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孔子鼓吹礼治,主张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析孔子生平及其政治主张,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历史散文不同,先秦诸子散文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诞生了大批的思想家,形成了多种流派,这些派别及其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各抒己见,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先秦诸子包括了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政治观点。其中最重要的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今天,我们学习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论语》中的一篇《季氏将伐颛臾》。
二、孔子生平及《论语》简介
投影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论语》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补充:::古人有“述而不作”以及佛经的结集
三、简介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四、熟读课文
1.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朗读条件好的教师范读。(一遍)
①要求学生注意字的读音,没听清读音的字画出来。
②进一步明确读音。
2.教师出示投影,以此检查读音掌握情况。
投影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颛臾 (zhuān xū) 虎兕(sì)出于柙(xi)
社稷(jì)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āng)矣
B 颛臾 (chuǎn yū) 虎兕(shì)出于柙(xiá)
社稷(sù)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āng)矣
C 颛臾 (zhuān yú) 虎兕(sì)出于柙(xiá)
社稷(jì)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
D 颛臾 (zhuān yú) 虎兕(shì)出于柙(jiá)
社稷(sù)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āng)矣
3.叫2~3名学生分别朗读,师生如发现读音错误问题及时纠正。
4.分组朗读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并进行朗读提示
[教学步骤]
一、教师检查熟读课文情况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2.采用分段进行法,检查学生结合注释能大致疏通文意的情况,一学生读一遍,另一学生翻译一遍,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二、指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分段进行,教师可稍作朗读提示)
“季氏将伐颛臾”,孔子和两位学生的对话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了。
提问:当孔子从两位学生那儿听到这个消息时,他的态度是什么?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学生思考,并要求学生用序号把理由标出来。
明确:当听到这个消息时,孔子勃然大怒,由此,也引出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一次对话。他责怪冉有:“求!无乃尔是过与?”理由是:“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也就是说,孔子反对讨伐,理由有三:
反对 ①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 不可伐 义正词严
讨伐 ②颛臾在鲁国境内 不必伐 不容置辩
理由 ③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 无劝伐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由以上分析,我们读这一段时注意“季氏将伐颛臾”是陈述语气,应读得平稳一些,后面一定要把孔子责怪冉有的语气和反对讨伐的鲜明态度读出来。重读“求!无乃尔是过与?”中的“求”“过”,下文三条理由读时应高昂、急促些,尤其要加重“何以伐为”的反问语气。
教师放本段录音。
学生若干名朗读并背诵。
全班同学背第一段。
孔子不仅反对讨伐颛臾,而且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当即对冉有的辩解予以反驳,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二次对话。
提问:孔子在反驳时,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要求学生画出来。
明确:引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提问:引用和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以前后桌为一组,选一代表发言)
明确: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比喻中“危”“颠”意指季氏,冉有、季路意指“不持”“不扶”之相,既然“危”“颠”而“不持”“不扶”,要“相”有什么用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比喻中,“虎兕”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这样的话,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有责任了吗?
因此,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劲责。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这是冉有的推托辞,语速不能过快;孔子的话中“求”“是谁之过与?”应加重语气,口气坚决而又委婉。
放本段录音。学生若干名朗读、背诵。
全班同学齐背第二段。
当冉有再一次危自己找借口开脱责任时,又遭到孔子的驳斥,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三次对话,并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提问: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明确:孔子的正面主张也就是他治国安邦的原则:“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提问:这几句话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具体解释一下。
学生讨论。(前后桌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
明确: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
提问:哪些话说明二人违背了这些原则。
明确:“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某动干戈于邦内。”
提问:通过分析,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是什么?
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在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季氏伐颛臾地实质,最终目的是要篡夺鲁国的政权。此句后来衍变为成语“祸起萧墙”,喻内部发生争斗并产生严重后果,沿用至今。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中“求”第三次被孔子直呼,同样应加重语气,且要把孔子这句话的紧张严肃语气读出来。孔子在表明自己主张时的几句,应读得情绪激昂。
放本段录音。学生若干名朗读、背诵。
全班同学齐背第三段。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板书总结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归纳出孔子是一个爱国爱民、目光深远的政治家,并加强背诵。通过朗读提示明确本文的语言特点:在言行的记录中能绘声绘色,刻画人物的神态和气质。
全班同学背诵全文。
三、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做练习三。
[板书设计]
季氏 第一次对话:阐述反对讨伐的三条理由
将伐 孔子
颛臾 第二次对话:指出两位学生没有尽职尽责 爱国爱民
[三次 目光深邃
对话] 第三次对话:正面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的政治家
【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 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11-25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翻译02-08
读《季氏将伐颛臾》有感07-30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与译文04-08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阅读答案02-22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知识整理01-15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06-01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注释译文12-14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