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设计6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03 10:16:2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6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6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全诗大意,领悟全诗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阅读本课,初步掌握阅读古诗的一般方法,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古人的思想情怀,提高文化修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过故人庄》的阅读。指导古诗的一般阅读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个板块:选点突破

  一、快乐起跑:

  导言: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学习古诗词就是继承和发展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提高文化素质,陶冶情操。由于年代久远,继承古代灿烂文化,重点应是诵读、背默、积累。难点是阅读及鉴赏古诗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寻找打开这扇古代文化宝库大门的钥匙,欣赏颗颗璀璨明珠的风采。

  二、预习考查:

  点拨1:顺畅朗读五首诗,考查字音。

  强调:荒秽 hu ì 草木长zh áng 鸡黍sh ǔ 郭外斜xi á

  开轩xu ān 场圃p ǔ 重ch óng 阳 迷m í人眼

  啄zhu ó春泥 没m ò马蹄 白沙堤d ī 花木成畦q í

  排闼t à 鸡豚t ún 山重ch óng 水复

  乘ch éng 月 拄zh ǔ仗 叩k òu 门

  点拨2:选点《过》诗,整体感知。

  ①《过故人庄》作者是谁,哪朝人,选自哪本书?

  明确:孟浩然,唐代人,《孟襄阳集》

  ②《过故人庄》一诗从诗题看的大意是什么?

  明确:诗人被一位村居的朋友邀请到家里做客时对田园情趣的感受。过:访问;故人:朋友;庄:村庄

  ③投影村庄、青山、绿树的简笔画,结合全诗内容联想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还来”——喜爱

  三、指导节奏

  ①节奏常识:

  点拨:1、古诗五言句按音节划分一般是:2/2/1。例如:绿树/村边/合。

  2、有破读现象时,要按意义划分。例如:故人/具/鸡黍。

  训练:按音节兼顾意义的方法对《过》诗进行节奏划分,并说明理由。

  明确: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强调:古诗节奏划分的标准是音节兼顾意义的。所以,懂字词,说译文是正确划分古诗节奏的关键。

  ②书读百遍

  点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要熟读,达到背诵的程度。

  考查:选2—3名背诵。

  四、熟读体会

  点拨1: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用四个字概括每一句大意。

  附板书:明确:邀“我”作客——山村风光——把酒闲谈——重阳还过(访问)

  点拨2:语言美表现在叙述与描写相结合,判断哪些是叙述句,哪些是描写句,从情味的角度谈好在哪里?

  明确:

  叙述: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①老朋友准备好美味饭菜,请我到村居的农家做客。情味:“具鸡黍”、“邀我”——真挚的感情、愉悦的情趣

  叙述: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②近处,绿树环抱着村庄;远处,城外青山连绵不断。

  情味:“绿树”、“青山”——清幽恬静的气氛

  描写: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③轩窗一开,扑面而来的是谷场和菜地,远处是绿树,青山,知心朋友们喝着酒,谈谈农事,风儿送来阵阵泥土和庄稼的气息。

  情味:“面”、“话”——令人陶醉的风味

  ④重阳节我还要到你家,喝菊花酒。

  情味:“待到”、“还来”——融洽的感情、喜爱的情趣。

  描写: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点拨3:诗人对田园情趣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闲适恬淡(景美情美,乐在其中,令人陶醉)

  强调:析文句、品字词,是领悟作者情感的关键。

  五、品诗意境

  创设情境,感悟情怀:播放喜悦基调的古曲,老师同时饱含深情地诵读,学生闭目联想和想象美好田园画面。

  点拨1: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看见了什么?

  明确:

  我看见了:青青的山,绿绿的地,清清的溪水和金灿灿的菊花;谷垛堆堆的稻场,郁郁葱葱的菜地;村民们在田间辛勤地劳动着;孩子们在捉迷藏、放牛

  点拨2: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听见了什么?

  明确:

  我听见了:鸡在叫:“喔!” “喔!”;

  鸭在叫:“嘎!” “嘎!”

  诗人与朋友举杯谈农事,互相祝福

  点拨3: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闻到了什么?

  明确:稻香、菊花香、泥土的气息、大自然的清新空气。

  点拨4: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感受到什么样的情?

  明确:朋友的热情,诗人与朋友之间纯朴的友情,诗人喜爱大自然的激情。

  板书:热情 友情 激情

  讨论意境是指诗人写景叙事要表现的情怀,品读诗的意境的角度是什么?

  强调:透过诗,你仿佛看、听、闻、感到了什么,用自己的经验去想象诗人的经验,就会品味出诗的意境。

  第二个板块:指导学法

  点拨:通过《过故人庄》的学习,请你谈一谈阅读古诗的一般方法。

  明确:(附板书,用投影打出)

  读一遍,正字音;

  读二遍,懂字词;

  读三遍,说译文;

  读四遍,明节奏;

  读五遍,析文句;(每句的表达作用,作者想写什么。)

  读六遍,品字词;(关键词语用得好在哪里。)

  读七遍,作想象;(看、听、闻、触等官感悟出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

  读八遍,会背诵。

  六、家庭作业:

  以诗的内容为素材,融入合理、丰富的想象,以《过故人庄》为题,绘风景画一幅。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2

  摘 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我国教育改革浪潮的掀起,我国初中语文教学正面临新一轮教育改革。现存的课程观念和教学模式需要“脱胎换骨”,并重新思考现代教育的新方向。要保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唯有如此,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迎来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创新教学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旨在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它关注的是“学”,探究的是“以学定教”,展示的是教师如何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的状态。它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笔者认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一、教学过程的规划应建立在学生学习过程规划的基础上

  首先,在规划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备课、进行教学设计的视野就必须开阔。教师、学生目力所及、识见所逮、能力所为的可以利用的课堂教学资源、课外学习资源,包括网络资源。其次,教师应该进行换位思考,将自己置于学生的位置上,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在课堂上应该完成哪几项具体的学习任务,并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和主次、轻重、急缓以及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合理地安排其具体顺序。最后,再从促进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考虑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具体教学措施,如何安排整体的教学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自古以来,秦淮就是文人才子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对象。从古至今,关于秦淮的描写从未停止。(加上自己对秦淮河的一些了解和看法)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跟秦淮河有关的诗,同学们能猜猜是哪首诗么?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板书:泊秦淮)

  这是一首绝句还是律诗呀?(五言绝句)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三、学生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

  四、赏析诗歌。

  1、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的?(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

  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犹唱”就是“还在唱”。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作

  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

  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感慨、鄙视、忧伤、悲愤)

  所以“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板书:借题发挥

  商女豪门贵族

  主题: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五、齐读并背诵全诗。要求:读出忧伤、悲愤。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⒈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

  ⒉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⒊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⒋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教学重点】

  品析两幅雪景图。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播放《塞北的雪》

  (投影《塞北的雪》的歌词)

  我爱你,塞北的雪,飘飘洒洒漫天遍野,你的舞姿是那样的轻盈,你的心地是那样的纯洁,你是春雨的亲姐妹哟,你是春天派出的使节,春天的使节。

  我爱你,塞北的雪,飘飘洒洒漫天遍野,你用白玉般的身躯,装扮银光闪闪的世界,你把生命溶进土地哟,滋润着道边的麦苗,迎春的花叶。

  啊!我爱你,

  啊!塞北的雪,塞北的雪。

  ⒈这是一首歌唱塞北的雪的名曲,作者看见那纷纷扬扬的大雪浮想联翩,赋予了塞北雪怎样的品格?我们从哪句话可以看出?

  (过渡)对于雪,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下感想也不一样。今天我们来看看1926年的鲁迅先生他对于雪的感想又是如何?

  二、整体感知

  ⑴教师表情朗读课文,学生思考: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

  明确: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整体上有何不同?

  明确:南方的雪美艳、北方的雪孤独。

  三、问题研讨

  ⒈南方的雪有什么特点呢?从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有没有遗憾?为什么?

  讨论明确:①滋润美艳、绚丽、有趣。②从“那是还在隐约着……嗡嗡地闹着”。(全体朗读)③但不能持久

  (过渡)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江南的雪给作者的感觉就是美艳、绚丽、有趣。但她的这种美因为未经磨练,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不能持久,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那么北方的雪是不是能洗却作者心中的遗憾呢?

  ⒉请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三段,思考:

  ◆北方的雪有哪些特点?从这些地方我们还能感到北方雪的什么个性?

  讨论明确:因为她“永远如粉,如沙,决不粘连,蓬勃的奋飞”。从这里还能看出她独立的个性和斗争的激情以及献身的精神。

  ◆作者称北方的雪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北方雪的什么态度?

  明确: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对北方的雪的喜爱。

  ⒊写江南雪景中“塑雪罗汉”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衬托江南冬末春初的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为什么先对江南的雪作描写?

  明确:是作者对南方冬天的美好回忆,是通过孩子的眼睛去描绘令人欣喜的场景,江南的雪透露出盎然生机,孕育着生命。

  ⒋作者将南北雪景对比描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对比的目的是衬托。江南的雪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让人喜欢,但更崇高的美是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他憎恶把北方的雪花变得孤独,也憎恶冰冷的严酷的冬天,他要用战斗来现理想。

  四、教师总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的眼里,这种美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像北方的雪一样,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她的存在,那张扬的个性,像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作者的感情在对北方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这种写法就是我们常讲的:借景抒情,作者把自己的情感通过特定意义的事物--雪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

  《雪》

  南方的雪北方的雪

  对比

  滋润美艳寒冷孤独

  奋斗的激情

  附:《雪》的赏析

  任何一个民族在历史转折的紧要关头,都需要巨人。它需要巨人来参与和鼎助自己的转折,也需要巨人来思考和记录自己的转折。作为中国新文学开拓者和奠基人的鲁迅,就是这样一位巨人,他用文字记录时代的步音,时代在他的作品上刻下深深的印痕,他的作品也反过来在时代上刻下深深的印痕。

  1925年初的中国,南方各省革命运动蓬勃发展,而北方,则被封建军阀盘踞。此时居住在北京的鲁迅在黑暗的现实和酷冷的季节中,用他犀利的文字顽强的斗争着。《雪》就是这样一篇表面是自然景观的.描述,实际上是他内心世界斗争的力作。

  《雪》的构思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前文描绘了江南雪地的美景。“滋润美艳之至”,“隐约着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还有各色不畏严寒的花,虽是萧条冷落的冬季,但给人的感觉却是明朗和艳丽的。而孩子们堆雪罗汉的点辍,无疑又给这冬季增添了丰厚的活力。“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多么美丽的一幅“群儿玩雪图”!这些都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他美好理想的寄托。

  《雪》的后文,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却是朔方的飞雪,她“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一扫南方雪的柔情和冷美。而这“雨的精魂”虽处在荒凉环境里,却“蓬勃地奋飞”;虽是“孤独”的,仍“旋转而且升腾”,这种奋斗不息的精神,不正是先生高尚人格的真实写照?不正是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奋斗和抗击的革命精神?而这一切都是中华民族的“精魂”啊!

  [雪(人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5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以教师引导、点拨为辅。教学过程中应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品,在品中思。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并利用《乡愁》及配乐来创设课堂情境,打开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通过本课的学习,教给学生通过“读”、“圈”、“画”、“注”、“问”的方式自读课文,所谓“读”,即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圈”即是圈划出生字词,并结合工具书自行解决;“画”即是画句子,画出喜欢的、精彩的句子或细节;“注”即是做批注,可以是对具体语句的理解赏析,也可以是对某处文字的感受体会;“问”即提出质疑,师生共同交流解决。而从更好的指导学生掌握自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并充分感受“乡愁”这一文化现象,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声传情,整体感知与春酒有关的人和事。

  品味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作品所蕴含的风俗之美和人情之美。

  深度感悟,理解作者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品读语言,体会蕴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的思乡深情,并充分感受“乡愁”这一文化现象。

  教学方法:

  朗读法2、品析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新课。

  中华文化,渊源流传,自上古以来,酒文化就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支。酒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因为这酒里包含着人生百态。朋友相聚小酌的愉悦,家人团圆共饮的温馨,独自举杯的落寞……在不同的场合下,不同的心境能够品味出酒里带来的人生百味。这节课,让我们跟随琦君走进她的家乡,品尝她家乡的《春酒》。

  二、朗读,初识春酒。

  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

  思考:什么是春酒?童年的我对春酒怀有怎样的情感?

  读毕,师生交流:

  ①PPT显示:春酒,又名冻醪(láo是浊酒的意思),是寒冬酿造,以备春天饮用的酒。在我国,喝春酒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诗经》中就有“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

  在文中是指母亲做的八宝酒。

  ②童年的我是最喜欢喝春酒的。“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

  三、赏读,品味春酒。

  (朗读指导和训练穿插在对细节描写的品味中)

  1、提问:文中的哪些语句能体现出我最喜欢喝春酒?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句做批注,说说喜欢的原因及精彩之处。

  (1)预设学生可能会找到的语句:

  ①“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手里捧一大包回家。”

  ②“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③“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2)师生交流:

  示例③:“恨不得”是急切地希望,巴不得的意思。说明我内心是非常想喝春酒。“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表明即使我只得到一点点春酒,但还是格外珍惜,舍不得喝。“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存手里”说明我对八宝酒的喜爱到了摔倒了都舍不得丢掉酒杯的地步。“直添”表现了小花猫对八宝酒非常的喜欢,添个不停,很是可爱。这一句以我的馋和小花猫的醉来衬的八宝酒的香甜,从而体现了我最喜欢喝春酒。

  小结:通过以上的交流,我们感受到了琦君对春酒的喜爱之情,在这杯香甜的春酒中,荡漾着我儿时纯真的童趣,对春酒的怀念之情也尽显其中。

  2、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师生交流:不是的,作者怀念的是春酒中蕴涵的浓浓的“道地家乡味”。

  3、这“道地家乡味”体现在文中的哪些字里行间?

  师生交流:

  ①“酒以外,我家还有一项特别节目,就是喝会酒。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

  因为这喝会酒的人,无论是会首,还是那11个人,大家都是为了帮助那个急需钱用的人,而且这帮助都是主动的,从喝会酒就能看出当时村子里的人们之间是相互帮助的,乡邻之间是和睦相处的,这体现了我家乡的淳朴的民风。这就是家乡的味道。

  ②“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

  “巴结”一词指人做事勤快,这句话写出了阿标叔是个热情好客的人,体现了他乐于助人、勤快淳朴的性格。

  ③“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足滴酒不沾唇的。”

  这里的“得意”一词写出了母亲因自己的八宝酒受到乡亲们的称赞内心的高兴之情。“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作者用的是联想的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受到表扬后的兴奋和欣喜,甚至还会有点不好意思、害羞的情态。“其实”一词写出了母亲从不喝酒,她做八宝酒就是为了让别人能够品尝到其中的浓香,这样她就会很开心很满足了。从这里看到了一个热情好客、朴实大方的母亲形象。

  小结:以上的品析,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这“道地家乡味”,它是从香甜的春酒里飘散出来的,它融化在故乡的点点滴滴里,有我欢乐幸福的童年,有我慈爱能干的母亲,有我淳朴热情的乡邻们。

  四、精读,升华春酒。

  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感受到在这杯甜甜的春酒中,荡漾着我儿时纯真的童趣,散发着母性温柔的光芒,流淌着乡邻朴实的情意。光阴荏苒,琦君还能品尝到这道地的家乡味吗?我们一起来看文章的最后两段。

  齐读文章最后两段。

  师生交流:

  “如法炮制”的意思是指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按照现场的方法办事。这说明我是按照母亲做八宝酒的工序泡制八宝酒的。

  “家醅”的意思是自家酿的酒。“醅”是指未曾过滤的酒,这里泛指酒。

  (插入琦君的简介)

  PPT显示:琦君:原名潘希真,1917年生于温州。12岁随家迁居杭州,1949年迁至台湾,后定居美国。自去台湾以后,琦君50多年再也没有回过温州。她说“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20xx年6月7日凌晨,90高龄的琦君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啊……

  明确:作者再不能品尝到这道地家乡味了,因为她已是“独在异乡为异客”。

  3、研读最后一段,感受作者对童年乐趣的怀念和对故乡、母亲的思念。

  PPT显示:琦君曾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跟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师生交流:作者以一个问号结束全文,给文章留下空白,让读者在她的这一声询问中去思考、品味内那份心的浓浓的乡愁。

  (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那种失落,那种怀念,以及那种不可复得的心情来。)

  五、延读,感受乡愁。

  过渡:此刻,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琦君透过春酒表达出的对故乡的深深的思念之情。跟琦君有着相似经历的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也在他的诗作中表达了自己对故乡深深的思念,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余光中的《乡愁》。

  老师范读《乡愁》

  思考,这首诗和我们学的春酒有什么相同之处?

  (PPT显示《乡愁》配乐:思乡曲)

  师生交流:

  ①这首诗和课文一样,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②作者都是借助某些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情感。

  ③把自己的某种情感寄托在某些具体的事物上表达出来,这在写法上可以称作“借物抒情”。

  六、总结,推荐书目。

  1、推荐几本琦君的其他作品:《细雨灯花落》《橘子红了》《三更有梦书当枕》《一对金手镯》《桂花雨》

  2、教师寄语:同学们,通过对《春酒》的学习,此刻我们的内心都被文章所蕴含的深深的思乡之情感染着。不论你离家多远,不管你身在何处,故乡将永远是你心灵深处那份抹不掉的回忆,也许有一天,当你真的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时候,你会发现故乡真的就如琦君笔下的这一杯春酒,醇香无比,回味无穷。最后,让我们一起记住《春酒》,感谢琦君,以及那令人陶醉的乡音乡情。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6

  一、导语

  1、同学们!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将相和》里面有两个人物廉颇和蔺相如,廉颇凭借几百次战功位居上将,而蔺相如仅仅凭借“完壁归赵”“渑池相会”两次口舌之利位居上卿,廉颇不服气,非要和蔺相如比个高低,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多次忍让,最终廉颇到蔺相如家“负荆请罪”,折服廉颇的是蔺相如的精神和灵魂。人类的灵魂到底可贵、珍贵、高贵在哪里呢?相信学了我国当代学者周国平的文章后同学们会有所了解。

  2、不过,请同学们先不忙去了解周国平的想法,我先来了解同学们的想法。人的灵魂有高贵、平庸乃至卑鄙之分,那你认为人的灵魂高贵在哪里?

  答:有爱心、富有牺牲精神、能坚持自己的理想、诚实守信等等

  3、题目中的“高贵”能否换成“高尚”?

  “高尚”往往指人的道德水平或趣味,形容灵魂通常用“高贵”。

  二、拎清观点并理清思路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如何提出这个论点的?

  (1)、题目点出来的。所以议论文,有时题目就点出了论点。

  第一小节中的有关语句。

  (2)、引用名言,并在分析名言过后得出本文的论点。这是什么论证方法?引证。

  (3)、背诵这句名言并讲解。

  人是脆弱的,任何一场疾病或一场意外都可夺去人的生命,就像风中摇曳的柔弱的芦苇,但人又是不可战胜的,是无比坚强的,因为他会思想。

  2、周国平认为人高贵的灵魂体现在哪里?

  (1) ①找出有关语句,总结得出“爱自由的思想”。

  ②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这一点?例证,举了阿基米德、第欧根尼的例子。

  ③这些优秀人物把思想的权利看作生命的价值,他们为了思想的自由,不屈从于权势,更无惧于死亡。你能举出其他的人物或名言吗?

  如为了言论思想的自由而被权势处死的苏格拉底;为了真理甘受火刑的布鲁诺;法国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等。

  (2) ①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

  ②用什么论证方法?同样是例证,举了王尔德的例子。

  ③介绍王尔德其人和犹太人教育子女要爱书爱知识的`故事。

  ④你所拥有的房子车子钱等等都是身外之物,你很容易因为某种缘故而丧失它们,唯有你学到的知识和从中养成的思想是永远属于你的,只要你不愿意,任何人都夺走不了。所以明智的人,高贵的人应该养成以求知识为荣的意识,要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

  (3) ①有着纯正的追求。

  ②用的什么论证方法?也是例证,所以全文的主要论证方法就是例证。举了少女专心读书和青年画家参看名画展览的例子。

  ③前面举的都是名人的例子,这儿却举了普通人的例子,能否去掉或换成名人的例子? -

  不行。那些都是名人的事例,没有普遍意义。有这两个事例说明普通的人也能拥有高贵的灵魂,使论述更严密准确。

  ④“动人的光彩”指什么?在大多数人都追求物质生活的社会中,能坚守内心对精神的追求,不被外界诱惑,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如,当一个班大多数同学都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学习是得过且过,但却有一个或几个同学内心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顾周围环境的影响,依然能不放松自己的学习,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学习,那我们就说,这个同学的灵魂是高贵的。希望同学们都能积极地追求属于自己的精神生活,而不要把大好的青春时光白白地耗费掉。

  背诵这句话。

  3、最后一小节能否去掉?

  揭示了一个十分普遍也十分严重的问题。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往往为了物质享受而放弃自己灵魂的追求,甚至出卖自己的灵魂,使自己精神空虚,迷失自己。这一节从反面再次强调了人要追求自己的精神生活,让自己的灵魂高贵。

  4、区别这几句话中“灵魂”的含义(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清楚本文所论的“灵魂”的含义):

  ①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自由独立的思想②他的灵魂深处有一丝忏悔:心灵③他是这个组织的灵魂人物:指这个组织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人物④他的灵魂已飞升天堂了:宗教迷信中指离开人的躯体而独立存在的非物质的东西。

  5、课后请模仿周国平分角度来论述的方法,同样以《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题目写一篇练笔。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老王》教学设计04-17

初中语文《狼》教学设计04-01

初中语文《爱莲说》的教学设计11-26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02-16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02-17

初中语文《谈生命》教学设计03-21

初中语文《谈生命》教学设计10-21

初中语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10-21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02-23

初中语文《口技》优秀教学设计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