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反思(合集15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2-11-26 11:29:2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反思(合集15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学反思(合集15篇)

语文教学反思1

  现实告诉我如何进行语文教学,特别是高三语文教学。我将系统、重点地梳理五本必修教材的基本内容和知识点。我将研究近年来高考的考试指导书和语文试卷,然后逐一比较分析,掌握各类题型的命题特点、规律和趋势,以及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领,最重要的是,我应该从大量复习和训练题中仔细挑选、裁剪和拼凑出一套练习题,然后让学生来做。完成后,他们会纠正,纠正后解释,解释后再做,一轮又一轮,一天又一天干燥出汗,头晕目眩,筋疲力尽,据说这就是对学生负责!

  我必须这样做。然而,一种羞辱感和羞耻感在我的心中滋长。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它干扰了我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我一直在努力寻找一种能够减少培训次数、提高效率的实用方法体系,以应用于高三语文教学实践。经过长期不懈的探索,我觉得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

  用于管理层;没有字面意义。这不能简化为管理层;,也不能孩子气地将其定义为纪律。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引导”和“指”,即引导学生的精力投入,安排时间是激发学生的方法,激发主体的欲望,激活学习活力。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的语文实践技能和竞争水平,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和复习语文,我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方法。

  首先,增加负担总是失败的

  高三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时期。在高中三年级,人们觉得进行高剂量、高难度的训练是合情合理的。通过考试促进学习可以一箭双雕:能够检查水平、发现问题、促进复习、能够真是一箭双雕。为什么不呢?老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也很好。然而,这种误入歧途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增加负面影响的做法,似乎毫无疑问,既没有科学价值,也没有可操作性,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也是一种永远无法弥补损失的失败。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和难度没有正相关,没有“质量”保证的“量”的叠加不可能导致“质量”的飞跃。此外,提高难度也不能稳定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与理科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它的教材、要求、目的、应用方法和知识结构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对汉语知识的理解、理解、联系和使用,即理解原则、理解经验、联想、迁移和应用,以及在汉语学习中,理解和理解的重要性是任何其他学科都无法比拟的。这是学生必须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理解”和“理解”既不能通过教师也不能通过考试来完成。可见,目前高三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是教师错误地将教学重点投入到频繁、无休止的考试中。第二,教师和学生必须应付频繁的考试,而且精疲力竭。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进取的准备,效率很低。他们将不可避免地缺乏成就感,这使人们身心疲惫和悲观。为什么考试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这是许多中国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证明,在考试中津津有味、孜孜不倦地谈论一切的做法已经走到了死胡同。

  我认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求的原则。高三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让学生取得好成绩。

  要实现这一目标,有两种方法:

  一是降低考试难度和频次,

  二是加强管理,创业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II、让高三学生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在学习汉语方面缺乏成就感,这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学生的积极学习愿望和条件有因果关系。

  此时此刻,是时候思考以下问题并做出选择:

  ① 为什么汉语知识和考试场地很少,但学生不善于学习,老师对他们的教学不满意

  ② 教师和学生最需要的结果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过程中经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

  ③ 高考语文试题的整体难度不高,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总是不按预期

  成绩我们需要学生取得优异成绩,而更难更奇怪的训练是学生取得优异成绩道路上的绊脚石。学生的语文成绩很差。从肤浅的逻辑推理中得出的结论将是简单、简洁和令人信服的:学生的“双基”确实太差了。事实上,语文学习不尽如人意,归根结底是过时的、误导性的语文教学模式的必然结果:过多的训练妨碍了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梳理巩固了训练难点,消耗教师和学生的热情和信心,让人们产生教师徒劳无功,学生一无所获的错觉。从长远来看,削弱的是前进的动力,增加的是失败的情绪,削弱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质量,浪费宝贵的时间。

  正确的做法是尽快降低汉语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到学习的有效性,适当难度的训练也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言测试和培训中。只有当我们有条件大胆承认学生的学习和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活力和兴趣,稳定他们的信心,而且有助于发现、思考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新的复习。

  正确的做法是尽快减少考试或培训的频率,让教师和学生反思过去,纠正现实,规划未来,让教师有机会引导学生,让学生有条件储备知识。给学生时间去利用,而不是把时间交给老师去做毫无价值的、不知疲倦的考试。不"练"一段时间,练几千天,不"练"一段时间,不"用"后备力量,如何迎接挑战?,管理第一,指导最重要确立“管理第一,指导最重要”的基本战略,摒弃盲目、不计后果地增加时间和问题,增加不必要的压力,努力追求管理效益,从指导中收获成果,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有效消化中追求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和发展语文技能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是高三教师最常使用和享受的基本模式:

  ① 大量的叙述

  ② 大量的训练

  ③ 不断地否定学生。

  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数据成分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很明显。这种方法的缺点不仅是学科倒置,学生的参与被取消,教师过于屈尊。

  此外,这种方法也符合孙子所谓“围攻”的战术特点:

  ① “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

  ② 它是长期的,而且“长时间会使士兵变得迟钝,打败犀利者”,这种效果在高密度、高强度的叙事训练中被抵消了。值得注意的是,叙事与训练是两把“双刃剑”。

  ③ 在训练不力和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们会逐渐失去提高汉语学习水平的信心,士气越来越低落,意志消沉

语文教学反思2

  成功之处:

  汉语拼音的学习更需要从形象直观的图片、音频入手。如讲解“a”时,首先从图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画了什么?在做什么?学生通过图中扎辫子的小姑娘发出“a”的口型在唱歌识记“a”的形和音,小女孩发出的声音就是字母“a”的音,张大嘴发“a”要响亮。通过此种更为直观形象的方式帮助一年级的学生更易接受抽象的知识点。在教学中,我很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读书写字姿势要正确,书写的指导,为学生写好字打下基础。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元化记忆方式,编顺口溜记忆(张大嘴巴aaa)、用动作表演记忆(表演口型猜字母),使学习富于情趣,让学生愉快学习。

  不足之处:

  给孩子的机会较少,没有充分发挥学生们的自主性,大部分是以教师讲授、学生参与为主,希望进一步充分发挥小老师的力量和作用,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力争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

语文教学反思3

  有了第一次执教《匆匆》的经历,听了大家的建议,我重新审视自己。

  教学中,过于按照设计好的教学流程进行授课,面对中间出现的突发状况没有及时调整,因而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当学生朗读不到位时,我没有给予及时的示范引领。在交流句子中,有的孩子没有听清要求,一股脑地将从参考书中抄来的理解和盘托出;还有的孩子思维跳跃,交流作者思考了哪些问题时,竟提到了“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面对课堂上出现的这些超出我预期的问题,我的阵脚乱了,大脑一片空白,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引领,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有那么几秒钟我怔住了。从没有像这次执教带给我那么大的触动,带给我那么多的思考,也让我真正体验到“预设与生成”之间,会有那么多的意想不到。

  说实话,当初进行《匆匆》设计时,我没少犯愁。对于这样一篇经典散文,感悟文中所流露出伤时惜时的情绪,学习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刻画时间匆匆的写法,对于十二岁的孩子来说是一个挑战。是关注内容理解,还是侧重学习表达?经过一番斟酌,我将学习内容定为从文中发现文字表达的奥秘,欣赏其中的精妙,领悟作者思索中带来的启迪——珍惜时间,不白走这一遭。

  如何引领学生一步步走向文本深处?我将本节课的重点放在欣赏文字,品情悟理上。在简单的导入之后,学生带着要求自读思考,勾画批注,碰撞交流所思所想,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与感悟。在一层层的研读中推进思考,发现作者写作的精妙,推己及人,看看作者逝去的日子,想象自己的日子,仿照文中的写法,抓住生活中的小事,运用动词展现时间匆匆,带领学生经历“语言输入”与“输出”的过程。在练笔环节中,学生们的表现着实让我惊叹。一个孩子写道“玩电脑时,时间从噼噼啪啪的敲击键盘声中跳过;擦黑板时,时间从洒落的粉尘中飘走;思考时,时间从快速运转的大脑中穿过。”“跳”“飘”“穿”无不生动地写出了时间的匆匆。来自文本,丰富文本,超越文本,这不正是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体现吗?我欣喜之余陷入深深地思索。只有认认真真地读书,扎扎实实地思考,循序渐进地引领,文本生活牵手,给学生更大空间,多元关注,才有这妙笔文字的呈现。这正是“教语文”的魅力所在吧!

  课堂上,我适时补充相关资料,更好推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在交流“痕迹”之后,质疑“朱自清真的没有留下游丝样的痕迹吗?”借助24岁之前的资料展示,学生知道了“不是没有留下痕迹,而是他认为自己做的还不够!”朱自清不满足,不甘心,在思索,在追问,创设情境朗读一连串的问句,与作者对话。出示24岁之后的资料,学生们一边看,一边发出惊叹,不断思索、执着追求、不甘心虚度光阴的朱自清留在学生的脑海中。此时,在师生声情并茂的对读中,寻找自问思索的答案,与自己对话,表达珍惜时间的心声。

  课堂上的精彩让我欣慰,出现的问题让我深思。一节课下来,感觉时间匆匆,脚步匆匆。我很矛盾,如果将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是否可以重点抓住二、三段进行文字训练。我也曾有过这样的设想,但考虑到本单元的目标——领悟哲理,与编者对话,单元训练目标不好落实了,让我放弃了那个设想。

  我想进行文字训练,践行语文的“工具性”,又想将“人文性”渗透在其中,实现单元目标?鱼和熊掌兼得,不知可否?

  时间匆匆,脚步匆匆,我的思索没有停止……

语文教学反思4

  1.在教学诗句时,我首先找出诗句中关键和难理解的字词,扫平障碍,继而再理解诗句就非常容易了。

  2.古诗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除了老师示范,我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挺好。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真还有些古人吟诗的味道呢!其次老师还在古诗释义的基础上再加以联想和想象,另配上悦耳的轻音乐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边听边体会诗中的意境,这样既能把学生带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为学生后面能顺利改写古诗作了良好的铺垫,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3.以前教学古诗大多采用串讲形式,这里且不谈它的效果如何,至少我以为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维活动,自主合作,带着问题,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诗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不能直接释题,还得逐词理解后才能释题。这是四年级的第一首古诗教学,也算是学习古诗的起步,学生理解诗句的方法还要加强。应以解词串句法作为理解古诗文意思的主要方法。

  2.课堂部分在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点做得还不够,不自觉地以教师为主,应让“教师为导,学生为主体”成为习惯。

语文教学反思5

  由于这个学期我们高一的语文老师依然是采用以”导学案”为主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所以我的教学反思主要就从”导学案”的设计,编写,实施运用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设计编写上,有些”导学案”问题的设置显得或者琐碎,繁杂。或者机械,呆板。

  ”导学案”实施运用成不成功,有不有效,关键取决于设计编写是否科学合理。而设计编写是否科学合理又关键取决于问题的设置是否精当,巧妙。这一认识在我们高一语文备课组已经形成了共识。上完一堂课后,我们经常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导学案”里一个好问题的提出对激发学生思维,调动课堂气氛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反过来,如果”导学案”从头至尾都没有一个真正让学生感兴趣,非常想去探究的问题,那这节课又将是多么地乏味,甚至有可能比传统的老师一个人讲还要乏味。

  问题是,虽然在思想认识上,我们非常清楚地知道问题设置的重要性,但在实际设计编写的过程中,却还是屡屡出现问题设置不当的情况,导致一堂课的失败。这里面固然有好问题的设置和提出本来就是一个难点这一客观情况,但和我们老师思想认识上的某些误区也不无关系。

  有些老师担心学生会遗漏掉某些重要的知识点,因此在”导学案”问题的设置上总是”贪多求全”,想面面俱到,一网打尽。数量上一篇课文的”导学案”就设置了十几个问题,范围上基本涵盖和”教参””目标””示范”有关的所有知识点。这种设计思路出发点无疑是好的,学生确实能学到更多东西。问题是课时够不够?即便够的话,就能保证学生全部学得到吗?实践证明,这种想什么都教给学生的做法往往是什么都没教给学生,想什么都让学生学到往往是什么都没让学生学到。

  因此我认为,”导学案”在问题的设置上一定要有”精品意识”,宁愿少而精,也不要多而滥,数量上以三——五个为宜,最多不超过七个;内容上,突出重点,难点,不太重要,可讲可不讲的尽量不讲,把它们留给学生,要相信学生。

  与问题设置的琐碎,繁杂相比,机械,呆板的问题设置对学生探究积极性的打击恐怕会更大。有些老师受考试和教辅资料的影响,老是用出出正规考题的思维模式设置“导学案”上的问题,不敢求“新”,求“变”,求“异”,设计出的问题往往和“目标”“示范”上的问题大同小异,甚至一模一样。

  我不知道这种资料上有现成答案的问题如何去激起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尽管我并不否认这有提醒学生注意,强化学生记忆的作用,但我还是想说,能不能换种思路?设计出资料上没有但在思考时又不得不利用资料或课本的问题。虽然这样去设计问题肯定要加重老师的负担,但我相信,只有这样设计出的问题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实施运用上,主要是评价机制的缺失造成的问题

  是不是设计编写的问题处理好了,“导学案”的实施运用就不存在问题了呢?并不一定,除了我在上学期教学反思中提到的老师要加强“导”的作用,提升“导”的艺术外,这个学期我又有了个突出的感受——评价机制的缺失对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很大负面影响。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来自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比较起来,外在占主要方面,毕竟在应试环境下真心喜欢学习,爱学习的学生是少数,甚至可以说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实还是来自于家长、老师的鼓励,同学、朋友的艳羡以及周围人的肯定。高一年级实行“导学案”以来,创造了大量让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比如板书,写黑板,中心发言,朗诵,表演,质疑,辩驳等,再加上分组学习、讨论、竞赛的方式,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表现欲,好胜心,课堂气氛确实比以前活跃得多,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学习竞赛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了很大提高。

  问题是对那些表现活跃的、精彩的学生我们老师除了口头表扬之外似乎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对那些做得还不够好的学生也拿不出什么有效的激励措施。如果仅仅是口头表扬或批评而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奖励或处罚(比如发奖品,加学分或者扣学分),恐怕大多数学生的表现热情或畏惧心理都很难持久,结果是课堂成为少数积极分子的舞台,而大多数人选择成为观众,而这种情况似乎在大多数班级已经普遍存在,有些班级甚至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恐怕主要是缺少有效的评价机制。没有评价机制,对于大多数渴望从学习中捞取“实惠”的学生,他们究竟有多大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是个很大的问题。尽管学校试图在学分评定上起到相应的或奖励或处罚的作用,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的形式化倾向反而导致更多的学生对此更加的不屑一顾。所以,我建议学校一定要建立严格有效的评价机制。

  以上就是我这个学期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语文教学反思6

  对于学生的教育存在持久性和反复性,因此对于学生的教育应该是坚持不懈的过程。

  本班有个学生每次上课开始都不起立,上课说话、吃东西。很令人头疼。观察其一段时间后,该行为未有转变,反而越来越严重。终于在今日课后找其谈话。该生一开始不愿出来,后在出来后又沉默寡言。在我一番说教之后,他抬头看看我,只说了一句话:老师,你能否答应我一件事,别把今天的事告诉我班主任。

  我答应了。他说:我以后上课不说话了。我笑笑。

  明天,看他的表现啊。

  师者,担负“传道、授业、解惑”三大任务。因此在做好教学的同时,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才能在此基础上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我们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处理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需要我们有着丰富的知识和耐心、爱心。当学生违反纪律时,我们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气急败坏,暴跳如雷”,而应细心观察,分析原因,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以便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语文教学反思7

  《掌声》这篇课文描述的是残疾小女孩小英经过同学们给她的两次掌声,从一个内心自卑的人变成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应对生活”。这篇文章语言质朴,但在平谈的叙述后面饱含着一个充沛的情感主题:文章中“掌声”代表着鼓励、尊重,代表着“爱”。全文以英子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多次写到英子的神态与动作。所以,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怎样经过英子的外在动作、语言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这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学习这一课,我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的:

  一、前后比较,感受小英的变化。

  1、初读课文,想想:小英是一个怎样的人?(胆小、自卑、没有勇气应对现实)你从课文的哪个地方看出来的?“

  抓重点句: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反复让学生朗读这句话,理解“默默地”、“总是”说明什么?

  2、可是不久以后,小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她变得怎样样了?(活泼、开朗、自信)“说也奇怪,从那以后,小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她和同学们一齐交谈、做游戏、排练节目……”)是什么使小英发生这样的变化呢?(掌声)

  二、感悟重点,领会两次“目光”和两次“掌声”的内涵。

  课文的2----5自然段写出了小英的变化,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1)同学们给了小英几次掌声?用不一样的符号画出表示掌声语句。

  1、抓重点句子:

  (1)一天,教师让同学们轮流上讲台讲故事。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2)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

  教学中,对以上两个句子反复指导朗读,对两次“目光”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第一次“目光”包含着关注、期待,也有少数学生准备看笑话的意思。而第二次的“目光”中更多地包含着鼓励、支持和信任。

  (3)就在小英刚刚站立的那一刻,不知在谁的带动下,教室里骤然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的流下了眼泪。

  (4)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教学中,让学生抓住两次掌声的句子,带着不一样的感情反复朗读,体会两次掌声中包含着同学们对小英的鼓励、支持、信任、赞美、欣赏,正是同学们的爱心,才使小英由原先的自卑、忧郁变为自信、开朗,勇敢地应对生活,从而懂得生活中要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要把自我的掌声送给别人的道理。

  三、采集名言,树立自信。

  课后,让学生采集自信名言,读一读,背一背。让这些名言时刻激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异常是对那些忧郁、自卑的学生更是一个很好的鞭策。

  1、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本事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本事能够发挥80%---90%。

  2、生命是不能害羞的,害羞成不了气候,错过了自我的天才,生命将是一场浪费。

  3、不必害怕阴影,它只可是意味着附近有光。

  4、去做你害怕的事,害怕自然就会消逝。

  四、拓展练习,培养写作本事。

  以《掌声》为题,写一写自我在什么情景下得到过别人的掌声或在什么情景下把自我的掌声送给了别人的事情。

  五、不足:

  教学中,对学生的发散思维没有很好地进行培养。如:“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终慢慢地站了起来。”小英为什么“犹豫”?她当时是怎样想的?“犹豫”是什么意思?“教室里响起热烈、持久的掌声,小英感动的流泪了”此时,你想对小英说些什么?“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她为什么要向大家鞠躬?她会对同学们说些什么?这些教材的的空白点,没有很好地挖掘,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以《掌声》为题的写作练习,没有很好地进行指导,学生写得不够梦想。

语文教学反思8

  《一个降落伞包》这篇课文,通过记叙周恩来同志在飞机遇险的危急时刻,将自己的降落伞包让给叶挺的女儿——小扬眉的感人故事,歌颂了周恩来同志临危不惧,将生的希望带给他人,将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格。

  通观整篇课文我们可以发现:这篇课文虽然直接描写周恩来同志让伞包的文字不多,只有两个小节,但是就是在这两小节中,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的刻画,寥寥数语就将周恩来同志不顾自己的安危,舍己为人的品质描写得入木三分。

  “学写一段话,写出人物的几个连续的动作。”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而要使学生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无疑首先要能够让学生感悟到作者在写法上的精妙之处。如何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巧妙呢?结合班级实际做以下处理:

  首先出示学习要求:

  1、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当飞机遇险,小扬眉的座位底下没有伞包,急得哭了的时候,周恩来同志是怎么做的?用笔圈画出描写周恩来同志动作的词。

  2、想一想:从周恩来同志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什么?

  经过一番自学交流、学生较为顺利地找出了相关的动词,并体会出周恩来同志言行的崇高、伟大。而后,我指着黑板上的板书问道:“这几个动词间的先后顺序能否交换,为什么?”“不能。因为这是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颠倒就不能成立了。”学生们纷纷答道。“那么课文中描写周恩来同志动作的几个词,能否换成其他的词呢?”我又进一步地问道。在片刻沉默之后,有同学举手说:“老师我觉得其余几个动词不能换,但“跨”这个词好像能够换成“走”。”“听了他的话我将“走”字写在了黑板上,问道:“你们是否同意他的意见?”话音刚落,立刻有同学反驳道:“老师,我认为不能换成走,因为当时情况很紧急,用“走”不能突出急切的心情,而“跨”说明步子迈得很大,能突出当时情况很紧急。”“那么用“跑”呢?”我顺势问道。立刻有人反对到:“也不行,因为当时是在摇摆不定的机舱里。不可能跑,否则会摔跤的。”

  “对呀,在描写人物的一系列动作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注意按照动作的先后顺序来写,同时还要注意选择最为恰当的词语,这样才能写准确,写生动。”我因势利导地提醒到,而这两点也正是下一步,指导学生完成写话的要点所在。

语文教学反思9

  例如,讲授《隆中对》这篇文章,必须要讲给学生文章涉及的历史背景,对三国前后的战争形势的了解应该学习的一个难点。在初一的历史课上,学生虽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年龄的原因往往不够深刻,因此教者要把当时的形势讲给同学生,学生才能真正理解隆中对策的战略意义,真正深刻体会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如果教材上有了一两幅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的形势图,学生依据地图自主探究,教者略加引导甚至不加引导,上述目的不难达到。同时,插入此文的地图同样可以服务于与《隆中对》密切相关的《出师表》。

  又如《岳阳楼记》一文,的确很有必要让学生知晓“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的洞庭湖在神州版图上的地理位置,这样学生才能深刻体会千百年来荡涤无数忧国之士的心怀的洞庭湖那种“衔远山,吞长江”的浩淼的气势,才能深刻理解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的意义,才能深刻体悟岳阳楼名扬天下、成为无数志士仁人精神栖所的原因,教育论文《关于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让地图伴语文教材放光彩》。在这篇教材中插入标识洞庭湖、岳阳楼地理位置的地图相当必要。

  插入地图的另一作用是能够使学生在看图识图过程中增长地理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细心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在学习区域地理的时候,由于孤立的学习地理学科,有很多学生不能把地理课所学运用到其他的阅读或生活实践中,时间一久,学过的都忘记了。在语文教材的一些篇章中适当插入地图,确实能使学生把学到的地理知识、看图常识自觉运用,这样加深对地理常识的掌握。尤其是,在学习语文课文的同时,时常看到祖国地图,对祖国的区域地理知识,包括很多地名的变迁等,会了然于心的。这种跨学科的知识整合正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

  例如,《愚公移山》一文,同样有必要插入地图。“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宏伟图景,“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美好结局,绝不仅是美丽的神话,的确是黄河中下游平原与汉江平原相连的一马平川地貌的形象描绘。学习此文,与所学的地理知识相联系,自然会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语文教学反思10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好的课堂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一开始就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并积极地参与思考。这节课我注意导课的针对性,导课的趣味性,导课有趣味才能吸引学生。导课的简洁性,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我还注意阅读的指导:

  一、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

  1、带着题走进课文。通过读找出课文中的答案,使学生有兴趣走进文本,使阅读带有目的性。阅读课文畅谈感想。给孩子表达独特感受的机会,引导他们发现阅读的乐趣。

  2、提出质疑加深对话。引导孩子抓住文章重点,提出疑问,激发学生进一步与文本对话、探究课文的兴趣。

  3、边读边想探索答案。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疑问再次走入课文,边读边想象仿佛看到的景色,并从中寻找答案。

  通过以上教学,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学会阅读。

  二、重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充分相信学生,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并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老师适当提出或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方法与步骤。如:在探究学习时通过“读、想、说”理解课文的重点段,使自主学习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语文教学反思11

  从事职高数学教学工作已经多年了。对于职高学生的基础和习惯的特殊性,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50分钟的学习效率,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要教好职高数学,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现状和认知结构,了解学生此阶段的知识水平,以便因材施教;其次对教材有整体的把握和认识,这样才能将知识系统化,注意知识前后的联系,形成知识框架;再次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

  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把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备课时要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要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适当地还可以插入与此类知识有关的笑话,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尤其是在选择例题时,例题最好是呈阶梯式展现,我在准备一堂课时,通常是将一节或一章的题目先做完,再针对本节的知识内容选择相关题目,往往每节课都涉及好几种题型。

  三、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在一堂课上,有时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四、关爱学生,及时鼓励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并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的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

  在一堂课中,教师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手,动脑操作,刚毕业那会,每次上课,看到学生一道题目往往要思考很久才能探究出答案,我就有点心急,每次都忍不住在他们即将做出答案的时候将方法告诉他们。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学生往往会想出我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来。

  总之,要提高学生在课堂50分钟的学习效率,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用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根据职高学生的自身特点,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语文教学反思12

  这一课,学生们真的给我带来太多的惊喜,让我惊讶于他们语言的美丽,心灵的美好,思维的活跃,想象的广阔。这篇课文是一首诗,又似一篇引人入胜的童话。通过对柳树与春雷、春雨、春风、春燕这些景物生动、形象地描绘,让学生理解春天、感受春天里事物的变化,从而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

  我请学生想象一下,春雷怎么样和小柳树说话的,说些什么,想想平时爸爸妈妈怎样叫醒自己的。同学们就七嘴八舌的说起来。有的说:“小柳树啊,你要起床了,春天来了。”有的用上了识字一的课文,春回大地、百花齐放开真美啊,小柳树快看看吧。我又请学生想象一下,小柳树会怎么样的醒来,最好能用动作来表示。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有的伸伸懒腰,打个哈欠,动作逼真极了,并且配上语言“我就起来了,春天真美啊”课堂活了,学生的情感与智力便从沉睡中醒来,漾起四射的活力。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学生便有一对奋飞的翅膀。生活有多美,语文的画卷就有多美。他们真的把自己当做了小柳树,所以在朗读的时候,他们读得特别用心,特别入情。

  我特别注重学生在朗读上入情,当读到小柳梢哟,软了,这一句时,我启发孩子想到那嫩嫩的叶子,想到夏天女孩穿的绿色裙子,风一吹飘了起来,温柔的飘着,软软的。引导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在后来的几节的教学中一味的注重自己的理解,没有突出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如果这样做将会更好。“请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果你读得美,这棵柳树就会为你睁开眼睛。”;“小柳树有点醒了。”;“小柳树听了你们的动听的朗读声,他终于醒了。”“春雨是怎么样给小柳树洗澡的?请你带着这种感情读一遍”等这些让学生在朗读中学会自己想象,让学生进入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更好地融入了课文的学习和理解之中。

  最后的教学中,我提出课堂拓展“春天来了还有什么醒着呢?”同学们回答非常的踊跃,从他们的口中,美好的春天以诗的语言源源流淌。不仅语句优美,更突出了孩子们的童真童趣。

  通过教学的尝试,我深深体会到教学时,应该注重突出学生主动性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多主动思考,以便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斐斐,课件园。

语文教学反思13

  高一即将结束,回顾过去的一个学期,觉得值得思考、总结和改进的地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这当然和新课程的实施这一大背景有关,但正因为如此,才更需要我们每一个新课程的参与者、经历者把在教学一线的亲身经历、亲身感受以及经验教训认真总结,好好反思,让自己在今后新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下面就来谈谈本人在高一第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曾经有过的一些错误认识或做法。

  一、以为新课改就是要完全摒弃传统教法的错误认识

  我们常说“除旧立新”,一个新的理念的实施确实是建立在“破”的基础上,“有破才有立”。这一次的新课改也是如此,它在课程结构设置、目标设计等很多方面都有较大的改革,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就使得我在教学中力求新的同时,容易忘记一些好的传统教法,特别是在语文教育中行之有效的一些教法,比如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记、多写、多练以及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挖掘、深入、延伸、拓展和精讲。事实证明,以上的方法虽然传统,但效果显著,在语文教育中大力提倡创新的时候,吸收和融会传统教法的长处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方法实施中产生过的错误做法

  (1)导学案运用中的错误做法

  我们这次高一语文的新课程教学一个重要的“新”的标志、新生事物是“导学案”。“导学案”在山东兖州一中的成功经验已经证明它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思维,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出于经验的不足和对学生学情调查了解的不够,往往会采取这样一种片面做法——只注重导学案的“学”和“讲”,却忽视了导学案的“导”,结果经常会把课堂变成做题目(做导学案)和讲题目(讲导学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学生的厌学。事实证明,如果导学案只“做”只“讲”却不“导”的话,对学生的“学”恐怕很难产生什么积极的、正面的影响。所以,如何设计好导学案并进一步利用好导学案,使它能够真正调动学生、激发学生、解放学生是一个急待解决的课题,需要我们每一个新课程的参与者、经历者好好动一番脑筋。

  (2)合作学习中的错误做法

  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资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对于什么是合作学习,我在实践中曾有过这样那样的一些错误做法:

  ①、将小组合作等同于小组讨论。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我便会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这个问题”。于是学生便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了。其实,这样的小组讨论由于不是在明确的团体目标指引下的群体学习行为,因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②、教师缺场。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我有时会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有时又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我再开始依次听取各组的汇报,汇报完毕,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其实这样的合作学习事实上只是一种形式,因为缺乏教师的指导,学习效果也欠佳。

  ③、合作学习被用得过滥。有的时候我在课堂上不分问题是否合适都让学生进行讨论。合作学习呈现极大的随意性。其实有的合作任务很简单,更适合自主学习,完全没必要合作学习。有的问题学生意见基本一致,也不需要共同探讨。频繁、无价值的合作不但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还容易使学生养成遇到问题浅尝辄止,一味依赖他人的不良习惯。事实上,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两者并不排斥。

  ④、小组中分工合作意识不强。没有分工就谈不上合作,但有时候,在我的课堂上,往往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分工,学生做的工作只是一个意见交流,最后找一个同学来汇报即可。而且,往往是小组中比较积极的学生会经常被推举来做汇报。这样,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以上两点新方法中的错误做法是我在新课程实施中曾经有过的较为突出的现象,可能还存在着其他的问题,篇幅有限,在这里就不一一说明了。

  总的来说,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我们不但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有发现问题、预防问题的能力。在这里提出几点误区也是为了使我们的教学之路能走得更顺畅。问题出来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更应该防患于未然。在新课改的路上,让我们少些误区,多些成就,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

语文教学反思14

  语文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也是巨大的。然而,长期以来,语文学科并没有得到学生应有的重视,特别是在职高,其地位已被列在主课之外,这一点在许多学校都已是不争的事实。分析下来,语文课缺乏吸引力是原因大都是学习语文没有多大用处,语文考试成绩难以拉开差距,并且往往成绩与实际程度不符,导致学生不愿花力气是更主要的原因。改革考试方案是上级有关部门的工作,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则一直致力于寻找一条能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较好地结合的道路,在帮助学生提初其考试分数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奠定其文学素养的根基。

  一、打好基础。

  (一)早下手,抓反复。

  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问,靠短期强化往往毫无效果,学生的各科学业难度逐渐加深,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年级越高就越难在语文上投入很多精力,所以,要在学生高一刚入学时就抓紧其语文的学习。

  高一刚开学,我们就分发了一套文学、文化常识和古诗词名句名篇摘录的材料,让学生在空余时间背诵。为了克服遗忘,我们将这部分内容定为每学期开学摸底测验的必考内容,让学生在反复不断的复习中加强记忆。

  (二)用足教材,以"本"为本。

  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非常重视利用教材,按照教材的体例,有步骤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能力。总体上采取先慢后快、重点篇目慢非重点篇目快的原则,有变化有侧重地实施教学。

  课内现代文中的必读篇目我们也是篇篇必上,但教学重点不是让学生记住对课文本身理解的结论,而是使其了解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并将这种思维过程中所用的方法迁移到课外文章的阅读中去。泛读课文则是选择某一侧面,以学生讨论为主,运用所学方法自主解读文本。

  二、广泛拓展

  (一)印发课文相关资料,如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同一题材或体裁的不同作品等,引导学生课外自读。

  (二)坚持以网络辅助的形式扩大学生阅读量,把握时代脉搏。

  (三)坚持写随笔,抽时间做评讲,优秀作文印发给全班。

  三、确定目标

  (一)我们要求,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语文学习目标,目标可以有所不同,比如,有些学生可以确定为练好普通语,有些学生可以确定为写好文章,而有些可以确定为多读名著等等。这是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而定的,也是职高的特点。

  (二)对于考试成绩,我们对学生也有要求,根据其入学成绩,鼓励其每次考试都能有所提高。能够做到上课认真听讲,不与同学交头接耳,不做小动作,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对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能够当堂完成;对不懂的问题,主动和同学商量,或者向老师请教。

语文教学反思15

  综上各位老师的观点:第一单元欣赏小说:《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这三篇小说分别是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中国现代小说和外国小说,从内容的归属上来讲,编者力图使教材包含古今中外的作品,但是这样的编排,使我们的教学有了一定的难度,小说与小说之间的跨越太大,联系不强,但这几篇小说在情节结构上都有着比较一致的特点,那就是情节结构相对复杂,反映的社会比较广,而且风格多样,增强了文章的深度。

  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是一件通过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的文学样式、欣赏《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可以通过分析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政策情节,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这三个要素来把握小说的主旨,而其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则是重点,三篇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很成功的,像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祥林嫂、桑亚哥,无不栩栩如生,学习时可以从人物格言、心理、神态、动作等方面来把握。

  本单元提示中提到另外一个学习重点就是品味语言,包括对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以及作者的叙述语言的品味。

【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学反思11-01

语文单元复习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2-14

语文听课教学反思11-11

语文猫教学反思11-12

语文教学反思05-14

语文《雷雨》教学反思07-27

语文《散步》教学反思08-04

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8-08

语文《老王》教学反思05-24

教学“语文园地”的反思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