雨潭的绿,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处理方式:学生现在练习本上整理答案,力求措辞准确、语言流畅。教师随即选几名学生的答案在实物投影上展出,教师点评。

  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衬托,这是一种烘云托月的写法。作者以梅雨潭周围的亭、山、云、岩、草的美来衬托梅雨瀑的美,再以梅雨瀑的美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其次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

  当堂检测

  1.为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亭踞(jù)薄(bó)阴几绺(liǔ)什刹(shíchà)

  尘(zǐ)___皱(xié)___明(móu)___善(lài)_____

  2.填空。

  (1)《绿》全文只有四个自然段,全文的重点,关键句是。文章的文眼是“”一词?

  (2)开头和结尾,头和结尾的句子几乎一样。开头是

  结尾多一个词是“”,这样写有何作用。,

  (3)全文写景时选了三个观察点,由远而近是,,。

  附:板书设计

  绿朱自清

  文眼:“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真情的流露

  衬托描写环境,交代成因。梅雨潭的绿

  何若玉

《绿》教学设计15

  【设计意图】

  《耳朵上的绿星》这一内容情节有趣,形象鲜明突出,语言诙谐有趣,容易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拓展孩子的词汇量;其二是现在的孩子由于受生活环境限制,缺乏与周围人相处的经验,普遍存在对周围事物缺乏感情的行为,所以这一内容既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又符合孩子的现实需要。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知故事情节。

  2、感受故事中小松鼠善良,美好的角色形象。

  3、懂得同伴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做事要替别人着想。

  【活动准备】故事课件、森里背景图一幅、萤火虫图片粘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设疑激趣,引出故事。

  (师)小朋友好!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小客人,猜猜看,它会是谁呢?“身子真灵巧,穿件灰皮袄,尾巴当棉被,树上睡大觉。”(松鼠)幼儿猜出后,出示小松鼠画面。“嗨!大家好,我是小松鼠,今天晚上,森林里要举行一个音乐会,我要到台上表演唱歌,请小朋友快帮我想想,怎样打扮才最漂亮呢?”引导幼儿自由讨论各种打扮的方法。(引导幼儿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为小松鼠出主意,对积极发言与有创意的孩子进行鼓励与肯定。)小朋友想的办法可真多,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松鼠是怎么做的?

  (二)结合课件,分段讲述故事,边讲边议,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1、讲述故事从开始至……小松鼠没有摘小草,走开了后提问:

  (1)小松鼠来到花园里想怎样打扮自己?

  (2)小松鼠想用小草编一顶帽子,它摘小草了吗?小草是怎么说的?

  (3)请幼儿学一学小松鼠美滋滋的样子。

  2、帮助幼儿梳理故事内容,接着继续播放故事至……一定也很美。

  (1)小松鼠又看到一朵红红的玫瑰花,它想怎么打扮自己?请幼儿一起做一做涂红嘴唇的动作

  (2)红红的玫瑰花真漂亮,你觉得小松鼠会摘吗?为什么?

  (3)谁来说说玫瑰花会怎么说?

  3、在幼儿猜测的基础上继续播放故事至……又走开了。

  (1)小草、玫瑰花是怎样说的?

  (2)小松鼠为什么不摘花草,用小草和玫瑰花来打扮自己?

  (3)“小松鼠懂得爱护小草、小花,小朋友喜不喜欢它呢?”

  (4)小松鼠爱护花草,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一起给它送颗爱心好吗?(教师带领幼儿一边做动作边利用课件画面展示效果)小朋友喜欢小松鼠,许多小动物也非常喜欢它,看,谁又来了4、继续播放故事至……悄悄地跟着小松鼠。

  (1)这件事被谁看到了?谁知道萤火虫有什么本领?

  (2)请幼儿站起来边做相应动作边学说故事对话。

  (3)引导幼儿思考“萤火虫会帮助小松鼠吗?怎么帮呢?”鼓励幼儿对故事的结尾进行大胆地猜测。在幼儿自由讲述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观察,故事最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奇特的事情?

  5、继续播放故事至……故事结尾。

  (1)小松鼠去参加音乐会了吗?

  (2)当小松鼠轻盈地跳上舞台时,为什么所有的观众都惊呆了?

  (3)小松鼠耳朵上的绿星是从哪儿来的呢?

  (三)再次观看课件,完整欣赏故事,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1)小松鼠变漂亮了吗?是谁帮助它的?

  (2)同伴间互相帮助真开心呀!如果你是萤火虫你会怎样让小松鼠变得更漂亮呢?(引导幼儿自由讨论与想象)

  (四)经验拓展活动,进一步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幼儿用萤火虫贴纸自由为小松鼠打扮,并说说自己的创意,比如把萤火虫变成了:项链、手表、蝴蝶结等等最后把所有作品展示在森林背景图上,大家一起分享、交流。“你是怎么打扮小松鼠的?”

  【活动延伸】

  1、在科学区与同伴一起了解萤火虫发光的秘密。

  2、请幼儿挑选自己喜爱的角色在表演区进行表演。

【《绿》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绿》教学设计04-17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设计04-16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设计09-20

(通用)《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设计04-20

朱自清《绿》教学实录03-20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05-05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3篇05-05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西湖的绿》教学设计与启示06-02

五年级语文下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设计04-17

设计校园教学设计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