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必备[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黄河颂》光未然创作于1939年,硝烟弥漫,烽火燃遍我中华大地……那个特殊的时代,距现在的学生较远,因此在备课时设计了四大板块:感性认识黄河(图片、视频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初步感受);吟读黄河颂歌、探究黄河精神(读中感,读中悟,读中品);拓展延伸(三个小题开拓学生视野);当堂检测。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品传达的情感。
一节课仓促结束后,发现有两个方面的不足:
1.诗歌教学中“读”的作用没有发挥出作用。
尽管授课过程中有范读的引领,也有学生的自由读,可是学生的自由读展示时寥寥无几,虽然给学生指导怎样朗读,但学生的读被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故在执行时大打折扣。
2.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凸显。
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明确,显得学生学习的被动,因而课堂的氛围比较死板,学生只是在课堂中被动接受,其学习能力、学习思维等均为得到培养,故课堂效率低下。
面对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自己认识到在教学中存在的陋习,故以后的教学打算从以下改进:
1.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参与者,因而在课堂上教师要从多种渠道入手,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如一班授课时进行改进,朗读环节设计了比赛,个人比赛;小组比赛;男、女生诵读比赛。这样一来学生纷纷参与其中,在朗读中体验诗歌内容,那么下面的环节自然迎刃而解。所以说,只要注意到就能想到,能想到就能做到。
2.诗歌教学中要专注“读”的灵魂作用。
好的.文章,朗读中自然能感受到它的迷人魅力,尤其是诗歌教学,“读”应该贯穿整个课堂。徜徉在文字的世界中,“将心比心”,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读出感情更能读出深远的意味,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同样的调整后在一班上《黄河颂》一文,夯实了“读”,学生在读中一下子感受到歌词部分统领的关键字是“望”,对于文中三次反复出现的“啊,黄河”其作用学生也能知晓。
当然,课堂中还有很多的不足,感谢同组成员对我本节课的不足能毫无保留的指出,以便我更好的努力学习。一节遗憾的课!但,谁又能说教学不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呢?只是希望自己可以在这一节课中,更清醒地反思教学,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
今天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了《咏雪》,它是《〈世说新语〉两则》中的一则。为了完成教学重点,我要求学生借助于课文注释以及工具书,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基本上能够独立、自主地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其中,对“儿女”、“差”、“未若”、“因”这些文言字词的掌握情况不太好,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注重每一堂课的积累与运用。
在了解文章大概内容的基础上,再整体感知。我设计的问题是“同学们,你们更欣赏谁对雪景的描绘?为什么?”。旨在指导学生品析名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维局限于参考书时所给的赏析内容,不能充分展开想象,自己动脑筋去思考“白雪纷纷”是怎么样的一幅情景!这与学生平日里是否用心观察以及用心去品味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的学习中,引导学生静下来,聆听心声,用心去感受生活的.每一件琐事。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做相关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语文,重在积累、重在细细品味。它象一杯茶,只有正浓,才能散发出悠远的清香。若是你能够在某个日落的下午,映着余辉,慢慢品尝,用心去感悟,定能陶醉其中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儿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而无私的母爱.
在教学中,我除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外.还重视学生说的训练和情感培养,先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把课文读熟,理解文中的重点句段所表达的含义.然后对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句段各抒己见.说的时候要着重抓住“我”和“母亲”的情绪做对比:“我”因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砸东西,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母亲”不但不责怪“我”,反而等“我”情绪恢复平静后抚慰“我”,还说要带”我“去北海看菊花。经过对比,学生懂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也更体现出 “我”对“母亲”深深的愧疚、热爱、怀念之情。
学生说感受:“‘我’暴怒时.‘母亲’却偷偷的'躲在一旁流泪,使我想到我平时也是那样对待我的妈妈的,从今以后,我一定要好好爱自己的亲人.不能等失去了他们后才去悔恨”;“当‘我’答应‘母亲’去公园看菊花时,她却突然晕倒送去医院,从此与‘我’诀别,临终时都没能和‘我’说上一句话。体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同时也表达‘我’对‘母亲’的愧疚、怀念之情” 渲染气氛,创设情景。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我说:“又是一个深秋或清明节,假如你是作者‘我’,在‘母亲’的坟前,你会对‘母亲’说些什么呢?”学生纷纷演说,真情流露。最后一个举手的是平时很少发言的男生,我们都知道他父亲去年才去世。此时全班同学都把目光移向了他,我也给他投去温和和鼓励的眼神,他站起来沉默了约5秒钟后才说:“妈妈!我来看你了,是妹妹推着我来的。又是一个深秋,我带来了你喜爱的菊花,我终于明白你坚决要推我去北海看菊花的原因了,但晚了,还没出门,你就晕到被送去医院,我没想到你的病已经变成这样,谁知道这一去竟是诀别,连你临终的话语我也没能亲自听到,妈妈,可我清楚你要对我说什么,你是要告诉我要像菊花那样坚强的活着,好好的带着妹妹活着.........”说到这,他已泣不成声“我也想对我死去的爸爸说:爸爸,你放心吧!我和妈妈也会坚强的活着的........”同学们听到这已经是泪流满面。我也被深深的打动了。
本文情感深挚,辅导学生用心的读,用情地读,就会被“母亲”对“我”的爱所深深的打动,你会跟着“我”一起痛,一起哭,一起怀念,一起在爱的支持下,坚强地 面对人生。
作者透过一些细小的情节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从而也使我想起作者史铁生苦难的一生,“没有经过苦难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吗?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生是幸运还是不幸?.......我想感受那些经历过大苦大难的人所体味到的人生况味和所获得的人生价值”这是宋秋雁在《走过苦难-----记我无比敬仰的作家史铁生》一文中的节选。使我想起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贯穿情感性教育和挫折性教育是有必要的。
史铁生在《合欢树》一文写道:“我坐在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唤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唤她去了。”我似乎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穿过。”读着这些苍凉的文字,感受到他经历的磨难和痛苦是不可理喻的,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是写不出那样凝重悲壮的文字来的,也永远感受不到在那苍茫的底色下汩汩滚落的热流!
通过对《秋天的怀念》的阅读,让学生受到了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接受了一次“爱”的教育;还提高了学生的自读能力。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4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语文教师应做一位慧眼识金的矿工,去挖掘学生主体学习潜能;应做一位法力无边的魔法师,去升华想象。在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激发学习的神思,本人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作了如下粗浅探究,与同仁共勉: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好奇又是兴趣的先导。在教学中我常常通过创设情境,巧设导语,引导学生很快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绪之中,以此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一首《游子吟》,能使学生重温父母伟大的爱,从而在感情的`海洋里去体会《背影》中深沉的父爱;而声情并茂的阅读,又使《荷塘月色》中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情的语言,那委婉细致,清新相互的笔调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情感去品味作品,产生思想及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个学生都养成想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力和能力提出新见解。它有利于开启思维的大门,克服学生的迷信和盲从,从而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
“如果一个教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于漪语)”例如,在教《小石潭记》时,我首先让同学们依照书中的内容画出画面。上课时,当我拿出几幅较好的画面时,他们的兴趣就上来了,表现得兴致勃勃,他们结合画意以及老师简洁生动的描述,不仅弄清了作者的游踪,而且对书中的一些较难理解的句子如“全石以为底”也有了深刻的印象。这样教学是培养了学生的领悟力和鉴赏力。如,在教《狼》一文时,我引导学生说:“谁对狼有新的认识?”有学生就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说:“两只狼和一个人相比,狼的力量显然比人强多了,狼完全没有必要‘假寐’和‘洞其中’,而应在‘缀行甚远’,还没有到麦场的时候,就扑上去,把屠户给吃了。结果,不仅没能将人吃了,反而让人给打死了。我认为狼不可能蠢到那个程度,这应该是作者的有意安排。”他的话引得全班哗然,激起了其他同学发言的欲望。这个同学能想出这一问题,说明他开动脑筋,勇于创新。我当场就鼓励了他。又如在教朱自清的《春》时,我首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春字,然后问道:“你们看到这个字后想到了什么?”瞬间,教室里就热闹了起来,有的想到了“青青的小草,盛开的鲜花”,有的想到了“春耕秋收”,有的想到了“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由这句俗语我又引导他们想出了一些关于春的诗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春来江水绿如蓝”等等。就这样,学生的思维像放飞的鸽子,越飞越高,越飞越远。于无形之中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5
《卖油翁》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笔记小说,它通过卖油翁和陈尧咨之间的一段小故事,用浅显易懂的文言文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这篇文章故事性很强,学生较易理解。但面对初一学生,要在一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我思前想后,按照常规预设好教学目标,学生一定很厌烦。要是我们一起来参与并研究教学,应该会更有趣味。自己提出目标并达成目标定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于是在教学开始之前,我没有按常规出示教学目标,而是把关键字词写在很班上,让学生从他们的视角出发,寻求目标并达成目标,获得成功的喜悦。
《卖油翁》这篇课文就学生掌握情况来看,基本上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学生学有所获。而我觉得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抓住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一、预习充分,质疑大胆
课前我要求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尽量扫除文字障碍,找出难以理解的词句;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致内容;查找作者生平等。由于准备充分,在授课时,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疑惑,并认真听取同学及老师的讲解。课后检测证明,学生对这一课词句理解的记忆是既快又牢。所以说,做好充分的准备后,放手让学生质疑,这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角色朗读,读中有获。
我在教学中多次安排学生朗读,这篇文章从动作、语言、神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从语言描写来说清晰地再现了两个完全不同性格的人,一个骄傲,一个谦虚。学生在分角色朗读和翻译的时候对两人说话的语气把握还比较准,而且朗读热情比较高,读出了自己的感悟。对于比较简单的知识,我并没有过多讲解,让学生自己翻译自己评价。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卖油翁的人物形象可以说在学习的辅助材料中早有定论,但是学生的拓展思维是不可预设的,如:当我问到“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你感觉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时,“熟能生巧、不要骄傲自满、学无止境、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他们对于文本的'理解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这也让我深刻的意识到:如果充分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学生定会还你一片精彩。在新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的根本是提高同学们语文学习的效能,进而增加文化底蕴。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认真专研教材,善于抓住这种机会,酝酿这种机会,更要努力创造这种机会。
四、课本剧表演,活跃气氛。
本次课本剧比赛,既促进了学生多方位地汲取文本文化营养,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和生诱。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懂得熟能生巧,精益求精的道理,从而起到熏陶感染的作用,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课堂中,采用问题讨论法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积累的知识解决提出的疑问。
情景表演法模拟情景推荐三位同学表演,两人分别扮演陈尧咨和卖油翁复述课文,请同学发挥大胆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这则小故事,力争生动形象。
教师依次出示小标题:
陈尧咨善射,卖油翁微颔,两人对话,卖油翁酌油,陈尧咨笑而遣之。
课文写了哪两件相关的小事?
康肃公发矢十中八九,以此自矜。
卖油翁酌油而钱不湿,惟手熟尔。
师:很好,这一副对联儿差不多就把人物、事件、结果甚至人物的心理都概括出来了。
大家再想一想:这两人的自我感觉如何。主要体现在这一副对联儿的哪个句子上?
以此自矜、惟手熟尔。
刚才我们主要分析了两位对自己的感觉,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看看这两个人对对方的态度如何。
都有一点儿瞧不起对方的意思,你看,康肃公说:“汝亦知射乎?”卖油翁睨、颔等动作都可以看出。
把范围再缩小一点儿,两人对对方的态度主要体现在那四个词语上,大家能不能找出来。
学生找出睨、颔、愤然、遣等。我们就抓住这四个关键词来理解课文。
通过这一细节,可见卖油翁当时的心理活动怎么样,只要言之有理,可以卖油翁的口吻来说。
能够透过“睨”这眼神看到卖油翁的内心,如果说“睨”只表示一种观望心理,那么,“颔”这一动作又表示怎样的心理也尽量想出不同的答案。也可以模仿卖油翁的动作。
“颔”是点头赞许的意思,也许卖油翁想啊:射箭真的不错啊。
要注意是“微颔”,不是使劲儿点头,是微微点了几下头。
甲:应该这样想,马马虎虎还行。
乙:这个点头说不定是悟出了某种道理,譬如练多了手法就熟了,这就是熟能生巧啊。
同学们讲得很有道理,可见卖油翁对陈尧咨的态度是从观望到有限的肯定。
教学中巧妙地交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反复品析揣摩,最后清晰掌握人物形象。文言文教学要扎实,就要通过反复的诵读,以求获得正确的语感,即对字词句篇的透彻理解,又要学的灵活即通过课堂讨论引入现代生活的感悟,并对课文进行内化与拓展,以求更准确的把握人物,深入理解。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由浅入深,抓住细节,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本节课不足之处:在情景表演法模仿情景时用时过多,太过细化,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6
1、语文课上应有琅琅读书声,尤其是文言文。《陋室铭》是一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课堂上无论是范读、散读、齐读,目的都是让学生从读中去悟作者的感情,品味文字的美感。因此我设计了四次读书,开篇散读,是为了使学生正确把握停顿和节奏,初步感知作者感情。接着一生范读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想象。第三次读是明确本文写作目的后的齐读,是读出对作者节操的赞美之情。上课结束时还有一读(或背),是为了体会本文一直押韵,只最末一句不押韵的作用,品味文字的美感。但最后这一读,因下课铃响而导致未能实现,是一大遗憾。
2、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学生质疑发问的.环节,鼓励学生从读书中发现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环节因为留的时间相对充足些,学生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如“为何以《陋室铭》为题?”“为何自比名人居室?”“篇末为何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结束语?”“为何自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为何将平民比作白丁,是否歧视平民?”等等。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也在思考着如何解答这些问题,这个思维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学的目的。
3、语文课是美的教学,老师本身的语言也应是美的。在教学中我力争做到不讲或少讲“水话”,使自己的授课语言更规范、更优美。也许这一点带来了相应的弊端:似乎更拉远了原来就已很感陌生的师生距离。而我在自己班上课,因为师生有感情基础,学生也适应和习惯了我这样的教学方式,所以在自己班上课是得心应手的。因此我反思之余也顿生一丝迷惑与彷徨:外出与不熟悉、没有感情基础的学生交流,是否还该保持规范、优美的授课语言和一贯的授课风格?如何更好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4、借助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感受陋室之雅,也使学生的想象有了具体的对照,学生中有不认同者,我正好趁此机会说:“这正是文字的魅力”。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果然碰到了类似情况,因此我进一步向学生介绍读书的好处。雅致的动态画面配以《广陵散》等音乐,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因为语文本身与艺术是密切相通的。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7
《落难的王子》是一则寓言,它通过一个原来怕承担责任的王子,经历一场厄运后变得勇敢了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它故事性比较强,情节又简单,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比较容易理解。所以,这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懂得应该如何对待苦难是我这堂课教学的重点。
为了在课堂上充分体现这种模式,我设计了“情境表演──整体感知──疑难探究──深层探究──课外延伸”这些环节,以便学生在课堂上以各种方式充分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之下,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的学习,在实践中学会表达真情实感。
正所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产生学习动力,激发主体意识的前提。为了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我就设计了让学生表演课本剧的方式,用形象的肢体语言来再现文章的主要内容。采取这种方式,一是,寓言本身故事性强,情节简单,适合学生表演;二是,让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进行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三是,可以通过形象的语言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利于正确的理解寓意;四是,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五是,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因此师生就在一种轻松、融洽的气氛中。
最后我还准备了一些有关的名言警句供同学们阅读,要求学生有意识的收集名言警句作为语言积累。
由此,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感受最深的是在变换新的学习方式的同时,教学的设计思路也变得十分开阔,而且教学内容也会有梯度,而不是在一个平面上滑行。
就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而言,尽管我觉得安排较合理,每个环节衔接得较紧凑,学生的活动较积极主动,思维活跃,讨论较热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也能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欠缺的是若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一点的时间读一读课文就好了,还有课外延伸的设计,也因时间不够没有充分展开,实在有些遗憾。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8
现代的教师是学习者、指导者、激励者和促进者。教学是开放、民主、合作、探索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教师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就象为作物生长提供所必需的`阳光、水分和肥料一样。教师要主动放弃语文教学中的话语霸权,以平等的心态、姿态和学生相处,以创造适宜学生个性发展的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教师要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证。
我在教《三颗枸杞豆》一文时,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加强学生和文本的对话;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词典解决文中的生、字词;要求学生找出文中重要的语句并加以分析;同时,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提出一到二个有价值的问题,并且能自己找到答案。学生的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学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还有的学生组成了讨论小组,气氛非常热烈。在展示环节我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提问找人回答并校正答案,如果有问题不会答案的也可提问请教其他同学。这一环节学生大胆发言热烈讨论,有时会为某个问题争执起来,不少学生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课堂活跃了,学生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
这节课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我不再像以前那样担心学生了,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只要教师善于创设情境,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那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日子就为期不远了。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9
所谓的激发学生的期待心理,主要是指学生能够通过“既知”来认识“未知”,也就是他们在原有水平和能力上的进一步探索望。以往我们教学,往往是让学生从未知到有知,也就是我们不断地引入新知识,让学生学得这些新知识。由于我们在引进新知识的时候往往是以“演绎”的方式来呈现的,也就是先出现要领再通过训练来说学生掌握新知。
因此,学生便产生不了期待心理。我们应该清楚地知道,学生在进入每一堂课堂的学习前,就已经有了相当的知识和能力,他们即使学习新知,也不是由“零”开始的。
因此,教学的过程首先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已知”,由“已知”引入到“未知”,从而促使他产生探索的欲望。由于每个学生的“既知”是不尽相同的',有的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我们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点,从大多学生的“已知”出发来设计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提问。只有让学生对问题本身感兴趣,才可能产生期待心理。
从这一意义出发,无论是教师设计问题还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问题的情况就十分重要。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0
作为初一语文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并进行改进,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以下是我对七年级语文教学的反思及改进措施:
一、反思。
1. 缺乏趣味性:许多学生对语文课程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兴趣。
2. 语文考试成绩不稳定:虽然有一部分学生考试成绩很好,但是还有一些学生成绩不理想。
3. 学习选择性不足:有些学生只重视记忆,不注重理解和应用。
二、改进措施。
1. 通过讲解生动有趣的故事、引用有趣的例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详细解释、演示和示范,让学生掌握知识和相关技能,通过课堂和课外的模拟和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
3. 强化思考和应用技能的教学,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解释,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判断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通过不同种类和难度的语文作文,加强学生的语文表达和写作水平。
我的反思和改进措施,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促进其全面发展。我相信,在我的努力下,学生的语文学习会变得更加有效和高效。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1
我们知道有个俗语叫“狗熊掰棒子”,大狗熊掰了半天棒子,结果只是一个胳肢窝里夹一个,其他都掉了。这个俗语是批评人不注意积累,前捡后丢。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这种现象,学生由于在某些方面的能力没有形成,接着就学习新的内容,这就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而直接影响了新知识的学习。
例如本节课中,在朗读及分析人物形象之前,需要学生掌握正确的字音、词义及必备的文学常识,但是学生对这些知识掌握得怎么样呢?教师不知道。所以如果不进行默写检查就直接学习,显然就会给本节课带来一些困难,影响教学的效果。所以在学习之前,我进行了相应的`知识默写检查,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学习得就十分的轻松了,教学效果也非常好。这得益于默写的有效和有效的默写。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2
今天,我上完了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短文两篇》。包括《夸父逐日》和《共工怒触不周山》两篇。这两篇文言文在文体上与七年级之前学过的文言文都有差别,是两篇神话故事。事实上,学生们对于“神话”并不陌生,大多数的学生也能讲很多神话故事,但文言文教学毕竟不是讲故事这么简单。
对于如此短小的两篇课文,我制定了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学生首先落实字词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能够翻译全文。这一点我的学生都做的非常好,并且多数学生能够通过疏通字词句子了解这两个神话故事并当堂能够背诵这两篇文言文。然而,正当我讲完字词句正要开始深入挖掘课文内容时,学生们突然提出了疑问。“老师,夸父是不是一个自不量力的人呢?这样的人有这样的结局是意料中的事呢!对不对呀?”我被学生问到了。因为接下来我刚要开始讲这一神话故事的积极意义,然而学生首先先入为主的提出了神话故事中的消极意义。但是学生的理解并不是错误的,如何引导学生继续去理解神话带给我们的.积极意义成了这堂课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于是,我突然意识到关于“神话”我首先忽视了它的定义。接下来,我就开始借着学生的提问把神话的定义跟同学们解释了一遍。孩子摸着头说道:“哦,原来是这样,远古的人们根本不知道自然科学的知识。”了解了这一点,接下来的积极意义的讲授就变得顺利的多了。
整堂课这么一来变得相对轻松了许多。差不都在讲完《夸父逐日》的内容时,有位同学突然举手了,我请他起来发言,没料到他说:“老师,夸父具体是什么时候的人呢?如果他跟大禹在一个时期就好了。”我问道:“为什么呢?”这位同学一脸笑容地说:“老师,你看他喝干了黄河的水呀,大禹就不用这么辛苦去治水了。”在这时我突然发现,孩子们拥有无限的想象力,这是多么珍贵。我表扬了这个孩子,因为他的聪慧,也因为他的想象力与联想的能力。
这一堂课下来,我突然感受到了作为一名老师是多么幸福。自我从教以来,还没有像那天那么高兴。因为在那一堂充满着孩子们疑问的课上我感到孩子们对于知识的渴求。我欣赏他们打破少过问到底的精神。我也发现了自己身上的许多不足。很多次培训时听到这样的话:做一名语文老师,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慢慢一杯子水。然而,面对日益进步的社会,信息高速发达的社会,如今的语文老师已经不仅仅是一桶水这么简单了。只有不断地在知识上完善自己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3
《山市》作为教读重点篇目,要求学生背诵释意,能解释重点词语。课堂上以课件形式展示《山市》的相关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但也分散了一些注意力,因此有部分学生对重点词语、课文翻译掌握不牢。如何既提高学生兴趣,又能抓住知识点,是一个大问题。教师在这方面确实应考虑:课件是否实用?如何使用课件才能让学生不只是看热闹,而是要看出门道?解决好了这些问题,才能使课件真正发挥作用,不会造成课堂活了而知识点却放过了的情况。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4
一、问题的产生
很平常的一天,很平常地踏着铃声走进了课堂。
在轻柔的音乐的伴奏下,新课开始了。学生齐声朗读宗璞的散文《紫藤萝瀑布》,我静静地听着,静静地注视着全班学生。相信那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美,一定深深地陶醉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朗读完毕,李晓静突然赞叹道:“写得真美!”她的同桌孔林峰却冷哼一声:“世上真有这么美的花吗?”
这句话全班都听见了。我有点恼,好像越来越不注意课堂纪律了。
“有!”这是一个很认真的声音。
“有!”这是一个很有点生气的声音。
叫声四下而起──乱了!
“看课文前面的彩图。就知道了。……学生们好像更起劲了,有的还似乎义愤填膺,更有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去翻书了。
二、应急措施
毫无预兆,便出现了这样的“花絮”,真让我措不及防。这情景,犹如一颗小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湖面,涟漪虽小,却也需要相当的时间才能消散,我无端地想起了李清照“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句子来。
全班57只小小的“鸥鹭”,有的振翅,有的啁啾,有的低眉,有的脸上显出不安的神色,有的却安静地伏在座位上,等着大家静下来,等着我的下一步行动。
用老方法,眼一瞪,静默半分钟,自然而然会波澜不惊,仍旧照预先设计的思路上课。而如今,我还能这么做吗?
腾出时间去专门讨论前面的插图,这时间能算是花在了刀刃上吗?
以学生目前的水平,也只是“猫看花被单”吧,他们能争论出个什么“子丑寅卯”来?
犹豫只是刹那间,我索性依着学生的兴致,顺其自然了:
“那好,咱们先不上课,大家来欣赏一下前面的彩图吧!”
一帧绝美的紫藤萝的插图展现在眼前。
“真是漂亮,我好像在哪儿看到过。”一生说。
“宗璞真有水平,花够美了,文比花更美。”善感的女生开始了感叹。
“我也会写呀,抽空也来崇拜我一下!”看样子自信满满。
我心生一念:何不顺水推舟,让学生自己也来试一下呢?
于是,我把争论的焦点过渡到了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上:
“那好,接下来请每个同学仔细观察插图并研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来描写一下紫藤萝花。要注意两点:一、形态描写要逼真、贴切;二、要注意挖掘花的气质和精神。”
三、别有洞天
准备了几分钟,已经有学生迫不及待了,于是一场“脱口秀”开始了:
生:“我觉得宗璞描写错误,它根本就不像瀑布。整串花倒是像一串沉甸甸的葡萄。紫色沉淀的,该是甜的;颜色浅的,酸的要命,它在阳光下泛着白光,仿佛在大声宣告:别吃我!我是酸葡萄。”说到这里,这位学生自己也笑了。
(有人摇头,显然认为这描写并不精彩。对于第一个发言的学生,我先作了含蓄而简要的点评:描写是否有错误。不能轻易下结论;不过你的观察力和比喻都比较好,能从颜色和味道上进行联系;还有,你的发言让老师想起了一句话:少年不识愁滋味……)
我微笑着沉默了片刻,然后请下一位同学发言。
生:如果走近花旁,必能听见“哔哔剥剥”的爆裂声,那是它在风中大笑。可是它的小嘴巴实在太多了,只能分散人们的注意力。你听,有的咧着嘴,笑声脆脆的;有的抿着嘴,神情涩涩的。再走近去,那高高低低的笑声太密了,会被你撞得在阳光下“哗”地一声四散而去。
(好形象的描写,有人拍起手来。我也惊叹于这样的想像和措词,这个学生有很好的感悟力和语感,如此文笔,不久就能有佳作问世。)
生:我认为那是成千上万只紫色的蝴蝶,它们身披薄如蝉翼的紫色羽衣,栖息在细细的枝条上,随着春风的吹拂,“哗哗”地扇动着翅膀。
(这个描写华美,声色俱佳,场面壮观,动感分明,生动而贴切。我毫不吝啬地表扬了这位同学。)
生:你们的描写太秀气了!这花其实很霸道.无论是一朵还是整树,都透出十分旺盛的生命力和乐观的精神。细瞧,花朵那么多,密得连枝条都看不见了,生命的气势真是壮观!
(学生们开始看到主题和象征意义了,不错!)
生:我也认为花灿烂辉煌。你看,不是枝条上垂下了花串,而是花串紧紧粘住生它养它的细细的枝条,再也不肯离开,它们忍不住去抚摸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孪生兄妹,风吹来,如绸缎般的花瓣脸贴着脸,紧紧拥抱着。多香啊──它们嗅着,闹着,好像幼儿班下课了一样,这是一群天真烂漫的生命。
生:有风吹来,那淡淡的白色花瓣会不会随风飘散?那时,一片片花瓣争先恐后地飞离枝条,漫天飞舞,那景象是美丽还是忧伤啊?
(这是位多愁善感的女生,平时胆子很小,今天她犹豫好久才举手,那淡淡的疑问里透露出对生命的珍惜。想像最能使人陶醉,有的学生闭着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生: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到绿色配紫色,但那紫藤萝盛开在深绿的背景上,色彩搭配别致而和谐,让人赏心悦目。
生:我想,那花一定是甜的,连花旁的空气,都充满了香甜的气息。
生:宗璞说它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我倒觉得那是缩小了的完整的瀑布,一道一道地垂挂在枝上,树枝乐得笑弯了腰……
生:如果那绿色背景换成黑夜,我认为是绚丽到极点的烟花。它开放时不再寂寞,那瞬间的精彩足以照亮漆黑的夜晚。
四、意犹未尽
口头作文还在继续,课堂变成了学生们争相展示个性、表现才华、流露情感和表达思想的最佳舞台。
不知不觉中,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所涉及的相关重点如对于生命的感动、对于生命力的赞美、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对于直接描写、对于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的学习和运用。一都已得到了分析讨论和落实。而最重要的是,这里面所包含的那种感悟是建立在学生自发的、充满意趣的、生动而具体的练习之中的,他们仿佛是一群刚刚开始觅食的小鸟.群居在一起,在团体的氛围中.互相角逐、竞争,充满了激情,充满了发现,并享受着创造的快乐。起先也许他们什么都会啄食,但最终咽下并消化的,往往是最有营养的食物。
在感到欣慰的同时,这堂课也让我的内心惊动不已。我在课前预先设计的精美语句的品味、用词造句的特点、修辞方法的分析、象征意义的揭示等内容,现在看来离课堂是多么遥远迷朦,多么苍白无力。
这是一次偶发的行为,但又可以说是一次比较成功的行为。其实,世上很少有事物能够被预先设计和安排,课堂教学也一样。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随时随地抓住各种课堂契机.营造氛围,激活课堂,让学生时时处于创新与生发的机制之中.不正是我们应该改变观念、着力去做的事情吗让课堂生动起来,点燃思维的火花,让学生们敞开心扉、以实战解决问题.不也正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吗。
“争”的课堂,便是激活了的课堂。自主、平等、充满激励机制的课堂氛围,才能产生热情、自信、灵感和文采。让我们一起深深地思考两个最朴素的问题:语文能力究竟是什么?如何快乐地学语文?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
在本文中,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是相当简单的。但基于一个班级仍有少部分同学对课文不熟的情况,把学生导进课文之后,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文中写了英子和父亲之间的哪些故事?在文中相应的段落作一下标记。
学生回答得很踊跃,“我”和父亲的故事:A鼓励我独自参加毕业典礼B逼我去上学,并给我送来棉衣。C鼓励我独自去银行寄钱D爸爸死后,我非常镇定、安静。自然而然地追问:哪些是眼前的事?哪些是回忆的事?回忆的事是这样引出的?从而了解本文结构的严谨自然,插叙的用法及作用。
“知识是一个过程的结果,又是另一个过程的起点。”我总在想,一节课,是不该只让学生了解一篇课文,应该有外延。课文只是我们让学生感受语言,陶冶情操,培养文学兴趣的一个载体。所以,我试着想让学生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会写生活中真实的父亲,并通过这篇课文喜欢上《城南旧事》,感受林海音的笔调,她的成长历程以及《城南旧事》所展现的风情人物。
在了解了本文的结构特色后,我给学生补充朗读了《城南旧事》的一些片段,并借欣赏课观看影片,从而鼓励学生课后读一读这本书。事实证明,在朗读声中,在电影中,感受了作者的语言特色,并喜欢上了书中那些鲜活的人物,作者对童年的留恋,在童年中的困惑等情感也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上第一课时时,正是周五,第二周周一再上第二课时时,发现许多同学已借着周末的时间在读《城南旧事》了。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场面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在一篇篇的小故事中,在每一段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离她而去,一直到最后的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亲爱的爸爸也去了,她的童年结束了。那时作者刚满十三岁,就开始负起了不是小孩子所该负的责任。这是一篇童年的回忆,也是对童年的告别,就让我们走入文中的世界,一起去追寻主人公英子走向成熟的足迹。把这作为第二课时的导入。
在第二课时,主要解读“父亲”的形象。父亲是严厉:我的赖床不起,父亲怒了,说话时用一个字命令,我尽管害怕,不挪窝时,“把我从床上拖起……抄起鸡毛掸子,藤鞭子在空中一抡……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最后如儿狼狈的小狗冒雨前去上学床上打到床下,这是动作和语言的描写。父亲又不失温和,被打后,我颤颤惊惊地上学去,父亲竟给我送来了夹袄。父亲尤其爱花,哼着歌,浇着花,抱抱弟弟,摘一朵插在妹妹头上,有了父亲就有了欢乐。这是父亲爱生活,乐观的体现。父亲同时是善良的,为叔叔急得吐血。父亲更是我生活的引路人,正因为父亲的一次次鼓励,我不再稚嫩,面对生活不再胆怯,哪怕老高告诉我父亲病危时,我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镇定和安静,挑起了责任,成长了。对于父亲在我眼中是可敬,可亲,可爱。其实对于父亲,作者在另外文章中写道:“他生性ai动,几乎无所不好,他爱喝酒,快乐地划着拳;爱打牌,至了周末,我们家总是高朋满座;他害肺病后,对于医药也很有研究。我听我母亲说,父亲在日本做生意的时候,常到酒馆从黑夜喝到天明,一夜之间喝遍一条街,他任性了。”我对于父亲,深爱着,但也是有着怨恨的。“他应该好好保重自己的身体,使生命得以延长,看子女茁长成人。但好动的父亲却不肯好好的养病。他既死不瞑命,我们也因为父亲的`死,童年美梦,顿然破碎。”
我们感受了父亲的真实形象,有优点,也有缺点,我爱他,也怨他。我们写母亲、父亲时,却是将他们的形象拨高,他们总是无私地付出,承受着苦难,高高在上,我们在仰望。今天,让我们也学会写写生活中的父亲,写写在成长中我对父亲的真挚的情感。这一课时,在探讨和朗读中,我和我的学生感受着父亲的形象,也体会着我的成长历程,并学着在随笔中表达“我的父亲”。
在随笔中,我发现了学生选材的不同,我想正是语文课另一个开始。陶行知先生有一句话:“先生之最大的成功,是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我想因为一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有了收获,有了习作上的进步,我也体会到了作为老师的快乐。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9-04
七年级语文《散步》教学反思10-15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6-09
七年级语文散步教学反思03-01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3-03
七年级语文《狼》教学反思03-16
七年级语文上教学反思04-01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精选]07-10
(经典)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8-26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