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反思集合15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课堂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
优点:
1、学习习惯有了很好的转变。在八一、北村听的4节课,所有学生自始至终坐姿良好,中小代忠娟老师对学生回答问题“说”的训练非常好,达到了优质课水平。
2、课堂教学悄然变化,新理念、新方法在课堂上尝试运用。特别是市优质课评比学习归来,教师能够主动将学习的东西去尝试、使用,成为了我们改变课堂、提高效率的开端。
3、大部分教师能够抓住文章重点进行教学。
问题:
1、目标不明确,不全面,定位不准。很多教师只是注重了这一课的内容目标,忽略了年级目标、单元目标,没有把课文放入一个知识体系中看待,只是把课文当成了全部,为教课文而教课文。我们要把课文当成一个“例题”来教,利用这个例题教给学生阅读课文、学习语文的'方法!
2、有感情朗读不到位。本周听的8节课,只有代忠娟班的学生有感情朗读真有感情,其他只是形式。说明我们学生的朗读水平不高,学生不会有感情朗读!这也是我们全体语文老师共同面对的一个课题。要求语文教师,在早读期间要在有感情朗读的指导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好“读书有感情”的学生,让他们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共同来提高我们的朗读水平。
3、对重点句段学习缺乏层次和方法。特别是对重点句段,要按照读文-----理解品悟(本义、引伸义、深层含义)---欣赏(有感情朗读等)----评价的顺序进行学习。学习的方法要根据具体内容而定,如:①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②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有些句子的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顾及全篇,才能理解句子的含义。③联系实际,通过联想、想象来理解,也可以利用模仿、表演来理解。④从比喻、象征意义中去理解。⑤从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
4、合作交流中的检查,绝大多数老师只检查字词,未涉及课文内容和不明白的问题。这和教学策略中合作交流的目标要领相去甚远(学习目标:巩固字词,资料共享,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操作要领:小组内交流预习收获、质疑问难。推荐代表在集体交流时发言,其他学生补充;教师点拨、纠误、引申,落实易混易错及疑点问题,适当归纳小结。)
5、作业的布置过于简单机械。作业布置要多留积累性的、扩展阅读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读写结合的作业。
建议:
六个需要。上课需要理出一条主线、教学一种方法、品味一个词句、读好一段文字、做好一个练习(融合在品读课文中)、培养一种习惯。
四个不要。上课不要使用方言、土话;不要上来就看教案,不钻研教材;不要逐段讲解,平均用力;不要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思考、发言。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2
语文《an en in un ün》课堂教学反思
我班的孩子大部分是农村的孩子,正好上周学校又刚好组织全校师生秋游了一天,所以,我抓住孩子们喜欢游戏,爱听故事的天性。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将整个教学过程编成了一个故事:秋高气爽,拼音朋友们排好队伍去郊外秋游。小朋友丁丁也很想去,于是就恳求妈妈。妈妈同意了,但是,妈妈提出了一个条件,要丁丁先整理好自己的书包。
丁丁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常常把学习用品随地乱扔,但这回为了能去秋游,他赶紧整理好了书包。妈妈见丁丁今天表现这么好,心里很开心,于是高高兴兴地带上丁丁到郊外去。在郊外,丁丁看到了美丽的田园风光。这个故事本身具有较强的情节性和趣味性,再加上绘声绘色的描述,穿插其间的活动参与,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整个课堂弥漫着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
一年级的学生好玩、好动,难以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因此,在串讲故事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动静的搭配,收放的调控。在拼音复习结束后,巩固拼读时,我让学生以小小组为单位拼读音节,再离开位置到其他各组走走、看看、读读,然后小小组派代表上台将手中的卡片贴到相应的图片下。最后在突破生字“左”和“右”的字形难点时,安排了一个根据老师的.口令配乐做动作的游戏。因此,这节课中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这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不容易的。
本课设计中,有梯度地安排了复习以及句子教学。在复习时,先出现5个前鼻韵母,再出现3个整体认读音节,然后拼读与句子教学有关的部分音节,最后重点拼读与ian相拼的形近音节。在句子教学中,从图入手,说说展现在丁丁眼前的有什么,先说一个个词,再连起来说说句子,然后有顺序的说说丁丁看到了什么,最后朗读句子。这样,从学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化解了难点。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3
岳阳楼为湖南岳阳城西门城楼,它屹立洞庭湖畔,枕巴山,瞰洞庭,一派虎踞龙盘之势。岳阳楼与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李白,杜甫,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著名诗人都曾登楼吟咏,留下墨迹,岳阳楼因此名声益大。宋庆历六年,范仲淹受好友滕子京之托,作千古传颂之《岳阳楼记》,当真是楼因文驰名,人因文不朽。学过此文的人无不出口成诵。也是《新课标》规定的中学生必学的五十篇古诗文之一。怎样让学生学好这一课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在学习本文之前,先把本文的重要性讲给学生,以期引起学生对本文的高度重视,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加”
所谓三“加”就是加大对课文朗读的力度,加强对课文翻译的准确性,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明显加大朗读的力度,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我毫不吝啬课堂上的时间。在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先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以及手头资料讨论,然后再提问,完善后出示译文,译文是我结合教材、教参、还有其他资料精心整理出来的,相对来说,比较直接,比较准确,比较好理解。疏通完文意,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再把这篇文章作为现代文分析,结合考点设计一些问题,如: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古仁人之心是什么,千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等等,把文言文当做现代文来讲,也是中招考试的一种趋势。
三、利用作者的刻苦的学习精神和崇高的思想品质对学生进行德育。简介作者时,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已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
食不给,啖粥而读,五年未尝解衣”,作者苦难的童年和年轻时的刻苦学习精神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德育教材。在分析作者的性格时,他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旷达胸怀与崇高的忧乐观,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即使在今天依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四、难以排解的郁闷
学完这篇名篇,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如果说加大读诵的力度和德育还算是素质教育的话,那么,对课文逐词逐句的讲解,要求准确无误的翻译,无疑还是应试教育的味道太浓,有悖《新课标》的要求。在当前以应试教育为主却又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情况下,文言文到底该怎样教?我小心翼翼的走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中间,究竟该何去何从,我犹豫难决,彷徨不定。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4
鲁迅的文章素来以长见多,学生的阅读能力非常弱,如果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阅读上,既浪费了课时,同时学生漫无目的阅读反倒让学生厌烦!
如何上好这篇长度、深度、难度均非同一般的课文?我决定从“小说三要素”入手,围绕小说中的人物展开对文章的研究,从寻找人物入手,跟随人物深入课文,但是课文中关于闰土的描写文字要多于杨二嫂的描写文字,虽然学生对闰土比较熟悉,但是对于阅读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要在一节课内寻找并阅读完关于闰土的描写,时间就会相对仓促,因此采用“迂回”战术,先来了解描写文字比较少的杨二嫂,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印象。
上课开始,我首先从小说三要素的人物开始说起:小说总共出现了两个人物,一个人物时大家在小学课本中已经和他有一面之交的闰土,其实还有另外一个人物是杨二嫂,杨二嫂这个人物我们大家不熟悉,但是这个人物的出场描写很传神,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关于王熙凤的出场描写方式都是一样的,正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大家找找看,杨二嫂是如何出场的?
学生开始很快在文章中寻找杨二嫂的出场——“吓,胡子这么长了!”
我马上引导学生:杨二嫂是用她特有的声音出场的,正所谓“不见其人,先闻其声”,同时这也是人物描写方法中的语言描写,那么,这种写法并不是鲁迅首创的,其实告诉大家,这种写法就是曹雪芹写《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写法,王熙凤在《红楼梦》中,当她听说了林黛玉也就是贾宝玉的表妹,贾母的外孙女来了后,远远地喊了声:“我来晚了,不曾远迎!”这一句话,将王熙凤在贾府的位置凸现出来,贾母跟前众姐妹屏声静气,唯有王熙凤敢这样出场,其实就是通过语言描写体现王熙凤的性格以及她在贾府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风云人物,大家可以去看看——(学生们听的很认真),看来,鲁迅老人家用的这个手法不是首创哟!这其实在提醒大家,鲁迅的方法是学来的,大家可以试试的。
学生们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我继续引导学生:俗话说“言为心声”,那杨二嫂发出这样的性格又体现了杨二嫂怎样的性格特点呢?
学生们围绕着这句语言描写开始讨论杨二嫂的性格特点……
很快,学生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杨二嫂说话大惊小怪;
杨二嫂说话大大咧咧;
杨二嫂说话随随便便;
杨二嫂说话尖酸刻薄……
我又继续引导学生,课文中关于杨二嫂的描写还有,只不过是采用了不同的描写方法,同时课文中关于杨二嫂的描写还有她人生其他阶段,大家试着找找。
很快学生将课文中关于杨二嫂描写的段落全部都找到了。
当把所有关于杨二嫂的描写包括不同时期和不同描写方法的段落和文字整理到一起的时候,学生通过不同描写方法的对比,更加了解了一个全面的杨二嫂,通过不同时期的杨二嫂的描写,大家发现了杨二嫂的.变化……
我引导学生:当“我”回忆起杨二嫂年轻的时候,知道她是卖豆腐的,后来“我”要走的时候处理家里什物时,她拿走了狗气杀,这几十年杨二嫂到底经历了什么?每一个人的性格和命运都带有这个时代的烙印,杨二嫂的命运轨迹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哪些烙印呢?
很快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很快一节课时间过去了,当学生讨论到杨二嫂的变化和那个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时,这篇文章的主题也就显得比较容易理解了——故乡,往往是一个人灵魂的栖息地,但当现实中的故乡和理想中的故乡背离的越远时,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对故乡的情感和情绪就会纠缠于赤子的内心,这是一种忧郁的美,它会继续在赤子的内心酝酿,发酵,会外化成另一篇更美的文章!
4.《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曾有一位哲人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塞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要向学生“灌水”,而是要“点火”,只有这样教育才有意义。
《愚公移山》一文我共上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翻译课文内容,第二课时分析文章的主题。上第二课时时,我想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愚公“移山”的创举的感想。当时,学生发言很积极,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愚公移山是为了给子孙后代造福”,有的说“从愚公移山的壮举看出他老人家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但有学生认为“愚公移山不理智,应该举家搬出大山定居”;
还有学生说“愚公有点强人所难的,他的子孙也许根本就不想这样做,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了子孙的身上,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这充分说明学生对《愚公移山》这则经典寓言故事的实质精神和故事所弘扬的蕴意还不理解。在读解《愚公移山》这一文本时,教师又不应该带有太多的情绪与结论,要让学生读解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这也是新课程的要求。
为了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我让学生朗读寓言的最后一部分,然后提出愚公的行为为什么会“帝感其诚”的问题,让学生再带着问题“回炉”全文,进行思考。学生从文中找到了愚公移山的原因、遇到的困难,进而思考到愚公如此做的决心之大,具有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而这些正是感动上帝的原因所在。然后我又顺势问他们“智叟为什么要反对他的这种做法呢?”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他比较自私,有的说他目光短浅,只注重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
就在这时,我针对他们的观点请出一位学生作出总结:愚公移山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为了家人,更重要的是为子孙后代造福,他的这种利他主义、坚忍不拔的毅力、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而这也正是这则寓言所要揭示的道理。
课上到这里,学生们能真正地理解了愚公移山的真谛,而这些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出的。我在此时也深刻体会到了给学生头脑中“点燃一把火”是如此的重要。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5
本学期执教《观潮》一课,这是一篇传统课文,作为公开课,执教的次数很多,我自己过去也曾经教过,是循着三条主线:人物线、声音线、以及潮来线来设计教学教法的,但是这次再教这一课,在新的教学理念的要求下,如何做到老文新教,成了我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有一些收获,也有一些启示,值得深思和总结。
通过教学,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方面,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时效。整堂课中,我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是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我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上,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我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读给大家听,努力读得精彩些。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的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有兴趣。再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教学中,我让学生领读,我来跟读,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跟读的被动做法。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还体现在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基础上。语文课上的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这堂课中教师设计了一道填空题: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潮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地,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这道题我是经过精心准备的,它既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又能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填出不同的答案,学习了知识,培养了能力,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指导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中教师就是应该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请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形象性与直观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的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一背,强化一下记忆,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各种形式的读,课堂上书声朗朗,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是一节名副其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课。我觉得这是我执教这一课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比较成功的一点。
三、在理解文章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学过的词语、句子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极有益处。我在这堂课的最后,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因为难度不高,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学原则。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6
《陌上桑》这篇课文我上过两次,每次教学都是循着罗敷的“美”史君的“恶”的路子教学这篇课文,效果不错。这次语文教研活动,我接触到一个新名词------“-同课异构”,它激起我心中的很多疑问。“同课异构”究竟指什么?“同课异构”的目的是什么?这种教学方式好在哪?在大矿中学两位老师的示范下,我稍稍理解,但总觉得,课还是一般的课,“同课异构”对课堂教学究竟起什么作用?怎样做能使老师丢掉“灌输”,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怎样来看一堂课,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好的语文课?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我们每天都不可能地触摸到这一敏感而又极具现实意义的话题。新课程要求教师观念转变,语文教学又要实实在在,这种“放手”与“收手”的矛盾时时困惑着我。辗转不眠,几经思考,我个人认为:适合、变化、和谐应是好课的标准。
一、适合。——我们经常听课、评课,外出学习。在教师个人素养提高的前提下,有许多内容、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要靠老师的思辩,选出适合自己学习的东西教学。适合才是最好的“鞋舒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让学生在适合中慢慢提升,切不可照抄照搬,切不可急功近利。
二、变化。—一堂好课的前提是教师在课前精心备课。一堂课融入了许多教师思想和智慧。教师在深入挖掘教材,精心备课设计课的前提下,要重在课堂生成。给学生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随时做出机智的应变。不同的学生,课的深度、教学方式也不同,每一位一线教师都要时时变,刻刻新。在适合中求生存,在变化中求发展。
三、和谐。——和谐的东西总是美好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特别是人与人之间更需要和谐。和谐使人轻松、愉悦。和谐更有助于人的教育,人的发展。因此老师怎样创造良好的和谐的课堂气氛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更是新课改的方向。
无论“同课异构”的创新教学,还是循规蹈矩的实实在在的说教,我们都要选择适合学生的、善于变化的方式,创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养成语文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当然,课程改革是漫长和艰巨的。“路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习新课标,不能形而上学,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歪曲曲解。对于传统的一套,我们要怀疑,要创新,但又不能完全摒弃。毕竟教有法,而又无定法。不然,我们又会陷入某种教学模式的泥沼,再一次模式化了。我想这当不是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一、以学生为主
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我经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我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已的学习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二、师生互动
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学生通过提出疑问、自行释疑,会深入理解课文,丰富了课外知识的。由此,我就启发学生:文选内容固然重要,但也有其局限性,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充实、完善,健全中学语文知识结构是课内课外等综合因素建构而成的。
三、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
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学生的兴奋点如果被激活了,那么他们对课文会进行再创造的.。如果每天都是轻松愉悦的上课,那么学生的灵感和情感会得到激发的。此外还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变教学思路
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由文章学的思路转向阅读学的思路。教师应注意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只有遵循学生学的思路和阅读学的思路,才能真正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
“向阅读要写作能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我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已身”。
六、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
在课改过程中,我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行为,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优化发展、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己在专业上发展和人生的成长。
为识庐山真面目,劝君要做有心人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7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教学”与“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简言之,教学反思是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不断提高教师素养和教育教学效能的过程,
随着教学反思的功能日趋明显,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注重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思,那么,教师应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笔者认为,要想让教学反思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师应强化反思意识,明确反思内容,掌握反思方法,养成反思习惯,
一、强化反思意识
一个不懂得反思的教师,是一个不成熟的教师,是一个缺乏理智与创新发展的教师,考尔德希德说:“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教学反思来自教师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自我意识的觉醒产生于在旧有理念导向下的实践的困惑和迷茫,因此,教师要自觉增强教学反思的意识,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二、明确反思内容
教师应从哪里入手进行教学反思呢?笔者认为,教学反思的内容可以大致分为教学理念的反思、教学行为的反思和教学效果的反思三个方面;
1.教学理念的反思
首先,教师要敢于对原有的教学理念进行质疑,挖掘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如,“我以这样的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我从中学会什么?”等,其次,教师要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教师要认真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贯穿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是否内化为教学行为,克服就操作论操作的错误做法,再次,教师要以开放的姿态接纳新思想,积极学习和研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并通过不断实践,思考和构建新的教学理念,克服教学工作的盲目性,提高教学创新能力,
2.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师应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不仅要对教学观念、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因素进行反思,还要从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传媒等方面去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并自觉地根据反思的结果校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良行为,反思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如教学中教师控制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师生关系的处理是否符合主体性原则等;二是对课堂教学中采取的教学策略进行思考,小结精彩片段,思考失败之处,如“教学中是否出现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做得不好,可以怎样改进?”等;三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等,
3.教学效果的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再成功的`教学也有缺憾之处,而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俺们减少缺憾,因此,教师课后要对自己的教学成败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反思,小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找解决的法子,如“这堂课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行为有哪些差距?该如何处理这些差距?”等,同时,教师要学会用缺憾的眼光看成功的结果,用辩证的眼光看失误的问题,这样,通过“由教反思到学、由学反思到教、由成功反思到失误、由失误反思到发展、由现象反思到本质”的多次循环,教师的教学实践会更加合理,更加优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掌握反思方法
要提高教学反思的效果,必须讲究科学的方法,教学反思的方法很多,但为便于掌握和运用,俺们可以将教学反思分为内省反思法和交流反思法,
1.内省反思法
内省反思法是指教师主动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方法,根据反思对象及反思载体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具体的方法:
(1)日记反思法,主要是指教师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通过写反思日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予以小结、反思的方法,反思小结的内容可以是自己教学中的经验与教训,也可以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灵感、顿悟和教学活动中的关键事件,还可以是学生的反馈意见和独特的见解等,
(2)录像反思法,即通过录像再现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的方法,这种方法能让教师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教学过程,达到“旁观者清”的效果,具体操作可采用以下程序:上课和录像——观看录像——反思评价——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如此循环反复,能更好地强化教师已有的经验,改造和弥补自己的不足,
(3)档案袋反思法,即以专题的形式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方法,在运用这种方法时,首先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确定反思的专题,如“教学策略选择的恰当程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程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程度”等,然后由教师本人根据这一专题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并记录下自己过去的状况、现在的状况、自己的进步以及尚需努力之处等,档案袋建立的过程,就是教师对已有经验进行整理和系统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我反思的过程,
2.交流反思法
交流反思法就是通过与其他教师研讨交流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清楚地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进而提高自己教学监控能力的方法,实践证明,教师专业发展不仅需要教师个人的学习与实践反思,更需要在教师群体中形成合作的专业发展文化与模式,因此,教师应经常与同事及时交流,与专家共同研讨,教师可以就某一问题与其他教师和专家进行交流,也可以邀请其他教师和专家光临自己的课堂听课,课后一起研讨,请他们指出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在听完其他教师的一堂课以后,针对这堂课进行讨论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反观自己的意识与行为,还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在互助合作中进步,在互补共生中成长,
四、养成反思习惯
教师专业成长是建立在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反思的基础上,逐渐积累富有个性的教育经验的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持续的修炼过程,对于一位追求成功、善于反思的教师来说,每堂课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要设置不同的情境,要面对学生的不同反应,教学中的每次师生互动、教学冲突都会激发新的思考和创造,因此,教师要养成对每堂课进行反思的习惯,而且将反思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做到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的有机结合,教学前反思新的课程理念、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的学习状况、课堂上可供挖掘和利用的课程资源以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然后编写出符合实际而又风格鲜明的教学设计。
第五篇:语文课堂教学反思范文
九年级语文教学与七八年级有明显不同,它所有的指向都较势利,那就是一切为了中考,为了中考的一切。所以它的教学导向旨在引导学生应对及操作中考试题的策略和方法上。
一、 知识点的梳理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学生到了九年级,相应的知识点也到了一个可以归纳总结的时候,很多的阅读文题目其实也都是在以各种形式在考知识点,可是我们的九年级学生,到了临考前,诸如连人物描写的几种角度(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诸如修辞手法的几种形式(比喻、排比、拟人)都还是模糊一片。虽然我临时突击,以结构图的形式把知识点给予明确的概括,在阅读文章中予以强化,可是张冠李戴的现象依然是相当多的。
单靠九年级的复习突击,效果是肯定不好的。如果能在平时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就把知识点的梳理系统化,渗透进日常的教学,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有了至少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他们对知识点就有了一个消化到内化到运用的过程。考试中类似的题目对他们来讲,就不会再具有如此的难度。
二、要训练学生自己习得知识的能力。
基础知识的学习可以很简单,老师报答案,学生记答案,但是长期下来,学生一个养成了惰性,二来,对听来的'答案他们也难以真正掌握。如果,在更早的时候,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让学生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养成借助学习资料自己找答案的习惯,他们的自学能力会有更多的提高,他们的知识面和字词的积累以及语感反应都会有更乐观的表现,碰到这样的选词填空的题目,也会更有信心。
三、要让学生有规律有技巧地进行答题
很多时候,学生在碰到类似的阅读问题的时候,信手写来,凭着感觉走是最常见的答题方法。其实,阅读文章的答题也是有技巧有规律的。文章中关键句子的把握,答题时关键词句的出现,常常就可以让阅读问题的回答变得又快又准确。
如果学生在答题前就有这样的答题技巧:某段文字的作用常常表现在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上,从内容看,不外乎为塑造人物服务,从结构看,或作铺垫,或埋伏笔……那么他们在答这道题时,答题的大方向是不会出错的,同时,这样的答题技巧也会自然地对他们的答题语言进行约束,出现更多的得分点。
这样看来,我以为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一定要搞阅读文的题海战术,但是,做一篇文章,却应有做一篇文章的效果。要让学生在做题目的时候,了解出题者的出题意图,熟悉并掌握一些经常出现的题型的答题技巧与规律,并能在阅读文训练中发复运用。
四、文言文考查试题越来越具有强烈的背诵及迁移性质。中考文言文试题中解释加点字意义的出题范围内容基本上全是从学生课文下面的注释中来的,另外翻译句子的评卷方针是意译不给分,直译时关键的一个字漏译也会被砍去一半分。这种严格到残酷的评卷方式使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变得相当严肃。总结以往的失败教训,九年级的文言文教学更应偏重于授课的细致,细到每一个字的意义都不能马虎。老师讲课时绝不允许只串大意而不通词素,必须引导学生养成一字一字的翻译习惯。另外,要求学生课文下面的注释除专有名词外一率得会背,包括个别较难句子的整句翻译也要张口就能背出来。背诵的实惠不仅能应对课内文言文的试题,课外文言文的好歹也全仰仗学生对课内文言文字词的理解记忆。我学生一课一课背,教师一课一课落实,然后再让学生见识课外文言文,引导学生把课内字词意思迁移到课外。刚开始时学生不会迁移,一见到课外文言文就懵了,
五、就是学生最没把握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了。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成绩的唯一方法当然是老套的做题战术。但九年级上半期及下半期开端,不应该是学生的题海战术,而应该把重点放在教师身上。其实我发现七八年级时,学生基本上不明白现代文阅读得分技巧,问十个同学十个同学回答现代文阅读答案是蒙的,甚至很多同学拿着笔不知道怎么表达他蒙的那点可怜的答案。所以,现代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是学生提高阅读分数的心锁。教师把重点放在答题技巧上而不仅仅停留在对标准答案上,学生阅读分数提高就有希望了。比如告诉学生议论文、说明文答案基本上可以在原文中找出来;写景或写物的散文大胆的往人身上靠,写人或叙事的散文尽量地往情上靠;写景的文章不看景只看议论和抒情答题就简单化了,写人的文章不往事上看只揣摹作者的情感就深刻了;所有问题不笼统回答而用条理分割的办法慢慢回答等方式,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赢取得分机会。当然并非所有现代文阅读题目的答题方式都有技巧,有的直接考查的是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如标点、字音字形、词语意义理解;病句、仿句造句和语言的得体等就另当别论了。
六、最后说说作文,作文可分成四等:又华又实,华而不实、实而不华、不华不实。又华又实是任何时代任何人追求的最理想境界,这里不做赘述。具说华而不实已不再时髦,实而不华反占先机。对此我有不同理解,让学生一本正经地下功夫写实比让学生耍笔杆子写华更难,而且出力不讨好,得分往往更底。华美的文字和华美的装修一样更容易引人眼球,它最起码体现了学生运用文字的娴熟性,如果不慎不实了,评卷老师也不忍心痛下杀手,得分往往比预想的高。这些学生已经在九年级以前训练过了,九年级时要学生训练在华丽语言掩盖下尽量撩拨评卷老师的情,让他在枯燥而雍长的评卷过程中怦然心动,或喜或悲或同情,最忌讳的是他不动情。所以在让学生作文时一定要充满感情的写,要求学生先打动自己,然后才有可能打动别人。二是尽量在作文里出现带感情色彩的词,让评卷老师不知不觉地受你蛊惑;三是尽量用短句子,避免病句和不流畅;四是感情强烈时可独立成段,突出你的情感;五是下苦工夫在结尾处议论和抒情,让抬笔打分的老师所看的最后一眼是你文章中最靓丽的地方。
总之,语文的教学还是应重在平时,所以,九年级的语文教学最根本的是抓住课堂,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这也是以后努力的方向。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8
《假如》是二年级语文上册一首充满童趣、情趣、理趣的诗歌,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这首儿童诗,借助“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和残疾人的关爱,诗的内容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展露了儿童博大而又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爱生活、爱护环境的好教材。
我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诗歌最后一节的省略号,启发学生进行补充,创造,试图让他们像文中的小作者那样用一颗善良、纯洁的童心关心他人、关爱生活。同学们的交流很热烈,高高举起的小手左右摇晃,投给我期待的眼神希望我能喊到他的名字,有的甚至按奈不住内心的激动站在座位上不住地喊:“老师,老师,我来……”课堂上的时间总是有限的,于是,我将本次的课堂交流转化为写话练习。
当我翻开孩子们的写话本,细细品味这些细腻而饱含美好愿望的文字时,为他们赞叹,也被感动着,文字背后是一颗颗纯真烂漫的童心。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花草树木画雨露阳光,让它们健康成长;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贫穷的人们画一幢幢高楼和美丽的城市,让他们不再为了生活而愁容满面;
假如我有一只马良的神笔,我要给乞丐画一个温暖的家,让他们不再四处流浪;
假如我有一只马良的`神笔,我会为灾区的小朋友画一座校园,画许多学习用品,让他们能和我一样在学习中快乐的成长;
假如我有一只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失明的孩子们画一双双明亮的眼睛,让他们看看世界是多么美丽;
假如我有一只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台湾的小朋友画片片雪花,让他们摸摸雪花的冰凉,感受一个雪白的童话世界,在雪地上尽情打滚;
假如我有一只马良的神笔,我要画一个超级吸毒气,让它将每个病人身上有害的病痛都吸走,人们可以不用忍受病痛的折磨,开心快乐的生活;
假如我有一只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妈妈画一个能干的机器人,让妈妈不用操心家务,不再那么劳累;
假如我有一只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留守儿童画一道彩虹桥,让他们在想念父母的时候可以随时抵达父母的身边;
假如我有一只马良的神笔,我要画一辆自行车,可以自己回家,不用爸妈接我;
假如我有一只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爷爷画一个健康的身体,让爷爷再也不会受到病魔的折磨,而是能到公园里散步听音乐,锻炼身体;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画一架飞机,飞到天上与鸟儿齐飞;画一艘船,划到海底,与鱼儿嬉戏;
孩子拥有无穷的想象力,当他们把纯真的想法化作文字展露时,必定打动人心。在我的语文课上,我已经不是仅仅只期待孩子们拥有一颗仁爱之心善待身边的人、事、物,因为在我与他们相处将近一年半的时间里,早已于无形中培植了这些,我知道他们已经拥有。我更期待倾听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看到他们别具一格,打上自己的烙印的文字。每每这时,我的心总能跟随他们飘荡在他们为我编织的梦境,乐而忘返!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9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一如春花竟放,香飘满园。自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高效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仍要注重基本能力之培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弄得支离破碎,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但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琅琅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以上如此种种行为,貌似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在实质却把学生引入了无序、盲目、混乱的学习状态,如此则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自不必说,更不要说高效二字了。所以强调自主,要有的放矢,要有目标性,可操作性,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三、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
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在合作学习中,经常看到如下场面:
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
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
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四、倡导探究性学习,但不能无度开放。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
课堂上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天马行空。远离文本,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将语文课上成了“资料课”、“环保课”、“综合课”。
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健康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体验母语的优美和运用母语的实践。
五、倡导对话,但不能远离“根本”。
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引进了“对话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使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
而实践中,有的教师对“对话”的内涵理解不透,认识肤浅,甚至歪曲。课堂上貌似平等的对话,但实际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对话还有不少距离:一是话语霸权严重,对话机会不等。课堂教学中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一部分学生沦为对话的奴隶。二是注重发表和说话,忽视倾听和交流。学生间不能够有效地通过对话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教师也难以及时抓住对话中闪现的教学契机。三是不重读书,只重对话。往往学生只读了一两遍书教师就展开议论、组织交流,导致对话的质量不高。四是对话到底,方式简单。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真理向前迈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革除,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的走进新课程。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0
我们的课堂应该怎样教呢?我思索着自己的课堂,存在这着很多问题。
一问:我的课堂究竟让学生学到了什么
这应该是一堂课结束后的首要问题。新课程理念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收获怎样。今天,我的思维中心必须转移到学生上来,而不是教材、教参、教学内容,只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课堂的40分钟才有效啊!
二问:这样的堂课学生收获了没有
我应该学会从具体可感知的视角来检验学生的收获。要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入手,一看学生的课堂参与状态,是积极主动的,还是被动应付的?是全体参与的,还是几名尖子生的活动?二看学生课堂答题状态,答题能直接反映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形成等情况,学生答题的正确率如何?思路是否清晰?基本知识的掌握是否准确、熟练?能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三看学生课堂思维状态,有没有提出富有见解的问题?
三问:我要通过什么方式让学生得到的
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感情,达到了预设的学习目标,但是,实现目标的方式是有区别的。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疑难处相互讨论、师生互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同时形成能力,在探究过程中
也培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
课后反思这一问题便是强化课改理念的自觉实施、有效实施。通过反思,肯定会发现传统的影子,甚至课堂教学是新鞋旧路兜圈子,这就需要执教者具备自我解剖的`勇气和胆量。要看到自己的发展,敢于肯定自己,但同时更要大胆剖析落后的教学方式、方法,认识其弊端,并尝试用新的方式组织教学。经常坚持这样的反思,先进的教学理念才会逐步代替陈旧的观念,有效教学的实施便会更自觉、更富于成效。
四问:有没有比这堂课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这应该是一个更高层的反思,也是一个更具挑战性的反思。这一问题是建立在自我对这堂课教学效果基本认可的基础上的,是对自我的再提升。有时,执教者经过三思而选择的教学方法,实施后自我感觉还比较满意,自己认为教学是有效的,对课堂采用的方法会倍加珍惜,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教无定法,教无止境,我们应追求教学方法的精致、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更何况,学生群体不同、教学背景各异,都可能制约方法的选择。所以,我们要善于向自己质疑,要挑剔每一个教学细节,要敢于否定自我。善于比较是教学方法再提升的重要途径,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最善于揣摩同行的教学方法,善于借鉴名师、特级教师的教法。教师应该学会这一技巧,敢于与名师比,与特级教师比,取长补短,为我所用。新课程在推进的过程中,各地经常举办同题教研活动,这是不同教学方法展示的平台,是不同教学
个性展示的平台,是教学思想碰撞的平台。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平台更新观念,挑战自我,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成为更成熟的有效教学、高效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1
作为一名青年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形成属于自己的鲜明的个性乃至独立的风格。当然,这种个性和风格的形成是建立在对教材的完整理解和透彻把握上,建立在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熟练操作和具体教学技能上的巧妙掌握上,建立在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准确估价和学习目标的正确定位上,除此之外,还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业务知识,磨练自己的语文能力专长,发展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反思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语文课堂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我认为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合作学习不能忽视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
但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三、探究性学习不能无度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
课堂上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健康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体验母语的优美和运用母语的实践。
四、“对话”不能远离根本《语文课程标准》引进了对话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
“对话式阅读”应该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但是实践中却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话语霸权严重,对话机会不等。二是注重发表和说话,忽视倾听和交流。三是不重读书,只重对话。往往学生只读了一两遍书教师就展开议论、组织交流。四是对话到底,方式单一。整堂课讨论接讨论,交流接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革除,但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的走进新课程。但如何具体来做呢?我认为,要做到好,应该得抓好两点:一是学生怎样学;二是教师如何教。
语文学习的任务无非是读书,写字,写文章和语言交际。但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知道,对照未来社会的要求,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我们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是字写不好。这与训练不足指导不到位有关。二是不会写文章怕写文章,到初中毕业的时候有不少人还是不会写作文。到了高中毕业,有将近1/3的学生的写作水平达不到高中的基本作文能力要求。三是不愿读书不会读书。以前有人作过统计,学生考上大学还没有读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有的学生做习题可以,但是给他一篇文章往往总结不出要点,更说不出自己的亲身感受。我们不禁要问:应该让学生读书写作的时间都哪里去了?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倡导师生、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探究。明确了语文学习的五大目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状况,怎样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加学习活动,而不是我要讲什么,我要交给他们什么。具体的做法是:
第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学习的紧张恐惧心理,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课堂活动。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发问的兴趣和热情。要有意识地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关于课堂宽松和谐气氛的营造有很多典型的课堂教学实例可以借鉴,比如徐州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随意称呼自己,当有的学生直呼其名时,于老师一声“到”,缩短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和稚气未脱的孩童之间真正做到了“零距离”,后面的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就再也不会有陌生感和距离感。
第二,要提供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和活动空间,设计好讨论方案,让每一位学生有效地参与讨论。一位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一开始就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方案,把全班学生分成6个小组,围坐在老师的周围,并且按照一到六号作了明确的分工。每次讨论有学生主持,有学生汇报,有学生记录,有学生代表其他学生交流发言。避免了有些讨论课上看着热闹但实际上流于形式的弊端,也不会有出现有学生充当旁观者的现象。
第三,要让学生自己认识一堂课的学习目标,自我定位,自我检查,教师指导督促实施。制定过多的学习目标,会“贪多嚼不烂”。有的老师在一节课中仅词语画出了20多个,花费了将近20分钟的时间。有些词语根本就是无关紧要,不但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把必须掌握的内容也遗忘了。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识字教学应当随文教学,不要过于集中,有些词语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多次语境学习慢慢掌握。还有的老师让学生讨论问题,一下子设计了10多个问题,学生讨论了半天,还没时间交流就下课了,更不用说自己再质疑、探究了。记得魏书生有一次上课,只让学生自己画了三四个词语,先揣摩其意义用法,后又让学生造句,再共同评价是否恰当,看上去很简单的教学设计,但是可以使学生能够学一个掌握一个,效果很好。因此很多有经验的老师总是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确定必须让学生解决的一两个问题,集中解决,这样比布置一大堆任务而完不成效果肯定要好得多。
第四,要立足语文能力的培养,在课堂学习的细微之处注意积累。语文能力和素养不一定通过考试反映出来,也往往体现在平时写字、读书、回答问题和课堂交流等等的小的环节上,也只有在这些细微之处讲究起来,才能使大多数学生磨练语感。有的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粗心,学生读错了字不纠正,写错了字没有发现等等。而我们知道,语文的学习就是在这些细小之处的“较劲”中培养学生的能力的。
很多时候,我们观摩语文课,不禁为教师的语文教学艺术魅力所折服,对此有人认为这是落伍的表现,但也有人执著地坚持:教师自身的功底和魅力展示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那么,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当怎样的角色呢?
第一,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离不开教师精心备课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有的老师说:深文要浅教,浅文要深教。这些都离不开教师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所反映的时代特点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有的老师偏偏没有从时代背景出发,而是从标题入手,重点体会景色描摹,通过反复朗读、如果老师自己的理解很肤浅,就不可能在学生初步感受文章时讲解透彻的。
第二,设计和创造适宜的教学情景,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自由王国的必要手段。课堂首先要有民主、自由、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才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但仅仅停留在此是不够的,语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要向横向和纵向拓展,很多有经验的教师会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校园文化、多媒体设备等开拓学生的思维广度,帮助他们更全面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建立新旧知识联系;有创造性的教师更善于创设相关情境,引领学生的想象力向未知领域飞跃。正如刘勰所说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有的老师在讲授古典诗词时,并不去一词一句地疏通,而是借助自己的主观优势比如朗读,带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反复吟咏之后,伴之以恰当的动作,听这样的课,我们怎么能够指责老师的表演代替了学生的学习呢?
第三,教师的评价反馈应是启迪课堂生成的有效手段。课堂中,教师决不仅仅是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而应在恰当评价学生发言的同时适时点播,促进课堂教学的新的亮点的生成。我们当然不是说老师都要满腹经纶,讲起课来滔滔不绝,学生只有记笔记听讲的份。但是如果老师腹中空空,怎么奢望学生才华横溢?作为语文教师应有扎实的基本功,较为宽泛的阅读面,才可以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真正成为指导学生学习的领路人。有的教师有很好的先天条件,下功夫练习朗诵,范读课文酣畅淋漓,令人倾倒;有的潜心研究板书艺术,每一堂课结束都留下一张精美的板书,令学生久久难以忘怀;有的教师对写作颇有心得,经常在报刊发表作品,讲解作文之道忘乎所以,这样的老师的学生怎么会视作文为畏途?当然,教师不能够以教代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能代替或者包办学生的学习,不能因为自己读得好而舍不得给学生读的时间,这实际上是一个只要耐心把握所有的教师都可以完成的尺度问题。说到底,课堂教学活动时必须有教师、学生双方合作完成的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学生应该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质疑讨论;而教师决不是旁观者,愉快而高效的学习旅程来自于教师高超的设计组织,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肯定能够不断地引领学生走进别有洞天的新天地。
怎样上好属于自己的语文课?是每位语文教育工作者在任何时候都要思考的问题。让我们远离功利,远离亦步亦趋,远离浮躁做作,为孩子们、为语文,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平心静气地、聪慧睿智地探索适合本地实际、适合学生实际、独具特色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课改之路吧!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2
在长达一个月的“我的梦想课堂”教学大比武中,为了实施课堂均衡,不让一个孩子在课堂上落下,我专门就孩子参与学习的面进行了长期观察,并做了详细记录分析。
现象:
从学生的参与感官看:
凡是让学生动手做的教学环节学生参与面明显高于让学生动耳听的。
举例:六年级数学《抽屉原理》,在学生自己摆放“4支笔放到3个文具盒”的教学环节时,学生参与面100%,而当全班交流汇报时,学生的参与面就下降到70%左右,30%左右的学生就不能进入认真倾听的学习状态。
凡是让学生动口读的教学环节学生参与面明显高于让学生动脑想的。
举例:五年级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凡是让学生自己反复朗读的地方学生都能大声朗读,参与面100%,而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什么意思”等问题时,学生的参与面就明显下降。
从教师的专业情感看:
凡是教师投入情感多的环节学生参与面明显高于教师情感投入低的。
举例:两个老师,同样上一年级语文《四个太阳》,一个老师上课激情奔放,始终以自己的情感场吸引同学们,学生的参与面始终在90%以上。而另外一个老师,上课冷漠无热情,讲述得只是干巴的知识点,学生无情趣,学生参与面只在50%左右。
凡是教师创设情景妙的环节学生参与面明显高于教师不创设情景的。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3
在语文课上,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开展课堂讨论。语文课堂组织形式本身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讨论是很常见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是无拘无束的。教师应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因此,语文课堂气氛往往轻松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
有趣的作业形式五花八门的教学内容和名目繁多的作业任务也兼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理想,并常以自主活动的方式进行。为了解决自己热衷的问题,学生要做很多的工作,如到图书馆搜集资料、到社会上做调查、写出报告等等。由于这些活动多是学生自己选择的,所以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带给学生由衷的快乐。对问题的答案教师并不做统一要求,而重在有自己的思考观点。学生可以探索,可以怀疑,可以批判,也可以标新立异。也许正是这种自主的精神,孕育出创新的火花,也使语文对学生产生了巨大吸引力。
生活化的教学内容面向生活的教学内容在面向生活的宗旨下,美国语文教学的内容多向社会生活各方面拓展,教材选文以“时文”为主,报纸、杂志及各种单行本都可以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甚至路标、图表、时间表、新闻栏目等也被选入教材中来。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了解生活、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成为语文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准则。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学生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学生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新的语文教学应用全人类文化的.神韵去滋润学生们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新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4
这学期来,我校推行高效模式上课,我作为响应“打造高效课堂”教学也有很多感悟和体会,我们在享受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正经受着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但并不都是很好的教学效果的苦恼,反思自己语文高效课堂模式教学,我个人认为课堂教学改革当然要借鉴别人的经验,但我们不可盲目跟风,看着别人的模式,照搬照抄!如果盲目跟风和不和实际的照搬照抄,打造高效课堂肯定是一句空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将别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发挥自己的固有优势和自我风格,构建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就是所谓的教学风格。对于“高效课堂”,从语文教学总结以下几点反思: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我们已经习惯了以往的的课堂教学形式,实施了高效课堂就意味着这一切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高校课堂我抱有过怀疑的态度,但是在听课之后,我发现:同样一节课,老师上下来很轻松,学生兴趣很高,课堂气氛也很活跃。我平时也在不断反思,在高效课堂的教学中要尽快转换角色,逐步摸索,使自己能熟练驾驭、掌控高效课堂。
二、培养学生自主互动的能力
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题之一,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快乐地获取知识呢?
1、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
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属于学习主体位置。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自主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因此,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出发,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通过预习、质疑等具体活动提高创新能力。
2、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培养交际能力。
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充满自信。我在教学中,经常设计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充分表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这样,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促进相互了解,促进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这种活动不仅锻炼同学们的交际能力,也增强了他的生活实践能力,这也是一种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不仅使自己对知识理解更丰富、全面,而且充分放飞了自己想象力,使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精神。
3、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习兴趣和信心倍增,智力活跃,接受能力强。
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
①设疑布难,激发学生好奇心理;
②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探知的迫切欲望;③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产生求知的心理冲动。
4、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课堂还给学生,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实验、想象,可以让学生在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做好学生的当堂测评
当堂测评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一环,它直接关系着学生课堂预习、展示效果的好坏,是教师掌握学情,了解学生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要认真对待测评训练,探索测评训练的方法,发挥测评训练的作用。
高效课堂中搞好测评训练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测评目的'要明确,方法要灵活。
测评题要围绕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来制定,不要漫无边际地加大难度。测评的方式方法有多种,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检验学生的达标方式。可以让学生作题,可以进行提问,可以让学生进行活动。但是不论什么样的方式,都要注意学以致用这个原则。学生的应用程度的高低体现出我们这节课生成性的高低,而通过测评能给学生的反思提供依据,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学习中的漏洞。
2、测评要注重时效,适当拓展。
课堂学习的测评要注重时效,我认为,对于学生认知知识的检测,在每一个知识点的讲授过程中可以及时地、适时地进行检测。每节课最后的测评训练评必须当堂完成,不要拖到课外或是下一次课进行。因此教师要每节课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测评练习时间,并要及时反馈测评训练情况,掌握学情,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
测评的内容要做好适当的拓展延伸,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平台。学生每个人的能力不等,发展不同,我们应该给学生这样一个视角,让他们去了解与之有关的课本以外的知识,做一些难度较深的题目等等。拓展延伸的内容我们教师要把握住难度,对学生分层要求,不能一把抓。至于拓展什么,延伸什么,应该尽量和现实、生活及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出发。
有改革就难免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困惑,比如:是否所有的教材都适合这样的融式课堂;导学案的编写该如何更精准,更方便操作;课堂上的小组汇报导致朗朗读书声少了,怎么办?怎样使得每个小组的学生的实力都均衡??但是我相信,既然有了好的开端,我就会一如既往的努力下去,只要有努力就会有收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一定立足本职,努力学习,以构建高效课堂为目标,上好每一节课,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教研水平。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5
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体育委员李圆上语文课时总是趴在课桌上,显得很懒散,多次提醒他要注意,可效果却不是特别明显,但他也不是班上的学困生。留心观察之后我发现:还有好多的学生听讲时的状态也不是很好,回答问题很被动。批阅学生的周记,我读到这样一段文字:"老师,您不要生气,我总觉得进入高二以来,语文课上得沉闷了些,总想睡觉。虽说语文课上您也让我们畅所欲言,可您不觉得那些课文离我们太遥远了吗?与其让我们对那些遥远的事件发表意见,倒不如把时间放在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上,希望老师考虑。"说实话,读了这段话,想到出现的这些情况。我有些悲哀,也有些埋怨,但我也在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为什么有些学生,读书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而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我在讲解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这节课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也较好。
这个案例说明: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善于把握和调控课堂气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从而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走向智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爱好和兴趣以及生活经验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与能力,以往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生活场景与生活体验,才会被拿来当作语文教学的材料,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同时,我认为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认真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语文教"活"、让学生"活"好,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让学生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成为一种综合素养。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如果教师死守教案,那么最好的教案也会成为束缚教学的桎梏。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的奴隶。课堂灵活地放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上是我近来思考的问题,或许在正确理解新课标之后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不可否认,这也正是解决问题的源泉所在,源活则水清,只有深刻地吃透新课标精神,才能解决好语文教学中教师教无成就、学生学无兴趣的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反思02-20
语文创新课堂教学反思范文01-19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03-22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反思03-31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07-13
语文bpmf课堂教学反思范文02-21
简短的语文课堂教学反思01-20
小学语文《悯农》课堂教学反思02-04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反思01-19
《雨后》语文课堂教学反思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