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用菜头做灯笼 正月十五快乐游灯
春节刚过,街头卖对联的铺子,就换成了花灯。花灯能唱会转,造型有花鸟鱼畜。轻轻一按开关,花灯就在音乐里或绽放,或舞动,或轻摇。年幼的孩子,路过就挪不开步子了,离开时,手中必举着一盏两盏。
我小时候,没有漂亮的花灯,甚至连普通的灯笼都买不起。但在元宵夜,我却能酣畅淋漓地过一把游灯的瘾。母亲会慷慨地拿出珍贵的煤油、棉花和蜡烛,父亲更是加入到制作灯具的行列。我居住的海岛渔村,家家户户都有点三官灯的习俗。三官灯又叫光明灯,三官为水官、火官、天官,即福、禄、寿,主祈福、求功名、延寿、求财。再穷的人家,也不会省下一盏竹制、贴纸、写着“三官”字样的灯。记忆中,我家的三官灯油纸破了,灯一点,就筛出千万个小孔,没钱换新的。第二年,只是拿一张张小红纸,在破损处补一补。元宵晚上,母亲总是让我提着,加入到小伙伴的灯队中,快乐地在村里游走。直到有一年,我不小心跌了一跤,灯笼倒了,火舌一口一口舔去了灯上的油纸,视若珍宝的三官灯,即刻化为灰烬。第二年,我便和哥哥一起早早为元宵做准备——遍地寻找空罐头瓶。那时,罐头可是稀罕物。在欣喜若狂地捡到一个后,哥哥们便找来铁丝、竹棍,在瓶上扎出两个洞,用铁丝穿过,再把铁丝缠在竹棍上,在瓶里放上棉花,倒上煤油,点上火,一个可以提着跑的火桶就做成了。
如果没有罐头瓶,我们也有绝招。菜地里的球菜都收走了,剩下一个个火炬形的菜头,我们就找到最大的,拔出来,削去根须,用刀尖掏空梗心,掏成像甜筒冰激凌外壳的形状,再在下面或旁边钉个把手,把蘸了煤油的棉花放进去点燃。人手一个,高高地举起来,像一个个小火炬手。元宵节晚上,天还未黑透,我们或举着火炬,或提着火桶,排成一列,在乡间小路上奔跑着、疯玩着。黑暗中,左边的村庄,右边的村庄,都有一条条火龙在蜿蜒游走。火龙时而成五角星,时而像展翅高飞的老鹰。
元宵节后的三天,小伙伴们都会跟别村的火龙比着变幻的花样。比赛纯粹是自发的,没有事先约定,也不知道对手是谁,但这比赛,却让我们年复一年醉心于元宵游灯,直到长大,离开村庄。现在,农村元宵节的内容更丰富了,有马灯队、有迎火鼎、有舞狮舞龙,但奇怪的是,队伍中几乎都是大人,更多的是老人,小孩子们却很少看到。