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翻译
季氏伐颛臾一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陪臣”指的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以下是小编带来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翻译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
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颛臾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担心财富不多,只是担心财富分配不均匀;不担忧人民太少,只担忧境内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国家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徕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注释
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人都为孔子弟子。见:谒见。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在苏教版中,“是”复指“尔”,用作代词)过:责备。
5、先王:指周之先王。
6、东蒙主:指受封于东蒙。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主:主管祭祀的人。
7、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这,指颛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有国者必立社稷。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鲁国。社稷之臣意译为附属于大国的小国。
8、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以何,凭什么。为:表反问语气。
9、夫子: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10、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
1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能施展自己才能,就接受职位;如若不能,就应辞去职务。陈:施展。就:担任。列:职位。止:不去。
12、危:名词作动词,遇到危险(摇晃着要倒下)。持:护持。
13、颠:跌倒。扶:搀扶。
14、相(xiàng):搀扶盲人走路的人(辅助者)。
15、兕(sì):独角犀牛。柙(xiá):关猛兽的笼子。
16、龟玉都是宝物。龟:龟版,用来占卜。玉,在:指玉瑞和玉器。玉瑞用来表示爵位,玉器用于祭祀。椟(dú):匣子。
17、固:指城郭坚固。近:靠近。费(古读bì):季氏的私邑,及今山东费县。一说读fèi,当地人称费(fèi)县。
18、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疾:痛恨。夫:代词,那种。舍:舍弃,撇开。辞:托辞,借口。
19、有国有家者:有国土的诸侯和有封地的大夫。国: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家: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
20、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意思是“不担忧贫困而担忧分配不均,不担忧人(东西)少而担忧社会不安定”。患,忧虑,担心。寡,少。
21、盖均无贫:财富分配公平合理,上下各得其分,就没有贫穷。
22、和无寡:和平了,人口就不会少了。
23、安无倾:国家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24、夫:句首语气词。如是:如此。
25、文:文教,指礼乐。来:使……来(归附)。
26、安:使……安定。
27、相:(xiàng)辅佐。
28、分崩离析:国家四分五裂,不能守全。守:守国,保全国家。
29、干:盾牌。戈:古代用来刺杀的一种长柄兵器。干戈:指军事。
30、萧墙: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又叫做屏。因古时臣子朝见国君,走到此必肃然起敬,故称“萧墙”。萧:古通“肃”。这里借指宫廷。
创作背景
春秋末年,诸侯公室日衰,掌朝政的卿大夫之争也日趋激烈。鲁大夫季孙、孟孙、叔孙曾“三分公室。而后季孙氏权势日益增大。鲁哀公时,季康子为扩大势力,急欲吞并颛臾,从而谋求夺取鲁国政权。季康子的家臣冉求和子路,把情况通报孔子,孔子即反对季氏伐颛同时对冉求子路进行批评教育。《季氏将伐颛臾》此文即是记录了这一对话。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此文开篇直奔主题,季氏将要对颛臾发起进攻,冉有、季路来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对颛臾展开军事行动。”孔子回答得很直接,很明显,孔子反对季氏侵略颛臾,理由充分,态度也很坚决。听到孔子的质问,冉有不得不为自己进行辩护,他说:“是季康子想要发兵,作为家臣,我们也不希望他这样做。”
冉有急于为自己开脱,于是把一切责任都推到了季康子身上,但是孔子没有就此作罢,继续说“冉有啊,古时的史官周任有一句话:‘根据自己的能力去任职,不能胜任的便不要担任。’站不稳却不扶着,要跌倒了却不搀着,那么扶着瞎子走路的人还有什么用处呢?况且,你的话不正确。老虎和独角犀从笼子里出来了,龟板和玉器在盒子里被毁坏了,这又是谁的责任呢?”孔子引经据典,以两个问句的句式对弟子发出请问,以比拟的修辞方式责备了弟子。在孔子眼中,他的两位弟子没有辅佐好季氏,就是严重的失职。
在孔子的责问之下,冉有开始为季康子侵略颛臾寻找合适的理由,这一次,孔子不再留情面,严厉斥责道了冉有,孔子明确知道,季氏想要对颛臾动武,一定会为自己找一个借口,但他不会被这样的借口蒙蔽。
揭穿了季氏讨伐颛臾的真相,孔子没有直接地加以痛斥,而是开始论述正确的治国之道,借此来反衬季氏的无道。一席话道尽了孔子的政治理念,彰显了他所主张的礼义制度。
孔子最后又将话锋转向两位弟子,此话意在提醒季氏不要贸然行动,否则将会引起鲁哀公的猜疑,进而引发内乱。联系鲁国当时的政治形势,可知孔子的一番驳斥和规诫具有现实意义。当年,季氏权倾朝野,是鲁国政权的实际掌控者,鲁国国君哀公心有不满,意欲收回季氏的封地以削弱他的权力季氏之所以想要攻占颛臾,是为了先下手为强,他担心哀公会联合颛臾一起讨伐自己。这样看来,孔子对鲁国的政治形势有着冷静的体察,对季氏的盘算也心知肚明。孔子反对季氏发兵,是为了不使季氏与哀公的矛盾公开化、激化,进而造成国家的内战。孔子批评两位弟子,也是希望他们要以国家的大局为重这篇文章记述了师生之间的一场辩论,篇幅虽然简短,却形象地写出了孔子的义正词严和冉有等人的理屈词穷。对于如何通过对话塑造人物这一文学技巧,这篇文章具有示范意义,是后学者可以学习、模仿的典范之作。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和孔子基本思想,知人论世。
2.理清文章结构和思路,段落大意和中心观点。
3.落实字词文言考点,重点全文背诵。
4.理解孔子的政治理念,联系当今社会,开拓学生胸襟抱负。
【教学重点】
落实知识考点、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经世济民”,在黑板上写上四字,问学生何意?大意是使社会繁荣,使百姓安居。你们的心中有没有此等抱负呢?男儿有大丈夫之雄心。这个单元,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题,我们来学习孔子和孟子的治国理念,今天我们先讲孔子的政治思想。
二、解题
《季氏将伐颛臾》,从题目里,我们能知道什么信息?季氏是谁?颛臾是什么?
明确:
①季康子(?—前468),即季孙肥,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姬姓,季氏,名肥。谥康,史称“季康子”。
季平子生季桓子,季桓子生季康子。季康子,事鲁哀公,此时鲁国公室衰弱,以季氏为首的三桓强盛,季氏宗主季康子位高权重,是当时鲁国的权臣。
(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季孙意如——季桓子季孙斯——季康子季孙肥)。
②颛臾:西周初期,成王封之为“颛臾王”,周天子给颛臾国的主要任务就是祭祀蒙山。由于颛臾国小势弱,到了春秋初期就变成了鲁国附庸。但颛臾终因势单力薄,后被楚国所灭。
——《百度百科》
三、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可谓汉语文章的典范。
——《百度百科》
四、读文
齐声朗读全文一遍,读准字音,开学第一堂课,让学生誊抄全文一遍,理清词形。读抄一遍,是远不够的。读和抄,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字会读准,词会写正。这个教学环节需要不断地坚持。抄写文言文时,注意字句间的空隙,以便自己解决疑难问题?每个学生要有自己的抄写本。
五、析文
(一)感知课文后,向学生抛出问题。季氏为什么要攻打颛臾?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让学生通过文字去分析思考。请找出原文中相关联的句子,且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明确:
课文中讲到三处“颛臾”,其实就是点明这两个问题。孔子反对理由是“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冉有认为季氏攻打颛臾是“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而孔子认为“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这一点,大家可以参考课文第3页注解③,第4页注解⑧,其实在季氏跟鲁哀公之间的政治博弈。
(二)孔子除了反对战争外,对二个学生冉有、季路的态度是什么?为什么有持这种态度?
明确:
反对,批评,责怪的态度。冉有,季路虽然是孔子的学生,但他们跟着季氏混饭吃。季氏要攻打颛臾,在道义上,是错误的,但他们并没有去阻止这场战争,因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
延伸:
冉求(前522-前489年) 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有,通称冉有。汉族,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定陶冉堌镇)人。孔子弟子。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前487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冉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在孔子的教导下逐渐向仁德靠拢,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渐完善。
①子曰:“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②武孟伯问:“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汉族,春秋末鲁国卞(今山东省平邑县仲村镇)(原籍泗水,其后胤因避战事迁往微山县鲁桥(见济宁微山仲庙))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艺,敢于批评孔子。孔子了解其为人,评价很高,认为可备大臣之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并说他使自己“恶言不闻于耳”。做事果断,信守诺言,勇于进取,曾任卫蒲邑大夫、季氏家宰,是孔子“堕三都”之举的最主要合作者之一。后为卫大夫孔悝家宰,在内讧中被杀。
——《百度百科》
(三)冉有面对老师孔子的指责,冉有的态度是什么啊?有反驳吗?当你们受到老师的指责时,也会为自己来辩解的。孔子又是怎样来驳辩冉有的呢?
明确: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冉有为自己的言行开脱。孔子先用先古人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展现才能担任职位,不能胜任就该不做。国外的民主国家司空见惯。孔子接着又举例论证,“危而不持,颠而不扶”,何必用“相”人呢?最后,孔子用打比方来表明,“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把虎兕比喻成季氏,野心勃勃,龟玉比喻成颛臾,危机四伏。这应该是谁的失职呢?是谁在放纵政治恶势力。很明显是批评冉有、季路的不作为。论证思维,逻辑严密。语言简练有力。这是我们写文章时,可以借鉴的地方。
(四)课文中,孔子一共有几次责备冉有?三次,第三次时,孔子在批评冉有“为之辞”,也道出了自己的政治理念,是什么呢?
明确: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寡指人少财物少,贫指人没钱财。
均:朱熹认为“各得其分”。
当作: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前者指财富,后者指人民。
孔子提出理想的社会“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联系到当今的“和谐”社会。
蔡继明委员说:“中国权威部门的一份报告显示,0.4%的人掌握了70%的财富,财富集中度高于美国。”
孔子提出“修文德”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文德指仁义礼乐的思想教育,德治使人民来归顺,远人来臣服。阐述了自己的政治理念后,进一步批评冉有和季路的失职,辅佐季氏,但不能安定人民。最后,国内战火将起,根本上指出战争的缘由是指季氏和鲁哀公之间的政治危机。因此,第三段才是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季氏将伐颛臾的事件,孔子向后人阐述出自己的行政纲领。
六、落实文言考点
①通假字:与
②词类活用:危、近、忧、患、疾、辞、来、安、相
③古今异义:有事、以为、夫子、就列、相、国、家、
④虚词:而、以、且、为、之、于、也
⑤句式: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是谁之过与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是社稷之臣也、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蔷之内也。
【板书设计】
批评1 不能伐 (附属国)
批评2 责怪谁 (开脱罪) (引用、举例、比喻)
批评3 伐的二原因 (外和内)
孔子的政治理念 (修文德)
【教学反思】
先教案后讲课,乃一大陋习。心中有教案,手上有课文。在课堂里,坚持背诵文章给学生听。一篇文章,抓中心,明结构。自己清楚,也要让学生明白,这是你的教学水平。好的板书,是文章的精髓。上课时,让学生朗读,永远是对的。文章,学生的读悟比老师的讲听,效果要好。
备课还是备资料,备记忆,把某个字讲透,把某个人物讲清楚。上课时,思维联想到某个成语,某一诗句,记忆模糊,脑海中跳不出,嘴巴跟不上了。这需要积累,资料需要整理,度娘出来的,也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第一手资料。备课的功夫远远没到家。
第一课时,讲季氏将伐颛臾的文意,学生读不懂,就解决翻译,留余时间,提出,季氏为什么要攻打颛臾?冉有的原因和孔子的看法。今天这堂课,先读一遍,再问学生在字词理解方面,还有什么问题吗?字词解决了,文章就解决了吗?这不过是第一步而已,今天我们走文本解读第二步,理清文章内容结构,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关键在于如何解决,过程和方法更重要。这堂课,我利用课后“文本研习”,跟学生一起来解读文本。抛出三个问题,
孔子为什么反对季氏将伐颛臾?
孔子如何驳斥冉有的辩解?是论证方式,非表现手法
孔子提出什么样的政治思想?
课堂问题弥漫,多让学生贴着文本来思考,会表达,更加出色,树立起学生的课堂问题意识,需要时间,需要计划,这个学期,能在高一(1)的语文课里,形成文本解读问题的意识,就算成功了,语文教学得有一个计划性,班级语文文化形成的计划阶段,一节课一节课攒蹙累积。先让学生站起来回答老师准备的问题,过了一个学期后,或者半个学期后,让学生站起来提出问题,让老师来回答,甚至让学生来回答。文本解读问题,我们可以探究多种方法,总结不同的问题解决方式。有了心得,写成文章,不求发表,练笔而已。
今天高一(1)班的课,教学目标解决了,语文的课堂,思路要清晰,要解决什么问题?要探究几个问题?不过,在语言表达时,也犯了一些表达错误,把引用,比喻,打比方的论证方式,说成表达方式了,季路和季氏,讲乱了。不过欣慰,感觉这堂课比较好。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问题探讨。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阅读答案08-24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注释译文06-09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知识整理08-08
高中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归纳03-20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一等奖12-13
楚庄王伐陈文言文翻译10-18
刘氏善举的文言文翻译06-27
刘氏善举文言文的翻译10-14
刘氏善举文言文翻译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