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教学教案(通用15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答谢中书书》教学教案

时间:2024-10-16 09:02:17 夏仙 八年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答谢中书书》教学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答谢中书书》教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答谢中书书》教学教案(通用15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极其短小精悍,而所蕴涵思想深度却比较深刻。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从作者个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来领悟文章对中学生来说显得过于苛刻,所以教学上准备以读为方法,以品为重点,以练习为手段。

  教学课时:

  1~2课时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分析: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分析: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难怪作者以“人间仙境”誉之。作者似乎还意犹未尽,于是又举出诗人谢灵运。表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美妙,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文章主旨和结构

  这是作者写给梁中书鸿胪谢征的一封信。信中以清丽的文辞,极力称道江南山水之美,并抒发了对这些秀丽景色的热爱之情,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

  全文可以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四时俱备”),描写山川中静景之美。

  第三层(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

  第四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

  完成班本教材相关练习: 略

  板书设计:

  第1句:总起全文:“共谈”概说人人皆爱

  “美”点明文章中心。

  第2~5句:具体叙述山川之美。

  仰视:高峰入云;俯视:清澈见底

  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第6~7句:先以概括总结全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附录资料:

  【篇目七】《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物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词语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四季。

  (3)歇:消散。

  (4)夕日:夕阳。

  (5)颓:坠落。

  (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

  (7)欲界:佛教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

  (8)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

  (9)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10)奇:指奇山异水。

  2、重点问题:

  ⑴、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引原句)

  答、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⑵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引原句

  答: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⑶、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答: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⑷、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引原句)

  答: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⑸、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答: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⑹、“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答: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⑺、“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

  答、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3、全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 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答谢中书书》教学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知人论世,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难点: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主题引入

  “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景象万千,但欣赏者境界、生活阅历、具体的心境的不同,都会触发不同的感受,流露于文字,形成一篇篇脍炙人口名篇,今天我们走进《答谢中书书》,让我们去领略作者所描绘之美景,去品味游者的心境。

  (二)、作者简介 朗读课文

  1.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仕齐时,拜为宣都王侍读,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茅山华阳洞。梁武帝礼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2.朗读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自主学习 理清文路

  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4.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答谢中书书》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四)、研读课文 探究欣赏

  1.读《答谢中书书》,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2.文章《答谢中书书》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课堂练笔以及作业

  选择其中的一种景物,用现代文进行扩充练笔。

  《答谢中书书》教学教案 3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重点:教学目标1、2

  难点:教学目标3

  【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山峡》

  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3、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二、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课文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解释以下加点词,翻译粗字体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

  1、以小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山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班级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四、背诵默写

  自背、互背、最后当堂默写

  五、佳句运用

  本文和《山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六、作业布置

  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记承天寺夜游》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2、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景,是怎样写的?

  4、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答谢中书书》有什么不同?

  【附相关资料】

  【注解】

  ①〔交辉〕辉映;〔四时〕四季

  ②〔歇〕消散

  ③〔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④〔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争相跳出水面。

  ⑤〔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

  ⑥〔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译文】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奇美的山水之中。

  《答谢中书书》教学教案 4

  教学目标:

  1.诵读古文,积累实词

  2.把握作品写景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3.感悟作者多角度写景

  教学重点:

  1.把握作者写景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2.多角度写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导入

  二、揭示课题,明确学习要点(检查预习)

  1.课题《答谢中书书》

  2.明确学习要点

  1)古文学习要点(朗读、翻译、内容理解)

  三、课文内容研讨

  1.诵读

  1)学生自由读

  2)教师示范读

  3)师生互读

  4)师生借鉴读(观看朗读视频)

  设计意图:充分的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磁环一意在引导学生多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译读课文

  1)学生结合工具书理解词句

  2)班级交流与展示

  3)教师预设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五色交辉

  晓雾将歇

  沉鳞竞跃

  夕日欲颓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我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理解课文内容,班级展示。强调重点词句,为课文的理解蓄势。教师适合推出预设译文,供学生参考。

  3.内容研讨

  1)主问题:作者写景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学生在读课文理顺思路

  班级交流

  教师预设与引导:

  总领全文----描绘景色---议论总结

  2)探究内容

  作者写景没点在哪?找出相关语句试做分析。

  师生互动,共同交流

  教师预设与引导:

  山水映衬之美: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色彩配合)

  这句话山中之静景。五彩的山石与青翠的竹木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丽辉煌的气,新宜人,充满了万物勃发的生机。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晨昏变化)

  这句话山中之动景。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画面灵动而充满生命气息。

  明确感情:

  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理顺作者的`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写景(色彩配合、晨昏变化、动静结合)进而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

  3)质疑与探讨(理解骈句)

  的句式特点

  设计意图:拓宽课堂容量,引导学生能够从句式角度理解课文的表达,为以后学习赏析奠定基础。

  四、朗读成诵

  五、课后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在线文中美景,不少于100字。

  设计意图:在理解作者写景的同时,能够发挥联想和想象,借助现代语言在线作者笔下的美景,进而锻炼学生的习作能力。

  《答谢中书书》教学教案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流畅而有感情地朗读骈文。

  2.能抓住关键文言字词:“入”、“交”、“乱”、“竞”等,读出画面。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接触文言字词,挖掘文言字词背后的情感与思想,从而品味陶弘景之心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山川之美,感受陶弘景脱俗之心境。

  【教学重点】

  抓文言字词,品析山川之美

  【教学难点】

  品悟陶弘景超凡脱俗的境界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语

  1.激趣:“有这么一个人,他自幼聪明异常,二十岁被推荐做皇子的陪读。在他归隐的时候,引来朝野送别的盛况:“供帐甚盛,车马填咽,咸云宋、齐以来,未有斯事。”——这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设: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

  2. 这样的人与我们永嘉还有一段缘分,在我们永嘉陶公洞生活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陶弘景在天下第十二福地大若岩,编撰成道教最著名的经典《真诰》——乾隆《温州府志》、光绪《永嘉县志》”。

  二、整体感知

  1.齐读题目,并讲解题目。

  预设:落实停顿和最后一个“书”的意思。

  2. 一人朗读,并让学生评价,说一说,他读得如何?

  预设:纠正停顿、读音,并让其他学生补充朗读,可以及时落实读错的文言字词。

  3.这篇文章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文言文在句式上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发现了吗?

  预设:让学生发现骈体文的特点,4个字为主,句式两两相对。让学生齐读,要求读出韵律,放开胆子读。

  三、品读文本

  1.一篇散文,短短68个字,却成为古今共谈山水的经典作品。陶弘景所谈论的山川之美,究竟美在何处?要求:结合文本,具体谈谈自己的理解,并用这样的句式:山川之美,美在 。

  预设:

  (1)清峻的山水: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让学生想象的画面。)

  追问:“入”直接改为“插”,行不行?(“入”是“峰”与“云”的结合,云雾缭绕着山峰,浑然一体,既写出了山的高,也写出了“云”的`柔和之美,刚柔并济。而“插”虽有了力量,但显得很突兀,一种硬生生介入,破坏了那份美感。)

  (2)丰富的色彩: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追问:都有哪些色彩?仅仅只有这些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

  预设:出示资料,交,甲骨文

  像一个人,两腿左右错立,引申为彼此连接,彼此交融。并让学生说说“交”字背后,你所看到的画面。

  小结:五色交辉,古人以为是正色,能融汇出万千色彩的世界。“交辉”,色彩斑斓,就像画画一样,用五色调和出了自然界万物之色彩。这种色彩的美,又岂能光看字面能够感受的了。

  (3)勃勃的生机: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追问:为什么“乱”、“竞”,能让我们感受到那张扬的生命?

  a. 说说你对“乱”的理解。

  预设:借用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让学生先说说,此处“乱”写出了什么?(花的多,花恣意,怒放的生命)“喜从千里来,乱笑含春语。——李贺”。此处“乱”又写出了什么?(乱中有一份对生命的欣喜)。

  小结:可见“乱”字写出了猿鸟声充满在山谷间,此起彼伏,是一种生命,一种缤纷的生机之美。

  b.说说你对“竞”的理解。

  预设:介入资料:“竞”的繁体字为競,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竞逐。“競,逐也。——《说文解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竞”所表现的画面感。

  齐读,读出那份激荡在山中的生机,读的欢快些。

  四、深度解读文本

  1.这些美景,经过我们的努力,都能发现、欣赏。陶弘景却在文中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所发觉的美是不是仅仅是我们所体会到的那些“清峻的山水,丰富的色彩,勃勃的生机”?再自由朗读课文,看看透过这些文字,你还有什么发现。

  预设:

  (1)自由的生命:让学生再读“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追问:仅仅写猿鸟、鱼儿的勃勃生机吗?“鸣”与“叫”一样吗?“跃”与“跳”一样吗?小结:“鸣”带来一种愉悦感,是一种欢快的声音,“跃”充满着生命的快乐,一种自由的生命,毫无拘束。

  (2)脱俗的心灵:“实是欲界之仙都。”先请学生翻译。

  a.作者为什么将“人间”,称之为“欲界”?

  资料:“欲:欲,

  (谷,假借“榖”,表示粮食)

  (欠,张大嘴巴,急于进食),《说文解字》:欲,贪欲也。

  背景:陶弘景一生历经宋、齐、梁三朝。政权交替频繁,时局动荡不安,战争连绵不断,皇室内部也因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宗室血腥事件。

  追问:用“欲界”,看出陶弘景怎样的情怀?(是以超凡脱俗之心,观俗世之景,一份恬淡浸在这两字上。)

  b.标点符号。追问:“实是欲界之仙都。”“实是”,可以看出什么样的感情?应该用“!”,为什么用“。”,你觉得哪个好,为什么?

  小结:句号,陈述,表达是一种恬淡的心境,常处这样美景的陶弘景,应是怀着一种淡然之心境,与美景相处,脱俗的心灵,使他宠辱不惊。这是一份心境,一份脱俗。山水常在,心境不同。以脱俗之心观俗世之景,则能寻到人间之天堂,俗世之净土。

  2.当朝皇上下诏几次让他告别隐居的生活,想请他出山,都被他拒绝了。皇上很不解,问他“山中都有什么啊?”陶弘景回答道:“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在看似简单的文字背后,我们品出了陶弘景如许的淡然,逍遥自在。

  3. 最后,一齐诵读。

  五、 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这篇短文。

  2.读一读,写一写: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现代文大胆地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以适当增加精彩的描写、生动的修辞、合理的想象、简洁的议论)

  六、板书设计

  清峻的山水 自由的生命

  丰富的色彩 悟

  勃勃的生机 脱俗的心灵

  《答谢中书书》教学教案 6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朗读并背诵课文。

  2.分析、理解、赏析文章的意境,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赏析文章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展评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写景状物的文言文,今天我们再次跟随陶弘景的脚步,去领略一番祖国的山川之美。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题,应该如何断句?(屏显:答谢中书书,不加标点)

  生自由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补充解题:答,答复;谢中书,姓氏加官职是一种敬称;书,书信,一种文体。这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回信。那么这封信里写了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文。

  二、美文初读

  生齐读课文。(提示重点字音:颓,与)

  本文出现了较多古今异义词,请找出来。

  (生交流后自由回答,师补充:歇,颓,鳞,四时,与)

  同学们对文中字词已经了解了,再读课文希望读出点味道来,在节奏和韵律上下点功夫。

  生再读课文。

  三、美景再现

  同学们都读得很流畅了,为我们理解文章打下了好基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川的美丽,自古以来都为人津津乐道。陶弘景笔下的山川到底有多美,请同学们用美景再现的方式,将它翻译出来。

  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讨论,五分钟后,我们进行眼明手快小游戏,屏幕上随机出现一句原文,在不看课本的情况下,看谁翻译得又快又准确!

  (生讨论,五分钟后抢答翻译)

  同学们都很了不起,把几百年前的山川之美用自己的语言还原了,下面我们再读课文,试着把作者观赏这美景的心情也还原出来。

  (生再读课文。)

  四、美感寻味

  最后一句,陶弘景表达了极致的赞叹之情,他为何发出这样的感叹?请大家填空回答“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在横线上填上文中的景物。提示:可从景物、描写方法、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方面赏析。

  (屏显: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小组讨论)

  山水相映,五彩斑斓,生意盎然,实是欲界之仙都啊!难怪陶弘景对此带有满满的赞叹,现在请大家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感受我们找寻到的山川之美。

  (配图诵读课文)

  五、美情体悟

  实是欲界之仙都,可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作者在暗暗自得,不是谁都能领略到这仙境般的山水之景哦!为何唯独陶弘景能有这样的领悟呢?我们来了解一下陶弘景其人:

  (屏显作者背景,请一同学朗读)

  陶弘景生于世家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17岁时就入南朝为官,在朝廷任职20年。37岁这年,陶弘景辞官隐退,隐居山林。梁朝建立后,梁武帝很感激陶弘景给予的有力支持,亲笔写了一份情真意切的御书“山中何所有,卿何恋而不返?”,盼望陶弘景出山辅政,重回朝廷。然而,徜徉于大自然怀抱之中,并为道家仙风所陶醉的陶弘景,接到诏书后,深思很久,下定了不出山的决心。提笔写下“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如何理解“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明确:山川之美,只可以自己欣赏,却不能献给君王。

  师:梁武帝其实很委婉,君王并不想和他一同品味山水,只是想让他出山辅佐自己,陶弘景答应他的请求了吗?

  生:没有,他委婉地用寄情山水来回答君王,不想回到朝廷做官。

  师:可以看出陶弘景是个怎样的人?

  生自由回答:厌倦官场,淡泊名利,热爱自然,寄情山水……

  这是钟情于山水的`陶弘景,这是热爱山林自由生活的陶弘景,才能做到眼中有山水,心中有美景,自在生活,而这又何尝不是我们大多数人所向往的呢?现在我们试着通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神仙般的自然生活吧!

  (配图,音乐,生背诵课文。)

  六、小结

  千百年来人们对山水之美津津乐道,我们通过对文字的回味也能感受到自然之美的享受,以后同学们游历名山大川时也要学着用美的文字再现美的景致。

  《答谢中书书》教学教案 7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

  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更是人生一大乐事。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将一起阅读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谢中书作为能够谈论山水的朋友,传达自己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

  二、知识检测:

  1 、文学常识积累

  《答谢中书书》作者是(朝代)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号,丹阳秣陵人。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 、解释加点的词语

  五色交辉()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合作学习

  (一)题文探奇,整体感知

  阅读题目与文章内容,你有什么发现?不妨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此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文章以感慨发端,接着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表达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最后又以感慨收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二)朗读背诵,品味感悟

  1 、听读。听准读音,听清朗读的节奏、语气、语速等。

  2 、跟读。放一遍录音,让学生小声跟读。

  以上通过伴乐朗读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3 、集体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4 、学生自读。结合文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方式:同位对译,小组交流,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5 、理清思路,用3~5分钟背诵课文。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三)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 、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写景视角;境界特点;点睛之词;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2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四)总结写法,实践体验。

  “写景物,抓灵魂;多视角,传实情。”

  同学们根据这些写景特点,自己动手写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

  四、达标反馈

  1 、解释加点的词

  俱备()沉鳞()竞跃()复()

  2 、下列句中“之”字不解释为“的”的一项是()

  A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B 、实是欲界之仙都

  C 、照以海滨之月。

  D 、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

  3 、文中描写动景的句子是:

  4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五、学习小结

  今天学习的《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虽只有六十八字,但概括古今,包罗四时,兼顾朝夕,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具备,真是尺幅容千里,片言役百意。学习它就是要学习作者高超的艺术笔力,学会鉴赏它的美学价值。培养自己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美好感情。

  《答谢中书书》教学教案 8

  一、教材分析

  这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能够品味,将内心的感受与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领会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缜密的结构,凝练,极富特色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课文大意,并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巧妙而缜密的构思。

  四、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苏轼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多媒体。

  五、教法与学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语: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地笔讴歌了祖国河山之美,其中不泛名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文。

  (2)出示学习目标

  (3)检查预习情况:

  1、注音:夕日欲颓沉鳞能与其奇

  的.意味,本文也是如此,“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看似感慨,其实表达了作者企盼与谢公比肩之意,也表达了作者酷爱自然、隐归林泉的志趣。

  (四)质疑问难。

  (五)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请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体会文章优美的意境

  5分钟后,学生班里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六)课堂总结:

  学生谈学习本堂课的收获,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七)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2、搜集有关写山水之美的名篇

  (八)板书设计

  主题:生命的愉悦,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九)课后反思

  《答谢中书书》教学教案 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

  3、背诵本文。

  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

  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学情分析

  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 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 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

  (一)教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理清结构―研读品析―看图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为此, 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谈话法 、点拨法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

  诵读法、讨论法、自学法等。

  (三)教学手段: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简介文题

  1、让配乐欣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示),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大导入:

  同学们,面对这山明水秀、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老师情不 自禁地想起了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描绘山水美景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同学们,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 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 “流动的山水诗”。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

  2、简介文题。

  “谢中书”是作者的朋友“谢征”的官职名,“书”是指“书信”,在古代是一种可以抒情议事的文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用笔划出不会读的字词。

  2、听朗读录音,特别注意自己所标划的字词的读音以及朗读的节奏、语气。21世纪教育网

  3、学生自由练读,老师提出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②读准节奏;③读出感情。

  4、让学生自告奋勇展示自己的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完以后针对朗读要求进行评价,老师提示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字词的读音:

  猿(yuán) 颓(tuí) 与(yù)

  5、老师再次强调朗读要求,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6、请学生试用一句话说说文章所写的内容。

  (三)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1、学生自己结合课文下注释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用笔划出来。

  2、与同桌讨论解决疑难,如果仍然不能解决等待在全班提出来共同讨论。

  3、老师引导学生解决字词上出现的疑难,同时板书以下重点词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

  四时:四季

  俱备:都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 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欣赏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口头翻译课文。

  五、总结

  《答谢中书书》教学教案 10

  教学目标

  1、 背诵并默写课文。

  2、 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题解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 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多记事陈情。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三、作者与背景

  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作者简介: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写景名作。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与:参与,欣赏。

  3、指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教师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共谈”概说人人皆爱 “美”点明文章中心。第2~5句:具体叙述山川之美。写景部分,先以概括总结全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五、合作探究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美)

  3、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 (四季,晨昏。 )

  4、写了哪些景物? (有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 )

  5、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由早到晚。)

  6、活动:这短短的几句话里蕴含着多少美呢?请你带上发现美的眼晴,当一次小导游,用“我从_______,看到______之美,尤其是___字用得好。”的句式造句。

  明确: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峻峭的山峰直入云霄,哗哗的流水澄澈清明。尤其是“入”字用得好,(体现出一种向上的气势)。

  这里有色彩搭配之美,你看山青水绿,石壁五色交辉。尤其是“交辉”用得好,(交相辉映,共增山色)。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早晨白雾缭绕,猿啼鸟鸣;傍晚红日西沉, 沉鱼竞跃。尤其是“将歇”、“将颓”用得好,(展示出慢慢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色彩)。

  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的静,流水的动;你看青林翠竹的静,五色交辉的动;你看晓雾将歇的静,猿鸟乱鸣的动。尤其是“乱鸣”、“竞跃”用得好,(再现一种生机和活力,营造热闹的气氛)。

  六、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七、总结

  《答谢中书书》教学教案 11

  学习目标

  1、朗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研读,品味语言之美、意境之美。

  3、探究,体会作者沉迷山水之怡然自得。

  教学过程

  教学设备:

  录音机和磁带 课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释题,简介作者、写作背景,明确学习目标

  答:答复。谢中书:谢征,作者的朋友。中书,是谢征的官职。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二、初读,正音并解释重点词语。翻译句子,整体感悟。

  1、正音:

  颓:tuí

  与:yù

  2、释词

  四时:四季。俱:都。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欲界:指人间。

  仙都: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或指天堂。

  3、翻译句子:

  每人任选一句翻译,看谁译得又快又好。

  4、整体感知:

  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山:青、高 水:清、秀

  三、分析课文的结构。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结构。

  四、朗读,入文入景,品味语言之美。

  1、复习重点字词:

  四时、俱、歇、颓、沉鳞、欲界、仙都、与

  2、你体会到本文的语言特色了吗?

  句式很整齐,大多是四字(言)一句,加上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读来朗朗上口。

  五、分析课文意境美。

  1、思考:本文美在何处?

  2、描写景物的方法,你学会了吗?

  1、抓住景物的特征;

  山:青、高 水:清、秀

  2、按照一定的顺序;

  总分总

  3、注重图画美:色彩的搭配、观察的视角、感观的冲击、动静结合……

  六、小结

  这篇山水小品廖廖68个字,就概括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表达作者亲近自然的喜悦。

  七、巩固练习

  (一) 根据课文内容,填上恰当的词,并解释它的意思.

  1、两岸石壁,五色( )。

  2、青林翠竹,四时( )备。

  3、晓雾将( ),猿鸟乱鸣;

  4、夕日欲( ),( )竞跃。

  5、未复有能( )其奇者。

  (二)本文运用了什么结构?运用了什么写法来表现山川之美?

  总—分—总的结构 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写法

  (三)文中哪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

  实是欲界之仙都。

  (四)课后任务:熟练背诵全文。

  八、诗句积累。

  同学们可别忘了要注意积累啊。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你积累一点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1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2.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3.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4.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5.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6.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答谢中书书》教学教案 12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体验文章意境,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汇,理解文意。

  2、品味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写景的语言,学习以声衬静、动静结合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亲近自然、隐居山林的志趣,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前预习:

  1、使用注释工具书理解课文大致意思。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介绍大自然的魅力,引导学生阅读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体会江南山水的韵味。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一)学生分享收集到的信息,老师补充。

  (二)多媒体展示关于陶弘景的相关信息。

  三、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一)教师指导朗读技巧。

  (二)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文意。

  四、讨论和背诵课文

  引导学生分段解读文章,逐句探讨,之后练习背诵。

  五、作业布置

  让学生运用或改编课文中的四字写景句子,描绘一幅画面,展现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答谢中书书》教学教案 13

  一、设计理念

  坚持一先二创三引四培的教学观。一先学生,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一切为了所有学生的发展。所以课堂应面对全体学生,教师应意识到学生是发展的、独特的人。语文教学应促进所有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教学的过程是平等对话的过程,在这其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组织者;二创设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情境,三引导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体验式学习;四培养学生思辨力、创新力,开展讨论活动、研究性学习等促进学生思考。

  二、前期分析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仍然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但受限于思维程度和生活环境,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创设情境,打开思路。经过七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文知识和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学生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不代表他们能深入文章内核。本篇课文是篇幅简短,学生能较快理解文意,但是其中蕴含的无限情思和语言运用形式的精巧都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一步体会。让学生在反复诵读和自主、合作、探究中感受山水的灵秀,体悟作者的情思,有自己的心得和情感体验,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二)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2篇课文,该单元以阅读歌咏山水的篇章,陶冶情操为主题展开。《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的山水小品文,作者陶弘景精心布局,主要通过状同一时间视角变化中的不同景色和状时间变化中的不同景色来写山水相映的奇美,自然万物的灵秀,表达了自己享受山水,与自然万物相融的自得自乐之情。语言凝练而意蕴无穷,是本文最大的特色,用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所写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来概括本文是再合适不过了。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笔者对教材的解读和学情的分析,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反复诵读课文,品味精练而生动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无限情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展开讨论,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文中清雅奇丽的山水妙境,陶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

  【设计依据:新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八年级的学生对于简单的古文学习已有一定的基础,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精练,适合于用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古文自主学习能力。

  正如古人所指出的,“情动于中,故形于声”,读“古诗文,要从声音证入”、“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反复诵读古文,不仅有益于学生在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积累,更可以让他们在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诵读的过程,提升品味语言和体会情感的能力,并能更好地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的有益启示。

  新课标中反复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并鼓励他们能够自由而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心得和看法,有利于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文中奇美的景色。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寄寓景中的情感。

  【设计依据:本篇文言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要品味古文语言,深切感受其中的美景,需要反复诵读。而在景中深藏的情,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还较难自主体会出来,这成为一个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引导。】

  五、教学准备

  1.教法学法

  (1)教法

  在教学这个平等对话的过程中,科学运用教学方法能优化教学效果。我计划以对话法、讨论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本文的教学。对话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可以给学生创设安全、自主的开放性课堂氛围,能够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性,调动原有知识经验,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弥补学生个人思维片面性带来的不足,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诵读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由感性层面进入文本,获得第一印象和最初的理解。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使用诵读教学法不仅锻炼学生朗诵能力,还能让他们自主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加深对文章意蕴的`理解,从而获得语言能力上的训练。

  此外,我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多种感官优化教学。

  (2)学法

  在学法上,课前学生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大意,破除与文本的陌生感,以便在课堂中更快速地进入状态。没有外力引导下的预习是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够形成个性化理解,有助于他们自主思考能力和语言敏感度的提升。课上采用圈点、勾画,小组讨论、自主思考、诵读等方法理解课文,探究内涵。圈点法是指阅读中及时的圈点勾画,即心有所思,马上记录下来。能够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中起辅助作用。

  2.教学资源:语文教学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本课的学习中运用的教学资源有:教材、网络和人本资源。

  3.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语文课本等

  4.教学评价:本课的教学将采用多元的评价形式,注重评价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教育性。在评价内容和水平上参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议,在识字与写字、阅读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评价。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解课题

  大家抬眼看一看,山青天明,我们的神州大陆优美如诗,常常引起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上节课我们刚刚被三峡的雄奇和秀色所打动,今天,再来品读品读另一幅山水佳画——陶弘景的(教师停顿,由学生说出课名。)

  大家怎么理解题目,为什么你是这样停顿读题目的?

  答/谢中书/书 答是回复答谢的意思;谢中书是人名(结合课文释);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设计依据:此文题目在不理解的情况下容易读错,让学生先读题目一则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二则是为了加深学生理解,增强记忆。】

  (二)初读感知,观美景

  1.全班齐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后小组成员合作扫清字词障碍。

  2.ppt显示重点词句(字词:共谈、入、见、交辉、四时、俱、歇、颓、沉鳞、仙都、与、奇;句子: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③实是欲界之仙都。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请学生合上书回答。

  【设计依据:本文篇幅短小,字词常规不显生僻,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因此笔者设计为在小组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障碍,再由教师点出重点词句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检测,也纠正可能发生的错误理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3.全班齐读课文,读后请一位学生说出最能概括本文景色的一个字。 美

  【设计依据:纵观全文,一个“美”字贯穿景色描写的始终,这既是概括性的一个字也是贯穿性的线索,所以笔者在整体感知时首先将其点出来,有利于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

  4.文章中的美是怎么样的?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这几句的语言非常精练,你在朗诵时,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与大家分享。 学生选择任一断句自主联想和想象,并发言表达自己的个性化体验。

  大家的想象都非常丰富,能够使用优美的语言改造现有的物象,结合自己的体验,表达出自己脑海中的景象。让我们再一次以朗诵,把优美的景色传递出来。

  【设计依据:联想和想象是本单元的要求,也是本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在此时没有教师和同伴影响的情况下,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能够拥有原初体验,能够说出真实的、具有个性化的想法。这有利于学生兴趣和想象力的保持与提升,成就感的获得,以及阅读体验的个性化延续。】

  (三)再读品味,赏美文

  1.全班再次齐读“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读的时候思考,文章具体是怎么表现美的呢?提醒:可以从局部字词、整体写法和语言形式入手。其中穿插个人朗读。

  局部字词:“高峰入云”的“入”是动词,山本来是不会动的,运用“入云”二字产生了化静为动的效果。山长到云里,想象到顶端云雾缭绕的景象,正与后文“仙都”有相契合之处。

  “五色交辉”的“交”也是动词,交辉写出了色彩的绚烂,让我们看见清幽的山林里也有明丽的光影。

  “猿鸟乱鸣”的“乱”字形容猿和鸟在杂乱鸣叫,表现了他们的自由、快活,写出了风景的生机感,也反衬出当时环境的清幽、宁静。进一步探讨:“乱”字会不会显得没有美感。改成“猿鸟齐鸣”好不好?不好,不符合事实,“乱” 才更真实,能写出动物在山林中的真实状态。而齐鸣,声音太整齐了,仿佛有人在指挥,无法表现他们的自在,和不受任何约束。这种自由自在的状态在课文中的哪里还能感受出来?

  “沉鳞竞跃”也写出了鱼儿们欢快、自由自在。刚才老师使用换词法和大家一起探讨了“乱”字。那么请大家进行小组讨论,对“沉鳞竞跃”也使用换词法进行赏析。“鳞”用“鱼”换词赏析。“鳞”是、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鱼在跳跃的时候反射出的光亮,周身环绕的闪亮之美,也侧面写出了水的清澈和鱼的生气勃勃。

  整体写法:文章是分两方面来展开的。先写同一时间中不同视角的景色:仰视——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远看——两岸石壁、近看——青林翠竹,此时画面多为静态;再写不同时间的景色:晓雾和昔日分别是一天中的晨夕,此时画面多为动态。全文仅短短几十字,但动静结合间,自然万态跃然纸上。

  语言形式:除了作者写的景美,其文章的形式也很美,语言都是四字句,且每一短句中都以上半句平声结尾,下半句上声或去声结尾来搭配,例如“高峰入云”的“云”是阳平,“清流见底”的“底”是上声。我们读来节奏分明、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具有音韵美。

  怪不得作者要感叹“实是欲界之仙都”啊。

  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和对节奏的把握再读课文,读出明快的语调和抑扬顿挫的音韵。

  【设计依据:教学是层层深入的,在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引导学生表达完自己的最初阅读体验之后,就要深入到文章的语言部分。赏析文章语言不仅要从语言表达内容入手,还要从语言表达形式入手。所以笔者引导学生关注局部字词的精妙之处,整体写法的不常规处理解语言内容所表达出来的自然山水之灵秀。也从语言形式的规律中探索文章的音韵美。由此,学生能对本文语言进行全面、深入地学习。】

  (四)深读研磨,悟清心

  1.到这里为止,我有一个疑问,一封信里为什么写这么多的美景呢?

  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境。

  2.你从哪里看出来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境?

  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对,王国维先生曾经写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篇文章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1)纯净、清明与愉悦的心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和赞叹。

  (2)(补充作者陶弘景的背景)作者借写自己对山水美景的赞叹,表达了个人志趣:远离世俗,追求清净心灵。

  关于作者陶弘景的背景:a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是齐梁时期道教上清派创始人。b陶弘景是个不求荣华富贵的人,一直想辞官归隐。他曾经在给亲友的信中说:“畴昔之意,不愿处人间,年登四十,志毕山薮。今三十六矣,时不我借……”后来,他果然向皇帝上表请求辞官归隐。c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沈约在东阳郡做郡守时,由于尊崇他的志向和节操,多次写信邀请他出来作官,但他始终没有接受。d梁武帝曾经下诏问陶弘景“山中何所有?”言下之意是说山中什么也没有,还不如出来作官,陶弘景写了“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有什么呢?山岭上有许多白云。可惜白云只能供我自己赏心悦目,却不好用手捧来寄送给你啊!”巧妙地表示了自己不愿出山作官,不屑与时人为伍的高雅志向。”d梁武帝要他出来作官时,他干脆画了两头牛,一头无拘无束地散漫在水草之间,另一头戴着金笼头,被人用绳子牵着,还用棒子驱赶着。梁武帝看了也笑起来,知道他绝不会出来作官了,也就打消了他出仕的念头。

  结合谢徵当时中书的身份和作者隐士的身份猜想谢中书是写了一封邀请作者出山的信,作者以此来委婉回绝。

  (3)最后一句说自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教师传递谢灵运是山水诗人的相关知识)表达了作者欣赏山水时不同常人的独特审美感受和些微的得意之感。

  理解作者情感之后,现在看前文的景色是不是感觉有所不同呢?我们最后在齐读中再与他对话交流。

  【设计依据:此处探索作者心境,可分为三个层次,从表层的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到深层的微微自得之情。不仅是文章表现的心境层次递深,也是学生学习本文时理解的递深,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而在认知后两层心境时,如果学生对作者陶弘景本人不了解,可能无法体会两层情感。因此,教师在适当时机补充作者背景资料,便于学生探究。此外,到这里为止,教学环节基本结束,纵观整个教学设计,朗诵无处不在,并且不同环节的朗诵要求不同,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的朗诵情绪也应该随之产生变化。反复诵读的目标由此达成,同时也是达成课标、单元的要求。】

  (五)总结课堂,固能力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志士借山川秀水抒发情感不是没有原因的。打开心扉,我们能发现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的多姿和灵性感染着我们,用宽广的胸怀去感悟自然,你们会发现它在你的生活里添了许多色彩。

  课后作业:背诵;把本文改编成一篇白话散文。

  【设计依据:对于课后作业背诵,首先,这是语言积累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手段,本文语言精炼生动,背诵这样的文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意识和能力。其次文章篇幅短小,节奏规律,学生应该上完课文就能大概背诵,当天就应当能全文熟练背诵出来。对于此处设计改编白话散文的课后作业,一是继续锻炼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二是为了巩固和检测他们的学习,三是锻炼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将想法转换为书面表达呈现出来。】

  教学反思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抒情议论,各类皆备。

  本文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优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另一方面,本文结构缜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尤其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以四言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综上分析,这是一篇很好的课文,我自己非常喜欢,因此内心期盼着与学生共同分享美文,在备课的同时,我亦搜集了大量的优美风景视频及图片,精挑细选,稍作加工将其融入到我的课件中去,目的在于授课时能够借此引发学生美的享受,因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放在了“美”上,以视频图片的形式出现,这样会更直观。另外,再加上舒缓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对于文章的美,主要采用“读”的方法来使学生体会,以“读”赏“美”,以“美”品“读”,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教学时,我以风景视频引入,引发学生美的享受,激发学习兴趣,紧接着转入正题,介绍作者、背景,但在授课过程中,这一环节出现问题,对题目的解释非常清楚,但对于作者陶弘景的介绍就忽略了,虽然并不是名家,但对作者的介绍,能够很好的让学生借此了解写作背景,对文章的学习极有帮助,现在想来,这一环节处理的不够得当,成为一处“败笔”,接下来的词语注音、划分结构及释意、翻译进行的有条不紊,自然流畅,但在美读文章这一环节,我范读的背景音乐,由于多媒体出现问题,无法播放,最后只得清读。虽然课后,许多老师对我的范读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我个人来说感觉非常遗憾,毕竟这是本课的亮点之一,也是教师表现个人能力的一个机会,错过了,只能争取下次了。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研读短文,体会感情”中,有一句话“自唐宋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其者”,学生一直不能读准与(yù)的字音,这时,我三次强调了“与”的意思,但学生还是出错,现在想想,如果当时我能示范的读一遍,也许效果会更好。整体来说,本节课各环节过渡自然流畅,能够突出本课重点,但就新课标中提到的知识目标,在本课并没有真正的体现。原因在于,课堂教学中对文章缺少通篇翻译。这一工作只是放了练习当中,如能在课上以检查预习形式出现,也许会更好。

  今后的教学中应积极向有经验的教师多请教、多相互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

  《答谢中书书》教学教案 14

  教学目标

  1.在朗读、想象、体会中理解文章,感受山川之美、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情趣。

  2.读读背背,积累文言词汇和篇章

  3.培养优美自然地表达的意识,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

  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一、 导入

  (一)汉字中有许多象形文字,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两个古代象形字,请学生看一看是什么字。

  瞧!这两个字多美,就像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山――山峰、山谷、峭壁;川――河流蜿蜒,奔流不息。“川”的一个字义就是――河流,比如成语川流不息;“川“还有另一个字义――平原,比如成语一马平川,这个字义我们今天暂且不说。

  (二)古往今来,有不少诗歌都吟咏了山川之美,我们学过的也有不少。同学们能否在记忆中搜寻一下,背出一句两句呢?

  (三)这样的诗歌真是不胜枚举。看来,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内容)啊!这就叫“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板书: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请同学把书翻到136页《答谢中书书》,我们一起把注释1朗读一遍。于是,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回给谢中书的一封信”,第二个“书”是书信的意思。

  今天,我们就与古人一起,神游山水之间,共谈山川之美。

  二、 学习、欣赏

  (一) 初读

  1. 听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注音。

  板书:颓tuí 与yù ,并点一点这是“与”意“参与”时的读音。

  2.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读准确,读顺畅。两遍。

  (二) 理解“高峰入云――沉鳞竞跃”大意

  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究竟如何之美?让我们一起读一读“高峰入云――沉鳞竞跃”。全体朗读这一部分。

  2. 借助注释理解大意。可以同桌合作。有疑问先做记号,待会儿提问。

  3. 质疑、释疑。

  板书:交――交杂 歇――消散 竞――争

  (三) 欣赏“高峰入云――沉鳞竞跃”所描述的山川之美。

  1. 朗读这一部分,发挥你的想象力,脑海中出现画面。朗读两遍。

  2. 有这样一种说法:诗也好,文也好,作者写完,还只是完成了一半,只有加上了读者的创造性阅读,读者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穿越时空碰撞出了火花,这篇作品才算真正完成。

  那么,就让我们与陶弘景一起完成这篇吟诵美丽山川的文章吧。

  请同学们再次自读这一部分,朗读默读都可。边读边想象,眼前浮现文中所描绘的美景。然后,选择你觉得最美或最有感受的一句、两句,用“诗一般的语言”,简洁、流畅、优美地描绘一下你眼前浮现的画面、或耳畔听到的声音或心中涌起的感受。(眼前之景、耳畔之声、心中之情)可以先打一打草稿。

  3. 学生交流发言。

  板书景物:高峰 石壁 晓雾 夕日

  清流 林 竹 猿鸟 沉鳞

  注意抓住学生“诗句”中的闪光点点评(比喻、用词、想象、联想等)。可请学生重复最美的“诗句”。用词恰当的问题要注意点拨。

  重点:猿鸟乱鸣 ―― “乱”并非形容混乱一片,毫无秩序。而是一种充满生机的热闹。猿啼鸟鸣,此起彼伏,打破了清晨的.静谧。 沉鳞竞跃 ――“竞”,争着,竞跃,同样极具动感,充满生机。

  4. 总结:看来,古人笔下的山川之美也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时光流转不停,可是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却是人类永恒的情感啊!全体朗读“高峰入云――沉鳞竞跃”,读出美感。

  (四)简单学习最后两句。

  朗读,借助注释,师生一起串讲大意:

  山川之美使作者情不自禁地赞叹:这实在是人间仙境!陶醉在这山水之间,他不由得想起当年的山水诗人谢灵运,自从谢康乐以来,不再有能融入到这奇妙美景的人了,而我,无疑就是第二个谢灵运了!快乐自得,陶醉满足的心情溢满了字里行间。

  朗读全文,读出山川之美,读出陶醉、快乐的情感,兴之所至,甚至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朗读。

  三、 当堂背诵

  (一) 学生熟读成诵

  (二) 师生共背(老师背上句,学生背下句)。

  (三) 个别背诵展示、全体背诵

  四、 布置作业

  (一) 抄一抄、背一背、默一默

  (二) 用现代诗一般的语言改写“高峰入云――沉鳞竞跃”这一部分(不要求拘泥于原文)。

  (三) 有兴趣的同学查阅陶弘景、谢灵运的资料。

  《答谢中书书》教学教案 15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

  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三峡》引入新课

  二、介绍课题、作者

  本文虽短,但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注意断句。明确两个“书”的含义。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具体见课本注释)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一读: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

  本文多为四字骈句,朗读节奏为二二。散句以句意来定。

  二读:默读。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

  教师酌情解决难字、句意。指名讲出文章大意。

  三读:译读。

  本文写景部分句式整齐,如果分行,就是一首写景诗。要求:和文章句式整齐相应,译句也要句式整齐。(译读要求较高,拟尝试一下)

  1、教师读原文,学生译译文。(一学生读译文,其余学生齐读原文)

  2、学生齐读原文,教师读译文。(本环节视学生译文如何而定)

  四读:品读。

  1、找出文中用的好的词,说出其妙处。(学生悟读,交流发言。教师补充)

  2、可用换词法领悟下列词的妙处:

  入(体现一种向上的气势)──到

  交辉(交相辉映,共增山色)──齐全

  将歇、将颓(展示出慢慢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色彩)──将散、将下。

  乱鸣、竞跃(再现一种生机和活力,营造热闹的气氛)──齐叫、游泳。

  3、在此基础上,归纳点明本文布局上的山水相映、色彩相配、晨昏变化。同时行文起伏相错,读起来也要注意语调的变化。试着读出不同的语调。

  4、你认为作者是以什么样的感情来写这些景物的'?体会文末两句的含义。(赞美、自豪)

  五读:说读。

  大自然是个广阔的舞台,那么其中的一切事物可就是演员了,他们都想在这舞台上展示自己。如果请你用生活中的一种人来比喻文中所写事物,你看它们像什么人?

  1、示例:你看,那高峻的山峰直入云端,就是一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2、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六读:背读。

  四、作业

  试把本文扩写成一段写景文。

  板书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句式整齐之美 四字骈句

  ↗ 山水相映 赞美

  文章意境之美→色彩相配

  ↘ 晨昏变化 自豪

【《答谢中书书》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05-30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08-21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06-30

答谢中书书教案以及反思10-08

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2-19

《答谢中书书》译文及注释09-19

答谢中书书译文及注释03-25

答谢中书书改写散文06-19

答谢中书书原文与翻译10-07

《答谢中书书》教师教学说课稿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