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体验诗歌作品的情感意蕴,形成自己的理解。
2、体会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3、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把握世人透露出的悲凉而深沉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诗歌拥有的丰富性和表现力的意象。
难点: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悲凉而深沉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个名字——查良镛。他是谁?喜欢武侠小说的人应该知道,这是金庸先生的原名。再看——查良铮,有谁知道?
他就是被称为中国新诗第一人的穆旦。二人皆为清代诗人査慎行的后人。而海宁査家历史极为悠久,系出春秋查子,代代书香,明清以来是 “文宦之家”,文人学者辈出,“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康熙皇帝称之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查氏兄弟”虽然从未谋面,但有意思的是,他俩不约而同都选择拆字法为自己取笔名,不同的是,金庸将名字 “镛”拆开,而查良铮将姓拆开,这就是——穆旦。
今天我们借这首《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走近穆旦。
二、背景介绍
联系艾青《我爱这土地》诗歌的写作背景,让学生只言片语简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八年的情景,进而说说此诗的时代背景。明确:穆旦这首诗写于1941年日寇铁蹄践踏下的那段中华民族最黑暗的日子。
三、诵读感悟
播放朗诵,学生自由模仿朗诵诗歌。注意朗读的停顿、重音和语调、语速。
四、理解探究
1、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理解
2、学生说出诗歌中的意象及修饰词
(寒冷的腊月的)夜里 (北方的、枯干的)田野
(冻结的)小河 (古老的)路
(堆着沙土的)窗 (低矮的)小街
(泥草的)屋顶 (旧了的)镰刀、锄头……
(飘落的)雪花
这些意象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3、结合背景,深刻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时代背景,创作于1941 年,此时的中国正是灾难最深重的年代。
教师总结:这些意象构成中国北方农村的景象,意境却是荒芜、冷寂、压抑、古老、固化……作者正是“借一景喻民族”,这北方的农村不正是我们饱经沧桑的苦难民族,不正是古老而灾难深重的中国吗?
4、诗中重点描写了一老一少两个人物形象。是怎样描写的?又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一个写脸色:“一副厚重的,多纹的脸”;一个写哭声:“谁家的儿郎吓哭了,哇——唔——唔——从屋顶传过屋顶”。父亲的这张脸是勤奋农民的象征,也是久经沧桑的苦难民族的'象征。儿郎的哭声则应代表新生和希望。然而子辈长大成人后,仍和父亲“一样地躺下,一样地打鼾”,一样地劳作、辛苦,一样地麻木、呆滞,这是何等的不幸,何等的悲凉。
5、诗人面对灾难深重的中国,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内容?
明确:表达了祖国的苦难和人民的痛苦,交织着诗人对人类命运和名族忧患的内在感受和悲凉而深沉的情感。
五、小结
如果一本穆旦的诗集和一本金庸的武侠小说摆在你的面前,也许你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金庸。你也许不会因为今天的一节课、一首诗而喜欢穆旦,喜欢穆旦的诗。但至少你要记住这个名字。在你成长的路上,也许有一天你会让诗歌去丰富你的世界,提升你的精神,那时别忘了读一读穆旦。
附原文:
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
作者:穆旦
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风扫着北方的平原,
北方的田野是枯干的,大麦和谷子已经推进村庄,
岁月尽竭了,牲口憩息了,村外的小河冻结了,
在古老的路上,在田野的纵横里闪着一盏灯光,
一副厚重的,多纹的脸,
他想什么?他做什么?
在这亲切的,为吱哑的轮子压死的路上。
风向东吹,风向南吹,风在低矮的小街上旋转,
木格的窗子堆着沙土,我们在泥草的屋顶下安眠,
谁家的儿郎吓哭了,哇——呜——呜——从屋顶传过屋顶,
他就要长大了渐渐和我们一样地躺下,一样地打鼾,
从屋顶传过屋顶,风
这样大岁月这样悠久,
我们不能够听见,我们不能够听见。
火熄了么?红的炭火拨灭了么?一个声音说,
我们的祖先是已经睡了,睡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
所有的故事已经讲完了,只剩下了灰烬的遗留,
在我们没有安慰的梦里,在他们走来又走去以后,
在门口,那些用旧了的镰刀,
锄头,牛轭,石磨,大车,
静静地,正承接着雪花的飘落。
【穆旦《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穆旦《春》教案设计06-01
走在寒冷的夜里现代诗歌05-15
穆旦《诗八首》全文02-25
现代诗歌童年穆旦03-31
爱国主义诗人穆旦的名言佳句04-28
想你在夜里爱你在夜里夜里真好散文11-26
小穆01-10
在夜里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