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春节的习俗,可不能只知道抢红包哦!春节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义,学习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一起跟随语文迷网小编整理的春节黑板报资料来看看,我们都有哪些有趣的春节习俗知识吧!
冰雪秧歌映笑颜
东北的年过得很是喜庆。东北人家,成串的红辣椒、黄苞米挂满外墙,门上贴上红春联,屋檐挑上红灯笼,窗户贴上红窗花,一派红红火火过大年的热闹气氛。过年前后,东北的雪下得很大,茫茫千里尽白雪,十分美丽、壮观。门上的红福字和孩子穿上的红衣裳更点缀出了浓浓的年味,会让人觉得幸福、温暖,会融化那刺骨的寒冷。虽然是漫天大雪,年却过得热热闹闹。
一进腊月,女人们就开始忙活起来,家家户户淘米磨面,准备包黏豆包。黏豆包分大黄米面、小黄米面、黏玉米面和黏江米面4种。蒸好的黏豆包,又黄又黏,吃起来可香了,而且象征着好日子蒸蒸日上,财源滚滚发大财。现在在农村吃黏豆包一般蘸白糖,暗喻日子来年会过得甜美。东北农村对年三十吃午夜饭特别讲究,包什么馅的饺子很有寓意,比如,白菜馅是发百财,芹菜馅是勤发财,韭菜馅是永久发财。在包饺子的时候会将5角或1元硬币包在里面,一般家有几口人,包几个硬币。谁能吃到有硬币的饺子,就说明谁有财运,来年就能发大财。
二人转和秧歌向来都是东北人的挚爱,是东北人最钟情的娱乐活动,虽然城市中的表演已经很少,不再像往日那样红红火火,但是在农村,一到过年,这些传统项目还是很受欢迎。二人转的演出形式,有“唱大车店”、“唱秧歌会”、“唱屯场”等,最常见的演出形式是“唱屯场”,每年挂锄、秋后、冬闲,尤其是春节,是“唱屯场”的最好季节。演员就是耍,只要逗你笑,什么糙话粉词,什么打情骂俏都有。看到老百姓乐得前仰后合、那么开心,就会一下顿悟,这就是“下里巴人”的艺术,百姓的俗文化。
每逢年节,各村都会自发地组织秧歌队,秧歌队服装丰富多彩,衣料为纯正的大红大绿彩绸,多以戏剧服装为主。一进正月,秧歌便走村串屯,一家家表演。扭到谁家,谁家都要给赏钱,也有秧歌队长到各家各户收钱然后给村民集体表演的。在春节这个喜庆的日子里,生长在黑土地的人们那热辣豪爽的性格,全部在这欢快喜庆的二人转和热情洋溢的大秧歌中挥洒出来。
走进家家户户的正月
正月初一日,五更起床,焚香,放纸炮。这天互相拜访,不问贵贱,奔跑往来好几日,名曰“贺新岁”。所吃的东西,如:百事大吉盒儿,由柿饼、荔枝、龙眼、栗子、熟枣等装成。
初一,祀神及先祖,剪纸不断至丈余,供于祖前,谓之“阡张”,焚之。
正月初旬,拜年者到门口,疾呼接贴,投一名片,匆匆而去,大多数无须和主人面谈。
正月一日到五日,俗名“破五”。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
正月之灯一向集中于前门内的“六部”,叫:“六部灯”,以“工部”的灯最为人称道。冰灯,飞禽走兽、世间百态,制作得非常工巧。
灯市从前集中在东、西四牌楼,后来移到廊房头条。
琉璃厂每于新正元旦至十六日,百货云集,灯屏琉璃,万盏棚悬,玉轴牙签,千门联络,图书充栋,宝玩镇街。更有“秦楼楚馆偏笙歌,宝马香车游士女”。也是旧京年节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