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函数的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二次函数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3-10-18 09:21:0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二次函数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次函数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次函数的教学设计

二次函数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根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 =h交点的横坐标.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2、通过观察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3、通过学生共同观察和讨论,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根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 =h交点的横坐标.

  教学难点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讨论探索法

  教学过程:

  1、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我们已学过一元一次方程kx+b=0 (k0)和一次函数y =kx+b (k0)的关系,你还记得吗?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当一次函数中的函数值y =0时,一次函数y =kx+b就转化成了一元一次方程kx+b=0,且一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一次方程kx+b=0的解.

  现在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它们之间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将探索有关问题.

  2、新课讲解

  例题讲解

  我们已经知道,竖直上抛物体的高度h (m )与运动时间t (s )的关系可以用公式h =-5t 2+v 0t +h 0表示,其中h 0(m)是抛出时的高度,v 0(m/s )是抛出时的速度.一个小球从地面被以40m/s速度竖直向上抛起,小球的高度h(m)与运动时间t(s)的关系如下图所示,那么

  (1)h与t的关系式是什么?

  (2)小球经过多少秒后落地?你有几种求解方法?

  小组交流,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交流:(1)h与t的关系式是h =-5 t 2+v 0t +h 0,其中的v 0

  为40m/s,小球从地面抛起,所以h 0=0.把v 0,h 0带入上式即可

  求出h与t的关系式h =-5t 2+40t

  (2)小球落地时h为0,所以只要令h =-5t 2+v 0t +h 0中的h=0求出t即可.也就是

  -5t 2+40t=0

  t 2-8t=0

  t(t- 8)=0

  t=0或t=8

  t=0时是小球没抛时的时间,t=8是小球落地时的时间.

  也可以观察图像,从图像上可看到t =8时小球落地.

  议一议

  二次函数①y=x2+2x ②y=x2-2x+1③y=x2-2x +2的图像如下图所示

  (1)每个图像与x轴有几个交点?

  (2)一元二次方程x2+2x=0 , x2-2x+1=0有几个根?解方程验证一下,一元二次方程x2-2x +2=0有根吗?

  (3)二次函数的图像y=ax2+bx+c与x轴交点的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后,解答如下:

  (1)二次函数①y=x2+2x ②y=x2-2x+1③y=x2-2x +2的图像与x轴分别有两个交点、一个交点,没有交点.

  (2)一元二次方程x 2+2x=0有两个根0,-2 ;x2-2x+1=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1或一个根1 ;方程x2-2x +2=0没有实数根

  (3)从图像和讨论知,二次函数y=x2+2x与x轴有两个交点(0,0),(-2,0),方程x2+2x=0有两个根0,-2;

  二次函数y=x2-2x+1的图像与x轴有一个交点(1,0),方程x2-2x+1=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1或一个根1

  二次函数y=x2-2x +2的图像与x轴没有交点,方程x2-2x +2=0没有实数根

  由此可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

  小结: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与x轴交点有三种情况:有两个交点、一个交点、没有焦点.当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与x轴有交点时,交点的横坐标就是当y =0时自变量x的值,即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

  基础练习

  1、判断下列各抛物线是否与x轴相交,如果相交,求出交点的坐标.

  (1)y=6x2-2x+1 (2)y=-15x2+14x+8 (3)y=x2-4x+4

  2、已知抛物线y=x2-6x+a的顶点在x轴上,则a= ;若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则a的范围是

  3、已知抛物线y=x2-3x+a+1与x轴最多只有一个交点,则a的范围是.

  4、已知抛物线y=x2+px+q与x轴的两个交点为(-2,0),(3,0),则p=,q= .

  5.已知抛物线y=-2(x+1)2+8 ①求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坐标;②求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间的距离.

  6、抛物线y=a x2+bx+c(a0)的图象全部在轴下方的条件是( )

  (A) a0 b2-4ac0(B)a0 b2-4ac0

  (B) (C)a0 b2- 4ac0 (D)a0 b2-4ac0

  想一想

  在本节一开始的小球上抛问题中,何时小球离地面的高度是60 m?你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交流:在式子h =-5t 2+v 0t +h 0中v 0为40m/s,h 0=0,h=60 m,代入上式得

  -5t 2+40t=60

  t 28t+12=0

  t=2或t=6

  因此当小球离开地面2秒和6秒时,高度是6 0 m.

  课堂练习72页

  小结:本节课学习了如下内容:

  1、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两个根是x1、x2,则抛物线y=ax2+bx+c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分别是A(x1,0 ),B( x2,0 )

  2、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与二次三项式ax2+bx+c及二次函数y=ax2+bx+c这三个二次之间互相转化的关系.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3、二次函数y=ax2+bx+c何时为一元二次方程?

二次函数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h(h是实数)交点的横坐标.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2.通过观察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3.通过学生共同观察和讨论,培养大家的合作交流意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h(h是实数)交点的.横坐标.

  教学难点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讨论探索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二张

  第一张:(记作§2.8.1A)

  第二张:(记作§2.8.1B)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kx+b=0(k≠0)和一次函数y=kx+b(k≠0)后,讨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当一次函数中的函数值y=0时,一次函数y=kx+b就转化成了一元一次方程kx+b=0,且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一次方程kx+b=0的解.

  现在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和二次函数y=ax2+bx+c(a≠0),它们之间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将探索有关问题.

  Ⅱ.讲授新课

  一、例题讲解

  投影片:(§2.8.1A)

  我们已经知道,竖直上抛物体的高度h(m)与运动时间t(s)的关系可以用公式h=-5t2+v0t+h0表示,其中h0(m)是抛出时的高度,v0(m/s)是抛出时的速度.一个小球从地面被以40m/s的速度竖直向上抛起,小球的高度h(m)与运动时间t(s)的关系如下图所示,那么

  (1)h与t的关系式是什么?

  (2)小球经过多少秒后落地?你有几种求解方法?与同伴进行交流.

  [师]请大家先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再解答.

  [生](1)h与t的关系式为h=-5t2+v0t+h0,其中的v0为40m/s,小球从地面被抛起,所以h0=0.把v0,h0代入上式即可求出h与t的关系式.

  (2)小球落地时h为0,所以只要令h=-5t2+v0t+h.中的h为0,求出t即可.

  还可以观察图象得到.

  [师]很好.能写出步骤吗?

  [生]解:(1)∵h=-5t2+v0t+h0,当v0=40,h0=0时,h=-5t2+40t.

  (2)从图象上看可知t=8时,小球落地或者令h=0,得:

  -5t2+40t=0,即t2-8t=0.

  ∴t(t-8)=0.

  ∴t=0或t=8.

  t=0时是小球没抛时的时间,t=8是小球落地时的时间.

  二、议一议

  投影片:(§2.8.1B)

  二次函数①y=x2+2x,②y=x2-2x+1,③y=x2-2x+2的图象如下图所示.

  (1)每个图象与x轴有几个交点?

  (2)一元二次方程x2+2x=0,x2-2x+1=0有几个根?解方程验证一下:一元二次方程x2-2x+2=0有根吗?

  (3)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的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有什么关系?

  [师]还请大家先讨论后解答.

  [生](1)二次函数y=x2+2x,y=x2-2x+1,y=x2-2x+2的图象与x轴分别有两个交点,一个交点,没有交点.

  (2)一元二次方程x2+2x=0有两个根0,-2;方程x2-2x+1=0有两个相等的根1或一个根1;方程x2-2x+2=0没有实数根.

  (3)从观察图象和讨论中可知,二次函数y=x2+2x的图象与x轴有两个交点,交点的坐标分别为(0,0),(-2,0),方程x2+2x=0有两个根0,-2;

  二次函数y=x2-2x+1的图象与x轴有一个交点,交点坐标为(1,0),方程x2-2x+1=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或一个根)1;二次函数y=x2-2x+2的图象与x轴没有交点,方程x2-2x+2=0没有实数根.

  由此可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

  [师]大家总结得非常棒.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有三种情况:有两个交点、有一个交点、没有交点.当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时,交点的横坐标就是当y=0时自变量x的值,即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

  三、想一想

  在本节一开始的小球上抛问题中,何时小球离地面的高度是60m?你是如何知道的?

  [师]请大家讨论解决.

  [生]在式子h=-5t2+v0t+h0中,当h0=0,v0=40m/s,h=60m时,有

  -5t2+40t=60,t2-8t+12=0,∴t=2或t=6.

  因此当小球离开地面2秒和6秒时,高度都是60m.

  Ⅲ.课堂练习

  随堂练习(P67)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学了如下内容:

  1.经历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了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了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了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根和没有实根.

  Ⅴ.课后作业

  习题2.9

  板书设计

二次函数的教学设计3

  一、说课内容:

  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7章第一节的二次函数的概念及相关习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基础上,来学习二次函数的概念。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研究的最后一个具体的函数,也是最重要的,在历年来的中考题中占有较大比例。同时,二次函数和以前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有着密切的联系。进一步学习二次函数将为它们的解法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并使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而本节课的二次函数的概念是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是为后来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做铺垫。所以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的方法,并了解如何根据实际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过程与方法:复习旧知,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经历二次函数概念的探索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加深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3、教学重点: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4、教学难点:抽象出实际问题中的二次函数关系。

  三、教法学法设计:

  1、从创设情境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伏教学过程

  2、从学生活动出发,通过以旧引新,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函数?我们之前学过了那些函数?

  (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

  2.它们的形式是怎样的?

  (y=kx+b,ky=kx ,ky= , k0)

  3.一次函数(y=kx+b)的自变量是什么?函数是什么?常量是什么?为什么要有k0的条件? k值对函数性质有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复习这些问题是为了帮助学生弄清自变量、函数、常量等概念,加深对函数定义的理解.强调k0的条件,以备与二次函数中的a进行比较.

  (二)引入新课

  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在某变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我们已学过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看下面三个例子中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例1、(1)圆的'半径是r(cm)时,面积s (cm2)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解:s=0)

  例2、用周长为2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场地面积y(m2)与矩形一边长x(m)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解:y=x(20/2-x)=x(10-x)=-x2+10x (0

  例3、设人民币一年定期储蓄的年利率是x,一年到期后,银行将本金和利息自动按一年定期储蓄转存。如果存款额是100元,那么请问两年后的本息和y(元)与x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不考虑利息税)?

  解:y=100(1+x)2

  =100(x2+2x+1)

  = 100x2+200x+100(0

  教师提问:以上三个例子所列出的函数与一次函数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讲解新课

  以上函数不同于我们所学过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我们就把这种函数称为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的定义:形如y=ax2+bx+c (a0,a, b, c为常数)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巩固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1、强调形如,即由形来定义函数名称。二次函数即y是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关于的x代数式一定要是整式)。

  2、在y=ax2+bx+c中自变量是x,它的取值范围是一切实数。但在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实际问题有意义的值。(如例1中要求r0)

  3、为什么二次函数定义中要求a?

  (若a=0,ax2+bx+c就不是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了)

  4、在例3中,二次函数y=100x2+200x+100中,a=100,b=200,c=100.

  5、b和c是否可以为零?

  由例1可知,b和c均可为零.

  若b=0,则y=ax2+c;

  若c=0,则y=ax2+bx;

  若b=c=0,则y=ax2.

  注明:以上三种形式都是二次函数的特殊形式,而y=ax2+bx+c是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

  判断: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哪些不是二次函数?若是二次函数,指出a、b、c.

  (1)y=3(x-1)2+1 (2) s=3-2t2

  (3)y=(x+3)2- x2 (4) s=10r2

  (5) y=22+2x (6)y=x4+2x2+1(可指出y是关于x2的二次函数)

  (四)巩固练习

  1.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的和是10cm。

  (1)当它的一条直角边的长为4.5cm时,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2)设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Scm2,其中一条直角边为xcm,求S关

  于x的函数关系式。

  【设计意图】此题由具体数据逐步过渡到用字母表示关系式,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2.已知正方体的棱长为xcm,它的表面积为Scm2,体积为Vcm3。

  (1)分别写出S与x,V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子;

  (2)这两个函数中,那个是x的二次函数?

  【设计意图】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会很容易列出函数关系式,也很容易分辨出哪个是二次函数。通过简单题目的练习,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愉,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评价分析

  本节的一个知识点就是二次函数的概念,教学中教师不能直接给出,而要让学生自己在分析、揭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增加对二次函数的感性认识,侧重点通过两个实际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这种新的函数二次函数,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对于最大面积问题,可给学生留为课下探究问题,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方法不拘一格,只要合理均应鼓励。

二次函数的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运用二次函数的最大值解决最大面积的问题,让学生体会抛物线的顶点就是二次函数图象的最高点(最低点),因此,可利用顶点坐标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在最大利润这个问题中,应用顶点坐标求最大利润,是较难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设计是从生活实例入手,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的快乐,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按照新课程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具体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相互关联的三个层次: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关系的探究,让学生掌握利用顶点坐标解决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体会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进一步认识如何利用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渗透转化及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感。

  (2)在知识教学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利用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的问题”。

  实验研究:

  作为一线教师,应该灵活地处理和使用教材。充分发挥教师自己的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课堂上才能显现真正的活力。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新开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密切相关的学习素材来构建学生学习的内容体系。把握好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易错点:

  ①题意不清,信息处理不当。

  ②选用哪种函数模型解题,判断不清。

  ③忽视取值范围的确定,忽视图象的'正确画法。

  ④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对学生要求较高,一般学生不易达到。

  (二)、解决问题的突破点:

  ①反复读题,理解清楚题意,对模糊的信息要反复比较。

  ②加强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加强对几何关系的探求,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

  ③注意实际问题对自变量取值范围的影响,进而对函数图象的影响。

  ④注意检验,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因此我由课本的一个问题转化为两个实际问题入手通过创设情境,层层设问,启发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初步掌握解决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问题的一般解法,总结归纳出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的一般规律,学会运用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图像研究和理解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影响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讨论探究出解决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问题的一般解法和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让学生体会分类讨论思想与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寻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问题的一般解法和规律。

  教学难点:含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的求法以及分类讨论思想的正确运用。

  学生学情分析

  我所代班级的学生是高一新生,他们在初中已学过二次函数的简单性质与图像,知道二次函数在二次函数最值教学设计时在顶点处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在前几节课又学习了函数的概念与表示、单调性与最值的相关知识,已经具备了本节课学习必须的基础知识。

  教法分析

  根据教学实际,我将本节课设计为数学探究课,在探究的过程中,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观察几何画板中的动态演示,通过对二次函数图像的“再认识”,探究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同时为了配合多媒体的教学,准备了学案让学生配套使用。先让学生提前预习相关内容,对所要探究的问题有初步的了解,再在课堂上详细的探究,课后在学案上有相应的课后作业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回忆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1.图像:

  2.定义域:

  3.单调性:

  4.最值: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

  探究1:定轴定区间最值问题

  分别在下列范围内求函数f(x)=x2-2x-3的最值:

  二次函数最值教学设计二次函数最值教学设计

  二次函数最值教学设计

  规律总结:作出二次函数的图像,通过图像确定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最值。

  【设计意图】

  通过探究

  1,让学生讨论探究定函数在定区间上最值的求解方法,并通过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图像直观形象地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合作探究(含参二次函数最值求解问题)

  探究2:动轴定区间最值问题

  求函数f(x)=x2-2tx-3, t∈R在x∈[-2,2]上的最小值。

  【设计意图】

  通过探究2,让学生讨论探究动轴定区间上最小值的求解方法,并通过动态演示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图像,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变式训练:求函数f(x)=x2-2tx-3在x∈[-2,2] ,t∈R上的最大值。

  【设计意图】

  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动轴定区间上最大值的求解方法,同时归纳出动轴定区间最值问题求解的一般规律。

  规律总结:移动对称轴,比较对称轴和区间的位置关系,再结合图像进行进行分类讨论,注意做到“不重不漏”。

  探究3:定轴动区间最值问题

  求函数f(x)=x2-2x-3在x∈[t,t+2],t∈R的最小值。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3的求解方法,使学生体会运动的相对性,从而类比探究2的过程与方法可以制定出解决问题3的方法。

  变式训练:求函数f(x)=-x2+2x-3在x∈[t,t+2], t∈R的最大值.

  【设计意图】

  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定轴动区间上最大值的求解方法,同时归纳出定轴动区间最值问题求解的一般规律。

  规律总结:移动区间,比较对称轴和区间的位置关系,再结合图像进行分类讨论,注意做到“不重不漏”。

  (四)知识小结

  本节课研究了二次函数的三类最值问题:

  (1)定轴定区间最值问题;(2)动轴定区间最值问题;(3)定轴动区间最值问题.

  核心思想是判断对称轴与区间的相对位置,应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思想求出最值。

  【设计意图】

  归纳总结二次函数问题在闭区间上最值的一般解法和规律,完成本节课知识的建构。

  (五)结束语

  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休!

  (六)课后作业

  1.二次函数最值教学设计1.分别在下列范围内求二次函数f(x)=x2+4x-6的最值。

  2.求函数f(x)=x2+2tx+2,t∈R在x∈[-5,5]上的最值。

  3.求函数f(x)=x2-2x+2在x∈[t,t+1], t∈R的最小值。

  【设计意图】

  学生应用探究所得知识解决相关问题,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的求解方法与规律。

【二次函数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二次函数教学设计(通用5篇)11-25

二次根式教学设计05-31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说课稿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后记04-13

经典教学设计06-22

教学设计07-13

对数函数说课稿07-08

生物教学设计05-27

蜜蜂教学设计05-27

母鸡教学设计05-27

观潮的教学设计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