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31 07:26:3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守株待兔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感受,激发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对话,从而使认识得以升华。

  我在长期的语文教堂中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得到了一些收获。但是近来我发现了一些超个性化的阅读行为,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案例一:

  《牛郎织女》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你觉得王母娘娘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1、我认为她是一个心狠手辣,不择手段、破坏别人家庭幸福的人。

  2、我反倒觉得她是个佷有人情味,而且极富同情心的人。大家想一想,王母娘娘为什么要选择牛郎下地干活的时候去抓织女呢?

  就是因为她不想让牛郎织女因分离而伤心难过。李商隐不是在诗中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吗?每年七月初七,王娘娘还允许两人鹊桥相会,以解牛郎织女的相思之苦。以上两点不正说明王娘娘有人情味和富有同情心吗?

  3、我觉得王娘娘是一个深明大义、执法如山、不徇私情的人。织女私自下嫁到凡间,违反了天条。虽然她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可是王母娘娘并没有网开一面,这不正是秉公执法、不徇私情的典范吗?

  《秦兵马俑》教学片段

  师:秦兵马俑规范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样举世无双的历史文物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你觉得应该感谢谁?

  生:1、我认为最应该感谢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因为秦兵马俑是他们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2、我认为最应该感谢发现和发掘秦兵马俑的人。如果没有他们的偶然发现和精心发掘,那么我们将永远欣赏不到就庞大的地下军团。

  3、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人是秦始皇,假如他不为自己建造陵墓,就不会留下这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我觉得叫秦始皇兵马俑更合适。

  案例三:

  《守株待兔》教学片段

  师:学习了《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故事,你收获了哪些道理?

  生:1、我明白了要热爱劳动,不能养成不劳而获的环习惯。

  2、我们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3、我觉得那个守株待兔的`人是有滴水穿石的精神。他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虽然最终一无所获,但是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老师不是告诫我们要多讲付出,少图回报的吗?奋斗的过程比取得成绩更重要。我崇拜这个守株待兔的农人。

  诸如此类的教学案例真是不胜枚举。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关专家指出:依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新的个性化的阅读能力,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也是课堂创新的一个重要策略。学习课程标准后,许多教师认识到语文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设计一些发散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发挥,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对学生表达“独特感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教师不能缺乏必要的批评和恰当的引导。

  上面三个教学案例中,我们能仅仅欣赏“独特的感受”,而忽视其中的价值导向吗?显然不能。尽管从不同角度看庐山有不同的面目,但无论如何它都是庐山,而不是其它山。一千个读者眼中的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永远不会是唐吉诃德。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2

  误区之一:公式化的语言赏析

  【镜头扫描】《咏柳》教学片断

  师:“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是描写春风的千古名句。那么,它究竟妙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来赏析品味。

  生1:“二月春风似剪刀”是比喻句,诗人把“春风”比作了“剪刀”。

  生2:用了比喻的方法,使句子变得形象生动了。

  师:大家赏析得很好。是呀,诗人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春风比作了剪刀,就是这把“剪刀”裁出了碧绿的柳叶,裁出了“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美景,更裁出了明媚的春光。

  【诊断分析】案例中,学生的回答并没有错,有观点,有分析,有理由。但细细一想,这样的回答似乎适用于任何比喻句的分析,这其实是公式化的语言品味,即套用“作者用了( )手法,把( )比作( ),描写形象,语言生动”的固定格式,表面看来,简洁明确,言之有理,实际上却是只做表层功夫的肤浅评价,用几个术语来掩盖思想上的空洞无物。

  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自己能理解到这个程度也算可以了,但作为教师,我们不能盲目陷入公式化的语言赏析中,而应紧扣“文眼”,真正品出这一句的独特之处。记得孙绍振教授对这两句诗是这样赏析的:“最为精彩的,是后面两句,把春风和剪刀联系起来以后,前面的句子也显得有生气了。前面一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中有个“裁”字,后面的“剪”字才不突兀。剪裁在古代属于女红,和妇女联系在一起,有了这个联想,前面的碧玉“妆”成,就有了着落了。女红和“妆”是自然联想,这首诗在词语的运用上就更加显得和谐统一了。”这样的赏析才是字字落实,字字有神,怎不叫人击节赞叹?至此,我们才真正明白,把“春风”比作“剪刀”的妙处究竟在哪里,这妙处又岂是“形象生动”四个字所能包含的?

  我有个朋友,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曾和我说起她自己的教学故事。在上《云南的歌会》一文时,她问学生:“山野对歌”的特点是什么?有学生回答是“紧张热烈”。问及理由,学生说“山野对歌”是比赛性质的,所以是紧张热烈的。起初,她觉得学生回答得很有道理,后来觉得这个答案是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的,并没有紧扣文本语言。于是,她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山野对歌”这一段落。读完后,有学生发现:山野对歌这部分,句式短,节奏快,这样的语言读来就让人感受到紧张热烈的氛围。可见,真正的赏析是由感而悟出来的,最起码也是读出来的,“而不是用任何‘公式’推导出来,套用出来的。”

  陈钟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自己首先要学会咬文嚼字,要一字一句地阅读、体验、琢磨、品味,读出自我对教材的独特体验、理解,挖掘出文本的语文教学价值,这样才能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语言,才能走出公式化语言赏析的误区。

  误区之二:构思过度的新课导入

  【镜头扫描】《守株待兔》教学片断

  师:今天,老师想先给大家讲个故事――《苹果树下的牛顿》(老师讲故事)故事听完了,老师想问问大家,如果你在树下捡到了果子或其他东西,你是像牛顿那样进行深入的思考,还是……

  生1:我会先看看拾到的是什么东西,然后在树下等丢东西的人。

  师:你是个拾金不昧的好孩子,老师要表扬你。

  生2:如果捡到的是果子,我会思考它怎么会掉下来,是不是风吹下来的。

  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

  师:古时候,有个农夫在树桩旁捡到了一只肥大的兔子,那么,他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请大家打开课本,一起来读读《守株待兔》这个故事。

  【诊断分析】学生爱听故事,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课文,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失为好方法。但从有效性的角度去分析一下,我们会发现,案例中的故事与接下去要学习的新课内容并没有任何关联,如果导语的内容与教学内容脱离,那么再生动的导入设计也是无效的。何况,后面还展开了那么长时间的无谓的讨论交流,更是对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

  清人沈德潜在《说诗语》中说:“歌行起步,宜高唱而入,有‘黄河落天走东海’之势。”如果起步时能“高唱而入”,有黄河入海的气势,就能极具吸引力,瞬间吸引住听众。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为了能有一个“高唱而入”的课堂导语,一会儿直观演示,一会儿制造悬念,一会儿又是创设情境,激发想象,真是费尽了心思,尤其是上公开课,更是追求工巧,追求新意,花费了许多心血。

  其实,导语的作用无非是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新的学习情境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正如黄本荣老师所说,导入的设计有时就不必过于追求工巧,更不能干买椟还珠的事,浪费学生的课堂时间。一些虽然简单但直切教学内容的导语其实也是很有效的。如同样是《守株待兔》的导入,施建平老师的设计却是简单有效。一上课,他就让学生朗读课文,找出能说明题目意思的句子,接着紧扣“从此他丢下了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这句话,引领学生理解“守株待兔”的意思。

  余秋雨先生曾提起一个词语:构思过度。构思过度是许多人爱犯的毛病,即过于谨慎,唯恐疏忽了某些细节,就因为构思的细致或强烈,反而令一切变得繁琐,因为繁琐而变得笨拙,因为笨拙而显得冗长,不可爱。因此,我们在设计导入环节时,切不可犯构思过度的毛病,费时、费力又无效。

  误区之三: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镜头扫描】20xx年,我听了30堂课,其中12堂课都有带着问题初读课文的教学环节。通常是黑板或投影仪出示一两个思考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接着教师开始针对思考题提问,学生根据要求回答。

  【诊断分析】“带着问题读课文”与“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是有明显区别的。在合适的时机“带着问题读课文”有助于增强学生自由阅读的目的性,有助于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好习惯,不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一味地读完就算,可以提高阅读的有效性。但是,在初读课文的环节就给学生布置思考题,我认为是不妥当的。

  首先,我们暂且不去管“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会不会使学生兴致勃勃的阅读情绪受到抑制,也不管这样的方式会不会使学生多元解读的读书方式受到破坏,单是从学生的朗读能力来看,这也是不适合的。初读课文时,学生首先应解决的'是认清生字字形、读准字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认真通读课文,不必有也不应有其他牵挂。在课文没有读通前,让学生边读边思无疑是拔高了要求。

  其次,初读课文作为教学起点的第一次整体感知,却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教师从一开始就强势介入引导,不能不让人怀疑这是对学生思维和阅读的过早限制和干预,这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努力构建“学生自主型”课堂的教学理念相违背。

  误区之四:泛泛而问:你从文中读出(体会到)了什么?

  【镜头扫描】《过故人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诗歌的意思我们都已经明白,现在,让我们走进诗歌,走进孟浩然笔下的这个小山村,来品味诗歌的意境。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歌,读后互相交流,从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朗读诗歌)

  生1:我体会到了小山村的美。

  生2:我体会到了孟浩然和朋友的深厚友情。

  生3:我体会到了田园风光的美丽。

  (随后几位学生的发言,大致重复了前三位学生的观点)

  【诊断分析】“你从文中读出(体会到)了什么?”这个问题表面看来,少了几分拘束,多了几许自由,给学生提供了广泛参与讨论的机会,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自信表达。但从学生的回答来看,似乎并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其实,我们已经不自觉地步入了一个误区,把笼统模糊的提问当成是有效引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提问,结果教师泛泛而问,学生泛泛而答,教学只是蜻蜓点水而已。

  由此,我想到了另一位教师对此文的教学提问,她的提问切口小,指向明确,学生兴趣持续高涨,课堂心理空间广阔而丰富,答得精彩,答得轻松。她的提问是这样层层设计的。

  1.同学们,透过诗,你们看见了什么?

  (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看见了青青的山,绿绿的树和鲜艳夺目的花;有的说,看见了谷垛堆堆的稻场;有的说,看见了村民们在聊天喝茶,孩子们在捉迷藏)

  2.同学们,透过诗,你们听见了什么?

  (学生的兴致更高了:听见鸡在叫“喔喔―喔―”,鸭子在欢叫“嘎―嘎―”,还听见诗人与朋友在举杯祝福……)

  3. 同学们,透过诗,你们闻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闻到了稻香,闻到了泥土香,闻到了炊烟的香味儿……)

  4. 同学们,透过诗,你们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回答,感受到了朋友的热情,诗人与故人的淳朴友情,诗人喜爱大自然、喜爱田园风光的心情……)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3

  一、在艺术活动中,培养儿童的自我动手能力

  艺术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需要儿童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其中,需要儿童真正解放自己,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空间。”艺术活动需要儿童用眼睛、用耳朵、用双手、用大脑去感知审美对象,用大脑去想象审美对象,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去理解审美意象,用嘴巴用双手用大脑去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1.让儿童在美术活动中动脑动手

  手工制作活动中需要调动儿童的双手、大脑、眼睛等,需要调动儿童的全部感官参与。美术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儿童认识发展规律,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引导儿童开展富有创意的系列美术活动。比如,在以“楼房的艺术设计”为主题的手工制作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儿童精心准备,当然也可以由儿童自己或与同伴共同准备废旧挂历、废旧牛奶盒、废旧饮料罐、废旧苹果箱、家电包装箱、剪刀、铁皮、电线、水管、灯具、胶水等手工制作材料,让儿童自主或与同伴合作设计并制作具有艺术性的楼房,儿童们在剪、拼、贴的过程中会创造性地设计造型美观、形状各有千秋的楼房。又如在以“节日贺卡”为主题的手工制作活动中,教师或由儿童自己准备些彩纸、小刀、胶水、图案纹饰等适宜于制作贺卡的手工制作材料,儿童们会根据自己制作的贺卡所需要的`形状、大小、色彩搭配等自主选择所需要的材料,既动手又动脑动眼睛进行大胆的剪裁、组合、修整等,一张张精美的节日贺卡便会诞生。在诸如此类的手工制作活动中教师为儿童提供的制作材料应多样化,以供不同层次儿童的自由选择、自主制作,教师切忌统一要求,而应让儿童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发挥,努力张扬儿童的独特性。

  2.让儿童在音乐活动中动手动脑

  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点拨儿童依据音乐作品的主题或者音乐作品的情节调动多种感官,解放头脑,解放双手,解放眼睛,解放嘴巴进行艺术化创造性的表演。比如,在以“春天在哪里”为主题的音乐活动中,儿童们依据“春天在哪里”的主题自由自在地去表演春天的花儿竞相开放、表演春天的蝴蝶空中飞舞,表演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表演春天的万物复苏充满成长的气息。教师可鼓励儿童大胆想象、大胆表演、鼓励幼儿飞扬思绪,鼓励幼儿解放自己。这样的艺术化的表演不仅培养了儿童想象能力,更发展了儿童用动作表现艺术美的能力。

  二、在语言活动中,增强儿童动手能力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儿童大量阅读,广泛阅读,并鼓励儿童对阅读到的语言材料,比如,寓言、故事、儿歌、童话等文学作品进行自主创编,进行二度开发,鼓励儿童创作属于体现自己个性的作品,培养儿童书面表达的强烈愿望以及初步的语言技能。比如,儿童自主学习或者由教师提供多媒体视频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后,教师可以鼓励儿童几个人进行合作将守株待兔的故事分解成几个连续的画面加以表现出来,并鼓励儿童张开想象的翅膀,解放大脑自由想象别具一格的画面,想象农民伯伯是如何等到一只兔子撞上大树的,农民伯伯又是怎样捉到这只活蹦乱跳的兔子的,捉到这只兔子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这只兔子被农民伯伯捉到后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鼓励儿童再想一想自己的心情又是如何。最后,教师再鼓励儿童们为“守株待兔”的故事配上精美的插图与精美的封面,并装订成册,成为一本值得观赏的连环画。儿童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无不欢欣鼓舞,激动无比。儿童们在这样的语言活动中,既动手又动嘴更动脑,真正实现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

  三、在科学活动中,强化儿童的动手能力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现,科学就是探索的过程,探索就需要儿童实现“六大解放”,就需要儿童在不断探索、不断尝试、不断动手操作中加以实现。比如,在以“小工具大用途”为主题的科学探索活动中就留足了大量的让儿童动手、动脑、动眼睛、动嘴巴表达的机会,教师可以为儿童准备些氢气球、酒瓶子、饮料罐、铁锁等物品,让儿童自行选择相关材料,尝试使用这些工具去拆卸、维修玩具,如让儿童自行拆卸、组装玩具手机、玩具汽车等等,儿童们在拆卸玩具的过程中会体验成功的快乐,也许又一个爱迪生会诞生。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06-10

守株待兔的教学设计03-20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优秀12-15

《守株待兔》的教学设计范文10-23

小学语文《守株待兔》教学设计12-22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通用12篇)08-01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精华15篇)12-22

小学语文《守株待兔》教学设计(通用11篇)08-04

《守株待兔》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06-13

语文《守株待兔》教学反思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