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教学反思(汇总15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15 18:01:4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汇总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一语文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汇总15篇)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1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主题表现深刻,艺术手法生动,我很喜欢。可从教近10年,这篇课文教了几遍,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这一次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重新接触这篇课文,终于找到问题所在: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造成满堂灌,吃力不讨好。再就是拘泥于教参,被教参缚住了手脚,自己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了。这一次参赛,我特地选了《最后一课》,并且决定在平时较“静”的七⑴班上,就是想对过去的教法做个修正,给自己一个挑战。

  考虑到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课前我把课文翻来覆去读了好多遍,对上课内容做了大胆处理:

  第一,去除旁杂,突出重点:这是学生上中学以来第一次接触到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所以我决定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整节课仅围绕着小弗朗士作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第二,深入共感,激发共鸣:初一学生与小弗郎士年龄相仿,班上不少同学就像最后一

  课之前的小弗郎士一样:天真幼稚不懂事,学习不认真自觉,甚至有厌学情绪,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最后一课》的故事情节,或许你与文中的小弗郎士一样,也有过厌学的时候。讨厌学校,讨厌课本,害怕被老师提问,现在老师问你:假如有一天,外敌入侵,家园沦丧,不再允许你学祖国的语言,也不再允许你说母语,那么,你将如何面对?

  第三,全面参与,动脑动笔:中学语文考试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作文能力,可是,通过一个多学期的了解,我发现现在的这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相当差,不少同学没办法用恰当得体的书面语言把心中想说的话描述出来,鉴于此,我不追求表面的热闹,设计了为课文做旁批,发挥想象力,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续写这些既动脑又动笔的环节。

  第四,水到渠成,畅谈感想:中国自古讲究“文以载道”,所以,当学生通过交流慢慢了解小弗郎士之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最后一课,不仅使小弗郎士变懂事了,更唤醒了他的爱国热情。那么,你从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了什么有益的东西?没有生硬的说教,学生自然而然就得出“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美好东西”,“热爱祖国,就要热爱祖国的语言,学好祖国的语言”等体会。

  就这样,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上完之后,我觉得根据小说故事情节分析小弗郎士形象;领会理解课文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等教学目标基本实现了。

  可是,遗憾依然存在,这一次备教材备得较充分,但没真正备好学生,课堂气氛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热烈。而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更加体会到学生提取信息能力的欠缺,例如在为课文作旁批之后,不会将相关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告诉大家;在谈小弗郎士内心变化的时候,对老师的态度变化只想到由于老师变得温和而产生的亲切感,未能注意到韩麦尔先生由一个普通教师变成一个爱国者令人油然而生的敬仰之情。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当中还须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2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虽然难度不是很大,但由于课文的内容离学生的实际情况较远,有些地方学生很难理解。比如说父亲的做法,他竟然花了大半辈子的时间造一座高台阶新屋,这对城市长大的孩子来说,是难以想象的。再比如父亲的心理,待台阶造好后他竟然尴尬得不知所措,这似乎也与常理不符。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花了很多心思去找课文与本班学生的契合点,尽量把话题引到学生自己身上,试想某个经常考试不及格、被老师批评、被同学看不起的学生,突然被选为班长,成了老师的帮手、同学的代表,他能一下子适应吗?如此一点拨,多数学生的脸上有了欣然的表情。

  通过这一系列铺垫,父亲在学生眼中的形象已有所拔高。为进一步巩固,最后在拓展延伸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父亲,他们是怎样创业的,其中的过程是否与文中的父亲一样艰辛?由于牵涉到自身,学生讲得很起劲,听得也很实在。至于现在的父亲是如何对待自己孩子的,学生就更有话讲了,而且许多人都能感同身受。最后经过点评,大部分学生应该对自己的父亲更理解了些。尽管课前的打算挺精细的,但实际操作过程中难免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意外,比如在辩论时,有的学生始终坚持认为父亲的目光短浅,只好从他的'角度给以肯定,允许他保留意见,同时指出一篇文章本来就可以有不同读法,不必强求一致。最后顺水推舟,顺便让大家体会一下作者对父亲的态度,除尊敬、热爱之外,学生很快就想到了委婉的讽刺与同情。到了这里,对课文的理解又进了一层。

  总之这节课我们的收获是:明白了体验是理解的前提。只有设法让学生亲身体验,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3

  【学习目的】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认知)

  2、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感情。(能力)

  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能力)

  4、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重难点】

  1、重点:

  ⑴ 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⑵ “山”、“海”的象征意义。

  2、难点:诗歌的主旨的明确。

  要解决好这两个学习重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引导,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要相机点拨。

  【教材分析】

  诗歌在表达的主题和感情上往往显得丰富而含蓄,因此造成在欣赏和理解上的因人而异,但我们不能就此忽视对诗歌主旨的把握。《在山的那边》主题相当集中、明确,表达的是信念与理想在人生追求中具有的巨大意义。如果片面强调个人感悟,而置理解上出现的偏差于不顾,反而不能真正达到欣赏诗歌的目的。所以在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个性发挥的空间时,教师也要注意有艺术的引导,以期不会在开学初就给学生一定的“伤害”,这将不利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真正贯彻,不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的形成。所以主旨的明确与个性的感悟处理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设想】

  一、学习方法

  读──讲──读──赏──读。

  “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整体把握内容和感情。

  “赏”: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

  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然后师生相互质疑。

  二、媒体设计

  第一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母亲教我的歌》。

  第二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大海》。

  课件提供群山、大海的图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在课文句子中划出词语,明确词不离句。查词典,明确认知上有困难的词语的意思和读音。

  读课文做到字正腔圆、顺畅流利。

  2、整体感知:

  熟读课文,把握内容及感情。

  ⑴ 诗中的“海”和“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探究学习:

  诗的第一节写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现实中“海”和“山”。

  第二节诗写了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其中“山”比喻困难、障碍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山那边是海”实则是诗人矢志不移的信念。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为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积极行动。“山”不止一座,只有坚持不懈翻过连绵群山,才能见到那美丽的大海;理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挠的艰辛跋涉。所以这首诗写了诗人对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发了诗人渴望实现理想的感情。总之诗歌意蕴很丰富很含蓄,除了理解字面意思以外,还需深入把握诗歌的深层含义。

  (以上探究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多说,不强求标准的答案,意思正确即可,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 )

  ⑵ 朗读这两节诗应该分别读出什么语气?并说明理由。

  (配乐,营造氛围,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探究学习:

  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

  第二节应以“肯定、坚决”的语气为主旋律。

  重点练读语句:

  (生四人讨论,各组合作学习,拟朗读处理方案)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处理方案一:一、二行喃喃自语、声音由平渐高语速由慢渐快;三、四行语锋陡转、语气加强、肯定坚决、语速急缓交错;五、六行语速稍慢、稍拖音、低沉但浑厚转为高亢响亮再转为低沉减弱,要读出对理想的渴望。

  “是的!人们啊……照亮你的眼睛”语气渐强,应读得铿锵有力,最后一句应该上扬很高。这段写出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惊喜万分。声音洪亮、慷慨激昂,读出这种喜悦!个别示范后,全班齐读。

  总结: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同学们对句与句之间的语气把握得很好,其实句子内部也有急缓轻重的区别。关键还是对诗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后,才能处理好。看来这任务要下堂课来完成了。

  (齐声朗读课文)

  3、课堂小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诗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读声中,我听出了大家爱这篇意蕴丰富的诗歌。其实我国是诗的泱泱大国,优秀诗歌比比皆是,有兴趣课外找几篇读读,你一定会更喜欢这朵文学世界的奇葩──诗歌。

  三、布置作业

  1、语言训练:

  读一读,写一写词语至少选三个造一段话。

  2、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3、对不理解的语句质疑。

  第二课时

  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听写生字词。

  2、背诵喜欢的句子,丰富语言,积淀语感。

  3、让能背诵全文的同学表演。

  二、研习课文

  诗的语言是非常新颖、凝练、含蓄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把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一起讨论。

  1、自主阅读。圈划批注。

  2、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课文悟读:

  ⑴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提示:“铁青”词典上意思: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根据语境,应选择盛怒时人的脸色。这里用来形容山,既和山的青色相符,又传神地表达了大山在孩童眼里的威严与无情以及我的沮丧的心情。这句诗言简意丰,语言既形象又生动。诗人惯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

  ⑵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提示: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师备问: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把这句读一读。

  学法指导:抓住关键词语细加品味,细微处有无限烟波。

  ⑶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

  提示:细加品味“在远方”、“雪白”、“夜夜”、“一次次”、“漫湿”。这里道出了理想和信念对人生追求的巨大意义。它给人以艰苦奋斗的内驱动力。即使漫漫旅途布满荆棘,只要坚信远方有海在为你暄腾,你将充实而有活力。虽然渴望实现理想的心人皆有之,但真真正正屡败不馁执着地为理想不懈努力的人才是最终的强者。

  读法指导:关键字词在朗读时要做突出处理。平时要多提高语言感悟力多揣摩发现!

  ⑷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提示: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抓住关键字词“不停地”、“无数座”、“一次次”、“终会”等。理想境界的实现最终是属于耐心等待的人。不能因为达不到预定目的就大失所望,前功尽弃,踯躅不前。理想的实现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任何一蹴而就的想法只会让你陷入失望的深渊。只要执迷不悔,勇往直前,努力耕耘,理想定会不期然给你惊喜,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这环节品味与朗读的结合,课堂气氛活跃、轻松但不失紧张)

  3、深入理解诗的内涵后,全班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师生对课文内容相互质疑。

  三、体验与反思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感悟到了什么?并把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经历与同学分享。

  四、课堂小结

  学完这首诗我们已深深懂得:要见到山那边的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五、布置作业

  1、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2、课外荐读冰心哲理诗: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3、预习《走一步,再走一步》。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海)

  重重困难 理想境界

  不懈努力

  让好诗陪伴大家一起成长!

  【教学反思之学会倾听,提高效率】

  本课实际上共上了三个课时。在设计上侧重于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自主质疑、合作解疑、探究学法方面有了初步尝试,学生很喜欢这样的课堂。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为提高课堂的效率,务必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师生、生生之间的立体倾听、对话习惯得想办法落实,只有这样才能集思广益,让学生在欣赏同学的同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或反驳或补充的过程中思维反复碰撞,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水平。这种学习方法不是一蹴而就的,得逐步培养学生。我相信只要我提高生活感受和知识储备,下次表现会好些。

  由于经验问题,对现代诗歌的教学总体感觉较迷惘,总觉不能整体把握现代诗歌教学之网。网中之点,点点连成一个系统的诗歌教学之网的想法只能萦绕于心,求解之法暂无能为力。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4

  时光匆匆,一个学年倏忽而过。在这一年里,常规工作踏踏实实,教研活动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和钻研,勇于尝试和创新,积极实践新课程理念标准,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大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成果。当然也还存在不少遗憾和不足之处,为促进后段语文教学工作的改进和提高,现将相关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首先严格落实教学常规,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本期以来,我们严格遵守学校的教学常规,使教学工作井然有序,稳步推进。坚持认真备课,全面钻研教材,广泛搜集课堂素材,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设计合理有序的教学流程,为提高教学效果做好第一步准备。按时上课,严格课堂秩序,组织学生进行积极活泼的课堂交流和研讨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思维。精心选择作业,精练精改精评,加强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落实。对学习有困难和出现问题的学生对其进行个别辅导,释疑解难。

  其次积极尝试新的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

  在我的课堂教学上学生感受到的是一种轻松、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听众。他们的个性

  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组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课堂上充满着平等、和谐与交流,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多方面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大部分学生的整体素质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在平时教学中我适度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的可操作的平台。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本期还积极参与科组的教研活动,认真研讨交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每周能准时参加集体备课,交流>心得体会,与其他老师共同学习促进;认真参加听评课活动,虚心学习,吸取好的教学经验,学习好的教学方法。结合南开实验学校学生基础和学校教学要求,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运用感知――探――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学习法等,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部分学生语文基础还是比较薄弱,部分男生>作文表达能力还是不 能令老师和家长满意,这些问题还值得下学期继续努力改进和加强。

  语文教学的根本是:重"双基",重拓展,重激发语文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大语文环境下学语文,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是我的理念和追求,我将认真总结反思,不断探究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争取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5

  一、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我们的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中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我们的教师导向有很大关系。在中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比如默读和浏览,要求学生直接将文字理解为意思,这是一种高心智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对默读提出了具体的分段要求:其中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如果一味地让学生自主选择方式读文时,学生往往避难就易,总喜欢用平时惯用的方式去读,极易让学生产生遇难逃避的不良心理。所以,我决定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时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默读等其他的方式去读文。

  2.“你学懂了什么”。

  上课完,我们总会问学生“你学懂了什么?”话音刚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我们全盘肯定,或蜻蜓点水式评价,不深究,听之任之。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可谓竞相纷呈。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从“零起点”开始,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尽量就某一个问题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谈的深入与透彻。

  二、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1.“自主”与“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我们阅读课上的“流行曲”。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当学生还没有对课文内容产生强烈阅读欲望时。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还有,在汇报(全班交流)时,学生汇报什么,我们就教什么,自己没主见,教学无主次,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如此教学如何能有益有效?学习离不开教师,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但为了让学生去自主,教师让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组织学生学习,退出教学的舞台,成为一个旁观者,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了放任自流。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我们应该是学生的领队人,当学生需要“引导”时我们就站到队伍前,当学生需要“穿针引线”时我们就插到队中,我们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真正担当起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2.合作学习“拉郎配”。

  “合作学习”目前被我们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风靡中学语文教学课堂。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拉郎配”,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我们认为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而是一种精神和内在的品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学习的组织等。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合作学习的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就会浮于表面。

  我认为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种情况比较适宜使用合作学习: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培养探索、合作能力时;二是遇到大家都企盼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能实现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6

  1、《在山的那边》,我问学生有什么感觉?一生说:“告诉我们实现理想获得成功要克服许多困难。”“整首诗不见成功二字,你怎么这样想?”我开始刁难。“诗的最后一段不就是这个意思吗?”“那你给大家读读。”“山代表努力,海代表成功。”学生读完告诉我。这时有一个学生说山应该代表困难。我赞同。我问全般是否同意前边同学的意见,异口同声的赞同。我说这就是感觉,语文课就应该提高对课文的感觉。这种把用山海代表困难和成功的方法叫什么呢?学生窃窃私语。我说人家都规定了,叫象征。

  2、本课课后第三题: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等等。

  我认为上面的题目不好,没有突出对“海”的体验,所以我改作:感受()海。学生可以自由添加相应的内容,然后再说再写。

  3、“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我:诗人写得多好,把山的颜色同人的脸联系在一起,形象生动。(有意误导)

  生1:对呀,作者准确的写出了山的`颜色。

  生2:不对,这句诗写的是我的沮丧的心情。

  生3:其实,三分写景七分写心情……

  多高明而又准确的感觉,清楚的诠释了“一切景语皆情语”,我大加赞赏。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7

  诗人说,一个只会“冒烟”而不会“燃烧”的人,不会成为真正的诗人。我因此想,一个只会“冒烟”而不会“燃烧”的老师,也很难成为一名真正的语文老师。

  何谓“冒烟”?何谓“燃烧”?

  比如:教读王家新的诗作《在山的那一边》,有一位同学声情并茂的诵读了课文。一位老师很平静地说:“还不错,你读得不错,很有表情,很流畅。”另一位老师很动情地说:“很好,你读得真好!读出了诗人对大海的渴望,也读出了诗人不断追寻梦想的信念!我为你的精彩诵读喝彩!”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前者是“冒烟”,后者是“燃烧”。“冒烟”就是不冷不热、不疼不痒,青烟缭绕,了无生气。“燃烧”则是火光熊熊,痛快热烈,映红了一方天空!

  我常常想,语文是一门富有感染力的`学科,那么语文老师就应该是一个具有激情和感染力的人。课堂上,我尽量用最优美的语言,用最亲近的笑容去感染学生,用我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

  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首先要让学生喜欢我这个正在追求“燃烧”的语文老师。

  我得先从让笑容“燃烧”起来做起,因为老师的笑容体现了老师在课堂上的亲和力。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8

  刚刚上完《看云识天气》一文后,我感触颇多。在这里我谈一谈我的教学反思:

  云的形状,光彩与天气的关系用图表的形式来完成。这样把云的各种开头各种光彩与天气的关系展现得一目了然,脉络清晰。可以通过表格设计,帮助学生理清头绪,明确概念。

  上完课后,我才明白了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我在“看云识天气”这一方面就做不好。比如从云的形状来判定云的种类,我就在现实生活中做不好,怎么能很好地教给学生呢 下去后,多找一下关于“看云识天气”的云的开头光彩的图片,多分析,多比较,充实自己,适当的机会,在班上办一个云的`形状,光彩的图片展览,成立一个气象预报小组,使本节课的外延更广泛,更美好。

  多补充一些“看云识天气”的谚语。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厚薄,颜色,移速等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编成谚语。这些谚语蕴含着丰富的物候知识,是他们心血和智慧的结晶。让学生多积累一些谚语,是很有好处的。可以引导学生积累这些谚语:“天上钩勾云,地下雨淋淋”,“炮台云,雨淋淋”,“云交云,雨快临”等朗朗上口的谚语,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

  一切教学过程最终都必须以学生获得知识,增长能力为目的。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不断发展,它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如何使说明文说得更科学,更有时代的气息,这就要求教师以主导作用之火,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本文教学中怎样表现它的时代气息?可在教学中设计要学生修改,加工文章结尾的训练──“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这样的设计,可以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总之,从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看到了不足,但我很庆幸的是,我找到了针对不足而采取的方法措施。让我们共勉吧!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9

  《理想》是一篇诗歌,听前辈们讲在中考时这类文章一般是无足轻重的,不用多费笔墨和口舌。的确,诗歌这一独特文体,较难出题,尤其对于初中层面的学生来说,能通过朗诵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情感就已达到目标了。

  然而,这篇课文的教案我却重备了两次。第一次,因为不够重视,翻阅了点资料就草草了事了,自以为是能够胜任的。还好,上新课前去听了师父的课,才猛然醒悟,原来诗歌还可以这样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讲此诗的各章节,老师再稍作总结和强调。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老师上课也倍觉轻松。

  我不得不颠覆自己原先的教学设计。这样放手让学生去做、去讲解的课文,实际上对老师以及老师的备课要求更高。没有充分而全面的`备课,预设不出学生讲解时会出现的情况及解决方案,是难以架驭课堂的。这对我是一种挑战。但还好,初中的教材较浅,似乎也有章可寻。

  今天,拿着重新备好的课走上讲台,40分钟的课似乎转瞬即逝。

  但还是有欠缺的地方。

  虽然此课备了两次,又提前去听了课,但第二遍备课的时间较短,总觉得准备不够充分。在讲解一些知识点时不能完全脱离教案,有时甚至语言不畅,产生了较多局限性。

  另外,如阿娇所说,在教态方面,有时过于随意,也是应注意的一点。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10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积淀着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生活的起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大而言之,古诗文是一个富有民族色彩的古典世界,是文学、艺术的中国特色;小而言之,古诗文是一个人精神的底子,是价值观、人生观的中国特色。初中课本中的古诗词,虽然只是浩瀚的文学海洋的点滴,却是传递中华文化的沉沉载体,它们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脉脉相承,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学子。

  如何让学生喝了这一瓢而喜爱那浩瀚的大海?如何让学生在品味这些脍炙人口、悲壮激扬的佳句时,得到最真切的美的享受、情的熏陶?如何拉近古人与今人的距离,更有效地进行古诗词教学呢?我觉得首先得改变教学观念,把课堂教学以教师串讲为主,变为以学生诵读为主,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吟咏诗文,逐步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况且古人对“读”也有经典概括和诠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所以说,多读精背的确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可见,诵读是提高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如何诵出层次,诵出韵味,诵出精神呢?我以为应体现如下几个方面:语感、情感和美感。

  一、诵读,要读出语感。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现代的人有隔膜。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存在不小的难度,“诵读”就是打破隔膜的利器。多诵,一定能诵出它的韵味。因为古诗文语言高度凝练,讲究声韵和谐。要诵出语感,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大致的文义;其次,要读出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感情。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听录音跟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朗读、分角色表演或比赛朗读。让一些读得好的同学表演读,然后大家反复练习是激发兴趣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如上《过故人庄》、《次北固山下》时,先让学生边读边划句子节奏,然后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变化的语气。再请优秀的学生起来尝试,然后带动下面的学生,这样就能为更高层次的诵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诵读,要读出情感。

  情是古诗词的灵魂,它渗透在字里行间,与事物、情景交融,诸如思乡情、山水情、朋友情、母子情等。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尽情诵读,引导学生认真体味辨别,学生才会体会出作者的情,并产生共鸣,展开一定的联想和想象。比如《《过故人庄》的朋友情、《天净沙。秋思》的思乡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着力引导学生结合诗文中描述的画面,深刻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尝试有感情反复诵读,读出情感。这个品读欣赏的过程,正是从形象入手,抓住语言进行鉴赏从而获得自己朗读的情感体验的最直观体现。

  三、诵读,要读出美感。

  古诗词可以说是一种精练的综合的文学艺术,它往往将文字、绘画、音乐有机地统一。借助有限的文字来表达一种和谐的意境:有的抑扬铿锵,有的缠绵悱恻,有的迭沓酣畅,有的悠扬明快,有的清新含蓄。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味出其中的味道。只有读出感情,才能把有形的方块文字,演绎成各种丰富的画面和意境,从中体会到美,感受到美。如《观沧海》,在诗词教学中让学生多加诵读,并配以音乐让学生想像画面,可以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古诗词的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在诵读文章时,教师若能充分利用丰富的表现手法,发挥学生的审美主体,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反复诵读,在优美的诗句中,把握诗人思想的脉搏,就能消除与古人的距离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载体,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源泉。在教学中,通过多层次地反复诵读,加强诵读指导和训练,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初中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而且背诵、理解的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那声情并茂的诵读,更可以直接把学生带入诗中的意境,产生生动的联想和情感的共鸣,达到提高中学生欣赏古诗词水平的目的。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11

  这节课主要依据新课改的要求,采用自主互助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设计的。下面就这节课谈谈我的想法。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文言文的要求及新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有明确的规定。但学习文言文,学生往往感到枯燥无味,因此这节课我先用一个《狐假虎威》的故事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演读课文和知识抢答两个环节,让学生在既轻松又紧张的气氛中,掌握字词句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而后又通过质疑及释疑环节,让学生既明白了文章大意及文章思路,又避免了无效环节造成的时间浪费。再从不同角度让学生品味寓意,进而来把握寓意,引导他们从多角度辩证地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从而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启发和教育。

  另外,为了扩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对课文的记忆与理解,我设计了“看画面,想情节”、“添枝加叶讲故事”、“奇思妙想编故事”三个环节,学生的创作激情被充分调动起来,众说纷纭,畅所欲言,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而且最后一个环节“奇思妙想编故事”与开头的导入课题遥相呼应,使本堂课浑然成为一个整体。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12

  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教学工作已经结束。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有诸多不足,针对本学期具体的语文教学工作进行如下反思:

  首先,对语文教材的把握不够深入细致

  对于刚刚步入语文教师行列的我来说,由于缺乏语文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所以对语文教材的整体把握不够深入。本册书一共六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其固定的单元说明,简要说明这个单元的编排意图和教学时应注意的一般性问题。起初之时,尤其是前两个单元,我一直以为这个单元说明只是给任课教师的一个教学提示而已,并未引起我的重视。直到一次偶然中我才明白,这个单元说明给予师生共同的一个单元提示。在每一个单元开始之前,都要给学生讲明本单元的的单元说明,这样,才能让学生明了本单元他所要掌握的整体目标是什么。同时,在每一个单元结束之时,并未具体做到对这一单元的总结与反思。没有让学生及时反馈,本单元的目标说明是否做到了,要求达到的各种能力是否已经掌握,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注意到单元说明的重要性。

  其次,对学生的要求不够明确、细致入微

  在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对学生提出的部分要求不够明确,同时部分要求落实不够到位。所以造成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比如周记的完成质量。本学期确实要求每一个学生每周必须写一篇周记,同时规定了字数。但是只在开始几周进行强调,所以造成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同学周记只写了几行,字数不够。属于完全地应付差事而已。又如学生对古诗、古文、生字生词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并未做到课课检查,课课清理。从而加大了期末复习基础知识的'压力。从而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期末过关。所以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必须加大力度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掌握的监督与检查,及时消化,及时掌握。切尽全力做到堂堂清,课课清。同时对学生的要求应该做到细致细致再细致,能够让学生便于执行。

  同时,教师备课不够充分,课后反思不够及时

  本学期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课堂中,我经常会丢三落四,事先准备好的问题与知识点,并未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环节展示给学生,而是需要做课后补充。这样,便失去了相应的教学效果。正如先人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切实落实到纸上,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丢三落四的情况出现,以不至于事后补充。从而让学生形成误解。

  再次,教学方法不够恰当,仍需不断学习

  在具体教学工作中,并未充分利用课堂小组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是重点在于教师的满堂灌。经常是教师一个人站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在课桌上昏昏欲睡。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参与活动不够,课堂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同时大多数情况之下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教师已经迫不及待地展示答案。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注重教学方法及课堂的时效性,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最后,未充分地向老教师学习,未及时给予学生表扬

  本校要求新入职教师必须周周旁听老教师的课,多学习,多思考,多反思。要求课时不得少于三十节,但是本人的听课课时未达到要求。所以在下学期的教

  学工作中,应该抓紧一切时间向老教师虚心请教,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同时,学生在出色完成学习任务时,没有及时给予口头上的表扬,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要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表扬,让学生在肯定表扬中不断成长。

  纵观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有诸多不足,需要改进及提升的空间有很大。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不断学习,虚心向他人请教,完善自己。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20xx-12-22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13

  《观舞记》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著名作家冰心在欣赏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姿有感而作的,文章以对卡拉玛姐妹的赞美之情为感情线索,通过生动细腻的描绘,把异国的文化风情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本文的主要特点是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来写视觉形象,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舞台艺术,主要运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形象生动地表现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尽可能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激发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使读者在回味文章的同时,仿佛身临其境地欣赏了舞蹈艺术所特有的形体美,以获得语言和舞蹈的双重美的享受。

  教学本文,我立足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接触、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从中得到精神上的营养,开阔胸怀,其次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与文本最直接的情感交流,以发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为宗旨,指导学生深入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一、《观舞记》这一课成功之处:

  1、新课标多处提到“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而《观舞记》正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感染、审美熏陶的好例子。因此,教学中,将朗读与想象充分结合,在读中感受美、体验美、思考美、延伸美,进而得到审美体验、提升审美品位。

  2、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3、合理运用教学媒体,巧妙整合内容。《观舞记》写的是有关印度舞蹈家舞蹈的魅力, 非常适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舞蹈《千手观音》以此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再一次欣赏了,《千手观音》。在此基础上导入本课效果不错。

  4、课堂教学中注重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点燃学生的求知热情,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用真诚的微笑,朴实的语言以及教育智慧与学生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真正活起来。

  5、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强,有强烈的参与意识,能把自己融进学习的环境中,善于表现自己,乐于表现自己。

  二、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感觉有些值得肯定的'同时,也有不少遗憾:

  1、由于时间关系,课堂上容量很大,但无形中也产生了脚步匆匆地感觉,像拓展延伸部分,假如时间允许,练习面完全可以再广一些,还有,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运用大量的比喻、排比来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魅力,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体会语言特色。

  2、学生审美能力很差,缺乏深厚积淀。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千手观音》这个舞蹈时,出现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描绘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对舞蹈艺术缺乏了解,二是学生语言比较苍白。这也是今后教学应该努力的方向。

  3、教学设计与学生的表现和理想相距仍有一段距离,自己期待的高潮和精彩往往难以出现,这说明教师自身应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机智。

  总之,要想成为新课改的排头兵,应该时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14

  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深切体会到那种伟大无私的母爱,老师应该把课堂这个大舞台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让他们有机会吐露心声,让他们无拘无束的说,在说中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

  (一)各抒己见。对文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句或段让学生各抒己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例如:《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感人之处有许多,我让学生说自己最喜欢之处。学生说最喜欢第一自然段,因为“我”因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对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失去信心,砸东西,可是妈妈却忍受了这一切,她不但没有怪“我”还等“我”恢复时说要带“我”去北海看花。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第二自然段,因为那里写出妈妈再一次的要带“我”去北海看花,几乎是在央求“我”,妈妈之所以央求“我”是为了让“我”开心呀!有的同学说,我最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因为,妈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是我明白妈妈的话,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起面对生活的困难,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学说,喜欢文中的五、六两个自然段,因为这里讲了“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这样”。说明妈妈有病,且因为过度的操劳,病已十分严重了,这不都是为了我们儿女吗?还有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也正体现妈妈在生命垂危时还挂念着自己的'儿女该怎么办,根本都没考虑自己,这就是母爱。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他们的感受是真实的都说出来吧!

  (二)深入交流。对于觉得有更深入的内容需要袒露的同学,也可以给以补充说,如:《秋天的怀念》一文的教学中,有位同学站起来补充说,自己也很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原因是作者写了后来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开得烂漫,作者写菊花这种能在寒风中开放的花,就说明菊花能战胜恶劣环境,依然开放,自己也要像菊花那样,与生活中的困难斗争,勇敢活下去。

  (三)标新立异。对同学的看法有不同体会的学生可以说说自己的见解。说出来,感染其他没有发觉的学生。如:《秋天的怀念》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位同学说,在妈妈离开后的日子,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看到“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觉得作者写菊花的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这就正如她的母亲对子女那种纯洁高尚、无私的感人挚深的母爱。听了这个学生的独到的见解,我很震惊,在我翻阅的许多教学用书中都没有提到这一点。学生却从读文中感受到了,这也许就是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所寄托的感情吧!

  让学生人人都说,人人都有体会,人人有收获。改变了课堂教学以往情形以教为主,以学为辅,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以动带静,以优促差,全班同学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更高了。文章中重点、难点在学生无拘无束的说的过程得以消化。更重要的是语言表达能力在师生间、生生间交流过程中得到提高,何乐而不为?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15

  1、绿色蝈蝈是法国作家/昆虫学家法布尔的科学说明文,节选自其付一生而成的《昆虫记》,这个知识让学生大致了解即可。

  2、 这篇课文,我设置了2课时。第一课时着重在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知识,记忆重点字词的读音,字形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课文具体介绍描写蝈蝈的语言片段,学生大都能很准确地明白从第③段到最后都是讲蝈蝈的,但对于第二段,有个别学生提出也该归入具体介绍部分,这或许是学生对第二段到底讲了什么不太清楚。只看到“绿色蝈蝈”四个字出现在此段就盲目下结论,又或许是知道此段在讲知了的叫声而引出主人公蝈蝈,把引出说明对象的文字错误理解为是具体介绍蝈蝈的内容,所以我必须引导学生认清这两个概念,绝不能混淆在一起、。这样就已经花了半节课了,剩余半节课我撇开课本开头两段不谈,着重让学生归纳出具体介绍部分讲了蝈蝈的叫声③和食性④~⑾,这一点学生都能准备借助资料得出来,然后我关键带领学生理解第③段文字内容,(蝈蝈声音的特点),和赏析优美的文字表达方式,从而让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优美,又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感染出作者寄托的喜爱之情。这一环节学生听得出较认真,应该真正领捂了。我本以为很难引领学生进入情境的困难也自然迎刃而解了。第而课时在朗读、复习、回顾一番之后,剩余介绍蝈蝈食性的文章④~⑾段部分语言易懂也无需详细分析,主要是学生自读,同桌交流讨论,总结出蝈蝈的主幅食,以及相关原因和采取的`比较手法,其中偶尔渗入几句拟人手法的描写和螳螂同类相食的科学常识,最后归结本文的写作手法。我觉得学生有得收获和思考后是能够零星说出几个本文的文字特征的,这样我的课也就成功了,不失所望,学生终于说出了一两点接近的意思就够了。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初一的语文教学反思04-19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06-13

初一语文期末教学反思04-05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06-13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精选)07-09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精选]07-10

(精选)初一语文教学反思07-06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优秀03-14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推荐02-21

初一下语文教学反思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