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剪枝的学问》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语文《剪枝的学问》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语文《剪枝的学问》教学反思1
课文记叙了“我”在桃园里和王大伯之间的一段佳话,深入浅出的告诉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中充满了哲理,充满了知识。我们必须留心周围的事物,注意向生活学习。但是剪枝对于我们这些城市的孩子来说非常的陌生,因此,为了上好这节课,一开课,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在开放的氛围中积极思考,大胆提问。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自主阅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生生、师生的交流互动中探究。接着,在精读课文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朗读、品析,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体验,激励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促进学生在回味品析中领悟到课文内容中蕴含的道理;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发现和探索,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剪枝的学问》教学反思
从本课的教学目标来看,《剪枝的学问》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主要有两个:
一是精读课文,感受“我”的心理变化;
二是细读课文,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通过这两个教学目标,来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为达成这两个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力争做到“简约而不简单”。减少是为了增加”是剪枝的学问,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讲,也是教学的学问。课文描写“我”的心理变化,用了“满怀好奇—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这一系列词语,这是作者的精心安排。因而我的教学设计也是紧紧抓住文章的这个课眼。
在精读课文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朗读、品析,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体验,激励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促进学生在回味品析中领悟到课文内容中蕴含的道理;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发现和探索,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最后我引导学生去思考,除了书上的以外,还有哪些学问是课文外的,但是也非常重要。学生议论纷纷,找到“怎么区别枝条,如何剪”等系列问题,开阔了思维。
三年级语文《剪枝的学问》教学反思2
这篇课文的正文很好讲授,一是让学生明白这样的一个道理:“减少”是为了“增多”,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二是指导学生理顺好作者的`一个行文思路,不仅纵向上按照时间(季节的转换)来写桃树的变化,而且横向上也反映了作者心理的一个变化过程。
课后,我让学生讨论一下生活中减少是为了增多的例子。有的同学能举到超市里薄利多销行为,为此我感到很满意。但有的同学举了抽奖时,放入很少的钱,却赚了几千块的例子。我听了之后很恼火,对他们受到社会上不良行为和不良风气,特别是尚俗的晓幸心理影响往往难以判别,甚至于盲从,感到困惑.及时对学生做了正确引导。后来还有的同学提到凯巴伯森林里的捕杀狼增加了鹿的数量这点,我又花了一番口舌对他们进行强调,不能这样说,因为这本来就是生态失衡的鲜活例子,是不能用于今天的讨论。因为课前没有让学生充分收集事例,所以他们举出的例子很混乱。这点我想在今后教学中该多注意才是。
【三年级语文《剪枝的学问》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剪枝的学问》的语文教学反思范文07-06
《剪枝的学问》教后反思04-12
苏教版三下《剪枝的学问》教学反思04-29
《剪枝的学问》教学实录+教学感03-13
三年级语文《剪枝的学问》ppt04-26
《剪枝的学问》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09-23
薛法根《剪枝的学问》精彩教学实录04-06
三年级下册《剪枝的学问》优秀教学设计-04-02
小学三年级《剪枝的学问》说课稿05-01
苏教版三下《26、剪枝的学问》教学设计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