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2 12:31:3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荐】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荐】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这篇课文为我们描绘的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雅鲁藏布大峡谷。读罢此文,犹如走进了神奇美丽的画卷之中,拥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要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有哪些壮丽景观;二是要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激发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本篇课文是阅读课文,在教学中,我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合作学习,进行交流反馈。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老师先提出问题: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风光举世闻名,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接着让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教师出示自学提纲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最后全班交流反馈,老师相机归纳总结。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

  这篇文章的语言的确不难,学生几乎一读就懂,文章的主题学生也能很快捕捉到。因此,在教这篇文章时,我先让学生谈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或者说自己明白了什么,最后再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问题,教师给予归纳、梳理。完毕之后,我紧抓住学生提出的“庞大的猎狗为什么会后退?”这一问题来统领全文,让学生去探究老麻雀奋不顾身要掩护的.小麻雀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麻雀,在学习救助场面时,让学生划感受深的句子谈体会。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

  课文所描写的内容因为与学生生活比较遥远,学生不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振,所以在教学上我先播放了颐和园有关的教学视频,先给学生做一个铺垫,在学习课文内容之前对颐和园有个大致的了解。

  我设定的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因此在环节设计上,先让学生整体感知颐和园的“大”和“美”,在这样的感受的基础上,再理一理本文的写作顺序,抓住每一自然段的开头一句话,强调按游览顺序写作的方法。在这些的基础上,再突出课文的3、4自然段,也就是课文的重点部分---万寿山部分。在重点部分,又穿插一些课堂中的小练习以及背诵、小练笔,让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巩固。

  像这种写景作文,应该是读和悟结合得非常好的,可是在真正教学过程中,我又犯了老毛病,为了上完内容而上课,追着时间跑,没有好好地处理好读与悟,再悟再读的关系。这样所导致的一个最大的后果就是,学生对昆明湖的静与绿的感受不到位,感受不到位,那么后面的再读再说就一个个地脱节了。直接导致后面的“滑”与“划”的区别与好处也理解不到位。

  而且我总是会忽略了朗读的重要性。不管是公开课还是平时上课,总是匆匆讲完,很少让学生有机会能和文本对话,这是大忌吧。语文本来就是师生对话,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而这点,我做得不够到位。在本课中,讲到昆明湖的静和绿时,真该多给学生点时间,放下教学速度,让他们自己带着理解与体会,边想象画面边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感受昆明湖的.静和绿。

  还有我的备课似乎总是局限于自己设定的框架里,单一的线条感,学生一没按照这样的顺序出牌,就满盘皆乱,用其他老师的话说,就是喜欢把学生塞进我安排好的步骤中,带着他们往东往西,而不是顺着学生的方向。

  同时,对于一篇课文,似乎大家都只是流于表面,没有很深层次的去挖掘。我自己没有深层次地去挖掘,学生也没有深深地沉浸在其中。自己总是问,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这么懒,都不动脑筋,我想这和老师也有关系吧。对教材的挖掘不够深刻,对学生内心情感的挖掘不深入,只是浅浅地就满足了。大家也只是交流交流词句的好坏,没有达到真正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流。

  还有一些就是本文中的一些知识点没有落实,比如说表示移步换景的句子同时也是过渡句,这个没有好好落实,甚至没有提及。同时,课文第4段是按照方位顺序写的,小练笔也是根据方位顺序,可是这两者却没有适当的提及,适当的联系起来,而成了孤零零的两个孤岛,毫无作用可言,甚至学生也根本想不明白,用不起来。

  不得不说的是我的一个不足,教师语言语调上的变化,可能跟我看的视频有关系,视频中那些老师的声音都是温柔可亲的,不自觉的我也变得温柔可亲了。但是整体的基调不能改变我的声音缺乏抑扬顿挫的事实。还记得上次在我们学校比赛的《掌声》,其中第一个老师的语音语调,教态给我印象很深刻,让我非常喜欢。但是师傅们又说上课要有激情,这个激情具体指什么呢?我想应该是一种忘我的状态吧!而不是刻意地表演!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4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在本学期的教师基本功大赛中,我特意选择了这篇课文进行教学,重点讲读“潮来时”的情形。上完课后,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

  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

  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

  在读的片段里我让学生先当老师,自己当学生!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学生再反过来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我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在和谐的`气氛和环节设计中学生很自然地又学到了朗读和理解课文的技巧——带上动作表演读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远远胜过常规的读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可称得上独具匠心,效果很好。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实施并落实语文五好目标,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

  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如齐读、男女赛读、表演读、配乐读等,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如让学生谈谈“你为什么喜欢这句?”,培养学生的语感,落实五好目标中的“朗读好”。

  在“句子比较”这一环节里,通过不同语气的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一道填空文段让学生口头回答,同时也落实学生的“口才好”,更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5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分量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发挥最大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获取知识,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成败,乃至全面影响本学科学习及终生发展。对今天上的《猫》一课,我有以下思考:

  一、 本节课我值得学习的地方

  1、创设了优美的情境。

  “情境教育”之“情境”实质上是认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动的活动于其中的环境。这种人为优化的'情境,可以做到主体的能动活动与现实环境优化的统一,激发儿童潜能与培养塑造的统一,最终达到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性充分发展的统一。我们教材的每一篇课文,本身就是一个个情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和运用,就是在一个个的情境中进行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情境。课堂伊始,课前谈话充分,老师把学生引入了讨论的情境中,学生求知的欲望很强。

  2 、注重在朗读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夏老师注重利用通过朗读句子认识生字词语,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句子,并能很好的掌握生字词语。

  3 、以读为主,以读促思。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夏老师在这堂课中创设了多种途径地读,有练读、同桌互读、男女生对比读、指名读等,达到了以读增智、以读悟情、以读代讲的效果。同时又通过学生动人的朗读,教师感人的导语,以情动情,以声传情,营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整堂课的教学,学生始终沉浸在葡萄园中小动物的讨论中,通过朗读使学生领悟课文的寓意,使学生的思想得到教育、情感得到熏陶。

  4 、教师的教态自然大方。

  老师在整堂课中始终用微笑和学生亲密接触,使学生在很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上完这节课。而且感情丰富,激情饱满。

  二、值得商榷的地方

  1、教师的评价语不够丰富。

  2、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够。虽然教师激情饱满,但没有走到学生中去。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6

  今天,课堂教学的成败取决于学生是否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下面我就谈谈一下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贝瓷枨榫,导情激趣。

  我们常说"万事开头难"的确如此。一个精彩的开场白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投入到自主的学习当中。因此我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激起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例如:在上一节口语交际课"编故事"时我在课的开始设计了这样的开头"同学们老师最近又有了一项新的爱好,今天我把我的作品带来了你们想不想看看。"同学们都好奇的期待着,这时老师适时的运用资源课件出示用的各种画面再加以相应的配音,声情并貌,生动有趣。同学们看得津津有味,这样大大的调动了同学们编故事的兴趣,他们一个个跃跃欲试,求知欲空前的高涨,收到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是一门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科学,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指导点拨,自主探索

  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自主理解学习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存在的疑难,充分发挥远程资源的功能,可以十分有效的突破课堂的重难点。

  四。重视朗读感悟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为了使这些精彩之处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在朗读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7

  在《元日》这个语言活动中,目的能跟随配乐古诗《元日》的朗诵,感知古诗的内容及意境。我把教学内容运用展示图片,生动形象的情境,使小朋友很快理解了古诗较难理解的内容。

  幼儿的积极性被完全调动了起来,就连平时寡言少语的'高语浛小朋友也都积极举手发言争先恐后的回答,幼儿的注意力完全投入到活动之中。可以看出多方面技术声情并茂,具有喜闻乐见的特点。

  在这节语言活动中,一方面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使群体的语言向积极方向发展,从而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受个性和环境的影响,在语言表达能力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多数幼儿性格外向,能说会道,落落大方;但也有个别内向的幼儿,明明知道,就是不相想举手表达,当然在这个班级整体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不太均衡,如果在语言活动中没有丰富的语言素材,只有几张静态的图片等简单的教具,就不能很好地发展幼儿的语言。

  为此,运用多种方法为幼儿营造一个非常丰富的动态语言环境,就成了一个必然的选择。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8

  本篇课文以“通过文中描写陆龙卷、海龙卷的形态和气势,体会龙卷风的特异形态、气势狂暴威猛,谈谈龙卷风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为中心话题贯穿全文。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教学时,我注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自然现象对人类生存的利与弊,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讲解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在实际教学环节中。以一个中心话题贯穿课文。既抓住了课文主要内容又将教学的重点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品读龙卷风那威猛气势时,指引学生由句中重点动词“摇摇晃晃”“不断摧毁” “随意抛来掷去” “刺入”切入,更形象深刻体会破坏力极强的龙卷风;又从“千万只蜜蜂振翅般的嗡嗡声”“大象鼻子似的怪物”让学生认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所以我借助熟知的比喻修辞方法进一步了解打比方。从自己身边的熟悉的事物理解文本内容,这样的设计有利于课堂气氛活跃,在课上我班的学生能够积极发言,大胆谈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是本次研究课的.亮点。即使平常成绩不太好的学生,经过平时的努力、锻炼,也能够信心十足地举起手;在备课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怎样让听者愿意听?”这个问题,所以在我注重了教学环节的过渡语言,尽量使每一句话都为课文教学服务。

  结束本课的教学后,反思自己在课堂的教学中还是存在着许多不足。例如:在提出问题时,语速稍快。语调抑扬顿挫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感受龙卷风狂暴威猛的气势时,老师用自己更加激情洋溢的语气来感染学生,达到学生入情入境的最佳效果;再有,由于时间有限,急于完成下面的教学环节,对文中海龙卷上方“直径有二百多米”下方“直径一百多米”这个概念解释不够清楚,今后还要在语言简练、时间把握上多加注意。

  通过本次研究课,我觉得自己在教学环节、课堂语言方面有了进步。

  同时我感受到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努力:

  一、应深挖教材,更好地推敲句中字眼,无论是哪堂课,我从中感受着老师们的精益求精的态度,身教重于言教,学生们亦会如此严谨地学习;

  二、我认为在课堂中,一位老师应具备课堂智慧、敏感性。在参加第二次联片教研时大谈小学的孔庆贤老师,在三年级《惊弓之鸟》一课中,展现出老师特有的人格魅力,作为她的学生一定很幸福,学习的进取心更强。如何具备这种智慧?我想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语文修养,有了知识底蕴,才会衍生智慧;

  三,幽默也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法宝,在第三次联合校汇报课上,友谊大街小学的徐韫哲老师,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赢得在场师生一次又一次的掌声,教室内气氛活跃,几乎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做到学以致用,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被完全调动了起来,整堂课令人印象深刻。此次教研活动,让我学习到了这么多优秀老师的教学方法,这为我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9

  《跳水》一文是一篇富含深刻哲理的小说,故事的情节是相互联系,在变化中发生、发展、结束的。因为课文大量篇幅在讲孩、猴子、和水手的关系,最后出现船长。课文描写较少。这样,学生在理解上往往就会停留在故事的表面,不能正确体会故事要告诉人们的深刻道理。

  在教材处理上,我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因此我在让学生初读课文时就思考:文章里面共有几个角色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这样学生把全文贯穿了起来。

  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深入学习课文内容。第一个问题“猴子为什么拿孩子的`帽子”上,我带着孩子们学习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勾画出重点句:“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理解关键词“取乐“和”“放肆”后追问:“水手为什么拿猴子取乐?”,回读“这一天,风平浪静……”弄清天气好,水手们心情好,所以拿猴子取乐,再有感情地读:“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最后总结问题:“猴子为什么拿孩子的帽子”。

  在处理好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我让孩子总结出学习方法:

1、抓住重点句,理解关键词。

2、联系前后文分析问题。

3、有感情地读一读。

4、总结问题。接下来在处理第二、三个问题:“水手为什么不救孩子?”“船长为什么拿枪逼着孩子跳水”上请孩子们分学习小组用处理第一个问题的学习方法自学,讨论,汇报;老师适时地引导感情朗读。最后总结全文,讨论“为什么以《跳水》为题?课文主要人物是谁,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当《跳水》一课的教学接近尾声时,学生们都认为船长的做法正确,这时一个学生的发言却引发了一段议论:有的学生认为船长的做法不一定行得通,因为课文图上画的横木,它并不在船的边上,如果孩子跳下去,没有跳到水里,而是跳到甲板上,那么高,不摔死也得摔成重伤。有学生说:“对呀,孩子又没有经过训练,怎能保证他一定会跳到不里呢”

  我没有想到学生会从这个角度考虑,一时不知从何着手引导学生理解舰长的做法的正确性。

  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这种训练应该如何与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呢?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捕捉时机,创造性地把握教材。

  学生在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时,我最初的想法是跳过去,留作课后作业,让学生想一想还有什么好的办法帮助孩子脱险。可进而又想,这不正是一个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好时机吗?所以我抓住教学时机,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围绕这个论题各抒己见。学生说出可能的或不大可能的解救方法就是创造训练的一个过程。接着通过讨论,排除那些不合理或不可能的解救办法之后,“船长强逼儿子跳水”这一办法才显出其现实的可行性,这是思维的集中,即符合思维,由此进一步理解船长的果敢精神。这时,再继续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孩子千钧一发之际,其他人束手无策,船长却这样沉着,能及时想出“跳水”的办法来?这样的分析综合,使学生的认识深化了一步,思维得到了发展,使他们初步意识到船长身上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0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八)

  素质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及挂图,使学生了解写日记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

  2、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及挂图,使学生懂得爱护图书的意义和要求,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爱护图书的意义,要求,学会方法。

  2、在实践中养成坚持写日记和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讨论:如何写好作文?

  勤于观察,勤于积累,把观察的东西及时积累下来。

  二、讲明写日记的意义

  写日记有什么好处?

  分组讨论。

  交流。

  小结。

  写日记能够为自己提供写作机会,帮助提高写作水平。

  通过对看到的、听到的事情或者一些问题的思考,帮助自己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明白自己该怎么做、怎么想,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三、交给写日记的方法

  日记的内容和注意点。

  观察图画,说说图上画了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日记的主体部分可以写什么?该怎么写?

  怎样才能写好日记?

  1, 要持之以恒。

  2, 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可以成为日记的内容。

  3, 用自己的语言写想说的话。

  日记的书写及格式

  讨论交流。

  四、总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写日记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在今后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要坚持写日记,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五、作业:

  按照写日记的要求、格式练习开始坚持写日记。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讲明爱护图书的意义

  二、指导看图。

  书架上的图书保管得怎样?

  指名说。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位同学是什么样的学生?

  为什么要爱护图书呢?

  怎样爱护图书

  说说该怎么翻看图书、怎样摆放、怎样整理图书?

  三、说说自己今后打算怎么做。

  同学们,听了这些破书的哭诉,我们该怎样帮助他们呢?

  如何修补图书呢?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使我们懂得了爱护图书的意义,该怎样保护图书,希望在你们今后的日常生活中,从爱护课本做起,爱护书、读好书。

  五、作业:

  给新课本包上封皮。

  做书签。

  把办公室图书分类整理好。

  六、板书设计: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八)

  分类整理

  保持整洁

  爱护图书

  使用书签(或丝

  线)

  及时修补

  1 走,我们去植树

  素质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

  3、 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体会少先队员们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体会少先队员们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放录音《走,我们大家植树去》

  在音乐声中,老师谈话引入:同学们,春天已经来临了,在这和煦的春光中,你们想去植树吗?(想)

  那我们就一起行动吧!(板书课题:《走,我们大家植树去》)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思路。

  1、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课文录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和印象深刻的地方,作上记号。

  3、交流、讨论。学生质疑并解决,重点问题可以存疑。

  A、和煦是什么意思?

  B、音符:表示音调高低的符号。

  C、版图:户籍和地图,引申为国家的疆域。

  D、植树有什么好处?

  E、为什么说一棵树就是一座绿色工厂,片片树叶都是快乐的音符?

  4、再读课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A、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B、纠正学生的读音。

  C、自由练读课文。

  三、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一、(1)讲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的活动。

  二、(2-6)讲植树的重要。

  三、(7)表明少先队员植树的决心。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这一小节你读懂了什么?

  3、理解“和煦”

  4、“迈开轻快的脚步”说明了什么?(说明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去参加植树的情景。)

  5、指导朗读,要读出轻快、有力的语气,读出少先队员的蓬勃朝气。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预习下一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回忆第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指名朗读第一段。

  二、学习第二段

  1、自由朗读第二段

  2、说说第二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3、少先队员到什么地方去植树?引导学生想象省略号后所省略的内容。

  用一个词语概括这些地方——“到处”

  4、感情地朗读第二小节。

  5、细读3-6小节,思考:植树有什么好处?

  6、讨论、交流并板书:

  绿色工厂

  绿色宝库

  增添新绿

  绿色希望

  7、进一步理解词句,并指导朗读。

  A、结合光和作用让学生理解“绿色工厂”,指导读好“给我们送来清新的空气,让每个人都幸福健康。”

  B、“绿色宝库”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森林是“绿色宝库”?除了“盖房、架桥、造船、铺路”外树木还有哪些好处?

  指导读好第四小节。

  C、联系上下文,理解“亿万棵树连起来,就染绿了祖国的版图”一句,说说什么是“绿色的希望”

  想象祖国处处是“参天的大树”的景象,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5、6节。

  D、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三段

  同学们,植树的好处多不多?(多)植树的意义如此重大,让我们动员所有的朋友一起去植树吧!

  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节。

  齐读第7段。

  四、背诵指导

  1.放课文录音三遍,学生边听边小声跟读。

  2.指导朗读技巧。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五、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分组背诵课文

  3、学生联系实际,说说植树还有哪些好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选择学校的一种树木,查阅资料,按名称、外形特征和作用三个方面向同学们作介绍。

  六、板书设计:

  1 走,我们去植树

  绿色工厂——健康、幸福

  增添新绿——染绿版图

  绿色希望——沙退鸟舞

  绿色宝库——建设“四化”

  七、教学反思:

  《走,我们去植树》这不是一篇假诗,不是一首想像诗,而是一首实践加思考的诗,是一首通过实践来说理的一首诗。植树是为自己、为他人、为人类、为社会、为今天、为未来创造,我们应该让学生拥有这种创造。作者用自己的智慧头脑展示了孩子们的希望,展示了人类需要的环境。这一句句创造之语,很容易感动四年级的学生,但感动归感动,让他们真的行动起来,那是难的,特别现在城市的小孩真的很难有这种体验,城市的植树往往是由专门的劳动者来做,而农村的孩子这种体验还是有的,因为大多数的农村每一年都有着植树的活动,他们摸一摸,看一看,也会有着灵动。但不管是有,还是没有,但能以诗的方式主动表白自己的感动的学生却是很少的,所以在一课上,特别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也应该引导他们学着用诗的方式记下自己的感动。课后有第五题是:选择学校的一种树木,查阅资料、按名称、外形特征和作用三个方面向同学们作介绍,其实也可以模仿着课文的形式,让学生以诗的方式介绍,也许更能够激起学生的创造欲望。

  既然诗是一种创造,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拥有这种创造。这也是母语教育要思考的,要做的。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1

  《爬山》这篇课文是语文S版四年级下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26年前父亲带着十岁的“我”去爬山,他告诉“我”别人爬山是为了征服山而我们爬山是为了征服自己,在爬山的过程中父亲告诉“我”能不能爬到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尽了力,在下山途中又告诉“我”应该如何欣赏沿途的风景的事情。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难点是读懂父亲说的智慧指的是什么。这篇课文重在说理,把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寓于具体的事例之中。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启发学生的思想,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从而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于学生来说,爬山并不是一件陌生的事情。很多同学都有过爬山的经历,学习父子第一次的对话,学生对于征服山他们容易理解,征服自己就难了,对于此,我从课文中逐步引导,让他们想象爬山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通过战胜这些困难逐步引导出战胜自己是什么意思。第二次对话是“我们”爬上山顶时,父亲说:“……能不能爬到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了力。”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这番话强调了爬山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爬山的`过程中努力。进而让学生举一个自己尽力做一件事情的例子。父亲第三次说的话是告诉我要怎样做才能欣赏到美丽的景色。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读读父亲说的话,说说父亲说这些话的用意是什么,它的话给我们以什么启示。用眼睛能看到什么、用耳朵能听到什么,用心能想到什么,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完课后,自己认为在教学上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整改。今后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加强:

  1、加强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特别是课堂常规,坐姿、朗读习惯、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加强训练,认真倾听的习惯也必须养成,注意力不够集中导致课堂出现断条。

  才能真正调高课堂教学效果。

  2、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口语表达能力不强导致展示不够精彩。本班学生这方面的能力非常欠缺,课堂上应给学生跟多的时间展开训练。

  3、课堂上虽然读的方式,时间多,但是读的效果一般,教师在这方面应该多给予指导。

  4、教学设计过于细化、繁杂。在教学中,课文内容结合的不够,教师讲述课文语言不够精炼,耽误时间。教学缺乏激情,没有感染力和对学生的启发力,今后应该在教学设计更为精炼,讲述课文更为简练上多下功夫。

  5、对学生的评价语还是太单调。

  6、时间安排还显不合理,例如:前面导入新课和整体感知课文重用时间多,而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后面的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时间不够。

  以上是自己对本节课的一点看法,还请各位老师就本节课提出意见和建议,就我的教学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我将虚心的接受。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2

  这篇课文笔优美、感情诚挚,课文表面看似简单,实则含蓄蕴藉,里面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和哲理。因为写作时间久远,所以对于现代的孩子们来说,其中的深刻含义,理起来解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并且增设情景来锻炼孩子们的感悟能力,进而体会作者寄寓《天窗》一文的特殊情感。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借助特色语言激发孩子展开丰富的想象,针对其中的重难点,运用演化迁移、探究发掘、合作交流、揣摩想象、模仿朗读等方法,将孩子带入文本的情景中,使他们受到心灵的熏陶。

  对于这堂课的教学,我有如下几点反思:

  1、教学效果(思效)。

  这篇散文,离孩子们的.生活久远,他们可能体会不到文中孩子的感受。因此,我一开始先让孩子们看大屏幕上的画面。这便拉近了孩子们与文本的距离,使他们产生了学习兴趣。我让学生提出自己搞不清楚的问题,对其中一些简单的问题我让其他孩子为我们讲解,我进行适当点拨。而有一些较难的问题,又是课文的重点,我让孩子们组成合作联盟,共同学习研究。如:“小小的天窗为什么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在解决这个问题中我要求孩子不仅要说出是什么,还要说出为什么。同学们开始时畏畏缩缩的,可自从语文课代表先发言,并得到老师的加分后,同学们的热情高涨:有的找出关键性语句进行分析;有的找到关键性字词进行分析,还有的边说边打手势,还有的竟然跑上讲台表演起来……孩子们在小联盟、大联盟中相互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2、教学收获(思得)。

  这篇文章内蕴含蓄丰富,老师不应该苛求孩子们千篇一律地得出某一条真理性的收获,而应该带领孩子们钻进文本中,去寻觅,去思索,去探究,去交流,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一定会有所得,这种所得会指导他们理解更多的文本。所以,问题的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得出答案的过程。我很荣幸参与他们这个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我看到自己作为老师的不足:有的时候,我想不到的孩子们想到了,孩子们的想法启发了我的教学。这可能就是“教学相长”吧!我教孩子们如何学,孩子也教会了我如何去教,在这样的教学中,我感到快乐、有趣。

  3、不足之处(思失)。

  我们讨论的几个问题,还是有个别孩子不理解,主要是因为他们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孩子们对于那个年代的居住环境和条件缺乏想象,心里无法产生共鸣。另外,课上的说话练习时用了比较多的时间,造成后面的教学内容没有全部完成。

  4、改进措施(思改)。

  强调孩子们的课前预习,并且严抓预习作业,针对预习开展评比活动,调动孩子们预习课文的积极性。对于课堂时间安排也要合理,不能前松后紧,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尽量将发言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3

  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已整整地四年了,看着学生们由小到大,一步一步地成长,内心感慨万分。尤其四年级的语文教学,使我感受很大,我曾经历过失败的痛苦,也尝试过成功的喜悦。四年级语文教学的经验归纳起来有这么几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产生热爱,热爱创造奇迹。学习也是如此,乐趣对学习活动起着驾驭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游戏法,多媒体创设情境法,编排课本剧等。总之,只有充满"乐趣"的知识,学生才乐于接受、理解、记忆和运用,知识传递伴随着浓烈的趣味,才能达于学生的心灵深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教学充满乐趣,让教育对象在欢乐中游弋,用乐趣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学生自学,教师点拨

  每一篇课文我首先让学生自学,自学的过程,分角色读课文,划出问题:包括不认识的字词多音字,同义词反义词可让学生在自学中享受自由,无包袱,无心理负担,自由自在的翻阅着字典,查阅着资料。让同学交流自己的成果,取长补短。教师的作用是:点拨、鼓励、表彰,看谁发现的问题多,看谁解决的问题多。在交流中相互帮助,相互学习。采取了这些方法后,好玩的学生不玩了,班内自发的形成了一个“比、学、赶、帮、超”的风气。在学习中鼓励优秀,激发差生,采取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形式帮助差生,看哪个学习小组的失误少,差生就减少了。这样把全班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人心齐,泰山移。一年来我班的差生数量越来越少,学习热情也越来越高,不懈的努力最终换来丰厚的'回报。

  四、重视朗读感悟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为了使这些精彩之处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在朗读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

  五、多给学生阅读的时间,阅读的材料

  一年来,我鼓励学生自读一些报刊和一些书籍,定期检查他们的阅读成果。利用讲故事的形式,把他们学习的知识,以讲故事向全班同学汇报,看谁讲的故事多,看谁讲的故事好。这样一来,学生阅读的能力就提高起来了,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养成随读随记的好习惯,让学生写读书笔记,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每周一次总结,展示各自的成果。鼓励落后表扬先进,建立起以班长为中心的学生组织,并维持这个活动的持久性和长期性。

  六、各科教师相互协作

  合作共处,相互协调,是各科教师共同搞好班级工作的重要保证。在平日的教学中,做到不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不占用学生的音,体,美等课,真正使课改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体系。学生的素质看教育,教育的素质看老师。做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始终以这个观念严格要求自己,继续在教学中探索新课改的奥秘,为教育事业负起自己的责任,传授自己的智慧而努力。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4

  《桥之思》是北师大版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首散文诗,阐述了人们对桥直观上的认识和心智上的联想。通过图文对照,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心桥”的赞美。也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全诗共三节,分别写桥的功能、材料及样式,描述造型优美的桥,联想以尊重、谅解、关注和信任构建的心桥。本课以“桥之思”为题说明路桥虽不可少,但心桥更为可贵。课文内涵丰富,从桥的要素写到桥与人的关系,联系到人与人,心与心的交流,语言朴实,却富有哲理。

  今年我接手四年(2)班,经过近半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各种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回想以往,阅读教学中诗歌好像并未涉足上公开课,今天我终于抱着一试的心态,执教了《桥之思》第一课时,总体感觉还是可以的。

  一、导入激趣,课前预设

  我以一曲富有北京小调风味的《北京的桥》(配合多媒体的`演示)导入新课,吸引学生进入情境,破题而入。当学生欣赏了许多精彩的桥的图片之后,他们兴致盎然,我随即问:这么美的桥,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从而我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归纳出“桥的材料,桥的造型、桥的作用”等,这跟我课前的预设是基本一致的,因为我要利用这些答案来引出学习第一节诗歌,是比较顺当的。可见在备课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第一步。教师利用学生的回答,注意抓准切入点,归纳引导学生到知识点上,将是很有利的。

  二、媒体辅助,课堂生成

  一堂课下来,我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毕竟他们是刚升上四年级的学生,还是农村的一般孩子,认知的水平及视野仍然是不足的,对“桥”的知识面比较窄。我利用丰富的图片,配合不同的音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论视觉还是听觉都调动起来。在结合朗读的指导来加强学习的效果。可见多媒体的适当运用是肯定有助教学效率的。

  三、注重说话,课外延伸

  我一直认为:语文课就是通过让学生学习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受到祖国文化的传承滋养和熏陶。所以我也一直注重对学生的说话训练,希望让学习的效果得到巩固。在本课教学中,我也结合课文的学习创设了多处训练,例如:

  1、学习“幽静的公园里,碧波粼粼的湖面上,因为有了回旋别致的九曲桥,更显出湖光水色的迷人魅力。”一句是,我问:当你站在这回旋别致的九曲桥上,你会想到什么?

  2、学习“这样的桥存在于心灵与心灵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这句诗,我出示了以下补充式的排比句式让学生说话:

  心灵与心灵之间构筑起这座桥,()。

  民族与民族之间构筑起这座桥,()。

  国家与国家之间构筑起这座桥,()。

  3、在学习完第三节后,我出示了拓展训练——你想和谁架起一座心桥?说说你的心声吧。

  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我还是利用仿写的模式来指导他们进行想象说话:

  例句:我想用微笑和新朋友架起一座心桥,使我们建立深厚的友谊。

  仿句:我想用()和()架起一座心桥,()。

  4、在学习了整首诗后,我联系一年级孩子们学过的《水乡什么多》一课中的片段引出一个我的另一个说话设计:

  《桥之多》

  水乡什么多?桥多。

  东一座,西一座,

  东西南北千万座,

  出门就要把桥过。

  目的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所知,联系学习本课的知识收获,进行仿写训练——《桥之爱》、《桥之梦》、《桥之彩》、《桥之韵》、《桥之险》……

  四、板书设计,提纲掣领

  教学中,我比较满意的还有板书设计,也是我一直感兴趣研究的。本课的设计以简单为主,以抓课文主线为目的,并且与上述的最后拓展相关,形成一个整体,互相呼应:

  桥之用和谐

  桥之思桥之美

  桥之珍美好

  结语:

  教学是一门艺术,本课教学虽然得到老师们的好评,但其实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如大家提到的“应对全文先通读,整体感知;对学生的说话训练可以在放手些,可用事例加强体会“心桥”;注意不能太依赖多媒体”等。的确,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由此,我不禁想到:由于课堂容量比较大,有些教学环节还是显得有些仓促,说话训练有设计,但不能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尤其对学困生来说,有些拓展迁移有些吃力,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

  《琥珀》是一篇阅读课文。阅读课的任务和讲读课的任务是不相同的。一般地说,讲读课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知本课语文基本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在讲读课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显然,这两类课文的任务是有差异的。因此,其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

  徐国宣老师的这篇《琥珀》教案,紧扣了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来设计,真正体现了阅读课教学的特征,把阅读课文真正上成阅读课。在教学活动中,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总觉得阅读课文不好上,到底怎样上才符合阅读课教学的要求,总感到把握不好尺度。徐国宣老师设计的这篇《琥珀》教案,为我们上好阅读课文提供了范例。

  一、紧扣“半独立地理解”进行教学

  所谓“半独立地理解”,就是教学时既不是老师包办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要使学生的“半独立地理解”能有成效,首先就要把预习引进课堂。预习这个环节很重要,没有预习,就谈不上“半独立地理解”。这篇教案设计,其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预习课文,并检查预习的'效果,看看学生在预习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关键是:

  (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

  (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

  学生在预习中能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习的效果。预习及检查预习效果之后,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理解语言文字。这一教学过程,学生也是在“半独立地理解中进行。教学的主要方法是教师点拨,学生讨论。而教师点拨的方式是设疑启发。例如,要学生理解“约摸”一词时,徐教师是这样点拨:“‘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经过设疑启发,通过讨论,学生对“约摸”的含意就清楚了。

  从课文中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要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柏树,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天。第一个条件是显性的,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明显地表露出来,让学生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并把它读一读就能明白。

  第二个条件是隐性的,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徐教师十分注意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森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然后教师小结:“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备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意,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必备的另一个条件。

  二、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

  采用讨论方法,是阅读课文教学让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方法。现代教学论认为:集体自学优于个人自学,集体讨论优于个人独立思考。强调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必须辅之以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这篇教案设计,就是采用了讨论方法组织教学,用得扎实有效。综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五次讨论。第一次是“检查预习”时,指名学生读课文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

  (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

  (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

  通过讨论,互相启发、补充。发挥集体的智慧,学生就初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第二次是学习第一自然段、品味词语的含义时,组织学生讨论“约摸”一词是什么意思,让学生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感悟语言文字。

  第三次是对“科学家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句的理解,也采用了讨论方法,以发挥集体的想象力。

  第四次讨论课文的一个难点:“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第五次讨论课义的另一个难点:“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

  教案设计这样的五次讨论,旨在让学生通过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达到“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目的。采用讨论方法来组织阅读课文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必须注意两点:

  一是讨论必须扎扎实实,认认真真,讲求实效,切不可搞花架子,形式主义。我们过去听的一些公开课或比赛课.常常看到一些流于形式的课堂讨论。比如教师要学生转过脸来进行四人小组的讨论,但当学生转过脸来刚开始讨论,教师马上宣布停止讨论而转到别的教学活动上去了。这样的讨论,显然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是不可取的。

  二是要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组织讨论(这可从这篇教案的设计中看出来),并非什么问题都要组织讨论。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学反思11-01

四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01-20

语文四年级教学反思07-14

语文单元复习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2-14

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教学反思01-16

语文观潮的教学反思02-19

语文习作教学反思01-11

语文bpmf教学反思11-10

语文《秋游》教学反思01-11

语文《雨后》教学反思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