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矛和盾的集合》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矛和盾的》

时间:2024-04-11 11:53:21 三年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矛和盾的集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矛和盾的集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矛和盾的集合》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矛和盾的集合》1

  一、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三、课前准备:

  1、教师:生词卡片、矛和盾的图片、坦克的图片。

  2、学生:阅读有关发明家的发明故事。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谈话】

  趣味数学题:

  出示:橡皮+铅笔=( )电风扇+取暖器=( )

  电视+电话=( )( )+椅子=轮椅

  同学们表现得很不错!老师要奖励大家听一则寓言,准备好了吗?《自相矛盾》

  一、导入新课。

  1.知道刚刚我们听的寓言是叫什么名字吗?

  2.提到的两种兵器是什么?出示矛和盾的图片,请同学观察图上哪个是矛,哪个是盾?

  3.指导书写“矛”和“盾”(田字格书写“矛”和“盾”。)

  矛:矛字横撇点横钩,竖钩加撇把笔收,打仗用它来进攻,如果用盾是自卫。

  盾:短撇长撇连十目,万箭飞来能挡住。

  4.“矛”和“盾”有什么作用?(板书:进攻、防守)

  5.一个进攻,一个防守,有点儿冤家路窄、针锋相对的感觉,如果把它们集合起来又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矛和盾的集合》。(田字格书写“集”。)

  二、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读通课文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随文识字。

  3、巩固词语。

  4.认读词语。

  ⑴出示词语,认读:

  自卫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进攻 庞然大物 大显神威

  ⑵把词语填进这段话中,指名读。

  比赛中,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 ),还是( )。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 )和盾的( )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 )在战场上( ),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三、学习课文一二段。

  1、打开课文,默读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你一定会看到一个令人紧张的画面,千万不要让这个画面在你眼前一晃而过,把它用波浪线画下来。

  ⑴指名读句子。

  ⑵谁都看到了这样的画面?什么感受?

  ⑶出示句子: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师:大家看这个“刺”字,“木字中间口不严,一把大刀立右边;刺字见谁把谁戳,谁人见了都胆寒。”更何况这矛是怎样刺来的?(指名读。)

  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快,越刺越快,多令人紧张啊!读——一生读。

  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有力,越刺越有力,多么危急啊!读——一生读。

  师:看到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越刺越快,越刺越有力,越刺越快,越刺越有力,拿出右手,放在胸前,你有什么感受!就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读——

  2、面对如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只能是——(学生:左抵右挡),知道什么是“左抵右挡”吗?(生说。)

  师:我这里就有一根锋利的矛,拿出你的盾来,我可要刺过来了!

  我的矛左刺——,右刺——,左刺——,左刺——,右刺——,上刺——;再上刺——;下刺——;左刺——,再左刺——;再左刺——;右刺——,下刺——……

  你什么感觉?(难以招架。)

  经过一场激战,相信此刻你一定明白了“左抵右挡”?(上下左右全方位地保护自己。)

  3、师:即便是这样左抵右挡,发明家依然是难以招架,心中暗想:——

  出示句子:

  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①自己读读这两句话,不要放过每一个标点,你有什么发现?

  ②从这两个感叹号,你又读出了发明家此刻怎样的心情?谁来试着读一读?(生读。)师:不够急切,再读!

  ③师引读: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紧张极了,此刻他产生了一个万分迫切的想法——(个别读)

  发明家难以招架,在这危急关头,他在内心深处急切的呼喊——(个别读)

  生死攸关哪,发明家甚至想大声呼喊——(齐读)

  让我们一起帮着发明家喊出内心深处这万分迫切的想法吧——(齐读)

  四、作业:抄写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矛和盾的集合》的'生字词,下面老师这儿有一些字词,你们能读准字音吗?个别认读新词语:

  集合 招架 紧张 固然 乌龟 自卫 进攻 炮口 坦克

  战场 首次 长处 大显神威 乱成一团 合二为一 胜利者

  2、指名复述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内容。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和朋友比赛,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发明家的盾难以招架。发明家想要自己的盾象铁屋子那么大。

  随机出示:

  (1)、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二、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

  1、师过渡:发明家的这个想法好吗?妙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思考发明家又是怎么想的。给出提纲:

  (1)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2)发明家仔细考虑了一下,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发明家灵机一动,对了:_________________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2、组织交流:

  师接(1)问:请大家看到第一句,发明家的这个办法好吗?怎么好呢?用书上一个词来说,这就叫做——(自卫)

  生接着说出这个办法的缺陷:补充第二句:

  (2)(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师:是啊,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于是他又产生了新的想法。

  补充第三句话:

  (3)、(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那这样的方法好不好呢?——很好,既可自卫,又可进攻。

  3、发明家先想到了自卫,又想到了进攻,他就是这样经过深入的全面的思考后,有了这样成熟的想法的。我们再把他思考的过程完整地说说吧。

  (出示句式)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时,他遇到了第一个问题:xx。于是想到:xx。可是,又出现了第二个问题:xx。发明家灵机一动,对了,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xx。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4小结:发明家就是这样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就叫做——矛和盾的集合。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师:坦克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集合优点的结果怎样?课文中的哪个词能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勾画,交流。哪些句子能看出坦克“大显神威”?

  1、出示词语:合二为一。齐读。“一”指什么,“二”指什么?“合”又指什么?

  再读读这个句子。

  2、指导朗读。读好“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3、合二为一的坦克为什么会这么厉害?你能用上“因为------所以------”来说说吗?

  四、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师:是啊,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哪儿是用单独的矛和盾作战能比的呢!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1、小黑板出示句子,你能联系课文,看着板书,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吗?

  2、句子中的“谁”指的是谁?换成它所指的那个事物来说说这个句子。

  3、我们身边还有哪些这样的胜利者?(比如铅笔加橡皮就成了带橡皮的铅笔、轮子加椅子就成了轮椅……)

  4、你想成为一个“胜利者”吗?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胜利者呢?

  五、升华理解,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坦克的故事,懂得了“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上、生活中,象发明家那样,多观察、多思考,学习别人的优点,发明或改进更多的东西,早日迈入胜利者成功者的行列!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矛和盾的集合》2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独立识字,与人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

  2、采用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简单复述;

  3、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重点:

  1、能借助工具独立识字,与人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

  2、采用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简单复述;

  教学难点:

  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矛和盾的集合。学生齐读。你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吗?矛和盾的集合精品教案教学设计推荐

  2、质疑:读了课题之后,你还想问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么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边听边画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学生把刚才画出的生字新词读几遍。

  3、小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

  4、指名读课文,读后评议。

  5、学生默读课文,说说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主阅读,解决读题时提出的问题

  1、教师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么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2、学生根据以上问题,自学课文,并一起交流。

  四、记字写字

  1、出示本课的生字,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住它们。

  2、重点指导两个上下结构的字:集和架。提醒学生注意:下面的“木”一定要写好,稳稳托住上半部。

  五、拓展思考

  请你用别的例子来说明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

  六、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

  (2)选用“…如…般…”或“…像…一样…”写一句比喻句。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矛和盾的集合》3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者的意图,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能借助工具书独立识字,与人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采用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简单复述。

  通过学习,懂得坦克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而成的。

  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做合理的想象,与人交流。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o 创设情境、由鲜明意象导入新课(这个环节分为两个小点)

  教师借助多媒体或图画也可以是课文插图,导出“矛”和“盾”。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讲述对图中矛和盾的理解,最后小结:“矛:能攻不能守;盾:能守不能攻”,为后续的教学做铺垫。

  揭示课题:

  教师指出:“矛”和“盾”是功能完全不同的两样武器,它们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设想,如果把它们的优点集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结果呢?

  第二环节:

  借助识字工具阅读课文,交流识字(这个环节分为3个小点)

  1、 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借助字典、工具书查阅生字,认字。(这个活动也可以放在学生预习时就完成)

  2、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字义,在学习伙伴间交流识字方法。(因为学生已经有两年多的识字经验,到了三年级上学期末,学习课文生字就能更加放手,让学生自由识记。)

  以“摘苹果”、“抓阄认字”、组词等游戏形式检查认字情况。

  第三环节:读读画画,了解坦克的由来(这个环节分为8个小点)

  o 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故事)

  o 再次默读课文,并思考“发明家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中在一起发明坦克的?”要求默读时找出有关段落,画出关键词语。

  (本训练旨在让学生在阅读课文1——4自然段的同时,勾画具有总结性的词语:“比赛 想法 发明”,勾画完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o 再读课文,小组讨论,课文是怎样从这三方面写发明家发明坦克的?

  o 学生在交流中学习词句。

  学生交流时侧重于两个训练点:

  (1)理解这几个段落中较难理解的词语“难以招架”、“紧张危急”。

  (2)体会比喻句的妙用。这个训练点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首先,教师出示两个句子,学生比较a、b句子的不同点,体会用上打比方句子的好处。

  A:对方的矛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B: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因为用上比喻句,可以看出矛进攻得非常激烈,发明家才会感到“难以招架”、“紧张危急”,才会产生发明坦克的想法。

  在这里,结合对比喻句的体会,理解词语“难以招架”、“紧张危急”。

  5、 让学生思考比喻词替换及用法,懂得替换了比喻词,比喻句的意思不变。(这个练习可以结合《同步训练》中的'习题进行训练。)

  “对方的矛雨点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6、读书作画,理解发明家想法。

  学生边读书边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画出坦克的样子,注意画出坦克既能攻又能守的特点,结合作画,指导学生说说矛和盾与坦克有什么联系,或议一议发明家的想法是否合理。

  学习第五节,理解内容,记忆词语。

  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五节,找出喜欢的词语和同学交流一下理解、记忆词语的方法。

  (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学习诸如“合二为一、大显神威、庞然大物”的词语等)

  学生读了课文后,想想哪句话对自己的启发最大?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在学习最后一段时,更深化理解课文的中心)

  第四环节:

  拓展思路,展开想象,进行说话训练(这个环节分为3个小点)

  o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或课外查阅到的知识举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也可以结合《同步训练》中最后一题“互动天地”进行说明。

  o 质疑:让学生指出课文里不明白的地方。

  o 解释:引导学生寻求答案。

  第五环节:

  总结:同学们,让我们也像发明家那样,开动脑筋,仔细观察,成为新事物的发明者吧。

  作业设计:(1)抄写生字、词。

  (2)选用“…如…般…”或“…像…一样…”写一句比喻句。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矛和盾的集合》4

  【原文】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16年9月15日,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教案一】

  一、预习课文

  发现问题

  在《论语》中记载着孔子这样一段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思是说:当一个人对问题进行探索到欲通未通之际,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来讲,这种状态叫“愤”“悱”。这时只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稍加启示引导,就可使学生豁然醒悟。而学生的“愤”“悱”又必须以自主的阅读、思考、探索为基础。因此,应帮助学生养成课前自读课文,画出不懂的问题,查找相关的资料的好习惯,使学生逐步做到课前“有备而来”。

  二、整体感知

  初读质疑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当尊重他们的个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他们的学习潜能很巧妙地牵引出来。

  在上课一开始,教师就在学生课前预习质疑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并提炼出两个重点问题:

  1.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这一提炼,既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又带着他们直奔文章的关键处。此环节的设计使以后的教学呈辐射状,可谓万变不离其宗。

  三、以疑促读

  交流感悟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

  在学生渴求了解问题的答案时,教师并不急于解决,而是把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自己去读书,改变“被动接受”的局面,让学生进人积极的读书状态,在文章中寻找答案,在思考中寻找答案。

  在自读解疑的基础上,再将学生按同质分成四人小组,进行小组内的漫谈(指不拘形式地就问题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使学生读中有思,以想促说。团坐的四人小组既体现团体合作的精神,又发挥个人才智,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学生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并做好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在关键处、学生疑惑处加以点拨。接着请学生代表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其他小组的代表可以在别人发言的基础上补充拓展,有不清楚的可自由提问,有不同意见也可进行当堂反驳。教师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以疑促读,既把握了课文的命脉,又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感受,维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学生思维浪花相互激趣、强烈碰撞的信息交换场。

  质疑是学生求学的重要途径。在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逐步深人,会产生不同的问题。因此上课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提问,互相交流。例如,什么叫大显神威?坦克为什么能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学生在交流中不难发现,课文中“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这生动具体的描述无疑是对“大显神威”的诠释。其原因在于坦克巧妙地将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有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进攻的枪口或炮口;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优秀品质。这样的质疑,无疑从另一个角度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读中悟理

  深悟寓意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一方面进行思维活动,另一方面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较为抽象,如能将课文和事例融为一体,在事例中感悟语言,在事例中理解课文,那么教学就会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了对这句话有全面、深入的理解,教师要求学生从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出发,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使学生摒除抽象教条的分析,通过具体鲜活的事例体会“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的含义。这样读中悟理,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落到实处。

  五、积累语言

  课外拓展

  语文的学习很难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本文简洁流畅、用词生动,是指导学生准确用词的范例,可要求学生将生动传神的词语摘抄下来加以积累。

  学生的智力背景越广阔,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深入。要比较深刻地理解文章揭示的科学道理,了解发明家的灵感缘于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品质,应在课堂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走出课堂,走出课本,课后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次故事交流会。

  【教案二】

  【学习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指导写字的多媒体课件。

  2、矛和盾的图片。

  3、录音机及本课的朗读录音磁带。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3、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4、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4、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⑵“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2、重点指导7年左右结构的字:

  持般攻炮坦战神

  ⑴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⑵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五、实践活动

  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问题,揭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两个问题?教师出示问题:

  1、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二、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1、学生自己先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2、小组内交流: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

  3、全班交流: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4、感情朗读全文,读后让学生继续质疑、释疑。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1、师出示课文的结尾。

  2、齐读这段话。

  3、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写字抄词

  1、练习其他7个生字。

  2、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五、实践活动

  1、摘抄你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

  2、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矛和盾的》】相关文章:

《矛和盾》教学设计06-17

小学三年级语文《矛和盾的结合》教案及教学反思12-23

矛与盾07-02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06-01

三年级语文《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04-09

矛与盾的生活08-20

矛与盾作文04-14

矛与盾续写04-28

扩写矛与盾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